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學生自我評價
首先,要寫出復自己一些客套的話制,比如「感謝同學老師對我的幫助,這一學期我的收獲與進步如下」這樣。然後要先寫自己的優點,顯得自己很自信。但也不要自信太過度,要用「比較,還可以,有所進步」這樣的字眼,然後再寫自己的缺點,也不要寫得太過激,應該用「有所不足,不太好,需要努力」這樣的字眼。可以讓自己不太丟面子。最後,要說展望未來的話,比如:「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我將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永遠朝著目標而努力!」注意在自評中,不要總說自己,應該適當地總結一下老師、同學、家長對你的幫助和支持,顯得不會太單調。但最重要的是要得體!不要太宣揚自己的優點,也不要太自卑,這一點需要按照實際來把握。
家長寫評語,就要顯得謙虛一些,不要讓人覺得是自己誇自己的孩子。
2. 學生自我評價~
http://phys.cersp.com/KCSZ/LLYJ/200603/634_2.html
摘抄復點吧,制總結100字不成問題
3. 老師跟我說 由你給學生自評是什麼意思啊是讓我評分還是告訴學生自評呢
當然是讓你評分,都說了「由你給」了
4. 如何看待學生自我評價的重要性
課堂評價說到底是一種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支持學生不斷主動改善學習,培養學生各種技能以及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手段。
在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上,參與評價的主體是多元的。但無論是教師評價,還是學伴互評,其實歸根結底都是外在性的「他評」,這些外在的評價如果不能被受評者理解和接受,即使該評價非常正確、非常實用也毫無意義。當「他評」真正地引起學生的自我認同,引發其自我反思之後,「他評」實質上就轉化成了學生內在的自我評價。只有到這個時候,促進學生自我調整、改善學習的效果才會出現。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課堂評價中雖然教師評價和學伴互評很重要,但學生的自我評價最重要。
課程中關於支持學生自我評價的內容和示例不少,簡單歸納一下,我們覺得要確保學生將自我評價貫穿於學習始終,需要做好幾點:
(1)教師必須認真評價學生的學習需求。在師生共同討論的基礎上確定了學生感興趣的學習內容與任務之後,學生才可能願意參與學習,並可能保持較長時間的興趣。同時,讓學生真正理解並確信:課堂評價師生共同關注的是學習本身而不是分數,學生就會對「自評」產生正確的認識和良好的期望。
(2)讓學生了解並學習貫穿於學習始終的「自我評價」技能。指導、鼓勵學生正確使用評價方法和評價工具,不斷反思自己的「元認知」,鼓勵學生有能力、有意願來批判性地並客觀地評價自己的學習。重要的是,還必須引導學生克服「一勞永逸」的自評想法。要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真切認識到:修改和改進是個持續不斷的過程。
(3)教師給出評價標准和使用方法,確定有效的策略與規則支持學生自我評價。
5. 如何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
首先,教師在引導學生互評過程中要扮演指導、引導的角色。對學生認識不專清的要加強指導使他們在評價屬中拋開個人感情因素,做到評價言之有據,言之有物,與同學評價差距大的要說出理由,認識到對別人的正確評價也是自己應負的責任。
其次,關注個體差異保護學生自尊心。在互評中教師要使學生明確評價目的,重過程、重態度、重進步,教師要鼓勵或直接參與挖掘被評者的優點。對於他們的缺點與不足要委婉地提出,貼近學生的心靈進行教育,讓每位學生擁有一份成功的體驗,細心呵護每個學生的自尊心。體現評價的公正、公平,對於學生不同的見解要理解與鼓勵,調動每一個學生參與到評價中,讓每一位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進入掌聲、笑聲的港灣。
6. 讓學生自我評價的教學方法叫什麼
在教學與評價過程中,教學目的與目標都起著關鍵的作用,所以我們在設計評價和選取評價方法時首先要考慮期望通過評價得到什麼信息,是知識、理解、應用、思維能力、操作技能還是態度。只有這樣,才能盡可能直接地將評價與期望的學習結果聯系在一起。一般來講,根據教學目標的不同,我們可以採用理論測試、上機考核、學生自評、小組互評、電子檔案袋或觀察等方法進行不同方面的評價,這些方法由於側重點不同,評價所反映的內容與操作手段也會隨之不同。
7. 在學生的自我評價中,學生自己是什麼1評價主體 2評價客體 3既是評價主體又是評價客體 4學生是評價活動的
無才無能,無容無貌,庸俗,膚淺,不爭強,不鬧事,性格軟弱,擔心怕事
8. 自我評價是指自己結合自身的什麼模式等
以下完全抄襲自網路文庫,感謝原創作者。
