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海涅的生平和創作經歷是怎麼樣的
海涅是德國詩人。他出生於猶太商人家庭,1819年起先後到波恩等大學攻讀法回律,並獲得博士學位。1816年開始寫答詩,1827年出版了詩歌總集《歌集》。他的詩歌富於浪漫主義色彩和民族氣息,給詩人帶來世界性聲譽。同時,他還寫了許多游記。1831年海涅流亡巴黎,為德國寫了大量通訊和政治評論,集為《法蘭西狀況》一書。《論德國宗教和政治的歷史》和《論浪漫派》兩本哲學著作是他介紹德國文化和宗教的論文匯集。他的第二部詩集是《新詩集》(1844),這本詩集標志著海涅由抒情詩人向政治詩人的轉變;他的長篇政治抒情詩《德國,一個年天的神話》也於1844年出版。這是他第一次回國旅行的結果,這部長詩是海涅詩歌創作的頂峰。晚年以口授形式創作了第三部詩集《羅曼采羅》,詩集仍洋溢著戰斗的激情。
『貳』 海涅的個人簡介
1797年12月13日生於德來國杜塞爾多自夫一個猶太商人家庭。童年和少年時期經歷過拿破崙戰爭。
1819年~1824年先後斷續在波恩大學、格廷根大學、柏林大學學法律和哲學並從事創作。
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後遷居巴黎。
1843年-跟馬克思相識,海涅的創作達到頂峰,同時作品也更多了批判現實主義。
1845年始,癱瘓症開始惡化。
1848年5月海涅最後一次出門,去了盧浮宮博物館。斷臂維納斯像勾起了他的傷感:「我在她的腳前呆了很久,我哭得這樣傷心,一塊石頭也會對我同情。女神也憐憫地俯視著我,可是她又是這樣絕望,好像她想說:難道你沒有看見,我沒有臂膀,不能幫助你嗎?」自從這一天後,海涅在床上過了8年「床褥墓穴」的生活,但他仍然不斷創作,1851年完成了《羅曼采羅》。
1856年2月17日,在巴黎逝世。
『叄』 海涅簡介
海涅(1797-1856年):1797年12月13日生於德國杜塞爾多夫,童年和少年時期經歷了拿破崙戰爭。1815年拿破崙兵敗後,曾在銀行工作。1819年後,曾在波恩大學、格廷根大學、柏林大學學習。在柏林時結識法恩哈根·封·恩澤夫婦以及作家沙米索、富凱等。恩澤夫婦家的文學沙龍是柏林的文學中心。在它的影響下,海涅的第一部《詩集》於1821年在柏林出版。1823年發表《悲劇——抒情插曲》。1824年1月重返格廷根大學學習法律,並繼續寫詩,完成了《還鄉集》。1825年獲法學博士學位。《還鄉集》增訂後與《哈爾茨山游記》和《北海紀游》中的第一部分組詩,於1826年匯編為《旅行記》發表,引起強烈的反響。1827年《旅行記》第2卷出版。從英國旅行回到漢堡後,他的《歌集》出版,收入在此之前發表的大部詩歌,奠定了海涅作為傑出的抒情詩人的地位。1829年《旅行記》第3卷出版。以後海涅陸續發表了《法蘭西現狀》、《論法國的畫家》、《德國近代文學史略》、《路德維希·伯爾納,亨利希·海涅的備亡錄》、《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等文章和詩歌。1848年5月完全癱瘓,他以驚人的毅力堅持寫作,口授完成詩集《羅曼采羅》,於1851年出版。後還寫了一些散文作品。1856年2月17日,海涅在巴黎逝世。
『肆』 海涅的資料
簡介
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又譯亨利希·海涅,1797-1856)1797年12月13日生於德國杜塞爾多夫,童年和少年時期經歷了拿破崙戰爭。海涅出生在萊茵河畔杜塞爾多夫一個破落的猶太商人家庭。1795年,拿破崙的軍隊曾開進萊茵河流域,對德國的封建制度進行了一些民主改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拿破崙「在德國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傳播者,是舊的封建社會的摧殘人」。法軍的這些改革,使備受歧視的猶太人的社會地位得到了較全面改善,因此海涅從童年起就接受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影響。
