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鄧稼先的資料簡介
鄧稼先(1924—1986),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製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為中國成功地設計了原子彈與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鄧稼先曾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員,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長、院長,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職。鄧稼先還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委員。
鄧稼先的成就,也納入了美國政府的視線,他們打算用更好的科研條件、生活條件把他留在美國,他的老師也希望他留在美國,同校好友也挽留他,但鄧稼先婉言謝絕了。
1950年10月,他放棄了優越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和二百多位專家學者一起回到國內。 一到北京,他就同他的老師王淦昌教授以及彭桓武教授投入中國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設,開設了中國原子核物理理論研究工作的嶄新局面。
(1)徐宗應個人簡歷擴展閱讀:
鄧稼先主要成就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
他自1958年開始組織領導開展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從而邁開了中國獨立研究設計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前的爆轟模擬試驗。
原子彈試驗成功後,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組織領導並親自參與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試驗工作。
㈡ 徐天喜的簡歷
話說徐天喜其人
作者:徐天喜
姓名:徐天喜 外號:喜來樂 簡稱:小樂 樂哥 樂叔 樂爺
性別:男同志 民族:漢族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出生 四川蒼溪人氏
文化:大學在讀
政治立場:熱愛和平,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個人愛好:一游戲 ①網路游戲 只玩傳奇世界,慣用且只用
戰士角色,目前活動於52區達摩伺服器.
②硬碟游戲 只玩魔獸爭霸,慣用且只用
人族,擅長操作'山丘之王'.
二地產 與其相關的書啦,報紙啦買了一大堆,也
看了不少,對其中的操盤也略知一二,
曾參加房地產高級運作班脫產學習3
個月.
三釀酒 探尋最新的葡萄酒釀制方式,想必有
朝一日可以親手釀制出香飄四里半的
美酒來款待和自己志同道合的豪傑們
同時對酒有獨到的品位.
個人喜歡的名星: ①陳天橋(上海盛大網路董事長兼CEO)
傳奇世界的元老級玩家當然喜歡盛大網
絡,喜歡盛大所以喜歡陳天橋.2004年3
月曾收到一封自稱是陳天橋本人所寫的
電子郵件.
②劉永好(成都新希望集團董事長)
上新希望集團的官方網站 http://www.newhopegroup.com/點擊集團概況--點擊所屬企業,你不服氣都不行.
③李貞賢(韓國流行音樂天後)
最喜歡聽李貞賢的歌曲,億聽不厭.同時
她可是朕的最愛,誰說她壞話,和誰急.
④松隆子(日本歌星)
一首《夢》讓我把她歸入喜歡名人行列
自我個性鑒賞:性格比較內向,一般不輕易對陌生人講話,
嚴重鄙視所謂紈絝子弟.頭腦比較聰慧,有自主創意能力和敏銳的社會洞察力,能適應各種生活模式.大多數時間活潑高興並且可以帶動周圍交往圈的氣氛,但也有時悲觀厭世.有強烈的自尊心,自我感覺帶有大男子主義特性(改正中),從無害人之心,比較天真無邪,看到心儀LMM還會臉紅呢.
一句話概括:對待同志春天般溫暖,對待MM夏天般火熱,對待虛偽主義秋風掃落葉,對待敵人嚴冬般冷酷無情.
欲了解徐天喜請訪問徐天喜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081111007
㈢ 魯肅個人簡歷
魯肅魯肅(172—217年),字子敬,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人,三國時期吳國著名軍事家、戰略家、政治家和外交家。他不但治軍有方,名聞遐邇,而且慮深思遠,見解超人。魯肅出生時其父就去世了,和祖母共同生活。魯肅家中異常富有,但由於祖輩無人出仕為官,魯肅的家庭雖然資財豐足,但並不屬於士族階層,只是那種在地方上有些勢力的豪族。據考,魯肅體魁貌奇,少時就胸有壯志,好出奇計,且愛擊劍騎射。魯肅性格好施捨別人。由於家道殷富,他常招聚少年,一起講兵習武。晴天,偕眾往南山(今江蘇盱眙諸山的古稱)射獵,陰雨,則聚眾講習兵法,以此練習武藝。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橫征暴斂,豪族大地主瘋狂兼並土地,農民大量逃亡,成為流民。