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結合自我意識,自我認知,自我評價,自我調控,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認識是什麼
我意識是一個抄人對自己的認識和襲評價,包括對自己心理傾向、個性心理特徵和心理過程的認識與評價。正是由於人具有自我意識,才能使人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進行自我控制和調節,使自己形成完整的個性。 自我意識在個體發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自我意識是認識外界客觀事物的條件。一個人如果還不知道自己,也無法把自己與周圍相區別時,他就不可能認識外界客觀事物。其次,自我意識是人的自覺性、自控力的前提,對自我教育有推動作用。人只有意識到自己是誰,應該做什麼的時候,才會自覺自律地去行動。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就有助於他發揚優點,克服缺點,取得自我教育積極的效果。再次,自我意識是改造自身主觀因素的途徑,它使人能不斷地自我監督、自我修養、自我完善。可見,自我意識影響著人的道德判斷和個性的形成,尤其對個性傾向性的形成更為重要。
⑵ 自我意識、自我概念、自我認識有什麼區別
一、概念不同
1、自我意識:是對自己身心活動的覺察,即自己對自己的認識。
2、自我概念: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個人對自身存在的體驗。
3、自我認知:指的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
二、涵蓋內容不同
1、自我意識具體包括認識自己的生理狀況(如身高、體重、體態等)、心理特徵(如興趣、能力、氣質、性格等)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如自己與周圍人們相處的關系,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與作用等)。
2、自我概念包括一個人通過經驗、反省和他人的反饋,逐步加深對自身的了解。
3、自我認知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自我評價是指對自己的想法、期望、行為及人格特徵的判斷與評估,這是自我調節的重要條件
三、形成特點不同
1、自我意識是具有意識性、社會性、能動性、同一性等特點。自我意識的結構是從自我意識的三層次,即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認知、自我體驗和自我調節(或自我控制)三個子系統構成。
2、自我概念是一個有機的認知機構,由態度、情感、信仰和價值觀等組成,貫穿整個經驗和行動,並把個體表現出來的各種特定習慣、能力、思想、觀點等組織起來。
關於自我概念的解釋,存在兩種觀點:第一,自我概念是一個把個性統一成連貫綜合系統的有機過程;第二,自我概念是知覺的客體。自我概念的作用包括自我引導作用、自我解釋作用、自我期望作用和自我成敗歸因作用。
3、自我認知的心理認知是一種比較高級的認知能力。對於教育程度低,或者智力程度比較低的人,也許終身也不具備這種自我的認知。而對於有些人,則能夠超越這種心理認知。心理認知一般來說是一個無限的過程,因為心理活動本身是無限的,它會跟著個人經歷和記憶以及思想和想像力不斷地發展。
⑶ 自我意識:指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包括對自己心理傾向、個性心理特徵和心理過程的認識與評價。
【答案】B。三月解析:例證(1)中尊老愛幼是傳承下來的,與定義③相符;例證(2)中智能機器人的感覺與定義①②③均不相符;例證(3)學生的認識也與定義①②③均不相符。故答案為B。
⑷ 如何自我評價,自我認識的心理公開課
自認識表現為主來體的對自客體的認識,也就是人能將自己的情況,包括外觀、生理情況及自己的感知、思考、體驗、意、行為等心理活動、心理過程、心理內容及其特點報告給自己。
在嬰兒後期——幼兒早期,形成最初的比較薄弱的自認識。
在幼兒後期,對自己的能力和可能性逐漸有了較實際的認識,並學會了按一定社會准則進行自評價,但主要是對自己外部的評價,而且基本上是「復寫」成人對他的評價和要求。
到了少年期,已能對內部心理活動和個性品質進行自評價,但往往帶有較大的主觀片面性。
青年期,自認識不斷提高,進入較穩定的發展時期。
⑸ 自我認知包含對哪些內容的認知和評價
自我認知(self-cognition),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指的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自版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權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自我評價是指對自己的想法、期望、行為及人格特徵的判斷與評估,這是自我調節的重要條件。
