Ⅰ 沁陽永威學校教師待遇怎麼樣
待遇挺好的,工資比公辦學校可能高點,私立學校,主要是看你的教學成績哩,成績好,有時只拿獎金一年就能拿一兩萬……不過私立學校的老師不好當啊
Ⅱ 沁陽永威學校的具體事例
洋思的崛起是個「神話」。要解讀這個神話,就不能不說這個神話的「領銜主演」--- 蔡林森。當我們把鏡頭對准蔡林森的時候,一個樸素而睿智的鄉村教育家走進我們的視野。蔡林森是一本厚重的書。每讀一頁,我們都會感到靈魂接受了一次洗禮。
吃苦就是福
蔡林森1942年出生於一個富農家庭,大概50歲以上的人都不難想像,這在極左思潮猖獗的年代,又在貧窮的「革命老區」,他的生活狀態將會如何。家裡兄妹6人,他是老大,後來又成了3個孩子的父親。那時候,一年四季床上只墊一條草席,1982年前不管是酷暑還是寒冬,進城辦事、進修或回家都是步行。直到如今,站在我們面前的蔡林森,仍然朴實得像一位地道農民(盡管那雙炯炯有神的眼睛顯示了他的睿智和深邃),真像深秋田野里一株紅高粱。長期在洋思蹲點考察的3位漣水的中學校長動情地告訴記者:「蔡校長住在學生宿舍的六樓上,只有一張床,一隻盆、毛巾、腳布都有窟窿了,目前就在我們貧困地區這樣的校長也是很難見到的。」
對於這種艱苦的物質生活,蔡林森卻是甘之如飴。據說有的人整天生活在「精神里」,因而具有一種「神性」,可以不為一切的物質的東西所動。是啊,物慾淡遠了,就能飽償簡約給內心帶來的平靜。
簡朴的生活確實已經成了蔡林森情有獨鍾的生活方式。不管晚上睡得多晚,每天凌晨3、4點鍾他就醒了,然後學校里的大事、小事以及將要接觸的每個人都在他大腦屏幕上輪流過一次「電影」。他5時起身,輕身輕腳洗過臉,即從六樓一層一層地下來查看每一個宿舍(盡管每層都有一位生活老師),再把學校的角角落落巡視一遍。6點鍾他和全校師生一起參加早鍛煉。接著是一天緊張而有序的工作,中午很少休息。天天如此,幾乎沒有節假日。他樂此不疲。
原來他一家人擠在兩間小屋子裡,1994年借債砌了一座兩層小樓(和鄰居相比,仍然顯得寒磣),也只是石灰牆、水泥地,簡朴的桌椅,可說是家徒四壁,別無長物。蔡林森的老伴劉巧英是一位樸素的農婦,對目前的生活已經很滿意了。「過去家裡人口多,婆母死的早,4個妹妹都是我們嫁出去的,自己還有3個孩子,生活才叫苦啊。那時我和公公兩人種6畝多田。林森整天忙學校的事,難得回家幫一下,只要學校有事,農活再忙丟下就走,公事哪能耽誤呢?我只能每晚睡兩三個小時---再苦也熬過來了。現在這個日子還有什麼說的呢。」
我們又來到老屋去看望蔡林森的父親。80多歲的人了,身材挺結實,至今還能挑百十斤的擔子。他願意在兩間小平房裡呆著。房子極其簡陋,堆滿了農具雜物,下面高低不平的泥地透著一股涼氣。老人家倒挺自在,笑呵呵地對我們說:「林森的幾個弟妹都在城裡,蘇南、蘇北、上海都有,他們都要我去,各家輪流住,可以不回來。不回來怎麼行啊?還是呆在農村好,天天干點活、出點力、流點汗,吃點自己種的新鮮蔬菜,心裡才感到舒坦。人不勞動怎麼活啊!」
跟他的父親一樣,蔡林森的一句口頭禪是:「吃苦就是享福!」他是這樣想的:我們每付出艱苦的勞動必然會產生價值,這就是最好的回報。「有時候,我睡到夜裡都會一個人暗自笑起來,『蔡林森啊蔡林森,你怎麼會想出這么好的鬼點子的啊?每當打一個勝仗,就是心裡最幸福的時候。老是有人問我,你都快到退休的年齡了,何必不享享福,還要這樣沒日沒夜地苦幹呢?我的回答是,我現在比過去身體好,能為洋思多出一份力也是好的,要是我哪天躺在床上不能動那才是痛苦呢,能多干、能吃苦才是享福啊!」
蔡林森希望全體洋思人特別是年輕人能和他一起「享福」,他說:到了洋思就像到了井岡山,雖然要吃苦,但心裡永遠有一個希望。當然有些人一下子是不能接受的,例如每天早上6點鍾全體教師必須與學生一同上操,而且動作要准確、到位,否則一定要「補課」。最初還真叫人不習慣,一旦過了「適應期」也就進入了「自由王國」了。剛進校的屈清華,不僅課上得好,分校總務主任也幹得不錯,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作為一位班主任,他把真摯的愛給予了每一位學生。每天晚上他都在男生宿舍里呆到12點鍾,因為初一新生剛剛離家,下半夜不蓋被子會著涼……大家都說他有點像蔡林森,是個「小蔡林森」。
在洋思,像屈清華這樣的「小蔡林森」,可以找出許多。他們,不就是洋思路上後來人,不就是洋思的未來和希望嗎?