在這民不聊生的情況下,中平元年(184)爆發了黃巾起義,東漢王朝受到毀滅性的打擊。東漢王朝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封建割據勢力不斷擴大,群雄四起,天下大亂。此時的魯肅不僅不治家事,相反大量施捨錢財,出賣土地,以周濟困窮,結交賢者。為此,深受鄉民擁戴。 時周瑜任居巢長,聞魯肅之名,帶數百人來拜訪,請他資助一些糧食。當時,魯肅家裡有兩個圓形大糧倉,每倉裝有三千斛米,周瑜剛說出借糧之意,魯肅毫不猶豫,立即手指其中一倉,贈給了他。經此一事,周瑜確信魯肅是與眾不同的人物,主動與他相交,兩人建立了如同春秋時公孫僑和季札那樣牢不可破的朋友關系。 當群雄相互爭奪的混戰將要擴展到魯肅家鄉時,為了避害,魯肅舉家遷居東城。當時的東城,為袁術的轄地。袁術聞其名,請他出任東城長。但魯肅發現袁術部下法度廢弛,不足與成大事,率百餘人南遷到居巢投奔周瑜。南遷時,他讓老弱之人在前,自率敏捷強悍的青年在後。袁術得知魯肅遷居,急速趕來阻攔。魯肅排開精壯人等,張弓搭箭,對追兵說:「你們都是男子漢,應該明白大勢。方今天下紛紛離亂,有功,得不到賞賜,無功,也受不到責罰,為何要逼迫我呢?」說著,命人將盾牌立在地上,遠遠開弓射去,箭把盾牌都射穿了。追兵一方面覺得魯肅的話有道理,一方面估計憑自己的力量也奈何不得他,只好退回。魯肅順利到達居巢。 不久,周瑜東渡長江,投奔孫策,魯肅與他同行,把家留在了曲阿。見到孫策後,孫策很賞識魯肅。後來,魯肅的祖母去世,他回東城去辦理喪事。 劉子揚是魯肅的好友,寫信給他,信中說:「方今天下豪傑並起,吾子姿才,尤宜今日。急還迎老母,無事滯於東城。近鄭寶者,今在巢湖,擁眾萬余,處地肥饒,廬江間人多依就之,況吾徒乎?觀其形勢,又可博集,時不可失,足下速之」(《三國志·吳書·魯肅傳》)。 魯肅同意了劉子揚的意見,安葬完祖母,返回曲阿,當即整頓行裝,欲投奔鄭寶。正巧周瑜已經把魯肅的母親接到了吳郡,魯肅去見他,把劉子揚的建議和自己的打算都對他說了。時孫策已經去世,孫權仍住在吳郡。周瑜勸魯肅留下來,他說:「昔馬援答光武雲『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今主人親賢貴士,納奇錄異,且吾聞先哲秘論,承運代劉氏者,必興於東南,推步事勢,當其歷數,終構帝基,以協天符,是烈士攀龍附鳳馳騖之秋。吾方達此,足下不須以子揚之言介意也」(《三國志·吳書·魯肅傳》)。 魯肅從其言。周瑜馬上向孫權推薦魯肅,說他有才幹,可為輔佐之臣。並且建議孫權應該多方搜羅魯肅這樣的人才,以成就大業,不能讓他們流散外地。 孫權立即約見魯肅,與其交談,非常高興。等在場賓客起身退出時,魯肅也告辭而出。但不一會兒,魯肅又被孫權悄悄領了回來,合榻對飲。孫權對魯肅說:「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余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魯肅答:「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孫權又說:「今盡力—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三國志·吳書·魯肅傳》)。 張昭認為魯肅不夠謙虛,多次非議詆毀他,說他年少粗疏,不可重用。孫權卻對魯肅另眼相看,非常器重。他厚賜魯肅,使魯家的富有程度達到了舊時的水平。 魯肅盡力輔佐孫權,每遇大事,他都參贊謀畫,且思深慮遠,有過人之明。 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命甘寧西攻江夏,斬太守黃祖,然後准備奪取荊州。 曹操本無暇南顧,如今見孫權攻取江夏,唯恐其攻取荊州,養成羽翼。於是在七月份開始南征,集結大軍於南陽。 同年八月,劉表病死。魯肅向孫權進言:「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輯睦,軍中諸將,各有彼此。加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並慰勞其軍中用事者,及說備使撫表眾,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備必喜而從命。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三國志·吳書·魯肅傳》)。說完,魯肅提出代表孫權去荊州吊喪,了解情況。孫權批准了他的請求。 魯肅剛到夏口,聞曹操已向荊州進兵。魯肅日夜兼程,等他到了南郡,劉表的兒子劉琮已經獻出荊州降曹,劉備准備南撤渡江。魯肅當機立斷,去找劉備。在當陽長阪(今湖北當陽境內),魯肅與劉備相遇。魯肅說明了孫權派自己來的使命,然後和劉備共論天下形勢,並問劉備准備到哪裡去。劉備說想去投奔蒼梧太守吳巨。魯肅說吳巨是個沒有作為的庸人,勸劉備不要去依靠他。接著,詳細述說孫權的情況和江東的實力,勸劉備與孫權聯合,共拒曹操。劉備聽了魯肅的分析,決定並力抗曹。劉備率部進駐夏口(今湖北漢口),派諸葛亮隨魯肅去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會見孫權。 孫權得知曹操准備渡江東侵,召集眾位將領商議,將領們都勸孫權降曹。唯魯肅不發一言。 孫權起身入廁,魯肅跟到屋檐之下。孫權知他要單獨表述意見,就拉著他的手說:「卿欲何言?」