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學生就業的論文
淺談大學生就業問題
摘要 :大學生就業有著良好的基礎和條件,但大學生在求職面試時,往往因為忽視了細節處的表現,以及在就業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心理問題,從而與工作失之交臂。所以,大學生需要掌握一些必備的禮儀知識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以避免此類事情的發生。
關鍵詞: 不可 忽視 細節 禮儀 心理 大學生 就業
高等的學歷、豐富的知識為大學生就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在求職面試時,許多有知識、有能力的大學生,往往因為一些細小的問題而與工作失之交臂。
當今大學生進行面試時,除了常規的問題之外,還會碰到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問題,而招聘單位也正是從這些千奇百怪的面試中,選拔出他們所需要的人才。最近就從電視上看到這樣一檔節目:一家公司在對三位大學生進行面試時,搞了一次活動,讓三位大學生到一家幼兒園,分別向小朋友們解釋「競爭」這個詞的含義。招聘單位不僅從三位大學生在這次活動中的具體表現,更是從他們在細節處的表現,去評價他們是否具備良好的組織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創新能力、應變能力,是否誠懇、認真,是否具有愛心、耐心,是否尊重對方、把服務對象放在第一位等等,由此他們總結出三位面試者綜合能力的高低,從而選出一位最佳的人才。因為現代市場經濟需要的是綜合型的、應用型的人才。只具備了高等的學歷和豐富的知識是不行的,還要有能力。從一定意義上說,能力比知識更重要。所以招聘單位也都希望得到這樣的人才。但面試時間很短,因此他們就從面試者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進行判斷。一位禮儀專家曾說:「教養體現於細節,細節展現素質。」因為一些小事情或一些不經意的細節往往會透露出一個人的內心世界,顯現出一個人的本質,招聘方就能從中迅速產生判斷,結果就可能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前程。而這些都不是大學生短時間靠突擊就能具備的,需要長時間的培養。如果你擁有良好的全面素質,你就會比別人擁有更多的機遇。
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要想把握住更多的機會,就必須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在知識面廣、專業技術精通、業務能力強的基礎上,還必須提高個人的修養,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養成良好的習慣,以避免因為一些細節問題而影響自己的前程。要想提高個人的修養,就必須掌握一些必備的禮儀知識。
首先是個人禮儀。雖然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文化知識,但要想塑造良好的大學生形象,給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就必須注意學習一些個人禮儀知識。比如修飾、化妝、儀態、服飾、談話等等。在現代市場經濟下,每個組織都在塑造自己良好的形象,其中就包括員工形象。一位打扮不合時宜的、或粗心的、或邋遢的大學生與形象良好的大學生在同等條件下參加面試,前者肯定是落選者。因為員工的不良形象也有損組織的形象,給組織帶來損失。就有這樣一位大學生,他在面試時穿了一身剛買的深色西裝、一雙黑色的皮鞋和一雙白色的襪子,希望自己形象不俗,能給主試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但他不知自己已違背了西裝著裝的基本規則。他雖然穿上了深色的西裝和黑色的皮鞋,卻不合時宜地以一雙與前者反差過大的白色襪子同其搭配,而且在他所穿的西裝上衣的左側衣袖上,本當先行拆掉的商標,依舊赫然在目。本想給考官留下良好印象的這位大學生得到了相反的結果。所以,大學生參加面試時,一定要注意一些細節問題。比如皮膚要潔凈,指甲要及時修剪,頭發要整潔,口腔要衛生,要有正確的站、坐、走相,服裝要合時宜,鞋要擦乾凈,不要隨便打斷主考官的談話,談話時要注意語音、語調、語速、語氣等等,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面試過程中要始終面帶微笑。這些細節都是體現大學生素質修養的,掌握了這些禮節,將有助於大學生求職的成功。
其次是公共禮儀。公共禮儀是大學生介入社會生活的一種基本工具,更有助於大學生的求職就業。有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金利來品牌的創始人曾憲梓在面試應聘者時,出了一道有趣的測試題:將一把用來打掃衛生的掃把斜放在辦公室門口。
應聘者很多,但並不是所有的應聘者都能把掃把扶起來。曾憲梓最後錄取的是那些達到條件並主動將倒在地上的掃把扶起來的人。他的道理很簡單,應試的人進出時看到了倒在地上的掃把,雖然自己不會跌倒,但可能會碰到其他的人,並且看著也別扭,而他卻不願意彎一彎腰把掃把扶起來,說明這個人不習慣為他人著想,或是不靈敏,而且很懶。如果有能力的大學生因為這件事而與將要到手的工作失之交臂,實在是太可惜了。
還有一位品學兼優、精明強乾的女大學生,被一家外資企業看中了,但就因為她不知道有關轎車座次的禮節,而大意失荊州。根據禮儀規范,當轎車的主人親自駕車時,一名搭車者只有在轎車的前排與之平起子坐,才是尊重對方的做法。但當那位外資企業的外方總經理親自駕車時,這位女大學生卻坐在了轎車的後排座位,這通常被理解為有意怠慢親自駕車的主人。這樣一來,其結果便可想而知。如果掌握了公共禮儀知識,大學生就不會因為這些細節問題而阻礙求知就業了。比如要有良好的公德心,尊重、關心別人,真誠待人,能正確稱呼對方,掌握握手的禮儀,乘坐交通工具的禮儀,能正確使用現代通信工具,懂得一些國際禮儀等等。
面對就業,大學生的心理也是復雜多變的。通過幾年大學生活,同學們在知識、能力與人格方面有了積極的顯著發展,有著強烈的就業意願和積極的就業動機,為能盡快自己的人生價值而感到由衷的歡欣;而就業崗位和就業方式的多樣化也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和更大的自由度,許多大學生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准備在所學專業領域一展身手。但是在就業過程中,又難免出現種種心理矛盾、心理誤區和心理障礙。
