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三國演義里的主要人物有誰;我只要4個
劉備、關羽、張飛、曹操、趙雲、諸葛亮、孫權、董卓、周瑜
❷ 三國演義簡介及人物介紹
簡介
《三國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作《三國志傳》、《三國全傳》、《三國英雄志傳》,是中國第一部長篇歷史章回小說。作者一般被認為是元末明初的羅貫中。
虛實結合,曲盡其妙,是四大名著中唯一根據歷史事實(《三國志》)改編之小說,但也讓許多人誤以為《三國演義》的內容就是三國正史。
明末清初文學家、戲曲家李漁有言曰:「演義一書之奇,足以使學士讀之而快,委巷不學之人讀之而亦快;英雄豪傑讀之而快,凡夫俗子讀之而亦快。」
人物介紹
一、核心人物
1、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黃巾軍起義爆發時,任騎都尉,參加剿除黃巾軍。從建安二年到十六年(197-211年),先後用兵打敗呂布、袁術、袁紹等豪強,統一北方。
曾在赤壁被周瑜、諸葛亮用火攻戰敗。建安二十一年,受封為魏王,四年後,病死於洛陽。形象上是一個既兇殘奸詐又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軍事家的藝術典型。
但小說在揭露和批判他的惡德的同時,又充分表現了他作為一個奸雄的才智與膽略,他具有卓然超越於董卓、袁紹等人之上的政治遠見和政治氣度。
他深通兵法,善於用兵,施謀用策,以弱勝強,先後消滅了除劉備、孫權以外的大小軍閥,統一了大半個中國。人生信條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2、司馬懿
司馬懿字仲達,東漢末期河內溫孝敬里(今河南溫縣西)人。在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後,曹操稱魏王,立曹丕為太子,司馬懿被任用的太子中庶子。
經常與曹丕談論大事,研究謀略,深為曹丕信服。曹丕只當了六年皇帝就死了,病危之時把輔佐曹睿之重任交給了司馬懿、曹真、陳群三人。
曹睿即位,是為明帝,他封司馬懿為舞陽侯。227年2月,駐守新城(今湖北房縣)的將領孟達有叛魏歸蜀之意。孟達本為蜀將,是叛變之後歸附魏國的。司馬懿當機立斷,魏軍進城殺孟達,俘叛軍萬余,新城仍為魏佔有。
231年春,諸葛亮率十萬大軍第四次出祁山北伐曹魏,司馬懿與諸葛亮祁山鬥智,成功抵制了諸葛亮的進攻。239年春,魏明帝病危,不日,明帝死,八歲的曹芳即位。249年正月,曹爽兄弟挾小皇帝外出拜謁高平陵,暫離京城。司馬懿當機立斷,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了曹爽一派。
251年,把持朝政的司馬懿病死,但由於他攻於心計,老謀深算,司馬氏的勢力早已在朝中深深地紮下了根基,所以他的死對朝政並無震動。其子孫仍把握曹氏朝政。
3、 劉備
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劉備少年與公孫瓚拜盧植為師求學,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與關羽、張飛先後救援過北海孔融、徐州陶謙等。陶謙病亡後將徐州讓與劉備。
劉備早期顛沛流離,投靠過多個諸侯,後於赤壁之戰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而後進取益州,再奪漢中。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為替關張二人復仇發兵出擊東吳,被陸遜在夷陵火燒連營,因此慘敗使漢國元氣大傷。
公元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終年63歲。後世有眾多文藝作品以其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紀念。
4、諸葛亮
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時值曹操一統北方,孫權虎踞江東,劉表和劉璋控制荊、益二州,但無所作為。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依附荊州牧劉表的劉備三顧茅廬向諸葛亮求教,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
建安十三年秋,曹操率大軍進取荊州,劉備兵敗。在此緊急關頭,諸葛亮趕赴柴桑,同魯肅、周瑜等勸孫權與劉備聯盟,大敗曹操於赤壁。