魯肅回答說:「魯肅說:「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願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孫權聽完,嘆息道:「此諸人持議,甚失孤望;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此天以卿賜我也」(《三國志·吳書·魯肅傳》)。 時周瑜正在外地,魯肅勸孫權將他召回。周瑜歸來,更堅定了孫權的抗曹決心。孫權授權周瑜,讓他主持戰事,任命魯肅為贊軍校尉,幫助周瑜運謀畫策。終於在赤壁大敗曹兵(參見赤壁之戰)。 大戰結束,魯肅先行歸來。孫權聚集眾將,大張旗鼓地迎接他。魯肅進殿拜見孫權,孫權起身向他示敬,並對他說:「子敬,孤持鞍下馬相迎,足以顯卿未?」魯肅趨前幾步,搖頭說:「未也 。」眾人聞之,無不愕然。魯肅就座後,才徐徐舉鞭說:「願至尊威德加乎四海。總括九州,克成帝業,更以安車軟輪征肅,始當顯耳」(《三國志·吳書·魯肅傳》)。孫權聽後,開懷大笑。此後愈加倚重魯肅,把他稱作自己的鄧禹。 赤壁戰後,劉備派人謁見孫權,請求借荊州。呂范等將領勸孫權扣留劉備,周瑜在外地,也上疏陳說此意。唯魯肅從全局考慮,勸孫權把荊州借給劉備,以孫劉聯合,共同抗曹。魯肅說:「您(孫權)固然神武蓋世,但曹操的勢力太大了。我們剛剛佔有荊州,恩德信義尚未廣行於民眾。如果把荊州借給劉備,讓他去安撫百姓,實是上策。因為這樣一來,曹操多了一個敵人,我們多了一個朋友。」孫權同意了魯肅的主張。曹操聞孫權借荊州給劉備的消息時,正在寫信,震驚之下,落筆於地。 周瑜病危,寫信給孫權,推薦魯肅代替自己。信中說:「當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憂,願至尊先慮未然,然後康樂。今既與曹操為敵,劉備近在公安,邊境密邇,百姓未附,宜得良將以鎮撫之。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隕踣之日,所懷盡矣」(《三國志·吳書·魯肅傳》)。孫權採納了周瑜的建議,當即任命魯肅為奮武校尉,接替周瑜統領部隊。周瑜私屬部隊四千多人,以及原來的奉邑四縣,全都轉歸魯肅所有。魯肅開始時駐守江陵,後移兵下駐陸口。威望恩義,大行於眾,部屬增加萬餘人,被任命為漢昌太守、偏將軍。十九年(214年),隨孫權攻破皖城,改任橫江將軍。 在此之前,益州牧劉璋法度綱紀頹敗廢弛,周瑜、甘寧等人曾勸孫權借機攻取蜀地。孫權就此事征詢劉備的意見,劉備心中有自己的打算,假意對孫權說:「備與璋托為宗室,冀憑英靈,以匡漢朝。今璋得罪左右,備獨竦懼,非所敢聞,願加寬貸。若不獲請,備當放發歸於山林」(《三國志·吳書·魯肅傳》)。孫權答應了劉備的請求。然而,後來劉備卻向西進軍,圖謀吞並劉璋,留關羽鎮守荊州。孫權明白劉備的意圖後,勃然大怒,罵道:「猾虜乃敢挾詐」(《三國志·吳書·魯肅傳》)!對劉備深為不滿。 時魯肅與關羽鄰界統兵,疆土犬牙交錯,多次發生磨擦。魯肅顧全大局,總是以友好的姿態安撫雙方。 劉備平定益州(參見益州之戰),孫權請劉備歸還荊州中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不肯。孫權派呂蒙率軍進取,長沙、桂陽二郡望風歸附,唯有零陵太守郝普堅守不降。劉備得知,親自引兵五萬從成都趕回公安坐鎮,派關羽率軍三萬爭奪三郡。孫權也從秣陵進駐陸口,派魯肅率領一萬人屯守益陽,和關羽對抗。 魯肅為了大局,邀請關羽相見,提出各自將兵馬布置在百步以外,只有將軍們各帶單刀赴會。魯肅做出決定後,他部下將領怕出變故,勸魯肅不要輕蹈險地。魯肅毫無畏懼,他說:「事到今日,應該把話說清。劉備辜負國家,是非尚未論定。關羽又能怎麼樣呢?」毅然赴會。 會上,魯肅數次指責關羽:「國家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魯肅話音未落,荊州方面的一將說:「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魯肅當即大聲喝叱,辭色嚴厲。關羽此時也操刀而起,對那人說道:「此自國家事,是人何知」(《三國志·吳書·魯肅傳》)!用眼光示意那人離去。 單刀會沒有結果,雙方僵持不下,戰爭一觸即發。時曹操進攻漢中(參見漢中之戰),劉備害怕失去益州,派人跟孫權講和。雙方議定,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三郡屬孫權,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屬劉備。孫、劉休兵罷戰。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魯肅病逝,享年四十六歲。孫權親為舉辦喪事,並參加了他的葬禮。諸葛亮也為他舉哀。孫權始終不忘魯肅在東吳政權創立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他稱帝登壇祭天時,他對公卿們說:「昔魯子敬嘗道此,可謂明於事勢矣」(《三國志·吳書·魯肅傳》)。 魯墓地至今說法不一,據《帝鄉紀略》、歷代《泗州志》、《泗虹合志》記載:「魯肅臨淮人。《三國志》:『肅卒於臨淮』,明嘉靖中其碑尚存。」歿後歸葬故里,此屬常理。根據舊志推論,魯肅墓已沒於泗洪縣臨淮鎮南境的洪澤湖中。 魯肅故里臨淮鎮糧管所院內現仍保留「子敬泉」井一口,該井位於池塘正中,上置角亭,井水高於井外池水二尺許,為一奇觀。
㈣ 求:蘇軾的詳細個人簡介
蘇軾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他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皆以文學名家,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
