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何自秦始皇後,歷代皇帝都以朕自稱
古詩中提到:獻納雲台表,功名良可收。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詩人是朝中為皇帝、為國家效忠的一員,有必要為皇帝進獻良言,此時便會功成名就。自古以來皇帝就是封建社會的尊貴身份的象徵,同時在君權神授的影響之下,皇帝的號召力是無與倫比的。
最終朕這個自稱代詞從開始時所有人都可以用的代詞,突然變成皇帝專屬自稱代詞,而且之後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沿襲了這一傳統,可見這個字對於皇帝的政治起期望,起到了一個普遍的共鳴性。所以現在人們所看到的皇帝自稱代詞朕,大家不要用簡體字的外表去認識它。如果追逐到象形文字時期,朕這個字和現在的月字旁加關字的形象是不一樣的,所以了解這個字背後的含義,只能由當時的文字含義進行拆解分析。
『貳』 古代帝王在稱呼自已時除了「朕「之外,還可以用那些稱呼自稱
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時稱皇帝為「國家」,這是由於古代稱諸侯為「國」,稱大夫為「家」,人們便以「國家」作為國的通稱,皇帝是國的化身,因而稱皇帝為「國家」,晉代(公元265年~公元420年)仍然沿襲這種稱呼。
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稱皇帝為「聖人」,在皇宮裡面稱皇帝為「宅家」,因為皇權至高無上,「以天下為宅,四海為家」,故稱「宅家」。
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曾以廟、祖稱皇帝,如稱宋神宗為「神祖」,稱宋仁宗為「仁廟」。還有稱「官家」、「官里」的,是取「五帝宮天下,三王家天下」的意思。
此外,皇帝的別稱還有天子、陛下、皇上、上、飛龍、乘輿、車駕、駕、萬歲、萬歲爺、至尊、人主、聖、家家(北朝)、郎主(遼、金)等,也有以年號作為皇帝別稱的。
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釋詁》說:「朕,身也。」在先秦時代,「朕」是第一人稱代詞。不分尊卑貴賤,人人都可以自稱「朕」。據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嬴政統一天下後,規定:「天子自稱曰朕。」從此,一般人不能自稱「朕」了。
《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朕」,說:「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專用做皇帝自稱。」但是,這里要做二點說明:
第一,「朕」作為第一人稱代詞,在先秦時代並不等於後世的「余」、「吾」、「我」之類的第一人稱代詞。正像顧頡剛、劉起紆兩位先生在《 校釋譯論》指出的那樣:「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單數第一人稱領格(所有格),即『我的』。」如:《書·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澤的官員。」《大盂鼎》(金文):「勿廢朕令」。意思是:「不要拋棄我的訓令。」《離騷》:「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親叫伯庸。「
或許有人說,《尚書·湯誓》中有「朕不食言」。意思是:「我不會說話不算數」。許慎《說文·舟部》釋「朕」:「我也」。這些不都證明,在先秦朝代,「朕」也可以等同後世的「余」、「吾」、「我」嗎?我們認為,今本《尚書·湯誓》已非原汁,難免被後人攙假。秦火以後,僅憑西漢儒家學者伏生口授,打上漢代烙印是十分可能的。許慎是東漢人,他對先秦詞義的理解就更難確切了。
第二,「朕」字,自秦始皇開始為皇帝的專用詞,這是普通的情況,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後也可以自稱「朕」。例如《後漢書·和殤帝紀》:「皇太後詔曰:『今皇帝以幼年,煢煢在疚,朕且佐助聽政。」
寡人,寡德之人。這個詞的用法比「孤」復雜些。古代王侯可自謙為寡人,《左傳》:「請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雖死亦無悔焉。」《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鄒忌諷齊王納諫》:「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古代士大夫也有自稱為「寡人」 的。《世說新語》:「晉王衍諸婿大會,郭家與衍婿裴遐談,衍謂諸人曰:『君輩勿為爾,將受困寡人女婿。』」古代諸侯夫人也有自稱寡人的,《詩?邶風》: 「先君之恩,以勖寡人。」這是衛庄公夫人庄姜自稱。唐以後唯皇帝得稱寡人。
『叄』 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袁騰飛對明朝偏見極大,這不是一個歷史研究學者治學的態度。
『肆』 玉帝可以自稱為朕嗎
可以。玉帝是仙界之首,即天帝,相當於人界皇帝。
玉皇大帝,即「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是道教神話傳說中的天地的主宰,又稱「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
