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慶豪萬景峯怎麼樣好不好值不值得買
樓盤名稱:海口慶豪萬景峯
別名:慶豪萬景峯二期
城市:海口
樓盤位置:海口市瓊山區新大洲大道380號(海南國際三角梅主題公園旁)
開發商:海南昌旺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產權年限:70年
建築類型:高層,板樓,
公交線路:從市區乘坐205路、41路、21路、46路公交在儒傳村下車,即可到達。
其他交通方式:沿鳳翔西路途徑鳳翔東路向東行駛3.2千米右轉,沿新大洲大道向東南行駛4.5千米右轉,向南行駛123米左轉,向東南行駛88米到達瓊山中學旁即到。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41980平方米,容積率,綠化率42.17%,共4棟樓,停車位1239個
周邊配套:玉龍泉國家森林公園、南渡江;
商場:廣心商行、易捷便利店、潤達商行、富佳旺連鎖超市、佳通商行、開運來超市、瓊山區國興街道攀丹社區文化廣場、瓊山影劇院、瓊山區府城三角公園南門、瓊山區府城三角公園;
醫院:鐵橋衛生院、瓊山區府城鎮綠色佳園衛生服務站、海口市瓊山中醫院;
銀行:海口農村商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府城瓊州大道支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ATM、中國郵政儲蓄銀行。
內部配套:6740平米的商鋪及1923平米的幼兒園,此外還配有游泳池、中心廣場、休閑中心、涼亭,同時還配有銀行辦理處、電信支行、衛生站、文化活動中心、社區服務站、警務室等。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全面及時的樓盤信息,點擊查看
『貳』 海口濱江帝景和江畔人家各有什麼特點
濱江帝景我去過,那裡樓盤造型還不錯,只是太靠近看守所,而且周邊環境內較差,如容果沒有車的話,住在那裡搭公交比較方便。
江畔人家的地段發展潛力很好,周邊環境雖然目前處於逐漸開發中,但是照目前海口的建設速度三年內就會有許多配套措施。主要是那裡開車出行方便不堵車。去國興大潤發走濱江路特別方便。
『叄』 個人自傳怎麼寫
(1)標題:居中寫「我的自傳」(或自傳);
(2)正文:主要包括個人成長經歷(從上小學專或7周歲寫起,就屬讀學校、擔任職務、所受獎勵與處分、參加何種進步組織、有無相關政治歷史問題等)。
個人思想演變(這是主體部分,結合成長經歷談對一些重大政治問題的認識等等)和家庭主要成員、主要社會關系的情況(主要社會關系一般是對本人有較大影響的親屬,談談他們的職業及政治面貌等),大致就是這三部分。
(3)結尾:署名和日期,這一項與一般書信格式差不多。
以上是個人自傳基本格式及內容。
(3)府城衛生院投簡歷擴展閱讀:
寫作要求及注意問題:
(1)要堅持實事求是;
(2)要忠誠老實;
(3)要突出重點;
(4)要總結經驗教訓;
(5)盡可能避免使用一些形容詞和空洞的詞語,要用事實說話,語言要簡練,用詞要朴實;
(6)個人簡歷通常附於自傳正文之後,也可以以列表形式反映。
『肆』 湖廣總督張之洞的簡歷及其所做出的貢獻是
張之洞(1837年-1909年),字孝達,號香濤,別號壺公、抱冰,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生於貴築縣(今貴陽市),7歲時隨父到興義府城就讀,13歲始回河北原籍應試,考取秀才;15歲時赴順天府鄉試中舉人第一名,成「解元」;26歲考取進士第二名,成為「探花」,授翰林院編修。1867-1873年任湖北學政。1874年起任四川學政、山西巡府。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因力主抗爭任兩廣總督。1889年7月調任湖廣總督。1906年升任軍機大臣。在督鄂17年間,張之洞力主廣開新學、改革軍政、振興實業,由此湖北人才鼎盛、財賦稱饒,成為當時中國後期洋務新政的中心地區。 張之洞平生所為最為後人稱道的是其在中國教育由封建傳統向現代化邁進過程中所作出的歷史性貢獻。其弟子張繼熙曾說:「公常謂中國不貧於財,而貧於人才,故以興學為求才治國之首務。」美國學者威廉·艾爾斯在其《張之洞與中國教育改革》一書中對張之洞對中國教育改革作出的貢獻給予了高度稱贊 「在張之洞的一生中,中國教育的形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對此,他的努力具有決定性意義」 。台灣學者蘇雲峰更是高度評價張之洞對中國教育改革作出的歷史性貢獻:「湖北教育改革的成功,最主要的因素是由於張之洞的領導,而張之洞,對教育改革的貢獻,並不限於湖北一地,而是具有全國性意義。正是由於張之洞的貢獻,而使中國教育始走向近代化道路。」 在督鄂期間,張之洞致力於改造舊式書院、創辦新式學堂。在張之洞的領導下,湖北教育通過由低等向高等、由普通向專業、由省城向州縣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一個地區性的現代教育體系,其教育規模和質量在當時全國處於領先地位。 在這個歷史進程中,在張之洞本人的具體策劃和親自指導下,湖北地區先後成立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武備學堂、農務學堂。武漢科技大學的前身—湖北工藝學堂也是在這個歷史時期在張之洞的策劃和指
導下誕生的。
『伍』 介紹魯迅的生平簡歷,別人對魯迅的評價。不少於300字。
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十七歲之前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並以筆名魯迅聞名於世。魯迅先生青年時代曾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4年初,入仙台醫院專門學醫,後從事文藝創作,希望以此改變國民精神。魯迅先生一生寫作計有600萬字,其中著作約500萬字,輯校和書信約100萬字。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詩歌、評論、散文、翻譯作品等。對「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毛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可謂知言。
