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馬雲那道50元的算數題到底答案是什麼
花出的錢 跟剩下的錢 不是一個概念 比如說 擁50元 買東西 花掉 1元 剩下49元 在花掉1元 剩下48元 在花掉48元 全部花完了 然後再加加 剩下的錢是多少 完全是兩回事.
剩下的錢不能相加的呀,比如我50塊買東西第一次花1塊錢,第二次花2塊錢.第一次剩49,第二次剩47,明顯不能49+47.
㈡ 馬雲出的面試題50元正確答案,那百分之一的人是怎麼回答的
答:剩下的錢不能相加,邏輯錯誤
㈢ 馬雲面試題的答案
今天無意中看到了 這道 面試題
其實這道題 不是 很難 想了 一下午 總結了 自己的 一點看法 希望我的回答你 你能滿意
首先 這是 一道 面試 題
題面 很簡單 但是 很多人對他 的 理解 都不 一樣
題面 大家都知道 我 就 不 寫了
有的 說 這個不和 邏輯 ,錯誤,中間根本就沒有關系了 等等很多質疑這個題
其實這中間的關系很大
這是面試應聘者的題,出這個題的我不知道他是不是 馬雲 ,但他一定是個管理者。
這道題 大家往往 都 糾結在 剩餘 相加 為什麼會是 51
這都是普遍糾結的地方
大家往往只考慮到 剩餘 卻忽略了 一個 很大的 問題
是 什麼呢 ?
那就是 付出
很多人都不考慮付出 這個題你 根本就 看不懂
看到 付出 這個 題 一目瞭然
下面 我 簡單的 列出他們關系
付出 得到 剩餘
50 20 30
30 15 15
15 9 6
6 6 0
再看這個 大家是 不 是清楚 很多呢
付出總和是101 得到的東西是 50 剩餘51
這個 有什麼 不對嗎 ?
這是 完全 合乎邏輯的。
只是這個邏輯 不懂付出的 人 最後的結果 就只能是 個 0!
這個題是管理者 招聘人才 用的
不 懂 付出 的 人 不知努力的人 這個企業 會要 嗎 ?
這個題就 相當於一個企業的 一個任務表 和 一個業務員或是銷售員的 工作能力表
當公司給你 的 任務是 20 的 時候 你付出50的 努力 公司得到了 20你 得到了 30
當公司給你 的 任務是 15 的 時候 你付出30的 努力 公司得到了 15你 得到了 15
當公司給你 的 任務是 9 的 時候 你付出15的 努力 公司得到了15你 得到了6
當公司給你 的 任務是 6 的 時候 你付出6的 努力 公司得到了6你 得到了 0
再往 下 你 已經 不 在 這個 公司了
當不知努力 不懂 付出 你談 什麼 剩餘 最後 就 是 個 0
你 是想做付出50努力的員工 還是 付出 6努力 的 員工
以上是 本人 個人 的 看法 本人才疏學淺 中專畢業 只能 看懂這么多
不對的 請多包涵!
㈣ 馬雲的面試題,50元得出51元
生意是從零開始…銷售是從零開始…數字是從零開始…任何數字相加會有結果…復出就有回報…同樣的…從50元開始減回去等於零…從51減回去等於零…馬雲出題是招員工……從零開始…萬物…萬事都是零…馬雲現在有的都只是零…即興發揮
㈤ 馬雲面試題50元51元
50元錢
買衣服20元
剩餘30元
買鞋子15元
剩餘15元
買襪子9元
剩餘6元
買小吃6元
剩餘0元
左側:20+15+9+6=50元
右側:30+15+6+0=51元
原因解答:
我有50元錢
買本2元
剩餘48元
買本2元
剩餘46元
買本2元
剩餘44元
買本2元
剩餘42元
買本2元
剩餘
40元
買本2元
剩餘38元
一直買25次然後左側相加等於50元
右側會是多少錢呢?你一定知道不等於50要大於50多少倍。
上面的題就是偷換一個概念,就是20+30的時候等於50
是對的
第二個15+15=30也是對的
然後開始偷換概念,數額變化也只有一個數字
50變成51
所以你會認為是合乎邏輯的。
㈥ 馬雲出的面試題50元正確答案
出題吧
㈦ 馬雲面試題50元答案
跳出原有思維,於是自然回到問題「這是為什麼」上。很顯然,每次剩餘的數怎麼可以總計呢?這是很低級的邏輯錯誤!你想啊,50元錢花掉20元,剩下的是30元,原先手上的50元已經沒有了,同理剩下的30元再花去15元,手裡剩下的是錢是15元,而原先的30元錢已經不存在了,以此類推直到50元花完,手上不再有錢了。已經沒有了的、不復存在的「剩餘數」怎麼可以相加呢?
