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面試風格差別那麼大
這個問題很有趣哦,面試其實不單單是對方面試你,很大一程度上也是你考察對方的時候。
像你說的這兩種面試方式很普遍,A單位的面試,通俗和直白的說,人力資源管理的書上就是這么寫的!我們姑且叫它理論派,它有一個大致一致的問題清單,是根據崗位要求的能力因素去設計的,更正規的會有答案評分表哦。由於有著前人大量實踐與理論鋪墊,大體上說還是有它的客觀與公正性的。
B單位的面試,則是以自身經驗與主觀想法作為依據的。很顯然,不是每個面試官都學過系統的理論,但他們對面試的崗位都會有自己的認識,而很多人的認識我發現都驚人的一致,那就是如果你以前做過一模一樣的事情,那麼你才有可能勝任這個崗位。所以他追問你做過什麼啊,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做的啊,領導讓你們以什麼方式做的啊……都是在比對自己所面試的這個崗位的實際情況。打個比方,許多製造業的財務一般不會要只做過零售業的財務,有些外企的某些崗位不大能夠接受來自事業單位或國企的員工。他們會覺得你有固有的思維方式和知識結構,沒有辦法適應本公司的企業文化或是崗位特殊性。這種方式的客觀性與公正性會隨面試官的水平差別很大。
我並不是說A單位的方式更佳,這種方法簡單,只要學過理論,誰都能依葫蘆畫瓢。只要制定好了標准,誰都能公正客觀。而B單位的方式也許更考驗面試官的識人能力與對刻板效益的自我審視能力。通常人們對自己的識人水平都是過度自信的,所以一般推薦風險小一點的方法。
所以,為什麼面試風格差別這么大?如果作為一個HR,我會果斷摒棄B單位,因為HR在他們公司不專業,但是由於你不是HR,所以我勸你可以具體考察一下你自己部門的經理的作風,畢竟你每天對著的人不是HR,而是自己的部門經理。
Ⅱ 公務員和事業單位面試的差異,90%的人並不知道
公職類考試,很多人在備考的時候,籠統的將公務員考試、事業單位考試一起復習備考,但是在兩者之間還是存在一些差異的。其中,面試的區別如下,供參考:
一、招考單位不同
(一)公務員
國考招考單位可分為中央黨群機關、國稅、鐵路公安、出入境等。
省考招考單位較多,各地招考名稱不統一。有的分為鄉鎮、非鄉鎮,如安徽;有的分為省直單位、省轄市以下單位,如江蘇。
(二)事業單位
事業單位考試招考單位較多,可分為省直、市直、區/縣直、各單位部門下屬單位等。
二、考試時間不同
(一)公務員
公務員分為國考、省考聯考、部分省份自行組織面試。
1.國考面試時間:總體而言,在每年春節前後。
2.省考聯考面試時間:近兩年主要集中在7、8月份。
3.部分省份自行組織:一是部分省份不參加省考聯考,如2017年遼寧省考就是自行組織;二是部分省份每年招考兩次,比如重慶、吉林等。
(二)事業單位
事業單位考試分為多省聯考、自行組織招考。
1.事業單位多省聯考:一般面試時間為每年7、8月份。如2017年事業單位6.3聯考,面試時間主要集中在7月份。
2.自行組織招考:各地各單位根據自身情況自行組織招考,此種情況比較復雜,從全國范圍來講,幾乎每個月份都有各種類型考試。
三、招考崗位
(一)公務員
公務員招考崗位較多,在職位表中可以查看,一般為黨政機關崗位。
(二)事業單位
事業單位面試招考常見崗位包括綜合管理崗、專業技術崗、工勤技能崗、教育崗、醫療崗等類別。
四、面試形式
公務員、事業單位面試組織形式均涉及結構化、無領導小組討論,個別事業單位面試會涉及半結構化面試。
1.結構化面試真題
1.某縣以「治理城市亂象,改善市容市貌」為名,決定「臨街面的防盜網必須拆除,非臨街面的提倡和鼓勵拆除」,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變成了「一刀切」,即不僅臨街的防盜網要拆,小區內的防盜網也需要拆,甚至出現個別小區「天下無網」的現象,故引發當地民眾強烈不滿。對此,你怎麼看?
