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廢名文學介紹
廢名(1901-1967),原名馮文炳,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最有影響力的文學家之一,曾為語絲社成員,師從周作人,在文學史上被視為「京派文學」的鼻祖。
1925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說集,其後,相繼創作有長篇小說《莫須有先生傳》(1932年) 、《橋》(1926-1937年)、《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後》(1947年)(後兩部都未完成)以及短篇小說、散文、詩歌若干,且後三者皆有極高的造詣。
廢名的小說以「散文化」聞名,將六朝文、唐詩、宋詞以及現代派等觀念熔於一爐,並加以實踐,文辭簡約幽深,兼具平淡朴訥和生辣奇僻之美。
『貳』 廢名簡介和廢名為何不如沈從文出名
廢名(1901-1967),原名馮文炳,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最有影響力的文學家之一,曾為語絲社成員,師從周作人,在文學史上被視為「京派文學」的鼻祖。
1925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說集,其後,相繼創作有長篇小說《莫須有先生傳》(1932年) 、《橋》(1926-1937年)、《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後》(1947年)(後兩部都未完成)以及短篇小說、散文、詩歌若干,且後三者皆有極高的造詣。
廢名的小說以「散文化」聞名,將六朝文、唐詩、宋詞以及現代派等觀念熔於一爐,並加以實踐,文辭簡約幽深,兼具平淡朴訥和生辣奇僻之美。
後來,在胡適、周作人等人的啟發下,廢名從小潛在著的家鄉的禪文化影響被充分地激活了,廢名與禪的因緣更加密切而牢固。
(2)廢名個人介紹擴展閱讀:
沈從文的小說創作曾深受廢名的影響。廢名,1901—1967年,原名馮文炳,湖北黃梅人,作家。上世紀二十年代,是沈從文的成長時期,他寫了大量作品,但幾乎都不算成熟,是習作,是嘗試,是轉益多師的模仿。
沈自己也承認受廢名影響:前有《夫婦》(收入集子《夫婦》,作於1929年7月,改於1933年11月)的跋語,後有收入《沫沫集》(上海大東書局1934年版)的《論馮文炳》。
廢名是自我的作家。很多人評他的文字往往用「晦澀」這個詞,筆者認為其實質是「自我」,他用極自我的方式、極自我的趣味寫文章,其結果就是一般讀者的難解和公認的晦澀。一個自我而性格封閉的人,不會認可一般的表達方式,即使這種方式為大家普遍認可和理解。
廢名喜歡用自己獨有的方式來表達和寫作,而他的學養則支撐了他的表達。但也不能完全這么說,廢名最初的小說如《竹林的故事》和《桃園》,敘事風格與當時一般的風格還是比較接近的,只是到了後來的《橋》和《莫須有先生傳》,他才走上極自我的路子,徘徊於自己風格和表達方式了。
沈從文寫於1929年的《夫婦》有一個署名「甲辰」(沈從文的筆名之一)的跋語,其中說道:「自己有時常常覺得有兩種筆調寫文章,其一種,寫鄉下,則彷彿有與廢名先生相似處。
由自己說來,是受了廢名先生的影響,但風致稍稍不同,因為用抒情詩的筆調寫創作,是只有廢名先生才能那樣經濟的。
這一篇即又有這痕跡,讀我的文章略多而又歡喜廢名先生文章的人,他必能找出其相似中稍稍不同處的,這樣文章在我是有兩個月不曾寫過了,添此一尾記自己這時的欣喜。
沈從文為自己寫鄉村題材,能與廢名相似而欣喜,並坦然承認受了廢名的影響。這很好理解,廢名是北大學子,知堂的入室弟子,《語絲》同人,1929年畢業後成為北大教員。
