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郝之章的簡介
他不叫郝之章 七·七」事變以後,眾多的仁人志士投身到偉大的民族抗日戰爭中去,郝世英便是其中之一。《燈光》一文即歌頌他的。
郝世英,1915年生,洛南縣景村鎮郝家塬人。他少年曾在私塾讀書,後因生活所迫去洛南縣保安團當兵。在小學教員張清珍(共產黨員)的影響下,逐漸萌發革命思想。19山將腿摔傷,郝世英和張有才、李照才等士兵用擔架抬其指揮。11月,部隊偷襲河北日軍井陘車站,郝世英與另一戰士送信返回時,與敵散兵遭遇。他眼尖手快,先發制人,斃敵數名,奪得三八步槍5支。1938年3月,日寇偷襲高平縣小園村,三十八軍軍部距此很近,且無作戰部隊。特務連奮起迎擊,郝世英與袁生魁、藺昔明、馬長理等戰士與敵拚死相搏,終於掩護軍部安全轉移。在一次執行任務中,排長劉景漢企圖裹脅二班叛逃,郝世英與張進修、介春發、衛志賢等當機立斷,將劉擊傷,使該班歸還建制。由於郝世英機智勇敢,處事果斷,且能獨當一面,深得趙壽山賞識,遂於同年夏調其任警衛員。 1938年5月,郝世英在山西省平陸縣經陳真倫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9年底,郝世英被調任十七師四十九團七連連長。這時三十八軍在中條山一線同日軍血戰,郝世英懷著一腔仇恨帶領兄弟們沖鋒陷陣,收復國土。他曾兩次北渡黃河,深入敵後打游擊戰。在河南武陟縣木蘭店以西,他帶領七連單獨多次伏擊日軍運輸汽車,均獲成功,擊斃日軍80餘名,炸毀軍車。 1941年11月,三十八軍攻擊漢王城以南十里處之敵寨,敵組織交叉火力,久攻不克。郝世英率一個排從寨下摸至敵寨,炸毀敵人碉堡,使戰斗取得勝利。在堅守張洞以南陣地中,郝世英帶領全連擊退日軍多次沖鋒,斃敵三十餘名,繳獲輕機槍、擲彈筒等武器。由於郝世英英勇善戰,指揮有方,被提升為四十九團三營副營長,後任營長……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前夕,時任三十八軍十七師特務連連長的郝世英,配合十七師內中共黨組織積極准備,努力工作,促成十七師順利起義,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 1949年2月5日,在解放商南的戰斗中,陝南獨立團團長郝世英在圍殲戰中為指引
B. 蘇軾的個人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時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藝術家、醫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鐵冠道人。
嘉佑二年進士,累官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南宋理學方熾時,加賜謚號文忠,復追贈太師。有《東坡先生大全集》及《東坡樂府》詞集傳世,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編有《蘇文忠公全集》。
其散文、詩、詞、賦均有成就,且善書法和繪畫,是文學藝術史上的通才,也是公認韻文散文造詣皆比較傑出的大家。
蘇軾的散文為唐宋四家(韓柳歐蘇)之末,與唐代的古文運動發起者韓愈並稱為「韓潮蘇海」,也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更與父親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
蘇軾之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又與陸游並稱「蘇陸」;其詞「以詩入詞」,首開詞壇「豪放」一派,振作了晚唐、五代以來綺靡的西昆體余風。後世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惟蘇軾故作豪放,其實清朗;其賦亦頗有名氣,最知名者為貶謫期間借題發揮寫的前後《赤壁賦》。
宋代每逢科考常出現其文命題之考試,故當時學者曰:「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嚼菜羹」。藝術方面,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宋四家)之首;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並在題畫文學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政治上,在王安石變法期間,雖贊同政治應該改革,但反對王安石任用的後任呂惠卿及一些「拗」的政策,招來新黨爪牙李定橫加陷害;後來又因反對「盡廢新法」受到司馬光為首的舊黨斥退,終生當不了宰相。在新舊黨爭中兩邊不討好導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雲戲稱為「一肚皮不合時宜」。
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書;宋哲宗紹聖復述又加貶謫至儋州(海南島);徽宗即位,遇赦北歸時病卒於常州。墓在河南郟縣。
著作
蘇軾現存於世的文學著作共有2700多首詩,300多首詞,以及大量散文作品。
〈刑賞忠厚之至論〉,嘉祐二年(1057年),應試時所寫,最早的成名文章。
《南行集》,嘉祐四年(1059年),與父親和弟弟合編的中的40多首詩,最早的一批詩作。
《蘇沈良方》,今傳是沈括在《良方》的基礎上,增益蘇軾的醫葯雜說而成。
最早的詞則寫於熙寧五年(1072年)。
詩文有《東坡七集》《東坡集》《東坡詞》等。
