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看待《一個月就辭職:一個北大女生的求職悲歡》
最近有篇文章挺火的,名叫《一個月就辭職,一個北大女生的求職悲歡》。
原文很長,差不多兩萬字,我想了想,還是把鏈接放這里吧,不過我不怎推薦你閱讀,原文並沒什麼營養,看了很浪費時間,而且我的正文里,會有詳細分析,所以不用閱讀原文,你也能看懂本文在說什麼。
《一個月就辭職:一個北大女生的求職悲歡》
這篇文章的大致內容,就是總結了一個北大女生從實習到找到工作全部心路歷程,有大量的個人細節和個人感悟,長達接近兩萬字。
這篇文章真的是非常典型的應屆生求職折騰案例。充分暴露出來應屆生無論優秀與否都有的通病:
職業感弱,學生氣重。
應屆生有這樣的情緒,寫出這樣的文章是很正常的。有這樣的經歷,會慢慢消化成經驗,當有了足夠的經驗,就能更平淡地看待這些經歷,更好地面對未來——這就是成長。
全文兩萬字,因為情緒化的語言實在是太多,沒營養。我速讀了下,作者的經歷大致如下:
16年9月8日,在深圳的騰訊(鵝廠)實習倆月,離職。
與此同時,男朋友拿到了網易游戲的offer,為了愛情遠赴杭州。
9月初,校招開始,在杭州准備校招,但沒自己看得上的公司。秋招季,投了60多份簡歷,沒幾個自己喜歡的。
最愛的網易游戲品牌管培生,一路殺到終面然後失敗,接著是一長串的人生感悟。
10月繼續找工作。
11月拿到了浙商銀行總行offer,這個可憐的公司在文章里被黑出翔。
今年7月,正式畢業,在杭州入職浙商銀行總行。
兩個月後,離職,入職網易,做游戲營銷,開始了新生活。
大概就這么點簡單的經歷,全文接近兩萬字。內容大多隻是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及掙扎,然而這樣一篇文章竟然成了爆文。有意思的是在朋友圈看到的基本為兩級分化,一方覺得作者說得很對,說出了自己的心聲並表示身同感受;另外一方則表示作者太過矯情,自怨自艾,怨天尤人。
贊同方
轉發,點贊,打賞,感動,感慨,認為它說出了自己心聲的,基本都是還沒畢業或者剛入職的年輕人,
認為過於矯情,甚至持嘲諷態度的,基本都是工作經驗在兩年以上的職場人。
這篇文章為什麼會突然爆火?湊齊了名校,求職,金融,互聯網,畢業分手,還有各種小資標簽,想不火都很難。
但此文的宣傳導向可能會誤導無數的應屆畢業生。畢業即辭職,哪有那麼容易再找到一份你理想中的職位?在應屆畢業生的黃金秋、春招季節都未能如願,在已畢業但毫無工作經驗的社招就能發光發熱?
這篇文章無疑是有毒的,而且是毒性非常大的,但是用嘲諷的態度是解決不了什麼問題的,下面畢老師通過理智的思考以及自身的經驗,給正准備秋招的童鞋們一些過來人的建議,希望大家能有所收獲。
01
對自己嚮往的職位只是一時狂熱
作者從頭到尾一直表達想進的互聯網行業,其中喜歡的公司是網易游戲和騰訊游戲——
其中,我最想去的,唯一一個給我發offer我會想也不想毫不猶豫地簽下來的,就是網易游戲的品牌管理培訓生了。
游戲營銷是我非常感興趣的領域,比傳統行業的marketing少了很多拘束,玩法非常多。
我為這個機會進行了曠日持久的准備。
可以確定地說,我整個秋招季投過的所有公司,我為他們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加在一起都沒有網易游戲品牌管培生那麼多。
我看遍了筆經面經,對面試的流程與套路了如指掌。
我通過種種辦法加到了若干往年面試者以及成功入職的前輩的微信,向每個人求教經驗。
我買了品牌營銷相關書籍共七本,邊看邊做筆記,全部刷完。
由於不是硬核玩家,我在游戲方面的知識有欠缺,我男朋友作為我身邊的游戲從業者,為我精心編寫游戲知識相關的參考資料兩萬多字。
初面:面試題給了一些市場資料與數據,需要討論出遊戲的推廣方案。我是一個沒什麼強勢氣場的人,為了在群面中爭取到足夠的表現度,我按照我之前所設想的率先破冰,提出討論框架,最後基本成為實質上的Leader,圓滿完成討論。走出面試的房間時,我鬆了口氣,我一直對群面有恐懼心理,但至少這次,基本可以確認如果不是面官有什麼特殊嗜好(劃掉)的話,應該穩了。
總的來說,跟游戲有關的干貨內容,基本就這么多。
那麼試問一下:一個不是游戲硬核玩家,甚至可能不喜歡玩游戲的人,一個在游戲領域的知識非常欠缺的人,宣稱:游戲營銷是我非常感興趣的領域,比傳統行業的marketing少了很多拘束,玩法非常多。
這是不是非常諷刺?