2. 為更好地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 某市出台規定要求在不影響正常教學秩序的前提下,部分學校體育場館要向社會開放,以更多惠及周邊群眾和廣大市民。為實現這一目的,你有什麼好的建議?
3.小王的業務能力非常強,在一次業務考核工作中還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但是他性格內向,平時不愛說話,在單位年終評優工作中不幸落選,於是他心情很低落,甚至有想要辭職的想法,你是他的同事,你會怎麼勸說他?
2.無領導小組討論真題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一個星級飯店所出現的問題,如果你是經理的話,你認為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給下面的選項一個你認為適當的排序,然後給出你的理由。並且將你的意見在整個小組中進行討論,最終需要你們小組得出一個統一的答案。先闡述自己的觀點,然後說出理由,之後和小組人員討論並統一結果。
A. 酒店大堂的鍾表除了北京時間,其他各國時間均不準確,並有較大出入。
B. 大堂服務人員不熱情,上班時間打私人電話。
C. 酒店客房服務人員不到位,有問題無法及時反饋。
D. 酒店衛生不徹底,有蟑螂。
E. 酒店水溫不穩定,毛巾消毒不徹底。
F. 酒店餐廳的飯菜水平較低,自助餐分量不夠。
G. 酒店娛樂休閑設施檔次不夠,有宰客行為。
每個人先給出自己的排序並陳述理由,時間兩分鍾。然後小組討論30分鍾,最後達成一致意見,並給出理由。
3.半結構化
常在結構化題目之後隨機提問,提問內容為求職動機與擬任職位匹配性題目,如「請問你有什麼愛好?你對未來工作有什麼規劃」等
五、測查要素
二者主要測評要素基本相同,主要測查考生綜合分析能力、計劃組織協調能力、應變能力、人際交往的意識與技巧、言語理解與表達能力、求職動機與擬任職位匹配性。
另外,二者在考查中也會有一定區別,具體如下:
(一)公務員
公務員招考中,多數採用結構化題目,部分部門也有專業題目測查。
以國考為例,一般黨群機關採用結構化題目,但國稅、鐵路公安、出入境等部門面試會有專業題目的測查,在課程設置上會有專業專項。
如:國稅會考查與國稅知識有關的題目;鐵路公安會以放視頻形式,考查觀察能力等。
(二)事業單位
綜合管理崗為普通結構化題目;專業技術崗、工勤技能崗會涉及專業題目;教育崗涉及教師說課;醫療崗分為醫療結構化、醫療專業題兩類。
總體而言,專業性要求較高的單位,試題往往專業性較強。如2016年7月29上午安徽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直屬事業單位面試真題(馬鞍山無線電監測站)第四題:創新型無線電電子設備具有哪些優點?
註:
1.普通結構化題目
海倫·凱勒曾經說過,「希望是引導人成功的信仰,如果沒有了希望,便一事無成。」對於此話你如何理解?
2.醫療結構化題目
作為基層殘疾工作者,當你由於基層工作的繁雜而身心俱疲時,你該怎麼辦?
3.醫療專業題目
康復治療技術有那幾種方法?