存世書跡有〈答謝民師論文帖〉、〈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後雨〉等。
畫跡有〈枯木怪石圖〉、〈瀟湘竹石圖〉等。
題畫作品有〈凈因院畫記〉、〈提憩寂圖詩〉等。
因南宋皇帝宋高宗、宋孝宗等對他其人其作的推崇,有宋一朝整理出版了《蘇文忠公詩合注》《蘇文忠公全集》等多部集作。《蘇文忠公全集》又稱《東坡全集》,傳世的,至今所見,可分兩大類。
一類為分集編訂,號稱東坡七集本,亦標東坡全集,即東坡集四十卷,後集二十卷,奏議十五卷,內制集十卷,外製集三卷,和陶詩四卷,應詔集十卷,其出自蘇軾原本原目,後人稍加增益,為之善本,風行海內。
一類為分類合編,號稱東坡大全集,《四庫提要辨證》雲:「分類合編者,疑即始於居世英本,宋時所謂大全集者類用此例,」又雲:「宋時所刊大全集者,乃麻沙書坊所刻。」
(2)吳新潮個人介紹擴展閱讀:
一、風格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曾自謂:「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雖嬉笑怒罵之辭,皆可書而誦之。」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其體渾涵光芒,雄視百代,有文章以來,蓋亦鮮矣。
一時文人如黃庭堅、晁補之、秦觀、張耒、陳師道,舉世未之識,軾待之如朋儔,未嘗以師資自予也。黃州詞,是蘇詞的奇觀;黃州文,則是蘇文的高峰;《赤壁賦》是其高峰之巔。黃庭堅曾批評蘇軾說:「東坡文章妙天下,其短處在好罵,慎勿襲其軌也。」
陳岩肖說:「坡為人慷慨疾惡,亦時見於詩,有古人規諷體。」陳師道說:「蘇詩始學劉禹錫,故多怨刺,學不可不慎也。」
二、書法
蘇軾擅長寫行書、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為「宋四家」。他曾經遍學晉、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長,再將王僧虔、徐浩、李邕、顏真卿、楊凝式等名家的創作風格融會貫通後自成一家。他曾自稱:「我書造意本無法」、「自出新意,不踐古人」。
黃庭堅稱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這說明蘇軾一生屢經坎坷,致使他的書法風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和《祭黃幾道文》等帖。
三、繪畫
蘇軾擅長畫墨竹,且繪畫重視神似,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託,反對形似,反對程序的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而且明確地提出了「士人畫」的概念,對以後「文人畫」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其作品有《古木怪石圖卷》、《瀟湘竹石圖卷》等。
C. 朱自清人物介紹
朱自清《背影》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著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一半為了喪事,一半為了父親賦閑。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念書,我們便同行。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遊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里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甚麼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兩三回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他忙著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腳夫行些小費,才可過去。他便又忙著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於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坐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裡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裡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托他們直是白托!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台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台,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幹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裡很輕松似的,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里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力支持,做了許多大事。那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我北來後,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D. 朱自清的個人資料
