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自我介紹 > 氣象衛星的自我介紹作

氣象衛星的自我介紹作

發布時間:2021-03-05 06:37:18

1. 氣象衛星的做用

氣象衛星是對大氣層進行氣象觀測的人造衛星。具有范圍大、及時迅速、連續完整的特點,並能把雲圖等氣象信息發給地面用戶。

2. 氣象衛星的用途和作用(自述)

【人造衛星的簡介】
衛星,是指在宇宙中所有圍繞行星軌道上運行的天體。環繞哪一顆行星運轉,就把它叫做哪一顆行星的衛星。比如,月亮環繞著地球旋轉,它就是地球的衛星。
「人造衛星」就是我們人類「人工製造的衛星」。科學家用火箭把它發射到預定的軌道,使它環繞著地球或其他行星運轉,以便進行探測或科學研究。圍繞哪一顆行星運轉的人造衛星,我們就叫它哪一顆行星的人造衛星,比如最常用於觀測、通訊等方面的人造地球衛星。
地球對周圍的物體有引力的作用,因而拋出的物體要落回地面。但是,拋出的初速度越大,物體就會飛得越遠。牛頓在思考萬有引力定律時就曾設想過,從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速度拋出物體,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點也就一次比一次離山腳遠。如果沒有空氣阻力,當速度足夠大時,物體就永遠不會落到地面上來,它將圍繞地球旋轉,成為一顆繞地球運動的人造地球衛星,簡稱人造衛星。
人造衛星是發射數量最多,用途最廣,發展最快的航天器。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之後,美國、法國、日本也相繼發射了人造衛星。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發射了東方紅1號人造衛星,截止1992年底中國共成功發射33顆不同類型的人造衛星。
人造衛星一般由專用系統和保障系統組成。專用系統是指與衛星所執行的任務直接有關的系統,也稱為有效載荷。應用衛星的專用系統按衛星的各種用途包括:通信轉發器,遙感器,導航設備等。科學衛星的專用系統則是各種空間物理探測、天文探測等儀器。技術試驗衛星的專用系統則是各種新原理、新技術、新方案、新儀器設備和新材料的試驗設備。保障系統是指保障衛星和專用系統在空間正常工作的系統,也稱為服務系統。主要有結構系統、電源系統、熱控制系統、姿態控制和軌道控制系統、無線電測控系統等。對於返回衛星,則還有返回著陸系統。
人造衛星的運動軌道取決於衛星的任務要求,區分為低軌道、中高軌道、地球同步軌道、地球靜止軌道、太陽同步軌道,大橢圓軌道和極軌道。人造衛星繞地球飛行的速度快,低軌道和中高軌道衛星一天可繞地球飛行幾圈到十幾圈,不受領土、領空和地理條件限制,視野廣闊。能迅速與地面進行信息交換、包括地面信息的轉發,也可獲取地球的大量遙感信息,一張地球資源衛星圖片所遙感的面積可達幾萬平方千米。
在衛星軌道高度達到35800千米,並沿地球赤道上空與地球自轉同一方向飛行時,衛星繞地球旋轉周期與地球自轉周期完全相同,相對位置保持不變。此衛星在地球上看來是靜止地掛在高空,稱為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簡稱靜止衛星,這種衛星可實現衛星與地面站之間的不間斷的信息交換,並大大簡化地面站的設備。目前絕大多數通過衛星的電視轉播和轉發通信是由靜止通信【人造衛星種類】
人造衛星是個興旺的家族,如果按用途分,它可分為三大類: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應用衛星。
① 科學衛星是用於科學探測和研究的衛星,主要包括空間物理探測衛星和天文衛星,用來研究高層大氣,地球輻射帶,地球磁層,宇宙線,太陽輻射等,並可以觀測其他星體。
② 技術試驗衛星是進行新技術試驗或為應用衛星進行試驗的衛星。航天技術中有很多新原理,新材料,新儀器,其能否使用,必須在天上進行試驗;一種新衛星的性能如何,也只有把它發射到天上去實際「鍛煉」,試驗成功後才能應用;人上天之前必須先進行動物試驗……這些都是技術試驗衛星的使命。
③ 應用衛星是直接為人類服務的衛星,它的種類最多,數量最大,其中包括:通信衛星,氣象衛星,偵察衛星,導航衛星,測地衛星,地球資源衛星,截擊衛星等等。
運行軌道】
人造衛星的運行軌道(除近地軌道外)通常有三種:地球同步軌道,太陽同步軌道,極軌軌道。
① 地球同步軌道 是運行周期與地球自轉周期相同的順行軌道。但其中有一種十分特殊的軌道,叫地球靜止軌道。這種軌道的傾角為零,在地球赤道上空35786千米。地面上的人看來,在這條軌道上運行的衛星是靜止不動的。一般通信衛星,廣播衛星,氣象衛星選用這種軌道比較有利。地球同步軌道有無數條,而地球靜止軌道只有一條。
② 太陽同步軌道 是軌道平面繞地球自轉軸旋轉的,方向與地球公轉方向相同,旋轉角速度等於地球公轉的平均角速度(360度/年)的軌道,它距地球的高度不超過6000千米。在這條軌道上運行的衛星以相同的方向經過同一緯度的當地時間是相同的。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一般採用這種軌道。
③ 極地軌道 是傾角為90度的軌道,在這條軌道上運行的衛星每圈都要經過地球兩極上空,可以俯視整個地球表面。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偵察衛星常採用此軌道。
人造衛星工程系統】
通用系統有結構,溫度控制,姿態控制,能源,跟蹤,遙測,遙控,通信,軌道控制,天線等等系統,返回式衛星還有回收系統,此外還有根據任務需要而設的各種專用系統。人造衛星能夠成功執行預定任務,單憑衛星本身是不行的,而需要完整的衛星工程系統,一般由以下系統組成:
1.發射場系統
2.運載火箭系統
3.衛星系統
4.測控系統
5.衛星應用系統
6.回收區系統(限於返回式衛星)
[編輯本段]【衛星系統的組成部分】
衛星系統中,各種設備按其功能上的不同,分為有效載荷及衛星平台兩大部分。衛星平台又分為多個子系統:
有效載荷(不同類型衛星均不同,共同的有:)
1、對地相機
2、恆星相機
3、搭載的有效載荷
衛星平台(為有效載荷的操作提供環境及技術條件,包括:)
1、服務系統
2、 熱控分系統
3、 姿態和軌道控制分系統
4、 程序控制分系統
5、 遙測分系統
6、 遙控分系統
7、 跟蹤和測試分系統
8、 供配電分系統
9、 返回分系統(限於返回式衛星)
【世界各國首顆衛星發射】
