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墨跡——曾子墨的目錄
我的純真年代
和「牲口」有緣
歷史老師
18歲的選擇
轉彎的青春
年輕的「內托派」
命運的偏愛
真話容的魅力
讓「老美」熱淚盈眶的作文
「超一流」推薦信
「不相信你能得到獎學金!」
萬里之外的援助
達特茅斯,我的大學
驚艷校園
美女教授Karen
一個人的考場
她的英文如此完美
「我一哈腰鬼子你就得死!」
校園打工
生命裸奔
走進陌生水世界
大麻,美國式的青春放縱
夜探「兄弟會」
走進華爾街
華爾街的磁力
「借」一身套裝去面試
投資銀行的美麗風景
軍訓經歷,征服投行副總裁
與「惡人」鬥法
「不惜代價,一定要僱傭!」
明星制度,我最後的選擇
紐約舊事
尊嚴
渴望忙碌
寫在臉上的:Enthusiastic
被「遺忘」的心結
決心說No!
……
新浪爭奪戰
鳳凰
我和家人
點點滴滴
⑵ 娛樂圈高學歷的明星有哪些
1、李建:李建稱得上是音樂界的才子,中國內地流行樂男歌手,音樂製作人。他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學霸,畢業於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
5、喻恩泰:喻恩泰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碩士學位,2006年又選擇去中央戲劇學院攻讀導演專業博士,2009年他取得了中央戲劇學院表演和導演專業的雙料博士。他因出演《武林外傳》中的秀才一角而被大眾所知,在現實生活中他真的是名副其實的學霸!
⑶ 關於《墨跡》曾子墨的讀後感或演講稿,1000字左右,急用
聽這口氣應該是老師吧.那怎麼不自己看呢?我正在看這本書,不是自己的東西講出來也是沒感情的,即使文章寫的有真情實感. 老師還是誠實點好.
⑷ 關於面試的著裝問題
1、男的西裝
2、女的職業套裝
ok!
⑸ 曾子墨求職記讀後感
封面上,那個自信的微笑,那身貼身的職業裝,讓人不禁疑問:這專本書究竟應該界定為明屬星還是成功人士的自傳呢?前者太輕浮,後者太深沉,曾子墨大概可被認為是兩者的結合體:既有銀幕上光鮮照人的形象,更有跨商界與影視界的豐富經歷。
求學時代的子墨便讓人覺得這是個不尋常的女孩。拋開她父母的身份、家庭背景不說,光是她在輕描淡寫中透露出的從小就是第一的成績就足以讓人明晰她為什麼會走上名校--出國深造--外企工作的道路。因為,這是每一個優秀人才都夢想的軌跡,更何況子墨這樣好強、突出的女生呢?
雖然她在辭去摩根斯坦利職務時說,她一直在做別人眼中的好學生……不想用別人的光環點亮自己……但我相信,沒有這一段辛苦忙碌但收益頗豐的經歷,她也不會有這樣的感悟。若是從一畢業就把這樣一個達特茅斯的高才生放入一家國內電視台念稿子,想必她會感嘆懷才不遇、大材小用,鬱郁終身,也更不可能打造出《社會能見度》這樣既有深度又有鋒芒的節目。畢竟,經歷是最大的財富。
⑹ 香港投行 background check怎麼做
呃,無責任轉帖 哈哈。今天在校內看到這篇帖子,很長,但我非常得看完了。
那。。因為本人確實是金融白痴,但對於各種知識都很有興趣去了解,所以看了之後大開眼界的說~~~
所以如果火星了或是哪講的不對。。還請大家對本人高抬貴手。。我只是出於好心分享。。^_^!!
在寄託泡久了,見到N多人都抱著進投行的理想。。包括對MSC的郁悶之類的。所以想分享一下。
其中提到了不少關於HK留學及如何進投行,如何規劃職業,及投行的工作壓力,在HK的工作。。。(尤其傳說中的科大。。)
我覺得很多內容對於其他行業也有普遍性意義。。
好吧,廢話不多說~~上帖子~~~我把我自己覺得感受比較深的東東標紅!!
和我一樣不懂的金融白痴進來學習下~~~希望也對有志於這項工作的筒子們有用哈!!謝謝大家~
(太長,只好分幾樓。。)
==============================================================
Scorpio_CJ
投行,投資銀行簡稱,所有打工行業中工資最高的職業之一。從業人員不多,看似神秘,活在金字塔尖的人,但是我在這里想告訴大家,投行對畢業生的需求也不小,而怎麼進,進去選擇什麼部門,才是真正的問題。
我的年齡不大,有一點從業經驗,有一些朋友,簡單聊一下。對這個行業感興趣的同學,可以關注一下,對你的面試、投簡歷應該有一些幫助。知己知彼嘛。本人中文不好,在國內只念到高一。表達上有些什麼問題,請多包涵!
首先,什麼樣的畢業生,進了投行?
1類:非常名校出生,家裡沒背景。非常名校,國內一般是北大、清華、復旦,連像上海交通這樣的大學我所知道的也不多。國外,美國的常春藤,英國的劍橋、牛津、LSE。斯坦福很多時候也比不上賓大, I.e. U Penn。
除了名校出生,學校的成績也非常重要,現在網上申請都需要詳細的課程填報 + 分數填報。如果在最後background check的時候發現有虛假,後果很嚴重。成績要求一般平均要80%以上。(這里澄清一下,投行也有很多國家的,例如DB德銀,BNP法巴,Normura日本野村,Macquarie澳洲麥格利,這些投行也承認本國家的頂尖大學,如東大,海德堡等。)
2類:背景非常強,學校也不一般。這類人,背景深到可以是某上市公司高管的親屬,或者國家某部高層的親屬。大學也基本是名校,在校成績不能太差,國內交通大學、人民大學等在范疇之內,國外的帝國理工、南加州大學等也是。其實,超級名校的要求也不是很絕對。非常出色的人,來自帝國理工、南加州,不靠關系進投行的也有,但是還是少數。
3類:成績不好,關系一般,但對投行未來有價值。這類人一般是投行未來6-12個月內覺得可能啟動項目的管理層的親戚。沒錯,投行就是這么直接,『你來,是因為我要用你做生意,it』s all about business』
怎麼投簡歷、面試?
簡歷:我的經歷都是網上申請,簡歷可以上傳(後來和獵頭聊天,我感覺1張紙簡歷更加好,字體不能太小,投行的人一般都比較高傲,包括HR,所以不會喜歡太長的簡歷,美式1 page的簡歷比較流行)
很多投行在網上投完簡歷,要回答一些問題,都是諸如「how do you see yourself in 30 years; describe a challenging situation you faced ring work / study.」 之類的問題,這些問題之前應該要畢業找工作前先准備好,因為比投行更喜歡問這些問題的大有人在,例如Big 4。
回答完問題, 有些投行喜歡及時做測試。我當年有一次愚蠢的在晚上12點投簡歷,結果做測試回答的一塌糊塗。測試是怎麼樣的?不外乎4種:
1. 語言能力,簡稱verbal,就是快速閱讀,一段5行以上的文字,回答一個True, Don』t know, False的問題,文章內容可以從考古到金融。
2. 數字能力,numerical,就是快速計算,例如工廠A,工廠B,在yr1, yr2銷售A,B,C種產品,每種產品售價X,Y,Z,銷售額比a%,b%,c%,和各銷售量,現在告訴你工廠A yr2 總銷售額為10,000,那麼A和B的銷售總量為多少?我的這個例題肯定不嚴謹,我想說的是,你會看到一個表,裡面有很多的信息,然後要求快速作答。
3. 邏輯推理,inction,就是給你4個圖,然後在a,b,c,d中選擇四個以後會出現的第5個圖。
4. 心理測試,personality,諸如:「你是一個很樂於助人的人?」,選項:1. strongly agree, 2. agree, 3. no opinion, 4. disagree, 5. strongly disagree, 目的看你的強勢在哪個方面,溝通,數字,執行力還是什麼… (不要以為沒有正確答案,投行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樣的人)
投完簡歷的測試可能只有30分鍾,應該是50題以上。沒錯,這個要求,平心而論,是不低的。所以朋友們可以去網上找各種類似的測試題來做,網上還是有不少免費的。面試的時候往往會有3個小時的測試,題目非常多!