「校園文章」學
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先想出來,再做出來的。在蔡林森看來,辦學就像寫文章一樣,從確定主題到布局謀篇,再到遣詞造句,從宏觀到微觀,每一個細節,思考得越周密越好。一篇好文章不僅是寫出來的,尤其是改出來的。當然,這只是一個比喻。真正把洋思辦好,蔡林森20年來所遇到的實際困難,是別人難以想得到的。
管學校不是管自己。蔡林森對自己是絕對管得好的。生活再苦,他能頂得住。個人的正當利益得不到滿足,他也無所謂。例如在六、七十年代,由於他在教學和班主任工作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不斷受到上級的表彰和嘉獎,可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民轉公」輪不到他。一位好心人,曾直截了當地向他點破:老蔡,你不要傻幹了,你出身不好,又是外鄉人,即使乾死了,也轉不了正。而蔡林森對此的回答卻是加倍的勤奮,拚命地苦幹!他教一門,鑽一門,精一門,對整個初中教學業務可謂「爛熟於心」,1986年終於轉成公辦教師。
但在辦學方面受到的制約和阻力實在太多了。洋思只是一所農村聯辦初中,鄉中心校、鄉教辦……都是他的「婆婆」。蔡林森1982年被任命為校長以後,卻成了一個「不安分」的「媳婦」。在改革開放的大潮沖擊下,他整天苦思冥想,真是「心潮逐浪高」。他決心帶領大家一起改變洋思的面貌。第一步抓教學質量。他從親身的體驗中早就認識到「應試教育」所搞的那套「滿堂灌」、「填鴨式」以及「題海戰術」的弊端和危害。那時雖然還沒有明確提出「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這些口號,但他意識到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自覺性,明確要求各科教師做到「當堂教、當堂學、當堂鞏固」,這就是後來提升為「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改模式的雛形。這一著,首先受到為數不少的任課教師的抵制,一位化學教師當面提出:「蔡校長,兄弟學校每周4節化學課,萬自習還要『補差』,我校一周只有3節化學課,你還要求我們當堂完成作業,這樣做,怎麼能完成教學進度?……如果明年中考考砸了,你要為我收回名譽!」蔡林森及時向中心校校長匯報了自己的教改設想,同樣得到了這樣的反問:「現有幾家能夠做到當堂完成作業的?」但是,蔡林森就是蔡林森,絕對是黑格爾所說的「這一個」。他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認為是正確的必須做的事情,你怎麼說我也不做;我認為是正確的必須做的事情,任何阻力也動搖不了我的決心!如果幹錯了,可以處分我,撤我的職!洋思中學第一任校長曾經這樣亦庄亦諧、亦毀亦譽地評價過蔡林森:「老蔡這個人啊,別人不敢說的話,他敢說;別人不敢『揪』(乾的意思)的事,他敢『揪』!」蔡林森硬是把 「當堂完成作業」列為學校教改方案,並且作為年終評優、評先的條件。他身先為卒,為別人示範,幾位年輕的民辦教師、代課教師緊緊跟上,噯,還別說,這一著還真靈:1984年,無論中考,還是教辦組織的會考,洋思的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就連那位與蔡林森激烈爭論的化學老師,從親身的實踐中也嘗到了這項改革的甜頭。
從此,洋思的教學改革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永遠結束了完全脫離學生實際的「滿堂灌」的狀況……1994年《江蘇教育報》和《中國教育報》先後發表了《洋思之路》,從此,「洋思」這個名字像長了翅膀一樣飛到了全國普教戰線的每一個角落,來校參觀學習的人絡繹不絕。