朱自清(1800年1月1日-年12月31日),原名自華,字佩寇,號秋善。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長大於江蘇揚州,故稱「我是揚州人」。他畢業於國立北京大學,曾任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系主任。
朱自清是近代中國著名詩人、散文家、學者,其著作合編為《朱自清全集》。
(4)吳新潮個人介紹擴展閱讀:
散文風格
朱自清散文結構嚴謹,脈絡清晰,簡朴平實,平淡自然,簡練委婉含蓄,描寫細致生動,細膩傳神,綺麗纖細,善用比喻,有時則過於精細。朱自清善於言情,情感真摯動人,清新雋永,用活的口語。
他又善於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富有詩意,絢麗多彩,情調與音韻和諧。他曾經說過:我的興趣本在詩,現在是偏向宋詩;我是一個做散文的人,所以也熱愛散文化的詩。因此,在他的散文中,也流露出詩的美感。
朱自清早期作品,以擅長寫景、抒情見長,如《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也有些作品著重於社會現狀的批評。
朱自清以散文聞名,其中成就較高的是收錄《背影》、《你我》諸集里的《背影》、《荷塘月色》、《溫州的蹤跡》之二的《綠》等抒情散文。其中《背影》為朱自清創作的一篇散文,描述了在家庭遭變故的情況下,父親送別遠行兒子的經過。
文章通過樸素真切的語言,表現了父親的一片愛子之心和兒子對父親的愧疚和懷念之情,是中國現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朱自清的散文不僅以描寫見長,並且還在描寫中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他的寫景散文在現代文學的散文創作中佔有重要地位,他運用白話文描寫景緻最具魅力。
如《綠》中,就用比喻、對比等手法,細膩深切地畫出了梅雨潭瀑布的質和色,文字刻意求工,顯示出駕馭語言文字的高超技巧。這些文字在他辭世之前就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形成了獨特的清麗風格。
李素伯說散文集《背影》給人以「芳香的迷醉」,郁達夫評價朱自清:「他的散文,能夠貯滿一種詩意。」而李廣田評價:「他的作品一開始就建立了一種純正朴實的新鮮作風。」
主題
首先,言志表意散文。言志表意類散文在朱自清散文創作中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這類散文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學和價值選擇。
其次,覽勝記游散文。《蹤跡》、《歐游雜記》和《倫敦雜記》等散文集中有許多為人所稱道的覽勝記游的散文名篇。
朱自清覽勝記游散文兼顧並重自然與人文地理的描述展示。如《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綠》、《松堂游記》、《揚州的夏日》、《蒙自雜記》等即是將對自然風情的描寫和人文景觀的刻畫緊密融合在一起。
其三,書懷抒情散文。朱自清懷念家人友朋的書懷抒情散文有《背影》、《給亡婦》、《兒女》、《哀韋傑三君》、《懷魏懷青君》、《我所見的葉聖陶》等。即興書懷抒情的散文有《匆匆》、《春》、《歌聲》、《荷塘月色》、《擇偶記》、《飛》等等。
其四,感悟覺世散文。朱自清還是一個不斷思索著現實人生的現代作家和教育家,他每每將自我的人生感悟和體驗與讀者共分享。他筆下的人生感悟,扎實而不玄虛,真切而不做作,常常將覺悟到的寶貴的人生奧秘,通過語言文字搭建的話語平台,盡量地向讀者展示出來。
如他散文集《語文影及其他》中的很多篇章就是將人生的諸多體驗和感悟,娓娓道出。《談抽煙》、《說話》、《沉默》、《撩天》、《正義》、《論自己》、《論別人》、《論誠意》、《論東西》等等。
詩歌
朱自清的詩,盡管數量不多,卻在思想和藝術上呈現出一種純正朴實的新鮮作風。其中如《光明》《新年》《煤》《送韓伯畫往俄國》《群羊》《小艙中的現代》等。
或熱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來,或有力地抨擊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淚的人生,洋溢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是初期新詩中難得的作品。
朱自清的作品《比興》篇對「比」和「興」的涵義,尤其「興」的內涵進行了追根溯源的推理與探尋,並得出了鮮明的結論,指出「興」為發端和譬喻。朱自清的研究成果對「興」的研究規劃了研究方向,奠定了理論基礎,對後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縱觀中國現代散文的發展史,「五四」時期的散文成就對現當代散文的創作影響最大。而這一時期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則要首推朱自清。朱自清散文中備受推崇的是那些寫景打情的篇章,其中描繪自然風光的部分,
以真摯的情意、細致的觀察、豐富的想像構成了濃郁詩情及漂亮繽密的藝術風格。秦淮河的燈月交輝,畫舫凌波,與游覽者的快意、渴慕之情相諧調,而山歌妓賣唱引起的悵惘、矛盾、幻滅等情思,意使「清艷的夜景也為之減色」。
寫景則融情於景,敘事則化意入事,這正是朱自清散文的動人之所在。他在深厚的古典文學的基礎上融合中西方文化,創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性的散文體制與風格。