沈從文寫《夫婦》時,廢名正編輯《駱駝草》。比較而言,廢名在當時文壇的地位與名氣比沈從文大很多。沈從文尚在冉冉上升,而廢名的地位已然確立。然而,人是會變化和演進的,有的人一出道就有成名作和代表作,有的人卻是在不斷學習和努力中達到巔峰的。沈從文屬於後者。
對沈從文來說,1929年是其人生一大轉折點。下半年,他經胡適的提攜,進入在上海的中國公學任教,終於有了固定收入,並開始與張兆和戀愛。經濟已不再成為創作的驅動力,而地位增加了他的信心,開闊了眼界。
朋友切磋到了胡適這個層次,對於他的成長更是不可估量的。這個時期之前,沈從文的文學創作大多尚不成熟,無思想,構思有缺陷,還模仿別人。他的小說創作也處於摸索之中,佳作自然不多,成熟的作品僅《旅店》《逃的前一天》和《夫婦》等。
1930年前,沈從文與廢名雖有一些文字方面的交集,但無實質性的交往。他在收入《沫沫集》的《論馮文炳》中,比較了自己和廢名的異同:「把作者與現代中國作者風格並列,如一般所承認,最相近的一位,是本論作者自己。
一則因為對農村觀察相同,一則因背景地方風俗習慣也相同,然從同一方向中,用同一單純的文體,素描風景畫一樣把文章寫成,除去文體在另一時如人所說及『同是不講文法的作者』外,結果是仍然在作品上顯出分歧的。」
其實,《論馮文炳》可看作沈從文對廢名的「了斷」。針對《莫須有先生傳》,他說:「此種作品,除卻供個人寫作的懌悅,以及二三同好者病的嗜好,在這工作意義上,不過是一種糟踏了作者精力的工作罷了。」應該說,此時的沈從文已經前行、上升了,已經不再欣賞當時的廢名了。
『叄』 廢名的經典詩
廢名的經典是他的經典,實際上我們也不太了解,你通過網路或者瀏覽器直接搜索一下,回去也就可以知道了。
『肆』 廢名的《竹林的故事》如何賞析(請從不同角度簡答)謝啦
1、主題思想
在《竹林的故事》中,廢名以凝煉而韻味無窮的筆致,勾勒出宗法制農村中一派充滿詩情畫意、青春氣息的田園牧歌圖畫,以及在此圖畫下所蘊藏的生活的悲苦。潺潺的流水,茂林修竹,碧綠菜地,遠處的沙丘城廓...…菜農老程夫婦和他們的小女兒三姑娘,一家人就在其中過著貧窮卻閑適的生活。
三姑娘乖巧聰慧,伶俐能幹。她唱歌嬉戲,幫助父親捕魚種菜。貧窮的生活,使老程兩個女兒早夭,這就更使老程夫婦相信命運,他們把三姑娘交給菩薩保佑。老程用緊巴巴的錢給女兒買了一把大紅頭繩扎辮子。三姑娘八歲的時候老程死了。剩下三姑娘母女倆相依為命,日子「一天比一天淡漠起來」。
三姑娘不願別了母親,成群結隊地別城裡去看賽龍燈。小說就這樣平淡朴訥從容雅緻地鋪成一軸山水畫卷,卻又在淡雅之中寄寓了深深的哀愁。優美的自然,美好的心靈,三姑娘一家卻承受著悲苦的生活。竹翠人美與悲苦生活的強烈對比,使人深思悲劇的社會根源,全文在贊美時深懷感傷。
2、藝術特色
在《竹林的故事》中,廢名塑造出了一個純潔優雅、生氣勃勃而又承受著生活悲苦的鄉村少女——三 姑娘形象,這個優雅感人的藝術形象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富青春氣息和純情魅力的形象之一。她的健康活潑為「五四」文學退潮時期彌漫的傷感和苦悶吹來了一絲清新之風。
盡管廢名並沒有如魯迅、王魯彥等同時代鄉土作家一樣通過鄉土寫實為刻畫社會現實,恬靜安逸的描寫使他筆下找不到時代動盪的痕跡。
以象徵性寫景來烘託人物神態性格的藝術手法,在《竹林的故事》中得到了極為成功的運用。小說中著力寫竹,這是用以襯托三姑娘碧意盎然般的青春氣息。小說以《竹林的故事》為名也寄寓著深意。一簇竹林里的房子,春天裡竹子一天一天綠得可愛,閃現於其間的三姑娘。
蔥蘢的竹林與三姑娘的青春、苦樂彷彿融為一體,三姑娘的寧靜恬淡就如這風雨中舒展自如的竹林。