建安十六年,劉備以助劉璋為名,率兵數萬入益州,於次年與劉備會師,攻取成都。蜀漢章武二年(222),劉備兵敗夷陵(今湖北宜昌境),次年病亡。
諸葛亮奉遺命輔佐後主劉禪。建興三年(225年)進軍南中。採用攻心為上、攻戰為下的方略,使孟獲等心悅誠服,五年春,諸葛亮上《出師表》,自統大軍10萬,進駐漢中,准備攻魏,六齣祁山,於建興十二年春統軍進駐五丈原,與司馬懿所率20萬魏軍對峙於渭水南。八月,因積勞成疾,卒於軍中。
5、孫權
字仲謀,生於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父孫堅,自稱為春秋時大軍事家孫武之後。其兄孫策遇害後,孫權承父兄之業,保有江東,成為一方諸侯。曹操表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孫權先後兩次出兵鎮撫了山越,穩定了江東六郡的局勢。
208年,率大軍親征黃祖,奪得江陵,復與劉備聯合,獲得赤壁之戰的勝利。221年,劉備為報關羽之仇,親率大軍伐吳。孫權一方面以陸遜為大都督迎戰,一面向魏文帝曹丕稱臣,被曹丕拜為吳王,次年三月大破漢軍。252年病逝。
作者羅貫中通過一系列生動的事例,給讀者塑造出一位外表獨特、膽識過人、治國有法、治軍有方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形象。
二、其他重要人物
《三國演義》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其中武將436人,文官451人,漢、三國、晉的皇裔、後妃、宦官等128人,其他176人。 三國之中的一些經典人物羅列如下:
1、曹魏
文臣 荀彧、荀攸、賈詡、郭嘉、程昱、戲志才、劉曄、蔣濟、陳群、華歆、鍾繇、滿寵、董昭、王朗、崔琰、毛玠、杜畿、田疇、王修、楊修、辛毗、楊阜、田豫;
王粲、蒯越、張繼、杜襲、棗祗、任峻、陳矯、郗慮、桓玠、丁儀、丁廙、司馬朗、韓暨、韋康、邴原、趙儼、婁圭、賈逵、陳琳、司馬懿
武將 張遼、徐晃、夏侯惇、夏侯淵、龐德、張郃、李典、樂進、典韋、曹洪、曹仁、曹彰、曹純、於禁、許褚、呂虔、李通、文聘、臧霸、郭淮、鍾會、鄧艾、曹休、張燕、張綉、朱靈、路昭、史渙、韓浩、王凌、孫禮、秦朗、鄭文、夏侯尚、毌丘儉、諸葛誕
2、蜀漢 文臣 孫乾、簡雍、糜竺、糜芳、龐統、法正、許靖、馬良、徐庶、陳震、楊儀、費禕、蔣琬、孟優、黃皓、諸葛亮
武將 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魏延、關平、周倉、關興、張苞、陳到、李嚴、姜維、廖化、馬謖、馬岱、陳式、雷銅、吳蘭、王平、任夔、張翼、馬忠、張南、馮習、傅僉、關索
3、孫吳
文臣 陸遜、張昭、張紘、魯肅、虞翻、顧雍、諸葛謹、諸葛恪、陸凱、駱統、周魴
武將 周瑜、呂蒙、甘寧、太史慈、程普、黃蓋、韓當、周泰、蔣欽、丁奉、徐盛、陳武、凌操、凌統、潘璋、朱然、孫桓、馬忠、孫韶、朱桓、夏恂、周平、全琮、於詮
4、
群雄 諸侯 張角、何進、董卓、袁紹、呂布、袁術、劉表、劉璋、馬騰、張魯、韓遂、公孫瓚、韓馥、劉岱、王匡、張邈、孔伷、陶謙、鮑信、橋瑁、袁遺、孔融、張超、張楊、劉度、趙范、金旋、韓玄
黃巾軍 張寶、張梁、程遠志、鄧茂、馬元義、趙弘、韓忠、孫夏、管亥、何儀、劉辟、龔都、裴元紹、高升、張闓、韓暹、李樂、楊奉
5、東漢朝廷
文臣 董承、王子服、李儒、陳宮、田豐、沮授、審配、許攸、郭圖、逢紀、辛評、荀諶、辛毗、陳登、蒯良、王累、韓胤、沮鵠、楊弘、閻象、蒯越
武將 伍孚、李傕、郭汜、顏良、文丑、潘鳳、俞涉、武安國、穆順、華雄、牛輔、張濟、樊稠、胡軫、胡車兒、李肅、高順、張任、高覽、曹性、閔純、紀靈;
馬休、馬鐵、高覽、袁譚、袁熙、袁尚、高幹、麴義、呂翔、呂曠、韓猛、淳於瓊、焦觸、張南、馬延、雷薄、張勛、陳紀、橋蕤、郝萌、侯成、宋憲、魏續、成廉、蔡瑁、張允、黃祖、蘇飛、呂公、侯選、程銀、李堪、張橫、梁興、成宜、馬玩、楊秋
6、其他人物 張讓、趙忠、封諝、段珪、曹節、侯覽、蹇碩、程曠、夏惲、郭勝、呂伯奢、普凈、華佗、於吉、左慈、吉平
(2)三國演義4個人物介紹擴展閱讀:
一、起源與版本
三國故事在中國民間流行久遠。隋朝《大業拾遺記》記載隋煬帝觀看曹操譙溪擊蛟的雜戲。唐初劉知幾《史通》有「死諸葛能走生仲達」的故事。譬如宋元時代盛行於都市游樂場之說話,題材多樣,作品眾多,其中最受歡迎就是取材於三國時代歷史之「說三分」。
宋元時代即被搬上舞台,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霍四究「說三分」之事。金、元演出的三國劇目達30多種。元英宗至治年間出現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