大學生就業的一般心理問題:
大學生群體是個體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長過程中一個特殊的群體。集多種特殊性於一身,具有處於「第二次心理斷乳期」、「邊緣人」地位,處於「心理延續嘗負期」,多重價值觀、人格的再構成等心理內在原因;同時存在著環境中誘發因素的作用,使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比個體一生中的其他階段人群及處於這一時期的其他群體明顯要低。一般的觀點認為「大學生就業期的心理問題主要有挫折心理、從眾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賴心理等」,及其他心理如注重實惠、坐享其成的心態、過分強調自我價值等等。為了幫助廣大畢業生同學更好地認識這些問題,為就業做好心理准備和心理調適,我們首先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看大學生就業時一般存在哪些心理問題。
(一)就業心理壓力與焦慮
當前激烈的就業競爭環境使就業問題給大學生帶來了較大的心理壓力,而且這種壓力在各年級學生都存在。清華大學2000年的調查顯示,個人前途與就業已成為大學生心理壓力中最大的因素,而且壓力有隨著年級增高而上升的趨勢。學生就業壓力體驗相當嚴重,尤其以心理體驗最為嚴重。大學生畢業前心理壓力較過去有明顯增大,主要原因是畢業方向的選擇、就業、考研、戀愛分合、大學中不愉快經歷、離別感傷、突發事件、經濟條件等沖突和事件;女大學生心理壓力大於男大學生,農村學生的焦慮水平高於城市學生。而大學生面對就業壓力的釋放方式則過於內向化,主要是自己解決和求助於同學朋友。
(二)就業心理期望與失落感
許多大學生都有一種「十年寒窗,一舉成名」的心理,因此對擇業的期望相當高。大學生大多希望到生活條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機關、大公司工作,而不願到急需人才但條件艱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層小單位,過分地考慮擇業的地域、職位的高低和單位的經濟效益。高期望驅使畢業生總是嚮往高薪水、高職位、高起點,渴求高收入、高物質回報率,並一廂情願地對用人單位提出種種要求,將自己就業的目標定得很高,即使找不到合適的單位也不肯降低就業期望值。比如,有一些學生就說:「非北京、上海、深圳不去。」可是現實就業崗位大多不像大學生所想像得那麼美好,因此當發現現實與理想的差異較大時,就容易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現象,並產生偏執、幻想、自卑、虛偽等心理問題,並可能導致擇業行為的偏差。
(三)就業觀念不合理
大學生的擇業觀念雖然在總體上是傾向於務實化與理性化,但由於處於擇業觀念的轉型過程,因此各種不良觀念也存在著,並影響了大學生的健康、順利就業。這些不良觀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只顧眼前利益,忽視職業發展。一些大學生在擇業標准中只有工作條件、收入等眼前實在利益,而對自我的職業興趣、能力、職業的發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慮,因而極易選擇到並不適合自己的職業。
2、職業標准過於功利化、等級化。一些畢業生同學過分強調職業的功利價值,甚至還將職業劃分為不同等級,而不考慮國家與社會的需要,不願意到條件比較艱苦的地區和行業去工作。
3、求安穩,求職一次到位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很多大學生仍然喜歡穩定、清閑、福利保障好的單位,希望以此就能選定理想的職業,而不願意選擇有風險、有挑戰性的職業,更不敢去自己創業。
4、過分強調專業對口,學以致用。在求職時,只要是與自己專業關系不密切的職業就不考慮,這樣做只能是人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業難度。
5、職業意義認識不當。許多大學生從觀念上來說,還是僅僅把工作當作一種謀生的手段,沒有充分認識到職業對個人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大學生在求職面試時需要注意的問題很多,但這些問題並不是不可避免的,面對心理問題時只要端正自己的心態;面對細節問題時只要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掌握一些禮儀知識,並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在問題中層現出當代大學生的良好的心理和禮儀素質,相信有知識、有能力的大學生能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② 求一篇1000字左右論文 大學生如何面對就業
大學生如何面對就業
新學年的開始,意味著新一屆大四學生即將面臨求職就業這一人生的重要轉折。把握好以下幾個基本環節是就業成功的前提和保證。
(一)把握就業行情
所謂「把握就業行情」,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政策「行情」,如今國家對大學畢業生已不再包分配,大學生要進入人才市場「自由擇業」,「自由擇業」不同於西方國家的「自由擇業」,不是想到哪裡就去哪裡的,而是在要國家就業政策指導下,在一定范圍內就業。國家對教育部所屬院校、各部委所屬院校、地方院校的畢業生就業范圍,是有明文規定的,如果不了解這些政策,不把握這方面的「行情」,勢必在就業中碰釘子。同時,各地方政府為吸引優秀人才和調控人才流向,對高層次的外地畢業生、下基層的當地畢業生都要出台一定的優惠政策,對外地畢業生大多要有一些政策限制(如北京、深圳等地多年來不接收外地專科生),掌握這方面的行情,同學們在擇業時可少走一些彎路。
二是社會需求的「行情」。由於國內經濟形勢的進一步好轉和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等有利因素。今年畢業生的需求形勢明顯好轉。這對新一屆畢業生來主無疑是大好消息。但需求行情的好轉只是相對而言。從總體上來講,經濟發展較快的中心城市和東部沿海城市的人才需求增幅較大,而內地和邊遠地區依然變化不在,非國有企業人才需求增幅較大,而車有車企業人才需求增幅仍有限,涉及高科技產業的電子、通信、計算機、機械等「熱門」專業的畢業生供不應求,而基礎學科和專業面較窄的「長線」專業畢業生就業比較難;畢業研究生比較搶手,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而專科生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因此,同學們社會需求的「行情」,具體分析自己所處的就業環境,是提得就業成功的重要前提。