廢名注重用唐人絕句式手法構思小說,不講究故事的完整曲折、情節的起伏變化以及人物的全貌言行。但是他注重通過一些富有情韻的細節、場景等。以情景交融成意境,最終使人物自覺地浮現凸出。
《竹林的故事》將三姑娘周圍美的心理美的人情、美的景色等和諧交織,在淡美的情景中流瀉出三姑娘縷縷哀愁,使這一人物形象在自然景觀靈化、世俗人物雅化的描寫中愈加真實動人。
以簡煉含蓄的詩的語言對人物進行白描,是《竹林的故事》突出的特色之一。
(4)廢名個人介紹擴展閱讀
20世紀20年代中期,由於早期文學現實主義的不斷發展,一些僑寓他鄉的作家,開始集中於以鄉土回憶與寫實為題材的小說創作,他們極力推動著現實主義的命運與農民命運相結合,外來文學影響與本土地域色彩相結合,一直延續到30年代,人們把這類作品稱作鄉土文學。
在這其中,廢名就恰如以簡朴的翠竹製作成一支牧笛,橫吹出中國中部農村遠離喧囂的田園牧歌。1925 年2月16日《語絲》雜志第14期刊發了廢名的短篇小說《竹林的故事》就是其代表作品之一。
『伍』 幫我介紹 廢名 大師 謝謝大家
廢名(1901~1967),原名馮文炳,湖北黃梅人,小說家。曾為語絲社成員,師從周作人的風格,在文學史上被視為京派代表作家。1929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說集,屬鄉土文學。廢名的代表作有長篇《橋》及《莫須有先生傳》、《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後》等,後兩部更在詩化的追求中透露出對現實荒誕的諷刺。曾任北大中文系教授,是30年代頗具影響的京派作家。他的小說融西方現代小說技法和中國古典詩文筆調於一爐,文辭簡約幽深,兼具平淡朴訥和生辣奇僻之美。這種獨特的創作風格被譽為「廢名風」,在中國現代小說發展史上產生過較大影響。
廢名是個名氣很大的作家,但讀他作品的人卻不多,因為他的文章曾被人們認為是第一的難懂,只有周作人和俞平伯是他的知音。他寫的都是大部分人摸不著頭腦的丈二散文,這又使一小部分人越發地想站到板凳上去摸它。廢名承認他在寫作表現手法上是「分明受了中國詩詞的影響,寫小說同唐人寫絕句一樣,不肯浪費語言。」廢名的小說以「散文化」聞名,他將周作人的文藝觀念引至小說領域加以實踐,融西方現代小說技法和中國古典詩文筆調於一爐,文辭簡約幽深,兼具平淡朴訥和生辣奇僻之美。這種獨特的創作風格被譽為「廢名風」,對其後的沈從文等京派作家產生了一定影響,甚至在40年代的汪曾祺身上,也可以找到他的影子。
『陸』 廢名和周樹人是什麼關系,廢名的作品有什麼特色
廢名被認為是周作人的弟子,在文學史上被視為京派代表作家。代表作有《竹林的故事》、《橋》、《莫須有先生傳》、《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後》等。廢名的小說以「散文化」聞名,其獨特的創作風格人稱「廢名風」,對沈從文、汪曾祺等作家產生過影響。廢名名氣雖大,但因為晦澀難懂,讀者卻少。在文學上,周作人和俞平伯是他的兩個著名知音。周作人在為廢名和俞平伯的「澀」作解釋時說「本來晦澀的原因普通有兩種,即是思想之深奧或混亂,但也可以由於文體之簡潔或奇僻生辣,我想現今所說的便是屬於這一方面。」
在《廢名小說選·序》中,廢名對於自己的風格有如此評論:「就表現的手法說,我分明地受了中國詩詞的影響,我寫小說同唐人寫絕句一樣,絕句二十個字,或二十八個字,成功一首詩,我的一篇小說,篇幅當然長得多,實在用寫絕句的方法寫的,不肯浪費語言。這有沒有可取的地方呢?我認為有。運用語言不是輕易的勞動,我當時付的勞動實在是頑強。讀者看我的《浣衣母》,那是最早期寫的,一支筆簡直就拿不動,吃力的痕跡可以看得出來了。到了《桃園》,就寫得熟些了。到了《菱盪》,真有唐人絕句的特點,雖然它是五四以後的小說。 」