E. 魯迅的個人簡介
魯 迅(1881—1936) ,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和翻譯家和新文學運動的奠基人。 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的封建家庭。
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學醫,後從事文藝等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9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
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對人吃人的制度進行猛烈,地揭露和抨擊,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運動的最前列,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
1918—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吶喊》、《墳》、《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專集,表現出愛國主義和徹底的民主主義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傑出的作品之一。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反動當局所通輯,南下到廈門大學任教。1927年1月到當時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四一二」事變以後,憤而辭去中山大學的一切職務。1927年10月到達上海。1930年起,魯迅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進步組織,不顧國民黨政府的種種迫害,積極參加革命文藝運動運動。1936年初「左聯」解散後,積極參加文學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從1927—1936,創作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這些作品收錄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等專集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進步的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莽原》、《奔流》、《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學,批判地繼承了祖國古代文化遺產,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唐宋傳奇集》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
F. 林清玄的資料簡介
林清玄,著名作家、散文家,1953年出生於台灣省高雄旗山,畢業於中國台灣世界新聞專科專學校。他17歲就開始發表作屬品,第一本書出版後便一發不可收,從此走上了文學之路,30歲前就已經得遍了台灣所有文學大獎,是獲得各類文學獎最多的一位。
作品有報告文學、文藝評論、劇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創作,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完成「菩提系列」,暢銷數百萬冊,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書之一。同時創作「現代佛典系列」,帶動佛教文學,掀起學佛熱潮。獲頒傑出孝子獎。
(6)吳新潮個人介紹擴展閱讀:
林清玄(Lin Qingxuan,1953年2月26日—2019年1月23日),生於中國台灣省高雄旗山,畢業於中國台灣世界新聞專科學校。
林清玄一邊求學一邊寫作,以投稿賺取生活費。17歲時,正式在當時影響力頗大的報紙上發表《行游札記十帖》,連載十天的頭條,一時轟動,得到三千元台幣稿費。
林清玄著有散文《查塔卡的杜鵑》,文章《和時間賽跑》、《桃花心木》選入人教版、北師大版小學語文課本。他是台灣地區作家中最高產的一位,也是獲得各類文學獎最多的一位,也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G. 林志穎個人資料簡介
林志穎 個人完全檔案
中文名:林志穎
英文名:Jimmy Lin
小 名:小志、小旋風版
出 生:1974年10月15日
出生地點權:台灣省台北市
現居地點:台北市
身 高:1.72m
體 重:58kg
生 肖:虎
星 座:天秤座
血 型: O
學 歷:華岡藝校三年級
家庭成員:父母、一兄、二弟、一妹
休閑娛樂:上網、看電視、健身
收集品:模型車、關於車的雜志、郵票、相機
吃的口味:不吃酸辣
宗教信仰:佛教
出道年齡:17歲
入伍日期:1994年11月15日
退伍日期:1996年11月16日
喜愛的影星:劉德華、張曼玉
喜愛的歌星:王傑
喜愛的表情:笑
最喜歡吃的東西:巧克力、冰淇淋、泰國餐
最喜歡吃的水果:香蕉、西瓜
最喜歡喝的飲料:牛奶、白開水
最喜歡的顏色:紅、黑、白
最喜歡的動物:狗