4.教師崗題目
請考生進行……說課。
六、招考人數及考試難度系數
總體而言,單一公告對比,公務員考試招考人數比事業單位招考人數多。
相對而言,事業單位面試考試比公務員面試考試要簡單一些。往往是因為公務員招考人數及報名人數較多,競爭壓力較大,甚至能夠達到成百上千人競爭一個崗位的情況。
七、規范程度不同
事業單位面試嚴肅性有時不太強,考官隨意性較大,如據同學反饋,2017廣西來賓事業單位面試中,考場上的兩個女考官有說悄悄話的行為。
大家在備考中,應該根據自己所報考的崗位的招聘公告嚴格備考,不要在不考試的方面花太多的精力哦。
Ⅲ 中西方在面試的時候,禮儀方面有什麼不同
禮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規則,是一種語言,也是一種工具。由於形成禮儀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們遵守著各不相同的禮儀。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是唯一傳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國的禮儀,始於夏商周,盛於唐宋,經過不斷地發展變化,逐漸形成體系。西方社會,是幾大古代文明的繼承者,曾一直和東方的中國遙相呼應。經過中世紀的黑暗,最終迎來了文藝復興,並孕育了資本主義和現代文明,產生了現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著截然不同的禮儀文化。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國交際日益增多,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更是越發顯露,這種差異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在中西禮儀沒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這些禮儀的差異。
一、交際語言的差異
日常打招呼,中國人大多使用「吃了嗎?」 「上哪呢?」等等,這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切感。可對西方人來說,這種打招呼的方式會令對方感到突然、尷尬,甚至不快,因為西方人會把這種問話理解成為一種「盤問」,感到對方在詢問他們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們只說一聲「Hello」或按時間來分,說聲「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國人見面會說:「今天天氣不錯啊!」
稱謂方面,在漢語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親密的人之間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漢語里的范圍要廣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來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對十幾或二十幾歲的女子可稱呼「小姐」,結婚了的女性可稱「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員之間,不分長幼尊卑,一般可互稱姓名或昵稱。在家裡,可以直接叫爸爸、媽媽的名字。對所有的男性長輩都可以稱「叔叔」,對所有的女性長輩都可以稱「阿姨」。這在我們中國是不行的,必須要分清楚輩分、老幼等關系,否則就會被認為不懂禮貌。
中西語言中有多種不同的告別語。如在和病人告別時,中國人常說「多喝點開水」、「多穿點衣服」、「早點休息」之類的話,表示對病人的關懷。但西方人絕不會說「多喝水」之類的話,因為這樣說會被認為有指手畫腳之嫌。比如他們會說「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復」等等。
二、餐飲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有句話叫「民以食為天」,由此可見飲食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國人將吃飯看作頭等大事。中國菜注重菜餚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於超過了對營養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營養反而顯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飲食比較講究營養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種科學的飲食觀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營養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們的飲食多是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講究味的享受。
在餐飲氛圍方面,中國人在吃飯的時候都喜歡熱鬧,很多人圍在一起吃吃喝喝,說說笑笑,大家在一起營造一種熱鬧溫暖的用餐氛圍。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會上,中國人在餐桌上並沒有什麼很特別的禮儀。而西方人在用餐時,都喜歡幽雅、安靜的環境,他們認為在餐桌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禮儀,不可以失去禮節,比如在進餐時不能發出很難聽的聲音。
