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秦腔簡介 急用!!!
秦腔簡介】
秦腔又稱亂彈,源於西秦腔,流行於我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明末無名氏《缽中蓮》傳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於甘肅。甘肅古稱西秦,故名之。清康熙時,陝西涇陽人張鼎望寫《秦腔論》,可知秦腔此時已發展為成熟期。待到乾隆年間,魏長生進京演出秦腔,轟動京師。對各地梆子聲腔的形成有著直接影響
【秦腔的分類】
秦腔唱腔為板式變化體,分歡音、苦音兩種,前者長於表現歡快、喜悅情緒;後者善於抒發悲憤、凄涼情感。依劇中情節和人物需要選擇使用。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滾板及花腔,拖腔尤富特色。主奏樂器為板胡,發音尖細清脆。
【秦腔表演的特點】
秦腔的表演朴實、粗獷、細膩、深刻,以情動人,富有誇張性。腳色行當分為四生、六旦、二凈、一丑,計13門,又稱「十三頭網子」,表演唱做並佳。辛亥革命後,西安成立了易俗社,專演秦腔,銳意改革,吸收京劇等劇種的營養,唱腔從高亢激昂而趨於柔和清麗,既保存原有的風格,又融入新的格調。
【秦腔的起源】
秦腔源於古代陝西、甘肅一帶的民間歌舞,是在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生長壯大起來的,經歷代人民的創造而逐漸形成,因周代以來,關中地區就被稱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當古老的劇種。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俗稱"桄桄子"。清人李調元《雨村劇話》雲:"俗傳錢氏綴百裘外集,有秦腔。始於陝西,以梆為板,月琴應之,亦有緊慢,俗呼梆子腔,蜀謂之亂彈。""亂彈"一詞在我國戲曲聲腔中的含義很多,過去曾把崑曲、高腔之外的劇種都叫"亂彈",也有曾把京劇稱為"亂彈",也有的劇種以亂彈命名,如溫州亂彈、河北亂彈,便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為先、為主的梆子腔系統的總稱上。
【秦腔的發展】
秦腔"形成於秦,精進於漢,昌明於唐,完整於元,成熟於明,廣播於清,幾經衍變,蔚為大觀",是相當古老的劇種,堪稱中國戲曲的鼻祖,明代萬曆間(公元1573-1620年)《缽中蓮》傳奇抄本中,有一段註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詞,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體,說明秦腔在當時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傳到其他地方了。
【秦腔的演變】
秦腔因其流行地區的不同,衍變成不同的流派:流行於關中東部渭南地區大荔、蒲城一帶的稱東路秦腔(即同州綁子,也叫老秦腔、東路梆子);流行於關中西部寶雞地區的鳳翔、岐山、隴縣和甘肅省天水一帶的稱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於漢中地區的洋縣、城固、漢中、沔縣一帶有漢調恍恍(實為南路秦腔,又叫漢調秦腔、桄桄戲);流行於西安一帶的稱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亂彈)。其中的西路入川後成為梆子;東路在山西為晉劇,在河南為豫劇,在河北成為梆子,所以說秦腔可以算是京劇、豫劇、晉劇、河北梆子這些劇目的鼻祖。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間音樂影響,在語音、唱腔、音樂等方面,都稍有差別。近五十年來,東、西、南三路秦腔的發展趨於停滯,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趨勢。