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成功,揭開了人類向太空進軍的序幕,大大激發了世界各國研製和發射衛星的熱情。
美國於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探險者」-1號人造衛星。該星重8.22公斤,錐頂圓柱形,高203.2厘米,直徑15.2厘米,沿近地點360.4公里、遠地點2531公里的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行,軌道傾角33.34」,運行周期114.8分鍾。發射「探險者」-1號的運載火箭是「丘辟特」℃四級運載火箭。
法國於1965年11月26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試驗衛星」-1(A-l)號人造衛星。該星重約42公斤,運行周期108.61分鍾,沿近地點526.24公里、遠地點1808.85公里的橢圓軌道運行,軌道傾角34。24」。發射A1衛星的運載火箭為「鑽石,tA號三級火箭,其全長18.7米,直徑1.4米,起飛重量約18噸。
日本於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大隅」號。該星重約9.4公斤,軌道傾角31.07」,近地點339公里,遠地點5138公里,運行周期144.2分鍾。發射「大隅」號衛星的運載火箭為「蘭達」-45四級固體火箭,火箭全長16.5米,直徑0.74米,起飛重量9.4噸。第一級由主發動機和兩個助推器組成,推力分別為37噸和26噸;第二級推力為11.8噸;第三、四級推力分別為6.5噸和1噸。
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該星直徑約1米,重173公斤,沿近地點439公里、遠地點2384公里的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行,軌道傾角68,5」,運行周期114分鍾。發射「東方紅」1號衛星的遠載火箭為「長征」1號三級運載火箭,火箭全長29,45米,直徑2.25米,起飛重量81.6噸,發射推力112噸。
英國:英國於1971年10月28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普羅斯帕羅」號,發射地點位於澳大利亞的武默拉(Woomera)火箭發射場,運載火箭為英國的黑箭運載火箭.近地點537公里,遠地點1593公里。該星重66公斤(145磅),主要任務是試驗各種技術新發明,例如試驗一種新的遙測系統和太陽能電池組。它還攜帶微流星探測器,用以測量地球上層大氣中這種宇宙塵高速粒子的密度。
除上述國家外加拿大、義大利、澳大利亞、德國、荷蘭、西班牙、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也在准備自行發射或已經委託別國發射了人造衛星。
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這一事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宣告人類已經進入空間時代。
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呈球形,直徑58厘米,重83.6公斤。它沿著橢圓軌道飛行,每96分鍾環繞地球一圈。人造地球衛星內帶著一台無線電發報機,不停地向地球發出「滴——滴——滴」的信號。一些人圍著收音機。側耳傾聽著初次來自太空的聲音。另一些人則仰望天空,試圖用肉眼在夜晚搜索人造地球衛星明亮的軌跡。但是,當時認識很少有人了解人造地球是載人宇宙飛船的前導,科學家正在加緊准備載人空間飛行。一個月後,1957年11月3日,蘇聯又發射了第二顆人造地球衛星,它的重量一下增加了5倍多,達到508公斤。這顆衛星呈錐形,為了在衛星上節省出位置增設一個密封生物艙,不得不把許多測量儀器一道最末一節火箭上去。在圓柱形的艙內安然靜卧著一隻名叫「萊卡依」的小狗。小狗身上連接著測量脈搏、呼吸、血壓的醫學儀器,通過無線電隨時把這些數據報告給地面。為了使艙內空氣保持新鮮清潔,還安裝了空氣再生裝置和處理糞便的排泄裝置。艙內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使小狗感到舒適。另外還有一套自供食裝置,一天三次定時點亮信號燈,通知萊依卡用餐。使人遺憾的是,由於當時技術水平的限制,這顆衛星無法收回,試驗狗在衛星生物艙內生活了一個星期,完成全部實驗任務後,只好讓它服毒自殺,成為宇航飛行中的第一個犧牲者。
人造衛星的用途】
一、人造衛星的用途如何決定?
人造衛星的組成基本上可分為「衛星本體」及「酬載」兩部分。酬載即是衛星用來做實驗或服務的儀器,衛星本體為維持酬載運作的載具。衛星的用途依其所攜帶的酬載而定。
二、人造衛星有哪幾類?用途為何?
人造衛星的優點在於能同時處理大量的資料及能傳送到世界任何角落,使用三顆衛星即能涵蓋全球各地,依使用目的,人造衛星大致可分為下列幾類:
科學衛星:送入太空軌道,進行大氣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等實驗或測試的衛星,如中華衛星一號、哈伯等。
通信衛星:做為電訊中繼站的衛星,如:亞衛一號。
軍事衛星:做為軍事照相、偵察之用的衛星。
氣象衛星:攝取雲層圖和有關氣象資料的衛星。
資源衛星:攝取地表或深層組成之圖像,做為地球資源探勘之用的衛星。
星際衛星:可航行至其它行星進行探測照相之衛星,一般稱之為「行星探測器」,如先鋒號、火星號、探路者號等。
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
1957年10月4日。蘇聯宣布成功地把世界上第一顆繞地球運行的人造衛星送入軌道。美國官員宣稱,他們不僅因蘇聯首先成功地發射衛星感到震驚,而且對這顆衛星的體積之大感到驚訝。這顆衛星重83公斤,比美國准備在第二年初發射的衛星重8倍。
蘇聯宣布說,這顆衛星的球體直徑為55厘米,繞地球一周需1小時35分,距地面的最大高度為900公里,用兩 個頻道連續發送信號。由於運行軌道和赤道成65度夾角,因此它每日可兩次在莫斯科上空通過。蘇聯對發射這顆衛星的火箭沒做詳細報道,不過曾提到它以每秒8公里的速度離開地面。他們說,這次發射開辟了星際航行的道路。
資源衛星。。。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誕生】