中西方宴請禮儀也各具特色。在中國,從古至今大多都以左為尊,在宴請客人時,要將地位很尊貴的客人安排在左邊的上座,然後依次安排。在西方則是以右為尊,男女間隔而座,夫婦也分開而座,女賓客的席位比男賓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於自己右邊的女賓客拉開椅子,以示對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時要坐正,認為彎腰,低頭,用嘴湊上去吃很不禮貌,但是這恰恰是中國人通常吃飯的方式。吃西餐的時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飲酒,中國的餐桌上酒是必備之物,以酒助興,有時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喝酒的時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三、服飾禮儀的差異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穿保守式樣的西裝,內穿白襯衫,打領帶。他們喜歡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場合要穿禮服套裝。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環的習俗。西方國家,尤其是在美國,平時人們喜歡穿著休閑裝,如T恤加牛仔服。
當今中國人穿著打扮日趨西化,傳統的中山裝、旗袍等已退出歷史舞台。正式場合男女著裝已與西方並無二異。在平時的市井生活中,倒會看到不少人穿著背心、短褲、拖鞋等不合禮儀的服飾。
禮儀是一種文化,是文化就有縱向的傳承和橫向的借鑒與融合。隨著世界全球化不斷加快步伐,經濟、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進中國,中國傳統禮儀也不斷受到西方禮儀文化的沖擊。如何保護中華民族傳統禮儀,並去其糟粕,與西方禮儀進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為人們不斷思考和探討的話題。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中西禮儀文化必將會互相滲透,不斷發展。
就拿餐飲方面舉例。現在中國飲食市場上洋快餐和西餐佔了很大的比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和接受這些外來食品。麥當勞幾乎代表了一種文化時尚,成為美國文化在餐飲領域的標志。與此同時,法國的貴族文化,英國的紳士文化也隨著飲食而湧入中國。隨著中西飲食文化的交流,不僅帶來了蛋糕、麵包、雞尾酒等西式菜點,也帶來了西方一些先進的製作工藝和飲食方法。這些都為古老的中國飲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當然我國悠久而燦爛的飲食文化在海外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幾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現了大量的中國餐館,中國菜日益受到各國人民的歡迎與喜愛。比如北京烤鴨儼然已經成為外國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禮儀文化的融合過程中,中國人未免盲目熱衷於西方,不自覺中陷入兩個誤區:其一,是拿西方的禮儀取代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禮儀。禮儀是一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東西。比如在青年中,舉行外國式婚禮、過西方節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視的傾向。對西洋禮儀只是作為民俗知識了解一下無可厚非,如果趨之若騖,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傳統禮儀也會被淹沒。其二,是把禮儀教育的重點集中在操作層面,比如鞠躬要彎多少度,握手要停幾秒鍾等等。這些問題不是不可以講,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禮儀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義。
不可否認,當今國際通行的禮儀基本上是西方禮儀。這種現象的原因並不僅僅是西方的實力強大,深層的原因在於西方人價值觀的統一,在於西方人對自身文化的高度認同和深刻覺悟。這一切與基督教的社會基礎密切相關,因為禮儀是宗教的重要活動方式,由於對宗教的虔誠信仰,西方人從小就接受這種禮儀的教育與熏陶,使得禮儀能夠自然地表現在人的行為之中。精神與物質、政治與文化的高度契合,使得人們獲得高度的自信與優越感,正是西方人的自信與優越感賦予了西方文化強大的感染力,使其禮儀文化被視為世界標准。對照我們現在的中國社會狀況,我們與西方的差距是明顯的。