(二)找准自己的位置
「雙向選擇」也好,「自主擇業」也好,最後只能是「一個蘿卜一下坑」,你只能落實到一個具體的工作單位。所以,在擇業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是最為重要的。要選擇合適自己的崗位,首先要從搜集需求信息入手,信息越多,選擇的餘地就越大;信息越可靠、詳實,越有利於你的取捨。其次,要善於篩選信息,篩選信息要從主客觀兩個方面著眼,從主觀來講,要考慮自身條件適合哪些單位;比如:你所在的學校允許在多大范圍內擇業?你所學的專業適合哪類工作?你在年級的綜合排名怎樣?你的性格、氣質、興趣、愛好適合從事什麼工作?你在就業競爭中實力(如專業成績、外語和計算機水平、社會活動能力、工作經驗、科研或創作成果等)如何?從客觀來講,用人單位的工作環境、經營狀況、發展前景、人才結構、需求情況,都是在篩選時慎重考慮的因素,只有綜合考慮種種主客觀因素。才能使你確定一個切合實際的擇業方向,進而通過「雙向選擇」落實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
(三)學會「包裝」自己
大學生進入市場「推銷自己」僅靠學校的牌子和自身的實力是不夠的,必須學會先「包裝」自己,包裝不是偽裝。在撰寫自薦材料時弄虛作假,無中生有,不是黨員寫成黨員,英語只通過四級,謊稱通過六級考試,甚至偽造各種證書等等。這種欺世盜名的行為在往屆畢業生中時有發生,一旦敗露將遭到可悲的下場,同學們應引以為戒。包裝也不是不分對象、不會場合的「實話實說」,你可能具備多方面優勢但用人單位的性質和用人標准不同,對你的要求也不一樣。因此要講究策略,根據對方的「胃口」進行包裝。不少同學印製自薦材料時往往用一套同一格式的內容的復印件四處散發,這種求職很難收到理想效果。
(四)掌握應聘的技巧
應聘是一門藝術,這一點已被求職者廣泛人認同。諸如應聘時如何包裝,怎樣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怎樣與對方交談等等,其中都有很多技巧。如果你忽略了這方面的訓練,你就會吃虧。這方面你不妨找些書籍來看,也可以咨詢。良好的心態是應聘成功的關鍵,如果你對能否勝任這份工作都缺乏信心最好不要去應聘。良好的心態來自應聘的經驗,初次應聘難免緊張,幾場下來就會應付自如了,所以,模擬訓練對於調整心態十分有益。
(五)抓住擇業的良機
大學生就業有很強的時效性,把握時機對擇業的成功很重要。早做准備很重要,但不宜太急,一般來說,元旦前後至春節前後是大學生求職的最佳季節。這段時間,就業信息越多,招聘活動多,抓住這一時機落實工作單位是最明智的選擇。錯過這一良機,一方面好單位被人佔去,選擇餘地小,另一方面就業進入後期階段,在招聘單位看來你是被挑剩的,擇業成功率會降低。抓住擇業良機貴在當機立斷,以往的一些畢業生擇業的失利,往往是在該斷決的時候猶豫不決導致與成功失之交臂。在擇業中每個人不可能找到一分十全十美的工作。只要在幾個主要方面能比較滿意就應不失時機,拍板敲定。擇業受挫後不可灰心喪氣,最重要的是及時調整擇業期望值。擇業的路剛剛開始,願同學們未雨綢繆,早做籌劃,祝同學們早日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
③ 求一篇關於3000字的大學生就業指導論文
淺談大學生就業問題
摘要
:大學生就業有著良好的基礎和條件,但大學生在求職面試時,往往因為忽視了細節處的表現,以及在就業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心理問題,從而與工作失之交臂。所以,大學生需要掌握一些必備的禮儀知識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以避免此類事情的發生。
關鍵詞:
不可
忽視
細節
禮儀
心理
大學生
就業
高等的學歷、豐富的知識為大學生就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在求職面試時,許多有知識、有能力的大學生,往往因為一些細小的問題而與工作失之交臂。
當今大學生進行面試時,除了常規的問題之外,還會碰到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問題,而招聘單位也正是從這些千奇百怪的面試中,選拔出他們所需要的人才。最近就從電視上看到這樣一檔節目:一家公司在對三位大學生進行面試時,搞了一次活動,讓三位大學生到一家幼兒園,分別向小朋友們解釋「競爭」這個詞的含義。招聘單位不僅從三位大學生在這次活動中的具體表現,更是從他們在細節處的表現,去評價他們是否具備良好的組織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創新能力、應變能力,是否誠懇、認真,是否具有愛心、耐心,是否尊重對方、把服務對象放在第一位等等,由此他們總結出三位面試者綜合能力的高低,從而選出一位最佳的人才。因為現代市場經濟需要的是綜合型的、應用型的人才。只具備了高等的學歷和豐富的知識是不行的,還要有能力。從一定意義上說,能力比知識更重要。所以招聘單位也都希望得到這樣的人才。但面試時間很短,因此他們就從面試者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進行判斷。一位禮儀專家曾說:「教養體現於細節,細節展現素質。」因為一些小事情或一些不經意的細節往往會透露出一個人的內心世界,顯現出一個人的本質,招聘方就能從中迅速產生判斷,結果就可能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前程。而這些都不是大學生短時間靠突擊就能具備的,需要長時間的培養。如果你擁有良好的全面素質,你就會比別人擁有更多的機遇。
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要想把握住更多的機會,就必須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在知識面廣、專業技術精通、業務能力強的基礎上,還必須提高個人的修養,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養成良好的習慣,以避免因為一些細節問題而影響自己的前程。要想提高個人的修養,就必須掌握一些必備的禮儀知識。