30多年過去了,今天,中國有幾十顆衛星在太空中遨遊,神舟號試驗飛船返回大地,中國已開始向載人航天邁步。回顧中國的航天史,不能不提到它的開端「東方紅一號」這一高精尖技術在基礎差且動盪的時期一舉成功。「東方紅一號」衛星誕生的始末,長期是個謎。
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的發射了自己的第一顆人造衛星,衛星軌道的近地點高度是436KM,遠地點高度為2384km,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的平面夾角為68.5°,繞地球一圈需要114min。衛星質量為173kg,用20.009MHz的頻率播放「東方紅」樂曲。
原本對前蘇聯很崇敬的科學家們深有感慨。當年積極提倡搞人造衛星的地球物理所所長趙九章先生說,「靠天,靠地,靠不住!發展宇航科學主要靠我們自己的力量。
在前蘇聯雖然沒有達到考察衛星研製工作的目的,但蘇聯先進的工業和科技還是使中國的科學家們開了眼界。他們對比蘇聯和中國情況,意識到發射人造衛星是一項技術復雜、綜合性很強的大工程,需要有較高的科學技術水平和強大的工業基礎作後盾。代表團在總結中寫到,發射人造地球衛星中國尚未具備條件,應根據實際情況,先從火箭探空搞起。同時,應立足國內,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1959年1月21日,主持領導衛星研製工作的張勁夫向科學院傳達了鄧小平的指示,「衛星明後年不放,與國力不相稱」。「衛星還是要搞,但是要推後一點」。根據中央的方針,張勁夫提出「就湯下面」,因國家經濟困難,暫停衛星研製工作,集中力量先搞探空火箭。
「651」任務
由於縮短了戰線,中國很快在探空火箭研製方面有了突破性進展。1960年2月,中國試驗型液體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此後,各種不同用途的探空火箭相繼上天,有氣象火箭、生物火箭等。1964年6月,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發射成功;10月,爆炸成功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此時,中國在衛星能源、衛星溫度控制、衛星結構、衛星測試設備等方面都取得了單項預研成果。此時中國的科學家們覺得發衛星可以提上日程了。
1964年12月全國三屆人大會議期間,當年積極倡導中國要搞人造衛星的趙九章,提筆上書周恩來總理,建議開展人造衛星的研製工作。與此同時,知名科學家錢學森也上書中央,建議加速發展人造衛星。
1965年5月,周恩來總理指示科學院拿出第一顆人造衛星具體方案。負責衛星總體組的錢驥,帶領年輕的科技工作者很快便拿出了初步方案,歸納為三張圖一張表:用紅藍鉛筆畫成的衛星外形圖、結構布局圖、衛星運行星下點軌跡圖和主要技術參數及分系統組成表。
該方案先後拿到文津街3號科學院院部和國防科委大樓,分別向張勁夫等科學院領導和羅舜初等國防科委領導作了詳細匯報,並由錢驥等直接向周恩來總理作了匯報。當周總理知道錢驥姓錢時風趣地說:我們的衛星總設計師也是姓錢啊,我們搞尖端的,原子、導彈和衛星,都離不開「錢」啊!
1965年8月,周總理主持中央專委會議,原則批准了中國科學院《關於發展我國人造衛星工作規劃方案建議》確定將人造衛星研製列為國家尖端技術發展的一項重大任務。並確定整個衛星工程由國防科委負責組織協調,衛星本體和地面檢測系統由中國科學院負責,運載火箭由七機部、衛星發射場由國防科委試驗基地負責建設。因是一月份正式提出建議,國家將人造地球衛星工程的代號定名為「651」任務。全國的人、財、物遇到「651」均開綠燈,這樣中國衛星就從全面規劃階段,進入工程研製階段。
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的將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重量上要超蘇美。
1965年10月20日至11月30日,科學院受國防科委委託,在北京召開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總體方案論證會,歷時42天。會上,錢驥報告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總體方案。與會的軍、民包括海、陸、空方面的120多位專家,對發射人造衛星的目的、任務進行了反復論證。
這個代號為「651」的會議上確定: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為科學探測性質的試驗衛星,其任務是為發展中國的對地觀測、通信廣播、氣象等各種應用衛星取得基本經驗和設計數據;發射時間定在1970年;成功的標志是「上得去、抓得注聽得見、看得見。」
會上較為保密論證的一個議題,便是中國第一顆衛星重量如何確定。這一問題涉及到導彈武器的水平。因為早期發射衛星的運載工具,都是在導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放衛星實質上是展現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雖然中國衛星工程起步較晚,但專家們都認為中國的起點要高,第一顆衛星在重量、技術上要做到比美、蘇第一顆衛星先進。蘇聯第一個衛星重量83.6公斤,美國的第一顆衛星只有8.2公斤。會議最後確定中國第一顆衛星為100公斤左右(實際上,最後上天時是173公斤)。
鋁板琴奏出「東方紅」
30年前上街遊行的人們可能已忘記了當時的慶祝場面,但衛星從太空中發出的「東方紅」悠揚樂音卻長久地留在了人們的記憶中。提起「東方紅一號」的命名、樂音的誕生,不能不談到中國航天事業中一位默默無聞的鋪路人--何正華。
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呼叫信號是嘀嘀噠噠的電報碼,遙測信號是間斷的。中國的衛星信號應該是什麼樣的?衛星總體組的組長何正華認為,中國應該超過蘇聯,發射一個連續的信號,且這個信號要有中國特色,全球公認。當時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對外呼號是「東方紅」樂曲,某種意義上「東方紅」也成了「紅色中國」的象徵。出於對毛澤東的崇敬,何正華亦提出了衛星命名為「東方紅一號」的建議。這些提議在「651」會議上得到了專家的贊同。1966年5月,經國防科工委、中國科學院、七機部負責人羅舜初、張勁夫、裴麗生、錢學森等共同商定,將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取名為「東方紅一號」。1967年初正式確定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要播送《東方紅》音樂,讓全球人民都能聽到中國衛星的聲音。