中西方禮儀文化的融合,在我們今日中國,更多的還是借鑒西方。但無論是借鑒西方的禮儀,或者是我們是自創一套自己的禮儀系統,這在形式上都不難。難的是我們也能有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有對自身文化的高度認同和深刻覺悟。我們借鑒西方禮儀,不僅僅是要借鑒它的形式,更應當借鑒其內在靈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優越感,才能確立我們的感染力。民族的復興不僅是實力的復興,更是一種文化的復興。只有別人也認同我們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們的禮儀行於世界。
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一個禮儀缺乏的社會,往往是不成熟的社會。而一個禮儀標准不太統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會,往往是一個不和諧的社會。禮儀,是整個社會文明的基礎,是社會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現方式。創建和諧社會,必須先從禮儀開始。中國今天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無論是物質,精神,文化各個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價值觀進行統一。而禮儀文化無疑是這種統一的「先行軍」,只有認清中西禮儀文化的差異,將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適合中國當代社會的禮儀文化體系,達到和諧社會的理想。
Ⅳ 面試有哪幾種方式
面試有很多形式,依據面試的內容與要求,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問題式
由招聘者按照事先擬訂的提綱對求職者進行發問,請予回答。其目的在於觀察求職者在特殊環境中的表現,考核其知識與業務,判斷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獲得有關求職者的第一手資料。
壓力式
由招聘者有意識地對求職者施加壓力,就某一問題或某一事件作一連串的發問,詳細具體且追根問底,直至無以對答。此方式主要觀察求職者在特殊壓力下的反應、思維敏捷程度及應變能力。
隨意式
即招聘者與求職者海闊天空、漫無邊際地進行交談,氣氛輕松活躍,無拘無束,招聘者與求職者自由發表言論,各抒己見。此方式的目的為:於閑聊中觀察應試者談吐、舉止、知識、能力、氣質和風度,對其做全方位的綜合素質考察。
情景式
由招聘者事先設定一個情景,提出一個問題或一項計劃,請求職者進入角色模擬完成,其目的在於考核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合式
招聘者通過多種方式考察求職者的綜合能力和素質,如用外語與其交談,要求即時作文,或即興演講,或要求寫一段文字,甚至操作一下計算機等等,以考察其外語水平,文字能力,書法及口才表達等各方面的能力。
面試是通過書面或面談的形式來考察一個人的工作能力與否,物以類聚,通過面試可以初步判斷應聘者是否可以融入自己的團隊。是一種經過組織者精心策劃的招聘活動。在特定場景下,以考官對考生的面對面交談與觀察為主要手段,由表及裡測評考生的知識、能力、經驗等有關素質的考試活動。
面試是公司挑選職工的一種重要方法。
面試給公司和應招者提供了進行雙向交流的機會,能使公司和應招者之間相互了解,從而雙方都可更准確做出聘用與否、受聘與否的決定。
Ⅳ 面試工作的時候,你最喜歡什麼樣的企業文化
務實,創新。這四個字是一個企業成功的基礎,所以我回喜歡這樣企業文化的公司,一方面告訴你本分工作,一方面還能具備創新能力。
Ⅵ 面試時問:在外企如何克服文化差異
對於國人而言首要的是避免過度的「民族自尊心」,再就是些例如,遵守時間,尊重他人隱私/空間,少繞圈子表達,對事不對人。
Ⅶ 英文簡歷的文化差異
中英文簡歷文化差異比較很多人或許會認為,雖然很多大公司要求遞交中英文簡歷,但是HR大都是中國人,所以只要把中文簡歷締造好,英文簡歷只是走個過場,隨便弄一下就可以了。但是外企HR告訴我們其實一名求職者最初發送的中英文簡歷會跟著他求職的整個過程,或許第一輪把關的是中國人。但是,一旦到後面幾輪面試,面試官很可能是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士,他們跟之前的面試官可能並沒有交流,而是完全根據你的簡歷和你的表現來作判斷。這個時候,如果你的英文簡歷如果出現任何差錯的話,那麼就會使你的印象大打折扣,這樣的後果往往可能變得非常嚴重。
從英語簡歷中,企業還可以看出求職者的英語水平。如果簡歷中有拼寫錯誤,那麼用人單位既會質疑求職者的做事的認真程度也會質疑他的英語水平。除了拼寫錯誤,文法錯誤也是學生經常會犯的毛病,有的錯誤非常明顯,讓求職者糟糕的英文水平暴露無疑。
英語簡歷也能體現求職者對於外來文化的了解和接受程度。很多詞語或說法是中國特有的,HR視角:外國人是絕對無法理解的。
HR視角:我曾經多次看到「三好學生」翻譯成「Three-excellent student」或者」best students」,然而對於老外經理們來說,這個稱謂讓他們不知所謂。
-------某外資銀行中國辦事處:行政經理
專家建議將「三好學生」翻譯成「superior students(top X% students among a class of XX number of students based on XX,XX,XXX)」。類似的情況還有獎學金的描述各種團幹部的描述,過於中國化的翻譯往往看簡歷的老外覺得無所適從。但是對於外企來說,他們要求的不僅僅是會說英文的中國學生,更要求學生能夠理解他們國家的文化,因而樂意融入他們的文化。
那麼如何來避免發生這樣的問題呢?