【秦腔劇目】
秦腔所演的劇目,據現在統計約三千個,多是取才於「列國」、「三國」、「楊家將」、「說岳」等說部中的英雄傳奇或悲劇故事,也有神話、民間故事和各種公案戲。它的傳統劇目豐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
【秦腔的優秀演員】
秦腔的優秀演員,除清代的名冠南北的大藝術家魏長生外,還有被譽為花部四美的王湘雲、陳媄碧(良官)和渭南派的申祥麟,同州派的欒小惠,周至派的桃瑣兒,長安派的岳色子等。光緒中後期有潤潤子、玉喜兒、陳雨農、黨甘亭、趙傑民、李雲亭(麻子紅)、劉立傑(木匠紅)、王文鵬等。辛亥革命以來,有名丑馬平民,名小生蘇哲民、蘇育民,名旦劉箴俗(有與歐陽予倩「並駕齊驅」之譽)、王天民(人稱「西北梅蘭芳」)、李正敏(人稱「秦腔正宗」)、何振中、宋尚花等。名凈田德年和名須生何家顏、耿善民、張鎖中、劉毓中、劉易平等。特別是秦腔表演藝術家陳雨農、王文鵬、黨甘亭、李正敏、王天民、劉毓中,郭明霞以及原「三意社」的編修李逸笙、蘇哲民等人,在唱腔、表演、化妝造型等方面都有創新。
【秦腔藝術特點】
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兩部分,每部分均有歡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越,適合表現悲憤、懷念、凄哀的感情;歡音腔歡樂、明快、剛健、有力,擅長表現喜悅、歡快、爽朗的感情。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帶板〕、〔滾板〕等六類基本板式。彩腔,俗稱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盪、劇情發展起伏跌宕之處。分慢板腔、二倒板腔、代板腔和墊板腔等四類。凡屬板式唱腔,均用真嗓;凡屬彩腔,均用假嗓。秦腔須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臉均重唱,名曰唱亂彈。民間有「東安安西慢板,西安唱的好亂彈」之說。清末以前的秦腔,又叫西安亂彈,就是因其重唱而得名。其中有些生角的大板亂彈,長達數十句之多,如《白逼宮》中漢獻帝的哭音亂彈,要唱五十多句,講究唱得瀟灑自然,優美動聽,民間稱做「酥板亂彈」。《下河東》的四十八哭,要排唱四十八句;《斬李廣》的七十二個再不能,要排唱七十二句。花臉唱腔講究「將音」和「嗷音」,調高難唱,能者則成名家。秦腔曲牌分弦樂、嗩吶、海笛、笙管、崑曲、套曲六類,主要為弦樂和嗩吶曲牌。秦腔的音樂伴奏,向稱四大件,以二弦為主奏,人稱秦腔之「膽」。琴師在秦腔戲班中具有重要地位,常坐於舞台前場後部正中。伴奏音樂擅奏老調,音高為「三眼調」。三十年代後改用出調(即下把拉法)。
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角色體制有生、旦、凈、丑四大行,各行又分多種,統稱為「十三頭網子」。一般戲班,都要按行當建置以「四梁四柱」為骨乾的三路角色制。頭路角色包括頭道須生、正旦、花臉和小旦,二路角色包括小生、二道須生、二花臉和丑角,其他老旦,老生等角均為三路角色。各路角色的佼佼者,均可掛頭牌演出,其他即為配角。條件優越的戲班,常不惜重金邀請名角。各行皆能,文;武、昆、亂不擋的多面手、好把式,又稱「戲包袱」,或叫「飽肚子」。秦腔表演技藝十分豐富,身段和特技應有盡有,常用的有趟馬、拉架子、吐火、撲跌、掃燈花、耍火棍、槍背、頂燈、咬牙、轉椅等。神話戲的表演技藝,更為奇特而多姿。如演《黃河陣》,要用五種法寶道具。量天尺,翻天印,可施放長串焰火,金交剪能飛出朵朵蝴蝶。除此,花臉講究架子功,以顯威武豪邁的氣概,群眾稱其為「架架兒」。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陝西省西安秦腔劇院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貳』 秦腔吳西民個人簡歷