「玉皇大天尊」、「高上玉皇」、「高天上聖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玉皇赦罪天尊」、「玄穹高上帝」、「天公」、「玉帝」、「老天爺」。
(4)自朕求職網擴展閱讀
在中國神話歷史中,玉皇大帝的名號是比較晚出現,原為古代昊天上帝,到宋朝時,由宋真宗為高上玉帝加尊號曰「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為極尊貴特殊的大道聖尊,是眾神佛之領袖。
玉帝爺統領三界六道十方內外,還統御法界的佛仙,管理天地萬物的興隆衰敗、吉凶禍福、果位任免。昔發廣大願合道利濟一切,為諸神、真、佛、至、聖賢人之師。萬神朝禮,五帝(五方五老)司迎。煉就回風混合之大道,成就無上道果帝位。
『伍』 朕:自秦始皇起,專用作皇帝的自稱。一直用到清朝皇帝退位,清朝滅亡為止。
這個是正確的。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丞相李斯建議「朕」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嚴格來說,除非僭越或者中國處於分裂時期,否則東亞漢文化圈只有一個皇帝——中國天子,只有一人能自稱「朕」。不過朕是比較書面化的自稱,往往僅出現在詔書等官方文書上。在日常生活中皇帝常稱"我"、「吾」、「孤」等。
『陸』 「朕」的由來最早出自哪個朝代開始流行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丞相李斯建議「朕」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嚴格來說,除非僭越或者中國處於分裂時期,否則東亞漢文化圈只有一個皇帝——中國天子,只有一人能自稱「朕」。
此外東亞漢字文化圈中日本因為多數時間不是附屬國,且自稱天皇,所以自稱「朕」。朝鮮半島歷代國王只能稱「寡人」或者「孤」,不能自稱「朕」。1897年朝鮮王國「升級」為大韓帝國,1910年滅亡前僅僅兩代國君稱「朕」。越南國王對內稱「大越皇帝」,對中國稱「安南國王」,對內時自稱「朕」。
『柒』 「朕」的由來,出自哪裡
根據《說文》記載:「朕,我也」。也就是說,在先秦時代(秦始皇統一之前),「朕」是第一人稱代詞,意為「我」。
不分尊卑貴賤,人人都可以自稱「朕」。這一說法,在近代考古發現的甲骨金文中也得到了證實。
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丞相李斯建議「朕」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
《史記·李斯列傳》:初,趙高為郎中令,所殺及報私怨眾多,恐大臣入朝奏事毀惡之,乃說二世曰:「天子所以貴者,但以聞聲,群臣莫得見其面,故號曰『朕』。
朕在先秦時期是第一人稱所有格,即「我的」的意思,例如屈原離騷:「回朕車以復路兮」,秦朝以後專作皇帝自稱,商、周天子卻多自稱予一人。
根據漢許慎說文解字,朕小篆「月」字旁原作「舟」字旁,指木造船的兩塊木板間隙。以其極為細小譬喻寡德以自謙,類似寡人之義。
在先秦時,諸侯國君主一般自稱「孤」、「不穀」、「寡人」,隨著秦朝建立,秦王政創立皇帝尊號,規定「朕」專作皇帝自稱。這個稱謂從此一直流傳至辛亥革命中國帝制終結。
『捌』 秦始皇自稱「朕」,這都有什麼來歷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丞相李斯建議「朕」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
嚴格來說,除非僭越或者中國處於分裂時期,否則東亞漢文化圈只有一個皇帝——中國天子,只有一人能自稱「朕」。不過朕是比較書面化的自稱,往往僅出現在詔書等官方文書上。在日常生活中皇帝常稱"我"、「吾」、「孤」等。
此外東亞漢字文化圈中日本因為多數時間不是附屬國,且自稱天皇,所以自稱「朕」。朝鮮半島歷代國王只能稱「寡人」或者「孤」,不能自稱「朕」。
1897年朝鮮王國「升級」為大韓帝國,1910年滅亡前僅僅兩代國君稱「朕」。越南國王對內稱「大越皇帝」,對中國稱「安南國王」,對內時自稱「朕」。
(8)自朕求職網擴展閱讀
朕在先秦時期是第一人稱所有格,即「我的」的意思,例如屈原離騷:「回朕車以復路兮」,秦朝以後專作皇帝自稱,商、周天子卻多自稱予一人。
根據漢許慎說文解字,朕小篆「月」字旁原作「舟」字旁,指木造船的兩塊木板間隙。以其極為細小譬喻寡德以自謙,類似寡人之義。
在先秦時,諸侯國君主一般自稱「孤」、「不穀」、「寡人」,隨著秦朝建立,秦王政創立皇帝尊號,規定「朕」專作皇帝自稱。這個稱謂從此一直流傳至辛亥革命中國帝制終結。
『玖』 皇帝自稱「朕」是從哪個朝代開始的
朕 這個稱呼以前是百姓也可以用來自稱的 但是自秦始皇 該三皇五帝稱號為皇帝 並自稱朕 後 歷代君主都因襲了下來
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釋詁》說:「朕,身也。」在先秦時代,「朕」是第一人稱代詞。意為我。不分尊卑貴賤,人人都可以自稱「朕」。屈原《離騷》:「朕皇考曰伯庸。」據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既滅六國,議君主稱號,王綰、李斯等議:「天子自稱曰『朕』」。此後遂專為帝王自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