面試上,每個投行要求不太一樣,Presentation很多都有,就是case study,給一個公司,給一些情況,叫你去『賣』這個公司。當場做model的也有,就是盈利預測模型,這個嘛… 有些復雜,有興趣的,再找我吧。
然後就是見你的部門boss,你以後的boss。投行是直接的,誰有head count,想要人,就會找誰來見你。1 on 1面試這個真得要看技巧,運氣了。每個人的遭遇都可能差很多。我的經驗是:be yourself,有什麼說什麼,一般對方都比較nice,比較直。試問,一個40-50歲的人,看到你,不會對你叫很多勁的。但是,如果對你的去向明確,那麼可能有很大的優勢,下面會具體些說到…
什麼叫去向明確?
有些position是輪轉的,有些不是,要看投行自己的需要。曾幾何時,投行是不要fresh grad的,隨著競爭的激烈,市場活動越來越快,程序越來越復雜,fresh grad就很多時候可以用來干雜活了。
那麼剛畢業的同學,可能什麼都不懂,所以boss們也不會要求什麼,但是如果你能說出投行的1,2,3。那肯定是added advantage。
投行(券商)是什麼:很多時候就是皮包公司,是市場(股市、債市、衍生品市場)、投資者(各種基金、散戶等)和公司(企業)的中間協調人,從中收取傭金和其他利益,例如提供銀行不願意給的短期融資等。
但是,現在國際投行的業務非常多,不只是國內『券商』的概念。大家可能熟悉:IPO做上市,增發股票,買賣股票等,但是可能你們不知道,渦輪,掉期Swap,junk bond trading,CDS trading, CDOs等等等等,甚至投行旗下自己有私募,有VC,高勝先前傳去投資養豬就是一個例子。所以,投資銀行的業務非常廣泛。
那麼,你要去哪裡?
投行最大的幾個部門是:
Trading:交易,包括Proprietary desk(用『自己』的交易)等
IBD:(投資銀行部,包括Corporate Finance和ECM,一個是幫助公司上市,整改,一個是做市場宣傳、定價等事情
Research:研究部,出各種報告,研究各種金融相關資產。寫股票評論。
Sales:銷售部,機構銷售部等,主要針對基金等客戶。
Private Bank: 或者 wealth management,散戶部門等。不要小看散戶,李嘉誠,李紹基都是散戶。其實這些散戶已經完全可以成為機構客戶。定義,不是絕對。
Asset Management: 資產管理,就是旗下基金。
所以呢,不管是讀什麼專業,都有可能進入投行。例如讀物理工程的,可以去研究部做工程機械行業的分析員,或者去投行,做這方面的分析員。
如果面試前,對你想做什麼有了解,談起話了就輕松很多了,說不定會impress你的老闆!
最後,為什麼去投行?
1. 鍛煉能力,增加閱歷。哪一個行業,可以讓你有機會直接和超級大公司例如中石油高層對話?哪一個行業,可以讓你有機會去大公司總部走走,看看,甚至寫評論?哪一個行業,可以讓你一畢業就可能學習到、甚至體驗上市公司真正的發家史?哪一個行業可以讓你和公司大老闆在一個飯桌上吃飯,而且還徵求你的一些專業建議?個人認為,除了Management Consulting,律師之外,沒有別的行業的起點可以和投行比。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覺得投行的人怎麼這么傲慢?!
2. 工資高的可怕。第一年畢業,最低的國內投行,加Bonus應該都能給到15萬人民幣,最高的國外投行,100萬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能挺得下來,第4年進入VP level的話幾百萬年薪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3. 走出投行,去哪裡都可以。曾子墨就是例子,我就不多說了。
最後的最後,提一句,投行的要求也是所有行業里最高的之一。每天加班到4,5點凌晨是小事,沒事兒坐飛機飛來飛去也是小事,被老闆破口大罵,吹毛求疵也要有準備,公司的人際關系也可能非常復雜。如果大家喜歡,我以後再多寫些這方面的東西。推薦一本書,The Accidental Investment Banker,國內翻譯應該叫 半路出道的投行家。裡面講了很多高勝,摩根的故事,很有意思。
早一點的可以是Liar』s Poker也不錯。
說一下外資國際投行補貼:
香港來算,投行部門為准,
晚餐200港幣,吃多少補多少。
的士回家全報
⑺ 王朔和曾子墨鏘鏘三人行是哪一期
鳳凰衛視《社會能見度》主持人曾子墨2007年3月6日下午那一期節目做鳳凰衛內視鏘鏘三人行,容從自己的新書《墨跡》開始談起,與自己的「藍顏知己」王朔展開了一次親密接觸。當王朔這位文化「痞客」遭遇鳳凰知性美女,一改前幾天落座即罵的「黑客」本性,對子墨大加贊賞。
在節目錄制現場,文濤和王朔一直追問子墨如何可以放得下每年幾十萬的收入,舍棄華爾街的優厚待遇而轉投相對陌生的媒體行業,子墨笑談自己不想把自己的時間浪費在別人給自己的光環上。自己選擇鳳凰就是自己最想要的一種生活方式。
(7)曾子墨面試擴展閱讀:
當現場遭遇王朔「你充滿優越感、缺少自嘲感」這樣的「挑釁」後,子墨當即反擊,「我哪有什麼優越感啊,我進摩根斯坦利完全是自己一步步爭取的,面試官總會找出各種問題來質疑我,有時候別人只會注意最終的結果,但過程往往是最值得尋味的。最後我還是把他們征服了,就這樣。」
從專業的財經節目的主播到主持《社會能見度》的記者和主持,曾子墨又走向了自己的下一個選擇。
「能夠反映轉型期中國時代特徵和新聞事件和不一樣生活體驗則是她追逐的目標。也許有時難免漆黑和沉重,生活所給予的,自當用心珍惜。」曾子墨如是說。
⑻ 求曾子墨的《墨跡》完整電子版
鳳凰衛視節目主持人曾子墨,講述從華爾街到鳳凰衛視的故事。本書即將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今起節選連載。
1.最終,我選擇了真實
中國人習慣於高考定乾坤,但美國大學的錄取方式卻截然不同。
沒有統一的高考,也沒有各大學自定的入學考試,學生們只需要在中學畢業前參加一個名為SAT的標准考試,分數作為錄取參照之一。此外,就全看中學成績、申請作文、推薦信和課余工作的履歷了。
是否具備領袖潛質成為美國大學最強調的錄取標准之一。每所大學都要求申請人在填表時,把自己作為「領導者」的經歷完整記錄下來。
中學時,我一直擔任學習委員,小學時,又是「三道杠」的大隊長,回答這個問題,我並不缺少素材。
然而,另一個問題卻讓我為難了。那就是:Have you done any community service?If so,please de-scribe them.(你是否從事過社區服務?如果是,請詳細描述。)
Community Service?我的腦海里出現了一個巨大的問號。
我跑去咨詢在人大留學的美國學生Nancy,到底什麼是Community Service?
