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常見的求職心理問題的消極反應包括哪些
(1)
自卑感強,缺乏自信心。(2)
自傲(期望值過高)。(3)
焦慮。(4)
急躁。(5)
怯懦。(6)
抑鬱。
(7)
冷漠。(8)
逃避、抵觸。(9)
嫉妒。(10)
攀比。(11)
優柔寡斷。
B. 求職失敗,心情很失落
怎麼能怕失敗呢?年輕的我們是不怕失敗的。
求職失敗是很正常的,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不要灰心,也不要難過,相信總會有展示自己一片天地的空間。打起精神,前途一片光明,希望你成功。
C. 應屆生求職失敗的簡歷五大死穴
一、簡歷中主次不分
很多簡歷,內容龐雜,形式混亂,貪多求全,恨不得把所有的事情都寫上,結果,大雜燴,反倒讓人搞不清楚究竟應聘者究竟想表達什麼。不同的經歷,展示不同的能力,同一經歷,不同的描述,也能展示不同經歷。寫的混亂,只會讓人覺得應聘者思維混亂、主次不分、目標不明。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把自己塑造成什麼樣的人,不要奢望招聘者當伯樂。
二、重點不突出
對於應屆生而言,閱歷少、經驗不足,但至少教育背景會是一個亮點。在面試中發現,有的應聘者只言片語帶過自己的教育背景,甚至將本科教育經歷和碩士教育經歷寫在一行,很難發現是研究生。其實,企業對於應屆生的考察,並不是特別重視社會經驗,關鍵在考察應屆生的學習能力、適應能力、溝通能力和嚴謹程度。
三、面試重視程度不夠
遲到是一種普遍現象。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的群體,遲到應該事先電話告知。對時間尚且不重視的人,能指望他重視績效、重視業績嗎?
書寫混亂。一些應聘者在填表時,寫的字實在令人不敢恭維。如果書法不好,可以把行距稍微大一些,至少不會把上下兩行字插在一起、無法解讀吧。
四、專業水平太差
面試的幾個中財法學院本科生,參加過今年司法考試,也進行了長達幾個月的准備,但問及相關法律問題,卻答不出個名堂,如此水,如何從事法律事務?學了四年法律,水平尚且如此,又如何奢望他們在公司商業化化環境下短期學習、提升呢?
也有應屆生想換行。換行沒有錯,但能不能對准備從事的方向進行學習呢?一位面試者說自己想往人力資源管理方向轉,問及是否有所准備,答曰在工作中學習,把公司當學校了、當實驗室,難不成向公司交學費?
有備而來,不打無准備之杖!
五、瞎編簡歷
同一件事情,從不同角度可以進行不同描述,表達不同的目的。經歷是可以挖掘的嘛。問題是,挖掘不等於編造。倘若是編造,沒吃過豬肉,看過豬走路,也可。但連豬走路都沒見過,卻編豬走路,豈不是瞎編?
深入提問幾下,水分立刻就出來了
一個法學院本科生在被問及一年前所獨立撰寫的商業計劃書時,竟然說時間太久已經忘了,荒唐:自己獨立撰寫的東西,這么快就忘,此等記憶力能做法律事務?或者,要麼真忘了,那就別寫在簡歷中,要麼寫了,就立馬去查閱以下過往資料,為什麼不呢?懶!
求職靠的是實力,不是僥幸,不是純粹的運氣!
練好內功,打好基礎,才會成功!