首先應該盡量了解外企文化,美資、英資、其他歐美國家、日本、韓國、台灣、香港企業的簡歷英文要求不盡相同,通常情況下本書內的美國英文標准會被絕大多數外資(包括非美資)企業接受,但是你最好還是先搞清楚目標企業要求什麼,搞清楚簡歷是什麼不是什麼,把寫簡歷的基礎打牢,才能寫出完美的英文簡歷。
如果書寫英文不佳,不要拿英文簡歷模板依葫蘆畫瓢,因為你根本都不知道模板在說什麼,你改出來的簡歷英文很可能一塌糊塗。
此外讓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士幫你審閱或修改,尤其是請有豐富經驗的簡歷專家,可將會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這些問題。
在求職的過程中,每個求職者都要盡可能得少犯錯誤,盡量做到沒有任何差池,精益求精。一份不完美的英文簡歷就好像是一個定時炸彈,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被引爆。與其如此還不如在一開始就重視起來,認真對待,避免失誤而造成的重大人生損失。
Ⅷ 文化差異的概念
一、是傳統習慣的差異
美國人非常強調自由,個人主義觀念強烈,這是眾所周知的。但有一點給我印象很深,那就是美國人非常重視法律和規章制度,強調個人自由的同時,是以不違反法律和規章制度為前提的。中國人也強調自由,但在遵章守紀方面的意識相對淡薄一些。舉個例子,在公交車、地鐵、辦公室等國內公共場合,我們常常會發現許多年輕人吸煙、聽音樂、大聲講話甚至赤膊上陣,為什麼?因為他認為這是他的自由,他人無權干涉,至於這些行為是否會影響他人,他並不太關心。西方的年輕人也常在公共場合有這些行為,但他只有看到有「禁止吸煙」、「請勿大聲喧嘩」這類標語提示牌,或者有人告訴他這里禁煙、禁止大聲喧嘩,絕大部分的西方人會自覺將煙滅掉,降低說話聲音。至於在公共場合聽音樂,戴上耳塞已成為一種習慣,目的就是不要影響他人。
明白了中美這種傳統習慣的差異,許多問題可以迎刃而解。比如:在餐廳吃飯,中國人非常喜歡熱鬧,甚至許多馬拉松式的談判,到了餐廳,酒杯一碰,一高興,生意就談成了。為什麼?我們中國人將工作和生活混在一起,不分彼此,吃飯、喝酒陪客也是工作,猜拳擦掌,喝的開心,吃的熱鬧就達到了目的。
美國人不同,他們將工作和生活分的很開,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吃飯品酒是享受,吃飯時是極少談到工作的,一般不會主動在餐桌上談生意。因此,美國人吃飯喝酒不圖熱鬧,只圖享受,人也不多,大都是三三兩兩,慢慢品,低聲聊,喝不喝酒,無人勉強,喝多少你自己決定,他不會給你灌酒。
親戚朋友初次見面,中美人士都有互送禮品的習慣,但中國人和美國人送禮的傳統卻大不相同。美國人送禮,大都選擇別出心裁的小藝術品、小手帕、小卡片等,價值多少不重要,有紀念意義即可,美國人一般是不送煙酒的。中國人送禮,大多選擇名煙、名酒、名茶、保健品等,價值太低了不行。在接受禮品時,中美傳統習慣顯而易見:美國人接到對方贈送的禮品,要說「謝謝」並喜歡現場打開包裝盒,試戴一下,贊美一番,稱很合適,自己很喜歡一類的話。中國人接受禮品,喜歡故意推辭一下,說「不用」、「不要」之類的話,以示禮貌。美國人接受禮物時是不能推辭的,推辭的意思是嫌禮品不好或價值太低,自己不喜歡
二、是語言文字的差異
中國文明歷史悠久,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語言文字。中國的語言文字注重嚴肅性,說話委婉,強調措詞,抑揚頓挫、標點符號都認認真真。因此,官員講話大都拿著講話稿,為什麼?怕說錯被人笑話呀!所以許多官員寧可講大話、空話、套話,也不能講錯話,力爭讓人聽起來舒服,怕聽眾議論自己沒水平。
美國不同,他們開發比較晚,建國不過兩百多年,美語是在英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與美國人相比,中國人在現場表達能力方面比較欠缺。我們許多人參加過面試,或者當過主考官,我也面試過不少人,發現我們許多中國人不太善於現場表達。我曾經錄用過一個下屬,本科畢業,知識淵博,但不善於表達,膽子小,每次匯報工作三言兩語就沒了,你再問到工作詳細情況,他就答不上來。後來我讓他准備一張紙,寫一個簡要提綱,每次匯報工作就圍繞這個題綱進行。我認為這不是我們中國人嘴笨,而是在我們讀書期間,缺少這類練習。