自我認知也叫自我意識,或叫自我,是個體對自己存在的覺察,包括對自己的行為和心理狀態的認知。個體對自我的覺察,或者說意識的形成,是來源於個體對外界環境刺激後,經由記憶和思想產生的反應。自我認知從大腦的記憶力開始起,直到記憶力的消失,都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
(5)評價自我的認知心理擴展閱讀
自我認知的作用:自我認知的心理認知是一種比較高級的認知能力。對於教育程度低,或者智力程度比較低的人,也許終身也不具備這種自我的認知。而對於有些人,則能夠超越這種心理認知。
心理認知一般來說是一個無限的過程,因為心理活動本身是無限的,它會跟著個人經歷和記憶以及思想和想像力不斷地發展。自我認識的超越狀態在於個體認識到自己整個思維和記憶的狀況,並能夠將自己的心理活動進行控制,而達到一種忘我的境地或者說無我的境地。
⑹ 什麼是自我認知
自我認知(self-cognition)指的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自我評價是指對自己的想法、期望、行為及人格特徵的判斷與評估,這是自我調節的重要條件。
自我認知也叫自我意識,或叫自我,是個體對自己存在的覺察,包括對自己的行為和心理狀態的認知。自我意識主要包括三種心理成分:
1、自我認識。
自我認識是主觀自我對客觀自我的認識與評價,自我認識是自己對自己身心特徵的認識,自我評價是在這個基礎上對自己作出的某種判斷。正確的自我評價,對個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為表現有較大影響。
2、自我體驗。
自我體驗是主體對自身的認識而引發的內心情感體驗,是主觀的我對客觀的我所持有的一種態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滿、內疚、羞恥等都是自我體驗。自我體驗往往與自我認知、自我評價有關,也和自己對社會的規范、價值標準的認識有關,良好的自我體驗有助於自我監控的發展。
3、自我監控。
自我監控是自己對自身行為與思想言語的控制,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發動作用,二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一行為,抑制與該行為無關或有礙於該行為進行的行為。
進行自我認知、自我體驗的訓練目的是進行自我監控,調節自己的行為,使行為符合群體規范,符合社會道德要求,通過自我監控調節自己的認識活動,提高學習效率。 為提高自我監控能力,重點應放在促使一個轉變上,即由外控制向內控制轉變。
(6)評價自我的認知心理擴展閱讀
自我認知的心理認知是一種比較高級的認知能力。對於教育程度低,或者智力程度比較低的人,也許終身也不具備這種自我的認知。而對於有些人,則能夠超越這種心理認知。
心理認知一般來說是一個無限的過程,因為心理活動本身是無限的,它會跟著個人經歷和記憶以及思想和想像力不斷地發展。因此凡是出現和前一階段或者時期不同的心理活動後,個體對自我的心理將會有一個總結和重新的調整。
如果一個人不能正確的認識自我,看不到自我的優點,覺得處處不如別人,就會產生自卑,喪失信心,做事畏縮不前等。相反,如果一個人過高地估計自己,也會驕傲自大、盲目樂觀,導致工作的失誤。
因此,恰當地認知自己能夠克服這些不切實際的想法,還能夠全面的認識自己,在生活中尋找到適合自己的方面。
⑺ 社會自我的主要表現是對自我心理特徵的認識
學會認識自我
任何一個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除了「自我」之外還會有許多的「他人」,而這些「他人」中尤以家庭中的「重要他人」對「自我」的影響最大、最為深刻。「自我」與「他我」又是同在的、互相依存的,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決定著各自的性質。脫離了家庭關系的個人、與「他人」不發生任何互動關系的「自我」,不能算是一個真正的社會人,甚至不可能被認為是一種存在。個體的自我認識是思想和行動的社會基礎,是構建個人生活形態和生活現實的主要媒介,一個人的感覺或情緒顯然會影響他怎麼思考或看待事情,繼而做出行動表示。自我認識是個體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是對自身條件狀態的認識與評價,它包括對自己身體、心理、角色、性格、能力等自身特徵的認識,以及在此基礎上對自己的評價。不同取向的自我認知會直接影響到戒毒人員對自己、對戒毒的情緒和信心,也會間接影響人際關系的發展。
一、認識自我的概念和特徵
