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散文家鄉美
一、
離開家鄉已經很多年了,但家鄉卻沒什麼變化,本以為改革開放,祖國各地都在日新月異的發生著變化。只可惜卻遺留著偏僻的家鄉靜靜的一直固守其原本的面目。
我的家鄉是屬於名副其實的窮鄉僻壤,是一個被群山包圍的窪溝地。牡丹江的支流依山而流,不到一百戶的人家,房屋疏疏落落的整齊的擺在江邊。村子本來以當地盛產的花臉蘑而命名花臉溝的,後來一個比較有文化的小學校長簡單的根據村子座落在江的南岸,取名江南。
江南村有幾個比較有規模的建築物,有一個是牡丹江大橋,它是我們照相的景點,是情人散步的好去處,也是我們小學作文里經常出現的描寫對象,說它寬闊平坦,說它雄偉方便,像一條長龍卧在兩山之間,雖不是毛主席描寫的「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橋,卻也是我們村最值得驕傲的建築。夏天我們在橋墩旁洗澡嬉戲、摸魚抓蝦,學校組織游泳,橋成了一條明顯的分界線,橋這邊是女生,那邊是男生。冬天拽著爬犁在橋底下轉圈的跑。我們會站在橋上拿石頭子壞壞的砸江里正在悠閑游水的鴨子,會在冰上用點燃的蠟燭擺一個心形圖案,再跑到橋上有滋有味的觀賞,會去鑽橋洞,在橋洞里燒土豆吃,橋洞里亂七八糟的留下了不同人的筆跡,我們也會用燒剩的火炭隨便寫上幾筆,還美其名曰塗鴉。
我的母校江南小學,學校不大,加上老師最鼎盛的時候也就70人左右,它是哺育我知識的搖籃,是我童年的快樂的樂園。相對氣派的大門垛上寫著江南小學四個大字,裡面是一排長長的房子,和一個寬闊的操場,簡單的體育設備、籃球架、一片楊樹林構成了這個小學。這里有我大多數的童年記憶,雖然現在那早已被夷為平地,可是看見那片曾經讓我快樂的土地,就能想起這個位置是學校的房子,那個位置是學校的操場……從一年級到六年級,教室一般都不會變的,只是開學時把門牌換一下。那個簡陋的教室,幾個破舊的桌椅,記得在教室里上課時不停的舉手,回答問題,記得坐在書桌旁安靜的聽老師挨個念同學的作文,記得沒寫完作業老師不讓回家吃飯,記得在教室里昏黃的燈光下聽老師講故事,記得數九寒天捧著一把引火柴昏昏沉沉的從被窩里爬起去教室點爐子,記得帶著工具往教室里抬煤,記得下課時圍在書桌旁玩嘎啦哈……學校的操場不大,但足以容下全校的學生玩耍,周一我們整齊的站在操場的正中央伴著錄音機里的國歌聲庄嚴的升國旗,下課了操場比菜市場都熱鬧,有玩跑大家的,有玩打跑球、打中間球的(也叫丟沙包),有玩跳皮筋的,有玩飛機格、卡子、野雞脖子的,有玩單雙杠的,有玩球的,還有一些游戲現在都記不起名字了,和兒時的玩伴湊在一起,從來沒覺著沒意思。天天笑,感覺都把嘴咧大了。在落後的鄉村小學,什麼都要自理,抱柴、買煤、運煤、生爐子、除草、清雪、種試驗田、刷教室……都是勞動,每年最開心的時候要數春遊了,春天滿山的杜鵑花爛漫時,興奮的同學們背著一大兜好吃的食物,排隊唱著歡快的歌曲向山裡進發,目的地是附近的龍虎山或是張家崗子山,經過大半個上午的長途攀爬,終於到達目的地,開始安營紮寨,吃豐盛的午餐,水足飯飽以後,集體坐在一片空地上,欣賞各個班精心准備半個月的節目,玩一些藏寶游戲,黃昏帶著空空包從山上一口氣跑到山下,回家美美的睡一覺。
從學校的教室窗口往外看,很快就會看見我的家,普通的磚瓦房,黑漆的大門,簡單的院子,種滿蔬菜、長滿果的果樹的園子,裝糧食的倉房,裝玉米的苞米樓,豬圈。搬家好多年,有幾次回村路過以前的這個家的門口,真想開門進屋看看,屋裡的地板縫里還能不能找著我掉進去的一毛錢硬幣,苞米樓下還有沒有我盪過的鞦韆,園子窖旁的小樹下還有沒有我埋的「寶貝」,倉房裡還有沒有我藏的那包糖塊,圍牆上還有沒有我晾的沙果乾,院子里還有沒有玩過家家剩下的殘骸,在某個角落裡還有沒有兒時留下的小鞋,還能不能找到我深深留戀的、離不開的這個家的每一片記憶……