一般游戲公司,先不論專業能力和相關經驗經歷,對游戲的熱愛是最基本要求。之前就和童鞋與我分享過這樣的一故事,說她去面試一游戲公司,在大家學歷都差不多的情況下,HR還會考慮你對游戲的熱愛程度。面試時HR問她——「你玩了我們家游戲有多久了?」她回復八年。後來她成功被錄用了。她表示雖然游戲公司工作累,但這是她喜歡的工作,每天還是過得很充實。
對比作者缺乏玩游戲的興趣和游戲工作的相關經驗,你是HR會選擇哪一位?
在進入社會後,並不是說你喜歡這樣的工作,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工作的。沒有人會在乎你的興趣與一腔雞血,在乎的只會是你的能力以及你是否適合應聘的崗位。
人才選拔不是「我很優秀,我沒犯錯」→「我會成」這樣的邏輯性事件。我無數次對求職者說過,你們會因為單純的優秀通過初篩得到面試機會,但你們只會因為「合適」通過面試。面試淘汰說明了「不合適」這個結果,對方是專業的HR,是作出了專業的綜合判斷的。
02
簡歷並不是越多頁就能說明你越厲害
作者在面試時候的表現,是這樣的:
我帶過來的除了簡歷還有一份圖文並茂彩打四頁紙的材料,匯總了我的校園網紅經歷、紅極一時的在線文字游戲XX製作經歷、微信自媒體經歷、知乎小V經歷,我覺得其中會有很多可問可聊的。
可是,面試官只翻開了一下,看到XX的截圖,問了一個問題而已。至少在面試期間,他並沒有看其他幾頁上的內容。
在HR們看來,簡歷上的內容大凡可分為四個等級:
普通的應屆生往往是第一種,羅列一通自己拿到的各種小獎,恨不得連街道歌唱比賽三等獎都寫上;
厲害的應屆生或職場新人往往是第二種,能夠用「我擊敗了80%的用戶」來證明自己的能力;
老練的職場人往往是第三種,他們知道「我做過什麼」不重要,「我做的東西很厲害」才重要;
真正的大牛是第四種,他們的簡歷往往只要一頁紙。
童鞋們在做簡歷的時候,一定要仔細研究自己應聘的崗位,針對性的表達出自己適合要應聘的崗位。之前我也說過關於如何寫簡歷的文章——《這才是HR最想看到的簡歷!!!》裡面的內容大家可以仔細看下,我就不多說了。
03
少點矯情與自我優越感
作者幾次被否定、被拒絕寫得如此糾結,這不是求職路上家常便飯么?何必如此說來哉?
現在不少實習生有個通病:對於自己的經歷和想法,可以滔滔不絕,有很多很明確的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也沒有具體的行動;對於很多崗位要麼嫌棄薪水低,要麼嫌棄沒技術含量.....
在看這篇文章的時候,我腦海里想起了很多人不一樣的身影:
他們有些拿著二本文憑,在人力市場里一遍遍發自己會被當面扔掉的簡歷;
他們有些是連初試資格都沒有的,為了霸面從杭州來到深圳;
他們有些從大二開始准備前端面試題,大四一戰成名。
我很討厭微博上的一些言論,就是當你說一個演員演得不好或者一個歌手歌唱的實在難聽的時候,底下一堆腦殘粉喊著罵著,你閉嘴,你知道我家愛豆有多努力嗎!?