中文名: 魯迅(字豫才)
別名: 周樹人、周樟壽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
出生日期: 1881年9月25日(辛巳年)
逝世日期: 1936年10月19日
職業: 文學家、思想家、評論家、革命家
畢業院校: 南京路礦學堂,仙台醫學專門學校
主要成就: 深刻影響「五四」後的中國文學
代表作品: 《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朝花夕拾》《野草》
身高: 161厘米
血型: B型
分享網路名片:
簡介
魯迅,清朝光緒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
魯迅
圖冊 20張
年9月25日)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市會稽縣東昌坊口新台門濂溪村,初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在南京求學時學名為「周樟壽」,字豫山,豫亭,豫才。是中國現代小說、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三十八歲時,開始用魯迅為筆名。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稱為「周氏三兄弟」。魯迅1902年考取留日官費生,赴日本進東京的弘文學院學習。1904年9月,入仙台醫學專科學醫。後棄醫從文(詳見《藤野先生》一文),回到本國從事文藝工作,希望通過文學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奉母命回國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等地擔任教師。
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作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化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陸』 誰知道(汪藏海)的簡歷和故事
汪藏海
國 籍中國
職 業建築家、風水家
主要成就雲頂天宮
主要成就七星魯王宮
天觀寺佛塔
海底沉船墓
人物出處小說《盜墓筆記》中的人物
目錄
1人物介紹
2人物評價
3歷史記載
▪ 詳情
▪ 具體情況
4網路資料
5選址原則
▪ 主要
▪ 來歷
6區別
1人物介紹
編輯
汪藏海,明朝地理學家、勘輿家。設計建造了明宮、曲靖城(曲靖市)等明代城市建築,傳說到過澳門。是明初有名的地理家,深得朱元璋信任,參與了明祖陵的修建。[1-3]
Q版汪藏海
這個人可以說是一個奇人,他在風水上的造詣可以說是登峰造極,就因為如此,他被任命直接參與設計了整個明皇宮,還附帶設計了好幾個中國的大城市,那個時候,他的一句話,甚至使得幾個城市在中國徹底消失。[4]
汪藏海的歷史原型:
《盜墓筆記》里說道,汪藏海曾經被任命直接參與設計了整個明皇宮。設計明皇宮,就是明朝遷都之後的事情。明朝初期定都於應天府(今南京),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而應天府改稱為南京。汪藏海也就是主持設計了北京的明皇宮,也就是跟明成祖朱棣就是一個年代的。當時追求長生的皇帝就是明成祖朱棣。
北京紫禁城籌建於明成祖永樂(1402年~1424年)五年,興建於永樂十五年至十八年。整個營造工程由侯爵陳圭督造,具體負責是規劃師吳中。從明永樂五年(1407)年起,明太宗集中全國匠師,征調了二、三十萬民工和軍工,經過14年的時間,建成了這組規模宏大的宮殿組群,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建築之一。
推測,汪藏海就是以吳中為原型。
吳中,字思正,生於1373年,卒於1442年,明代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朝工部尚書,曾任刑部尚書和兵部尚書,北京明代宮殿、三陵(長陵、獻陵、景陵)多為其主持修建,在我國建築史上流下了光輝的一頁。吳中是武城人,在明史、嘉靖武城縣志中均有確切的記載。魯權屯鎮大吳庄吳氏族人保存的《吳氏宗譜》始修譜序中也有詳細記載,汪藏海為吳合忠繼子,吳合忠多年無子在42歲時將遠房親戚的次子汪藏海過繼,改姓吳中。早年認日本來華學問僧為師學習,在這期間他接觸的到唐代後失傳的陰陽學和風水學。對於他未來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吳中得到朱棣的信任後被委以重任,升北平布政司經歷,又升大理寺右寺左少卿。永樂二年九月,升右都御史。永樂五年正月,任資善大夫,工部尚書,負責營建北京宮殿。永樂七年,主持修建長陵,永樂九年,與太監阮安、都督沈青修建京都九門城樓。營建中,臨清宮窯應運而生,臨清磚藉助土質好和運河漕運方便的優勢,成為修建北京的貢磚。正統七年四月,吳中辭官。同年六月,吳中病故,享年七十歲。之後葬於武城(今老城鎮)城西十里,其墓後被乾隆《武城縣志》列為武城十六墓之一。
2人物評價
編輯
而對於他的名字,我一直有好感,我覺得類似的他名字的一句話是:人怎樣才能要隱形?藏身
盜墓筆記汪藏海的大風水地圖
於一群人當中。他名字我以為就是汪洋藏於大海。汪藏海是想背離生命的安排的。對於汪藏海,我覺得用智者這個詞來形容很合適。他處的時代,沒有現代武器,沒有先進設備,從他在魯王宮,海底墓,雲頂天宮,三條銅魚,他必定也曾去過西王母那裡。在海底墓的輝煌的壁畫,還有可以改變的通道,小粽子的詭計。在雲頂天宮里那巨型如龍的蚰蜒,天宮的整體修改(天宮早就有,他是修改,不是修建),還有天真他們被困在密室「鬼打牆」那次,還有巨大的銅門。銅魚里的刻字,角度的尋找。在三蘇書中的描述看來銅魚只是普通大小,可是記述了很多東西。
所以在我看來汪藏海並不是一個設計者,而是智者。想要掌握自己命運,改變自己生存環境的智者。