1819至1823年,海涅先後在波恩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法律和哲學,他聽過浪漫主義作家奧古斯特·威廉·施勒格爾和唯心主義哲學家黑格爾的講課。海涅早在20歲時就開始了文學創作,他的早期詩作:《青春的苦惱》、《抒情插曲》、《還鄉集》、《北海集》等組詩,多以個人遭遇和愛情苦惱為主題,反映了封建專制下個性所受到的壓抑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苦惱。1820年的冬季學期,他來到哥廷根大學,在那裡,他參加了一個學生組織。然而,僅僅在1821年1月,他就被迫離開了學校和這個組織。還是在哥廷根,海涅1825年獲得法學博士學位。
「我跟一些人一樣,在德國感到同樣的痛苦,說出那些最壞的苦痛,也就說出我的痛苦。」(《每逢我在清晨》)這些詩句中所抒發的個人感受,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這些詩作於1827年收集出版時,題名為《詩歌集》。它們表現了鮮明的浪漫主義風格,感情淳樸真摯,民歌色彩濃郁,受到廣大讀者歡迎,其中不少詩歌被作曲家譜上樂曲,在德國廣為流傳,是德國抒情詩中的上乘之作。
從1824年到1828年間,海涅游歷了祖國的許多地方,並到英國、義大利等國旅行。由於他廣泛接觸社會,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理解,寫了四部散文旅行札記。
在第一部 《哈爾茨山游記》里, 海涅以幽默活潑的筆調描繪了20年代令人窒息的德國現狀,諷刺嘲笑了封建的反動統治者、陳腐的大學、庸俗的市儈、反動的民族主義者、消極的浪漫主義者;以濃郁的抒情筆調描繪了祖國壯麗的自然景色,同時又以深厚的同情,描繪了山區礦工的勞動生活。
在第二部《觀念——勒·格朗特文集》里,海涅描繪了法國軍隊進入故鄉的情景,刻畫了拿破崙的形象,表現了作者對法國革命的嚮往和對德國封建統治的憎惡。
在第三部《從慕尼黑到熱那亞的旅行》等義大利游記里,描繪了義大利的風光和社會生活,揭露了貴族天主教的反動性,同時對貴族作家脫離現實的傾向進行了批判。
在第四部《英國片段》里,作家描繪了富豪的貴族和資產階級與勞動人民的尖銳對立,揭露了大資產階級的貪婪和掠奪。
這四部札記的主要傾向是抨擊德國的封建反動統治,期望德國能爆發一場比較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這四部旅行札記的創作表明,海涅在思想上已成長為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在藝術上,海涅已從青年時代對個人遭遇與感情的描寫,轉向對社會現實的探討,走向現實主義道路。
海涅晚年思想上的矛盾與懷疑突出的表現在他對共產主義的信念與理解上,他思想上的矛盾是那個時代的產物,正如列寧在紀念赫爾岑時所說,「是資產階級民主派的革命性已在消亡,而社會主義無產階級的革命性尚未成熟這樣一個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時代的產物和反映」。同時,也反映了海涅本身資產階級世界觀的局限。1856年2月27日,海涅逝世。
『伍』 誰能介紹一下海涅
海涅(1797-1856)是19世紀德國傑出的詩人。他從小就嚮往爆發過資產階級大革命的法國。1830年,法國人民通過七月革命的法國。1830年,法國人民通過七月革命推翻了復辟的波旁王朝,消息傳到德國,海涅的心情極為振奮,他在自己的日記中與道:「我的心裡充滿了歡樂和歌,我渾身變成了劍和火焰。」他立下誓言:「拿起所向披靡的武器」,「頭戴花冠去作殊死的斗爭。」他確實像劍和火焰一樣,用詩篇反對專制,反對黑暗,歌頌革命,勇敢地戰鬥了一生,直到臨終前,他還囑咐後人,在他棺材上不要放花圈,而要放上一把寶劍。
海涅從19歲起就開始發表抒情詩,1827年出版了《詩歌集》。集中的詩歌大都以個人的愛情苦惱為主題,傾吐了個人的不幸遭遇,同時也表現了對社會的不滿。詩風樸素,感情真摯,節奏整齊,音調和諧,具有民歌風格和帶有浪漫主義色彩。