我覺得職場有一點跟大學還是挺像的,都是一個看重成果的地方:你不是說你學習特別刻苦認真么?那就考一個高分出來看看;你不是說你天天加班鞠躬盡瘁么?那就把這個項目辦好。
這裡面的邏輯其實都是相同的,要想順利完成大學學業你就要通過考試,因為老師不會跟著你,以你學習的辛苦程度作為評分的依據;職場也一樣,你別老是跟你的leader說你有多了解這個產品,要是真了解要做一個presentation出來看看。沒人會在乎你有多辛苦,而是在乎那個看得見、摸得著、可以量化的成績或者結果。
作為剛剛畢業出來的應屆生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明確自己的職業規劃,你有多大的才華才能撐起你多大的野心。
很多童鞋剛出來找工作都是滿懷自信的,可是稍微碰到點挫折,就會抱怨hr為什麼不要我、為什麼就業形勢不好等。不知道大家有木有發現其實每年都會被說是「最難求職季」,所以關鍵還是看童鞋們自身的努力與能力。校招是一場持久戰,需要一定的耐心。
在遇到不順的時候發發牢騷也很正常,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感觸,有時候我們也會發個朋友圈寫個小酸文感動下當下的自己。
18歲的時候高考失利,覺得天要塌了,這是屬於那個年紀的限制。
20歲的時候遇見喜歡的姑娘,天天患得患失自怨自艾,表白被拒絕後覺得整個人生失去意義,這是屬於那個年紀的惶恐。
22歲畢業的時候,把實習校招找工作作為近幾年都重要的事兒對待,一點小風吹草動都能心中一片波瀾,也是屬於當下的情緒。
「我們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可能是一模一樣的,所以也就不存在完全的感同身受,正因為我們沒辦法體會到別人內心的感受,在去評價一個人的行為和感情的時候,我們應該抱有一定程度的寬容和諒解。」
最後希望童鞋們在校招這條不歸路上越挫越勇,早日拿到自己想要的offer!!
㈡ 非你莫屬栗浩洋被37歲北大肆業求職者質疑有十億身價的是哪一期
這一期的話,我記得好像是在2018期的7月14號的晚上8:00開始的。
㈢ 《非你莫屬》北大國際關系學院懟老闆哪一期
《非你莫屬》中北大國際關系學院懟老闆事件,具體的經過有哪些?主持自信睿智,風趣幽默,張弛有度,場上經常向著求職者懟老闆,老闆們也特別享受,氣氛和諧!塗磊則相反,只會氣急敗壞的怒吼。吼完就等著要掌聲。
視頻中三句話重復看了三遍,李晨:智商高的人沒有朋友,情商高的人沒有敵人。觀察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持人:尊重別人是對自己好。感覺洞悉人生可以到巔峰!剪輯了十幾分鍾,把真實的內容剪輯的偏離事實,這個求職者在台上講訴時,賀冬冬跟馬銳在玩手機,栗浩洋根本沒有認真聽。
求職者講了兩遍,他們反復問又不在重點上,這種提問方式太low了,難以想像還是一個公司boss,都說花個幾萬就能上這個節目,太爛的節目了。從賀總說出「這個節目我可以不錄了嗎?」這句開始,她的性格缺陷瞬間暴露無遺,徹底敗了。作為一個公司老總,應該具備最基本的理智和素養,卻被他人三言兩語就擊垮心理防線,真的令人感到費解老闆也好,求職者也罷,這年頭,風水輪流轉,要不了多久,台上的老闆也許連吃飯都要人施捨。所以平等待人,特別是對於有才華和求職者,應該有胸襟和氣度。
㈣ 北大女求職被拒,如何拿到面試
北大女求職被拒得到的教訓,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能拿到面試:
1.了解面試機構,細節決定成敗
在紐約的時候,我曾經工作的公司打算采購一個CRM系統。有一次,某知名企業軟體大廠的銷售團隊在給我們做演示之前,給每個同事發了一沓厚厚的演示幻燈片彩色列印版。