首先是個人禮儀。雖然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文化知識,但要想塑造良好的大學生形象,給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就必須注意學習一些個人禮儀知識。比如修飾、化妝、儀態、服飾、談話等等。在現代市場經濟下,每個組織都在塑造自己良好的形象,其中就包括員工形象。一位打扮不合時宜的、或粗心的、或邋遢的大學生與形象良好的大學生在同等條件下參加面試,前者肯定是落選者。因為員工的不良形象也有損組織的形象,給組織帶來損失。就有這樣一位大學生,他在面試時穿了一身剛買的深色西裝、一雙黑色的皮鞋和一雙白色的襪子,希望自己形象不俗,能給主試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但他不知自己已違背了西裝著裝的基本規則。他雖然穿上了深色的西裝和黑色的皮鞋,卻不合時宜地以一雙與前者反差過大的白色襪子同其搭配,而且在他所穿的西裝上衣的左側衣袖上,本當先行拆掉的商標,依舊赫然在目。本想給考官留下良好印象的這位大學生得到了相反的結果。所以,大學生參加面試時,一定要注意一些細節問題。比如皮膚要潔凈,指甲要及時修剪,頭發要整潔,口腔要衛生,要有正確的站、坐、走相,服裝要合時宜,鞋要擦乾凈,不要隨便打斷主考官的談話,談話時要注意語音、語調、語速、語氣等等,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面試過程中要始終面帶微笑。這些細節都是體現大學生素質修養的,掌握了這些禮節,將有助於大學生求職的成功。
④ 關於大學生就業的論文
大學生就業到底難在哪兒?摘要:當前大學生就業最大的特點是畢業生總量大、增幅高,與整體就業狀況並沒有明顯改善的現狀相矛盾,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才供給與市場需求錯位,及畢業生綜合素質差。如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才是當前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關鍵所在。關鍵詞: 大學生 就業難 現狀 成因 人才缺口 解決途徑 一、當前大學生就業現狀自1999年開始,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正式向社會大規模的擴招,2003年, 毛入學率達到17%,2004 年,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計劃招生400萬人, 在2003年382萬人的基礎上又增加20萬人, 按照馬丁特羅的理論, 我國已步入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 精英」 階段進入到「 大眾化」 階段後,一方面為廣大青少年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另一方面為國家建設儲備了大量的專業人才,但是, 大學畢業生的數量也會顯著增加, 接踵而來的就是大學生就業問題。2003年高校首批擴招後212萬大學生已走向社會,2004年又有280萬大學畢業生完成學業走出校園,較上年增加68萬人,增幅達到32.1%;2005年達到340萬人,較上年增加60萬人,增幅達到21.4%。屆時畢業生總量為擴招前的2.9倍。[1] 同時再加上國有企業下崗工人的再就業,以及農村富裕勞動力的轉移,大學生就業的現狀將異常嚴峻。 據教育的統計,從2002年開始,隨著高校擴招的大學生陸續畢業,大學生就業率在不斷下降。2002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145萬,6月初次就業率64.7%,與2001年同期相比下降5個百分點,到2002年底,就業率上升到了80%。2003年的畢業生為212萬人,經黨中央、國務院的全面統籌、多方協調,加上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最後的就業率本科院校為70%,高職專科學校就業率為55%。2004年大學畢業生為280萬,初次就業率本科院校為61.3%,高職專科學校就業率為40%。2004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本科院校就業率為73%,高職院校為61%。[2] 2005年,教育部,希望普通本科院校畢業生就業率不低於去年同期水平。盡管如此,但有關專家還是認為上述數據有「水份」。未來幾年,將有更多的大學畢業生湧入社會,大學生就業形式將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和大學畢業生數量的急劇增加,給大學生的就業市場造成了極大的壓力,從而使大學生「 就業難」 問題日益凸顯, 成了高校和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之一。二、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分析現在社會上有關大學生就業難現象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一、教育產業結構與人才社會需求結構的錯位,導致大學畢業生的結構性過剩。隨著科技迅猛發展和改革開放力度的加大,市場需求結構急劇變遷,生產結構的調整日益加快,部分傳統生產領域日漸萎縮,許多「夕陽」企業產品過剩,生產急劇縮減甚至關停,很多職業崗位被淘汰了。與此同時,另一部分新興部門和企業則迅速崛起,相應的崗位也迅速增加。當然,由於社會發展水平和體制等方面的原因,中國社會的現實社會需求結構有一定的畸形性, 「各領風騷數幾月」的各種「熱」就說明了這一點,但產業結構的巨大變化卻是實實在在的。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必然要求人才結構和質量進而要求教育結構和質量作出積極的相應變化。然而,由於教育本身的滯後性和同樣的一些復雜原因,我國的高等教育未能及時有效地調整專業結構,與那些萎縮淘汰的舊行業崗位需求相對應的傳統專業並沒有及時得到縮減,甚至也在借擴招之機而大量擴張,這就造成了大學生所學專業與社會需求的錯位,有者不需,需者無有,從而導致結構性待業。二、大學生及其家長錯誤的擇業觀念現在的大學畢業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擇業取向上多數希望到環境舒適、工作輕松、待遇豐厚、交通便利、經濟發達的地區工作。不願去經濟欠發達地區,不願去生產第一線。由於畢業生缺乏吃苦精神,就業觀念陳舊,擇業定位偏差,使畢業生就業難的矛盾更加突出。第一、擇業定位偏差。追求「精英崗位」,無視「大眾化崗位」。這種擇業定位上的偏差,必然陷入就業難的誤區。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畢業生應該面向「大眾化崗位」。如果不糾正擇業定位上的偏差,那麼就難於從擇業誤區中走出來。第二、缺乏創業精神。國家及各級政府十分鼓勵畢業生自主創業,並出台了不少優惠政策。但多數畢業生滿足按部就班,只希望找一個好單位,做一個好員工。缺乏開拓創新膽識,缺乏艱苦創業精神,沒有「自己當老闆」的意識,不想自主創業。 http://s.bbs.sina.com.cn/pview-64-17778.html其餘部分