吳西民說,1942年生於三原縣,在她很小時父親便因病去世,母親也離家改嫁。1954年,易俗社到三原演出,為了混口飯吃,12歲的吳西民插班進入易俗社第14期學員班。這一期學員中有全巧民、陳妙華、張詠華、王保易、伍敏中、劉棣華等,人家都比她年齡大。吳西民一開始學的是旦角,但天生活潑任性的吳西民裝扮上旦角行頭後老大不高興,主動要求演生角。不久,因「大人班」——即由肖若蘭等組成的演員班缺一個娃娃生,領導研究後便把吳西民派了過去。從此,她憑著瘦小精乾的身材和活潑好動的性格,演出了《三娘教子》中的薛乙哥等角色。文革期間傳統歷史戲被趕下了舞台,面對現代戲和樣板劇,一批秦腔老藝人和名演員對不上路子了,而吳西民這個茬茬生卻不受行當和程式限制,把李鐵梅、小常寶、劉胡蘭、新工人等齊齊唱了個遍。
1977年恢復演傳統戲以後,吳西民正式拜師劉毓中和楊令俗學習小生表演。這年夏天,易俗社決定恢復傳統雙生雙旦戲《奪錦樓》,由寧秀雲飾大小姐錢瓊英,肖若蘭飾二小姐錢瑤英,尹良俗飾大公子梅玉鑒,這都在情理當中,當宣布由從來沒有挑過大梁的吳西民頂替陳妙華飾演二公子柳子俊時,劇社大部分人頗感意外,甚至有人找到領導建議更換角色。楊令俗老師力排眾議,支持並鼓勵她說:「我看你能成著哩!」聽到這話,吳西民暗暗下定決心,要把那些刺耳的議論當作鞭策自己上進的動力,不能辜負領導和老師的期望。她說到做到,團里安排每天早上練一趟功,她犧牲休息時間練兩趟,甚至三趟;清晨吊嗓子,她提前起床,一唱就是一個小時。練扎大靠跑圓場,開始跑不上二十圈就頭昏腦漲,她堅持著練到能一氣跑上四五十圈。汗水加毅力,使她的功力大長。楊令俗老師見了很是高興,拉著她手把手地傳授《奪錦樓》中柳子俊的唱腔和表演。通過楊老師的反復啟發和示範,加上吳西民的不斷總結和推敲,漸漸地找到了柳子俊這個人物的基調,她認為柳子俊由不成熟而後慢慢變壞,表演時要有分寸,一層一層地揭示這個人物的變化過程。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這樣一番由基本功訓練到人物分析的精心准備,正式演出時,吳西民身隨心走,瀟灑自如。特別是最後一場戲「團圓」:在經歷了一番挫折後柳子俊欲與妻子和好,妻子不從,他便調皮的耍起了賴勁,吳西民這個"賴"勁耍得很到位很傳神,結合著那段「怪我從前太魯莽」的著名唱段,把柳子俊這個回頭的浪子那種既悔恨、羞愧,又愛憐和辯解的諸多情緒表演得得淋漓盡致。她的表演使觀眾擊掌認可,整個易俗社劇場都沸騰了!這使得吳西民信心倍增,愈演愈佳,「我彷彿在台上一下子『自由』了」!吳西民完全沉浸在藝術求索的興奮當中。《奪錦樓》連演半年,觀眾不減。就這樣,年近不惑之齡的吳西民大器晚成,她的名聲日漸響亮,熱情的觀眾送給她一頂「活柳子俊」的桂冠。
繼《奪錦樓》之後,吳西民又成功地演出了《三滴血》中的李遇春、《雙錦衣》中的吳給、《殷桃娘》中的韓信、《火焰駒》中的李彥貴、《激友》中的張儀,《胭脂》中的宿介,《軟玉屏》中的丁守梅,《無底洞》中的唐僧,《坐窯》中的呂蒙正、《湖陽春夢》中的宋弘等眾多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吳西民的唱腔音質渾厚,吐字清晰,傳統韻味濃郁。吐字清,唱戲當然就費勁,但她從來不投機取巧。她的表演莊重大方,瀟灑飄逸,扮相俊美,富有風格。《胭脂》中宿介的三個上場亮相動作,或俊逸灑脫,或飄飄欲仙,或春風得意,吳西民藉助水袖、扇子等技巧,把人物表演得活靈活現。吳西民在貧生戲表演方面的探索也很有功力。《軟玉屏》演出的帷幕一拉開,丁守梅這個破落大戶的書生是那樣活脫脫的呈現在觀眾面前---他衣衫襤褸,一副窮困潦倒的模樣,但做派、氣度不凡,甩袖起步中時時露出闊門弟子才有的神氣。在唱齊板「前日退卻朱門女,今朝賀喜綠衣郎」這句時,她在「綠」字上挽了個花子,不悲又不飄,「郎」字提起又放下,似唱似訴,貼切的體現了丁守梅一腔苦惱無法傾訴的無可奈何的情緒。
吳西民還告訴我:「八十年代那陣子,演出特別多,不光在西安演,到外地演出一出去就是一兩個月,白天晚上連著演,特別累,每次一下台渾身都濕透。我當時正值更年期,身體不是很好,但從來沒有好好休息過。一邊演出,抽空還要找楊令俗、樊新民和宋上華老師排戲。遇到有陳妙華演出時,我還得裝扮好隨時准備救場。再加上演出在戶外,長期受強光照射,我就得了眼病。後來年輕演員也起來了,我也就離開了舞台。1992年50歲時就提前退休了。我這個人,一輩子只知道學戲演戲,也不懂人際關系,不會和領導套近乎,所以最後對我的待遇簡直沒法說。」