廢名對於佛學有相當的研究,著有《阿賴耶識論》,專門探討佛學中的唯識論。不過,他的哲學研究並沒有受到注意。周作人說「隨後他又談《論語》、《莊子》,以及佛經,特別是佩服《涅盤經》,不過講到這里,我是不懂玄學的,所以就覺得不大能懂。」廢名寄哲學論文給周作人,沒能得到回應,令他很失望。詩人卞之琳說「1949年我從國外回來,他把一部好像詮釋什麼佛經的稿子拿給我看,津津樂道,自以為正合馬克思主義真諦。我是凡胎俗骨,一直不大相信他那些『頓悟』,……無暇也無心借去讀,只覺得他熱情感人。」語氣略帶諷刺,這是對佛學缺乏興趣的人的話。學者張中行也研究佛學,他說廢名「同熊十力先生爭論,說自己無誤,舉證是自己代表佛,所以反駁他就是謗佛。這由我這少信的人看來是頗為可笑的,可是看到他那種認真至於虔誠的樣子,也就只好以沉默和微笑了之。」態度也和卞之琳類似。只有熊十力,雖然和廢名觀點全然不同,但願意和他激烈辯論,甚至打架。
『柒』 台靜農簡介和他與沈從文,廢名的關系是什麼
台靜農
(1903~1990)
現代小說家。字伯簡,安徽霍丘人。早年系「未名社」成員,與魯迅有過交往。曾先後執教於輔仁、齊魯、山東、廈門諸大學及四川江津女子師范學院。現為台灣大學教授。書法家、作家。其書法廣泛涉獵金文、刻石、碑版和各家墨跡,篆、隸、草、行、楷諸體皆精。亦擅篆刻、繪畫。有《台靜農書藝集》及小說、散文等書出版。
曾在漢口上中學,未畢業即到北京大學國文系旁聽,後轉該校文科研究所國學門勤工儉學。1925年夏,魯迅發起成立未名社,台靜農為社員。創作以短篇小說為主,兼寫詩歌、散文,多載《莽原》半月刊、《未名》半月刊等刊物。後集為短篇小說集《地之子》、《建塔者》,分別於1928年、1930年由未名社出版,均為《未名新集》之一。另外編有《關於魯迅及其著作》一冊,內收有關《吶喊》的評論和魯迅訪問記等文章共14篇,1926年 7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為最早的魯迅研究資料專集。《地之子》共收小說14篇,顯示了作者善於從民間取材,通過日常生活和平凡事件揭露社會黑暗的特點。筆調簡練、朴實而略帶粗獷。格局不大,但有濃厚的地方色彩。魯迅認為,「在爭寫著戀愛的悲歡,都會的明暗的那時候,能將鄉間的死生,泥土的氣息,移在紙上的,也沒有更多,更勤於這作者的了」(《〈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他是20年代鄉土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建塔者》共收小說10篇,揭露新軍閥的血腥統治,歌頌在白色恐怖下堅持斗爭的革命志士,是作者思想更趨激進的產物。但由於生活積累不足,人物形象不夠豐滿。台靜農曾先後在輔仁大學、齊魯大學、山東大學、廈門大學等校任教。抗日戰爭開始,赴四川,在白沙女子師范學院任中文系主任。抗日戰爭勝利後,應當時任台灣省編譯館館長的許壽裳的邀請,到該館任職。後又隨許壽裳轉至台灣大學中文系任教。他是台灣出版的《中文大學典》編纂人之一。
董橋先生當年在主編《明報》時,看到台靜農先生的《傷逝》一文,台老的那種撲拙、不做作、少雕琢的文風讓董橋很喜歡,為此,他專門致信台靜農,要求在《明報》轉載該文。台靜農因為該文已在別的報刊刊用,回信說一篇文章被兩個刊物採用,「大可不必」。
