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於禁簡介
於 禁
於禁,生年不詳,死於公元二二一年,曹操大將。字文則,泰山巨平(今山東版泰安)人。弓馬熟練,武藝權出眾。初在鮑信手下剿滅黃巾軍,後歸附曹操。參加過攻打呂布、張綉、袁紹的戰事,因戰功拜虎威將軍、左將軍。建安二十四(公元二一九年),助曹仁守樊城,不聽龐德的進言,適遇大雨,被關羽水淹七軍,兵敗投降關羽。孫權奪取荊州後,被送還魏
個人
資料 字 文則 終屬 魏
籍貫 [兗州]泰山鉅平 [今山東泰安]
容貌 有威重
官至 安遠將軍 益壽亭侯 謚曰厲侯
生卒 ? — 221
家族
資料 父親 未知 母親 未知
配偶 未知
子女 於圭
兄弟姐妹 未知
相關人物 鮑信 王朗 曹操 張綉 昌豨 關羽 曹仁 龐德 孫權 虞翻 曹丕
曾效力過的勢力 東漢 魏 吳
❷ 誰知道三國於禁的介紹
於禁(?-221),曹操時期外姓第一將。早期隨鮑信起兵討黃巾,後來又一起歸附曹操,被任為軍司馬。從此跟隨曹操四處征戰, 屢建功勛。 曹操征張綉失利, 大軍潰散, 唯獨於禁臨危不亂, 且戰且退. 路遇青州兵四處搶劫,被於禁追殺後就去誣告於禁叛變,於禁先紮下營寨才去見曹操,曹操問他怎麼不先來解釋,於禁認為分辯事小,退敵事大,曹操對於禁堅毅沉穩的作風大加贊賞,封他為益壽亭侯。後來在敗呂布,破袁紹等大小戰役中,於禁等五子良將都輪流任先鋒和後拒,成為曹軍將領中的骨幹精英。曹操曾經因惱怒朱靈而想撤掉他的兵權,就派於禁去辦,於禁手執文書僅帶數十騎就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他在曹軍中就是這樣地令人畏懼。 官至左將軍,假節鉞。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包圍曹仁,於禁率軍救援,漢水泛濫,七軍被淹,於禁放棄抵抗而被俘, 關押在江陵,而曹仁的部下龐德卻不屈被殺。後來關羽被孫權所破,於禁獲釋而到了吳國,直到黃初二年才被送回魏國,那時他都已經須發皆白,面容憔悴,見了皇帝淚流滿面。曹丕下旨, 認為於禁兵敗是洪水暴發所致, 而不是軍事指揮上的錯誤, 並引用春秋時名將荀林父、孟明視的事例來安慰他。後來命於禁去高陵祭拜曹操,並預先在陵中畫有他戰敗降敵,而龐德不屈的圖畫,於禁見到後, 慚愧發病而死。謚為厲侯。
❸ 於禁,誰能詳細介紹一下他
於禁(?-221),字文則,曹操時期外姓第一將。早期隨鮑信起兵討黃巾,後來又一起歸附曹操,被任為軍司馬。從此跟隨曹操四處征戰, 屢建功勛。 曹操征張綉失利, 大軍潰散, 唯獨於禁臨危不亂, 且戰且退. 路遇青州兵四處搶劫,被於禁追殺後就去誣告於禁叛變,於禁先紮下營寨才去見曹操,曹操問他怎麼不先來解釋,於禁認為分辯事小,退敵事大,曹操對於禁堅毅沉穩的作風大加贊賞,封他為益壽亭侯。後來在敗呂布,破袁紹等大小戰役中,於禁等五子良將都輪流任先鋒和後拒,成為曹軍將領中的骨幹精英。曹操曾經因惱怒朱靈而想撤掉他的兵權,就派於禁去辦,於禁手執文書僅帶數十騎就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他在曹軍中就是這樣地令人畏懼。 官至左將軍,假節鉞。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包圍曹仁,於禁率軍救援,漢水泛濫,七軍被淹,於禁放棄抵抗而被俘, 關押在江陵,而曹仁的部下龐德卻不屈被殺。後來關羽被孫權所破,於禁獲釋而到了吳國,直到黃初二年才被送回魏國,那時他都已經須發皆白,面容憔悴,見了皇帝淚流滿面。曹丕下旨, 認為於禁兵敗是洪水暴發所致, 而不是軍事指揮上的錯誤, 並引用春秋時名將荀林父、孟明視的事例來安慰他。後來命於禁去高陵祭拜曹操,並預先在陵中畫有他戰敗降敵,而龐德不屈的圖畫,於禁見到後, 慚愧發病而死。謚為厲侯。
❹ 三國北魏戰將於禁的詳細材料
個人檔案 字 文則 個人資料 性別 男 籍貫[兗州]泰山鉅平 [今山東泰安] 官至 左將軍 謚曰厲 相關人物 曹操 關羽 龐德 曾效力過的勢力 魏 簡明歷史傳記 於禁,魏國五子良將之一。早期隨鮑信起兵討黃巾,後來又一起歸附曹操,被任為軍司馬。從此跟隨曹操四處征戰, 屢建功勛。 曹操征張綉失利, 大軍潰散, 唯獨於禁臨危不亂, 且戰且退. 路遇青州兵四處搶劫,被於禁追殺後就去告發於禁叛變,於禁先紮下營寨才去見曹操,曹操問他怎麼不先來解釋,於禁認為分辯事小,退敵事大,曹操對於禁堅毅沉穩的作風大加贊賞,封他為益壽亭侯。後來在敗呂布,破袁紹等大小戰役中,於禁等五良將都輪流任先鋒和後拒,成為曹軍將領中的骨幹精英。曹操曾經因惱怒朱靈而想撤掉他的兵權,就派於禁去辦,於禁手執文書僅帶數十騎就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他在曹軍中就是這樣地令人畏懼。 官至左將軍, 假節鉞。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包圍曹仁,於禁率軍救援,漢水泛濫,七軍被淹,於禁放棄抵抗而被俘, 關押在江陵,而曹仁的部下龐德卻不屈被殺。後來關羽被孫權所破,於禁獲釋而到了吳國,直到黃初二年才被送回魏國,那時他都已經須發皆白,面容憔悴,見了皇帝淚流滿面。曹丕下旨, 認為於禁兵敗是洪水暴發所致, 而不是軍事指揮上的錯誤, 並引用春秋時名將荀林父孟明視的事例來安慰他。後來命於禁去高陵祭拜曹操,並預先在陵中畫有他戰敗降敵,而龐德不屈的圖畫,於禁見到後, 慚愧發病而死。謚為厲侯。 歷史評價 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於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終。《三國志 魏書十七 張樂於張徐傳》 曹操曰:「淯水之難,吾其急也,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三國志 於禁傳》 太祖表漢帝,稱於禁樂進張遼曰:「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征,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三國志 樂進傳》 歷史年表 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起義,鮑信招合徒眾,於禁附從起兵。 漢獻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領兗州牧,於禁與其黨俱封為都伯,屬將軍王朗。王朗異之,向曹操推薦於禁之才可任大將。曹操召見於禁,拜軍司馬。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曹操使於禁領兵攻徐州廣威,拔之,拜陷陳都尉。 興平元年(公元194年)跟從曹操討呂布於濮陽,單獨領兵攻破呂布二營於城南,又單獨領兵攻破高雅於須昌。 興平二年(公元195年)跟從曹操攻壽張、定陶、離狐,圍張超於雍丘,皆破之。