再比如,我們在許多交際場合介紹自己,會介紹自己的年齡、籍貫,有的人甚至連自己的住址、未婚都介紹了,還有的介紹自己的家鄉的風景,歡迎大家前去游覽等等。美國人在做自我介紹時,一般是不會介紹這些內容的,他們認為這個是自己的隱私,自己不講,你也不該問。這就是語言和交際上的差異
三、是人際關系的差異
我們中國人非常擅長人際交往,廣結四海朋友,大家都認為朋友多了路好走。因此,無論是政府辦事,還是去購物、談生意都希望找朋友,沒朋友的托朋友去找朋友的朋友。為什麼呢?因為中國人相信朋友、重人情,連打廣告都越來越重視口碑宣傳了。
有朋友在政府部門工作,你去辦事就方便多了,委託朋友辦事不僅可以熱情接待、少跑路、辦事快,還可以優惠,少花錢,可以不用按正常的流程走,特事特辦。多年前我們返鄉,在民政部門辦理結婚登記,在等候的近二十分鍾,工作人員為他們的朋友辦理了結婚證,手續費免交,還熱情送他們出門,待我們辦證時,一副冷冰冰的臉,沒有一絲笑容,像審問犯人一樣,手續費收了100元。後來一位在行政服務中心的同學告訴我,其實當時辦理結婚證收費是每張10元。只可惜我們當時高興,急於去拍婚紗,連收據都忘了索取,投訴都無門。這就是朋友辦事和陌生人辦事的區別,類似的例子相信讀者朋友能列舉很多。
總體來講,美國人的人際關系比較簡單,人情比較淡,老百姓比較重法律。加拿大是美國的鄰國,有些傳統文化與美國接近。我一位深圳的朋友幾年前移民到加拿大蒙特利爾市,老公的哥哥是該市的一位基層官員。她告訴我,加拿大華人較多,但找她老公的哥哥辦事的朋友極少,為什麼呢?她說不是他不肯幫,而是加國檢察官對此監督很嚴,不敢幫;另一方面就是,加拿大絕大部分人是英國和法國人的後裔,華人所佔比重不超過4%,歐洲人自主意識比較強,寧可多花錢也不願麻煩朋友,辦事走後門會被人看不起,是自己無能的一種表現。
相反,咱們中國人從購家電、買車、購房,到交稅、交罰款、談生意,只要是能找到朋友關系,我們許多人會想盡一切辦法找朋友出面協調,不找關系你就吃虧了,有朋友關系不用容易被人笑話,笑你傻冒。如果找到朋友,朋友有權力、有能力而不幫忙,朋友還不能直接拒絕,這就是咱們中國復雜的人際關系。朋友難做嗎?難做,好朋友更難做,就是這個道理。
另外,前面說過,美國人將工作關系與私人關系分的比較開,他們認為工作中有分歧、有矛盾很正常,但工作分歧不影響他們的私人關系,他們不會將工作中的矛盾帶到生活中去。舉個例子,美國國會議員常為一些法案爭得不可開交,各執一詞,但他們爭在當面,背後不說風涼話,只要離開會議室,就淡化分歧,不會借工作問題搞人身攻擊、打擊報復。當然,反過來,他們也很難利用私人感情來影響工作,並不會因為我們是朋友,工作中我就支持你的觀點,放棄自己的立場。多年前我在美國企業工作時,就常遇到類似的例子,有一次我看到兩名美方高管在會議室拍桌子,一位將文件扔的滿地都是,另一位奪門而去,但會後我竟然看到他們在一起聊天、喝咖啡。這種情況在中國幾乎不可能發生,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中國人將工作關系和私人關系交織在一起,私人關系好,工作關系就更好,彼此很容易相處和配合,相反,如果工作關系破裂,則私人關系也難以保持完好。
四、是社會教育的差異
我個人認為,一個人的成長,應該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三方面的有效結合。毛澤東並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但並不妨礙他成長為國家領導人;比爾。蓋羨沒有讀完大學,但卻成就了他的軟體帝國。這說明,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毛澤東和比爾。蓋羨等雖然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但社會經歷和社會教育一樣讓他們成長。