在海底墓,可移動的通道,這是我感興趣的,類似在哈利波特里看到樓梯可以轉動,這需要多大的發動力和修建,才可以達到這種地步。
在雲頂天宮里,小粽子的鬼打牆,是我很恐怖的地方,不過胖子的想法很值得學習啊,羅列各種解決方案出來。蚰蜒那東西,我看的時候總覺得身上癢癢的,回想一下還覺得癢癢的。不過三蘇有一句話描寫,我很喜歡。就是天真他們向上爬,碰到溫泉,想跑過去,結果發現有蚰蜒趴在石頭上。葉X把燈滅了後,向下看,發光的蚰蜒,看起來如同銀河。雖然想起來很恐怖,但是看到那段的時候,我自動腦補了天上的銀河。我覺得很美= =果然我重口味了。
而銅門是萬奴王出現的地方,誰都進不去的地方,汪藏海進去了。說明了什麼。他有鬼璽。對,他有鬼璽則必定知道魯王宮那裡。萬奴王,在我腦海里,確實不是人,類似蚰蜒人的存在,是人和蚰蜒的孩子,或者合體。雖然哪一樣都很恐怖- -人和蚰蜒的孩子,我自動帶入了許仙和白蛇。原諒我的發散性思維。汪藏海看到了終極,終極我以為就是長生的秘密。而之後他就去了西王母那裡。
銅魚這個東西,我很好奇怎樣才能寫出那麼多的字,而且在角度一致的情況下,如果在現代,我還可以理解激光或者什麼,在汪藏海那個年代,我想不到。後來又想這個的時候,想起來以前歷史上的一句話:不要小瞧古代人的智慧。
也許他們那個年代,真的有些人有奇特的藝術形式(這些統稱為藝術形式),比如點穴盜墓,汪藏海的設計,民間的流傳。
3歷史記載
編輯
詳情
「有過千年古文明輝煌歷史的麒麟城,曾經在漫漫長長的歷史歲月中留下大量的文物古跡。遠的不說,就明清時期,我們從志書看到有明確記載的祠就有武侯祠、名宦祠、鄉賢祠、忠義孝弟祠、節孝祠、昭忠祠等10餘座。廟宇有關帝廟、文廟、城隍廟、旗廟、東獄廟、火神廟、財神廟、玄壇廟等20餘座。寺有觀音寺、天王寺、報恩寺、圓通寺、正法寺、玉泉寺等20餘座,宮有文昌宮、關聖宮、川主宮等10餘座,閣有斗閣、奎閣、文昌閣等十餘座,還有更多的庵、殿。
具體情況
這其中規模最大,建築宏偉,最負盛名的當數明洪武十七年建的位於今天市彩印廠內的文廟。這座文廟又叫孔廟、夫子廟,意思一樣,都是為大儒孔夫子建的。據清咸豐《南寧縣志》記載,當時的文廟「坐北面南,天馬峙其左右。堂居寬大,氣象萬千,直聖人居也。」曲靖的這座孔廟從落成之後,幾乎每一任地方長官都作修葺擴建,使得這座孔廟越來越壯觀雅緻氣派,到了康熙年間,僅僅是天子台下面東西兩側的廡殿就達28間。裡面書籍,祭器、樂器、冠服應有盡有,庭院內還植有桂、柏以及各種名花異草,那真是適合聖人居住的地方。然而時過境遷,這些古跡大都隨風而逝。我們今天能看到的這座舊城的惟一古跡只有一段明代所築的古城牆。它歷經幾百年的風雨,如今還靜靜地活在康橋旁邊國風劇院的一側。」
4網路資料
編輯
————此段文字僅見於網路,尚未得到任何歷史資料佐證。現實中麒麟城[1]位於山東省濟寧市西部,即山東省嘉祥縣,與本段所述雲南麒麟城無關。《南寧縣志》為曲靖市麒麟區歷史資料,而麒麟區[2],得名於1998年,自秦代置吏直至1998年,曲靖[5]地區地名從未與「麒麟」有關。雲南省最大的孔廟[3]位於建水縣[6],建於元朝,而非「明洪武十七年」。且建水縣屬紅河哈尼彝族自治州(雲南南部),而非曲靖地區(雲南東部)。綜上,可基本斷定,此段中關於「麒麟城」的描述,不具有真實性。
「公元1381年,三十萬明朝大軍在麒麟城白石江畔擊敗了梁王的十萬精兵,打通了雲南通道,使其全境歸服於明王朝之後的第二年三月,曲靖正式改路設府。朱元璋這時詔諭明軍統帥傅友德:「雲南既平,留江西、浙江、湖南、河南四都兵守之,控制要害。」這是《明太祖實錄》里記載的史實,這樣進入雲南的漢族軍士中,有相當一部分被留了下來。1368年,朱元璋又下詔諭說:「雲南土地甚廣,而荒蕪居多,宜置屯,令軍士開耕,以備儲蓄。」於是,有了把軍戌與屯田相結合起來的衛所屯田制度,使軍士及其家屬長期定居下來。實行「七分耕種,三分操備」。曲靖成了軍事屯墾的主要地區之一。這時候,朱元璋為了鞏固曲靖這道入滇重要門戶,遂批准在此興建府城。 」——此段中白石江戰役為史實。
5選址原則
編輯
主要
古人建城,在選址上一般所遵循的原則是「非於廣川之上,必於大山之下,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溝防省」,這話來自於管子,他老人家這番教導曾經影響了中國上千年的城建。曲靖府城的建設應該也是遵循了這一原則的結果,這座府城在壩子邊緣,北臨麒麟山、南倚寥廓山,東臨南盤江,又有瀟湘江、白石江環繞,倚山面水,居高臨下,不能不說是個好地方。有意思的是,這座古城的建築六百年後還引出了一段與澳門的佳話。1999年澳門回歸前夕,中央電視台組織了一台「慶祝澳門回歸倒計時100天『世紀龍騰』晚會」,在晚會上,邀請了來自澳門、珠海、北京和雲南曲靖的四位嘉賓,現場進行「澳門古今談」。分離四百年的同胞兄弟就將在這個世紀末回到祖國懷抱,沒有比這更讓人激動的事了。讓人沒想到的是,來自雲南曲靖的趙宏逵先生談的是曲靖與澳門兩座城市早在六百年的一段淵緣。按趙先生所談,澳門和曲靖古城出自同一位設計者,並同時先後兩年建造的一模一樣的姊妹城。那位設計者就是曾設計建造了明宮,很受朱元璋賞識的著名勘輿家,或者通俗一點說是風水學家的汪藏海。一座城市的建築設計請勘輿家來主持,這也算是中國特色。在舊中國,上到皇宮城池的建造,下到一般貧民百姓砌個灶台豬廄都離不了風水先生。當然汪藏海不僅只是風水先生,他還懂建築科學。從城池規模上,曲靖只有不足一平方里。
來歷
清咸豐二年《南寧縣志》上我們看到的是,這座府城從1387年開始築磚城,城周長六里三分,高有三丈,厚如之,雉碟高一丈,垛口有一千六百三十個,設了四門。東門為樂耕門,南門為萊薰門,西門叫勝峰門,北門為迎恩門。每道城門下部用的是五面石,中部和上部用條石和青磚砌成。同時在4座城門上建了木結構的城門樓,雙重樓飛檐式。東為「太陽閣」,閣上懸「平瀚滇雲」匾,南名「純陽閣」,懸「文明麗政」匾,西名「太陰閣」,懸「勝峰起秀」匾,北名「都天閣」,懸「恩迓神樞」匾。而城牆用磚、夯土築成,外沿用五面石鑲嵌。全城依地形呈不規則長方形,城內道路網為丁字型,沿四城門分建有東西南北四街,城中分有鼓樓街,學院街、總塘街、酒行街,在主街兩則設小街巷。街心地面為砂石板條石,兩則鋪有河卵石路面,路寬6米,巷道寬4米。主要街道兩旁的民居多為一樓一底的吊角樓。城內還設有都督府署(今曲靖一中),曲靖府署(今曲靖衛校)縣署(今曲靖市農牧局),中軍都司(今印刷廠)曲靖府同知署(今曲靖市公安局),另有三座書院,曲陽書院在今城關小學,靖陽書院在今珠江源廣場以西,興古書院在今曲靖市糧食局車隊,城內宗教場所更是不勝枚舉,所謂「三寺八廟九閣」,事實上還不只這些數,城內的寺廟道觀樓閣計有四十餘座。這座府城前後花了三十多年,直到明永樂十九年(1420年)才大功告成。這座府城建造完工之後曾興盛一時,畢竟它是滇東地區最大的府城,經濟文化中心。然而,舊時戰禍橫生,這座府城也多次慘遭厄運。