如何抓住機遇進一步發展事業,將洋思這篇文章做大?這正是蔡林森苦苦思索的問題。但是難啊,一是受到經費短缺的嚴重困擾,二是思想也不解放,老是囿於這樣的思維定勢:洋思就是要在三流的硬體、三流的生源、三流的師資(指學歷不高)的基礎上創造出一流的教學質量。直到1998年,學校仍然只有兩幢二層教學樓,僅有10個班級。就在這時,泰州市市委書記陳寶田到校視察,他對蔡林森說:「洋思的硬體不能老停留在三流水平,如果有了一流的硬體不是更能保障一流的教學質量嗎?」 頓時一股暖流傳遍了蔡林森的全身。接著分管教育的黃副市長和教委的邵、朱兩位主任也來了,說政府不可能一下子拿出大量資金投向洋思,但是第一可以幫助向銀行貸款,第二給政策,允許向市內外收一批學生,收取一定的捐資建校費。對於蔡林森說,這無疑是一支興奮劑;對於洋思來說,這無疑又是一支補血劑。
發展是個硬道理。於是,洋思徵用土地,大興土木,在短短的三年內,校園「舊貌換新顏」。如今,一如蔡林森期盼的那樣,洋思不僅作成了一篇「好文章」,還作成了一篇「大文章」。
「人去樓空」與「心慌」說
洋思從1980年用24000元砌成了兩排小平房起家,發展到現在佔地100多畝,幢幢高樓林立,建築面積約3萬多平方米,從幾個班200多名學生「增容」到47個班,2500多名學生,可謂遐邇聞名的泱泱大校,每天都有數百人來校取經,參觀總人次已逾20萬。
然而蔡林森越來越感到「心慌」。記得1994年登載了《洋思之路》的報紙送到學校的那天,全校師生群情振奮,一片歡騰,都認為多年的心血沒有白費,洋思的改革終於得到社會的承認。在大家稍為冷靜一點以後,蔡林森當晚就召開了教工大會,他感慨萬端地說了幾句話:「同志們,千萬不要一篇文章發表似乎意味著洋思已經到了『頂峰』了。」學校的『頂峰』永遠不存在。如果真有什麼『頂峰』,那就是衰落的開始。大家都看到我們周圍的某些企業,當年搞的何等紅火,但是曾幾何時,現在不是大幅度地滑坡了嗎?這樣的教訓我們可要牢牢地記取啊!」
第二天清晨,蔡林森趕到教委主任家裡,說:「邵主任,您看洋思的結果會如何」?「什麼意思?」「我認為洋思最終總會落後的,許多學校遲早會超過我們。我只希望洋思發展的勢頭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不要減弱---如果洋思在我手上衰落了,我就是一個罪人。當然事業不是個人的。我們全校師生都希望洋思越辦越好,我想請您再去向大家提些新的要求,講講在榮譽面前如何不斷找差距,永遠不停步!」邵主任連連點頭稱是。
有一次開會,蔡林森出人意料地在黑板上寫下了「人去樓空」四個大字老師感到茫然。過了一會兒,他才慢慢地解釋說:現在我們砌了這么多房子,這錢是從家長的口袋裡掏出來的。裝備好了學校就是為了更好地為廣大學生服務。這就叫「人民教育人民辦,辦好教育為人民」,一切都是為了祖國的前途和子孫後代的幸福。但是如果哪一天我們把學校辦垮了,教育教學質量下降了,學生就會走光,這就要「人去樓空」,我們也就遭到了滅頂之災。
這次采訪,蔡林森仍然不無焦慮地對我們說:當校長這么長時間了,與其說膽子越來越大,不如說膽子越來越小,老是有一種如覆薄冰、如臨深淵的感覺,似乎隨時都有滅頂之災似的。這兩年開學的時候,總有幾百輛送學生的車子開進校園,好像每一個車輪都壓在我的心上,感到隱隱作痛。