認識自我是一個自我意識覺醒的過程。 自我意識是對自己身心活動的覺察,即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具體包括認識自己的生理狀況(如身高、體重、體態等)、心理特徵(如興趣、能力、氣質、性格等)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如自己與周圍人們相處的關系,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與作用等)。
自我意識是人對自己身心狀態及對自己同客觀世界的關系的意識。自我意識包括三個層次:對自己及其狀態的認識;對自己肢體活動狀態的認識;對自己思維、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的認識。自我意識不僅是人腦對主體自身的意識與反映,而且人的發展離不開周圍環境,特別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制約和影響,所以自我意識也反映人與周圍現實之間的關系。自我意識是具有意識性、社會性、能動性、同一性等特點。
(1)意識性。意識性是指個體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世界的關系有著清晰、明確的理解和自覺的態度,而不是無意識或潛意識。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來看,這種自我意識是主體我對客體我的一切主觀能動的反映。
(2)社會性。自我意識是個體長期社會化的產物。這不僅因為它是在社會實踐中產生的,而且因為它的主要內容是個體社會屬性的反映。對自我本質的意識,不是意識到個體的生理特性,而是意識到個體的社會特性,意識到個體的社會角色,意識到個體在一定的社會關系和人際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這是自我意識發展到成熟的重要標志。
(3)能動性。自我意識的能動性不僅表現在個體能根據社會或他人的評價、態度和自己實踐所反饋的信息來形成自我意識,而且還能根據自我意識調控自己的心理和行為。
(4)同一性。心理學研究表明,自我意識一般需要經過20多年的發展,直到青年中後期才能形成比較穩定、成熟的自我意識。雖然這種自我意識有可能因個體實踐的成敗和他人的評價的改變而發生變化,但到青年期以後,個體會對自己的基本認識和態度保持同一性。正因為自我意識的同一性,才會使個體表現出前後一致的心理面貌,從而使自己與其他人的個性區別開來。
自我意識的結構包括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監控。
⑻ 正確的認識和評價自我(心理作業)
一、自我評價的內容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職業適應范圍,不同的職業對人有不同的要求,兩方面的最佳結合就是擇業者的個人特徵與職業對人的要求相匹配。就大學生擇業而言,通常是通過「職業三傾向」評價表現出來的,即職業體力傾向、職業能力傾向和職業個性傾向。
1.職業體力傾向:職業體力傾向是通過對擇業者的身體素質的評價、分析,判斷出其所適應的職業傾向。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力氣;
(2)身體動作的敏捷性和平衡性;(3)下肢或腰背的協調性;(4)手臂的靈活性與協調性;;(5)言語器官及視、聽器官的結構與功能狀況;(6)整體協調控制。
2.職業能力傾向:能力是直接影響人們順利地完成活動的個性心理特徵。具體來說,能力是順利完成某種活動的主觀條件,是主觀條件的一種心理特徵。能力分為一般能力與特殊能力。職業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職業能力既與一般能力有關,更與特殊能力密不可分,人的職業能力傾向,主要就是指人的特殊能力,它是表示從業人員為勝任這一職業要求而必備的能力。
3.職業個性傾向:職業個性傾向是指勞動者個人對職業的需要、動機、興趣、態度、價值觀和理想等。在擇業之前,不僅要考慮自己的職業興趣與職業能力,還要考慮自己的職業性格特點,考慮職業對人的要求,從而根據自己的性格特點選擇最易於適應的職業,或者改變自己的性格特點來適應職業的要求,實現人職的匹配。
二、自我評價的原則
自我評價是建立在自我觀察與自我分析基礎上的自我身心素質的全面評估。正確的自我評價,應把握如下原則:
1.適度性:不過高或過低地評價自己。
2.全面性:既要看到自己的優點和特長,又要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既要對自我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質進行具體評價,又要對其他各個方面的整體素質進行綜合評價;既要考慮到全面的整體因素,又要考慮到其中佔主導地位的重點因素。
3.客觀性:應努力克服個人主觀因素的干擾,努力使自我評價趨於客觀和真實。