他的父親蘇洵,即是《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蘇洵發憤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後的文學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虛歲二十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在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高中進士。
嘉佑六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後逢其父於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里。熙寧二年(1069)服滿還朝,仍授本職。
蘇軾幾年不在京城,朝里已發生了天大的變化。神宗即位後,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當國王安石意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的,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這樣做的一個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於朝廷。於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
蘇軾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滿後,被調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這樣持續了有大概十年,蘇軾遇到了生平第一禍事。當時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大做文章。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獄,史稱「烏台詩案」。
蘇軾坐牢103天,幾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大臣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而此時蘇軾經此一獄已變得心灰意懶,於公餘便帶領家人開墾荒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准。當他准備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
哲宗即位,王安石勢力倒台,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蘇軾於是年被召還朝。這之後短短一兩年內,蘇軾從登州太守,拔升翰林學士,至上禮部尚書。
俗語:「京官不好當。」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拚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有不能見諒與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分,再次到闊別了十六年的杭州當太守。蘇軾在杭州的唯一政績便是修了一項重大的水利建設,在西湖旁邊築了一道堤壩,也就是著名的「蘇堤」。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沒過多久,王安石再度執政,他就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被外放穎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於常州,謚號文忠。享年六十六歲。
蘇軾的文學藝術成就
蘇軾的文學觀點和歐陽修一脈相承,但更強調文學的獨創性、表現力和藝術價值。他的文學思想強調「有為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他認為作文應達到「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的藝術境界。蘇軾散文著述宏富,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三家並稱。文章風格平易流暢,豪放自如。釋德洪《跋東坡(左忄右允)池錄》說:「其文渙然如水之質,漫衍浩盪,則其波亦自然成文。」蘇軾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致力提拔後進,黃庭堅、秦觀等均出其門下。
蘇詩現存約四千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為並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後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