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據他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演義》。
二、作者
普遍認為《三國演義》的作者為羅貫中,也有一些說法認為《三國演義》是羅貫中和他的老師施耐庵合著,但未有明確考證證明。
不過近年對作者亦有爭議,學者張志和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找到一部明代插圖孤本黃正甫刊二十卷《三國演義》。雖然該版本的封面、序言、目錄和附錄是明天啟三年補訂,正文部分卻是早年留下的舊版本,這也讓原先「嘉靖本為三國演義最早刻本」之說不攻自破。
胡適曾在1930年代說過:「《三國演義》不是一個人做的,乃是五百年來演義家的共同作品。」「《三國演義》的作者、修改者、最後寫定者,都是平凡的陋儒,不是有天才的文學家,也不是高超的思想家。」
三、藝術成就
《三國演義》精於塑造人物形象,能通過敘述人物的行動和舉止來反映人物獨特個性。如諸葛亮、劉備、曹操、關羽、張飛等早已深入民心,性格突出,全賴羅貫中繪形繪聲和生動逼真的描寫,令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善於描寫戰爭場面和政爭智斗,描述各戰事精彩絕倫,如親歷其境之妙,更首創單挑場面,突顯武將於沙場上的勇猛威武與英雄形象。
結構宏偉緊密,全書人物眾多,頭緒紛繁,情節復雜,惟作者能以蜀漢為中心,抓緊魏蜀吳三國間的沖突矛盾,寫來井井有條,脈絡清晰,規模宏大。
語言方面夾用文言白話,明快生動,既吸收古代文言的精華,亦加以適當的通俗化,故能「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收雅俗共賞之藝術效果。
❸ 《三國演義》中所有人物的簡介(完整)!
首先《三國演義》是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它這裡面並不完全是真實的。有一些將領或者是一些故事情節,都是作者虛構出來的。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故事情節半真半假,當然我們也能夠理解,畢竟《三國演義》的作者生活在明朝,對三國時期的事情肯定不是了如指掌,而且小說要是沒有虛構的成分,那讀起來的話肯定是非常枯燥。
還有就是孫策了,他是孫吳政權的奠基者之一,也就是說後來孫權的江山原先是孫策打出來的。只是後來孫策被許貢的三個門客所殺,去世的時候僅26歲。所以說孫策這個人其實是很厲害的,能文能武,只是有點倒霉而已,如果他不死的話估計吳國能夠多存活一些年。
❹ 三國演義中主要人物介紹
魏國主要人物:
1: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
2: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將,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追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於巴丘,年僅36歲。
3: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中國東漢末年傑出戰略家、外交家。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與周瑜結為好友,共謀大事。後魯肅率領部屬投奔孫權,為其提出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因此得到孫權的賞識。赤壁之戰前魯肅與周瑜力排眾議,堅決主戰。結果,孫、劉聯軍大敗曹軍於赤壁,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魯肅去世,終年46歲,孫權親自為魯肅發喪,諸葛亮亦為其發哀。
4:張昭(156年-236年),字子布。三國時期孫吳重臣。孫策創業時,任命其為長史、撫軍中郎將,將文武之事都委任於張昭。孫策臨死前,將其弟孫權託付給張昭,張昭率群僚輔立孫權,並安撫百姓、討伐叛軍,幫助孫權穩定局勢。
孫權兩次要設立丞相時,眾人都推舉張昭,孫權以張昭敢於直諫、性格剛直為由而不用他,先後用孫邵、顧雍。孫權稱帝後,張昭以年老多病為由,晚年時一度不參與政事,在家著《春秋左氏傳解》及《論語注》,張昭去世,年八十一,謚號「文」。
❺ 四大名著中的人物各介紹四個
四大名著有:《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
《三國演義》:曹操、諸葛亮、關羽、張飛。