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的行為能力及行為能否產生預期結果所抱的信念。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Banra,1977)認為,自我效能感是個體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種或某類任務,是個體的能力自信心在某些活動中的具體體現。自我效能感是對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為的預期,是人類操作中的一種強大力量,在控制和調節行為方面起著不可估量與替代的價值。自我效能感是與具體任務聯系在一起的,並不是一種概括性的個性特徵。比如,某大學生面臨即將到來的研究生考試,自我效能感就是該大學生對自己參與研究生復習以來的客觀自我評價而生產的迎考自信力量。因此,不存在一般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作為一種對能力的信念,在個體的活動成效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感是一個特定領域的概念,認為個體在某一方面有較高的自信心,在另一方面可能並不如此,原因是不同的任務領域對能力或技能的要求不同。
班杜拉等人認為,自我效能感具有以下功能:
1、影響或決定人們對行為的選擇以及對該行為的堅持性、努力程度。高自我效能感者傾向於選擇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在困難面前能堅持自己的行為,以更大的努力戰勝困難;而低自我效能感者相反。
2、影響人們的思維模式和情感反應模式,進而影響新行為的習得和已習得行為的表現。高自我效能感者與環境作用時,確信自己能很好地把握環境,因而能把注意力集中在任務的要求及困難的解決上;而低自我效能感者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可能的失敗和不利的後果上,從而產生焦慮、恐懼,阻礙了已有行為能力的表現。
班杜拉認為,人們接受並整合來自實踐的掌握經驗、替代性經驗、言語說服以及在活動過程中的生理和情感狀態等方面的效能信息,形成和改變自我效能。
(1)個體的實踐經驗總結。來自實踐活動的經驗是獲得自我效能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徑,它可以就一個人是否能夠獲得成功、是否具有獲得成功所需要的能力提供最可靠的證明。成功的經驗可以形成較高的自我效能感,失敗的經驗則可能降低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尤其是當個體尚未形成較強的自我效能感之前。對於先前已經具備很強自我效能感的人而言,偶爾的失敗不會影響其對自己能力的判斷,他更有可能尋找環境因素、努力不足和策略方面的原因。這樣的歸因方式,失敗不僅不會削弱其自我效能感,反而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2)替代性經驗。人們從觀察別人所得到的替代性經驗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也是很大的。當人們看到跟自己相似的人通過持續的努力獲得成功,他們就會相信自己也有能力成功。相反,對失敗者的觀察會使個體懷疑自己進行類似活動的能力,進而降低動機水平。
(3)情緒和生理狀態也會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人們在評估自己的能力時,常常會依賴於當時生理和情緒上的感覺。他們往往將受到的壓力視為業績不良的徵兆,而把耐力活動中的疲憊感和疼痛感看作是生理缺陷。同時,情緒也會影響人們對自身能力的判斷:積極的情緒狀態可以增強自我效能感,消極的情緒狀態則有可能削弱自我效能感。
(4)他人的評價、勸說及自我規勸。這是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和變化的重要因素。言語說服是否可靠和有效,必須根據勸說者是誰、他們的信譽以及他們對活動性質的了解情況來權衡。言語說服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往往隨個體對勸說者的信任程度而變化。個體對勸說者的知識、能力越信任,對勸說者的言語信任度越高,他們對自我效能的評價越有可能受到勸說者言語說服的影響。因此,最有效的言語說服是對個體而言的重要他人或是個體認為有聲望、有能力、有豐富的知識和可信任的榜樣。這四個因素常常綜合起作用。但是,這些因素如何影響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與改變,是因人而異的。
班杜拉及其學生認為,自我效能感的培養應該根據實際情況並採取多元結合培育方法來展開。
(1)增加替代性經驗。替代性經驗指個體通過觀察能力水平相當者的活動,獲得的對自己能力的一種間接評估。它是一種間接經驗。它使觀察者相信,當自己處於類似的活動情境時,也能獲得同樣的成就水平。