想來任何東西都有一定的時空界限,一座舊城暗淡下去,更多的新城會聳立起來。這也是
『柒』 魯迅個人簡歷家族著作善後
魯迅簡介
魯迅[1](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壽、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為豫才。魯迅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出生在浙江紹興府城內東廠房口,漢族。他幼年喪父,生活寒苦,就靠母親幫人洗衣服維持生計。曾有過百來個筆名,而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魯迅先生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等,小說《祝福》、《阿Q正傳》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魯迅先生以筆代戈,戰斗一生,被譽為「民族魂」。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華文化革命的主將。
[編輯本段]魯迅的生平和創作
先生於1881年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官僚地主的家庭里,13歲那年,他原來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舉舞弊案入獄,此後他的父親又長期患病,終至死亡,家境敗落下來。家庭的變故對少年魯迅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是家庭的長子,上有孤弱的母親,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親一起承擔起生活的重擔。天真活潑的童年生活就這樣結束了,他過早地體驗到了人生的艱難和世情的冷暖。他經常拿著醫生為父親開的葯方到葯店去取葯,拿著東西到當鋪去變賣。在家境好的時候,周圍人是用一種羨慕的眼光看待他這個小「公子哥兒」的,話語里包含著親切,眼光里流露著溫存。自他家變窮了,周圍人的態度就都變了:話語是涼涼的,眼光是冷冷的,臉上帶著鄙夷的神情。周圍人這種態度的變化,在魯迅心靈中留下的深刻的印象,對他的心靈的打擊很大,這使他感到在當時的中國,人與人之間缺少真誠的同情和愛心。人們是用「勢利眼」看人待物的。多年以後,魯迅還非常沉痛地說:「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吶喊〉自序》
家庭的變故和變故後的人生體驗,也使魯迅從少年時候起就親近下層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農村,這使他有機會接觸和了解農民的生活。特別是在他祖父入獄的前後,他不得不到農村的親戚家避難,長時期住在農村。在那裡,他與農村的孩子們成了朋友,與他們一起玩耍,一起劃船,一起看戲,有時也一起到他們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們之間,沒有相互的歧視和仇視,而是相互關心,相互友愛。魯迅一生都把他與農村小朋友這種樸素真誠的關系當作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關系而懷念著,描寫著。
在當時,一般的讀書人走的是三條道路:一條是讀書做官的道路。當不上官的還可以去當某一個官僚的「幕友」,假若前兩條道路都走不通,還可以去經商。魯迅走的則是為當時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條道路:進「洋學堂」。這在當時的中國,是被一般人視為「把靈魂賣給洋鬼子」的下賤勾當的。1898年,18歲的魯迅,懷揣著慈母多方設法籌借的8塊銀元,離開家鄉進了南京水師學堂,後來又改入南京路礦學堂。這兩所學校都是洋務派為了富國強兵而興辦的,其中開設了數學、物理、化學等傳授自然科學知識的課程。期間,魯迅閱讀了外國文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開拓了視野。特別是嚴復翻譯的英國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論》,更給予魯迅以深刻的影響。《天演論》是介紹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的一部著作,這使魯迅認識到現實世界並不是和諧完美的,而是充滿了激烈的競爭。一個人,一個民族,要想生存,要想發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強的精神。不能甘受命運的擺布,不能任憑強者的欺凌。
先生在南京路礦學堂期間成績優異,使他在畢業後獲得了公費留學的機會。1902年,他東渡日本,開始在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後來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他之選擇學醫,意在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庸醫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譏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健康狀況。魯迅想通過醫學啟發中國人的覺悟。但他的這種夢想並沒有維持多久,就被嚴酷的現實粉碎了。在日本,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魯迅,經常受到具有軍國主義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視。