從1831年起,海涅定居法國,他與雨果、巴爾扎克、喬治·桑等作家經常來往,同時他又受到了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的影響,寫了不少論文,揭露法國波旁王朝的反動實質。《論浪漫派》一書強調藝術不應脫離生活,詩篇不能只寫毫無藝術性的革命口號。1843年,海涅與馬克思相識,這對他的思想和創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政治詩集《時代的詩》宣傳了社會主義。1844年6月,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爆發對壓迫者的切齒痛恨和強烈的反抗精神,對「虛假的祖國」、「闊人的國王」和反動的宗教進行憤怒的詛咒和猛烈的抨擊。
海涅在1843年還寫了著名的長詩《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詩中以象徵的手法、奇妙的幻想和對現實生活逼真的描繪,猛烈抨擊了德國社會生活中種種丑惡的現象和反動的人物,洋溢著愛國主義的熱情和對美好社會的嚮往,詩中辛辣的諷刺、精闢的比喻、鏗鏘有力的韻律和形象生動的語言,使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達到了完美的統一,成了德國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結合得十分成功的名著。
『陸』 海涅的簡介和詩歌
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 1797年12月13日~年2月17日),德國著名抒情詩人,被稱為「德國古典文學的最後一位代表」。詩人以平常的詞彙,普通的語句構造出思想深刻、生動優美的詩篇。在德國文學中既是作家又是思想家的不乏其人,但像海涅那樣將二者完美地統一起來,而又沒有讓詩歌負擔哲學的沉重的,卻不多見。
《詩歌集》(1827年)為海涅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是他的第一部詩集,包含《青春的苦惱》、《抒情插曲》、《還鄉集》、《北海集》等組詩。《哈爾茨游記》(1826年~1831年);《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1844年);《論浪漫派》(1836年);《西里西亞織工之歌》(1844年);《羅曼采羅》(1851年)優美的詩篇吸引了很多作曲家為其譜上曲子,據《音樂中的海涅》(貢特·麥茨納著,1989年出版)一書記載,為海涅詩歌譜曲或改編加工的曲目約一萬首,其中被譜曲次數最多的五首詩歌是:
《你像一朵鮮花》388曲
《孤獨立著的一棵蒼松》209曲
《我在夢中哭泣》149曲
《美麗的五月》130曲
《每逢注視著你的眼睛》127曲。
由作曲家弗里德希·西爾歇譜曲的《羅累萊》廣為流傳
『柒』 海涅是哪國人
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又譯亨利希·海涅,1797-1856)1797年12月13日生於德國杜塞爾多夫,童年和少年時期經歷了拿破崙戰爭。海涅出生在萊茵河畔杜塞爾多夫一個破落的猶太商人家庭。1795年,拿破崙的軍隊曾開進萊茵河流域,對德國的封建制度進行了一些民主改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拿破崙「在德國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傳播者,是舊的封建社會的摧殘人」。法軍的這些改革,使備受歧視的猶太人的社會地位得到了較全面改善,因此海涅從童年起就接受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影響。
1819至1823年,海涅先後在波恩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法律和哲學,他聽過浪漫主義作家奧古斯特·威廉·施勒格爾和唯心主義哲學家黑格爾的講課。海涅早在20歲時就開始了文學創作,他的早期詩作:《青春的苦惱》、《抒情插曲》、《還鄉集》、《北海集》等組詩,多以個人遭遇和愛情苦惱為主題,反映了封建專制下個性所受到的壓抑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苦惱。1820年的冬季學期,他來到哥廷根大學,在那裡,他參加了一個學生組織。然而,僅僅在1821年1月,他就被迫離開了學校和這個組織。還是在哥廷根,海涅1825年獲得法學博士學位。