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跟從曹操征黃巾劉辟、黃邵等,屯版梁。黃邵等夜襲太祖營,於禁率麾下擊破之,斬劉辟黃邵等,盡降其眾。遷平虜校尉。從圍袁術將橋蕤於若縣,斬橋蕤等四將。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跟從曹操至宛,招降張綉。張綉復叛,曹操與戰不利,軍敗,還舞陰。這時軍亂,各抄小路奔太祖,於禁獨領所屬數百人,且戰且退,雖有死傷不相離。虜追稍緩,於禁徐整行隊,鳴鼓而還。未至曹操所,道見十餘人被創裸走,禁問其故,曰:「為青州兵所劫。」當初黃巾降後精銳被編成青州兵,曹操寬之,故敢因緣為略。於禁大怒,令其眾曰:「青州兵同屬曹公,而還為賊乎!」乃討之。青州兵逃走向曹操告發。於禁見敵兵將至,先立營壘,沒有時間見曹操。有的人對於禁說:「青州兵已告狀,你趕快去申辯吧。」於禁曰:「今賊在後,很快就會追擊至此,不先做准備,何以待敵?且曹公(耳)聰(目)明,何必申辯!」後來見了曹操,具陳其狀。曹操很高興,對於禁曰:「淯水之難,吾其急也,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於是錄禁前後功,封益壽亭侯。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復從曹操攻張綉於穰,擒呂布於下邳。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與史渙、曹仁攻眭固於射犬,破斬之。曹操初征袁紹,袁紹兵盛,於禁願為先鋒。曹操壯之,乃遣步卒二千人,使於禁為大將,守延津以拒袁紹,曹操引軍還官渡。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劉備在徐州叛變,曹操東征之。袁紹攻於禁,於禁堅守,袁紹不能攻下. 隨後主動出擊袁紹的側翼營寨,從延津向西南沿黃河攻取汲縣, 並與樂進等率步騎五千渡河攻取獲嘉縣,總共焚燒保聚三十餘屯,斬首獲生各數千,招降袁紹將何茂、王摩等二十餘人。隨後曹操又使於禁單獨領兵進駐原武,攻擊袁紹在杜氏津的營寨,破之。遷裨將軍,後從還官渡。曹操與袁紹連營,起土山相對。袁紹命令士兵向曹操的營中射箭,曹操的士卒多死傷,軍中懼。於禁督守土山,力戰,士氣大振。袁紹破,遷偏將軍。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冀州平。昌豨復叛,遣於禁征之。於禁急進攻昌豨;昌豨與於禁有舊,降於禁。諸將皆以為昌豨已降,當送還曹操,於禁曰:「諸君不知主公令乎!圍而後降者不赦。奉法行令,事上之節也。昌豨雖我舊友,但我可失節乎!」自臨與昌豨決,隕涕而斬之。曹操聞而嘆曰:「昌豨降不詣吾而歸禁,豈非命耶!」更加器重於禁。東海平,曹操表漢帝,稱於禁曰:「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征,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拜禁虎威將軍。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與臧霸等攻梅成,張遼、張郃等討陳蘭。於禁到,成舉眾三千餘人降。既降復叛,其眾奔蘭。張遼等與蘭相持,軍食少,於禁運糧前後相屬,張遼遂斬蘭、成。增邑二百戶,並前千二百戶。 這時,於禁與張遼、樂進、張郃、徐晃俱為名將,曹操每次征伐,不是用為行軍前鋒,就是用為後拒;而於禁持軍嚴整,得賊財物,無所私入,由是賞賜特重。曹操曾經惱恨朱靈,欲奪其兵權。曹操因為於禁有威重,遣於禁引數十騎,齎令書,往朱靈營奪其軍,朱靈及其部眾無人敢動。曹操讓朱靈為於禁部下,眾皆震服,其見憚如此。遷左將軍,假節鉞,分邑五百戶,封其一子為列侯。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太祖在長安,使曹仁討關羽於樊城,又遣於禁助曹仁。正值秋季大雨,漢水泛濫,平地水數丈,於禁等七軍皆沒。於禁與諸將登高望水,沒有地方可以逃走,關羽乘大船攻於禁等,於禁遂降,惟龐德不屈節而死。於禁被關押在江陵。曹操聞之,哀嘆者久之,曰:「於禁跟從我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 呂蒙攻破江陵後,孫權釋放於禁並與他會面,於禁乘馬與孫權並行,虞翻喝曰:「爾乃降虜,還敢與我主齊馬?」還差點揮鞭擊之,幸得孫權喝止。後孫權於樓船與群臣會飲,於禁聽聞樂聲後流淚,虞翻又曰:「汝欲作偽求免罪?」於禁雖為他所惡,但猶贊嘆其忠義。 魏文帝黃初二年(公元221年)曹丕稱帝,孫權稱臣,欲遣送於禁。虞翻諫曰:「斬之以令三軍,警惕人臣敢有二心者。」但孫權一心備戰劉備的東征而欲曹魏中立,故還是送遣於禁還魏。 文帝曹丕引於禁須發皓白,形容憔悴,泣涕頓首,拜於禁為安遠將軍。曹丕欲遣使至吳,便命他去拜見曹操的陵墓,陵中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於禁降服之狀。於禁見,慚愧病發而死。子於圭封益壽亭侯。謚禁曰厲侯。
❺ 三國里的於禁何許人也,戰鬥力怎樣
於禁(?---公元221年),字文則,泰山鉅平(今山東省泰安南)人。漢靈帝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於禁跟許多追求功名的人一樣,迅速加入到了鎮壓黃巾的行列之中,他的投奔對象是當時正四處招攬人馬的濟北相——鮑信。此時的於禁,還只不過是行伍中默默無聞的一名小卒。
漢獻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大批青州黃巾軍湧入兗州,當時的兗州刺史劉岱在征討黃巾時戰死,面對難以控制的局勢,鮑信等人推舉時任東郡太守的曹操領兗州牧,率眾抗擊黃巾。不知是由於曹操的加入,還是由於黃巾的缺乏組織,勝利的天平漸漸向官兵傾斜,不久,鮑信的軍隊在壽張東部擊破了黃巾的主力,但可惜的是,在這一戰中,鮑信為勝利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最終戰死沙場。曹操一路追擊黃巾,直至濟北,並在當年冬天,接受了三十萬黃巾軍的投降。從此,一支由青州黃巾降卒中的精銳組成的軍隊出現在曹操的帳下,號稱「青州兵」。
兗州的這次戰亂,對於原本多多少少有些附庸於袁紹的曹操來說無疑是一次極佳的契機,他不但在兗州站住了腳,有了自己的地盤,還收編了大量的軍隊,這其中不單有「青州兵」,也有過去劉岱、鮑信手中的軍隊,值得一提的是,我們這篇文章的主角——於禁,便在其中。
此時的於禁,還只是一名下級軍官,在將軍王朗手下擔任都伯一職。但他的表現很快引起了王朗的注意,史書記載說「王朗異之,薦禁才任大將軍」。王朗的推薦看起來也確實很誇張,一個小小的都伯,被他說成有當大將軍的才幹,曹操一聽,當然也很感興趣,於是便召見於禁,對他進行交流詢問,面視的結果相當理想,隨後於禁連升三級,被任命為軍司馬,開始了他新的戎馬生涯。??