「什麼?你竟然不懂Community Service?」Nancy瞪著大大的藍眼睛,眉毛高高地快挑到天上去了。
「真的,我從來沒聽說過社區服務!」
Nancy這才恍然大悟,說:「也難怪,你們的學校只教學生考試,學生根本不和社會接觸!我們在美國,從小就做義工!」
經過Nancy解釋,我才明白Community Service最准確的翻譯應該是「義工」。美國社會強調社區自治,無論小孩子還是成年人,都認為做義工天經地義。從孤兒院到醫院,從流浪者救濟中心到社區圖書館等公共場所,義工的身影無處不在。
對義工了解得越來越多,申請表裡的問題也讓我越來越困惑。我是應該迎合美國人的傳統,胡編亂造,寫得天花亂墜?還是乾脆說中國沒有「義工文化」,所以我沒有做義工的經歷?
猶豫再三,最終,我選擇了真實。
「我曾經去幼兒園教英語,還曾經在荒山上植樹,但在我看來,這遠遠達不到義工的標准。做義工可以培養高尚的品德,還可以讓學生了解社會。然而在中國的學校,高高的圍牆給了學生一片世外桃源,卻也讓學生與世隔絕。我不知道為什麼中國學校沒有鼓勵大家做義工,為什麼中國社會缺失義工文化,但我相信,中國人是最有愛心的,也是最願意幫助他人的。總有一天,義工會遍布中國。」
當我坦誠並且毫無修飾地寫下這段話時,我並沒有想到,正是這寥寥數語,幫助我走進了美國的大學。
一年以後,當我出現在達特茅斯為國際學生舉辦的迎新派對上,一位胖胖的美國老太太在嘈雜的人群中找到了我。
「我叫Judith。你是子墨嗎?從中國來的?」Judith講話的速度飛快,一口氣說下來,沒有任何停頓,洋溢著熱情笑容的臉上,好像有一種迫不及待。
「是啊……」
我的話音剛落,Judith就張開雙臂,給了我一個熱烈得有些誇張的擁抱。
然後,她笑容可掬地高聲說:「歡迎!歡迎你來達特茅斯!我在錄取辦公室工作,讀過你的申請。雖然你沒有真正做過義工,但是我們都欣賞你的誠實,也喜歡你的思考!在達特茅斯,你會有很多做義工的機會!」
Judith的話是一份意外的驚喜。作為錄取官員,每年她要審閱上萬份申請材料。我不曾想過,我的坦誠居然會給她如此深刻的印象。
可見說真話,自有說真話的魅力。
錄取過程中,Judith記住的不僅是我的坦誠,還有我的作文。歡迎新生那天,Judith還告訴我,讀了我的作文,她熱淚盈眶。
申請美國的大學,作文是決定性因素之一。達特茅斯的作文題也處處體現著美式教育思想,其中第一個題目就是「描述一位對你影響最大的人」。
我幾乎不假思索地就想到了我媽媽。
2.這就是我媽媽的故事
我媽出生在一個國民黨高官的家庭。盡管連年戰亂也曾經讓兒時的她顛沛流離,但畢竟在1949年以前,更多的時候,她是人人羨慕的「趙家二小姐」。七八歲的年紀,她就跟隨大人,坐著軍用專機,在不同城市間飛來飛去。剛過10歲,長輩的副官就手把手地教她自己開著吉普車,在城裡四處轉悠。然而,對腐敗官僚的痛恨,還有對新中國的美嚮往,卻讓年輕的她拋棄家庭,遠離親人,成為了一名忠誠的共產黨員。
於是,和上世紀50年代所有熱血沸騰的青年人一樣,我媽也轟轟烈烈地投入到新中國熱火朝天的建設中。
「文革」期間,我媽最終沒有倖免於難。那時,她已經在人大教書。作為有著海外關系的國民黨後代,她理所當然、不由分說地被打成了「里通外國」的「反革命」。
在那段顛倒黑白的歲月里,即便紅衛兵把10個毛主席像章硬生生地用別針穿透皮膚、別在她的10個手指上,扎得雙手鮮血淋漓,她也不願意承認,她背叛了國家。
那十年的不堪回首,我媽很少提及,即使說起了,也是輕描淡寫,一帶而過。但是,艱難歲月中的親情、愛情,她卻一再提起。
我曾經問她,那些沒有光明、沒有希望的日子,她怎麼度過?
她淡然一笑,說:「還有你爸爸,還有你姐姐和哥哥,為了他們,我也得活下來。」
我媽不止一次地告訴我,即使是在眾叛親離,甚至連她的家人也勸我爸和她離婚、劃清界限時,我爸對她也始終不離不棄。我媽被隔離審查時,我爸專門託人送進去一瓶她最愛吃的辣椒油,瓶底隱藏著一張紙條,疊得小心翼翼,上面有我爸親手寫的10個字:「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看到那些熟悉的字跡,我媽淚流滿面。她把字條藏在貼近心口的內衣口袋裡,每當夜深人靜,就會一次次拿出帶著她體溫的字條,在冷冷的月光下看得出神。
重新站上講台後,她依然是最好的老師。那時,她和我爸說得最多的就是:「十年,耽誤了太多時間,現在一定要把荒廢的光陰都補回來!」多年後,我問過我媽,她是否曾經後悔,後悔沒有去台灣,去享受「趙家二小姐」的榮華富貴?每每此時,我媽總是一笑而過:「我要去了台灣,遇不到你爸,怎麼還會有你啊?」
這就是我媽媽的故事,也是我在申請達特茅斯時所寫的命題作文。作文里,我的英文遠遠算不上流暢,但我想,一定是字里行間的真摯情感打動了Judith,也打動了其他的錄取官員。
後來到了美國,在一次中國學生的聚會上,談起申請作文,一個女孩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對我說:「你還不如說張藝謀是對你影響最大的人呢!你的作文,他的電影,都只會描寫『文革』,描寫中國人的苦難,來換取老美的同情和眼淚!」我沒有反駁,也沒有爭執,但我心裡卻最明白:這絕不是換取同情和眼淚!這是一段真實的歷史,卻實實在在地在我們身邊發生了。記錄它,描寫它,是為了永遠地記住它,也是為了永遠地遠離它。
因為有全額的經濟資助,對於拿到簽證,我一直充滿自信,志在必得。
去簽證那天,我算準了時間,在領館開始工作的上午9時,一分不早一分不晚,從容不迫地到了秀水街。美國領館外的熱烈場面想必每天如此。在這里,一切都是為了美國。而且,等待的時間再久,人們臉上也看不出絲毫倦意。相反,大家都在用局外人聽不太懂的特色語言聊得興高采烈:「聽說3號窗口好簽,那『四眼兒』最好說話!」
「沒錯,你可千萬別趕上1號窗那胖老太太,整個一個美帝國主義者,昨天一上午沒發一張黃條!」
「最近北京特緊,上星期有個拿TA全獎的都差點被拒,更別說我這RA半獎了。實在不行,我就去廣州。」
對話中,往往都是「專業術語」。如果不是內行,常會聽得一頭霧水。像取簽證的單據一律是黃色的,所以被稱為「黃條」。而TA是「助教」,RA是「助研」,都是研究生獲得經濟資助的方式。
就在這時,擴音器里有人在用英文說:「曾子墨,請到2號窗。」
我拿著錄取通知書和被授予獎學金的證明,走到2號窗口前。坐在玻璃窗另一側的簽證官很年輕,略帶孩子氣的臉上卻滿是嚴肅和認真。若不是他西裝領帶正襟危坐,我真會以為他不過就是個20歲出頭的大學生。
3.家裡的電話鈴突然響了
曾子墨
很難想像,就是這樣一個大男孩居然在不經意間,掌握著那麼多中國人的前途和命運。
他翻看著我的簽證表,職業而彬彬有禮地開始發問:「你為什麼要去美國?」「去念大學。」「學費這么貴,你怎麼負擔呢?」「我拿到了獎學金。」我一邊回答問題,一邊把獎學金證明遞過去。