在他們的眼睛裡,凡是中國人都是「低能兒」,魯迅的解剖學成績是59分,就被他們懷疑為擔任解剖課的教師藤野嚴九郎把考題泄露給了他。這使魯迅深感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課前放映的幻燈畫片中,魯迅看到一個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捉住殺頭,一群中國人卻若無其事地站在旁邊看熱鬧。魯迅受到極大的刺激。這時他已經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要改變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劇命運,首要的是改變所有中國人的精神,而善於改變中國人的精神的,則首先是文學和藝術。於是魯迅棄醫從文,離開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回到東京,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籌辦文學雜志,發表文章,從事文學活動。在當時,他與朋友們討論最多的是關於中國國民性的問題: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麼?它的病根何在?通過這種思考,魯迅把個人的人生體驗同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聯系起來,奠定了他後來作為一個文學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礎。
在留學日本期間,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但是,魯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為當時大多數的中國人所無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學生中也很難得到廣泛的響應。他翻譯的外國小說只能賣出幾十冊,他籌辦的文學雜志也因缺乏資金而未能出版。家計的艱難使魯迅不得不回國謀職。1909年,他從日本歸國,先後在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今杭州高級中學)和紹興府中學堂任教員。這個時期,是魯迅思想極其苦悶的時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時的振奮,但接著是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歷史丑劇的不斷上演,辛亥革命並沒有改變中國沉滯落後的現實,社會的昏亂、民族的災難、個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魯迅感到苦悶、壓抑。五四運動之後,他的壓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樣通過文學作品猛烈噴發出來。在那時,他已經在教育部任職,並且隨教育部一同遷居北京。
1918年,先生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這是他第一次用「魯迅」這個筆名發表文章,《狂人日記》也是中國最早的現代白話小說。這篇小說,凝聚了魯迅從童年時起到那時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體驗和對於中華民族現代命運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過「狂人」之口,把幾千年的中國封建專制的歷史痛斥為「吃人」的歷史,向沉滯落後的中國社會發出了「從來如此,便對么?」的嚴厲質問,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先生的小說作品數量不多,意義卻十分重大。魯迅把目光集中到社會最底層,描寫這些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況。這是與魯迅的創作目的分不開的。魯迅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小說來》)這種表現人生、改良人生的創作目的,使他描寫的主要是孔乙己、華老栓、單四嫂子、阿Q、陳士成、祥林嫂、愛姑這樣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劇命運。這些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最需要周圍人的同情和憐憫、關心和愛護,但在缺乏真誠愛心的當時的中國社會中,人們給予他們的卻是侮辱和歧視,冷漠和冷酷。這樣的社會難道是一個正常的社會嗎?這樣的人際關系難道是合理的人際關系嗎?最令我們痛心的是,他們生活在無愛的人間,深受生活的折磨,啊但他們彼此之間也缺乏真誠的同情,對自己同類的悲劇命運採取的是一種冷漠旁觀甚至欣賞的態度,並通過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來宣洩自己受壓迫、受欺侮時郁積的怨憤之氣。在《孔乙己》里,有惡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顧客;在《阿Q正傳》中,別人欺侮阿Q,阿Q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魯鎮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劇當作有趣的故事來欣賞……所有這一切,讓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魯迅對他們的態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愛他們,但希望他們覺悟,希望他們能夠自立、自主、自強,擁有做人原則。