因為太喜歡董橋的文字,我也就愛物及烏地喜歡上他推薦的人和書。說實在的,在讀董橋這篇文章前,我對台靜農先生和他的文章都注意得很少。但在讀了這篇文章之後,我趕緊找出一本多年前購買的散文選集,認認真真讀了一遍《傷逝》,一邊看著,心裡也一邊在責備自己,這么好的文章,自己以前怎麼一直不曾認真細讀。之後,我便開始到處尋找有關台先生的著作,卻一無所獲,找到的也僅限於一些選集中台先生的幾篇選作而已。後來,知道陳子善先生曾編過一本《台靜農散文選》,但恐怕在市場上也早已絕跡。無奈之餘,我只好把目光投向舊書市場,希望能找到遺落下來的,連續幾個月,我只要有空隙,便往書店鑽,往舊書攤逛,卻也終於遍尋不著。在這尋找的過程中,我又讀到了谷林先生的《丹心白發蕭條甚》一文,文中也提到了這本於1990年出版的《台靜農散文選》,谷先生「為求購此書,凡三往王府井,而終莫能致。無奈,又去托S兄,S兄為轉求於丁君,始遂所望。丁君寄書時有附字雲:『這是賣剩的最後一冊了。』然則子善先生所望再版增補的心願,其即可實現乎?」此文寫於1992年5月,也許後又再版亦未可知,而我始終未能購到,看來只有等第三版的機會了。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到河西去一朋友家玩,路過一舊書地攤,當時我不帶任何目的的蹲下翻看了一陣,沒有發現自己喜愛的書,正准備起身離開時,眼中突然映入「台靜農」三個字,我來不及細看,便一把就抓住它,一看,正是陳子善先生主編的《台靜農散文選》,我習慣地翻看出版日期,是1992年地第二次印刷版本,稍覺遺憾。書很薄,我卻找得非常辛苦。封面淡淡的綠色,配上台靜農先生古樸的楷書底紋,顯然與文章風格相映成趣。即夜,我躺在床上靜靜的讀,每篇都讓我感動。尤其喜歡書中《始經喪亂》、《傷逝》、《追思》、《有關西山逸士二三事》等。正如陳子善先生在編後記所說:「台老筆下,無論懷舊憶往,還是論文談藝,無不直抒胸臆,娓娓而談,字里行間學問和性情交相輝映,」「思想深而不晦,情極衷而不傷。」這樣的文字「非經百般磨練無法達到」。
通讀台老的散文,就非常明白台老在給董橋的信中說一篇文章兩個刊物發表「大可不必」,這是台老的文風,也是性情的表現。
『捌』 廢名的代表作
代表作有《竹林的故事》、《橋》、《莫須有先生傳》、《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後》等
『玖』 求廢名的生平資料
╔廢名╗
(1901~1967)
原名馮文炳,廢名於1901年11月9日生在湖北黃梅,家境殷實,自幼多病,童年受傳統私塾教育,13歲入學黃梅八角亭初級師范學校,1917年考入國立湖北第一師范學校,接觸新文學,被新詩迷住,立志「想把畢生的精力放在文學事業上面」。畢業後留在武昌一所小學任教,期間開始與周作人交往。1922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英文班,開始發表詩和小說。在北大讀書期間,廣泛接觸新文學人物,參加「淺草社」,投稿《語絲》。1925年10月,廢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說集《竹林的故事》。1927年,張作霖下令解散北大,改組京師大學堂,廢名憤而退學,卜居西山,後任教成達中學。1929年,廢名在重新改組的北平大學北大學院英國文學系畢業,受聘於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文學系任講師。次年和馮至等創辦《駱駝草》文學周刊並主持編務,共出刊26期。此後教書,寫作,研究學問,抗日戰爭期間回黃梅縣教小學,寫就《阿賴耶識論》。1946年由俞平伯推薦受聘北大國文系副教授,1949年任北大國文系教授,1952年調往長春東北人民大學(後更名為吉林大學)中文系任教授,1956年任中文系主任,先後被選為吉林省文聯副主席,吉林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吉林省政協常委。1967年10月7日,因癌症病逝於長春。
文學風格