⑤ 找一篇論大學生找工作的論文
最近在做一件事,聯系部份高校應屆畢業生,向我行業內廣大企業推薦。這項工作原來以為並不復雜,容易做好。一來,當前就業難,在畢業生方面應該就業需求很大;二來,企業要求招人的呼聲也非常之高,幾次三番強烈要求幫助解決。於是從七月份起我們就著手辦。
實施下來,有些情況與預想的不盡相同。向區勞動部門,聯系了部份學生,這些學生一部份是07屆的碩士生,目前還在讀,還有各大學本科應屆生,以及高職的應屆大專學生,所有的學生都是上海戶籍。我們聯系了寶鋼的專家、業內的資深營銷和管理專家,還有著名律師,為這班學生開設崗前培訓課。培訓課的第一天,有學生一來就問:「今天有多少企業來給我們選擇?「,一聽說沒有安排企業來給學生挑選,他們就非常失望。學生並不關心上崗知識,培訓課上許多人在睡覺,也有些根本就沒來參加培訓。培訓結束前,我給大家講了一下關於崗位推薦的有關程序,他們並不興奮,反而有一點失望,可能因為我們的方式是將學生推薦給企業,而不是把企業展示出來由學生來挑。
企業面試下來,對這批學生滿意的不多。主要原因是:學生的心態浮躁,過份關心收入、工作量等等,而對面試的問題卻茫然無知。同時,企業反應,根據以往的用工經驗,上海本地籍的員工比較斤斤計較,待遇不能低了,工作不能多了,從不肯多付出一點;上班時間「候分克數「,早一分鍾到崗也不可能,一到下班鍾點,哪怕天塌下來,也不能影響他的下班時間,立刻就要走人。所以企業不太喜歡用上海本地人,而傾向於用外地人,不少福建籍的老闆就到自己家鄉去招聘員工,這些員工比較踏實,能吃苦,也不太斤斤計較,僱傭雙方合作得很愉快。所以這次學生推薦下來,不少企業要求介紹外地人過來,對上海學生興趣不大。同時,企業對高學歷的學生興趣也不大,因為這些學生自以為是,眼高手低,到了企業不能放正自己的位置,這山望著那山高,反而給企業帶來混亂。因此,本次推薦的碩士生普遍受到冷遇,竟沒有企業發出面試意向,反之,企業對大專學生倒青眼有加。
這些情況,可能是學生們及其家長始料不及的。我總結一下,主要症結有幾點,一是大學生普遍自視過高,以為皇帝女兒不愁稼;二是上海學生對待遇過於敏感,過於關注;三是學生們普遍沒有作好付出的准備,只想著如何獲取,沒想過怎樣付出;四是學生們缺少必要的崗位知識,他們的興奮點也不在學習崗前知識上,只關心如何挑選企業。總體來看,學生們是以「天子下凡「的心態來應聘,與企業的看法落差很大,所以雙方就談不到一塊兒去,成功率比較低。
我們的崗前培訓,缺了大學生就業心態調整這一課,看來以後要著重對這個方面加以引導。聽說,許多學生即使到了工作崗位,由於他們的心態不端正,心不在焉,做不了幾個月,頻繁跳槽,幾年下來也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所以大學生就業心態調整也是整個社會要做的工作,從學校起,社會的各個方面都應該對學生加以正確的引導。
我從多年來實際觀察的角度看,大學生不受企業歡迎,其最重要的原因是學生的心態問題。盡管許多學生不願承認,而過多地強調客觀的原因和所謂「權利「、「個人意識「、「人的尊嚴「等等,可是由於學生心態不端正,造成就業困難卻是不爭的事實。這種就業困難不僅是一次應聘不成功,更多地體現在學生畢業以後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不斷的更換單位,或被單位辭退,或是主動辭職,總之不能定位。
學生就業時往往急於通過就業收回多年來求學的所有付出,他們過高估計自己的學識能力,處在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里,很少或根本沒有想過他們能為所服務的企業創造什麼,因此他們的心態就表現得急躁,即使被企業錄用了,也不能耐心地學習崗位所需要的基本操作技能,更糟糕的是比較懶,把工作當作負擔,能少做盡量少做,大學生上班網聊是各個企業普遍存在的現象,與此同時,學生們對報酬的要求卻是很高,只要工作了幾個月,他們就會主動提出加薪要求,加薪的理由往往不是他為企業作出了什麼貢獻,而是因為他認為已經做了幾個月了,就應該加薪。我曾經接觸過一個大學生,他上班經常網聊,聊什麼呢?話題有:女人的香水、找什麼樣的女朋友,等等之類。他的工作業績平平,自己份內的工作,盡可能地少做不做,只要領導不發聲,他決不會主動去做任何一件事,而花了大量時間在網聊。可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卻在收入水平已超過一般大學生水平的前提下,短短幾個月內一而再地向單位提出加薪要求,加薪的理由是他要買房結婚,要學開汽車、要買車。當然他的要求不會得到滿足,最後的結果是,他被辭退了。這樣的學生不在少數,各個企業里幾乎都碰到過。
學生之所以形成浮躁而不切實際的心態,與家庭教育、社會環境,與教育體制都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城市裡現在達到就業年齡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自小在以「我「為中心的環境里生長,因此他們來到社會上,習慣於以自我為中心,較少為他人著想,不能客觀地考慮自我怎樣才能融入社會,自我意識與社會意識相差很遠。很多學生對社會、對家庭缺少感恩心理,他們提出種種無理要求時十分坦然,從不因為自己無所付出而抱有愧疚之心,好象整個社會都欠了他的。由於現行的教育體制,每個學生為考上大學,從小就開始拼搏。高考的慘烈程度,也是造成學生心理扭曲的重要原因,促使學生形成「天之驕子「的優越心理。再加上教育的市場化,學生就讀的經濟負擔十分沉重,好不容易上的大學,自然會想到加倍獲取回報。更為重要的是,社會普遍存在的浮躁心理不可避免地傳染給學生,我們的學校在拚命追求升學的時候,幾乎完全忽略了學生的素質教育,使青年學生的人格不盡健全。急功近利、拜金主義,社會的各種不良觀念對青年一代發生了深刻的影響,他們的浮躁比成年人更可怕,就象是與生俱來的,在靈魂里深深地打下了烙印。而學生又不如成年人老到,初闖洪湖即盡顯崢嶸,結果必然碰得頭破血流。