先生對權勢者和偽君子抱著深惡痛絕的態度。《孔乙己》中的丁舉人、《阿Q正傳》中的趙太爺、《祝福》中的魯四老爺、《長明燈》中的郭老娃、《離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這樣一些權勢者的形象。他們有權有勢,但對他人的命運卻沒有真誠的關心,對社會的進步沒有絲毫的熱情,他們關心的只是自己的權勢和地位,自私、虛偽、冷酷,阻礙著社會的進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銘、《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則是一些假道學、偽君子,他們口口聲聲說是關心社會的道德,實際上他們自己都是毫無道德心的人。
先生的小說寫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沒有離奇的故事,沒有引人入勝的情節,卻充滿了無窮的藝術魅力。這種魅力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從他對人、對生活的細致入微的描寫和對人的內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畫帶來的。讀魯迅的小說,時時有一種「發現的喜悅」。畫面是普通的畫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卻在這么普通的畫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隨時都能注意到我們平時注意不到的特徵,覺察到平時覺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動。正是由於這種細致入微的描寫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畫,使魯迅小說的藝術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徵。在青年時期,我們涉世不深,北方的中小學生對故事中所描寫的魯鎮等江南水鄉、三味書屋等風土人情還不夠熟悉,對人生還沒有更多的親身體驗,魯迅小說是作為一個整體進入我們的感覺世界的,但在我們感覺到的人物和畫面中到底潛藏著多麼豐富的內涵,我們還不可能盡數感覺到,隨著我們社會經驗的增加和人生體驗的深化,這些人物和畫面的內涵就會不斷從中生發出來。為了揭示不同生活畫面和不同人物命運的不同的意義,魯迅的小說結構是多變的,幾乎一篇有一篇的樣式,一篇有一篇的寫法。《狂人日記》與《阿Q正傳》不同,《孔乙己》與《白光》不同,《故鄉》與《祝福》不同,《孤獨者》與《傷逝》不同。不僅結構樣式不同,音調節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麼的單純而又冷峻,《傷逝》則那麼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魯迅的小說是小說,也是詩,意境幽深,外冷內熱,其運用民族語言的功力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在寫作《吶喊》《彷徨》的同時,先生還創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詩集《野草》。前者出版於1928年,後者出版於1937年。如果說《吶喊》《彷徨》中的小說是魯迅對現實社會人生的冷峻的刻畫,意在警醒沉睡的國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則是魯迅溫馨的回憶,是對滋養過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懷念。幼時的保姆長媽媽,在備受歧視的環境中給予過他真誠的關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羈的老友范愛農,給過他無限樂趣的「百草園」,吸引著他的好奇心的民間戲劇和民間娛樂活動……所有這一切,都是在這個險惡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們,滋養了魯迅的生命。這些散文,把抒情、敘述、議論結合在一起,有時如平靜的港灣,有時如波濤翻滾的大海,有時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時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態,體現了魯迅散文創作的藝術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凈細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詩則呈現出迷離恍惚、奇詭幻美的意境,它們像一團團情緒的雲氣,在空中旋轉飄盪,變幻出各種意想不到的形狀。魯迅內在的苦悶,化為了夢,化為了超世間的想像,使《野草》成了中國現代主義文學中的一朵奇葩。魯迅曾對別人說:「我的哲學都在《野草》里。」魯迅最內在的情緒體驗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過這種奇特的藝術手段傳達出來。魯迅的藝術創造力是驚人的。