由於當時正處於「文化大革命」的動亂中,播送「東方紅」樂音不僅是科研任務,也成了責任重大的政治任務。如果衛星上天後,變調或不響,按「上綱上線」的說法,無疑是重大的政治問題,研製者就有可能被打入十八層地獄。在沉重的思想負擔和精神壓力下,何正華和樂音裝置的主要設計者劉承熙冒著政治風險,開始了他們技術上的探索,解決了樂音錯亂和樂音變調等一系列問題。「東方紅」樂音最後採用電子音樂,用線路模擬鋁板琴聲奏出。樂音裝置的第一批正樣產品,是1968年上半年在重慶一家工廠生產的,由於當時生產秩序極不正常,產品中許多元件出現虛焊現象。最後上天的產品是由上海科學儀器廠重新生產的。
紅海洋中的「一塊綠洲」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工程的整個研製工作,大部分都是在「文化大革命」最動亂的年月里進行的。那時席捲全國的「紅色風暴」沖擊到承擔衛星工程任務的每一個單位。1967年初,中國科學院和七機部及下屬單位均被「群眾組織」奪權,衛星設計院的原來的領導都「靠邊站」了,很多的科學家當時被定為「反動學術權威」、「特務」、「牛鬼蛇神」遭到批鬥。即使普通的科技人員,也有不少親屬和社會關系在運動中受到沖擊和株連。衛星的研製工作與「革命」發生了沖突。
當時的「革命」要求大家手捧「寶書」,口念語錄,心地虔誠地表忠獻忠。衛星研製只能等參加完「革命」才能去做,否則就會被扣上「不突出政治」的帽子。科學家被批判時,科技業務骨幹還要參與陪「斗」。武鬥不斷,交通受阻,器材供應不上,衛星研製事業已面臨夭折的危險。
在這種情況下,1967年初,周恩來總理與聶榮臻副總理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宣布:組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錢學森任院長,編入軍隊序列,不開展「文化大革命」的「四大」(即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空間技術研究院從許多單位抽調出精兵良將,把分散在各部門的研究力量集中起來,實行統一領導,使科研生產照常進行,保證了中國第一顆衛星的如期發射。
在空間技術研究院建院之初,研製衛星所需的物質條件十分缺乏,如測試設備少,試驗設備不齊,加工設備不足等等。衛星製造廠是由科學儀器廠轉產的,在人員、技術、設備和管理方面都面臨很多困難。鉚接,是衛星製造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可當時衛星廠未乾過,在衛星的初樣和試驗階斷,沒有鉚槍,更沒有固定工件的桁架,工人們就靠一把小錘,用自己的身體當桁架,將鉚釘一個個敲上去。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衛星廠解決了鉚接、陽極化電拋光、光亮鋁件大面積鍍金、鋁件熱處理等多項工藝問題。
為了檢驗設計的正確性與合理性,「東方紅一號」衛星從元件、材料,到單機分系統以至整星都要在地面進行多種環境模擬試驗。發射場預定發射衛星的時間氣候寒冷,而衛星廠又沒有符合要求的試驗場地,「熱控試樣星」的試驗是1968年的夏季於海軍後勤部的一個冷庫中進行的。很多的困難都是靠科技人員因陋就簡、土法上馬、群策群力解決的。衛星上天後,許多國際友人來空間技術研究院參觀衛星,當時的環境條件讓參觀者大為感嘆:「東方紅一號」能誕生,是個奇跡!
難忘4.24
1970年4月1日,裝載著兩顆「東方紅一號」衛星、一枚「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專門列車到達中國西北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4月份的西北戈壁灘上,白天也要穿棉衣,到夜間,裹著皮大衣也感到寒冷。在離地面30多米高的龍門塔工作平台上,科技人員不分白天黑夜,排除一切故障,一次次地測試。
1970年4月24日3點50分,周恩來總理電話告知國防科委副主任羅舜初:毛澤東主席已經批准這次發射,希望大家鼓足干勁,過細地做工作,要一次成功,為祖國爭光。
21時35分,衛星發射時刻終於到來了。「東方紅一號」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在發動機的轟鳴中離開了發射台。21時48分,星箭分離,衛星入軌。21時50分,國家廣播事業局報告,收到中國第一顆衛星播送的「東方紅」樂音,聲音清晰宏亮。
1970年4月25日18點,新華社授權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衛星運行軌道的近地點高度439公里,遠地點高度2384公里,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平面夾角68.5度,繞地球一圈114分鍾。衛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頻律播送「東方紅」樂曲。
新聞公報剛發表,頃刻間,首都北京燈火通明,鑼鼓聲四起,鞭炮齊放,人們帶著「文革」時代特有的狂熱,湧上街頭高呼著「毛主席萬歲」、「慶祝文化大革命的偉大勝利」、「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勝利萬歲!……
然而,為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傾注了全部心血的趙九章先生卻未能等到這一刻。無端受誣陷迫害的他,早在一年半以前已經含冤去世。不少的科學家是在「牛棚」中聽到「東方紅」樂音的。
「東方紅一號」衛星升空後,星上各種儀器實際工作的時間遠遠超過了設計要求,「東方紅」樂音裝置和短波發射機連續工作了28天,取得了大量工程遙測參數,為後來衛星設計和研製工作提供了寶貴的依據和經驗。
「東方紅一號」的發射成功,為中國航天技術的發展打下了極為堅實的根基,帶動了中國航天工業的興起,使中國的航天技術與世界航天技術前沿保持同步,標志著中國進入了航天時代。