D. 大學生求職五大案例:是什麼導致了大學生求職失敗
案例一:期望值過高
08屆畢業生小王來自雲南羅平,直到當年3月份他還未落實工作單位。筆者去參加國家醫葯管理局的供需見面協調會,順便將他的應聘材料帶去幫他落實單位。剛好羅平有一家制葯廠要他,專業對口,又是家鄉,然而他本人的擇業意向卻是:單位地點必須在昆明市,至於到昆明的什麼單位、具體做什麼工作都無關緊要,除此以外,什麼單位都不考慮。在這種心態下,結果自然難以如願。
分析:小王的思想在當前畢業生的擇業過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不少畢業生過於嚮往經濟發達地區,尤其是沿海地區的中心城市,最低的期望也是回自己家鄉所在地的中心城市。他們只注重經濟文化發達、工作環境優越的一面,而忽視了人才濟濟、相對過剩的一面,擇業期望值居高不下,甚至還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從而導致主觀願望與現實需求之間的巨大落差。
象小王這樣過分看重單位所在地的畢業生不在少數。根據筆者對本校畢業生的抽樣問卷調查,在衡量單位是否符合自己的標准時,有92%的畢業生要選擇效益好、工資高的單位,超過85%的畢業生要求單位地處大中城市,願意到急需人才的邊遠地區和艱苦行業的畢業生僅佔2%。
案例二:自主擇業能力差
在學校今年3月份舉辦的小型招聘會上,畢業生小李的父母親在招聘會尚未開始時,就早早地到會場打聽單位的情況。招聘會開始很久以後,小B才姍姍來遲,並由家長陪同前往用人單位攤位前面談。面談過程中,小李發言的時間還沒有其父母多,結果談了一家又一家,最終仍一無所獲。
分析:小李的問題出在擇業過程中過分依賴他人,其實,依賴他人是難以選擇到一份滿意的工作的。現在的畢業生中,獨生子女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大,他們的生活一帆風順,沒有經歷過什麼波折,再加上父母親的過分呵護,客觀上也培養了他們的依賴心理。這些畢業生大多缺乏主見,自我意識模糊,在擇業中常會茫然不知所措,自己獨立進行擇業決策的能力差,以致在人才市場上,父母代替子女,親友代替本人與用人單位洽談的場面屢見不鮮。難怪有用人單位對依賴性過強的畢業生說:「你本人都要靠別人來推銷,企業還能靠你來推銷產品嗎?」
案例三:信心不足,缺乏主動
畢業生小劉學習成績和其他方面條件都不錯,在就業的初期滿懷信心。但由於專業冷門等原因,找過幾家單位都碰了壁,結果產生了自卑感,在後來的擇業過程中表現越來越差,陷入惡性循環而不能自拔,以至於到了新的用人單位那裡,只能被動地問人家:「學某某專業的要不要」,其他什麼話都不敢講,最終未能落實就業單位。
分析:小劉的失敗是由於自卑心理在作怪。在擇業遭受挫折後,一蹶不振,對自己評價過低,喪失了應有的自信心,擇業時缺乏主動爭取和利用機遇的心理准備,不敢主動、大膽地與用人單位交談,也就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越是躲躲閃閃、膽小、畏縮,越不容易獲得用人單位的好感。這種心理嚴重妨礙了一部分畢業生正常的就業競爭,使得那些原本在某些方面比較出色的畢業生也陷入「不戰自敗」的困惑。
案例四:自負而失敗
畢業生小D口才不錯,在與用人單位代表面談時自我感覺良好。一番海闊天空的高談闊論以後,當對方問他的個人愛好是什麼時,他竟得意洋洋地宣稱是「遊山玩水」,結果被用人單位毫不猶豫地拒之門外。
分析:小D 的失敗是典型的自負心理造成的。自負在心理學上指過高地估計個人的能力,從而失去自知之明。在這種心理的支配下,不少畢業生在求職擇業過程中,總是自以為是;自負自傲,自以為自己什麼都懂,什麼都會,誇誇其談,胡吹海侃,結果留給用人單位的是浮躁、不踏實的印象。試想,有哪家單位肯要一個不知天高地厚、自命不凡。眼高手低的畢業生呢?