於禁作戰相當勇猛頑強。曹操東征呂布時,於禁在濮陽城南打敗呂布二營人馬,不久又獨自率部在須昌戰勝高雅;在攻打定陶、離狐、雍丘等一系列戰斗中,於禁連連告捷;對付黃巾軍,於禁更是一點都不含糊,有一次曹操的大營在汝南遭到劉辟、黃邵等黃巾軍的偷襲,於禁挺身而出,一舉擊潰來犯之敵,確保了曹操的安全;官渡之戰中,於禁自告奮勇擔任先鋒,並且身先士卒,頑強奮戰,協助曹操取得了這場關鍵的勝利。這一系列戰爭中的優越表現,使得曹操對於禁倍加器重,其職位由軍司馬一路遷升,歷任陷陳都尉、平虜校尉、偏將軍、虎威將軍、左將軍,還被封為益壽亭侯,躋身於曹軍名將的行列。
當然,於禁能倍受曹操青睞,絕不單單是勇猛那麼簡單,作戰冷靜、沉著,是為將者極為重要的品質。曹操討伐張綉失利的時候,全軍上下一遍混亂。唯獨於禁率領手下的數百人,邊戰邊退,雖然有所傷亡,但始終保持沒有潰散。等敵人追擊得不太緊時,他又把隊伍清整好,敲鑼打鼓地返回大營。史書是這樣記載這件事的:「獨勒所將數百人,且戰且引,雖有死傷不相離。虜追稍緩,禁徐整行隊,鳴鼓而還。(見《三國志·於禁傳》)在途中,於禁還未經請示就處理了一些進行劫掠的青州士兵,受到了曹操的高度評價。前面已經講過,青州兵是曹操在兗州與黃巾軍作戰時收編的隊伍,人數眾多,戰鬥力也比較強,但紀律性太差。在兵敗如山倒的復雜局面中如果不能有效的控制青州兵,不但會引起當地豪強、世族及百姓的不滿,而且極易釀成兵變。於禁替曹操成功化解了這場潛在的危機,難怪事後曹操會感慨:「淯水之難,吾其急也,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
如果說作戰勇猛、沉著,足以讓於禁躋身名將之列,那麼於禁所表現出來的大局觀和政治頭腦,則更是確立了他在曹軍中不可動搖的地位。官渡之戰結束後,於禁奉命平定昌豨的叛亂,這一次於禁跟處置青州兵那樣,又是先斬後奏,幾乎有些頑固地執行曹操「圍而後降者不赦」的軍令,把已經投降而且與自己私交不錯的昌豨斬首。這個舉動在曹營引起轟動,連曹操得知消息後都感慨地說:「豨降不詣吾而歸禁,豈非命耶!」從表面上看是對於禁的行為有所不滿,但結果卻是「益重禁,拜禁虎威將軍」。這說明曹操有點言不由衷。為什麼呢?在曹操創業的前期,地方豪強及一些武裝勢力經常是政治立場搖擺不定,根據形勢的變化確定自己的走向,這對曹操勢力的壯大和發展非常不利。於禁殺昌豨之舉,表面上是「奉法行令、大義滅親」,但其實背後卻表現出敏銳的政治嗅覺,起到了敲山震虎、殺一儆百的作用,也正因為如此,曹操才會對於禁越發器重。曹操在官渡之戰結束後上表漢獻帝,稱贊於禁、樂進、張遼等人:「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征,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
於禁治軍,以法御下,十分嚴格,三國志記載:是時,禁與張遼、樂進、張郃、徐晃俱為名將,太祖每征伐,咸遞行為軍鋒,還為後拒;而禁持軍嚴整,得賊財物,無所私入,由是賞賜特重。(見《三國志·於禁傳》)因為於禁持軍過於嚴整,以至於他的部下們沒什麼油水可撈,曹操顯然很清楚於禁的這種風格,於是每次賞賜都格外照顧於禁,也可謂是用心良苦了。
雖然由於過於嚴格不討部下歡心,但是因為於禁的公正無私,在軍隊中威信極高。究竟高到何種程度,三國志里記載了一件事:曹操因為忌恨朱靈而想削掉他的兵權,但這是件極有可能引發兵變的事,考慮再三,決定派於禁去執行,於禁便帶上曹操的手令和區區幾十個士兵策馬趕往朱靈的軍營,孤身犯險,執行曹操的命令。當時朱靈手下的眾多將士因為害怕於禁而居然沒有一個人敢有所反抗。從這件事,我們足以看出於禁在曹軍中的威信,甚至也能隱隱感覺到於禁骨子裡透出的一種霸氣和殺氣。
雖然於禁為曹操屢次立下大功。但就是這么一位顯赫一時的名將卻最終功虧一簣,不但兵敗被俘,而且是苟且偷生,受盡屈辱,慚恚而亡,並成為晚節不保的典型,頗受後人唾罵。於禁兵敗被俘的一幕,便是人們耳熟能詳並且在三國歷史上留下了重重一筆的「水淹七軍」。
前面提到孔平仲詩中對於禁的評價中有一句「英雄成敗皆偶然」。的確,於禁的失敗充滿了偶然性。時值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先後圍困了襄陽和樊城,曹操派於禁前往樊城支援曹仁。不料一場突如其來的大水將駐扎在樊城外由於禁統領的七軍悉數淹沒,龐德戰死,於禁投降。一代名將就此折戟沉沙,兵敗被俘,並在屈辱中度過了人生的最後兩年時光。
很多人質問,於禁為什麼沒有象龐德一樣為國捐軀呢?於禁因貪生怕死而投降關羽的說法由來已久,歷代三國研究家和愛好者大都如此判斷。其證據在於陳壽在《三國志·於禁傳》中記載的「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龐德不屈節而死。」生死關頭,於禁露出了求生的慾望,從「禁遂降」看,感覺幾乎是沒有抵抗,這確實有些令人不解,連曹操自己也說:「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
難道曹操真的錯看了於禁嗎?筆者認為,以於禁的為人,應當說不太可能為了保自己一條老命而屈膝投降。想當初官渡之戰中,於禁的處境也是危機重重,險象環生,而曹操手下已經有很多人私下向袁紹示好,准備在有利的時機投降,而於禁卻是始終如一效忠曹操,也沒見他有什麼貪生怕死的念頭。從於禁身平的經歷來看,實在無法得出其貪生怕死的結論。那麼,為什麼於禁會在晚年突然作出驚人之舉呢?筆者以為,其中定有隱情。
我們不妨來設想一下當時的情形,或許就象孔平仲詩中描繪的情形:「倉黃不暇恰步伍,攀緣蹙踏半死傷。計窮豈不欲奔走?四望如海皆茫茫。鼉鳴魚躍尚恐懼,萬一敵至誰敢當?」在這種情況下,整個部隊已經毫無戰鬥力可言了,根本就是坐以待斃。是無謂的抵抗,還是投降?這個選擇恐怕已經在曹軍將士的心中已經產生了。於禁作為最高統帥,又是官兵們敬重的對象,他的一舉一動自然影響著整個七軍的命運。