3. 中國海洋衛星的自我介紹

專門用於觀測海洋,為海洋研究、海洋環境調查和資源開發利用提供信息而設計發射的一種人造地球衛星。
在海洋衛星出現之前,海洋的遙感資料主要取自氣象衛星和陸地衛星。但海洋具有不同於陸地和大氣的特點,如海水的流體性質以及由此產生的運動特徵與陸地不同。海面發生的波動與照射其上的電磁波相互作用,使得遙感過程復雜化,但也提供了定量測量海洋參數的可能。電磁波不同譜段(主要為可見光)對海水具有不同程度的穿透能力,這就有可能透入海水內部進行定量測量。海洋現象與大氣現象的時空尺度相差懸殊,並且氣象衛星主要用來拍攝雲圖,而雲恰恰是觀測海洋的障礙。此外,氣象衛星和陸地衛星的軌道參數和感測器性能不完全適合於海洋。為了滿足觀測海洋的需要,必須設計專門用於海洋觀測的衛星。
世界上第一顆海洋衛星 「海洋衛星-1」號(見彩圖第一顆海洋衛星(Seasat-A)美國1978年6月28日發射)是美國於1978年 6月28日發射的。「海洋衛星-1」號星體呈圓筒形,高21米,總重量2290公斤,衛星採用高度為800 公里的近圓形極地軌道,傾角108□。它每晝夜繞地球旋轉14圈,每36小時用二部寬刈幅感測器將全球95%的海洋覆蓋一遍。發回地面的信息主要包括海面風、海面溫度、波高、內波、大氣水含量、海冰、大洋地形和海洋水準面等要素。
「海洋衛星-1」號裝載5部感測器:雷達高度計、海洋衛星散射計、合成孔徑雷達、可見光和紅外輻射計、掃描多通道微波輻射計。利用這些感測器測量海洋參數的精度相當高。其中高度計測高精度為 8厘米;測量有效波高精度達 10%(測量范圍0~10米);散射計測量風速精度達1.3米/秒(測量范圍4~26米/秒);微波輻射計測量海面溫度精度為1.0□C(測量范圍10□~30□C);合成孔徑雷達測量波長精度為12%(測量范圍波長≥100米)。
除「海洋衛星-1」號之外,「雨雲-7」號氣象衛星與海洋學也有著密切關系。該衛星由美國於1978年10月24日發射,衛星重907公斤,採用高度為955公里、傾角為99.28□的太陽同步極地軌道。衛星裝載 2部海洋遙感感測器:掃描多通道微波輻射計和海岸帶水色掃描儀。其中水色掃描儀為第一部星載海洋水色感測器,有6個譜段,主要用於測量海水散射光譜輻射,推算海洋近表面浮游植物色素(主要為葉綠素a)濃度和懸浮物總量,研究海洋初級生產力。測量偏差約為30~40%。水色掃描儀的圖像資料還用於沿岸和河口泥沙運移分析、海冰觀測和海面溫度制圖等許多方面。
蘇聯於1979、 1980年發射過 2顆海洋衛星「宇宙-1076」和「宇宙-1151」。 1979年和1981年還和匈牙利、民主德國、捷克斯洛伐克等合作發射過 2顆海洋監測衛星「國際宇宙-20」、「國際宇宙-21」。這些衛星的主要任務是監測世界各大洋。

4. 氣象衛星有什麼特點

氣象衛星是對地球及其大氣層進行氣象觀測的人造地球衛星,具有范圍大、及時迅速、連續完整的特點,並能把雲圖等氣象信息發給地面用戶。
氣象衛星的本領來自於它攜帶的氣象遙感器。這種遙感器能夠接收和測量地球及其大氣的可見光、紅外與微波輻射,並將它們轉換成電信號傳送到地面。地面接收站再把電信號復原繪出各種雲層、地表和洋面圖片,進一步處理後就可以發現天氣變化的趨勢。

氣象衛星的軌道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太陽同步軌道,一種是地球靜止軌道。按照前一種軌道運行,衛星每天對地球表面巡視兩遍,其優點是可以獲得全球氣象資料,缺點是對某一地區每天只能觀測兩次。 若運行於地球靜止軌道,則可以對地球近1/5的地區連續進行氣象觀測,實時將資料送回地面,用四顆衛星均勻地布置在赤道上空,就能對全球中、低緯度地區氣象狀況進行連續監測;它的缺點是對緯度大於55度地區的氣象觀測能力差。這兩種衛星如果同時在天上工作,就可以優勢互補。

到目前為止,美國、蘇聯、日本、歐洲空間局、中國、印度等共發射了100多顆氣象衛星。

世界上第一顆氣象衛星是美國發射的「泰羅斯」衛星,它為美國提供了大量氣象資料。但它的雲圖解析度不高,隨發隨收的功能還不理想,只能作為試驗型衛星。第三代太陽同步軌道衛星——「泰羅斯N/諾阿」號則有較佳表現,衛星上攜帶著高解析度掃描輻射計和垂直探測器。它拍攝的雲圖可以及時傳輸給地面,也可以把一地的雲圖貯存在磁帶里,在衛星飛經另一地地面接收站時傳給地面。它每天可輸出全球范圍內的 16000多個地點的大氣探測資料,二至四萬個點的海面溫度測量值。每天全球有一百多個地面接收站在接收這類的衛星雲圖。

前蘇聯的氣象衛星命名為「流星」號,分Ⅰ、Ⅱ號兩個系列。「流星Ⅱ號」衛星為太陽同步軌道衛星,每天兩次探測全球有關雲層分布、雪和冰層覆蓋、地面溫度、雲頂高度等數據,並將數據傳給本國及其他國家的60多個自動圖象接收站,業務十分繁忙。

中國1988年9月7日發射了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衛星雲圖的清晰度可與美國「諾阿」衛星雲圖媲美,但由於星上元器件發生故障,它只工作了39天。目前,性能更先進的「風雲二號」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已經投入應用,並為國民經濟建設發揮了巨大作用。氣象台是如何預測天氣的
天氣預報不準的七個理由
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04-11/12/content_2207888.htm