——可見,所謂「剩餘數」的總計是沒有意義的,有邏輯錯誤。既然如此,其數字比花掉的錢的總計多也好少也罷,沒有實在的意義。
這樣說,你或許覺得有點兒玄,那好,換一種思路換一種說法吧。何為「剩餘」?那手上的50元是不是「剩餘」?面試題卻故意不將它列入,玩了一個「偷梁換柱」的把戲。也就是說「剩餘」欄第一項應是50元,然後才是第一次買東西後「剩餘」的30元。從「剩餘」出發,實際上前一項「剩餘」數包含了後一項「剩餘」數,以此類推,是不是這樣?這樣的數怎麼可以累計呢?
——可見,如果剩餘數可以累計的話(或說有意義的話),剩餘數的累計必然是次數越多,數字越大。也即剩餘數總計必然≥買東西花去錢數的總計。面試題是故意的「忽悠」!
不妨用數學證明:
設第一次花去a元, 則剩餘50—a
設第二次花去b元, 則剩餘(50—a)—b
設第三次花去c元, 則剩餘(50—a—b)—c
設第四次花去d元, 則剩餘(50—a—b—c)—d
則總計花去:a+b+c+d=50元 最後手上剩餘:50—a—b—c—d=0元
因為手上原有的錢減去花掉的錢和最後剩餘的錢相等,即為0,可見每次剩餘數相加沒有實際意義。
或者:剩餘的錢的和為:150—3a—2b—c
因為a、b、c為不確定的數,所以剩餘錢的和有很多種結果。意味著剩餘錢的和與每次花掉的錢的多少有關,而並不等於原有的錢數。
我不知道馬雲的答案是什麼,更不知道他希望聽到怎樣的回答,但我相信他是意在考察一個人是否能跳出「忽悠」,不被思維定勢束縛,能夠跳出來正確地思維、推斷。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常常受思維定勢的束縛,習慣於從一個視角看問題,從一個角度思考問題,這就是思維的習慣與惰性使然。思維定勢很容易引人誤人歧途,被「忽悠」。思維定勢就像一副有色眼鏡,戴上它,整個世界都與眼鏡片的顏色相同。打破思維定勢的枷鎖,擴展思維的視角,這樣才能在處理問題時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有時候不妨增加思維視角,換一個角度或增加一個角度觀察同一問題,或轉換思維另闢蹊徑重新考慮,往往會有新思路、新發現、新局面。
就如我們切蘋果總習慣於豎切,可有個孩子沒有豎著切,而是橫向攔腰切,結果他發現「蘋果里藏著一顆小星星」。換一個角度看問題,可能會看到完全不同的景象,這是蘋果里的星星帶給我們的啟示。
日本有個「東洋人造絲公司」,他們在生產中遇到一個難題,即合成每根紗的5根線粗細總是紡不均勻。技術人員想盡辦法也解決不了這個難題。大量次品直接影響了公司的效益。這時有個生產班長建議:.既然解決不了這個5根線紡不均勻的難題,索性就生產一種表面粗糙的面料?結果這種表面粗糙、質地柔軟的新型面料投放市場後,很受歡迎。
次品的處理辦法通常是降價銷售,而日本那家公司轉換思路,使次品搖身一變成為暢銷品
㈧ 馬雲面試新員工出的測試題50元怎麼花出51元
這兩個沒有相關性,51是每用一次剩下的錢數之和可能出現
㈨ 馬雲的50元面試題答案
這道題的難處在於容易讓人用理論去對待。首先,這道題要從馬雲考慮。他幹嘛的?開阿里巴巴的。阿里巴巴幹啥的?互聯網買東西的。很顯然,50元錢就是支付寶里的。你買這么東西總價是50。系統是不會出錯的。所以我直接告訴你,剩下的1塊是流量費/網費。(運費貌似不夠。。手續費也不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