雖說於禁平時以法御下,但這並不表明他不關心自己的將士,其實往往越是剛毅的將領,越是體恤士卒,所謂恩威並施。從史書中所記載的「會漢水暴起,羽以舟兵盡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惟城未拔。」(見《三國志?孫權傳》)等情況看,估計七軍的絕大部分都跟隨於禁投降了。如此大規模的投降,在這之前的三國交戰史上幾乎是不可想像的。通過這一段史料,我們可否這樣設想:於禁會不會是因為顧及部下的生命,不願自己的士兵白白送死而被迫投降的呢?筆者認為這個可能性不但有,而且很大。面對平日跟隨自己出生入死的三萬人的性命,這對於一個將領來說,該是多麼大的一個壓力,這個壓力甚至遠遠大過關羽投降曹操時所面臨的,在這種情況下,投降或許是於禁唯一的選擇了。
那麼為什麼龐德就沒有投降呢?難道真是龐德比於禁更為忠貞不渝?筆者以為這倒未必,因為龐德即使是想投降,只怕也沒那個條件。我們從《三國志·袁紹傳》注引《獻帝傳》中就可以找到一個欲降不能的例子:授大呼曰:「授不降也,為軍所執耳!」太祖與之有舊,逆謂授曰:「分野殊異,遂用圮絕,不圖今日乃相禽也!」授對曰:「冀州失策,以取奔北。授智力俱困,宜其見禽耳。」太祖曰:「本初無謀,不用君計,今喪亂過紀,國家未定,當相與圖之。」授曰:「叔父、母、弟,縣命袁氏,若蒙公靈,速死為福。」太祖嘆曰:「孤早相得,天下不足慮。」
從沮授所說「叔父、母、弟,縣命袁氏,若蒙公靈,速死為福。」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發現:家人或者家族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能否投降。沮授之不降,並非不想而是不能。龐德戰死之後,「太祖聞而悲之,為之流涕,封其二子為列侯。」曹丕繼位之後,又追謚龐德為壯侯,並再次對龐德的幾個兒子進行封賞。單從家族利益上說,龐德的戰死,顯然是值得的,而假如龐德選擇投降的話,以他曾經是馬超部下,堂兄龐柔又在蜀漢的背景,一家老小極有可能受到誅連,弄不好就是滅門之禍。兩相比較之下,我們倘且不論龐德是否忠貞不渝,龐德的戰死都已經是必然的了。
我們再反過來看於禁,於禁跟曹操的關系非同一般,一起出生入死三十年,相信於禁也很清楚,即使他投降了,曹操念及舊情,也不會對他的家小怎樣。這樣一來,同在滔滔洪水中的於禁與龐德,其所面臨的選擇就截然不同,龐德身負一家老小的前程,但求一死,而於禁卻在三萬將士性命的重壓之下,唯有一降。
以上都是從於禁的角度來進行分析的,筆者認為:不妨再換一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還有一種可能性:關羽根本就不想殺於禁,於禁不降也算降了,想死都沒有機會了。我們可以看看《三國志?關羽傳》注引《蜀記》中的一段記載:羽與晃宿相愛,遙共語,但說平生,不及軍事。須臾,晃下馬宣令:「得關雲長頭,賞金千斤。」羽驚怖,謂晃曰:「大兄,是何言邪!」晃曰:「此國之事耳。」
我們都知道:關羽也曾經兵敗被俘,在曹操手下呆過一段時間。從這段史料看,關羽和徐晃的私交不錯。而於禁作為曹操手下最知名的將領,很可能與關羽的關系也不錯。加上關羽那種知恩圖報的性格,極有可能不加害於禁。筆者認為這個可能性也很大。畢竟關羽還欠著曹操的一個人情沒還,留下於禁的性命不也等於還人情嗎?所以關羽選擇了將於禁關押起來,一來等以後還人情,二來利用於禁的被俘打擊曹軍的士氣,這樣一來,於禁就更是有口難辯了。
其實於禁的投降不但客觀上幫助了孫權,也間接地解除了關羽對曹操的巨大威脅。《三國志?呂蒙傳》中記載:魏使於禁救樊,羽盡禽禁等,人馬數萬,托以糧乏,擅取湘關米。權聞之,遂行,先遣蒙在前。蒙至尋陽,盡伏其精兵舳艫中,使白衣搖櫓,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至羽所置江邊屯候,盡收縛之,是故羽不聞知。
於禁和手下三萬之眾的投降,造成了關羽的糧食供應出現嚴重短缺,關羽不得已才「擅取湘關米」。孫權利用這個借口對荊州發動進攻並且取得勝利。這一點不但於禁自己沒有想到,就連關羽都沒有意識到。
於禁被俘後不久,東吳呂蒙白衣渡江,奪取荊州,於禁又落入孫權之手,不但淪為孫權向曹操索取更多利益的籌碼,還一度成為東吳大臣羞辱的對象。史料中記載了於禁在東吳的兩個片段:魏將於禁為羽所獲,系在城中,權至釋之,請與相見。他日,權乘馬出,引禁並行,翻呵禁曰:「爾降虜,何敢與吾君齊馬首乎!」欲抗鞭擊禁,權呵止之。後權於樓船會群臣飲,禁聞樂流涕,翻又曰:「汝欲以偽求免邪?」權悵然不平。(見《三國志·虞翻傳》)後權與魏和,欲遣禁還歸北,翻復諫曰:「禁敗數萬眾,身為降虜,又不能死。北習軍政,得禁必不如所規。還之雖無所損,猶為放盜,不如斬以令三軍,示為人臣有二心者。」權不聽。群臣送禁,翻謂禁曰:「卿勿謂吳無人,吾謀適不用耳。」禁雖為翻所惡,然猶盛嘆翻,魏文帝常為翻設虛坐。(見《三國志·虞翻傳》注引《吳書》)從這兩段史料中,可以看出於禁這時候的日子過的簡直是生不如死,受盡侮辱。不過最悲慘的時刻還在後面等著他。
於禁在東吳被扣留了一段時間以後,孫權見於禁已經沒有了什麼利用價值,便把他送回了曹魏。於禁回到故土,這時候的他已經是「須發皓白,形容憔悴」。這時候曹操已死,曹丕執掌大權,不過這位後來的魏文帝顯然沒打算放過於禁。曹丕表面上用昔日荀林父、孟明視的故事安慰於禁,而且還授予他一個安遠將軍的封號;暗地裡又派人在高陵的牆壁畫上水淹七軍時龐德英勇不屈、於禁屈膝投降的場面,並派於禁去拜陵。終於使於禁羞愧而死。
於禁的一生讓人感到惋惜。作為一代名將,於禁立下了無數戰功,聲名顯赫;作為戰俘,於禁沒有選擇殺身成仁,這在傳統的東方文化中很容易遭人垢病。《三國志》中說他「弗克其終」,雖然有些怒其不爭,但在筆者看來,更多的卻是哀其不幸。掩卷之餘,筆者也忍不住會想,倘若我們處在當時於禁的位置,又會做出何種抉擇呢?