理由一:她還很年輕

雖然古人觀察現象、尋找規律,早已經有了很多預測天氣的經驗,但是現代科學基礎上的天氣預報只有100多年的歷史,她是通過簡單的定時觀測得出氣壓場、高低壓、冷暖鋒,並進行簡單的線性推算這樣一個簡陋的手工作坊里發展起來的,而以數值預報為代表的對天氣變化的簡化物理過程的求解和運算只有幾十年的時間。對於很多天氣現象的發生、演變的內在機理和規律,人們還並沒有完全掌握。氣象科學還是早晨七八點鍾的太陽,是一個極其年輕的學科。年輕人總是要犯錯誤的。

理由二:有無數只蝴蝶的翅膀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洛倫茲用一種形象的比喻來表達他的這個發現:一隻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煽動翅膀,可能在一個月後的美國得克薩斯州會引起一場風暴。這就是混沌學中著名的「蝴蝶效應」,也是最早發現的混沌現象之一。在我們的眼前,似乎有「無數只蝴蝶的翅膀」在煽動著。且不論城市熱島、工業排放所產生的溫室效應,就是這個星球錯綜復雜的地形地貌就對天氣的變化產生著決定性的影響,而且植被、水體等等都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而這一切在模擬運算中無法進行詳盡的描述。

當然,我們並不會因為有「無數只蝴蝶的翅膀」就遷就天氣預報的不準確,就如同學生不會因為自己考不了滿分就慨嘆考題太難。經常用「混沌」來進行自我安慰的人,還不具備預報天氣的職業心理素養。

理由三:我們的眼睛有盲區

要預測天氣,首先要觀察天氣,從理論上講,要明察秋毫,任何一個細微之處都不能放過。而人類本身並不具有千里眼、順風耳,我們的眼睛有盲區。

自從有了氣象衛星,我們眼睛的盲區減少了,視野更加開闊了。台風無論多狡猾,都不會騙過衛星敏銳的目光,台風的螺旋雲型、台風眼都一目瞭然,我們也才會胸有成竹地發布那些台風警報。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氣象衛星也一樣。地球同步氣象衛星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天氣變化,但是它離地面的距離是36,000公里,比較遙遠,分辨能力比較有限;極軌氣象衛星的高度是800多公里,離地球近一些,但是它不可能目不轉睛地觀察特定區域,它的雲圖是拼接而成的,在觀察一個特定區域時,相當於衛星有「眨眼睛」的毛病,而有一些天氣就在「眨眼間」發生了。另外,如果有雲層覆蓋,我們就難以觀察並測算植被、水體、沙塵的面積和強度等等,雲層會掩蓋很多秘密。

我們沒有一雙可以洞察一切的慧眼,在分析和預測的時候會產生誤差,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理由四:東邊日出西邊雨

人們常用「東邊日出西邊雨」來形容天氣的局部差異。在地形比較復雜的地區,或者強對流天氣 如暴、冰雹等 比較流行的季節,在一個范圍很小的區域中,天氣也常常會迥然不同。

一座大山,迎風坡和背風坡,氣溫、降水量的差別非常大,因而植被的面貌也大相徑庭。僅僅一山之隔,卻展現著兩種氣候類型,古人說:始悟一嶺隔,氣候殊寒暄。

而我們國家幅員遼闊,既有中高緯度大陸性天氣系統的影響,也有低緯度海洋性天氣系統的影響,各種天氣災害琳琅滿目,是天氣災害種類最繁多、表現最劇烈的國家之一。我們用一兩分鍾的時間概述全國天氣,只能「從大局出發」,描述大范圍的特點,肯定會刪減很多局地特殊性的天氣現象,會遺漏很多天氣情節,它無法表述那麼紛繁復雜的天氣變化。

理由五:疑難病誤診

疾病的種類很多,而診治各種疾病的難度各不相同。再妙手回春的醫生也有誤診的時候,為天氣把脈也常常碰到疑難雜症。

我清晰地記得一個例子:一個台風剛剛生成,就氣勢洶洶地向東南沿海奔襲而來,我們發布了警報。可是台風卻很詭異地停止前進,在原地就地休整。但是正當人們稍稍鬆了一口氣的時候,它又殺了一個回馬槍,重新瞄準東南沿海,於是我們再次警覺地發布台風警報,然而當警報聲響起的時候,台風卻大搖大擺地朝向太平洋揚長而去。最終這個台風讓人們虛驚一場。事後有幾位同事總結說:這個台風好像是專門來戲弄我們的。

即使某種常規的天氣過程,預報了不發生(行話叫:報空了),沒預報發生(行話叫:報漏了)的情況也時常出現。長期以來,為了減少負面的社會影響,一些業內人士有一種「寧空勿漏」的心態。且不去議論業內的預報心態,我個人覺得,正是因為很多難度極大的預報,報錯了 尤其是漏報 ,人們(包括領導)對於錯誤缺乏公允的評價,很多從事預報的同行經常有一種如履薄冰、如驚弓之鳥的感覺。我的一位領導有一句掛在嘴邊的話:一萬年之後,人們還會談論天氣預報准確性的問題。天氣預報永遠有不準確的時候。但願他的這句話給一萬年之後的觀眾也打個預防針。——天氣預報的難題將長期存在。摸准老天爺的脾氣的確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

理由六:你的感覺欺騙自己

2004年春天,有位實習生對我說:到了夏天,你們怎麼辦啊?這一句話讓我摸不著頭腦。他解釋說:大家都說,高溫季節明明是40多度,你們卻總報36度、37度的樣子,怕引起恐慌,所以不敢報也不願報高溫。

聽了這樣的分析,我真是覺得冤枉啊!