「我跟一些人一樣,在德國感到同樣的痛苦,說出那些最壞的苦痛,也就說出我的痛苦。」(《每逢我在清晨》)這些詩句中所抒發的個人感受,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這些詩作於1827年收集出版時,題名為《詩歌集》。它們表現了鮮明的浪漫主義風格,感情淳樸真摯,民歌色彩濃郁,受到廣大讀者歡迎,其中不少詩歌被作曲家譜上樂曲,在德國廣為流傳,是德國抒情詩中的上乘之作。
從1824年到1828年間,海涅游歷了祖國的許多地方,並到英國、義大利等國旅行。由於他廣泛接觸社會,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理解,寫了四部散文旅行札記。
在第一部 《哈爾茨山游記》里, 海涅以幽默活潑的筆調描繪了20年代令人窒息的德國現狀,諷刺嘲笑了封建的反動統治者、陳腐的大學、庸俗的市儈、反動的民族主義者、消極的浪漫主義者;以濃郁的抒情筆調描繪了祖國壯麗的自然景色,同時又以深厚的同情,描繪了山區礦工的勞動生活。
在第二部《觀念——勒·格朗特文集》里,海涅描繪了法國軍隊進入故鄉的情景,刻畫了拿破崙的形象,表現了作者對法國革命的嚮往和對德國封建統治的憎惡。
在第三部《從慕尼黑到熱那亞的旅行》等義大利游記里,描繪了義大利的風光和社會生活,揭露了貴族天主教的反動性,同時對貴族作家脫離現實的傾向進行了批判。
在第四部《英國片段》里,作家描繪了富豪的貴族和資產階級與勞動人民的尖銳對立,揭露了大資產階級的貪婪和掠奪。
這四部札記的主要傾向是抨擊德國的封建反動統治,期望德國能爆發一場比較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這四部旅行札記的創作表明,海涅在思想上已成長為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在藝術上,海涅已從青年時代對個人遭遇與感情的描寫,轉向對社會現實的探討,走向現實主義道路。
海涅晚年思想上的矛盾與懷疑突出的表現在他對共產主義的信念與理解上,他思想上的矛盾是那個時代的產物,正如列寧在紀念赫爾岑時所說,「是資產階級民主派的革命性已在消亡,而社會主義無產階級的革命性尚未成熟這樣一個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時代的產物和反映」。同時,也反映了海涅本身資產階級世界觀的局限。1856年2月27日,海涅逝世。
編輯本段
文學生涯
海涅出身在德國杜塞爾多夫市一個猶太商人的家庭里。父親薩姆蓀·海涅經營呢絨生意失敗,家道中落;母親貝蒂·海涅是一位醫生的女兒,生性賢淑,富有教養,喜好文藝。在她的影響下,詩人早早地產生了對文學的興趣,十五歲還在念中學時就寫了第一首詩,可是他卻不得不遵從父命走上經商的道路,十八歲時去法蘭克福的一家銀行當見習生,第二年又轉到他叔父所羅門·海涅在漢堡開的銀行里繼續實習。在富有的叔父家中,海涅不僅嘗到了寄人籬下的滋味(《屈辱府邸》一詩便反映他當時的經歷),更飽受戀愛和失戀的痛苦折磨,因為他竟不顧門第懸殊,痴心地愛上了堂妹阿瑪莉——一位他在詩里形容的「笑臉迎人,胸存詭詐」的嬌小姐。
一八一九年秋,因為前一年在叔父資助下興辦的哈利·海涅紡織品公司經營失敗,同時在杜塞爾多夫做生意的父親也破了產。年輕的海涅完全失去了經商的興趣和勇氣,遂接受叔父的建議進入波恩大學學習法律,准備將來做一名律師,然而從小愛好文藝的他無心研究法學,卻常去聽奧古斯特·威廉·施勒格爾的文學課。
施勒格爾是德國浪漫派的傑出理論家、語言學家和莎士比亞翻譯家,海涅視他為自己「偉大的導師」,早期的文學創作受到了他的鼓勵和指導。除此而外,從浪漫派詩人阿爾尼姆和勃倫塔諾整理出版的德國民歌集《男童的奇異號角》中,從烏蘭特和威廉·米勒等浪漫派詩人的作品中,年輕的詩人獲得了不少啟迪,汲取了很多營養;他崇拜歌德,並遵照「導師」施勒格爾的建議老老實實地讀了歌德的作品;他把英國的浪漫主義詩人拜倫引為知己,不只把拜倫的詩歌翻譯成德文,還模仿拜倫的衣著風度,在創作上接受拜倫的影響,以致在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一度被稱做「德國的拜倫」。這就難怪海涅的早期詩歌創作顯示出不少浪漫派的特徵,如常常描寫夢境,喜歡以民間傳說為題材,格調大多接近民歌等等。不過也僅此而已,因為他本身並不屬於這個當時在德國已經逐漸過時的文學流派。後來,一八四六年,在為長詩《阿塔·特羅爾――一個仲夏夜的夢》所做的序里,海涅總結自己與浪漫派的關系道:「……我曾在浪漫派之中度過我的最愉快的青年時代,最後卻把我的老師痛擊了一頓……」因為他在一八三三年寫成的《論浪漫派》中,已對這個包括自己「導師」施勒格爾在內的派別做了嚴厲的批評。