最充分體現先生創造精神和創造力的還應該首推他的雜文。「雜文」古已有之,在外國散文中也能找到類似的例證,但只有到了中國現代文化史上,到了魯迅的手中,「雜文」「是匕首、是投槍」,這種文體才表現出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潛力。魯迅的雜文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文化的一部「史詩」,它不但記錄了魯迅一生戰斗的業績,同時也記錄了魯迅那個時代中國的思想史和文化史。當中國現代知識分子要創造適應於中國現代發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時,遇到的是從各種不同的階層,各種不同的人物,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以各種不同的方式進行的誣蔑和攻擊。魯迅的雜文就是在這種沒有固定不變的戰線、沒有固定不變的論敵的思想文化斗爭中自然形成的。從五四起,魯迅就開始用雜文的形式與反對新文化的各種不同的論調進行斗爭,但那時他還是不自覺的。到了後來,有些人開始嘲笑他是一個「雜文家」,他才更明確地意識到「雜文」的力量,並且開始自覺地從事雜文的創作。魯迅說,雜文是「感應的神經」,它能夠「對於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從而為新文化、新思想的發展在舊文化、舊思想的荊棘叢莽中開辟出一條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夠存在,能夠發展,能夠壯大。魯迅一生寫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等15部雜文集。在這15部雜文集中,魯迅把筆觸伸向了各種不同的文化現象,各種不同階層的各種不同的人物,其中有無情的揭露,有憤怒的控訴,有尖銳的批判,有辛辣的諷刺,有機智的幽默,有細致的分析,有果決的論斷,有激情的抒發,有痛苦的吶喊,有親切的鼓勵,有熱烈的贊頌,筆鋒馳騁縱橫,詞采飛揚,形式多樣,變化多端。它自由、大膽地表現現代人的情感和情緒體驗,為中國散文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更加寬廣的道路。魯迅雜文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先生晚年還完成了一部小說集《故事新編》(1936年出版)。這部小說集取材於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和歷史事實,但它沒有拘泥於原有的故事,而是加進了魯迅自己的理解和想像,有些還採取了古今交融的寫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現代人發生直接的對話。魯迅這樣做的目的,是使我們能夠通過對現實人物的感受和理解,還古代人物一個鮮活真實的面貌,也通過對古代人物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某些現實人物的真實面目。通過《故事新編》中的小說,魯迅實際重構了中國的文化史,揭示了中華民族存在和發展的根據,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國封建文人聖化了的歷史人物的形象。《補天》可以被認為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創世紀」, 在魯迅的觀念中,真正體現中華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聖先賢和帝王將相,而是創造了中華民族的女媧,她是中華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徵;《奔月》寫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劇,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類,但那些自私狹隘的世人並不想繼承、發揚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實現自己自私狹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學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拋棄;《鑄劍》表現的是被壓迫者向壓迫者復仇的主題;《理水》《非攻》歌頌了中國古代那些身體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樑式的人物。孔子、老子、莊子、伯夷、叔齊這些歷史人物也在魯迅的筆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愛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魯迅的《故事新編》以荒誕的手法表現嚴肅的主題,創立了一種完全新型的歷史小說的寫法。
先生在短篇小說、散文、散文詩、歷史小說、雜文各種類型的創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創造。他的一生是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掙扎奮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筆堅持社會正義,反抗強權,保護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熱情支持青年學生的正義斗爭,揭露段祺瑞執政府鎮壓學生運動、製造「三·一八」慘案的罪惡行徑,寫下了《記念劉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後期,他反對國民黨政府對共產黨人和進步青年的血腥鎮壓,參加了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寫下了《為了忘卻的記念》等一系列充滿義勇正氣的文章。「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在他的靈柩上覆蓋著一面旗幟,上面寫著「民族魂」三個字。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
生前,他立下遺言:「一、不能因為喪事收任何一文錢,但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趕快收斂、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塗蟲。五、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六、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七、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莎士比亞說:「一個人的臨終遺言,就像深沉的音樂,有一種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