蘇軾的詞現存三百四十多首,沖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蘇軾在我國詞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詞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沖破了詩庄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盪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蘇軾還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他曾遍學晉、唐、五代名家,得力於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自成一家。自雲:「我書造意本無法」;又雲:「自出新意,不踐古人。」 黃庭堅說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又雲:「到黃州後掣筆極有力。」晚年又挾有海外風濤之勢,加之學問、胸襟、識見處處過人,而一生又屢經坎坷,其書法風格豐腴跌宕,天真浩瀚,觀其書法即可想像其為人。人書並尊,在當時其弟兄子侄子由、邁、過,友人王定國、趙令畤均向他學習;其後歷史名人如李綱、韓世忠、陸游,以及的吳寬,清代的張之洞,亦均向他學習,可見影響之大。黃庭堅在《山谷集》里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
蘇軾在繪畫方面畫墨竹,師文同,比文更加簡勁,且具掀舞之勢。米芾說他「作墨竹,從地一直起至頂。余問:何不逐節分?曰:竹生時,何嘗逐節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雲:作枯木枝幹,虯曲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盤郁也。」均可見其作畫很有奇想遠寄。其論書畫均有卓見,論畫影響更為深遠。如重視神似,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託,反對形似,反對程式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並明確提出「士人畫」的概念等,為其後「文人畫」的發展尊定了理論基礎。存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與《祭黃幾道文》等。存世畫跡有《古木怪石圖卷》;又近年發現的《瀟湘竹石圖卷》當亦系他的作品。
蘇軾在詩、文、詞、書、畫等方面,均取得了在才俊輩出的宋代登峰造極的成就。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學和藝術天才。
蘇軾生平年表
北宋仁宗天聖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
1036 蘇軾降生
1054 娶王弗
1057 中進士;母喪;服孝(1057.4-1059.6)
1059 舉家前往京都
1061 仁鳳翔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 任職史館
1065 妻喪
1066 父喪;服孝(1066.4-2068.7)
神宗熙寧元年--元豐八年(1068-1086)
1068 娶王閏之
1069 返京;任職史館
1071 任告監管;任杭州通判
1074 任密州太守
1076 任徐州太守
1079 任湖州太守;入獄
1080 謫居黃州
1084 往常州
1085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書舍人
哲宗(1086-1100)元佑年間太後執政(1085-1093)
1086 以翰林學士知制誥
1089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軍區司令
1091 任吏部尚書;往京都;任潁州太守
1092 任揚州太守;兵部尚書;禮部尚書
1093 妻喪;太後逝世;調定州太守;河北軍區司令
1094 往惠州貶所;謫居惠州
1097 往海南;謫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後執政(1100)
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
1126 北宋亡
蘇軾的三任妻子
蘇軾的結發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輕貌美,知書達禮,16歲嫁給蘇軾。她堪稱蘇軾的得力助手,有「幕後聽言」的故事。蘇軾為人曠達,待人接物相對疏忽,於是王弗便在屏風後靜聽,並將自己的建議告知於蘇軾。王弗與蘇軾生活了十一年之後病逝。蘇軾依父親蘇洵言「於汝母墳塋旁葬之」,並在埋葬王弗的山頭親手種植了三萬株松樹以寄哀思。又過了十年,蘇軾為王弗寫下了被譽為悼亡詞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蘇軾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閏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後第三年嫁給了蘇軾。她比蘇軾小十一歲,自小對蘇軾崇拜有加,生性溫柔,處處依著蘇軾。王閏之伴隨蘇軾走過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歷經烏台詩案,黃州貶謫,在蘇軾的宦海浮沉中,與之同甘共苦。二十五年之後,王閏之也先於蘇軾逝世。蘇軾痛斷肝腸,寫祭文道:「我曰歸哉,行返丘園。曾不少許,棄我而先。孰迎我門,孰饋我田?已矣奈何!淚盡目乾。旅殯國門,我少實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嗚呼哀哉!」在妻子死後百日,請他的朋友、大畫家李龍眠畫了十張羅漢像,在請和尚給她誦經超度往來生樂土時,將此十張足以傳世的佛像獻給了妻子的亡魂。蘇軾死後,蘇轍將其與王閏之合葬,實現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願望。