一八二○年秋天,海涅轉學到了哥廷根大學。跟在波恩時一樣,他無心學業,卻常參加一些學生社團的活動。後因與一個同學決斗受到停學處分,不得已於第二年再轉到柏林大學。在柏林期間,海涅不但有機會聽黑格爾講課,了解了當時哲學所關注的所有問題,對辯證法有了初步的掌握,還經常出入當地的一些文學沙龍,結識了法恩哈根·封·恩澤夫婦以及沙密索、福凱等不少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大大地開闊了眼界,為日後成為一個思想深邃、敏捷的評論家打下了重要的基礎。同時,他還參加猶太人社團的文化和政治活動,表現出了對社會正義事業以及猶太人命運的同情和關注。
一八二四年,詩人重返哥廷根大學,堅持學習到第二年大學畢業,並於七月二十日獲得法學博士的學位。在此之前不到一個月,他已接受洗禮皈依基督教,成了一名路得派的新教徒。
在個人生活方面,由於初戀情人阿瑪莉在一八二一年八月嫁給了一個有錢的地主,詩人遭受了巨大的心靈創痛。而在一年多以後的一八二三年五月,他在漢堡又邂逅阿瑪莉的妹妹特萊薩,再次墜入愛河,經受了戀愛和失戀的痛苦。這樣一些不幸的經歷,都明顯地反映在了他早年的抒情詩中。
但是隨著閱歷的增長,見識的提高,海涅的文學創作也開始走向成熟,不但題材和體裁變得豐富多彩了,思想也更加深刻。特別是一八二四年,他從大學城哥廷根出發往東北行,徒步漫遊了哈爾茨山及其周圍地區,一路上盡情飽覽自然風光,細心觀察世態民情,在此基礎上寫成了《哈爾茨山游記》,為自己的創作開辟了一條新路。隨後的四五年,他又寫了大量的游記和散文作品。
在十九世紀二十年代,海涅事實上已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游記的寫作上,因為在他看來,那搜集了他早年那些優美而感傷的愛情詩的《詩歌集》,只是一條「無害的商船」,而從《哈爾茨山游記》開始的游記作品,卻是一艘艘裝備著許多門大炮的「戰艦」(見一八二七年十月三十日致摩西·摩色爾的信)。無論是旅居北海之濱的諾德尼島,或是在暢游南方的文明古國義大利途中,他都專注而細心地建造這樣的「炮艦」。
在1821至1830年期間,海涅曾到德國各地和波蘭、英國、義大利旅行。1822年出版第一部「詩集」,次年又出版「悲劇—抒情插曲」。1827年他把早期抒情詩匯集在一起出版,題名「歌集」,引起轟動,奠定了他在文壇上的地位。這期間,他還創作了「哈爾茨山游記」等散文作品,也引起巨大反響。海涅這個時期的抒情詩和游記,大多抒寫他個人的經歷、感受、憧憬,感情真摯,語言優美,具有明顯的浪漫 主義色彩。
1830年法國爆發七月革命,海涅深受鼓舞,決定前往巴黎。在這兒他結識了大仲馬、貝朗瑞、喬治·桑、巴爾扎克、雨果等作家和李斯特、肖邦等音樂家,並與空想主義者聖西門的信徒交往,也受到這方面的影響。這時期他寫了「論德國宗教和的歷史」(1835)和「論浪漫派」(1836)兩本著作。為了和激進派詩人內容空洞的「傾向詩」進行斗爭,他寫了長詩「阿塔·特羅爾,一個仲夏夜的夢」(1843)。1843年底,海涅和馬克思在巴黎結識。這個時期,他的詩歌創作達到了新的高峰,他發表了「新詩集」(1844),其中包括一部分以「時代的詩」命名的政治詩,和長詩「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1844)。這些詩歌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兩方面都取得很高的成就,成為1848年革命前夕時代的最強音。