❻ 《真三國無雙7:猛將傳》武將於禁詳解
下面為大家介紹《真三國無雙7:猛將傳》中的常勝將軍,身披著忠義之鎧的於禁。 曹操立身前就是麾下大將。多場戰役戰績顯赫,天下人都知道他的威名,擔任軍中一方要職,四方的敵人都知道這個人,一聽到他的名字就不禁萬分恐懼。定位:近距范圍壓制型總評:古典型長武器角色。招式標准易上手,實力也中規中矩猛將傳主要變動:新登場。1.02版增強了地面無雙威力【模組特點】屬性buff系統:C1可隨機為武器附加冰、火、雷屬性buff,使用與當前buff相對應的C技(冰C2C6,火C4C5,雷C3),可積蓄黑炎球,有三個黑炎球時,C1可開啟黑炎buff(27秒),攻擊力x1.8倍,攻擊速度x1.2倍,黑炎buff在使用亂舞(僅限於禁,可能是bug)、再次使用C1或者易武後立即消失。 【主要招式】N技:前方寬幅斬,速度一般,N6一段屬性C1:屬性buff引發技。黑炎C1為斬屬性環斬EX1:C2派生。快速跳躍砸地,范圍不錯但收招有小硬直C3:寬幅連續斬接一段屬性范圍砸地。雷屬性主力技C4:一段屬性大橫斬。火屬性主力技。模組首選主攻技EX2:C4派生。前方范圍十字斬接突刺C6:大回轉接一段屬性斜劈斬。冰屬性主力技。出SR主力技SR:對浮空C6追打較易出。斬擊型,威力一般無雙1:前方小范圍兩段擊,空中結束。主要傷害在第2擊。威力一般無雙2:前方縱向沖擊波。威力稍強空中無雙:斜下范圍落雷,空中結束。對極近目標可能形成背後打擊。威力稍強覺醒亂舞:真覺醒較易出。橫斬型,范圍大,移動中,破防良,威力較強 【四圍評價】蓄:一般擊:強力真覺醒+1 控:攻擊范圍大,對前方壓制力強,但背後較空虛。地面無雙不好破防馴:不考慮屬性buff操作的因素,容易上手。注意攻擊中的轉向【特殊相性】神速:必須烈火:良。對C4EX和C6追打有利獅子奮迅:效果大。但模組本身范圍就不錯,因此需求不高【推薦打法】屬性流:風斬雙誘神速連擊,C4EX為主。誘雷可換成烈火,從而引進C6追打出SR的戰術覺醒流:勝哄咆哮旋風神速連擊+烈火/亂擊/誘爆。真覺醒為主實戰視頻:於禁(三尖刀)究極樊城防衛戰 於禁(三尖刀)究極樊城防衛戰【備注】屬性buff打法不是必須的。由於本作需要頻繁易武和放無雙,實戰中真正用到的機會並不多,好在各主力C技的性能差別並不大,buff蓄起來也比較容易。最後的黑炎buff最好是臨近硬仗時才開,三尖刀最初很可能是設計給無雙大蛇2U應龍的武器。
❼ 誰可以告訴我一些關於於禁的事跡
於禁 - 個人檔案 個人資料 性別 男 籍貫 [兗州]泰山鉅平 [今山東泰安] 容貌 暫無相關記載 官至 左將軍 謚曰厲 家族資料 父親 未知 母親 未知 配偶 未知 兄弟姐妹 暫無相關資料 子女 暫無相關資料 相關人物 曹操 關羽 龐德 曾效力過的勢力 魏 於禁 - 簡明歷史傳記 於禁,魏國五良將之一。他最早隨鮑信起兵,後來又一起歸附曹操,被任為官軍司馬。從此跟隨曹操四處征戰。有一次曹操的青州兵四處搶劫,被於禁追殺後就去告發於禁叛變,恰好此時張綉叛變來攻,於禁就先紮下營寨才去見曹操,曹操問他怎麼不先來解釋,於禁認為分辯事小,退敵事大,曹操因此十分高興,於是封他為益壽亭侯。後來敗呂布,破袁紹,於禁與其它五良將都輪流任先鋒官而表現活躍。還有一次曹操厭惡朱靈並想撤掉他的兵權,就派於禁去辦,於禁手執文書僅帶數十騎就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他就是這樣地令人畏懼,被遷至左將軍。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包圍曹仁,於禁去救援,但被水淹七軍而被擒,於禁投降了敵人,而他手下的龐德卻不屈被殺。後來關羽被孫權所破,於禁也就歸屬了吳國,直到黃初二年才被送回魏國,那時他都已經須發皆白,面容憔悴,淚流滿面。曹丕就命他去拜見高陵(曹操的陵墓),因為陵中畫有他屈膝降敵,龐德不屈的圖畫,所以於禁不久就羞愧發病而死,死後追謚為厲侯。 於禁 - 簡明演義傳記 曹操於兗州廣招人才時引軍數百人來投曹操,被命為點軍司馬。曹操經常稱贊其能,跟從曹操經歷數次戰爭。有一次曹操攻張綉時青州兵反,於禁殺之,不去申辯,在百忙中立起營寨。得到曹操賞識,稱於禁有將軍之才。後來曹操使曹仁討關羽於樊城,又遣於禁助曹仁。因忌龐德立大功而鳴金收兵召回龐德,錯失了殺關羽的良機。到了秋天,下大雨,漢水溢起,不聽成何相勸軍至高地,結果為關羽決水。於禁與諸將登高望水,沒有地方可以逃走,關羽乘大船攻於禁等,於禁遂降,惟龐德不屈節而死。後來關羽被孫權所破,於禁也就歸屬了吳國,送回魏國,但被曹丕羞辱而死。 於禁的歷史評價 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於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終。《三國志 魏書十七 張樂於張徐傳》 曹操曰:「淯水之難,吾其急也,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三國志 於禁傳》 太祖表漢帝,稱於禁曰:「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征,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三國志 樂進傳》 於禁 - 歷史年表 於禁大事年表: 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起義,鮑信招合徒眾,於禁附從起兵。 獻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領兗州牧,於禁與其黨俱封為都伯,屬將軍王朗。王朗異之,向曹操推薦於禁之才可任大將。曹操召見於禁,拜軍司馬。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曹操使於禁攻徐州廣威,拔之,拜陷陳都尉。 興平元年(公元194年)跟從曹操討呂布於濮陽,攻破呂布二營於城南,又與別將破高雅於須昌。 興平二年(公元195年)跟從曹操攻壽張、定陶、離狐,圍張超於雍丘,皆破之。