在山溝溝里的稀有的平地上,有我家的幾塊小地,每年春夏秋都種地、鋤地、收地,那時候跟著父母去干當時認為是全世界最累的活,在地裡面朝黑土背朝天,風催日曬,蚊蟲叮咬,手酸腰累,天天累得半死,回了家不管三七二十一,倒炕就睡,也是童年的這段辛苦記憶,讓我深深的知道了學習的重要性,也是逃避辛苦勞作的唯一理直氣壯的方法。至今,我都深深感謝父母讓我提前品嘗身為貧窮農民所受的辛苦。沒有這段經歷,就沒有我堅定的離家求學堅持到的今天。
腦海里一直都依稀有些兒時在家鄉生活時的印記。每個人的家鄉都是最美好的,因為每個人不諳世事的童年都是在家鄉度過的。而那個再也無法經歷的貧窮並著快樂的童年是我只能用後半生去回憶的。
在外求學多年的我,漸漸的碰觸現實,知道掙錢的不易,也知道掙大錢更不容易,離開家鄉時想要以後重整戎裝,衣錦還鄉,讓家鄉看著我長大的父老鄉親我為驕傲,用我微薄的能力讓破舊的家鄉逐漸走上小康之路,讓正在成長的家鄉的小朋友以我為榜樣,讓整個鄉村的後代記住我的名字,歌頌我的功德,那一直是我的夢想,一個偉大的艱難的夢想。
二、
央視"星光大道"欄目,有個比賽環節,叫"家鄉美"。選手要表演或歌唱與自己家鄉有關的節目。商洛也有好幾個人登上過央視的舞台,但卻沒有青年教師朱玉琴本次在"大道"上影響這么大,"星光"四射。幾天里,什麼場合都有人議論她,說她在節目中的表現,問她的節目什麼時候播出,很是熱鬧。朱玉琴一個人娛樂方面的事情讓商洛如此關注,或許正是緣於她的"家鄉美"。她在節目中展現了"商洛核桃",也歌唱了"秦嶺最美是商洛"。對於遠在北京的朱玉琴來說,商洛是她的家鄉,而對於生活在商洛城區的我來說,家鄉則是那個偏遠的鄉村。我的家鄉也很美。
核桃快打了,包穀快收了,洋芋也剛挖,只有山裡才有的苦李子也熟了。正是嘗鮮的時節。豐收寫在用粗大木桿撐起來的核桃樹枝上,也寫在滿地挺拔的包穀上。周末,七八個朋友兩三輛車,在"星光大道"的談說中,很快就到了一百多里外的老家。
鄉村小院立馬熱鬧起來。朋友中這個看看比我年齡還要大的老房,說,你真有福,還有這樣的老屋可以看可以住;那個看看剛剛蓋起收拾停當的新房,當知道父母把各個房間都收拾得干凈妥帖,分別讓子女住時,就說,你們在城裡住的是樓房,家裡的新房應該讓老人住;有人圍繞院落轉上幾圈,說說房屋的風水,指點指點四周的樹木;聽著朋友們的話,很受活,話基本呈中性偏好,提醒我,這里就是你的金窖,取之不竭啊。一會功夫,大家圍坐在院中的核桃樹下又說起了"星光大道"。大家說,或許朱玉琴送給老畢的核桃就是這棵老樹上結的。
這邊在聊天,那邊,父母卻沒有閑。母親去地里掰了一籠包穀,煮上些,剩下的父親拿去給大家烤。父親在房屋一旁的一堆廢墟中生火。那是公路段的房子,曾經是村裡的唯一一處公房,很風光,如今卻無人搭理,成了一處被人遺忘的角落。父親邊烤包穀邊給圍在他身邊的孫子外孫講述燒包穀的故事。他說,他燒的包穀比城裡爐子烤的還好吃。妹夫爬上樹打了一地的核桃,退了青皮,砸出仁端上來。孩子們也從低垂下來的樹枝上摘了一老碗的苦李梅。大家見樣嘗點,用一句話總結就是:味道好極了!
這天是母親的生日,母親卻忙得里外跑,朋友們一再說是在給她過生日,應該坐著。但她哪閑得住,她在這滿院子的熱鬧中忙碌著,在忙碌中享受著生日的快樂。
孫子外孫們操心著唱生日歌、切蛋糕。孫子讓他奶奶閉上眼睛許願,願里必須要有他;外孫用蛋糕將他外婆臉上抹的一處紅,一處白,不用化妝就能唱戲。朋友們的祝福,盛在滿滿的酒盅里。吃著剛出土不久的洋芋和從架上摘下的木耳做的冷盤,有人說,這味才是地道的農家樂啊!一句話樂起一院子的笑聲。母親喝了幾盅又忙去了,父親不停地喝著酒。哥哥勸道,喝好就行了,不敢喝醉。父親哈哈一笑,今天高興,沒事。父親喝著酒話就有點多了,向朋友訴說孩子們的事。說小兒子心好話少,接他在城裡住時晚上連蚊香都要給點上。也有遺憾,就是工作太忙,回家的次數太少了。每次都匆匆的,已不知多久沒在家住上一晚了。
除喝酒前安排好的兩個開車朋友,其他人都有些微醉。要走了,父母趕緊將准備好的洋芋一袋袋搬上車,一人一份。車子啟動時,路上已站了好多人。村裡幾乎家家都有人在城裡,不是有孩子在念書或工作,就是有人在城裡打工掙錢,經常往來。看著這么多鄉親來為我們送別,朋友們感嘆,你老家人真好!