蘇軾的第三任妻子叫王朝雲,原是他的侍妾,比蘇軾小二十六歲。在蘇軾最困頓的時候,王朝雲一直陪伴其左右。王朝雲是蘇軾的紅顏知己,蘇軾寫給王朝雲的詩歌最多,稱其為「天女維摩」。但不幸的是,朝雲被扶正後過了十一年,即先於蘇軾病逝。朝雲逝後,蘇軾一直鰥居,再未婚娶。遵照朝雲的遺願,蘇軾將亡妻葬於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棲禪寺大聖塔下的松林之中,並在墓邊築六如亭以紀念,撰寫的楹聯是「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此楹聯有個著名的典故:「東坡一日退朝,食罷。捫腹徐行,顧謂侍兒曰:『汝輩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為然。又一人曰:『滿腹都是見識』。坡亦未以為當。至朝雲,乃曰:「學士一肚皮不入時宜。』坡捧腹大笑。」朝雲墓如今已成為海南名勝之地。
蘇東坡的絕命詩: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聞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寫詩的時間是它死前兩個月,看到李公麟為他作的畫像後的即興之作。
蘇軾軼聞
1,蘇軾「欺」師
蘇軾考進士,作了篇春秋大文,叫《刑賞忠厚之至論》,其中有段落如下:
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四岳曰「鯀可用」,堯曰「不可,鯀方命圮族」,既而曰「試之」。何堯之不聽皋陶之殺人,而從四岳之用鯀也?然則聖人之意,蓋亦可見矣。
考官梅聖對蘇軾的文章驚為天人,但對上文拿捏不準。在蘇軾拜見他時,梅問及堯和皋陶對話的出處。蘇軾笑答:「想當然耳。」
實際上,上面典故出自《禮記》,發生在周公身上,蘇軾考試時候記到堯上了,但居然蒙過了老師梅聖,可見功力非凡。
2,東坡肉
蘇軾被貶黃州的時候,有著名的《豬肉頌》打油詩:「黃州好豬肉,價錢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就是著名的東坡肉烹調法了。蘇東坡後來任杭州太守,修蘇堤,興水利,深受百姓愛戴。而這「東坡肉」也跟著沾光,名噪杭州,成了當地的一道名菜了。
3,蘇軾退房
蘇軾晚年居於常州,他花掉了最後一點積蓄,買了一所房子,正准備擇日遷入住,一個偶然的機會,聽到一老婦哭得十分傷心。他問老婦哭什麼,老婦說,她有一處房子,相傳百年了,被不肖子孫所賣,因此痛心啼哭。細問之下,原來蘇軾買的房子,就是老婦所說的祖傳老屋。於是蘇軾對她說:「嫗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當以是屋還嫗。」蘇軾當即焚燒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這年七月,他客死於租住的房子之內。(見宋 費袞《梁溪漫志》)
㈤ 四川省組織部徐雲簡歷
徐雲,男,抄金牌擔保人。1991年大襲學畢業後,曾先後從事過供銷、城建承包工程、餐飲等多個領域。
徐雲的個人從業經歷很豐富。1991年大學畢業後,曾先後從事過供銷、城建承包工程、餐飲等多個領域。豐富的從業經驗,使徐雲更加了解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最需要的是什麼。 「資金瓶頸難突破是中小企業發展的普遍問題。」
中小企業對資金的需要具有「短、頻、快」的特點。然而,規范的銀行貸款程序是非常復雜的。徐雲說,銀行首先要開始對企業的財務、經營、管理等方面進行全面調查和了解,然後要進行風險評估,以後還要進行企業經營狀況的跟蹤。「
(5)徐宗應個人簡歷擴展閱讀:
擔保架起信用橋梁
擔保公司的職能究竟是什麼?徐雲給出的答案簡單明了:為融資方和出資方搭建一個合法合規的良好交流平台。
近年來,中小企業的融資難一直是各方認同但又難以解決的課題。特別是隨著民營經濟發展步伐的加快,雖然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有較大的提高。但是,企業融資難總會成為企業迅速成長的瓶頸。在這種機遇中,像嘉信擔保之類的擔保公司應運而生。「擔保公司的出現,為融資方、出資方搭建了一個相互合作的平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徐雲(金牌擔保人)
㈥ 蘇軾簡歷
宋仁宗景佑三年丙子 (1037) 一歲
蘇軾生於四川眉山縣城紗谷行。時為十二月十九日,依公歷推算,是1037年1月8日。
慶歷二年壬午 (1042) 七歲
開始讀書。知歐陽修、梅堯臣文名。
慶歷三年癸未 (1043) 八歲
入小學,師為天觀道士張易簡。
慶歷五年乙酉 (1045) 十歲
聽母程氏講授《漢書·范滂傳》,奮發有當世志。