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跟從曹操征黃巾劉辟、黃邵等,屯版梁。黃邵等夜襲太祖營,於禁率麾下擊破之,斬劉辟黃邵等,盡降其眾。遷平虜校尉。從圍袁術將橋蕤於若縣,斬橋蕤等四將。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跟從曹操至宛,招降張綉。張綉復叛,曹操與戰不利,軍敗,還舞陰。這時軍亂,各間行求太祖,於禁獨領所屬數百人,且戰且退,雖有死傷不相離。虜追稍緩,於禁徐整行隊,鳴鼓而還。未至曹操所,道見十餘人被創裸走,禁問其故,曰:「為青州兵所劫。」當初黃巾降後精銳被編成青州兵,曹操寬之,故敢因緣為略。於禁大怒,令其眾曰:「青州兵同屬曹公,而還為賊乎!」乃討之。青州兵逃走向曹操告發。於禁見敵兵將至,先立營壘,沒有時間見曹操。有的人對於禁說:「青州兵已告狀,你趕快去申辯吧。」於禁曰:「今賊在後,快已追擊至此,不先做准備,何以待敵?且主公聰明,何必申辯!」後來見了曹操,具陳其狀。曹操很高興,對於禁曰:「淯水之難,吾其急也,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於是錄禁前後功,封益壽亭侯。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復從曹操攻張綉於穰,擒呂布於下邳。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與史渙、曹仁攻眭固於射犬,破斬之。曹操初征袁紹,袁紹兵盛,於禁願為先鋒。曹操壯之,乃遣步卒二千人,使於禁為大將,守延津以拒袁紹,曹操引軍還官渡。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劉備在徐州叛變,曹操東征之。袁紹攻於禁,於禁堅守,袁紹不能攻下。復與樂進等將引步兵騎兵五千,擊袁紹其他的營寨,從延津西南緣河至汲、獲嘉二縣,焚燒保聚三十餘屯,斬首獲生各數千,招降袁紹將何茂、王摩等二十餘人。曹操復使禁別將屯原武,擊袁紹其他的營寨於杜氏津,破之。遷裨將軍,後從還官渡。曹操與袁紹連營,起土山相對。袁紹命令士兵向曹操的營中射箭,曹操的士卒多死傷,軍中懼。於禁督守土山,力戰,氣益奮。袁紹破,遷偏將軍。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冀州平。昌豨復叛,遣於禁征之。於禁急進攻昌豨;昌豨與於禁有舊,降於禁。諸將皆以為昌豨已降,當送還曹操,於禁曰:「諸君不知主公令乎!圍而後降者不赦。我奉法行令,事上之節也。昌豨雖我舊友,但我可失節乎!」自臨與昌豨決,隕涕而斬之。曹操聞而嘆曰:「昌豨降不詣吾而歸禁,豈非命耶!」重用於禁。東海平,曹操表漢帝,稱於禁曰:「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征,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拜禁虎威將軍。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與臧霸等攻梅成,張遼、張郃等討陳蘭。於禁到,成舉眾三千餘人降。既降復叛,其眾奔蘭。張遼等與蘭相持,軍食少,於禁運糧前後相屬,張遼遂斬蘭、成。增邑二百戶,並前千二百戶。 這時,於禁與張遼、樂進、張郃、徐晃俱為名將,曹操每次征伐,不是用為行軍前鋒,就是用為後拒;而於禁持軍嚴整,得賊財物,無所私入,由是賞賜特重。太祖常恨朱靈,欲奪其兵權。曹操見於禁有威重,遣於禁引數十騎,齎令書,往朱靈營奪其軍,朱靈及其部眾都不敢敢動;曹操讓朱靈為於禁部下,眾皆震服,其見憚如此。遷左將軍,假節鉞,分邑五百戶,封一子列侯。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太祖在長安,使曹仁討關羽於樊城,又遣於禁助曹仁。到了秋天,下大雨,漢水溢起,平地水數丈,於禁等七軍皆沒。於禁與諸將登高望水,沒有地方可以逃走,關羽乘大船攻於禁等,於禁遂降,惟龐德不屈節而死。降兵被押至江陵。曹操聞之,哀嘆者久之,曰:「於禁跟從我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 呂蒙攻破江陵後孫權釋放與他會面,於禁乘馬與孫權並行為虞翻喝曰:「爾乃降虜,還敢與我主齊馬?」還差點揮鞭擊之,幸得孫權喝止。後孫權於樓船與群臣會飲,於禁聽聞樂聲後流淚,虞翻又曰:「汝欲作偽求免罪?」於禁雖為他所惡,但猶贊嘆其忠義。 魏文帝黃初二年(公元221年)曹丕稱帝,孫權稱臣,欲遣送於禁。虞翻諫曰:「斬之以令三軍,警惕人臣敢有二心者。」但孫權一心備戰劉備的東征而欲曹魏中立,故還是送遣於禁還魏。 文帝曹丕引於禁須發皓白,形容憔悴,泣涕頓首,拜於禁為安遠將軍。曹丕欲遣使至吳,便命他去拜見曹操的陵墓,陵中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於禁降服之狀。於禁見,慚愧病發而死。子於圭封益壽亭侯。謚禁曰厲侯 於禁(生卒不詳),字文則,東漢泰山郡鉅平(今寧陽縣磁窯西太平)人。官至虎威大將軍。 東漢中平元年,於禁投奔東郡太守曹操,因他弓馬嫻熟,武藝出眾,談吐不俗,任為點軍司馬,領兵鎮守兗州。 漢獻帝建安元年,曹操從山東奉詔入京都洛陽,殲圍李催、郭汜等。沿途大小數十戰,於禁隨軍而行,建立不少戰功,同呂虔、李典、樂進、徐晃同封為校尉,位僅次於曹洪、曹仁、夏侯淳等曹氏宗親。之後,於禁為都伯屬將,乘車往拜司徒王朗。朗以為於禁是異人,奏明獻帝,封禁為大將軍。曹操把於禁召回,拜為司馬。曹操在河南濮陽大破呂布時,於禁乘勝請纓,獨率一支勁旅夜襲高雅,斬首萬余。班師後,隨曹操大軍進攻壽張、定陶,攻離孤圍張超,克雍邱,招降敵將幾十人。征伐黃巾軍,斬殺了張角的軍師,招降了劉辟、黃邵及數萬部卒。因戰功卓著,曹操奏請獻帝,封為平虜校尉。 後不久從征國橋蕤, 在若城斬4將,至宛城征張綉。張綉在謀士賈詡的建議下先降曹操,後因曹操掠張濟之妻在營中作亂(張綉是張濟的侄),張綉憤怒反曹操。張綉用賈詡之謀,二更起兵,典韋戰死。曹操從營後門上馬逃跑,其長子曹昂、侄曹安民均被砍成肉泥。