海涅在1848年革命失敗後,忍受癱瘓的痛苦,在「床褥墓穴」用口授方式創作了許多優秀詩篇,其中包括「羅曼采羅」(1851)、「1853至1854年詩集」和一些遺詩。這些中雖有悲憤憂郁之作,但大多數仍充滿戰斗的豪情、對祖國和人類的未來具有堅定的信心。1856年2月17日,海涅在巴黎逝世,葬於蒙馬特公墓。在巴黎這個革命中心和國際文化大都會,海涅結識了巴爾扎克、仲馬、維克多·雨果和喬治·桑等法國大作家,以及肖邦、李斯特、柏遼茲等著名的音樂家和藝術家,經常有機會參加各種文藝聚會,觀看演出和參觀美術展覽,過著緊張而充實的生活,眼界進一步地開闊了,思想也進一步地活躍起來。在隨後的十多年裡,他雖也繼續詩歌創作,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卻用於為德國國內的報刊撰寫通訊和時事評論,及時而又如實地報道法國和巴黎的各方面情況,想讓法蘭西革命的燦爛陽光去驅散籠罩著封建分裂的德意志帝國的濃濃黑暗,讓資產階級進步意識形態的熏風去沖淡彌漫在那兒的陳腐之氣,於是產生了《法蘭西現狀》、《論法國畫家》、《論法國戲劇》以及《路台齊亞》等一大批報道和文論。與此同時,他也向法國讀者介紹德國的宗教、歷史、文化、哲學以及社會政治現狀,寫成了《論浪漫派》、《德國宗教和哲學的歷史》等重要論著,幫助法國人民對德國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比較深刻的認識。這樣,海涅便開始了他寫作生涯更緊密地聯系現實和富有革命精神的第三個階段。
在這個階段,除去時評和文論,海涅還發表了小說《施納波勒沃普斯基回憶錄》、《佛羅倫薩之夜》和《巴哈拉赫的法學教師》。只可惜這些作品全都是一些片斷,而詩歌創作也幾乎陷於停頓。這大概是因為時事過於動盪,詩人已無法靜下心來從事純文學的創作,拿德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家弗朗茨·梅林的話來說就是:「海涅在三十年代極其嚴肅地對待他的『使徒的職責』和『護民官』的任務,因而他的詩歌創作就退居相當次要的地位了。」這意味著,海涅把自己革命戰士的職責看得比他詩人的成就和榮譽還重,然而也多虧如此,他才得以充分展示在游記作品裡已初露鋒芒的社會觀察家和批評家的才華,讓後世能一睹其博大深邃的思想家和英勇善戰、堅強不屈的戰士的風采。
一八四四年,海涅在巴黎遇見馬克思,與這位比自己年輕的革命家及其周圍的同志結下了親密的友誼,受到了他們的共產主義理想的影響。這一年十一月,詩人在流亡十三年後第一次短時間回祖國探望母親,心情異常激動,以致一到邊界心臟就「跳動得更加強烈,淚水也開始往下滴」。待到發現德國封建、落後的狀況依舊,詩人更加悲憤難抑,於是懷著沉痛的心情寫成了長詩《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在詩里,他不僅痛斥和鞭笞形形色色的反動勢力,而且發出了「要在大地上建立起天上的王國」的號召。這部作品與合在一起出版的《新詩集》,也和前面提到的那些時評和文論一樣,都具有緊密聯系社會現實、有力針砭時弊和富有革命精神的特點。也就難怪恩格斯會興奮地宣告「德國當代最傑出的詩人亨利希·海涅也參加了我們的隊伍」,公開承認了他乃是一名革命戰士。
進入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特別是在《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寫作成功以後,海涅的詩歌之泉在乾涸了近十年後又迅速而激越地流淌、噴湧起來,從而開始了他文學生涯的第四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他寫了大量如投槍匕首般鋒利尖銳的「時事詩」,如被譽為「德國工人階級的馬賽曲」的《西里西亞的紡織工人》等等,對各式各樣的反動勢力進行無情的揭露和諷刺。也就是說,與早年的抒情詩相比,詩人這時的作品已發生了質的變化,不再是抒發個人喜怒哀樂的低吟淺唱,而成了戰場上震撼心魄的鼓角和吶喊。可惜的是,在一八四八年法國爆發二月革命,整個歐洲都掀起了革命高潮之際,海涅的詩歌創作又中斷了一兩年。原因是詩人在年前罹患脊髓癆,到一八四八年已經卧床不起,正苦苦地與死亡進行著抗爭。