最喜歡的季節:夏天
最喜歡的運動:賽車、棒球、籃球
最喜歡的花:玫瑰
最喜歡的口頭禪:"還好啦"
最尊敬的人:父親
最喜歡的異性典型:大方、直爽、溫柔、體貼
最喜歡的一首歌:黎明破曉前
唱片公司:豐華唱片
H. 張曉風簡介
一、人物簡介:
張曉風,現75歲(2016年)。1941年出生於浙江金華,江蘇銅山人。8歲隨母親一起赴中國台灣,曾先後就讀於北一女中和屏東女中,最後畢業於東吳大學,曾任教東吳大學和香港浸會學院。36歲時,被台灣地區的批評界推為"當代十大散文家"之一。陽明大學創校以後就來此校任教,一直擔任該校通識教育中心教授至2006年退休。
張曉風創作張曉風過散文、新詩、小說、戲劇、雜文等多種不同的體裁,以散文最為著名。她的成名作《地毯的那一端》抒寫婚前的喜悅,情感細膩動人,但她的成就並不止於此。她其後的作品在內容和技巧上都不斷發展和突破,從描寫生活瑣事,漸漸轉變為抒寫家國情懷及社會世態,融入哲理,不斷開拓。主要作品有《白手帕》、《紅手帕》、《春之懷古》、《地毯的那一端》、《愁鄉石》等。
張曉風是中山文藝獎、國家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中國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得主,曾經榮獲十大傑出女青年。有多篇作品入選大陸及台灣中學的教科書。
張曉風篤信宗教,喜愛創作。小說,散文及戲劇著作有三、四十種,並曾一版再版,並譯成各種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年其作品被列入《台灣十大散文家選集》。
編者管管稱"她的作品是中國的,懷鄉的,不忘情於古典而縱身現代的,她又是極人道的。"
餘光中也曾稱其文字"柔婉中帶剛勁",將之列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
又有人稱其文"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瓔珞敲冰。"
《張曉風自選集》中的《行道樹》一文,曾被選入人教版語文七年級第七課。
二、創作歷程:
張曉風的散文藝術創作歷程,又大體上可劃分為三個前後銜接的段落。
第一個段落以她於1966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為標志,她以一個聰穎純情少女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是一條清澈澄碧、纖塵不染的潺潺溪流。
第二個段落,猶如小溪奔向了風雲激盪、愛恨交織、濁浪排空的湖泊,以散文集《愁鄉石》(1977)、《步下紅毯之後》(1979)至《你還沒有愛過》(1981)為標志,可視為由第一個段落到第二個段落的過渡和完成。第二段落的時間幅度較長,《再生緣》(1982)也可視為是這一段落的延伸,至《我在》(1984)、《從你美麗的流域》(1988)、《玉想》(1990),廊廡漸趨廓大,猶如從湖泊遞變為壯闊浩渺的大海。我們姑且在這里作一個假定,如果張曉風的散文創作在第二個段落就打住了,她雖然仍是中國現代散文史上優秀的女作家之一,是一位從一般女作家狹隘局促的閨秀天地里突破出來的闖將,但終究還不是一位擁有很大原創性光榮席位的散文大家。
1981年,當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還沒有愛過》出版時,餘光中先生為該書作序,稱她為"亦秀亦豪""腕挾風雷"的"淋漓健筆"。
張曉風散文藝術的原創性在第二段落,更在自《我在》為起點迄今的第三段落。惟有這第三段落,才宣告了一位以生命和創意的生成,以生存本體論的詩性闡釋為其宗旨的散文大家的誕生和完成。
生命和生存本體論的詩性闡釋,是這位女作家奉獻給中國現代散文史的最大功績。她走上這一條生命和生存本體論的詩性闡釋道路,有一個從並不全然自覺到完全自覺,從不盡完。
I. 獲獎後的自我介紹
過去的一年是奮斗的一年,這個金秋即是我收獲累累碩果的季節。一份耕耘,一分收獲。我在特殊的日子裡回味春日的辛勤,體味秋日的甘甜。
還記得當我背負行囊邁進xx學校這所高等學府校門的那一刻,我激動萬分。自己終於實現了多年來夢寐以求的願望。這是一片新天地,也將是我人生的又一段旅程。在感受濃烈的學習氛圍的同時,我也開始規劃自己的新生活。但我漸漸地發現自己是何等渺小。俗語說:山外青山樓外樓,強中自有強中手。自己的成功已經屬於昨日,明日的成功還需用辛勤的汗水去澆灌。」
社會是一個競技場,學校亦是如此。強者站立在奔涌的潮頭,成為時代的弄潮兒,獨樹一幟,各領風騷,而弱者則似流星閃過,轉瞬即逝。在人才濟濟的校園惟有自信、拼搏才能揚起遠航的風帆。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成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我就是這樣實踐我的夢想的。「披星戴月、聞雞起舞」是我勤奮苦讀的真實寫照。清晨,林蔭道上有我琅琅的讀書聲。深夜,自習室里有我奮筆疾書、冥思苦想的身影。「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正是這份堅韌,這份執著,我才能取得今日的這份榮耀。
成功是每一個人的夢想,在尋夢的旅程上我們相遇、相識。未來的目標雖然不同,但奮斗確是永遠不變的真理。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只要有恆心和毅力,等待梅花傲雪綻放的絢麗景色的日子就屈指可數了。光陰荏苒,歲月如梭,時光稍縱即逝。昨日的輝煌已經沉入歷史的江河。今天,我應該蓄勢待發,去尋找屬於我的一片蔚藍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