曹操倉惶率殘兵敗將奔青州,而張綉率大軍緊迫。這時於禁協夏侯淳鎮守青州,夏侯淳賴同曹操是同姓兄弟,縱兵借袁軍之名,掠劫民家。於禁將本部軍沿東部剿殺擾民之流兵散勇,安撫眾民。這時曹操已敗回青州,擾民之兵哭拜於地,說於禁造反,趕殺青州軍馬。曹操大驚,命夏侯淳、李典、許褚等,整兵迎擊於禁。 於禁見曹操及諸將整兵俱到, 如臨大敵。有人勸說於禁:"青州軍在曹丞相面前誹謗,說將軍造反,今丞相領大軍已到,顯然是聽信了謊言,將軍不前去向丞相分辯,為什麼又安營紮寨呢? "於禁坦然說:"張綉賊兵追趕在後,立即就到,若不先准備迎敵而自己人先分辯是非,怎樣拒敵? 分辯事小,退敵事大。為將者應先公而後私,處政則宜先敵而後己。 "於禁的營寨剛剛安頓完畢,張綉的追兵即兩路殺到。於禁率兵乘敵遠道疲憊而至,大舉迎頭痛殲,張綉兵敗而逃。左右諸將見於禁身先殺敵,各奮勇向前,追殺百餘里。 於禁收軍點將,安頓好士兵,隻身入見曹操,詳細稟明青州兵肆行鄉里,掠奪財物,大失民望。以致流民佔山為寇,致袁殘余與流民匯合,破壞了魏軍青兗根基。曹操反問於禁:"不先向我稟報,先安營下寨,怎樣解釋? "於禁把前番話又申訴一遍。曹操這才下座, 牽其手,繞帳一周,對眾將說:"於將軍在匆忙之中能整兵堅壘,任勞任怨, 反敗為勝。雖古之名將何以加茲! "封於禁為益壽亭侯,又責夏侯淳治軍不嚴之過。於禁復引兵攻張綉,戰於南陽,再隨曹操鏖戰於下邳,共擒呂布,並於白門樓將其處死。 在奠定漢魏決勝基礎的曹、袁官渡大戰中,於禁率部再建大功。建安四年,袁紹率精兵70萬殺奔官渡,曹操發兵7萬迎敵,這時曹營將領畏懼,文官則認為以卵擊石,而於禁不信邪, 他進帳見曹操,願做先鋒,曹操嘉許之,馬上派遣樂進率400步騎相助,又選2000步騎讓於禁帶領,到延津渡口布陣拒敵。於禁和樂進率兵5000餘人襲擊袁紹的兵營周圍,從延津西南到嘉、汲縣30餘里內,與袁紹兩翼軍激戰。斬首、生俘各數千人,降袁紹的偏裨將20餘人。又攻擊袁紹右大營,在杜氏津破之。這時,正面戰場上袁紹用審配的謀策,讓左右翼萬駑齊發,曹軍大敗。曹操因右前鋒於禁大勝而加於禁為裨將軍,接著調於禁至官渡,留在身邊參贊軍機。審配建議袁紹築土城居高臨下射曹營兵,於禁會同諸將率軍以盾牌遮蔽。袁軍又暗挖地道偷襲,於禁率軍繞營掘壕截之。在危難中,於禁督軍並親冒矢石而戰。破紹之後,曹操遷升於禁為偏將軍,官渡之戰,曹軍共殲敵7萬餘人,而於禁率部殲敵佔1/7以上。官渡戰後,於禁的一個好友叛曹,於禁又揮淚將好友斬首。曹操之更加敬重於禁,於是封禁為虎威將軍,與同宗親信大將同待。 曹操派張遼討伐陳蘭,張遼缺糧,於禁領命押運糧草。他同張遼、樂進、徐晃等並稱為魏五虎名將。 後於禁遷右將軍,假節鋮,增邑500戶,其食俸1700戶。又封於禁為列侯,位同曹操諸兄弟。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命於禁為征南將軍,統領七路大軍15萬人解樊城之圍。關羽利用秋八月大雨,襄江水漲之機,在罾口川築壩,待於禁安營在口中,決壩水淹樊城,眾兵大部被淹死,於禁被擒降蜀。後來關羽敗於東吳,而於禁轉被吳將所獲。因孫權懼劉備報仇,就將關公首級和於禁轉交魏文帝曹丕。後於禁卒於魏國。
❽ 於禁的介紹
於禁(?-221年),字文則,泰山鉅平(今山東泰安南)人。三國時期魏國武將。本為鮑版信部將,後屬曹操,曾權於張綉造反時討伐不守軍紀的青州兵,同時為迎擊敵軍而固守營壘,因此曹操稱贊他可與古代名將相比。然而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襄樊之戰中,於禁在敗給關羽後投降,致使晚節不保。關羽敗亡後,於禁從荊州獲釋到了吳國。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孫權遣還於禁回魏,同年去世1,謚曰厲侯,有一子於圭。
❾ 三國里於禁的資料
於禁字文則,泰山鉅平人也。 個人檔案 字 文則 個人資料 性別 男 籍貫 [兗州]泰山鉅平 [今山東泰安] 官至 左將軍 謚曰厲 相關人物 曹操 關羽 龐德 曾效力過的勢力 魏 簡明歷史傳記 於禁,魏國五子良將之一。早期隨鮑信起兵討黃巾,後來又一起歸附曹操,被任為軍司馬。從此跟隨曹操四處征戰, 屢建功勛。 曹操征張綉失利, 大軍潰散, 唯獨於禁臨危不亂, 且戰且退. 路遇青州兵四處搶劫,被於禁追殺後就去告發於禁叛變,於禁先紮下營寨才去見曹操,曹操問他怎麼不先來解釋,於禁認為分辯事小,退敵事大,曹操對於禁堅毅沉穩的作風大加贊賞,封他為益壽亭侯。後來在敗呂布,破袁紹等大小戰役中,於禁等五良將都輪流任先鋒和後拒,成為曹軍將領中的骨幹精英。曹操曾經因惱怒朱靈而想撤掉他的兵權,就派於禁去辦,於禁手執文書僅帶數十騎就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他在曹軍中就是這樣地令人畏懼。 官至左將軍, 假節鉞。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包圍曹仁,於禁率軍救援,漢水泛濫,七軍被淹,於禁放棄抵抗而被俘, 關押在江陵,而曹仁的部下龐德卻不屈被殺。後來關羽被孫權所破,於禁獲釋而到了吳國,直到黃初二年才被送回魏國,那時他都已經須發皆白,面容憔悴,見了皇帝淚流滿面。曹丕下旨, 認為於禁兵敗是洪水暴發所致, 而不是軍事指揮上的錯誤, 並引用春秋時名將荀林父孟明視的事例來安慰他。後來命於禁去高陵祭拜曹操,並預先在陵中畫有他戰敗降敵,而龐德不屈的圖畫,於禁見到後, 慚愧發病而死。謚為厲侯。 歷史評價 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於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終。《三國志 魏書十七 張樂於張徐傳》 曹操曰:「淯水之難,吾其急也,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三國志 於禁傳》 太祖表漢帝,稱於禁樂進張遼曰:「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征,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三國志 樂進傳》 歷史年表 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起義,鮑信招合徒眾,於禁附從起兵。 