他低頭瞥了一眼,繼續問:「達特茅斯為什麼給你獎學金?」「那你應該問達特茅斯才對!」
也許是因為我的言談舉止間,沒有他見慣了的那種小心翼翼和畢恭畢敬,他驚訝地看看我,不甘心似的又重復了一遍:「你覺得達特茅斯為什麼給你獎學金呢?」「大概是我的經歷和成績讓學校相信,他們在我身上的投資不會讓他們失望。」
簽證官沉默了一會兒,抬起頭,把學校的兩封信還給我,面無表情地說:「我不相信你真的能得到獎學金。」
不相信?這既出乎我的意料,又讓我哭笑不得。我從來就沒有想到,獲得了一年2萬多美元的獎學金,我居然還拿不到簽證,而且是因為這樣一個荒謬而蠻橫的理由。
「你憑什麼不相信我能拿到獎學金呢?」我不甘示弱,立刻反問。「我來中國兩年多了,還沒有見過讀大學本科就能得到獎學金的。僅僅是這兩封信,根本不能證明你的獎學金是真的!不過,你並不是被拒簽,所以不必等兩周之後再來。如果你有充足的資料證明你獎學金的真實性,歡迎你隨時回來!」
即便是這樣一番回絕的話,簽證官依然說得周到客氣,禮貌得無懈可擊。但是那一刻,我的自尊心卻受到了巨大的打擊。盡管美國從來都不是我唯一的選擇,但是,他憑什麼不相信我?我沒有激動,也沒有氣憤,反而滿懷信心、不卑不亢地說:「我當然要回來,而且會向你證明,我的獎學金是真的。」
從美國領事館回到家裡,我翻出了達特茅斯寄來的所有材料,學校歷史、教師狀況、院系設置、校內食堂、宿舍房間、生活費用、停車設施,甚至連學校電影院和高爾夫球場這樣的娛樂設施介紹我也沒有遺漏。無論相關與否,有用沒用,我把它們一古腦兒全都塞進了紙袋。等簽證官看到這些加起來足有半米高的精美書籍和畫冊,一定會責備自己,怎麼早沒看出達特茅斯對我的誠意!
然後,等到美國東岸時間早上9時,我專程趕到郵局,撥通了達特茅斯錄取辦公室的電話。那時候,絕大多數家庭電話是不能打國際長途的。普通老百姓致電其他國家,必須要去郵局,還要事先交足以分鍾計算的押金。到了押金用完時,即便電話沒有講完,也只能被無情地掐斷。
想想10分鍾應該足夠我抱怨和請求幫助了,我交了360元押金,電話剛一接通,就迫不及待、語速極快並且盡可能簡潔地將簽證官對我的種種不公平待遇控訴了一番。
接電話的工作人員叫Joe。他一邊安慰我讓我放心,一邊表示,他們會立刻和學校的經濟資助辦公室一起,親自給美國駐京領事館發傳真,以證明我確確實實得到了達特茅斯的資助。
我把電話聽筒緊緊貼在耳邊,全神貫注地聽著Joe講話,眼睛卻一直在緊張地盯著手錶。快到第9分鍾時,我不得不冒失地打斷Joe,說:「謝謝您的幫助!耽誤了您這么長時間,我真的很感激!」也許是聽出了我的焦急,也許他理解在中國打國際長途不容易,最後1分鍾,Joe只補充了一句話:「我們會竭盡全力,讓我們錄取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夠來到這里學習。不管是簽證還是其他的障礙,我們都願意幫助你克服。」
作為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國學生,我何曾想過遠在萬里之外的一所美國大學會給予我如此的重視,一個素未謀面的美國人又會給予我如此的幫助。從此,我記住了Joe在電話里那個略顯蒼老但又透著無限關切的聲音,它讓我第一次對美國人有了一種難以言述的好感和親近感。
第二天凌晨二三點,家裡的電話鈴突然響了,「嘟嘟」聲一陣急過一陣。誰這么沒禮貌?我在心裡抱怨著,睡眼惺忪地拿起電話。說了一聲「喂」之後,我立刻清醒了,因為電話里傳來的竟然是Joe的聲音。他說,他知道北京已經是凌晨,很抱歉此刻打擾我,但他必須告訴我,他們已將傳真發給美國駐京領事館,希望我能夠順利地得到簽證,他和他的同事都會在達特茅斯等著我。
4.奇跡真的就這么發生了
早晨,我回到美國領事館。遞給我「黃條」那一刻,年輕的簽證官意味深長地說:「記著,你一定要回來!」我展現出一個燦爛的笑容,就像那天的陽光一樣明快。我毫不猶豫地回答:「我肯定會回來!」
6年後,我實現了我的諾言,回到了香港這片同樣是中國的土地上。又一個6年後,我回到了北京,這個我出生和成長的地方。
離開北京以前,「投資銀行」這個詞從來沒有在我的世界裡出現過。其實,即便聽說過,估計我也弄不清楚它和商業銀行的差別,以為只要冠上了「銀行」這兩個字,不過就是存錢和取錢的地方。
直到在達特茅斯念書,我才第一次對頭頂無限光環的投資銀行有了模糊的概念,因為高年級的同學總是一批一批前赴後繼,削尖腦袋費盡周折,希望能在那裡占據一席之地。
後來,無意間看了一部電影,名字叫做《野蠻人到了門口》,講述的是上世紀80年代末期KKR以250億美元收購了RJR Nabisco,不僅創下當時華爾街收購規模的最高紀錄,還演繹了一場直到今天也算得上最經典的杠桿收購案例。電影中,銀行家們服飾優雅,談吐非凡,乘坐著專機飛來飛去,舉手投足便能左右金融市場的漲跌起落。
漸漸地,我也開始對投資銀行心生嚮往。
大三那年,我決定結束自己每逢假期便溜回北京的懶散生活,而要利用畢業前的最後一個暑假,讓自己的簡歷錦上添花、盡善盡美。
然而10多年前,在投資銀行找工作難,找暑期工更難,找提供給本科生的暑期工則是難上加難。
我始終相信,有的機會是從天而降的,有的機會則是需要親手創造的。
於是,不論關系遠近,也不論職位高低和資歷深淺,我那些屈指可數的在華爾街工作的朋友,無一例外地都受到了我執著的「騷擾」。終於,我把幾家主要投行的中國業務主管和人力資源主管姓甚名誰、電話地址都了解得清清楚楚。
結果,一切都在意料之中,發出去的求職信絕大部分石沉大海,在他們語音信箱里的留言,也都杳無音信。
「做過暑期工的不過是鳳毛麟角,那麼多沒有暑期工作經驗的人畢業後不也一樣進了投資銀行?」我只能像阿Q一樣安慰著自己。
然而,奇跡真的就這么發生了。
兩個月以後,柳暗花明:我竟然接到來自美林的電話,請我到紐約去面試。
我即將面對的是生平第一個面試,期待,興奮,可想而知。我前所未有地嚴陣以待,將大家的經驗之談悉數記在心中:千萬不能緊張,要落落大方,侃侃而談。為什麼選擇達特茅斯,為什麼願意來到美林證券,答案一定要事先准備。面試前幾天的《華爾街日報》必須仔細閱讀,道瓊斯、納斯達克、恆生指數和主要的外匯匯率也都要熟記在心。握手的力度要適中,太輕了顯得不自信,太重了會招致反感。手中最好拿一個可以放筆記本的皮夾,這樣顯得比較職業。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所以目光不能飄忽游移,只有進行眼神的交流,才會顯得充滿信心。假如不敢直視對方的眼睛,那就盯著他的鼻樑,這樣既不會感到對方目光的咄咄逼人,而在對方看來,你仍然在保持目光接觸。套裝應該是深色的,最好是黑色和深藍色,絲襪要隨身多備一雙,以防面試前突然脫絲……
後來,我知道了投資銀行的確有些以貌取人,得體的服飾著裝可以在面試中加分不少。