中國自古以來非常重視學校教育,出現了像孔子、老子、荀子等這樣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可見人們對讀書人的重視程度。但對於社會教育,我們並不十分重視,「各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比如:看到不懂事的孩子在故意破壞公共設施,隨意吐痰,捕殺鳥類,辱罵他人等不良行為時,只要不是自己的孩子,不是親戚朋友的孩子,大多數人選擇了沉默,見怪不怪,久而久之,離開父母和老師的孩子便失去管教和約束,間接助長了其壞脾氣和不良行為的養成;長大以後,他又將這些壞脾氣和不良行為帶進工作和生活中去,聽不進他人善意的勸告和教育,我行我素,經常將這樣的話掛在嘴邊:「你管得著嗎」、「關你屁事」、「這事跟你沒關系」、「請你少管閑事」……就這樣,一方便我們不願去管教別人的孩子,也管不了,孩子也不服從,形成惡性循環,導致長期以來我們重視學校教育,輕視家庭教育,忽略社會教育。
如果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遇到搞破壞、不守紀的分子,會有老百姓舉報,那時大家的社會管理意識很濃厚,「愛管閑事」的人多,現在淡化了,大家認為這是政府的事,別人的事,與自己無關,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行了。
相對而言,美國比較重視社會教育。無論是在公園、街頭,還是車站、碼頭,只要發現你迷路,路人會主動揍上來問你是否需要幫助;你帶狗進公園,就會有「愛管閑事」的人指著告示牌提示你;你的孩子在水塘邊嬉水,路人就提險他這里危險;你在火車上抽煙,就有人指著警示牌提示你,如果你還繼續抽,他會將列車員請來……總之,一定有人士來教育你,他的話不一定中聽,幫你成長嘛!美國人認為這是一個公民的義務。中國人看到這類行為大多選擇忍讓,能忍則忍,能讓則讓,似乎沒看到,沒人願意來教育你,他認為教育了但得罪了你,自己又不受益,管那麼寬干什麼。
五、是社交禮節的差異
稱呼是社會交往中的重要禮節之一。
中國封建統治達兩千一百多年,強調上下有別,等級觀念比較強,稱謂比較講究。無論正式還是非正式場合,稱呼上司大部分用的還是頭銜,沒幾個人敢對老闆和上級直呼其名。稱呼不知道頭銜的人士,則以先生、小姐居多。至於自己的父母和校長,我們更不敢當面直呼其名,否則會被罵沒大沒小,沒教養,沒禮貌。在中國,如果你找某官員辦事,則更要注意稱呼了,不僅姓氏,頭銜都要正確,絕對不能錯,喊錯了他認為你不是在找他。假如你直呼其名,則會惹他不開心,會認為你沒將他放在眼裡,不尊重他。
截止目前,美國是中國最大的出口目的地,中國是美國第二大貿易夥伴,雙方商務活動越來越頻繁。在企業管理工作中,只有我們了解中美文化的差異,才能更好地制訂政策,因地制宜的開展工作。並且,越了解對方的文化,就越容易包容對方的文化,容易與對方加強交流,求大同,存小異,彼此理解,相互尊重。「君子和而不同」,這是孔夫子的觀點。
Ⅸ 留學面試中,學校會問到申請者的跨文化經歷,主要考察什麼點,應該如何作答
問到跨文化經歷,主要考察申請者在面對國際化環境沖突中的解決方法。在應對此類問題版時,提取與外國人權交流或者交往經驗來進行回答。對於沒有這樣經歷的申請者,可以把這種事例的范圍放寬一些,不一定是要接觸,很有可能是看某一部國外的電影或者書籍,發現了與自己的文化差異,這也算是一種experience,所以答所有問題,原則就是不要局限思維。
Ⅹ 去德企面試要注意什麼
1、直截了當。
德國人在會面時希望對方直截了當地說明來意,馬上進入正題,而不內要容過多的客套。德國人已經習慣於對方明確地、毫無婉轉地說明意圖。你在面試的時候要盡可能清晰明了地表達自己的意願,包括薪金方面的要求,這樣的做法絕對不是不禮貌,相反對方還會表示贊賞。
2、注重儀表。
正裝是參加面試永遠的選擇,特別是去面試嚴謹的德國公司。男生西裝和女生職業裝表示對別人的一種尊重。不要忘了,提前兩天對著穿衣鏡試一下衣服。
3、突出經驗。
雖然大部分德國企業喜歡招一些沒有專業背景的大學應屆畢業生,希望新人像「一張白紙」。但很多德國公司在考察人員的時候也很在意大學生在學習之餘做了些什麼,有參加培訓的經歷或者校外的工作經驗,能增加錄用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