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自我評價
,2008) 。自我評價是人們對自己的能力、狀態和發展趨勢的評價性認識,也就是人們自己成為自己的認識對象。在自我評價里,自我是主體,也是客體,分別被有的研究者成為「主體自我」和「客體自我」。自我評價跟主體的自我概念(即自我意識)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心理學中,自我評價是隨著對自我概念的深入研究逐漸受到研究者重視的(金盛華 ,1996)。 L·E·韋爾斯和G·馬威爾(1976)指出, 人們通常根據兩個主要標准進行自我評價: 一是對自己的能力或效能的感受; 二是對自己的德行或價值的感受。一般情況下,這兩個標準是通過反映評價、社會比較、自我歸因和角色扮演等具體評價手段來實現的。 同時,根據Bailey(1996)等學者的觀點,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評價能力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因為自我評價能促使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進步負責;能使學習者清楚地看到他們現在的水平和他們希望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距;能使學習者看到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從而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綜合能力;能使學習者獲得更大的學習動力(彭金定, 2002)。 對於高中學生而言,他們已經對語言學習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方式,所以教師應該給學生審視和反思自己原有學習策略的機會,引導學生分析不同寫作策略的優劣,並向學生明確在寫作中採用自我評價的意義和目的,幫助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有意識地逐步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尤其是從內心逐步接受自我評價是高質量寫作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的觀念。當然,在實施自我評價之前,教師必須給予學生充分的指導和示範,使每位學生都能反思自己的寫作過程,掌握對自己的作文進行恰當有效的自我評價的方式,並能從中獲得對下次寫作有所幫助的信息和提示。
㈡ 自我評價怎麼寫
從知識結構、能來力結構、個性心自理特徵等方面進行自我判斷,找出自己的優勢和不足,興趣與潛能,職業適應性等關系重大的個人特徵。
㈢ 成長記錄冊自我評價給我來幾句
自我評價是自我意識發展的主要成份和主要標志,是在認識自己的行為和活專
動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屬通過社會比較而實現的。由於我們自我評價能力不高,往
往不是過高就是過低,大多屬於過高型。因此,要提高我們的自我評價能力,你
就應學會與同伴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做出評價。你還應學會藉助別人的評價來評
價自己,學會用一分為二的觀點評價自己。由於自我評價是自我認識中的核心成
份,它直接制約著自我體驗和自我調控,所以,對我們進行自我意識訓練,核心
應放在自我評價能力的提高上。
㈣ 自我認識和評價有哪些方面
自我評價是自我認知的過程。就大學生擇業而言,自我評價是大學生擇業意識從 「我想干什麼」的幻想型轉變到 「我能幹什麼」的現實型上來的過程,也就是實現擇業者知行統一的過程。
自我評價的內容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職業適應范圍,不同的職業對人有不同的要求,兩方面的最佳結合就是擇業者的個人特徵與職業對人的要求相匹配。就大學生擇業而言,通常是通過 「職業三傾向」評價表現出來的,即職業體力傾向、職業能力傾向和職業個性傾向。
1.職業體力傾向:職業體力傾向是通過對擇業者的身體素質的評價、分析,判斷出其所適應的職業傾向。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力氣;(2)身體動作的敏捷性和平衡性;(3)下肢或腰背的協調性;(4)手臂的靈活性與協調性;;(5)言語器官及視、聽器官的結構與功能狀況;(6)整體協調控制自我認識與自我評價自我認識與自我評價。
2.職業能力傾向:能力是直接影響人們順利地完成活動的個性心理特徵。具體來說,能力是順利完成某種活動的主觀條件,是主觀條件的一種心理特徵。能力分為一般能力與特殊能力。職業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職業能力既與一般能力有關,更與特殊能力密不可分,人的職業能力傾向,主要就是指人的特殊能力,它是表示從業人員為勝任這一職業要求而必備的能力。
3.職業個性傾向:職業個性傾向是指勞動者個人對職業的需要、動機、興趣、態度、價值觀和理想等。
在擇業之前,不僅要考慮自己的職業興趣與職業能力,還要考慮自己的職業性格特點,考慮職業對人的要求,從而根據自己的性格特點選擇最易於適應的職業,或者改變自己的性格特點來適應職業的要求,實現人職的匹配。
自我評價的原則
自我評價是建立在自我觀察與自我分析基礎上的自我身心素質的全面評估自我認識與自我評價自我鑒定。正確的自我評價,應把握如下原則:
1.適度性:不過高或過低地評價自己。
2.全面性:既要看到自己的優點和特長,又要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既要對自我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質進行具體評價,又要對其他各個方面的整體素質進行綜合評價;既要考慮到全面的整體因素,又要考慮到其中佔主導地位的重點因素。
3.客觀性:應努力克服個人主觀因素的干擾,努力使自我評價趨於客觀和真實。
4.發展性:應以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待自己。
自我評價的方法
1.自我現實分析:(1)要正確地認識自我,有效地把握自我;(2)要正確地對自己知識、能力、個性、特長等方面進行分析,確定自己最適合的職業;(3)要考慮社會的需要。
2.運用測評手段:使個人能夠在短期內獲得對自己較為客觀的描述和評價。
3.總結過去的經驗:回顧過去的經歷,對自己的想法、期望、品德、行為進行理性思考,然後認真地描述和判斷自己的特點。
㈤ 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之間有什麼不同
自我評價:自己對自己的評價.
社會評價:別人對你的評價.
區別:自我評價,主觀;社會評價,客觀.