現實情況是,不管你怎樣的自以為是,怎樣急功近利,作為一個學生,卻不具備向社會叫板的資本,因此以浮躁的心態去就業不是一種客觀的態度。面對現實,比較可行的是放下「天之驕子「的架勢,不要把學歷變成自己的負擔和心理障礙,以一顆平常心去面對工作、面對社會,在冷靜的心緒下,就可以明白「沒有付出就沒有得到「這樣最淺顯的道理,也會明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一個初出茅廬的學生,哪怕已經讀到博士,在社會這所大學面前,實在太渺小了,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太多。此外,對養育自己的父母、對教導自己的師長、對單位的同事和領導,對身邊的一切人和事,我們都應該心存感激,心存感激並不是對他人的施捨,而是自己的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積極良好的心態。有了好的心態,生活就會向你打開大門,展現它繽紛的色彩。
⑥ 求一篇 關於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論文
淺談大學生就業問題 摘要:大學生就業有著良好的基礎和條件,但大學生在求職面試時,往往因為忽視了細節處的表現,以及在就業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心理問題,從而與工作失之交臂。所以,大學生需要掌握一些必備的禮儀知識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以避免此類事情的發生。 關鍵詞: 不可 忽視 細節 禮儀 心理 大學生 就業 高等的學歷、豐富的知識為大學生就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在求職面試時,許多有知識、有能力的大學生,往往因為一些細小的問題而與工作失之交臂。 當今大學生進行面試時,除了常規的問題之外,還會碰到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問題,而招聘單位也正是從這些千奇百怪的面試中,選拔出他們所需要的人才。最近就從電視上看到這樣一檔節目:一家公司在對三位大學生進行面試時,搞了一次活動,讓三位大學生到一家幼兒園,分別向小朋友們解釋「競爭」這個詞的含義。招聘單位不僅從三位大學生在這次活動中的具體表現,更是從他們在細節處的表現,去評價他們是否具備良好的組織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創新能力、應變能力,是否誠懇、認真,是否具有愛心、耐心,是否尊重對方、把服務對象放在第一位等等,由此他們總結出三位面試者綜合能力的高低,從而選出一位最佳的人才。因為現代市場經濟需要的是綜合型的、應用型的人才。只具備了高等的學歷和豐富的知識是不行的,還要有能力。從一定意義上說,能力比知識更重要。所以招聘單位也都希望得到這樣的人才。但面試時間很短,因此他們就從面試者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進行判斷。一位禮儀專家曾說:「教養體現於細節,細節展現素質。」因為一些小事情或一些不經意的細節往往會透露出一個人的內心世界,顯現出一個人的本質,招聘方就能從中迅速產生判斷,結果就可能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前程。而這些都不是大學生短時間靠突擊就能具備的,需要長時間的培養。如果你擁有良好的全面素質,你就會比別人擁有更多的機遇。 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要想把握住更多的機會,就必須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在知識面廣、專業技術精通、業務能力強的基礎上,還必須提高個人的修養,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養成良好的習慣,以避免因為一些細節問題而影響自己的前程。要想提高個人的修養,就必須掌握一些必備的禮儀知識。 首先是個人禮儀。雖然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文化知識,但要想塑造良好的大學生形象,給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就必須注意學習一些個人禮儀知識。比如修飾、化妝、儀態、服飾、談話等等。在現代市場經濟下,每個組織都在塑造自己良好的形象,其中就包括員工形象。一位打扮不合時宜的、或粗心的、或邋遢的大學生與形象良好的大學生在同等條件下參加面試,前者肯定是落選者。因為員工的不良形象也有損組織的形象,給組織帶來損失。就有這樣一位大學生,他在面試時穿了一身剛買的深色西裝、一雙黑色的皮鞋和一雙白色的襪子,希望自己形象不俗,能給主試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但他不知自己已違背了西裝著裝的基本規則。他雖然穿上了深色的西裝和黑色的皮鞋,卻不合時宜地以一雙與前者反差過大的白色襪子同其搭配,而且在他所穿的西裝上衣的左側衣袖上,本當先行拆掉的商標,依舊赫然在目。本想給考官留下良好印象的這位大學生得到了相反的結果。所以,大學生參加面試時,一定要注意一些細節問題。比如皮膚要潔凈,指甲要及時修剪,頭發要整潔,口腔要衛生,要有正確的站、坐、走相,服裝要合時宜,鞋要擦乾凈,不要隨便打斷主考官的談話,談話時要注意語音、語調、語速、語氣等等,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面試過程中要始終面帶微笑。這些細節都是體現大學生素質修養的,掌握了這些禮節,將有助於大學生求職的成功。 其次是公共禮儀。公共禮儀是大學生介入社會生活的一種基本工具,更有助於大學生的求職就業。有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金利來品牌的創始人曾憲梓在面試應聘者時,出了一道有趣的測試題:將一把用來打掃衛生的掃把斜放在辦公室門口。 應聘者很多,但並不是所有的應聘者都能把掃把扶起來。曾憲梓最後錄取的是那些達到條件並主動將倒在地上的掃把扶起來的人。他的道理很簡單,應試的人進出時看到了倒在地上的掃把,雖然自己不會跌倒,但可能會碰到其他的人,並且看著也別扭,而他卻不願意彎一彎腰把掃把扶起來,說明這個人不習慣為他人著想,或是不靈敏,而且很懶。如果有能力的大學生因為這件事而與將要到手的工作失之交臂,實在是太可惜了。 還有一位品學兼優、精明強乾的女大學生,被一家外資企業看中了,但就因為她不知道有關轎車座次的禮節,而大意失荊州。根據禮儀規范,當轎車的主人親自駕車時,一名搭車者只有在轎車的前排與之平起子坐,才是尊重對方的做法。但當那位外資企業的外方總經理親自駕車時,這位女大學生卻坐在了轎車的後排座位,這通常被理解為有意怠慢親自駕車的主人。這樣一來,其結果便可想而知。如果掌握了公共禮儀知識,大學生就不會因為這些細節問題而阻礙求知就業了。比如要有良好的公德心,尊重、關心別人,真誠待人,能正確稱呼對方,掌握握手的禮儀,乘坐交通工具的禮儀,能正確使用現代通信工具,懂得一些國際禮儀等等。 