吳西民是一個非常和善謙遜的人,對於自己過去的輝煌,她不願多說,總是我問一句她才答一句,她總認為自己是一個很普通的人,但提起幾位恩師她卻一再流露出感戴之情。吳西民准備把自己所學的幾個貧生戲好好總結整理一下,希望能傳承下去。因為現在貧生戲已經幾乎絕跡於秦腔舞台,面臨失傳的危險。
『叄』 陝西秦腔的簡介
秦腔的表演朴實、粗獷、細膩、深刻,以情動人,富有誇張性。角色行當分為四生、六旦、二凈、一丑,計13門,又稱「十三頭網子」,表演唱做並佳。
辛亥革命後,西安成立了易俗社,專演秦腔,銳意改革,吸收京劇等劇種的營養,唱腔從高亢激昂而趨於柔和清麗,既保存原有風格,又融入新的格調。 秦腔因其流行地區的不同,衍變成不同的流派:流行於關中東部渭南地區大荔、蒲城一帶的稱東路秦腔(即同州綁子,也叫老秦腔、東路梆子);流行於關中西部寶雞地區的鳳翔、岐山、隴縣和甘肅省天水一帶的稱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於漢中地區的洋縣、城固、漢中、沔縣一帶有漢調恍恍(實為南路秦腔,又叫漢調秦腔、桄桄戲);流行於西安一帶的稱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亂彈)。
其中的西路入川後成為梆子;東路在山西為晉劇,在河南為豫劇,在河北成為梆子,所以說秦腔可以算是京劇、豫劇、晉劇、河北梆子這些劇目的鼻祖。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漢族民間音樂影響,在語音、唱腔、音樂等方面,都稍有差別。近五十年來,東、西、南三路秦腔的發展趨於停滯,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趨勢。 秦腔所演的劇目,據現在統計約三千個,多是取才於「列國」、「三國」、「楊家將」、「說岳」等說部中的英雄傳奇或悲劇故事,也有神話、民間故事和各種公案戲。
它的傳統劇目豐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 秦腔的優秀演員,除清代的名冠南北的大藝術家魏長生外,還有被譽為花部四美的王湘雲、陳媄碧(良官)和渭南派的申祥麟,同州派的欒小惠,周至派的桃瑣兒,長安派的岳色子等。
光緒中後期有潤潤子、玉喜兒、陳雨農、黨甘亭、趙傑民、李雲亭(麻子紅)、劉立傑(木匠紅)、王文鵬等。辛亥革命以來,有名丑馬平民,名小生蘇哲民、蘇育民,名旦劉箴俗(有與歐陽予倩「並駕齊驅」之譽)、王天民(人稱「西北梅蘭芳」)、李正敏(人稱「秦腔正宗」)、何振中、宋尚花等。名凈田德年和名須生何家顏、耿善民、張鎖中、劉毓中、劉易平等。特別是秦腔表演藝術家陳雨農、王文鵬、黨甘亭、李正敏、王天民、劉毓中,以及原「三意社」的編修李逸笙、蘇哲民等人,在唱腔、表演、化妝造型等方 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點,角色可分為: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老生、須生、小生、大凈、毛凈,丑角等十幾種。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經秦,漢,隋,唐,宋,元,明歷代發展日趨成熟,明末清初盛行於南北各地,對許多劇種都有很大的影響.其特點是:慷慨激昂,寬音大桑.主要流行於西北各地,為群眾所喜聞樂見,其唱腔、道白、板路、臉譜、身段、角色門類自成體系。
秦腔所保留的劇目達700多個,為各劇種之首。 秦腔唱腔為板式變化體,分歡音、苦音兩種,前者長於表現歡快、喜悅情緒;後者善於抒發悲憤、凄涼情感。依劇中情節和人物需要選擇使用。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滾板及花腔,拖腔尤富特色。主奏樂器為板胡,發音尖細清脆。
『肆』 秦腔是什麼的鼻祖經歷了什麼