做學生時,我從來都是T恤牛仔,外加一個大大的Jansports雙肩背書包。為了讓自己脫胎換骨,向職業女性看齊,到了紐約,一下飛機,我便直奔百貨商店Bloomingdale。
Bloomingdale位於曼哈頓中城,裡面的套裝琳琅滿目,每一款都漂亮得讓我愛不釋手。售貨小姐也熱情周到,伶牙俐齒地勸說我一件一件試穿,並在我每一次走出試衣間時瞪大雙眼,對我贊不絕口。
試衣鏡里的自己果然煥然一新,看上去職業而干練。
「您是只選一套呢,還是多選幾套?」售貨小姐甜美的聲音讓我從雲端突然回落到地面。我這才意識到,我居然忘記了看價格。
5.我要真正成為華爾街的一分子
百貨商店Bloomingdale的定位其實只屬於中檔,但是價格標牌上那一連串的數字還是讓我望而生畏。畢竟,我只是一個依靠獎學金生活的學生。我試穿的那幾套衣服加上消費稅,最貴的有1000多美元,最便宜的也要500多美元。「買?還是不買?」我激烈地進行著思想斗爭。
「它們真的很適合你!」售貨小姐好像也看出了我的困窘,努力作著最後的鼓動。
這時,旁邊的收銀台突然來了一位要退商品的顧客。看到她,我靈機一動,立刻拿出了信用卡,態度之爽快,彷彿刷卡金額不是500美元,而是只有5美元。售貨小姐笑容可掬地為我結賬、包裝。她大概並不清楚,24小時後,等眼前這個對職業化裝扮的自己甚為滿意的女孩參加完面試,就會原封不動地把這套EllenTracy的西裝退還給她,一分不少地收回那筆「巨額款項」。
第二天,穿著那套似乎專門為我定製、卻又並不屬於我的深藍色套裝,我鎮定自若、胸有成竹地走進了美林的會議室。
面對來自香港的兩位銀行家,半個小時里,我學著美國人的方式,滔滔不絕地自我推銷,把自己說得像愛因斯坦一樣聰明,像老黃牛一樣勤奮,又像老鼠愛大米那樣深深地熱愛投資銀行。
握手告別時,在他們的臉上,我找到了自己要的答案:這個女孩,天生就屬於投資銀行。
在美林度過的那個夏天,我並沒有學會太多的金融知識或操作技能,但是,它卻為我打開一扇窗戶,讓我欣賞到投資銀行的美麗風景,並且從此立下志願:我要真正成為華爾街的一分子。
於是,四年級一開學,我便身不由己地捲入了一輪又一輪看不到盡頭的面試漩渦里。和每一位忙著找工作的96級學生一樣,盡管11月的達特茅斯早已是冰天雪地,我卻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天氣里穿著西裝短裙和薄薄的絲襪,披著黑色長大衣,腳蹬高跟鞋,在漢諾威旅館和教室宿舍間來來回回,奔走穿梭。
漢諾威旅館是投資銀行來學校進行前兩輪面試的地點。那陣子,那裡天天爆滿,每一層的走廊里都擠滿了西裝革履的學生,或站或坐,不安地等待著房間裡面的人叫到自己的名字。
投資銀行的面試看上去層層關卡、危機四伏,但涉及的問題卻多半是「老三樣」。「講述一下你自己的經歷。」「朋友們會用哪幾個詞來形容你?」「為什麼我們應該錄用你?」無論提問方式如何變化,我總是喜歡亮出我的「自我表揚一二三四」,以不變應萬變:我聰明好學,能夠很快適應新的環境;我擅長數字和數學,諸多相關科目的A+成績就是最好的證明;我勤奮刻苦,一周工作八九十個小時不在話下;我善於合作,是個很好的團隊工作者。
面試的時間再長,也長不過40分鍾。人人都怕刁鑽古怪的問題,我也一樣。於是,一旦遇到「正中下懷」的提問,我就伺機大講特講,口若懸河,再不易被察覺地「延伸」到我悉心准備的其他答案,直至面試接近尾聲,對方不再有時間也不再有機會來為難我。
那年第一次面試,是和第一波士頓的一位副總裁。
提起副總裁,我常會想起在香港做暑期工時聽說的一個小故事。
一位來自上海的留學生從商學院畢業後,在某投資銀行苦熬4年半,終於從經理熬到了副總裁。一次,他陪紐約總部來的董事總經理到某直轄市去拜會客戶,竟出人意料地獲得了副市長親自出馬的高規格接待。
市政府氣派的會議室里,雙方禮節性地交換名片。然後,副市長居然把外賓客人撇在一邊,激動地對副總裁說:「您真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啊!貴公司大名鼎鼎,沒想到我們的同胞年紀輕輕就能進入最高管理層,手下至少管理幾千美國人吧?以後,歡迎您常回來,國家建設很需要你們支持!」
頓時,被奉為上賓的「副總裁」如坐針氈。他對著旁邊的美國人,胡亂說了一長串英文,翻譯得驢唇不對馬嘴,然後又急忙用中文解釋:「市長先生,您誤會了,我沒有管理幾千人,我其實只是……」副市長權威地擺擺手,說:「不要謙虛了!你們的總裁是大老闆,總裁下面不就是您這位副總裁了嗎?回去請轉告你們總裁,我們歡迎他到中國來!」
⑼ 摩根士丹利如何實習
不知道這個是誰。。找到出處和作者再註明
畢竟只是個本科畢業生(不知道哪個大學,應該是上海名校),剛入社會的新鮮人,見解和經驗肯定有欠缺和不足之處,只是作為一個本科畢業生,已經是優秀的人了。他的意識,決心和能力,至少在一般人之上。值得學習的地方很多。
我在摩根士丹利的實習歲月
忽然一年。
上周四摩根士丹利來到圖書館5樓開宣講會,又到招收實習生的時候了。我曾在摩根士丹利IT部門實習過半年,不禁感慨良多。截取幾段簡短的回憶,紀念一段美好的時光。今年的實習規模更大、過程更正規,可能過程會和去年有一定出入。
1。 初識
去年4月的E200,摩根士丹利第一次來學校開實習生宣講會。那次宣講會全程用英文進行,雖然內容已經記不清楚,但我依然記得為何決定投出簡歷。來的5個人西裝革履,他們進來後給在場每個人都發了彩色銅版紙列印的宣傳單、在黑板上貼出一張大海報、在門口立起一幅招貼畫。教室並沒有為他們預留出座位,每次有一個人在台上講,其他4個人就在窗檯旁的角落裡站著。令我吃驚的是,無論誰在台上講,其餘四個人都整整齊齊的站成一排、手背在後面。看到這些場景,我決定投出簡歷:既然他們能把細節都做到這種地步,一定是一家傑出的公司。
2。電話面試
忐忑的等來了電話面試通知,我跑到當時還沒建好的電信群樓旁邊的活動中心,找好一個能看到湖水的台階耐心等候。有兩個人一起面試我,一個在上海、一個在香港。問題的范圍非常廣泛,從操作系統到資料庫、從網路到演算法、從面向對象到語言特性無所不包。當時我才大三,很多專業課都還沒學,只好直接說不會。雖然范圍很廣,但考察的都是比較基本的概念和理解。他們需要用到各種各樣的技術,所以需要考察各個方面來找到你所擅長的,並不需要你答對所有問題(全答對是很困難的)。
3。 面試
理論上面試需要正裝,無奈天氣太熱,我沒穿西服沒打領帶,只穿一件短袖襯衫就過去了。還是兩個人面試,主要談了以往的經歷、曾做過的項目,還問了幾個技術問題。這一輪最好准備一下簡歷上的內容,想想怎樣介紹以前的經歷和做過的項目。面試最後還有一些時間,他們問了我的愛好、平時喜歡關注什麼新聞。我說時常看看經濟新聞,他們就問我對國內房地產價格的看法。我分析說房地產泡沫太大了,很快就會破滅。可惜直到現在上海的房價還在上漲…… 這樣的問題只是想更多的了解你的性格,再看看你能否獨立思考,答案其實並不重要。