至和元年田午(1054) 十九歲
娶四川青神縣進士王方之女王弗為妻。
至和二年乙未(1055) 二十歲
到成都,謁張方平。張待以國士。
嘉佑元年丙申 (1056) 二十一歲
與弟轍隨父赴汴京(今河南開封)應試。
嘉佑二年丁酉(1057) 二十二歲
春,與弟轍應試禮部,兄弟同科進士及第。深受歐陽修贊賞,謂「老夫當避此人放出一頭地!」是時蘇氏父子三人名震京師。四月,母程氏卒於眉山,奔喪歸里。
嘉佑四年己亥(1059) 二十四歲
與弟轍及父洵再赴汴京,途中所作詩文為《南行集》。是年長子蘇邁生。
嘉佑五年庚子(1060) 二十五歲
至京。授河南福昌縣主簿,弟轍澠池縣主簿,俱未赴任。
嘉佑六年辛丑(1061) 二十六歲
參加制科考試,中第三列三等。除大理評事,鳳翔府簽判。十一月與弟轍別於鄭州,作《和子由澠池懷舊》。十二月到任。
嘉佑七年壬寅(1062) 二十七歲
在鳳翔。春,赴寶雞、虢、郿、盩屋四縣減決囚犯。
嘉佑八年癸卯(1063) 二十八歲
在鳳翔。始識陳慥。慥為新任鳳翔知府陳希亮第四子。
英宗治平元年甲辰(1064) 二十九歲
在鳳翔。與文同訂交於歧下。同字與可,善畫竹。十二月罷鳳翔任,赴長安,游驪山。
治平二年乙巳(1065) 三十歲
正月還朝。判登聞鼓院,直史館。五月,妻王弗卒於京師。
治平三年丙午(1066) 三十一歲
在京師。四月,父蘇洵卒。
治平四年丁未(1067) 三十二歲
與弟轍護父喪返川。
神宗熙寧元年戊申(1068) 三十三歲
十月,續娶王弗堂妹、王介幼女王閏之為妻。冬,與弟轍攜家赴汴京,途中在長安度歲。
熙寧二年己酉 (1069) 三十四歲
二月還朝,在京任殿中丞直史館判官告院。是年王安石始行新法。
熙寧三年庚戌 (1070) 三十五歲
在京師。弟轍以議新法忤王安石,自三司條例司屬官出為陳州學官。第二子蘇迨生。
熙寧四年辛亥 (1071) 三十六歲
春間,自判官告院改權開封府推官。上書神宗,論朝政得失,忤王安石。四月奉命通判杭州。七月出京,赴陣州見蘇轍,初識張耒。九月與弟轍赴潁州謁歐陽修。十一月到杭州任。作《游金山寺》、《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戲子由》等詩。
熙寧五年壬子 (1072) 三十七歲
在杭州。冬間,赴湖州相度堤岸利害,晤湖州太守孫覺。作《吳中田婦嘆》、《山村五絕》等詩,反映民間疾苦,有所託諷。少子蘇過生。
熙寧六年癸丑(1073) 三十八歲
在杭州,行部富陽、新城,始識晁補之。協助陳襄修復錢塘六井。在常州、潤州賑飢。作《法惠寺橫翠閣》、《飲湖上初晴後雨》、《山村五絕》等詩。
熙寧七年甲寅(1074) 三十九歲
在杭州。納妾王朝雲。行部至於潛,識詩僧參寥。十一月改知密州。是年鄭俠上《流民圖》,王安石罷相。
熙寧八年乙卯(1075) 四十歲
知密州。重葺超然台,作記。作《江城子.記夢》,悼念亡妻王弗。二月王安石復相。
熙寧九年丙辰 (1076) 四十一歲
在密州。作《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十二月以祠部員外郎直史館移知河中府,離密州。是年王安石再罷相,不復出。
熙寧十年丁巳(1077) 四十二歲
改知徐州。四月到任。七月河決澶淵,親率軍民防洪,徐州得以保全。作《河復》等詩。
元豐元年戊午(1078) 四十三歲
在徐州。建黃樓,重陽大會賓客。秦觀來謁。與參寥游百步洪。作《九日黃樓作》、《百步洪》等詩。
元豐二年己未(1079) 四十四歲
三月改知湖州。四月到任。七月御史李定等交章彈劾所作詩文言涉訕謗,被逮。八月下御史台獄。十二月出獄,責授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
元豐三年庚申(1080) 四十五歲
二月到達黃州貶所,州守徐大受待之厚。初居定惠院,後遷城南臨皋亭,築南堂。作《梅花》等詩。
元豐四年辛酉(1081) 四十六歲
在黃州。躬耕東坡。陳師仲自杭州來書,告以編成《超然》、《黃樓》二集。撰《易傳》、《論語說》成。
元豐五年壬戌(1082) 四十七歲
在黃州。築「東坡雪堂」,自號東坡居士。兩游赤壁,寫前後《赤壁賦》和《念奴嬌.大江東去》。
元豐六年癸亥(1083) 四十八歲
在黃州。參寥來訪。
元豐七年甲子(1084) 四十九歲
遷汝州團練副使。游廬山、石鍾山。過金陵訪王安石。年底到泗州,上表求常州居住。作《題西林壁》、《石鍾山記》。
元豐八年乙丑(1085) 五十歲
得神宗詔旨,允許常州居住。六月自常州起知登州。十月到任才五日,被召還朝任禮部郎中,遷起居舍人。
哲宗元佑元年丙寅(1086) 五十一歲
在京師。自起居舍人升為輸林學士,知制誥。對司馬光盡廢新法有所保留。是年王安石、司馬光相繼去世。
元佑二年丁卯(1087) 五十二歲
在京師。因政見不洽,四上札乞外任,不許。
元佑三年戊辰 (1088) 五十三歲
在京師。因言遭新舊兩黨攻擊,又連上札乞郡,仍不許。
元佑四年己已(1089) 五十四歲
在京師。連章請郡,三月以龍圖閣學士充兩浙西路兵馬鈐轄知杭州軍事。五月過南,都謁張方平。七月到達杭州任所。時方旱飢,疏浚茅山、鹽橋二河,以工代賑。
元佑五年庚午(1090) 五十五歲
在杭州。春夏間,疏浚西湖,建堤橋,即蘇堤。秋,大雨,太湖泛濫,上疏請求救災。作《贈劉景文》等詩。
元佑六年辛未(1091) 五十六歲
三月被召入京,任翰林學士,知制誥,兼侍讀。還京時繞道視察湖州、蘇州水災。八月出知穎州軍州事。
元佑七年壬申(1092) 五十七歲
在潁州。春,疏浚潁州西湖。被命移知揚州軍州事。八月以兵部尚書召還。十一月遷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守禮部尚書。