進入十九世紀五十年代以後病情稍有緩和,海涅在創作「時事詩」的同時,也寫了不少音調沉鬱、憤世嫉俗的抒情詩,哀嘆自身不幸的命運和遭遇。他身為猶太人而傾向進步和革命,因而長期受到德國政府的迫害。自一八三五年起,他的作品就列入了德國官方的查禁名單,且高踞榜首,新作更難在國內出版,稿費來源幾近枯竭。與此同時,叔父所羅門·海涅對他的接濟也早已斷絕,在流亡中的詩人經濟十分拮據,不得已而領取了法國政府發給的救濟金。這事在一八四八年被國內的論敵知道了,海涅因此遭到惡毒攻擊,再加上生活艱苦辛勞等原因,致使他患的脊髓癆進一步惡化。一八五一年,在妻子瑪蒂爾德陪同下,海涅好不容易支撐著病體,最後一次外出參觀了盧浮宮博物館,從此以後便長年地痛苦掙扎在他所謂的「床褥墓穴」中。可是盡管如此,詩人仍然像一位臨死仍堅持戰斗的戰士一樣堅持寫作,直至一八五六年二月十七日與世長辭。他在逝世前一年為自己的散文集《路台齊亞》法文版撰寫的那篇序言,表明這位戰士詩人至死不悔,始終忠於自己的共產主義的信念和革命理想。
編輯本段
詩歌創作的階段及特色
海涅的出身、經歷、交往和思想發展,都很自然地影響了他的文學創作,也反映在了他的作品特別是在他的詩歌中。海涅的詩歌創作包括抒情詩、時事詩、敘事詩以及長詩等樣式(或品種),可謂豐富多彩;其中尤其是抒情詩,無論立意、運思,還是語言風格,都有鮮明的個性、獨特的風格。縱觀整個德語詩歌史,海涅可稱是繼歌德之後最傑出的歌者。在世界詩壇上,海涅的成就和影響足以與英國的拜倫、雪萊,俄國的普希金,匈牙利的裴多菲等大家媲美。他的多半以愛情為題材的抒情詩,由舒曼、舒伯特、門德爾松、柴可夫斯基等各國大作曲家譜寫成歌曲,多達三千首以上,其數量甚至超過了被他和拜倫尊為「詩壇君王」的歌德,堪稱世界第一。其中如《羅蕾萊》、《你好像一朵鮮花》、《北方有一棵松樹》、《乘著歌聲的翅膀》、《我曾在夢中哭泣》等等,更是受到各國作曲家的青睞,被反復譜曲,最少的也有六七十次,最多的《你好像一朵鮮花》竟達到一百六十次以上,恐怕也已算得上世界之最。所有這些膾炙人口的歌曲,還有許多類似的優美動人的抒情詩,一個多世紀以來便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流傳,特別是受到正處於青春期的煩惱苦悶中的年輕人和飄泊異鄉的遊子們的喜愛。
上述大多寫成於早期和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抒情詩,以及部分產生於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的哀嘆自身命運的詩,固然都情真意切,音韻優美,感人肺腑,然而卻不免常常情調纏綿、憂傷、凄切。與之形成鮮明的對照的是海涅在革命的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所寫的大量所謂的時事詩,以及產生於一八二五、一八二六兩年的韻海詩。
最著名的時事詩如《頌歌》、《教義》、《傾向》、《等著吧》和《西里西亞的紡織工人》等等,都以音調鏗鏘、氣勢豪邁而深受讀者喜愛,因此成為了詩歌朗誦會的保留節目。其實,這些所謂時事詩同樣是優秀的抒情詩,只不過它們所抒發的已不限於個人一己的喜怒哀樂,而是從對時代和大眾的深切關懷中所迸發出來的革命豪情,因而也具有動人心魄的力量和巨大深刻的社會意義,贏得了更廣泛的贊譽。它們是戰斗的吶喊,沖鋒的號角,所謂時事詩應該說也就是時代的詩,因為它們是戰士海涅在那革命的年月發出來的時代最強音。
那兩組韻海詩,寫出了大海的寬廣浩淼,粗獷豪邁,澎湃洶涌和變化無常,也就是說它們並非自然景物的純客觀描繪,而是詩人借景抒懷的產物,只不過表現得含蓄一些罷了。很顯然,它們雖同為韻海詩,所表現的感情卻各式各樣,手法也有相應的變化。例如《表白》、《舟中夜曲》和《海中幻影》這三首詩都涉及到了愛情這同一主題,然而我們讀後的感受卻大不相同。其中特別是《表白》,比起海涅早年那些多少有點輕佻的情詩來,更具有大得多的震撼力。
綜上所述,海涅從十五歲寫第一首詩開始,直至逝世前兩周吟成絕筆詩《受難之花》,幾乎與詩歌一生相伴,文學創作特別是詩歌創作幾乎成了他的全部生命。他的詩歌創作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一,早年,他「囿於溫柔的羈絆」,抒寫的主要是自己個人對於堂妹阿瑪莉和特萊薩的戀慕之情和失戀的痛苦。此外,他也創作了一組氣魄宏大的詠海詩,並在另外一些詩中,表達了對法國大革命的同情,對德國社會現實的憤懣和不滿。海涅這個時期的作品,特別是其中的愛情詩,大多充滿郁悶和哀愁,但卻哀而不怨,甚至時時叫人覺得風趣而俏皮,整個風格既清新、柔美、飄逸,又單純、質朴、自然、熱烈,富於民歌的韻致。郭沫若在一九二○年出版的《三葉集》中對海涅的詩十分欣賞,稱它「麗而不雄」,應該講用來評價海涅的早年詩歌創作是很恰當的。這一時期最富代表性的作品為:《羅蕾萊》、《北方有一棵松樹》、《你好像一朵鮮花》和《宣告》等。