2003年的夏天,南方出現長時間、大面積的高溫天氣,缺水、缺電現象非常突出,大上海的夜間照明也採取了限制措施。在福建、江西、浙江,很多地區的氣溫像進行體育競賽一樣,氣溫新高屢屢被刷新,各大「火爐」交相輝映。於是有很多觀眾反映天氣預報故意壓低氣溫結果,隱瞞不報,甚至將其上升到了「剝奪百姓知情權」的政治高度。

但實際上,對於2003年夏季的高溫天氣,氣象部門恰恰做出了非常精彩、確鑿的預報,僅中央氣象台就破天荒地發布了31次高溫預報和警報,而且對於氣溫的預報誤差一般在一度左右甚至更低。可是,科學層面的精彩和公眾層面的印象何以有如此強烈的反差呢?

我們追根溯源,氣溫與人們的身體感覺(體感溫度)的差異是引起抱怨和質疑的首要原因。

我們所說的氣溫是指百葉箱里的溫度,它是在草坪上,距離地面1.5米,通風,而且不受陽光的直射。但是我們的體感溫度卻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同樣的氣溫,陽光下和樹蔭下,感覺差別很大;有風和無風,差別很大;濕潤和乾燥,差別很大,感覺上的差別一般會在5度以上。而且在火辣辣的陽光烘烤下,地面溫度,遠遠高於氣溫,當氣溫是35度的時候,表層土地的溫度可能是50度,水泥或柏油馬路的溫度可能是70~80度,所以走在馬路上的時候你感覺溫度遠遠不止35度,於是對天氣預報的懷疑產生了。

實際上在天氣預報的歷史上,從來沒有過在盛夏季節主觀故意壓低氣溫預報結果的情況。如果真有那樣的事,完全是傷害職業道德的卑劣行為,也是我們自己難以容忍的!

理由七:缺少對不準確的總結

我拜讀過大量關於預報多麼精彩、分析多麼成功的文章和總結,但是極少看到對於預報失敗個例的分析、點評,似乎一些人不願意觸及傷疤,沒有誠懇地探討失敗的職業氛圍。一旦預報出現重要錯誤,氣氛會變得很凝重,不敢提及,生怕傷害了誰的感情。

北京電視台的天氣預報在結尾處,有一屏是「某月某日天氣預報滿意率」,由觀眾為每天的天氣預報結果打分。我每次都會認真地閱讀這條信息,這是了解觀眾對於預報質量所持態度的重要渠道。滿意率經常很高,百分之九十幾甚至百分之百。但是也有滿意率非常低的時候,比如預報了2004年6月14日和15日北京有「小雨」,但是老天爺就是不願意配合,14日颳了一陣六級大風和一場揚沙天氣,15日盡管天色陰沉、雲層濃密,但偏偏不下雨,當天我路過一座游泳館,那裡的工作人員認出我來並開玩笑地說:「這兩天天氣預報這么不準,你還敢在大街上走 」結果6月14日的天氣預報滿意率只有43%。當然,內行人都知道那幾天預報的難度的確是非常大的。6月16日似乎老天爺終於被執著的預報感動了,下了一天的雨,但預報的最高氣溫是24度,而實際上下午的氣溫僅僅是17度,穿著單薄的人們被凍得哆哆嗦嗦,怨言叢生,但是6月15日對於16日預報的滿意率是81.8%,看來雖然溫度預報離譜,但是終究預報了降雨,大家還是很寬厚的。

5. 氣象衛星是怎樣工作的

氣象衛星按其運行的軌道可分為2大類:極軌氣象衛星和靜止氣象衛星。

極軌氣象衛星因其運行軌道每繞地球一周都要穿過南北兩極而得名。它的軌道近圓形,高度在700~1000千米。這種衛星每繞地球一圈,可觀測的地面范圍東西寬度為2800千米,繞14圈可覆蓋地球表面一次。但它對某一地區每天只能進行2次氣象觀測,間隔時間為12小時。其優點是可獲得全球的氣象資料,缺點是因地球自轉,雲圖資料不連續。

靜止氣象衛星在地球上空3.6萬千米的赤道平面上,因繞地球轉動的速度與地球自轉的速度相同,因而相對地球是靜止不動的。它每半小時就能產生一幅佔地球面積近1億平方千米的天氣資料圖。其優點是資料可適時送到地面,能連續不斷地觀測同一地區,不足是一顆衛星只能觀測地球的1/3面積,對高緯度地區(大於55°)的氣象觀測能力較差。

兩種氣象衛星用途各異,功能不同,各有長短,不能互相替代,但可以互相補充。如把這兩種衛星結合起來,就能構成理想的氣象衛星體系。

氣象衛星上面安裝的遙感儀器,接收來自「地球—大氣系統」的各種輻射,並將所獲取的資料轉變為電信號,通過發射機傳遞到地面接收站,經計算機處理後,得到大氣溫度、濕度的垂直分布,大氣中高層水汽分布,臭氧的分布與含量等參數,同時獲取可見光雲圖、紅外雲圖和水汽圖像等資料,這些就是我們在電視上所看到的衛星雲圖。