(2)增加個體對成功的體驗。自我效能感作為個體對自己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效能的主觀判斷,不是憑空做出的,而是以個體多次親身經歷某一同類工作而獲得的直接經驗為依據的。它是獲得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途徑,並且也是對個體已形成的自我效能感進行驗證的基本途徑。多次的失敗會降低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多次成功的體驗則會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感。
(3)培養和調節情緒和生理狀態。對生理反應的知覺會影響人的情緒,從而影響人的認知。高度的生理喚起水平比平靜的反應使人更不鎮定、更不自信,如緊張、焦慮的情緒使人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降低自我效能感。
(4)語言說服。指通過他人的指導、建議、解釋及鼓勵等來改變人們的自我效能感。當個體總能獲得外界的關心和支持時,他的自我效能感就會增強。人們對自身能力的知覺在很大程度上受周圍人評價的影響,尤其當評價來自於有威信或對個體來說比較重要的人。班杜拉認為對個體的「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會增強個體的自我效能感。但是如果說服者的言語勸導與個體的實際能力不相一致時,一開始可能會增強個體的自我效能感,但經過驗證後,反而會加劇降低個體的自我效能感。
學習了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論後,我充分認識到教師自我效能感對於學生健康成長、對於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葯更加註重提高自我效能感,以實現「教好書,育好人」的目的。我的自我效能感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具體來說:一是積極的一面。很多時候對學生寄予較高的期望,認為自己對學生的成長負有責任,並相信自己能教好所有的學生,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往往花費更多的時間用於組織教學,能夠創造積極、熱情、民主、輕松地課堂氣氛,選擇有效地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學習,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當學生失敗時,表現得很有耐心,通過重復問題、給予提示等方法去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二是消極的一面。有時候我表現出較多的焦慮和恐懼,害怕個人准備不足,害怕遇到意外的對抗而不知所措等,因而出現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呆板。
通過分析,使我認識到:教師必須以學生為本,著眼於學生的長遠發展,著力於學生的健康成長,充分發揮教師的引領、引導作用,注重細節,精心於教育點滴,擅長於點滴教育,不斷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能力水平,不斷加強自身修養,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具體來說:一是教師要樹立並不斷加強終身學習的觀念,對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增強自信。因此,我將進一步加強必要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以及相關的專業知識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化業務水平。二是正確看待成功與失敗,要學會善於從失敗中找原因,把失敗當成一種財富。三是積極參與合作學習與經驗交流,在集體效能感提高過程中提高自我效能感。要與其他教師一起努力構建一個積極向上的工作環境,學會取長補短、互幫互助,學會激勵、鼓舞士氣,學會提高集體效能感。通過相互聽課、評課的方法交流教學經驗、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從而使自己的自我效能感不斷提高。四是努力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學會鼓勵學生,學會尊重學生,學會做學生效仿的榜樣,學會被學生廣泛接納。從而在班級管理中努力建設有效的集體,促進學習成績的不斷進步好人教學效果的顯著提升。五是努力在改善社會大環境和學校小氣候過程中,促進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總之,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將更加努力的提高自我效能感,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