面對就業,大學生的心理也是復雜多變的。通過幾年大學生活,同學們在知識、能力與人格方面有了積極的顯著發展,有著強烈的就業意願和積極的就業動機,為能盡快自己的人生價值而感到由衷的歡欣;而就業崗位和就業方式的多樣化也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和更大的自由度,許多大學生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准備在所學專業領域一展身手。但是在就業過程中,又難免出現種種心理矛盾、心理誤區和心理障礙。 大學生就業的一般心理問題: 大學生群體是個體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長過程中一個特殊的群體。集多種特殊性於一身,具有處於「第二次心理斷乳期」、「邊緣人」地位,處於「心理延續嘗負期」,多重價值觀、人格的再構成等心理內在原因;同時存在著環境中誘發因素的作用,使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比個體一生中的其他階段人群及處於這一時期的其他群體明顯要低。一般的觀點認為「大學生就業期的心理問題主要有挫折心理、從眾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賴心理等」,及其他心理如注重實惠、坐享其成的心態、過分強調自我價值等等。為了幫助廣大畢業生同學更好地認識這些問題,為就業做好心理准備和心理調適,我們首先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看大學生就業時一般存在哪些心理問題。 (一)就業心理壓力與焦慮 當前激烈的就業競爭環境使就業問題給大學生帶來了較大的心理壓力,而且這種壓力在各年級學生都存在。清華大學2000年的調查顯示,個人前途與就業已成為大學生心理壓力中最大的因素,而且壓力有隨著年級增高而上升的趨勢。學生就業壓力體驗相當嚴重,尤其以心理體驗最為嚴重。大學生畢業前心理壓力較過去有明顯增大,主要原因是畢業方向的選擇、就業、考研、戀愛分合、大學中不愉快經歷、離別感傷、突發事件、經濟條件等沖突和事件;女大學生心理壓力大於男大學生,農村學生的焦慮水平高於城市學生。而大學生面對就業壓力的釋放方式則過於內向化,主要是自己解決和求助於同學朋友。 (二)就業心理期望與失落感 許多大學生都有一種「十年寒窗,一舉成名」的心理,因此對擇業的期望相當高。大學生大多希望到生活條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機關、大公司工作,而不願到急需人才但條件艱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層小單位,過分地考慮擇業的地域、職位的高低和單位的經濟效益。高期望驅使畢業生總是嚮往高薪水、高職位、高起點,渴求高收入、高物質回報率,並一廂情願地對用人單位提出種種要求,將自己就業的目標定得很高,即使找不到合適的單位也不肯降低就業期望值。比如,有一些學生就說:「非北京、上海、深圳不去。」可是現實就業崗位大多不像大學生所想像得那麼美好,因此當發現現實與理想的差異較大時,就容易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現象,並產生偏執、幻想、自卑、虛偽等心理問題,並可能導致擇業行為的偏差。 (三)就業觀念不合理 大學生的擇業觀念雖然在總體上是傾向於務實化與理性化,但由於處於擇業觀念的轉型過程,因此各種不良觀念也存在著,並影響了大學生的健康、順利就業。這些不良觀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只顧眼前利益,忽視職業發展。一些大學生在擇業標准中只有工作條件、收入等眼前實在利益,而對自我的職業興趣、能力、職業的發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慮,因而極易選擇到並不適合自己的職業。 2、職業標准過於功利化、等級化。一些畢業生同學過分強調職業的功利價值,甚至還將職業劃分為不同等級,而不考慮國家與社會的需要,不願意到條件比較艱苦的地區和行業去工作。 3、求安穩,求職一次到位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很多大學生仍然喜歡穩定、清閑、福利保障好的單位,希望以此就能選定理想的職業,而不願意選擇有風險、有挑戰性的職業,更不敢去自己創業。 4、過分強調專業對口,學以致用。在求職時,只要是與自己專業關系不密切的職業就不考慮,這樣做只能是人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業難度。 5、職業意義認識不當。許多大學生從觀念上來說,還是僅僅把工作當作一種謀生的手段,沒有充分認識到職業對個人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⑦ 大學生就業指導論文
近年來,隨著高校擴招,就業競爭日益激烈,大學生就業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一方面,大學畢業生找工作難的呼聲越來越高;另一方面是大學生缺乏職業化素質、缺少職業規劃意識而導致自身缺少市場競爭力。
如何能在強手之中脫穎而出,撐起屬於自己的一片天,這就需要我們思考怎樣選擇職業?怎樣規劃職業生涯?怎樣使自己處於優勢地位……
我認為,只有做到個人選擇與社會需要相結合,並擁有高度戰略眼光和較強學習能力的大學生,才能在就業道路上走出一片天。
一 個人選擇與社會需要相輔相成
現代社會發展需要很多人才,社會需要決定著求職的環境。社會需要、市場需要,就是就業選擇的方向。首先,一個職業的前途是與社會需要息息相關的,只有準確把握社會需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選擇的職業才有發展潛力,個人在職業方面的努力和投入才會增值,個人才能獲得比較大的發展空間,自我發展才會有可靠的保障。其次,職業選擇本身還是一種雙向選擇的過程,個人選擇單位,單位選擇個人。一個人在做職業選擇時,還要考慮用人單位的需求,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這樣才能跟單位配對成功。 再次,職業選擇還要符合自己的實際。每個人的性格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因此每個人要根據自己的實際和需求來選擇職業。
所以在選擇職業時,不能完全憑主觀意志和願望行事。如果個人的擇業脫離了社會和市場需要,他將很難被社會接納。只有把社會需要與個人的理想、抱負和志趣結合起來,才有成功的希望!