結果,演示結束後,同事們紛紛搖頭,其中一個經理忿忿地說:「他們怎麼會把幻燈片列印出來了呢!真是太浪費了,我們公司是B-corp(「共益企業」),他們難道不知道嗎?」
如果換在其他公司,也許列印幻燈片反而是加分項,但對於一個以能源節約、垃圾分類、有機生活為核心文化的共益企業,僅這一個細節就註定了銷售的失敗。
所以,很多人以為了解面試機構,就是去公司官網上看看這家公司是做什麼的,錯!因為所有的候選人都會這么做,只了解皮毛無法帶給你任何優勢。
了解面試機構,可以先從這個機構的大方向入手,比如獲得過什麼殊榮、有什麼戰略、銷售業績如何、有沒有「2020計劃」、公司文化是怎樣的等等。
可以在自我介紹中,把自己的經歷和優勢融入到可以為這家機構提供的價值上,表明自己有能力為公司實現長遠目標而添磚加瓦。
然後再從這個機構的主要人物入手,比如了解創始人或領軍人物的故事、收看他們的演講或采訪視頻、學習他們所具備的品質、了解他們所倡導的價值觀等。
在面試中,表明自己的價值觀與機構領軍人物的價值觀相契合。
甚至可以適當引用他們的原話,並結合自身的事例闡述,讓面試官意識到你確實做了充分的准備並且認同公司核心價值,進而對你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2.了解面試官本人,「投其所好」
了解面試官本人並不是去「人肉」他/她,而是從面試官的微表情以及回應來作出快速的判斷。如果發現面試官面色茫然,要盡快縮短回答,切勿滔滔不絕;
如果發現面試官面色愉悅並與你有很好的目光交流,要抓住可以產生共鳴的點,展開故事並與面試官互動。
我曾聽過一個極端的例子—有個師兄在終面自我介紹的時候,說自己的興趣是研究周易,結果大老闆恰恰也是風水迷,和他相談甚歡,最後當場拍板簽下了他。
與面試官的共鳴點可能隱藏在經歷、學校、興趣等諸多方面,每個面試官對面試考察都有不同的側重和喜好。
但是一旦讓面試官認為你們屬於同一類人,甚至願意和你在星期天獨處一室,這種對你的正面認知就很難被推翻了。
3.變陌生為熟悉,提煉共性
曾經面試過一個數據分析師,她同時還是專業的barre教練。
當談到barre這項運動時,她沒有滔滔不絕的介紹barre,而是把做barre教練的經歷和做數據分析進行類比。
提煉出細節至上、團隊協作、責任心等必備共性,把看似無關的經歷字字句句都回扣到這個職位所需的特質上。
在面試時提到或被問到面試官不熟悉的事物時,切勿滔滔不絕並充滿優越感的圍繞自己展開,要將這些事物提煉出與職位或公司相關的共性,讓面試官眼前一亮。
4.講能讓面試官共情的故事
試想一下,如果你自我介紹說自己的人生順風順水,大學輕松入名校且成績優異、畢業拿offer拿到手軟、馬上迎娶白富美,面試官心裡恐怕會翻個白眼:So what?
面試中能否講好故事是獲得好印象的重要一步。
這些年微信最火的標題形式莫過於《名校投行海歸XX, 放棄百萬年薪去支教》或者《3歲喪父12歲輟學,經過XXX如今身家過億》,為什麼大家愛看這樣的故事?
因為這些故事有高峰有低谷,有轉折有沖突,總能在某個位置與一批讀者產生同情。
面試講故事,也要遵循同樣的「曲線原則」。
如果一個從事新媒體的候選人在面試時只是平鋪直敘的說她參與的短視頻有500萬點擊量,恐怕也不算震撼;
但是如果她講述自己如何沖破阻力確定選題,如何頂著艷陽炙烤,身穿「全副武裝」的消防服跟拍消防員的一天,如何眼冒金星差點中暑,如何化解團隊成員矛盾……
面試官就很容易被帶入到她當時所處的情境,感同身受的同時對她形成正面的認知。
市場營銷人經常說「perception is reality(印象即事實)」,其實這句話也適用於面試。
所以,一旦面試官對你快速建立了好印象,你還怕面試不能逆襲嗎?