4.發展性:應以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待自己。
三、自我評價的方法
1.自我現實分析:(1)要正確地認識自我,有效地把握自我;(2)要正確地對自己知識、能力、個性、特長等方面進行分析,確定自己最適合的職業;(3)要考慮社會的需要。
2運用測評手段:使個人能夠在短期內獲得對自己較為客觀的描述和評價。
3.總結過去的經驗:回顧過去的經歷,對自己的想法、期望、品德、行為進行理性思考,
⑼ 根據心理學和相關知識,如何正確的認識評價自己
利用認識自我評價是心理學中自我意識的1個方面,是指人對本身條件、素質、才能等各方面情況的1種判斷。大學新生對自我的評價得當與否,將直接影響到大學生活中的學習效能、職業選擇和事業奮斗中的自信心。 正確地進行自我評價1般可以通過兩種渠道:直接的自我評價和間接的自我評價。 進行直接的自我評價,首先要認識到自己的自然條件,包括健康情況、心理狀態、情感特點、興趣偏向、知識水準、專業特長、智力情況、能力特點,還可以測定1下自己的生物節律周期、智商指數、氣質類型、性情類型等作為參考。 其次,是用自己在不同領域的實踐中(如對各個科目的學習)獲得的不同成績相比較,以發現自己的長處,肯定奮斗的目標。 間接的自我評價法,是指通過與他人行動的對比及情況的對照,發現自我認識的錯位。「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1些人不能對自己作出正確的自我評價的緣由之1。當事者迷,那末就無妨用與他人相比較的方法及用自己在不同領域中獲得的不同成果比較的方法鑒別1下。 對女大學生來講,她們在自我評價的問題上常常會具有兩重性,1方面好空想,把個人的境遇、發展、前程勾畫得殘暴多彩;另外一方面又常常低估自己的才乾和工作能力,自我評價常常是過謙的乃至是比較自卑的。 「天生我材必有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有的人可能不辨音律,但卻有高超的組織才能;有的人或許不解數字之謎,但卻心靈手巧,擅長工藝;有的人可能不會琴棋字畫,但酷愛大自然,精於園藝;有的人也許記不住許多外語單詞,但有1副動人的歌喉,善於文藝。 正確的自我評價是幫助我們作出正確的奮斗方向的條件。在實踐的鑒別中,在與他人的比較中,要使思惟方法盡量地全面些、辯證些、靈活些。 人的知識、才能通常是處於離散、朦朧狀態的,需要人們不斷地發掘、發現和開發。從個人興趣愛好、思惟方式的特點、毅力的恆久性、已有的知識結構、獻身精神與果敢魅力等多方面進行全面的考察和測試,將為你作出科學的自我評價提供有益的幫助
⑽ 自我認知是主觀自我對客觀自我的評價
價值觀是引導你生活的方向,是你做決策和選擇目標的指南針。例如,如果「以家庭為重,健康的生活」是你的價值觀,那麼當有一天,你面前有兩個工作選測:一個高薪但每天要熬夜, 另一個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照顧自己和家人,你會選測後者。
你的文化背景,家庭環境和成長經歷是你價值觀的起源。價值觀是你繼承的、看重的,也是你希望傳承給下一代的做人標准。
價值觀是你做人的底線。
第二,你的興趣和激情在哪裡?
問問自己:我對什麼好奇心強?我關心什麼?最近一段時間,我在什麼事情上達到了深度聚焦狀態? 我做完哪件事的時候有一種很痛快的感覺?如果哪一件事能讓你樂此不疲的話,那件事就是你的興趣點。
興趣包括激情,激情是興趣的升華。
有的孩子很幸運,從小就知道自己熱愛什麼, 激情點在那裡。但大多數人,是在成年後逐漸找到了自己的激情。我認識一位加拿大的腎科醫生,他上了十幾年大學,被千里挑一地錄取到知名的醫學院學習,做了十幾年的醫生;年近 40,逐漸明白了牧師是自己最想做的職業。於是,他在行醫的同時開始研習宗教。終於有一天,他發給自己所有的朋友和病人一封信:「我去做牧師了。」所有人都對他的舉動表示不可思議。如今,他仍在快樂地做著牧師。
激情相對興趣來說,感情色彩更濃烈, 它能給你帶來更多前進的能量。什麼事情會讓你早晨迫不及待地從床上爬起來?什麼事情讓你永不疲勞?什麼讓你感到自己突然「活」了?
第三,你自己的體質如何?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了解自己的體質,不但可以幫助你順利成長,還能保證你健康地活著。認識自己身體的生物節律,對交朋友和找終身伴侶也很重要。如果你愛早上鍛煉,而你的朋友愛晚上熬夜參加派對,那你們交往的時間會很少,友情會比較難以維系。
如果你希望是個自律的人,希望更好的管理自己的時間,了解自己的體質是必須要做的。
第四,是對自己脾氣秉性,天生性格趨向的了解。
想一想,在精神疲憊時,你是希望獨處,還是找幾個朋友海闊天空地神聊一會兒?你喜歡一對一的談話,還是一大幫人一起聊?你是一個愛領頭的人,還是一個愛隨大流的人?你是根據感受,還是根據事實與數據來做決定?你喜歡關注細節,還是喜歡抓重點內容?了解自己的秉性,可以幫助你在成長的道路上選擇適合自己秉性的發展方向,環境和人群,你的路也因此會更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