曹操
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妙品」。
諸葛亮
字孔明、號卧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關羽
字雲長,河東解良(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蜀國名將。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又稱美髯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
張飛
字益德,幽州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氏,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因其勇武過人,而與關羽並稱為"萬人敵"。197年在曹操進攻呂布,呂布敗亡之後,張飛被任命為中郎將。
公元200年劉備衣帶召事情泄漏,率領關羽、張飛逃走,殺下邳太守車胄,劉備戰敗,關羽被擒,劉備與張飛投奔袁紹。208年劉備於長坂坡敗退時,張飛僅率二十騎斷後,曹軍無人敢逼近,劉備因此得以免難。
《西遊記》:孫悟空、沙僧、唐僧、豬八戒。
孫悟空
孫悟空生性聰明、活潑、忠誠、嫉惡如仇,在民間文化中代表了機智、勇敢。自唐代出現西遊傳說,一直延續至明清,明代出現這些傳說的集大成本《西遊記》。孫悟空在歷代的這些民間神話里,被中國人奉為神明。
沙僧
沙僧個性憨厚,忠心耿耿。他不像孫悟空那麼叛逆,也不像豬八戒那樣好吃懶惰、貪戀女色,自他放棄妖怪的身份起,他就一心跟著唐僧,正直無私,任勞任怨,謹守佛門戒律,踏踏實實,謹守本分,最終功德圓滿,被如來佛祖封為"南無八寶金身羅漢菩薩",屬於菩薩位,不是羅漢位。
唐僧
唐僧,也叫唐三藏,唐僧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中的人物,前世為如來二弟子金蟬子,原型為唐代高僧玄奘。玄奘,生於今河南洛陽,俗家姓名「陳褘」,法號「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
豬八戒
法號悟能,是唐僧的二徒弟,原來是天宮的天蓬元帥,太上老君的記名弟子。成為唐僧的弟子一同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最後被封為凈壇使者。八戒性格憨厚,力氣大,愛佔小便宜,貪圖女色。
《水滸傳》:宋江、晁蓋、盧俊義、林沖。
宋江
字公明,山東濟州府鄆城縣人。他排行第三,身體黑矮,有孝名,為人仗義疏財,人稱孝義黑三郎。他廣泛交結英雄豪傑,且好行方便,每每排難解紛,扶困濟危,在江湖上威信極高,被人尊為「及時雨」、「呼保義」,作品寫他是天魁星臨凡,天罡地煞星之星主。
晁蓋
綽號托塔天王,性格仗義疏財,專愛結交天下好漢。虛懷若谷,耿直真誠;重情重義,剛正不阿,攻打曾頭市,鄆城縣東溪村人,東溪村保正,本鄉富戶,人稱托塔天王。林沖火並白衣秀士王倫後為梁山寨主。後打曾頭市中毒箭身亡。
盧俊義
北京城裡的員外大戶,一身好武藝,棍棒天下無雙。被梁山盧俊義泊吳用用計騙到梁山,盧俊義與梁山英雄大戰,不敵而逃,乘船逃走時被浪里白條張順活捉。盧俊義不願在梁山落草為寇,乘機逃走。
林沖
武藝高強,不滿濫官當道的黑暗現實,常有本事抱負不得施展的感慨,而注意交結好漢,表現其英雄本色。但教頭的優渥、美滿的家庭生活,也形成他溫厚、隱忍和怯於反抗的性格。
《紅樓夢》:薛寶釵、林黛玉、賈寶玉、王熙鳳。
林黛玉
金陵十二釵之冠。林如海與賈敏之女,寶玉的姑表妹,寄居榮國府。她生性孤傲,多愁善感,才思敏捷。她與寶玉真心相愛,是寶玉反抗封建禮教的同盟,是自由戀愛的堅定追求者。她是書中一位富有詩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劇形象。
薛寶釵
是一個復雜的矛盾糾葛體。她大方典雅,舉止雍容,既有大家閨秀卓越的氣質,沉靜淡泊、溫柔平和的性格,又有心靈深處隱藏的豪放大度。她對官場黑暗深惡痛絕,但仍規諫寶玉讀書做官。
賈寶玉
榮國府的嫡派子孫,出身不凡,聰明靈秀,闔府捧為掌上明珠,對他寄予厚望,他卻走上了叛逆之路,痛恨八股文,批判程朱理學,給那些讀書做官的人起名「國賊祿蠹」。
王熙鳳
年輕美麗中透出尊貴,苗條的身段,風騷的體格,不露的威風,貌似可喜,實則可畏。她精明強干,深得賈母和王夫人的信任,在榮國府中處於要位,是實際的管家奶奶。她為人處事圓滑周到,圖財害命的事也干過不少。
❻ 三國演義的四個人物
張飛,劉備,關羽,諸葛亮。
❼ 三國演義中的四個主要人物是誰
我覺得是:
劉備
、
諸葛亮
、
關羽
、曹操、這四個人!