廢名被認為是周作人的弟子,在文學史上被視為京派代表作家。代表作有《竹林的故事》、《橋》、《莫須有先生傳》、《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後》等。廢名的小說以「散文化」聞名,其獨特的創作風格人稱「廢名風」,對沈從文、汪曾祺等作家產生過影響。廢名名氣雖大,但因為晦澀難懂,讀者卻少。在文學上,周作人和俞平伯是他的兩個著名知音。周作人在為廢名和俞平伯的「澀」作解釋時說「本來晦澀的原因普通有兩種,即是思想之深奧或混亂,但也可以由於文體之簡潔或奇僻生辣,我想現今所說的便是屬於這一方面。」
在《廢名小說選·序》中,廢名對於自己的風格有如此評論:「就表現的手法說,我分明地受了中國詩詞的影響,我寫小說同唐人寫絕句一樣,絕句二十個字,或二十八個字,成功一首詩,我的一篇小說,篇幅當然長得多,實在用寫絕句的方法寫的,不肯浪費語言。這有沒有可取的地方呢?我認為有。運用語言不是輕易的勞動,我當時付的勞動實在是頑強。讀者看我的《浣衣母》,那是最早期寫的,一支筆簡直就拿不動,吃力的痕跡可以看得出來了。到了《桃園》,就寫得熟些了。到了《菱盪》,真有唐人絕句的特點,雖然它是五四以後的小說。 」
廢名的哲學研究
廢名對於佛學有相當的研究,著有《阿賴耶識論》,專門探討佛學中的唯識論。不過,他的哲學研究並沒有受到注意。周作人說「隨後他又談《論語》、《莊子》,以及佛經,特別是佩服《涅盤經》,不過講到這里,我是不懂玄學的,所以就覺得不大能懂。」廢名寄哲學論文給周作人,沒能得到回應,令他很失望。詩人卞之琳說「1949年我從國外回來,他把一部好像詮釋什麼佛經的稿子拿給我看,津津樂道,自以為正合馬克思主義真諦。我是凡胎俗骨,一直不大相信他那些『頓悟』,……無暇也無心借去讀,只覺得他熱情感人。」語氣略帶諷刺,這是對佛學缺乏興趣的人的話。學者張中行也研究佛學,他說廢名「同熊十力先生爭論,說自己無誤,舉證是自己代表佛,所以反駁他就是謗佛。這由我這少信的人看來是頗為可笑的,可是看到他那種認真至於虔誠的樣子,也就只好以沉默和微笑了之。」態度也和卞之琳類似。只有熊十力,雖然和廢名觀點全然不同,但願意和他激烈辯論,甚至打架。
關於筆名的來歷
廢名在1926年6月10日的日記寫道: 「從昨天起,我不要我那名字,起一個名字,就叫做廢名。我在這四年以內,真是蛻了不少的殼,最近一年尤其蛻得古怪,就把昨天當個紀念日子罷。」
廢名作品目錄
《竹林的故事》,北京北新書局1925年版
《桃園》,上海開明書店1928年版
《棗》,上海開明書店1931年版
《橋》,上海開明書店1932年版
《莫須有先生傳》,上海開明書店1932年版
《談新詩》,北京新民印書館1944年版
《水邊》,北京新民印書館1944年版
《招隱集》,漢口大楚報社1945年版
《跟青年談魯迅》,中國青年出版社1956年版
《廢名小說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
《談新詩》,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版
《馮文炳選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版
《廢名選集》,四川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
《廢名散文選》,百花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
馮思純編《廢名短篇小說集》,湖南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
《阿賴耶識論》,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止庵編《廢名文集》,東方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