㈥ 教師資格證《教育心理學》多選題:
應該是BCD
(1)自我認識。
自我認識是主觀自我對客觀自我的認識與評價,自我認識是自己對自己身心特徵的認識,自我評價是在這個基礎上對自己作出的某種判斷。正確的自我評價,對個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為表現有較大影響。如果個體對自身的估計與社會上其它人對自己客觀評價距離過於懸殊,就會使個體與周圍人們之間的關系失去平衡,產生矛盾,長期以來,將會形成穩定的心理特徵自滿或自卑,將不利於個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長。 自我認識在自我意識系統中具有基礎地位,屬於自我意識中「知」的范疇,其內容廣泛,涉及到自身的方方面面。對我們進行自我認識訓練,重點放在三個方面:第一,讓我們學生能認識到自己的身體特徵和生理狀況。第二,認識到自己在集體和社會中的地位及作用。第三,認識到內心的心理活動及其特徵。 自我評價是自我意識發展的主要成份和主要標志,是在認識自己的行為和活動的基礎上產生的,是通過社會比較而實現的。由於我們自我評價能力不高,往往不是過高就是過低,大多屬於過高型。因此,要提高我們的自我評價能力,你就應學會與同伴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做出評價。你還應學會藉助別人的評價來評價自己,學會用一分為二的觀點評價自己。由於自我評價是自我認識中的核心成份,它直接制約著自我體驗和自我調控,所以,對我們進行自我意識訓練,核心應放在自我評價能力的提高上。
(2)自我體驗。
自我體驗是主體對自身的認識而引發的內心情感體驗,是主觀的我對客觀的我所持有的一種態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滿、內疚、羞恥等都是自我體驗。自我體驗往往與自我認知、自我評價有關,也和自己對社會的規范、價值標準的認識有關,良好的自我體驗有助於自我監控的發展。對我們進行自我體驗訓練,就是讓你有自尊感、自信感和自豪感,不自卑,不自傲,不自滿,隨著年齡增長讓我們懂得做錯事感到內疚,做壞事感到羞恥。
(3)自我監控。
自我監控是自己對自身行為與思想言語的控制,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發動作用,二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一行為,抑制與該行為無關或有礙於該行為進行的行為。進行自我認知、自我體驗的訓練目的是進行自我監控,調節自己的行為,使行為符合群體規范,符合社會道德要求,通過自我監控調節自己的認識活動,提高學習效率。 為提高我們自我監控能力,重點應放在促使一個轉變上,即由外控制向內控制轉變。我們自我約束能力較低,常常在外界壓力和要求下被動地從事實踐活動,比如只有教師要求做完作業後檢查,你才會進行檢查。針對這種現象,你應學會如何藉助於外部壓力,發展自我監控能力。
㈦ 什麼是自我評價
什麼是自我評價
自我評價(self-evaluation)自我意識的一種形式。主體對自己思想、願望、行為和個性特點的判斷和評價。兒童把自己當作認識主體從客體中區分出來,開始理解我與物和非我關系後,通過別人在對自己評價和對別人言行評價的過程中,逐漸學會自我評價。它是自我意識發展的產物。其發展的一般規律是:評價他人的行為→評價自己的行為→評價自己的個性品質。它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條件。人對自己的思想、動機、行為和個性的評價,直接影響學習和參與社會活動的積極性,也影響著與他人的交往關系。一個人如果能夠正確地如實地認識和評價自己,就能正確地對待和自理個人與社會、集體及他人的關系,有利於自己克服缺點、發揚優點,在工作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是進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徑之一。
自我評價(Self -Evaluation)個體對自己的思想、願望、行為和個性特點的判斷和評價。這種評價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自我評價是自己行為的主要調節器。自我評價較高的人往往具有較高的抱負水平,可以取得較高的成就。積極的自我評價有助於保持身心健康,有助於適應新環境,有助於擺脫孤獨。
L.E韋爾斯和G。馬威爾在1976年出版的《自我評價:概念與測量》一書指出,人們通常根據兩個主要標准進行自我評價:(1)對自己的能力或效能的感受;(2)對自己的德行或價值的感受。一般情況下,這兩個標準是通過反映評價、社會比較、自我歸因和角色扮演等具體評價手段來實現的。
反映評價的理論基礎是C。H。庫利的「鏡像自我」和G。H。米德的符號相互作用論。反映評價強調自我概念的基本社會特性,例如自我概念的形成反映了處於我們的環境中的他人、尤其是重要的他人的評價和知覺。反映評價過程是社會心理學中關於不端行為「標簽論」的基礎,也是社會心理學中自我實現過程的基礎。
社會比較是指個體通過他人的比較來評價自己的能力和德行。接近的群體和接近的成員可以作為參照組和參照個體,最有可能被用作這些比較的參照系,尤其是在競賽情況下,諸如運動比賽或課堂活動等更是如此。
自我歸因是指根據對自己行為的直接觀察而作出有關自身的推論的傾向。D。J。貝姆的「自我知覺理論」認為,個體是以觀察自己外顯得為的基本上進行推論來確定他們正在感受和思考的東西的。
角色扮演作為自我概念形成的一個過程,在社會化研究中是最明顯的,它強調自我概念是通過積壓種社會角色的學習和內化(例如,年齡和性別角色、家庭成員角色、職業身分)而發展起來的。在這種學習和內化的過程中,個體不斷地對自己進行著評價,調整自己的行為。
社會心理學家一般採用自我評價量表進行研究。M。J。羅森堡1965年的自我評價量表是使用較廣的一個。他認為,被試在這個量表上的得分可以預測其情緒和行為。例如在精神病人中,那些自我評價低的人往往是不愉快的、沮喪的。這與醫院護士對病人的評價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