❽ 三國演義人物介紹
1.諸葛亮: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贊他。但《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但又把它無限誇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並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2.劉備: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徵著力描畫,極盡誇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一面,給人以「無能」和「虛偽」的感覺。
3.關羽:歷史上的關羽為「萬人之敵」一虎將,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義著稱,但「剛而自矜」,勇猛有餘,智略不足。在《三國演義》中,因為他是劉備陣營中的人,又有講信義的特點,所以,就被塑造成「義」的化身。他跟隨劉備,不避艱險。總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是不惜筆墨,把關羽刻畫成「義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嚴重的扭曲了。
4.曹操:歷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復雜,有人認為曹操在三國歷史上「明略最優」。曹操御軍三十餘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於詩文、草書、圍棋。生活節儉,不好華服。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但是,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性格品德中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對他殘忍、奸詐的一面又誇大了。因此,羅貫中筆下的曹操是奸詐、殘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5.周瑜:歷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謙讓服人,有「雅量高致」。但在《三國演義》中,周瑜成了諸葛亮的墊底人物。寫周瑜,是為了抬高諸葛亮。因此,《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氣量狹小,智謀也總是遜諸葛亮一籌,根本不像蘇軾所歌頌的周瑜「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千古風流人物」,成了《三國演義》中蒙受最大冤屈的人物。
6.魯肅:魯肅這個人在《三國演義》中除了名字外幾乎就全是杜撰了。歷史上的魯肅「雖在軍陣,手不釋卷」。他初見孫權,就提出了建國方針:鼎足江東,北拒曹操,待機剿除黃祖,進發劉表,竟長江而有之,然後建號稱帝以圖天下。但在《三國演義》中,魯肅成了諸葛亮與周瑜兩人智斗的犧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7.張飛:少時即與關羽共事劉備。曾在虎牢關與關羽、劉備一起迎戰呂布。長坂坡橋頭上一聲吼,嚇退曹操五千精騎,入川義釋嚴顏,分定州縣,率精兵萬多人,敗張郃大軍,劉備稱王後,拜為右將軍,稱帝後,拜為車騎將軍,封西鄉侯。公元221年為替關羽報仇,同劉備起兵攻伐東吳。臨行前,因被部將范疆、張達刺殺,死時只有五十五歲。
8.趙雲:趙雲戎馬一生,驍勇善戰,膽略過人,劉備稱其一身是膽,軍士呼其虎威將軍。趙雲見識卓遠,清楚認識到吳蜀關系為唇齒相依,力主維護孫、劉聯盟;為人剛毅謹細,諸葛亮對其德行十分贊賞。趙雲為國,不被天姿國色所迷,為民,不為良田豪宅所動,時人與後人皆敬其德。
9.郭嘉:曹操帳下第一謀士,才華橫溢,放盪不羈,不修邊幅,愛嗑葯!在那個時代真正的屬於離經叛道的典型了但其軍事才華卻是有目共睹的。
10.賈詡:曹操五大謀士之一,深諳保身之道,三國局面的真正締造者,軍事才能卓著。
11.呂布:英勇善戰,所向披靡,不過他有勇無謀,經常背叛家主,是「三姓家奴」,不聽將言,只聽妻言,最終被縊於白門樓。
12.姜維:姜維對家人母親非常孝順,英勇武藝可以跟趙雲匹敵,智謀神算可以暗算諸葛亮,文武全才,英俊相貌,忠義二全,被諸葛亮重視,因此諸葛亮死前讓姜維得到諸葛亮的真傳。
13.張遼:是個有勇有謀的人,對軍事有很大研究,義氣夠大,忠義皆有,對主公衷心耿耿,原來是呂布手下,後來投曹操。曹操對他非常看好,對人不強求,戰場上不顧兒女私情,和關公要好,義氣相投.