魯迅一生的著作和譯作近1000萬字,其中雜文集共16本。
其中《故鄉》、《風箏》、《孔乙己》《詩二首》選進二期課改教材初二下冊。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風箏》《雪》《藤野先生》《社戲》等都被選入初中人教版語文課本。
《少年閏土(節選《故鄉》)》選入小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本。
1918年起,先後發表《狂人日記》《阿Q正傳》《葯》《故鄉》等小說名篇,後來收入小說集《吶喊》。
先生的著作(數字版):
一生寫作1000萬字,其中著作600萬字,輯校和書信400萬。
[編輯本段]家庭背景
出生日期:清光緒七年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
青年魯迅出生地:生於浙江紹興府會稽縣東昌坊口新台門周家,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豫才。至三十八歲,使用魯迅為筆名。
祖父:周福清(1838~1904),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江西金溪縣知縣,此時正在北京任內閣中書。後任內閣中書。
父親:周伯宜(1861~1896),字伯宜,曾改名文郁,秀才,閑居在家。因肺結核而死。
母親:魯瑞(1858~1943)當地舉人魯希曾三女,思想頗為開通,出身於紹興平橋村一戶官宦人家,沒念過書,但以自修得到能夠看書的學力。
二弟:周作人(1885-1967),暮年譯《希臘神話》
三弟:周建人(1888-1984),曾任浙江省省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家庭:
在紹興,周家算得上一門望族,做官經商且都不說,單是人丁的繁衍,就相當可觀,所以到魯迅出世的時候,周家已經分居三處,彼此照應,儼然是大戶了。魯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過江西一個縣的知縣老爺,後來又到北京當上內閣中書,成為標準的京官。紹興城並不大,像周介孚這樣既是翰林,又做京官的人,自然能贏得一般市民的敬畏。周家門上那一 欽點"翰林"的橫匾,正明白無誤地宣告了周家的特殊地位。魯迅真是幸運,他的人生長途的起點,就設在這樣一處似乎距樂園相當近便的地方。
這就使魯迅獲得了一系列窮家小戶的孩子所無法享受的條件。家裡四五十畝水田,就是周介孚不從北京匯一文錢回來,日常生計總是綽綽有餘,足以將貧困從他身邊趕得遠遠的。周家是講究讀書的,周介孚甚至有過讓兒孫一起考取翰林,在門上懸掛著「祖孫父子兄弟叔侄翰林」的匾額的雄心,那種書香人家的氣氛,自然相當濃厚,魯迅家中有兩只大書箱,從《十三經註疏》和《四史》,到《王陽明全集》和章學誠的《文史通義》,從《古文析義》和《唐詩叩彈集》,到科舉專用的《經策統纂》,甚至《三國演義》和《封神榜》那樣的小說,都擠擠地堆在其中,不但自己家裡有書,眾多親戚本家 中,不少人也藏書甚豐,而且不單是那些枯燥難懂的正經書,更有許多使小孩子非常喜 歡的好玩的書,從畫著插圖的《花鏡》,到描寫少男少女的《紅樓夢》,幾乎什麼都有。
一次,一位親戚甚至允許魯迅到一間堆滿雜書的小屋子裡自由翻揀,他推開那房門的一剎那間,臉上的表情會是多麼驚喜!從六歲開始,魯迅就開始讀書,先是隨本家親戚學,後來又被送到紹興城內最有名的一家三味書屋去讀經書,《論語》、《孟子》……甚至連古舊難懂的訓詁書《爾雅直音》,也在塾師的指導下讀了一遍。自然,要他自己說,一定不覺得這樣讀書有什麼快樂,但是,一個小孩子初生人世,不愁吃穿,又受著書香門第的熏陶,有博學的老師指點,能夠日日讀書,還能用壓歲錢自己買喜歡的書來讀,這實在是那個時代的小孩子能夠享受的最好的條件了。 魯迅全集
中國是個講究父權的國家,獨鍾那種粗暴專橫,將子女認為私產的父母。你就是生在再富裕的家庭里,倘若遇上這樣的父母,你的童年仍然會被糟蹋得暗淡無光。魯迅的運氣如何呢?周介孚雖然脾氣暴躁,有時候要打罵孩子,但在教魯迅讀書這件事上,卻顯得相當開通。那時一般人家的孩子,開蒙總是直接就讀四書五經,叫一個六歲的孩子天天去念"學而時習之",他會多麼痛苦?周介孚卻不這樣,他讓魯迅先讀歷史,從《鑒略》開始,然後是《詩經》,再然後是《西遊記》,都是選小孩子比較感興趣的書。即使讀唐詩,也是先選白居易那些比較淺直的詩,然後再讀李白和杜甫,這就大大減輕了魯迅開蒙的苦悶。祖母更是特別疼愛他,每每在夏天的夜晚,讓魯迅躺在大桂樹下的小板桌上,搖著芭蕉扇,在習習的涼風中給他講故事,什麼貓是老虎的師父啦,什麼許仙救白蛇啦,魯迅直到晚年,還清楚地記得當時的興味和愜意。魯迅的父親周伯宜,神態一本正經,卻比祖父更為溫和。他家教雖嚴,卻從不打小孩子。魯迅在《朝花夕拾》的那一篇《五猖會》中,記過他一件事,就是在小魯迅那樣快樂的時刻,偏偏逼他去背書。可實際上,周伯宜平時對兒子們的讀書,監督得並不緊。在日常管教上,更常常很寬容。有一次魯迅和弟弟偷偷買回來一本《花經》,被周伯宜發現了,他們又害怕又絕望,因為這是屬於閑書,一般人家都不許小孩子看的:"糟了,這下子肯定要沒收了!"誰料周伯宜翻了幾頁,一聲不響地還給了他們,使他們喜出望外,從此放心大膽地買閑書,再不用提心吊膽,像做賊似的。至於母親魯瑞,對他的摯愛就更不必說了,幾個孩子當中,她最喜歡的就是魯迅。從人情來講,父母總是愛子女的,可由於中國人祖傳的陋習,這種父母之愛竟常常會演化成對幼小心靈的嚴酷的摧殘。當然不能說魯迅就沒有遭過這樣的摧殘,他後來會寫《五猖會》,就說明內心也有深刻的傷痕。但總的來說,他還是相當幸運的,至少在童年,他經常都是沐浴在溫和寬厚的長輩之愛中。魯迅曾在《野草》中寫了一篇關於他小時候發生的一件事,這篇文章叫《風箏》,初中七年級上冊有選這篇文章。
『捌』 請問廣西南寧府城衛生院能輸血嗎
廣西南寧盛府衛生院可以書寫的書寫是可以提前預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