二,一八三○年法國七月革命爆發,海涅迅速「投身時代的偉大戰斗行列」,詩歌創作遂進入成熟的中期。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歐洲普遍高漲的革命形勢激勵鼓舞下,在馬克思的影響幫助下,他的詩歌創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光輝頂點。這時,他詩中的玫瑰與夜鶯已經被劍和火焰代替,詩人充分顯示了自己「打雷的本領」。在各個階段,海涅創作了不少政治時事詩,其中不乏雄渾豪放之作,喇叭和大炮之聲時時可聞。在這個階段,他寫成了《頌歌》、《教義》、《傾向》、《西里西亞的紡織工人》以及長詩《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等富於戰斗精神的詩篇,其中特別是《西里西亞的紡織工人》(1844),更被譽為「德國工人階級的馬賽曲」。
三,一八四五年特別是一八四八年以後,受到大革命的失敗和自身健康狀況急劇惡化的影響,海涅的詩歌創作由鬥志昂揚、激情奔放的中期,轉入了低沉悲壯的晚期。讀著他那些懷念故土、慨嘆人生、憤世嫉俗的篇章,我們彷彿看見詩人輾轉反側在「床褥墓穴」中,咬緊牙關,忍受著難以名狀的肉體和精神的痛苦,與敵人和命運,與釀成這命運的社會進行著頑強的、最後的抗爭。他這個時期的作品雖難免失望彷徨的情緒,格調也傾向凄惻哀婉,但卻始終如一地保持著樂天的戰斗精神,風格仍然是那樣自然、單純、誠摯,字里行間還不時透出機智和幽默。像《現在往哪裡去》、《決死的哨兵》和《遺囑》等作品,都很好表現了詩人寧折不彎、寧死不屈的戰士情懷。
在此不妨強調一下,這貫穿於海涅整個創作中的機智幽默情趣,應該說是使他區別於其他所有抒情詩人的一個最為突出的天賦特徵。正是它,顯露出了海涅作為一位目光犀利的思想家的本色,使他的詩內涵更加深沉豐富,更加耐人尋味。在不同時期的不同作品中,這種幽默情趣,或表現為對不幸際遇的自我解嘲,或表現為對朋輩的友好調侃,或表現為對敵人的尖刻諷刺……這種幽默情趣,從本質上講,乃是海涅積極樂觀的天性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的反映。
二十世紀以來,經過魯迅、郭沫若、段可情、馮至、林林以及其他一些前輩作家和翻譯家的譯介,海涅已成為我國廣大讀者所十分熟悉和熱愛的一位外國詩人。楊武能在1999年重新出了一個譯本。在重新選譯他的抒情詩和時事詩的過程中,楊武能從前輩特別是他的業師馮至教授的舊譯中學習了不少東西,目的是使這新譯更加完善,更具可讀性,更加上口和富有詩味。
這個集子主要參照柏林和魏瑪建設出版社的《海涅五卷集》一九七八年第十五版第一卷選編、翻譯,在編譯的過程中,參考了馮至老師影響很大的《海涅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五七年版),以及對譯介海涅卓有建樹的錢春綺先生和張玉書先生的選本。
編輯本段
影響
在德語近代文學史上,海涅堪稱繼萊辛、歌德、席勒之後最傑出的詩人、散文家和思想家。他不僅擅長詩歌、游記和散文的創作,還撰寫了不少思想深邃、風格獨特並富含文學美質的文藝評論和其它論著,給後世留下了一筆豐富、巨大、光輝而寶貴的精神財富。海涅兼擅詩歌、散文和游記的創作,但是無論個人的性情和氣質,還是創作的成就和影響,都仍然讓我們首先尊他為一位出色的抒情詩人和偉大的時代歌手。
海涅在與「床褥墓穴」斗爭了八年後逝世,享年五十八歲,比起那些與他差不多同時代而英年早逝的天才詩人、作家如棱茨、荷爾德林、比希納以及拜倫和裴多菲來,可謂長壽,但是他並不幸福,因為他不只出身微賤,而且一生顛沛流離,最後竟至客死他鄉,雖然他愛法國和巴黎甚於自己的德意志祖國。根據詩人的遺願,他死後安葬在了巴黎著名的蒙馬特公墓。不過,詩人又可以說非常幸福,因為在後世德國乃至全世界讀者的心中,他無疑已用既豐富多彩又才華橫溢的作品,為自己豎立起了一座高大、宏偉和不朽的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