元佑八年癸酉(1093) 五十八歲
在京任端明殿學士,左朝奉郎、禮部尚書。八月,妻王閏之卒於京師。九月出知定州軍州事。
紹聖元年甲戌 (1094) 五十九歲
在定州。四月以諷斥先朝罪名貶知英州。未至貶所,八月再貶寧遠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不得簽署公事。十月二日到達貶所,時詹范守惠州。蘇邁、蘇迨歸宜典,蘇過與朝雲同行。
紹聖二年乙亥(1095) 六十歲
在惠州。作《荔支嘆》等詩。
紹聖三年丙子(1096) 六十一歲
在惠州。買白鶴觀地築屋。助修惠州東西二橋。七月,朝雲病故。作《悼朝雲》等詩。
紹聖四年丁丑(1097) 六十二歲
在惠州。白鶴峰新居落成。子蘇邁來惠探望。四月責授瓊州別駕昌化軍(屬今海南島)安置。五月遇弟轍於藤州。六月渡海。七月抵貶所,儋守中待之甚恭。
元符元年戊寅(1098) 六十三歲
在儋州。被逐出官屋,在城南桄榔林下買地築屋,名曰桄榔庵。潮州人吳子野渡海從蘇軾學。
元符二年己卯(1099) 六十四歲
在儋州。瓊州進士姜唐佐從蘇軾學。從惠州至儋州,除繼續修改《易傳》、《論語》外,又作《書傳》十二卷。著《志林》,未完稿。
元符三年庚辰(1100) 六十五歲
在儋州。五月量移廉州。施改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行至英州,得旨奉朝奉郎提舉成都玉局觀。年底越南嶺歸。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辛巳(1101) 六十六歲
正月抵虔州。五月至真州,作《自題金山畫像》詩。暴病,止於常州。六月上表請老,以本官致仕。七月二十八日卒。
崇寧元年壬午(1102)
六月,葬於汝州郟城釣台鄉上瑞里。
㈦ 徐國梁的人物簡介
徐國梁(1876年-1923年),字輔洲,天津人,直系軍閥。曾任上海警察廳廳回長,1923年11月10日在上海愛多答亞路(今延安東路)溫泉浴室門前遭殺手槍擊身亡,成為民國時期一轟動案件,也是江浙戰爭的導火索之一。
徐國梁早年投效淮軍,1903年12月畢業於北洋警務學堂,任職於天津警察署。1913年調上海,任第三區警察署署長。1914年1月任改組後的江蘇淞滬警察廳閘北分廳廳長。同年7月,升任淞滬警察廳廳長,負責上海華界的社會治安。1915年1月,授陸軍中將銜兼江蘇省警務處長(當時上海屬於江蘇省)。1919年壓制上海響應五四運動的罷工罷市活動。1922年開設聚豐貿易公司,暗中販毒。1923年10月授將軍府將軍。同年,江蘇督軍齊燮元准備進攻浙江督軍盧永祥,暗中聯系擁有七千名警察部隊的徐國梁。11月10日,盧永祥之子盧小嘉收買指使王亞樵將徐國梁刺殺。
㈧ 個人簡介怎麼寫
1、本人的基本情況,如:姓名、曾用名、出生日期、籍貫、出生地、民族、現有文化程度、家庭現住址、現在工作單位和擔任的社會職務、有何專業技術職稱等基本情況。
2、本人的政治歷史情況,主要包括成長經歷、參加進步團體和民主黨派的歷史、學習簡歷、工作簡歷和歷史上受到的獎勵或處分的有關情況等。主要要求是:參加進步團體或民主黨派的歷史要寫清楚參加的時間、任何職務等情況。學習簡歷要寫清楚起止時間、在何處、學習的專業、任何職以及最熟悉你這段歷史的證明人,前後時間要銜接。參加工作後的進修和各種學歷教育、職業教育等也應寫入簡歷內。工作簡歷要求寫清楚參加工作以後從事各種社會職業的起止時間、在何單位、任何職務和證明人等。
3、家庭主要成員的職業和政治情況」:家庭成員系指和自己有血緣關系和婚姻關系的直系親屬,如父母、愛人、子女,還包括和本人長期在一起生活,曾受其撫養或由本人供養的其他親屬,如祖父母、未成年或已成年但仍在一起居住生活的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員的姓名,年齡、現在何單位、做何工作、任何職,是否中共黨員、共青團員或其它民主黨派黨員等要填寫清楚,已去世的要註明何時因何故去世;已離退休的要填寫原工作單位任職情況和政治情況,註明已離退休;在農村的要填寫清楚在何省、何縣市、何鄉鎮、何村務農。上述人員中有政治歷史問題的應予以說明。
4、主要社會關系成員的職業和政治情況」:主要社會關系指本人的旁系親屬,如岳父母、分居的兄弟姐妹、伯叔姑姨舅、甥侄等,還包括和本人關系較密切或本人受其影響較大的親友、同學等。主要社會關系成員的姓名、工作單位、職業、職務和政治情況都應填寫清楚。主要社會關系成員中有政治歷史問題的應予以說明。
㈨ 貫涌的人物簡歷
長期以來,復從事編劇、導演制、理論研究及其教學工作,編撰上演京劇《酒家女》、《虎將雄風》、《金刀生死緣》、《擁有珍寶的女人》、《洪水之煉》、上黨梆子《大齊悲歌》、《徐公案》、豫劇《唐知縣斬誥命》以及小劇場戲曲《祝福》等20餘部;出版《論王瑤卿》、《戲曲劇作法教程》等論著;為本科生、研究生及外國留學生講授戲曲藝術理論,對戲曲藝術形態學、戲曲美學多有闡發。他曾應邀赴印度進行了為期兩月走訪十二城市的學術考察與交流,受到藝術界關注,媒體反應強烈。
歷任中國戲曲學院教務處處長、附屬中等戲曲學校校長、戲曲文學系系主任、副院長等職。在教育組織工作中,大力拓寬專業,開拓了少數民族劇種的正規專業教育,積極開設新課程、編寫新教材,發表了《表演人才論》、《論劇目教學》、《戲曲教育與管理》等一批著述,為建立中國戲曲教育科學體系以及戲曲教育的規范化、現代化做出了貢獻。
以論文《戲曲大學培養編劇人才的探索與思考》參加由台灣邀請並組織的「兩岸戲曲編劇學術研究會」,曾隨中國藝術教育代表團參加「中美藝術教育會議」,其對民族藝術教育的理念與見解受到同行的重視與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