案例五:要求苛刻令單位無法接受
某名校畢業生與某集團公司經過雙選、面試考核,終於進入簽約階段,協議書首先由畢業生本人簽署應聘意見,該生在「應聘意見」一欄中寫下了以下6條要求:(1)從事財會工作;(2)每周工作五日,每日八小時工作制;(3)解決戶口,提供單身住房;(4)住房公積金、勞動保險、養老保險等相關支出均由公司負擔;(5)每半年調薪一次;(6)公司不限制個人發展(例如考研等)。單位鑒於以上條件不能完全答應,將協議書退回,並建議修雙後再簽。最終,該生因堅持自己的意見而未能被錄用。
分析:該生未被上述單位錄用,根本原因在於所提要求過於苛刻。筆者曾與該集團人事部負責人取得聯系,了解以上條件為什麼不能完全答應,該負責人說,這位同學提出的6條要求,有些我們是可以滿足,也應該做到的,比如:安排專業對口的工作,八小時工作制,解決戶口,提供各種福利等。但有的款項就無法答應,比如,每半年調一次薪,這種要求恐怕任何單位都無法答應。又比如「公司不限制個人發展」一條,從畢業生角度來看,提出這樣的要求可以理解,但從用人單位來講,在不影響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我們鼓勵個人提高自身素質,但如果服務期內想考研就考研,不受單位任何約束,單位肯定是不能答應的。盡管這位同學各方面條件都不錯,但這種苛刻的條件我們是無法接受的。
E. 求職失敗的幾個常見原因
你好抄,求職失敗的幾個常見原因如下。
一,自身的職業經驗不夠,現在很多用人單位都招聘必須要求有經驗的人。如果你沒有工作經驗就會淘汰。
二,學歷達不到用人單位的要求。
三,雖然學歷和工作經驗都有了,但是通過考察能力達不到用人單位的要求。
以上幾種就是求職失敗的常見原因。
F. 求職失敗該如何調整心態從頭再來
對於一個求知者來說,可能最大的打擊就是求職失敗了。那麼對於一個求職失敗的人來說,及時的進行心態的調整是很重要的,讓你能夠擁有最起碼的重頭再來的底氣。想要進行自我的心態的調整,首先你需要做的就是自我的暗示,然後可以找家人朋友進行訴說,讓他們給予自己意見和鼓勵,最後就是進行自我實力的提升,讓自己有更足的底氣去面對之後的面試求職!
3、提升自身實力。當然,對於大部分的求職者而言,你被拒絕了,說明你自身的視力沒有達到招聘單位所需要的那個層次。所以,對於你而言,調整自己心態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斷學習、實踐進行自我綜合視力的提升,讓自己能夠有足夠的能力去應對挑戰,應對企業的招聘!
心態決定一切,不要因為一時的失敗就否定自己,讓自己不斷的成長,讓自己不斷的提升,這就是失敗對於我們的意義。
G. 求職失敗的五大心理症結的應對方法
對企業一無所知
很多畢業生應聘企業很隨意,在一次招聘會上,一家化妝品公司的招聘主管讓應聘大學生說出幾款該公司代理的品牌名字,沒想到求職者一個都答不出來。這位招聘主管說:「對公司這么陌生,在求職前不去了解該公司,很難想像他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所規劃。這樣不負責的人,我們肯定不會用。」記者了解到,這種情況招聘單位遇到很多。
■ 自以為是
對於一些大學生而言,並非找不到任何工作,而是由於對工作的期望值過高,對一些低檔次的工作不屑一顧,盲目地追求一些脫離自身實際的「高工資、高待遇」的理想工作。這種「半吊子」型的人才,在就業壓力日益增大的今天必然要走向失業。
■ 應聘太盲目
不少大學生並不知道某個職位的職責分工是什麼,只會從字面上去理解。一家公司「營業服務部」下屬的商品企劃室招聘人,結果許多大學生看到「服務」二字,就以為是做服務工作無人應聘。而當公司把「服務」兩字去掉後,馬上就有很多人投簡歷。人事主管告誡說,如果對職位不明白可以詢問用人單位,不要單從字面上去片面理解,這樣很可能會錯過一個好機會。
■ 不願到基層去吃苦
大學生剛剛踏入社會,剛進入企業,很難立刻進入角色。一些公司規定所有新參加工作的大學生都要到一線去鍛煉一年,有的同學一看不能馬上搞設計、搞管理工作,要「吃一年的苦」,就打退堂鼓不願意幹了,白白丟掉了很好的工作。
■ 獨立性欠缺
許多大學生在學習中只知死啃書本,沒有足夠的社會實踐,每次應聘都要父母參與求職,自己則缺乏主見。還有的畢業生筆試、面試通過後,在與公司簽約的時候,父母到場與用人單位說長道短談條件。對於這種行為,多家公司的人事主管都表示反感。「找工作的前提是,你是一個獨立的人,有自己的判斷能力,能對自己負責。」一位人事經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