4。Warm-up Party
7月份公司從中信泰富廣場搬到了更寬敞的外灘中心,搬遷的第一天晚上在公司里舉行了一個Party。這時距離我們幾個實習生報到的日子還有一周,但我們也被邀請參加。凱博(Kabb)西餐廳准備了各種好吃的點心和飲品布置在公司的一個大屋子裡,服務生端著盤子來回穿梭,大家站著邊吃邊聊。這樣我們幾個實習生就相互認識了,還分別和自己的Mentor和學長聊了一下。最後用小車推出了一個大蛋糕,大家一起慶祝上海Office的發展。
5。入職培訓
報到之後的前兩天,所有實習生在教室里一起培訓,主要內容是公司的文化歷史、IT部門的概況、IT系統和技術的簡介。公司文化那堂課是和固定資產投資部門的實習生一起進行,行為守則那堂課是香港的HR通過視頻給我們講的。之後的幾天是自己所在的組內培訓,我在股票(Equity)部門,於是老員工就給我們介紹了公司的股票交易系統概況,還演示了那些交易員是如何使用我們開發的軟體買賣股票的。
6。工作內容和環境
工作內容是保密的,因此我只能說:我們和香港、東京、孟買的同事一起開發內部使用的亞洲地區的股票交易系統。我被分配的第一項任務是閱讀東京證券交易所的官方交易指南,了解股票是如何買賣、如何定價的。辦公室的景色非常棒,坐在價值800美元的辦公椅上,我一扭頭就透過落地窗看到黃浦江上來來往往的船隻、陸家嘴的高樓大廈、還有外灘一帶的老建築。計算機主機是惠普的,每人都有兩台Eizo(藝卓,日本的專業高端品牌)19寸液晶顯示器,各種餅干飲料也都隨便享用。其他員工都很友善、樂於助人,每個人都用高標准要求自己。他們不僅教會了我技術,還讓我學到了做事的態度。
工作是高度國際化的,我們小組的成員有2個在上海、2個在香港、1個在東京、1個在孟買。大家平時通過電子郵件、電話會議相互聯系,和這么多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人一起工作是非常有趣的。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08年摩根士丹利IT部門的預算是31億美元。
7。見證美國次債危機
八月的某一天,我照常來到公司上班。一切都那麼平靜,這只不過是新的一天的開始罷了。到了九點半,我忽然收到一封被標記為「重要」的郵件,打開一看我被驚呆了:由於美國次債危機的緣故,昨晚道瓊斯指數狂瀉XXX點,香港恆生指數開盤急挫,一小時前開盤的東京日經指數也大幅下跌。全球股票市場陷入了恐慌,所有人都在拋售股票。我們系統的交易量大幅上漲,已經超過了以往的歷史紀錄。公司要求大家時刻保持警惕,在這種非常時刻,一定要確保交易系統不出問題,同時暫時凍結大部分的技術升級。這一刻我忽然感到很興奮:我正在親身經歷一場金融風暴。第二天早上,我才在報紙上讀到頭版頭條:次債危機引發亞太股市昨日重挫。我感到自己親身見證了我們這個時代的一件大事,雖然角色很不起眼。現代金融市場就像變化莫測的大海,毫無預兆的風暴會突然來臨。作為一名船員,你可以切身看到大家如何與大海搏鬥,之後才能在報紙上讀到相關報道。
8。文化和歷史
每個實習生都被當作正式員工看待,參與到真正的項目中來。除了分配的任務不那麼難、時間要求不那麼嚴格(當然了,工資也比正式員工低)。實習生受到極大的尊重,絕不會感到自己是廉價勞動力。上海Office的老大甚至專門請所有實習生在外灘非常高檔的飯店吃午飯,增進大家的了解、聽取對公司的建議。
摩根士丹利的信念是「We do the first- class business in the first-class way.」,這句話來自老摩根,JPMorgan的創始人。以前的 JPMorgan同時擁有投資銀行業務和商業銀行業務。但1929年美國經濟大蕭條開始後,美國國會在1933年通過了一條法案,禁止一家銀行同時經營這兩種業務。於是JPMorgan銀行在1935年被迫拆分成商業銀行、今天的摩根大通(人們簡稱「小摩」),以及投資銀行、今天的摩根士丹利(人們簡稱 「大摩」)。70年代時,摩根士丹利曾有這樣一個廣告:畫面上一道閃電刺破烏雲,標題是「如果上帝要融資,他也會找摩根士丹利。」不過現在摩根士丹利已經不再需要打廣告了。1997年收購惠添(Dean Witter)之後,大摩開始走下坡路,並在2000年前後被另一家投行高盛 (Goldman Sachs)超越。2005年曾經在大摩工作了30多年的現任CEO John Mach回歸,從此大摩走上復興之路。
9。寶 貴的學習機會
公司非常重視培養員工,內部有許許多多的學習機會。技術方面的暫且不論,在一個專門的內部網站上有浩如煙海在線視頻課程,有各種金融知識和業務介紹。例如介紹什麼是IPO、怎樣分析一支股票的價格、什麼是對沖基金…… 不僅有這些視頻課程,公司會定期舉辦講座,邀請公司某個部門的專家介紹他們的工作;或者舉辦論壇,邀請不同部門的經濟學家就某個問題展開辯論;或者是某個分析師就市場前景發表演講。所有這些活動都會被錄下來放在網站上,任何員工都可以觀看。我經常在午休或下班後看上一段視頻,從世界頂尖的投行里學習金融知識,效果也許比學校里的選修課更好吧。
除了這些在線內容,公司還會定期的請老師來上課。我曾參加過一個2天的培訓,是一個美國的CFA來上課,系統、全面的介紹了現代金融市場,以及摩根士丹利的各項業務。雖然我們是IT部門,可公司依然提供這樣的課程,是為了讓大家更好的理解我們從事的工作以及IT部門的重要性。我還知道有培訓領導能力和英文寫作的課程,可惜沒有參加。
*****************************************找工作(一) 緒論
大二分專業的時候,我意識畢業後的出路無外乎三條:保研(肯定能輪到,故不考慮考研)、出國、工作。從那之後,我一直是打算出國的,但後來參加了 ACM ICPC比賽,所有的英文考試統統沒有考。我甚至詳細計劃過在大四上學期考完GRE和托福,並且報名了北京新東方(居然搶到了那個班的1號!)。 07年3 月份從東京回來之後,周圍的同學們都開始找實習。我正迷茫:准備出國就沒時間去公司找實習,從而徹底失去和企業打交道的經歷;去找實習就無法安心准備出國的考試和材料,從而直接影響到能不能出得去的結果。感謝爸爸給我提的建議:去找實習,無論結果如何,至少都可以從這個經歷中學習到東西;走出校園里的象牙塔,去和真正的企業打打交道。
後來,摩根士丹利的宣講會以及受Google邀請訪問北京總部的旅程徹底地改變了我的想法(請參見07年夏的日誌記錄)。我暫時放棄了畢業後出國的打算,這改變是在僅僅兩個月內完成的。後來班裡的同學將近一半都選擇了保研,在摩根士丹利一起實習的也有不少研究生,從他們那裡,我更加堅定了畢業後直接工作的信念。