6. 作文人造衛星自我介紹100

借鑒一抄下人造地球衛星襲同在各自的軌道上運行,但其功能和用途各不相同,區分開來大致可分為通信、氣象、資源、偵察、導航五大類。

*通信衛星 它的功能是為人們傳遞電視、電話信號的。沒有它,你就很難打越洋電話或觀看世界新聞、國際比賽。

*氣象衛星 它攜帶的遙感設備俯瞰整個地球大氣層,對地球上的風、雲、雨以及森林火災進行監測。
氣象衛星收回的圖像和數據,是氣象科技人員准確預報全球天氣的依據。

*地球資源衛星 它利用遙感儀器來發現在地面和低空難以發現的地理特徵,利用它所獲得的資料,可准確估計地球上各地區的植被、地質、水文、海水等方面的資源情況。

*偵察衛星 它攜帶有解析度很高的照相機、攝相機對地面目標進行拍攝,可准確地反映地面部隊的調動、集結及各種軍事設施的變化。

*導航衛星 幫助海上航行的船隻辨明方向和位置。艦船通過對兩顆以上衛星的觀察和測距,准確地知道自己所處地理位置的坐標。

7. 氣象衛星的詳細知識

氣象衛星(meteorological satellite):從太空對地球及其大氣層進行氣象觀測的人造地球衛星。衛星氣象觀測系統的空間部分。衛星所載各種氣象遙感器,接收和測量地球及其大氣層的可見光、紅外和微波輻射,並將其轉換成電信號傳送給地面站。地面站將衛星傳來的電信號復原,繪製成各種雲層、地表和海面圖片,再經進一步處理和計算,得出各種氣象資料。氣象衛星按軌道的不同分為太陽軌道(極軌道)氣象衛星和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按是否用於軍事目的分為軍用氣象衛星和民用氣象衛星。氣象衛星觀測范圍廣,觀測次數多,觀測時效快,觀測數據質量高,不受自然條件和地域條件限制,它所提供的氣象信息已廣泛應用於日常氣象業務、環境監測、防災減災、大氣科學、海洋學和水文學的研究。氣象衛星也是世界上應用最廣的衛星之一,美國、前蘇聯/俄羅斯、法國和中國等眾多國家都發射了氣象衛星。
氣象衛星主要觀測內容包括:
①衛星雲圖的拍攝。
②雲頂溫度、雲頂狀況、雲量和雲內凝結物相位的觀測。
③陸地表面狀況的觀測,如冰雪和風沙,以及海洋表面狀況的觀測,如海洋表面溫度、海冰和洋流等。
④大氣中水汽總量、濕度分布、降水區和降水量的分布。
⑤大氣中臭氧的含量及其分布。
⑥太陽的入射輻射、地氣體系對太陽輻射的總反射率以及地氣體系向太空的紅外輻射。
⑦空間環境狀況的監測,如太陽發射的質子、α粒子和電子的通量密度。這些觀測內容有助於我們監測天氣系統的移動和演變;為研究氣候變遷提供了大量的基礎資料;為空間飛行提供了大量的環境監測結果。

8. 天文衛星自我介紹的作文

我是火復星

我是火制星,是一顆紅色的衛星。現在,人們越來越重視我這顆與地球差不多的星球了。我有著彩虹般美麗的外表,人們發現在我這兒很可能有源。

我的許多特徵與地球近似。我如果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順序,為第四顆行星。我距離太陽22794萬千米,約為日地的1.5倍,我和地球一樣有著一年四季的變化。我自傳一周比地球多半個多小時,速度是24小時37分22.6秒,所以我和地球的晝夜長短基本差不多,但繞太陽公轉的周期,我的一年幾乎等於地球的兩年。我得主要成份事二氧化碳佔95%,氮佔3%,還有數量級少的氧和水份。

科學家發現我這兒有充足的水源,還有許多豐富的資源,可提供給人們生活的必需原料。還有碳、氫、氧和氮這四種元素。我堅信自己能成為人們在太空中旅遊的好場所,讓全世界的人都到我這兒做客。

我,將成為人類太空旅行的第一站。正翹首盼望地球的來客!

9. 導航衛星的自我介紹

導航衛星(navigation satellite):從衛星上連續發射無線電信號,為地面、海洋、空中和空間用戶導航定位的人造地球衛星。衛星導航系統的空間部分。
導航衛星裝有專用的無線電導航設備,用戶接收導航衛星發來的無線電導航信號,通過時間測距或多普勒測速分別獲得用戶相對於衛星的距離或距離變化率等導航參數,並根據衛星發送的時間、軌道參數,求出在定位瞬間衛星的實時位置坐標,從而定出用戶的地理位置坐標(二維或三維坐標)和速度矢量分量。由數顆導航衛星構成導航衛星網(導航星座),具有全球和近地空間的立體覆蓋能力,實現全球無線電導航。
導航衛星按是否接收用戶信號分為主動式導航衛星和被動式導航衛星;按導航方法分為多普勒測速導航衛星和時差測距導航衛星;按軌道分為低軌道導航衛星、中高軌道導航衛星、地球同步軌道導航衛星。世界四大衛星導航系統是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前蘇聯/俄羅斯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NASS )、歐洲航天局的伽利略衛星定位系統和中國的北斗導航衛星定位系統。
1960年 4月美國發射了第一顆導航衛星子午儀1B。此後,美國、蘇聯先後發射了子午儀宇宙導航衛星系列。通過國際間合作還發射了具有定位能力的民用交通管制和搜索營救衛星系列。
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和蘇聯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NASS )是以衛星星座作為空間部分的全球全天候導航定位系統。GPS採用18顆工作星和3顆備份星組成GPS空間星座。GLONASS採用24顆工作星和3顆備份星組成GLONASS空間星座。
目前我國也有了自己導航衛星「北斗導航衛星定位系統」,是區域性有源三維衛星定位與通信系統,英文縮寫CNSS。它是繼美國的GPS、俄羅斯的CLONASS之後的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

閱讀全文

與氣象衛星的自我介紹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晉升考核自我評價 瀏覽:480
職場新人自我介紹日語 瀏覽:700
職攜求職公寓 瀏覽:354
醉駕人找工作 瀏覽:973
百度廈門六中藝術特長報名表 瀏覽:868
勁霸經編面試 瀏覽:364
小孩綜合素質自我評價 瀏覽:470
玉環學校洗碗招聘信息 瀏覽:15
教師教育自我評價 瀏覽:192
2014合肥168中學特長生音樂錄取名單 瀏覽:478
應屆生面試自我介紹範文3分鍾 瀏覽:800
丹陽人才招聘網 瀏覽:72
生物學科特長怎麼寫 瀏覽:250
昌碩面試後多久通知 瀏覽:925
陝西省鐵餅特長生 瀏覽:751
碩展科技有限公司招聘 瀏覽:346
2019年南陽卷煙廠招聘信息 瀏覽:461
時尚招聘信息 瀏覽:341
安吉潔美電子招聘信息 瀏覽:106
個人簡歷問候語 瀏覽: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