㈤ 非你莫屬求職者與老闆互懟北大外交學院是哪一期
20191222這一期
㈥ 如何看待北大碩士、清華博士應聘被拒
北大、清華畢業生應聘被拒,十分正常。我國社會必定會從學歷社會走向能力社會,大學生要重視自己的能力培養。
誰說北大碩士、清華博士去某公司應聘,就一定會被錄用?就連哈佛、MIT畢業生去應聘,不被錄用,現在也十分正常。
首先,人們一直反對用人單位以學歷識人,但內心深處,卻一直有學歷情結,總認為名校畢業的學生就比其他學校畢業的學生能力強,就會受到用人單位青睞。如果覺得北大、清華畢業生不被錄用,十分奇怪,那是不是承認用人單位就按畢業學校身份錄用人才呢?或者反過來,有的用人單位以連北大、清華博士都不用來體現自己的用人水準,這不照樣有名校情結,「蹭名校」炒作嗎?
名校畢業是一個學生的求職身份,但這並不能代表就有比其求職者有更高的能力。這提醒所有進入名校的學生,要在求學期間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不能認為只要有名校身份,就在人才市場暢通無阻。同樣,對於非名校畢業生,也不要因自己的學校「出身」就自卑。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時代,「學歷社會」最終會轉變為能力社會,名校身份、海歸身份現在都已經貶值,每個學生在規劃自己的學業和職業發展生涯時,不能只想著改變自己的學歷身份,而要想著怎樣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能力。
其次,一名大學畢業生不被一個單位錄取,並不說明他不優秀,而是適合不適合。這也是擇業要雙向選擇的原因。用人單位要選適合的大學生,大學生也要選適合的用人單位。用人單位聘用人才,要看人才本身是否勝任,哪怕畢業生很優秀,但這並不一定適合本單位,用人單位要考慮招聘人才和崗位的匹配度,包括穩定性。比如有用人單位擔心名校畢業生擇業期望太高,工作不穩定,因此,寧願選擇一些來自非名校的大學畢業生。而大學畢業生在求職時也會投多家簡歷,被一家單位拒錄,還有其他單位的機會,而其他單位的機會說不定更適合自己。因此,要理性地看待不被某家單位錄用。這是人才市場中十分正常的雙選選擇現象。
將北大和清華代替成其它,可能你立即就沒那麼疑惑了,因為學校不強。
或者將博士、碩士替換成本科,可能你也就沒那麼疑惑了,因為海龜太多。
其實,這里提到的都是個案,而非普遍現象。如果是普遍現象,要麼是企業太low,不敢接受清華北大的畢業生,要麼是企業很理智,我就是要找合適的人,而不是最優秀的人。
阿里巴巴和網路這樣的企業拒絕清華北大的碩士、博士,算是後者,他們需要找到合適的人。
如果是不合適,一般會有兩種可能:
1)能力達不到崗位要求;
2)能力可以,但職業態度並不合適。
首先說說,並非清華北大的碩士生就一定能力強。畢竟本科階段和碩士階段是有區別的,比如,清華北大的本科少部分會讀本校的研究生,因此清華北大的碩士生很多都是來自其他學校,甚至一般本科院校的都有。所以讀一個清華北大的碩士生相對於高考考上清華北大要容易一些。可以這么說,一直在天津大學讀本科和碩士的,不一定比本科在山西農大讀碩士在清華讀的學生。這個道理也可以放到博士這個層面去理解分析。
這里不是說本科不好,後面就不好,只是存在這樣的現象。所以企業在招聘時,假如遇到985學校的一批畢業生,在這個層級類,能力標準是關鍵,學校名牌就會被弱化。所以企業會選天大,可能不選清華北大。
再說說,職業態度。比如說,清華北大的碩士、博士能力很強啊,尤其是專業技能,但人家不一定就對網路和阿里巴巴就看中呀,或許隨手投了個簡歷,就有了面試的機會呢。或許,人家手頭有幾個選擇,而阿里巴巴和網路並非最好的選擇呀。一個畢業生,對應聘企業的青睞度是面試官可以判斷的,一旦在面試中面試官沒有看出畢業生對企業的關注度以及意向度,那麼企業拒絕的選擇實屬正常。當然,他們可能很想加入,但期望值很高,希望高的薪酬,等等,如果雙方無法協商,結果可想而知。
總之,無論是清華北大,還是其他高校,無論是博士、碩士,還是本科被企業拒絕,學校背景是畢業生的一個求職資本,甚至是一個擋箭牌,但並非萬能。
誰手裡都沒有萬能鑰匙,因為這個世界上也會有鎖死的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