暑假之前,我面試了微軟、Google、eBay、摩根士丹利的實習(請參見07年4-6月的日誌記錄)。這些經歷是非常有益處的,我最後一次使用的簡歷版本是3.7,實習投出去第一份簡歷的版本是1.0。現在回頭看看,1.0版本的簡歷寫得真是可笑……找實習的全部經歷就是找工作的一次預演,一次徹底的演練:投簡歷、電話面試、終面…… 這些演練都是寶貴的經歷財富。暑假裡在摩根的實習讓我見識到了什麼叫「世界一流」,學到了對待工作的態度。
人們的想法總是會變的。高中搞競賽的時候,我學會了向現實妥協,不斷結合實際情況修正自己過高的目標。找工作的這段時間,我嘗試抓住每個機會,不斷設立更高的目標。先後經歷了狂喜和失落的高盛、意料之中的摩根士丹利、極度失落的巴克萊資本、一線生機的德意志銀行、無欲則剛的瑞士銀行。每次經歷過的憧憬、期待、失落、喜悅都是財富。
我將試圖盡量多的記錄下自己在過去4個月里的歷程。
******************************************
2月11 日
找工作(二) 投資銀行導論
在就業市場里,投資銀行似乎永遠都是寵兒,它還有一個簡稱叫做「投行」。人們總是喜歡製造出一些詞彙,讓不明就裡的局外人由於不理解而產生某種崇敬感。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有很多學生削尖了腦袋要加入投資銀行。我才疏學淺,先憑自己的理解介紹一下,其中肯定有不當之處,請多多包涵:
從宏觀來看,在資本市場上有兩個方面:買方和賣方。買方(Buy Side)是指那些手裡有錢的人,例如共同基金(Mutual Fund)、對沖基金(Hedge Fund)、養老基金(Pension Fund)、保險公司等等。他們希望讓自己手中的錢增值,也就是說,他們要用手中的錢進行投資;賣方(Sell Side)是指那些為買方提供產品讓他們買的人,狹義的投資銀行就是指賣方。(下文的「投資銀行」除非特別說明,都是指狹義的。為什麼說狹義呢?因為隨著時代發展,投資銀行新加入了很多不同的業務,早已不是單純的為買方提供產品了。後面將會談到廣義的投資銀行。)投資銀行主要使用三種工具來為買方製造產品,這三種工具是:股票、債券、金融衍生品(包括期貨、期權等等)。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投資銀行是資本市場上最高級別的中介。舉一個例子:企業的首次公開上市(IPO)。企業要把自己變成一份份的股票,用股票交換投資者手中的金錢。這時這家企業就需要聘請一家投資銀行作為中介。投資銀行要對這家企業進行充分的調查,然後組織路演(Roadshow)向各地的投資者推銷這家企業,然後定出股票價格,處理相關手續,直到在交易所上市交易。投資銀行實際上扮演了在需要錢的企業,以及手裡有錢要進行投資的投資者之間的中介。作為中介的報酬是從企業發行股票所募集的資金里,收取一定的比例。(例如5%?現在企業的IPO動不動就是數十億美元的規模,投資銀行做一筆IPO就至少賺幾千萬美元。)發行債券也很類似。另一方面,投資銀行也會充當收購、合並等商業行為的顧問,並從中收取服務費。(這年頭收購合並的金額也不比IPO小啊)這兩種業務合起來,就是讓絕大多數商學院學生為之瘋狂的投行IBD部門(IBD是 Investment Banking Department的縮寫)。
隨著時代的變化,投資銀行不斷加入了新的部門,因此廣義的投資銀行還包括了:財富管理(給超級有錢人的私人理財服務),資產管理(管理企業年金、社保基金等等),研究部門(中立的負責研究股票、債券等價格變化的部門,靠寫報告然後賣給投資者賺錢),以及投資部門(用公司自己的或客戶的錢去投資,也可以說去投機。)
行業的現狀:這個行業是高度競爭的,不像石油行業的寡頭壟斷,或者高科技行業赤裸裸的壟斷(例如微軟)。僅來自美國的就有高盛(Goldman Sachs),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美林(Merrill Lynch)這種「全能型」,以及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貝爾斯登(Bear Sterns)這種擅長某一方面的,還有商業銀行的巨無霸,例如花旗(Citi),摩根大通(JPMorgan)也有投資銀行部門。還有來自歐洲的瑞士銀行(UBS),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後起之秀巴克萊資本(Barclays Capital)。這些金融巨頭們在全世界展開殊死搏鬥般的競爭,還要面對某些市場的「地頭蛇」,例如日本的野村證券(Nomura),中國的中金公司(CICC)等等。正是競爭的充分性、金融市場本身的變化莫測,使得這個行業一直保持高度創新。
下一篇將介紹投資銀行里的IT部門,並和傳統的IT企業(例如微軟)作一些對比,並澄清一些常見的誤解,敬請期待
*******************************************2 月11日
找工作(三) 投資銀行的IT部門——不同之處與常見誤解
說了這么多投資銀行,投行裡面的IT部門究竟是做什麼的呢?在過去,投資銀行僅靠紙、筆、計算器就能做生意了。但是在今天,所有的部門都要依靠IT技術。交易部門甚至是嚴重依賴IT技術。
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IT部門。
從工作的內容上,可以分為系統支持(System Analyst)和開發員(Application Developer)。前者和其他公司的IT基本相同,需要維護公司內部的區域網、設備等等。與開發員相比,系統支持的數量要少很多。開發員的職責是開發公司內部使用的軟體,這些軟體包括交易系統等等。這年頭流行軟體外包,為什麼投行的這些開發的工作不外包,而要自己養一批開發員呢?答案是,為了使得自己的軟體獨一無二,從而保持競爭優勢。舉例來說,假設一家投行A把交易系統外包給了著名的埃森哲(Accenture),那麼埃森哲在完成了這家投行的軟體之後,可以把積累下來的經驗直接應用到另一家投行B的工作中去。最後大家的交易系統都同質化了,任何人都沒有競爭優勢可言。因此,各家投行都自己開發自己的軟體,希望自己開發出的軟體最快、最穩定,從而賺最多的錢。因此在這個領域里,投行的IT部門使用的技術是相當高精尖的。
順便說點歷史:第一個應用計算機的領域是國防,第二個就是金融。比爾·蓋茨沒有出生的時候,紐約證券交易所就開始用計算機進行交易了。
投行里開發員的工作不同於其他軟體公司(例如微軟、Google),它不僅要求技術,還要求開發員懂得業務的內在邏輯。你必須知道股票是怎麼買賣、怎麼定價的,才能去寫相關軟體吧?