秦腔是梆子腔的鼻祖,經歷了形成於秦,精進於漢,昌明於唐,完整於內元,成熟於明容,傳播於清 六個發展階段。
秦腔(Qinqiang Opera),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源於西府(核心地區是陝西省寶雞市的岐山(西岐)與鳳翔(雍城))。成熟於秦。秦腔又稱亂彈,流行於中國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寶雞的西府秦腔口音最為古老,保留了較多古老發音。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因為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秦腔"形成於秦,精進於漢,昌明於唐,完整於元,成熟於明,廣播於清,幾經演變,蔚為大觀",是相當古老的劇種,堪稱中國戲曲的鼻祖,明代萬曆間(公元1573-1620年)《缽中蓮》傳奇抄本中,有一段註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詞,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體,說明秦腔在當時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傳到其他地方了。
『伍』 銀川市秦腔劇團的主要演員
柳 萍 女,國家一級演員,「第十九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中國劇協理事,全國青聯委員, 寧夏文聯副主席,寧夏劇協副主席,寧夏青聯常委,銀川市青聯副主席;寧夏九屆人大代表,銀川市十屆政協常委,銀川市優秀專家,寧夏「313」人才工程獎獲得者,寧夏2004年「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現任銀川市秦腔劇團團長。工小旦、花旦、武旦;
1998年被陝西省電視台金牌戲曲藝術欄目《秦之聲》特邀參加西北地區秦腔藝術青年新秀聯袂電視實況演出;
1997年 在9 7「廣廈昊都杯」寧夏十大傑出青年文藝家評選活動中當選為傑出青年文藝家;
2000年11月,飾演大型秦腔改編劇《狸貓換太子》上、下本主要人物劉妃榮「首屆中國秦腔藝術節」優秀表演獎;
2002年4月,榮膺第十九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2002年和2004年,先後兩度在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名段欣賞》欄目錄制四期秦腔名段節目。
岳雙七,男,國家二級演員, 銀川市戲劇家協會理事。 工須生。
2000年10月領銜主演《狸貓換太子》一劇中陳琳榮獲首屆中國秦腔藝術節優秀表演獎;
2002年和2004年,先後兩度在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名段欣賞》欄目錄制兩期秦腔名段節目。他還在《劈山救母》、《金沙灘》、《八件衣》、《法門寺》、《玉鳳簪》等數十本劇目中擔任主演,並在唱功及表演方面日臻成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演風格、具備了形神兼備的表演素質。
屈蓮英 女,國家二級演員,銀川市戲劇家協會會員。 工須生。
2000年主演摺子戲《新殺驛》(飾吳承恩)在第四屆銀川地區專業青年秦腔演員展演比賽中榮獲一等獎;
2000年10在西安「首屆中國秦腔藝術節」參賽劇目《狸貓換太子》(上本)中主演宋真宗趙恆,該劇上本榮獲優秀劇目獎,她清唱的《生死牌》選段(飾黃伯賢)榮獲清唱一等獎 ,
2002年11月在蘭州「第二屆中國秦腔藝術節」參賽劇目《殺驛》中主演吳承恩榮獲表演一等獎;
2002年和2004年,先後兩度在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名段欣賞》欄目錄制兩期秦腔名段節目。