二 重視自我發展和職業前途
調查顯示,當代青年擇業時更加重視自我發展機會和職業的前途。在調查中,許多大學生都認識到,「到一個前景不妙的企業工作,意味著今天就業明天便失業」。他們認為,有發展前景的企業能給人信任感和拼搏的動力。如果一個企業前景不佳、缺乏後勁,即使工資收入暫時豐厚,也不能讓員工有穩定感。而對於當前的大學生來說, 大學專業不一定成為你職業選擇的方向。我認為,大學教育更多的是一種能力的培養。職業是為了個人生存、生活,獲得持續活動的一個必要途徑,職業的選擇需要在社會上不斷地磨練,慢慢選擇的。職業內涵是沒有高下貴賤,對社會有用的就可以,沒有優劣之分。所以大學生在擇業時,要用長遠的戰略眼光來審時度勢,重視自我發展和職業前途,切忌「病急亂投醫」,對待就業問題要更加理性。
三 實力與努力並重
要在事業的領域里飛翔,我認為,需要有一對翅膀——哲學和文學藝術。為什麼呢?哲學給我們睿智,文藝給我們靈感。這是兩種不同的智慧,哲學智慧是一種理性的智慧,文藝智慧是一種直接的智慧。有這兩種智慧,我們就不怕不成功。 人文教育是人格塑造的工程,哲學和文藝是人生起飛的兩個翅膀。,我認為,個人的發展是可以選擇的,知識的儲備決定了以後的發展道路。
我國目前的高等教育已經歷史性地進入了國際公認的大眾化的教育階段,然而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同時,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如何能在就業這條窄道上越走越寬?毫無疑問,實力與努力是你成功之路的領頭兵。一個人只有實力而不努力,這個人太懶;一個人只會努力而沒有實力,這個人太蠢。當一個人實力與努力並重時,成功之路也就離你不遠了……
總結
如果說高考是萬人過獨木橋,那麼大學生就業就像是在浩瀚無邊的沙漠中尋找綠洲,機會到處都有,看你怎麼把握。我想,只要我們把個人選擇與社會需要相結合,用理性的眼光來看待問題,在擁有實力的同時加倍努力,不斷學習新事物,做到思路清晰,行動一致,沒有什麼不可以
⑧ 大學生就業問題論文
現在的年輕一代,實際上是中國社會轉型中的一代,註定要承受付出轉型代價的一代。他們的上一代,實際上仍然在吃傳統體制的舊飯,並未真正的投入到市場競爭中;他們的下一代,將因為社會的不斷進步而獲得很大程度的勞動保障;而他們這一代,將註定在20年後的「白領失業浪潮」中變成中國社會最悲慘的人。這是時代的代價,沒有辦法的。
大學畢業生順利就業,從個人方面來講,關繫到自身的發展成才和人生價值的實現;從社會方面來講,關繫到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從高等教育本身來講,關繫到教育目標的最終實現。
有人說大學畢業第一份工作不重要,這絕對是極其錯誤的。它給了廣大蒙蒙董董的大學畢業生一個錯誤的認識,對相當一部分人造成了無可挽回的損失!大學生就業選擇,是對一個人十年內的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的關鍵決策,是極其重要的。那麼找怎麼樣的工作比較好?什麼樣的行業算好?大公司好還是小公司好?如何正確的理解當前工資和未來發展?一系列的問題擺在大學生的面前。
中國現階段職場利益集團劃分這才是一個大學畢業生首先要知道的大問題。學校的主任不會和你說的,公司招聘時也不會和你說的,因為利益只有少部分人能夠分到;你父母也不一定會和你說的,因為他們很可能也是糊塗的。
我國的現代化建設需要大量的高素質人才,從總量上來說,我國的大學畢業生還不能完全滿足社會需求。但是,我們現在面臨的 現實問題是:一方面,「用武之地」找不到「英雄」,另一方面,「英雄無用武之地」;一方面,社會各行各業,尤其是生產第一線和艱苦行業,以及邊遠地區和貧困地區急需大量人才,另一方面人才大量積壓,許多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人才資源浪費嚴重。
中國的社會處在重要的轉型變化中:由計劃經濟轉向「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一是指導思想更加明確,改革和發展的思路更加清晰;二是採取了一系列的重大舉措,其中增加教育投入、改革管理體制、擴大招生規模這三項重大舉措,使得整個高等教育戰線出現了生機勃勃的新氣象。在這種形勢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也出現了一些值得認真研究的新問題。
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1.計劃經濟時代國家對大學生「統招統分」2.從80年代 中期開始「共需見面」逐步向「雙向選擇」過度。3.從90年代初開始推廣「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就業方式,這是人力資源配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必然,使人才分布集中在具有優勢的地域和行業。
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經過多年來的探索,已逐漸發展成為為地方經濟建設培養高級技術實用型人才的主力軍,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其地位和作用得到了社會的承認和重視。據有關資料統計:2005年全國獨立設置高等職業院校1091所,高職(高專)院校在校生427萬人。這些數字表明,高等職業教育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總體形勢:1.經濟轉型期中國勞動力供大於求,下崗再就業人員多,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2.高校擴招使人才市場上大學生供給量增大,國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水平仍低於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在相當長一個時期內高校畢業生需求仍然短缺。3.高職高專大學生的就業形勢:類型特徵鮮明、整體走勢明朗、社會認可又認證、難度初見緩解、產學途徑漸趨暢通、人才市場趨理性、觀念得以改變。4.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1>大學生難在傳統的就業領域或崗位就業。<2>就業體制存在障礙。(3)就業率統計和評估方法有待完善。(4)促進大學教育與就業市場協調發展。(5)加強大中小學就業與創業教育。(6)大學生就業理念也存在一些誤區,如「寧到外企做職員,不到中小企業做骨幹」,「創業不如就業」,「就業難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據2006年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六成大學生月薪期望值低於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單位卻認為大學生仍存在期望過高的現象,主要表現在薪酬、地域、個人發展機會、職位要求、行業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專業對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學生對此感到很委屈,由於低工資難以滿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對他形成足夠的工作激勵,結果必然帶來就業的多次選擇和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戒備心理。(7)用人單位表示,部分學生在求職時往往表現得不夠自信,過分緊張,回答問題時支支吾吾,表現不出自己的實力。更有一些求職者面試時弄虛作假,企圖欺騙矇混過關,誰知很快就被有經驗的用人單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試失敗的慘痛教訓。而這樣久而久之,用人單位也會覺得大學生不誠信而喪失信心。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學生就業工作雖然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就業形勢依然較為嚴峻,短期內不會緩解。高職(專科)畢業生就業形勢則更加嚴峻,據教育部統計:200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338萬人,截至9月1日,全國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為72.6%,其中研究生就業率為91.9%,本科生為81.7%,高職高專為62.1%。由此可以看出我們當前的就業形勢依舊嚴峻,有待進一步改善。
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1.知識、人才是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動力。2.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主成。3.高等職業教育的主要特點:教育目標的明確導向、教學方法的實踐性、辦學體制的靈活性、教學考評的技術技能。4.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前景:目前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還落後於經濟發展;轉變觀念,改變高等教育結構不合理狀況;社會經濟發展對高職人才的需求旺盛。
⑨ 大學生求職論文 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