14.典韋:典韋的描寫多為側面,單挑戰役不多。然對其描寫十分細致,人皆嘆服其勇,而《三國》的武力排名又以民間喜好為基礎。還有一點,正是因為他英年早逝,人們對他有許多惋惜與期許。
15.馬超:馬超作為劉備手下著名的大將,有一定的方略。例如曹操召馬騰入京,超曾勸其不可輕入靜觀其變,馬騰不聽;曹操渡河時他曾識破曹操欲斷本軍後方的計策。
16.許褚:典韋死後曹操的王牌。力大無比,能掣二牛尾倒行百步,勇猛好戰,人稱「虎痴大將軍」。許褚忠心,無論形勢多麼危急他總是第一個沖出來,救了曹操無數次。
17. 黃忠:忠早年為劉表帳下中郎將,後隨劉表之子劉琮降曹,鎮守長沙。老將軍以70高齡位列「五虎上將」,實至名歸。
18.姜維:三國猛將中最有智謀的一位。姜維自幼博覽群書,兵法武藝,無所不通;奉母至孝,郡人敬之;後為中郎將,就參天水郡軍事。
19.甘寧:甘寧甘興霸,東吳第一猛將。水賊出身,使一口牙刀,有氣力,號游俠。
20.衛繼:繼敏達夙成,學識通博,進仕州郡,歷職清顯。忠篤信厚,為眾所敬。
21.曹丕:作為一個統治者,曹丕是個有一定膽識、謀略,又工於心計的人。他更是一個為了權力不擇手段,殘害手足之人。
22.劉禪:後主劉禪是一個無才無德、昏庸孱弱的庸人。他只知道享樂,不思進取,無所作為。不辨是非,聽信讒言,最後落得一個被天下人恥笑的下場。
23.陸遜:他是一位足智多謀、有著高超軍事才能的統帥。治國安邦有方,深得百姓愛戴。
24.王允:一個東漢末年少有的忠貞節烈之士。膽識過人,有勇有謀的賢臣。
25.楊修:為人聰慧,才思敏捷,博聞強記。恃才放曠,愛賣弄學問,最後被曹操所殺。
26.董卓:兇狠殘暴,毒茶百姓的亂世奸臣。他獨攬大權,篡漢自立,貪欲無度,飛揚跋扈。氣量狹小,性格保利之人。
27.袁紹:驕縱自負,遇事武斷又缺少謀略對的人。他還生性多疑,遇事不決,根本聽不進忠臣之言。
28.魏延:魏延稱得上是一位武功高強的大將,但是他輕敵狂妄,行事魯莽。他還居功自傲,聽不進勸阻,追逐名利。不服從調遣,擅自做主,常有反心。
29.司馬懿:雄才大略,才智過人的一位將領。他又是一個善用權謀,陰險毒辣的封建政治家典型形象。
30.孫權:孫權稱得上是一位有才智謀略的統帥,他還十分善於招攬和任用人才,具有忍辱負重,能伸能屈的堅韌品質。
31.馬稷:熟讀兵書,有一定的謀略和才識,但他只讀死書,不懂得實踐。且驕傲自滿,狂妄輕敵,剛愎自用,聽不進任何意見,最終只能釀成大禍。
❾ 三國演義中四個人物
這4個你想說誰呢? 關羽 張飛 劉備 諸葛亮?
❿ 三國演義四個重要人物是什麼,十萬火急!
1諸葛亮,三國演來義所佔篇自幅最大的就是他,可以理解成三國演義此書的「主角」
2劉備,可以說是三國演義的名譽主角,正義的代表
3曹操,可以說是三國演義此書的反面主角,代表了邪惡
4關羽,武聖的影響力就是從此開始的,一個關鍵的配角
至於趙雲,在三國演義中,地位才開始抬頭,但並沒有達到關羽的地步
一般三國演義,無論現代哪個版本修訂整理的前言,都會拿此四人最先做例子,也言及此四人是演義里最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