張新俠 女,國家二級演員,銀川市戲劇家協會會員,工青衣。
2000年11月,在西安「首屆中國秦腔藝術節」參賽劇目大型秦腔改編劇《狸貓換太子》(上本)中主演李妃,該劇上本榮獲優秀劇目獎;與此同時,她清唱的《楊門女將》選段(飾佘太君)榮獲清唱一等獎;
2001年主演的《賣妙郎》、《卷席筒》、《狸貓換太子》(上本)等被陝西太平洋影音公司錄制影碟發行;
2002年11月,配演摺子戲《看女》(飾親家母)榮獲第二屆中國秦腔藝術節摺子戲比賽表演三等獎;
2003年11月,領銜主演摺子戲《賣子》(飾劉會英)榮獲「首屆西北五省(區)首府市秦腔名家新秀摺子戲精品薈萃演出」優秀表演獎;
2002年和2004年,先後兩度在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名段欣賞》欄目錄制兩期秦腔名段節目。
徐寶林 男 ,國家二級丑角演員。
早期隨父徐惠民學藝,後師承席子才、龔乃中、鍾新民等大師學藝。曾任銀川市秦腔劇團副團長、團長、中國劇協會員、寧夏戲劇家協會理事、銀川市戲劇家協會主席、銀川市第六屆青聯委員、銀川市振興秦腔協會常務理事等職。
2000年在《狸貓換太子》中飾郭槐獲首屆中國秦腔藝術節表演獎;
2000年和2001年連獲寧夏寧創文學基金一等獎、銀川市文學藝術突出貢獻獎;
2001年在小品《人活一口氣》中飾雙喜榮獲第二屆「中國曹禺戲劇獎、小戲小品」二等獎;
2002年元月應邀參加了在西安舉辦的西北五省(區)春節戲劇晚會特別節目--西北名丑鬧長安。 趙瑞鋼 男、國家二級丑角演員,銀川市劇協會員。
2000年11月,領銜主演大型秦腔改編劇《狸貓換太子》(下本)中的范中華在西安「首屆中國秦腔藝術節」榮獲優秀表演獎,該劇下本同時榮獲劇目獎;
2004年5月,主演小品《爺們兒結扎》(飾牛娃)榮獲第二屆山東博興國際小戲小品藝術節比賽表演銀獎。
楊萍 女, 國家二級演員,銀川市戲劇家協會會員。工小生。
曾在舞台上成功地塑造了《周仁回府》中的周仁、《謝瑤環》中的袁行健、《火焰駒》中的李彥貴、《三滴血》中的周天佑等一系列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並多次獲得省(區)級及地市級獎勵。
2003年11月,主演摺子戲《婁昭君(逼宮)》(飾魏明帝)榮獲;「首屆西北五省(區)首府市秦腔名家新秀摺子戲精品薈萃演出」優秀表演獎;
2004年,曾在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名段欣賞》欄目錄制一期秦腔名段節目。
邵曉玲 女,國家二級演員 ,寧夏劇協理事,銀川市劇協理事兼副秘書長,工小生。
2000年11月,主演大型秦腔改編劇《狸貓換太子》(下本)中新皇趙楨在西安「首屆中國秦腔藝術節」榮獲表演獎,該劇下本還榮獲劇目獎;
2001年4月,參加演出的戲劇小品《人活一口氣》(飾女主人公杏花)榮獲「第二屆中國曹禺戲劇獎 -小品小戲獎」暨中國劇協百優小品大賽劇目二等獎及個人表演獎。
2004年9月,她與柳萍合作演出的《小宴》代表銀川市遠赴日本松江市訪問演出。邵曉玲在長期的舞台藝術實踐中形成了自己表演嚴謹細膩、刻劃生動傳神、台風灑脫大方等藝術風格特點和優良的藝德表現,成為深受區內外廣大觀眾喜愛的優秀青年女小生演員。
張衛東 男,國家二級武生演員,銀川市劇協會員。
2000年11月,領銜主演《漢宮驚魂》(飾劉秀)在西安「首屆中國秦腔藝術節」摺子戲比賽中榮獲優秀表演獎;
2002年7月,領銜主演的《漢宮驚魂》被自治區文化廳推薦參加湖南長沙全國地方戲曲摺子戲評比展演暨全國優秀青年戲曲演員大獎賽,並在比賽中榮獲三等獎。
白大平 男,國家二級演員,工花臉、小生。
2002年11月,主演摺子戲《白逼宮》(飾漢獻帝)榮獲第二屆中國秦腔藝術節摺子戲比賽表演三等獎;
2003年8月,主演小品《甜甜的日子、濃濃的情》(飾村長)榮獲第三屆「中國曹禺戲劇獎、小戲小品」二等獎;
虎淑蓉 女,國家二級演員,工媒旦、老旦。
2001年6月,領銜主演小品《疼孫子》(飾外婆)榮獲中央電視台《夢想劇場》欄目比賽銀獎;
2002年11月,主演摺子戲《看女》(飾柳樹精)榮獲第二屆中國秦腔藝術節摺子戲比賽表演一等獎;