開發員從分工的程度也可以分為兩種:分別是專門應用於某個領域的IT(例如股票的IT,債券的IT,期貨的 IT等等),以及整個公司要用的IT(例如整個公司庫函數的開發,沒錯,投行有一套自己的庫函數)。一般來說,前者會了解和應用更多的業務知識。
至於職業生涯,和其他部門一樣也是從 Analyst 開始,升為 Associate,升為VP(Vice President),升為 ED(Excutive Director),升為MD(Managing Director),再往上就是CFO,CIO之類的主管,再往上就是CEO 了。工作的主要內容是寫代碼和做配置(是的,做配置有時比寫代碼還要重要)。一般來說,級別越多些的代碼就越少,但是也有很多例外,ED、MD很可能是技術大牛。摩根士丹利紐約的一名MD,有一次遇到問題因為沒有合適的分析工具而大發雷霆,於是他自己寫出來了一個工具去解決問題,那個工具現在已經在公司內廣泛使用。
投行里做事情的方法和專業的軟體公司很不一樣。例如微軟里有SDE和SDET,前者只管開發,後者只管測試,兩者通過PM來協調。而投行里是一個小組負責從開發到測試到維護的全部過程。這並不是因為投行不夠專業,而是因為專業軟體公司的開發周期一般很長(微軟開發Vista用了5年!),投行里開發周期很短(半年已經算很長的了),要是使用教科書上的傳統方法開發軟體,錢早就被別人賺走了。不過最近教科書上也有適合短周期軟體開發的「敏捷開發」方法了。
而且,投行里的開發工作是高度「國際化」的,在上海的微軟里你頂多和美國的同事一起工作;而在上海的摩根士丹利IT,你一定會和東京、香港、有時還包括新加坡、孟買的同事一起工作。
另一個不同點是,投行里使用大量的專門開發工具(就是說自己開發、自己使用、自己維護的工具,外面絕對見不到的軟體),所有的東西自成體系,所以入門的時候會比較難。畢竟金融領域有很多獨特的需求和解決方案。
IT 部門在投行里至關重要,尤其是交易部門。證券交易所已經全部電子化了,如今所有的交易都是通過計算機進行,因此需要快速、穩定的軟體系統。(如果想了解一些投行IT部門的趣聞,可參見07年10月的日誌存檔)
由於中國的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不夠,許多人並不了解投行里的IT,比較常見的是如下兩個誤解:
1。要進一家公司一定要進主營業務。投行的IT不是主營業務,因此地位不高。
首先如何定義「主營業務」呢?很多CS的學生想進Google,那麼讓我們舉一個Google的例子:如果按照常理,大家都認為Google的「主營業務」是搜索,那是不是在線廣告部門就不值得去呢?如果按照盈利來算,Google收入的99%來自廣告,「主營業務」就是在線廣告部門,那是不是搜索部門就不應該去呢?Gmail的服務全世界有幾千萬人在用,可「電子郵件」似乎不能算Google的「主營業務」吧?還有Picasa相冊、Google地圖、 Google論壇、Google文檔服務……
可以有很多標准來劃分所謂的「主營業務」,例如利潤額、知名度、重要程度等等,從而得出所有可能的結論。爭論投行的IT是不是「主營業務」也是這個道理,的確IT部門並不直接從市場上賺錢,但是離開了IT部門,投行就賺不到錢。任何企業都是一個整體,爭論「主營業務」是沒有意義的,討論某方面工作的職業規劃才是有意義的。
經常有人說投行的IT部門地位不高。首先,如果一家企業里有一種氛圍,使一部分雇員的「地位」比另一部分雇員高,那麼這樣的企業決不是真正的「世界一流」。我在摩根士丹利實習的半年裡,沒有感受到IT部門的地位比其他部門低。
如果狹隘的理解「地位」,那些IBD部門的人地位也並不高。可以參見鳳凰衛視主持人曾子墨寫的自傳《墨跡》,她曾先後在摩根士丹利紐約和香港的IBD部門工作,看看他們成天怎樣挖空心思去討客戶開心,再想想IBD這種「主營業務」的「地位」究竟如何。
2。在軟體公司可以學到真正的技術,去投行作IT的話以後就只能幹這個了。因此寧可去軟體公司,也不去投行作IT。
投資銀行的IT並不為大多數人所了解,其實他們所使用的技術、應用的理念都是很先進的。只有通過對比,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我是通過在摩根實習了半年、去Google北京參觀、與Google工程師面試和聊天、去微軟參觀、與微軟的工程師面試和聊天、跟在微軟英特爾等企業實習的同學交流之後,才慢慢的了解到這一點。因此,在投行的IT也可以學到真正的技術。
的確從投資銀行的IT轉到軟體公司去的人比較少,但我覺得這裡面主要是一個待遇的問題。投資銀行IT的待遇水平相當高,絕對不低於任何軟體企業(包括Google,07年各公司的薪酬待遇將於後續文章中給出對比),比絕大多數軟體企業都高很多。當你在跳槽的時候,總不能跳到一份收入更少的崗位上去吧? 關於投資銀行的IT就介紹到這里吧,接下去准備寫我的面試經歷了。
***********************************
⑽ 面試求職書 去深圳機場
求職信同個人簡歷的寫作目的一樣,都是要引起招聘人的注意,獲得好感和認同,爭取面版試權機會。二者在很多方面有共通之處,因此前面關於個人簡歷的建議大多可供參考,在此不再重敘。但是,求職信與簡歷又有所不同,否則就沒有必要去寫信了。求職信是針對特定的個人而寫的,而簡歷則是針對特定的工作崗位來寫的;簡歷主要是敘述求職者的客觀情況,而求職信主要是表述求職者的主觀願望與特長。相對簡歷來說,求職信更要集中地突出個人的特徵與求職意向,打動招聘人的心,是對簡歷的簡潔概述與補充。求職信帶有一定私人信件的性質,應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行文要簡明流暢,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既有說服力,又有感染力,使人相信你的資格、能力和人品。
求職信的結構一般由三部分組成:開頭、主體與結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