三、
家鄉在長安的西北角,名曰高橋,以前是鄉,後來升格為街道。這個地名不光在長安還有一個,據我所知在全國也有很多,比如上海就有高橋鎮,日本也有很多姓高橋的名人,自然來歷都跟古老的河流橋梁有關。家鄉與戶縣和咸陽緊鄰,我們村子西北相鄰不到一里地的兩個村子就歸屬於咸陽市秦都區釣台鎮了。小時候逢年過節村裡人要采購貨物,一般都是去咸陽的陳楊寨或戶縣的大王鎮。
家鄉北臨渭河,西鄰灃河,土地肥沃,除了種小麥和玉米,就是種植蔬菜,是遠近有名的蔬菜之鄉。我們上初中時天天爬上爬下的河堰,原本是沙河的河堤,不過沙河早已沒了往日的雄姿。爸爸說他小時候沙河的水淹了周圍幾個村子,但到我小時候它已漸漸乾涸了,沙子壕、挖沙工、拉沙車多年來一直是這里的一景,怪不得叫沙河,居然有那麼多沙子,想來古代應該水很大。後來鄰村在沙河古道挖出了規模浩大的秦代古橋遺址,驚動了考古界,證明這里曾經水面浩大,風光旖旎如詩經中的句子。著名橋梁專家唐寰澄說:秦沙河橋是目前世界上所知的規模最大、年代最古老的大型木結構橋梁。在沙河橋一號遺址大廳里,矗立著112根刺天的木橋樁,雖然可能毀於戰火,周身烏黑、火痕累累,但仍然可見秦時的雄偉氣勢。沙河橋是通往上林苑、長楊宮和巴蜀之地的重要通道,曾經車馬蕭蕭、人流熙攘,兩千年後居然深埋在乾涸的沙床中。
高橋每個村子的名字都有來歷,而且大多和養馬相關,如馬坊、槽坊、飲水坊、馬務等,據說是西周時為國家養馬之地,可不是,西周時的都城豐京和鎬京不就在長安的灃河兩岸嘛,豐鎬遺址就在家鄉南邊的馬王鎮。灃河是渭河第一大支流,也是離家鄉最近的河流,小時候經常去河邊抓河蚌、螃蟹和小魚兒。前幾年西安的媒體討論西安作為大城市應該取一個簡稱,就如滬之於上海,渝之於重慶,結果「灃」的得票最高,遠遠領先其他字。
鄰村有個冢疙瘩,是個高大壯觀的封土堆,以前周圍的人蓋房取土就從那裡挖,現在小了些。據說就是周文王第九子的陵墓。站在冢疙瘩和河堰之上,天氣晴好時遠處的南山清晰可見,但那時老以為秦嶺離我們很遠,就像海市蜃樓一般。後來才知道原來秦嶺終南山離我們並不太遠,在海拔兩千多米的秦嶺觀音山頂,家鄉幾個村子還蓋有佛廟,常年有人看護,香火很旺。有一年我爬到山頂居然看到村裡人在護廟,感到很親切。
家鄉每年正月十八有一盛會,年代久遠,名曰咸長八社十八接爺,文革期間中斷了,後恢復,改為八社鑼鼓大賽。由長安高橋和咸陽釣台共八個村輪流舉行迎送金身佛像的活動,規模很大,遠近有名。各村從年前就開始操練鑼鼓了,熱情很高。那一天更是熱鬧非凡,各村列隊行進,敲鑼打鼓,競相爭魁,那牛拉鼓大的驚人,敲的人也賣力表演,把北方漢子的精神氣都展露了出來。賣各種小吃的,日用品的都來了,路都不夠站,很多人踩在地里,我那時總覺得會把麥子踩壞了,大人都說冬天的麥子不怕踩,踩了反而長的好。我當時寫過日記記載當時的盛況和自己激動的心情。
家鄉的另一盛會就是高橋古會了,每年三月十五開始,為時半個月之久,鄉駐地的村子大街小巷都擺滿了各種商品,服裝、書攤、小吃、雜耍、魔術、歌舞,應有盡有,是初中時我們最喜歡的時間了。即便到物質豐富的現在古會還是別有風情,很吸引人。
我初中畢業就離開家鄉去外地上學,後來家搬到了西安北郊,上班後回去的更少了,一年難得有一次,最近的一次竟隔了五年,真有一種近鄉情怯的感覺。那次回家我專門打開家門看了看,門鎖都銹了,老屋走的時候還挺新,十幾年沒住人,變得老舊不堪,雜草叢生。但美好的記憶還在,在這里我度過了無比快樂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
雖然很少回家鄉,但我一直關注著家鄉的發展。比如成立高橋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村裡修水泥路,成立老年人活動站等等,每次回去都能看到嶄新的變化,整齊的樓房,干凈的水泥街道,快樂的鄉親們。去年灃渭新區成立,家鄉正好在中央,今年西咸新區又提高了規格,家鄉劃為灃西新城,定位是田園城市,值得高興。等孩子長大了,我一定要帶孩子回去看看,變的更美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