漢獻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領兗州牧,於禁與其黨俱封為都伯,屬將軍王朗。王朗異之,向曹操推薦於禁之才可任大將。曹操召見於禁,拜軍司馬。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曹操使於禁領兵攻徐州廣威,拔之,拜陷陳都尉。 興平元年(公元194年)跟從曹操討呂布於濮陽,單獨領兵攻破呂布二營於城南,又單獨領兵攻破高雅於須昌。 興平二年(公元195年)跟從曹操攻壽張、定陶、離狐,圍張超於雍丘,皆破之。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跟從曹操征黃巾劉辟、黃邵等,屯版梁。黃邵等夜襲太祖營,於禁率麾下擊破之,斬劉辟黃邵等,盡降其眾。遷平虜校尉。從圍袁術將橋蕤於若縣,斬橋蕤等四將。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跟從曹操至宛,招降張綉。張綉復叛,曹操與戰不利,軍敗,還舞陰。這時軍亂,各抄小路奔太祖,於禁獨領所屬數百人,且戰且退,雖有死傷不相離。虜追稍緩,於禁徐整行隊,鳴鼓而還。未至曹操所,道見十餘人被創裸走,禁問其故,曰:「為青州兵所劫。」當初黃巾降後精銳被編成青州兵,曹操寬之,故敢因緣為略。於禁大怒,令其眾曰:「青州兵同屬曹公,而還為賊乎!」乃討之。青州兵逃走向曹操告發。於禁見敵兵將至,先立營壘,沒有時間見曹操。有的人對於禁說:「青州兵已告狀,你趕快去申辯吧。」於禁曰:「今賊在後,很快就會追擊至此,不先做准備,何以待敵?且曹公(耳)聰(目)明,何必申辯!」後來見了曹操,具陳其狀。曹操很高興,對於禁曰:「淯水之難,吾其急也,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於是錄禁前後功,封益壽亭侯。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復從曹操攻張綉於穰,擒呂布於下邳。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與史渙、曹仁攻眭固於射犬,破斬之。曹操初征袁紹,袁紹兵盛,於禁願為先鋒。曹操壯之,乃遣步卒二千人,使於禁為大將,守延津以拒袁紹,曹操引軍還官渡。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劉備在徐州叛變,曹操東征之。袁紹攻於禁,於禁堅守,袁紹不能攻下. 隨後主動出擊袁紹的側翼營寨,從延津向西南沿黃河攻取汲縣, 並與樂進等率步騎五千渡河攻取獲嘉縣,總共焚燒保聚三十餘屯,斬首獲生各數千,招降袁紹將何茂、王摩等二十餘人。隨後曹操又使於禁單獨領兵進駐原武,攻擊袁紹在杜氏津的營寨,破之。遷裨將軍,後從還官渡。曹操與袁紹連營,起土山相對。袁紹命令士兵向曹操的營中射箭,曹操的士卒多死傷,軍中懼。於禁督守土山,力戰,士氣大振。袁紹破,遷偏將軍。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冀州平。昌豨復叛,遣於禁征之。於禁急進攻昌豨;昌豨與於禁有舊,降於禁。諸將皆以為昌豨已降,當送還曹操,於禁曰:「諸君不知主公令乎!圍而後降者不赦。奉法行令,事上之節也。昌豨雖我舊友,但我可失節乎!」自臨與昌豨決,隕涕而斬之。曹操聞而嘆曰:「昌豨降不詣吾而歸禁,豈非命耶!」更加器重於禁。東海平,曹操表漢帝,稱於禁曰:「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征,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拜禁虎威將軍。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與臧霸等攻梅成,張遼、張郃等討陳蘭。於禁到,成舉眾三千餘人降。既降復叛,其眾奔蘭。張遼等與蘭相持,軍食少,於禁運糧前後相屬,張遼遂斬蘭、成。增邑二百戶,並前千二百戶。 這時,於禁與張遼、樂進、張郃、徐晃俱為名將,曹操每次征伐,不是用為行軍前鋒,就是用為後拒;而於禁持軍嚴整,得賊財物,無所私入,由是賞賜特重。曹操曾經惱恨朱靈,欲奪其兵權。曹操因為於禁有威重,遣於禁引數十騎,齎令書,往朱靈營奪其軍,朱靈及其部眾無人敢動。曹操讓朱靈為於禁部下,眾皆震服,其見憚如此。遷左將軍,假節鉞,分邑五百戶,封其一子為列侯。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太祖在長安,使曹仁討關羽於樊城,又遣於禁助曹仁。正值秋季大雨,漢水泛濫,平地水數丈,於禁等七軍皆沒。於禁與諸將登高望水,沒有地方可以逃走,關羽乘大船攻於禁等,於禁遂降,惟龐德不屈節而死。於禁被關押在江陵。曹操聞之,哀嘆者久之,曰:「於禁跟從我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 呂蒙攻破江陵後,孫權釋放於禁並與他會面,於禁乘馬與孫權並行,虞翻喝曰:「爾乃降虜,還敢與我主齊馬?」還差點揮鞭擊之,幸得孫權喝止。後孫權於樓船與群臣會飲,於禁聽聞樂聲後流淚,虞翻又曰:「汝欲作偽求免罪?」於禁雖為他所惡,但猶贊嘆其忠義。 魏文帝黃初二年(公元221年)曹丕稱帝,孫權稱臣,欲遣送於禁。虞翻諫曰:「斬之以令三軍,警惕人臣敢有二心者。」但孫權一心備戰劉備的東征而欲曹魏中立,故還是送遣於禁還魏。 文帝曹丕引於禁須發皓白,形容憔悴,泣涕頓首,拜於禁為安遠將軍。曹丕欲遣使至吳,便命他去拜見曹操的陵墓,陵中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於禁降服之狀。於禁見,慚愧病發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