2003年8月,主演小品《甜甜的日子濃濃的情》(飾金花)榮獲第三;「中國曹禺戲劇獎--小戲小品」二等獎;
沈銀華 男,國家二級演員,銀川市戲劇家協會會員。工須生。
1997年8月,主演戲劇小品《魚塘會》(飾李富山)榮獲文化部第七屆群星杯金獎;
2002年11月,撰寫的論文《依「情」而歌》在蘭州榮獲第二屆中國秦腔藝術節論文研討一等獎;
2003年2月,榮獲「銀川市文學藝術家突出貢獻獎」。
李小雄,男,國家二級演員,第二十四界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1985年7月,年僅16歲的李小雄考入甘肅省定西地區戲曲學校學習戲曲表演藝術,主攻文武須生行表演。2007年5月,他進入銀川市秦腔劇團。2009年4月14日,戲劇梅花獎決賽北方片區比賽在河南平頂山開賽,李小雄帶著參賽曲目――秦腔摺子戲《殺廟》、《寇準背靴》、《太廟請罪》角逐梅花獎。在銀川市秦腔劇團的配合與支持下,他憑借扎實的唱功和精湛的表演技藝,從50多名參賽選手中脫穎而出,摘取了第二十四屆梅花獎。李小雄曾先後在《斬姚期》、《野豬林》、《鍘美案》《金沙灘》、《八件衣》、《黑叮本》、《闖宮抱斗》等數十個傳統及現代劇目中擔任主演。多年來,他的舞台基本功、高難技巧、唱功做功及藝術刻畫功力日臻成熟,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演風格、具備了形神兼備的素質。
羅曉英 女,國家一級演員,原銀川秦腔劇團團長,代表劇目《祝福》、《狸貓換太子》、《洪湖赤衛隊》、《楊門女將》、《紅燈記》等等
此外劇團演員還有魚量 龔龍崗 李夢聰 李媚 王凡 王慧 鄧文 孫小鵬 杜銀鳳 朱小麗 吳冰  李亞蘭 侯艷等著名演員和青年新秀。
『陸』 已故秦腔名家名單
截止2020年9月,已故秦腔名家名單+介紹如下:
1、肖玉玲(1938年-2017年4月21日)
女,秦腔閨門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秦腔項目傳承人,秦腔「肖」(玉玲)派藝術創始人,國家一級演員,中國表演藝術家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從藝60餘年,在秦腔閨門旦行當中獨樹一幟,她塑造的《玉堂春》中的蘇三、《探窯》中的王寶釧、《紅珊瑚》中的珊妹、《孟麗君》中的孟麗君等藝術形象,各個性格鮮明,活靈活現。
2、全巧民(1938年-2019年10月11日)
女,秦腔花旦,祖籍河南,生於陝西西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秦腔項目傳承人,中國表演藝術家終身成就獎獲得者。1949年進入西安易俗社學戲,是易俗社第14期學員,蒙師田少易,先後受教於王天民、凌光民、宋尚華、賀孝民、劉建中等先生。
3、郝彩鳳(1940年-2019年12月8日)
女,西安市人。國家一級演員,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團前團長,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戲曲表演學會會員,中國國際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陝西分會理事,陝西省秦腔藝術研究會副會長。
4、王輔生(1924年~2007年12月15日)
著名秦腔丑角表演藝術家,陝西省長安縣人。1924年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他孩提時期就受民間皮影、耍社火等游藝活動的影響,對唱戲就愛得入迷。十一歲那年,經人引薦進入西安三意社,開始學唱老旦,後來改丑,最善媒旦。
5、貟宗翰(1940年1月—2015年11月19日)
男,漢族,陝西咸陽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秦腔代表性傳承人。著名秦腔須生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