「怎麼會有這種感覺?」我們笑問。「壓力大啊!」蔡林森眼裡閃著一絲憂愁,說:「我們學校地處偏僻農村,毫無地域優勢。要說硬體,比起大城市一些重點中學差距還大得很呢。教師呢,目前也沒有幾位名教師。人家把孩子送來,就是沖著我校所做出的『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這個承諾來的,好,各種各樣的『差生』(我們當然不同意這樣的稱呼)都來了,你真的能『讓每一位家長滿意』嗎?對這些孩子怎麼『管』,怎麼『教』對他們的人文關懷如何落到實處?再說了,這三年來先後進校100多位年輕教師,盡管我們想進辦法對他們強化培訓,他們也十分努力,但如何才能使家長真正放心呢「所以我對全體老師說,我們都是長征路上的紅軍,要過金沙江、大渡河,還要過草地、爬雪山,可不能有半點麻痹和懈怠。」「那您就沒有一點輕松愉快的時候啦?」我們追問。 「有啊」,蔡林森爽朗地大笑起來,「前年和去年放寒假的時候,都在下大雪,一千多位家長到學校來接孩子回家過年,各個臉上喜笑開顏,看到校長和老師連聲說感謝。這就是我最開心、最幸福的時候。
Ⅲ 沁陽永威學校如果第一次沒考上還想去第二次再考一遍可以嗎
這所學校如果第1次沒考上的話,可以復習一年,然後重新考試,只要考過這個學校的分數線的話,就是可以進入這個學校的,第2次考當然是可以的。
Ⅳ 沁陽永威學校當教師怎麼樣,有經驗的請說說
應該還行吧。經常有永威的老師來我們這修筆記本。
Ⅳ 焦作沁陽永威學校現在的校長是誰
總校長----蔡林森,副校長----申芳,高中部校長-----黃偉,初中部校長-----牛超,小學部校長--張家駒
Ⅵ 沁陽永威學校怎麼樣
全封閉的私人學校,我是實驗中學的初三學生,曾經去過永威學校做夠表演啊什專么的。用為的硬體設屬施很好,但老師大多都是剛畢業的教師。我個人不大喜歡,你如果是家長的話,我建議你去問問你的孩子喜不喜歡寄宿學校。但說實話,人家永威學校的成績也算是沁陽比較好的。
最好還是到學校看看吧,我還是覺得我們實中好O(∩_∩)O~
Ⅶ 2011年河南省沁陽市永威學校中小學在職教師招聘公告
京佳招教考試網上有2011年河南省沁陽市永威學校中小學在職教師招聘考試公告
Ⅷ 沁陽永威學校到底咋樣
永威學校打群架事件。校園欺凌事件學校知道。但不管。學校老師打學生。只把學生當奪分工具。別問我怎麼知道。我是受害者
Ⅸ 沁陽永威學校的名片
你好!
搜一下:沁陽永威學校的名片
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Ⅹ 沁陽永威初中學費一年多少
初中學費:
學費:15000元/學年
住宿費:1500/學年
雜費:3000/學年(資料費1800元、校服元、用品費200元)
學校位於沁陽市市區太洛路旁,與沁陽市教育局毗鄰。學校佔地363.8畝,建築面積10萬多平方米,建有400米塑膠跑道和人造草坪足球場、13個塑膠籃球場、可納2000名觀眾的室內體育館和1200座位的禮堂。
2017年高考,永威學校各項指標再創新高:333名學生參加高考,一本過線145人,一本上線率44%,二本以上上線298人,二本上線率94%,體藝特長生100%雙過線。
(10)2015年沁陽永威學校招聘老師擴展閱讀
永威學校初一招生辦法
一、招生人數
博愛校區招收初一新生300人;
沁陽永威校區招收初一新生1000人。
二、招生范圍
1、面向全省招收小學六年級應屆畢業生,不受戶口和地域限制,依法辦理學籍。
2、不收留級生、休學學生(若報名交費時,採取隱瞞和欺騙手段,一經查實,一概勸退並退已交費用)。
3、入學後,對學生進行體質檢測,不達標者,給予勸退。
三、錄取辦法
實行免試入學。
報名時,請攜帶學生近期一寸免冠彩照1張、戶口本、50元報名費到沁陽永威學校大門口接待處報名、面試,面試合格即可交費、注冊(預交3000元學位費,入學根據編班測試成績多退少補)。
四、獎學金發放辦法
1、編班測試,前100名學生免學費;
2、另前10名發放卓越發展獎學金1000元;
3、其他學生按分數劃段交納學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