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著名秦腔演員商芳會簡歷
商芳會,1969年出生於陝西乾縣梁村槐家村,業余秦腔演員。2002年榮獲陝西電視台「秦之聲戲迷大叫板」二月份周、月冠軍以及年終優秀獎。2004年榮獲陝西省慶祝建國55周年以及振興秦腔20周年秦腔大賽一等獎。2003年至2005年,成功推出了演唱專輯,一二輯。
近年來在西北五省地區多次舉辦個人演唱會,2011年在陝西省文化廳的支持下,在西安市人民劇院舉辦了個人演唱會。她的嗓音沙啞而渾厚,自然天成,與秦腔獨特的演唱相得益彰,對廣大戲迷有一種特別的磁力。
商芳會的原生態秦腔演唱嗓音除了沙啞,也有幾分男性聲音的渾厚。據悉,中國戲曲學院研究所所長傅謹就認為她是用地地道道的傳統秦腔唱戲的人,這也恰恰是目前秦腔界最需要的。
(1)秦腔南看的個人簡歷擴展閱讀
商芳會被稱為「秦腔超女」,在農村的紅白喜事和城市裡的開幕典禮中,常能見到她的身影。她曾是人們眼裡的業余秦腔演員,如今她有高昂的演出費用,有追隨多年的粉絲,有明星一般的待遇,成了名副其實的公眾人物。
商芳會演唱過的主要戲曲唱段包括:
1 《序曲》「藝術簡介」
2 《四郎探母》「兒三拜九叩首理當應該」
3 《大報仇》「王哭聲二弟三弟兄難見」
4 《金陵搬兵》「聽花嫂講罷了來路情」
5 《斬黃袍》「進朝來王對你怎樣講」
6 《二堂舍子》「劉彥昌哭得兩淚汪」
7 《搬窯》「寒窯里去兒寶釧」
8 《祭燈》「後帳里轉來了諸葛孔明」
9 《血淚仇》「叫媳婦莫把狗娃打」
10《放飯》
㈡ 秦腔的作者簡介
賈平凹來:1952年2月生於陝西丹鳳縣棣源花村。1975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說集《山地筆記》《小月前本》《臘月·正月》《天狗》《黑氏》《美穴地》《五魁》《妊娠》等,散文集《月跡》《心跡》《愛的蹤跡》《商州三錄》《說話》《天氣》等,長篇小說《浮躁》《廢都》《白夜》《土門》《高老莊》《懷念狼》《病相報告》《秦腔》《高興》《古爐》等。
㈢ 秦腔演員馬璐璐的個人簡歷
馬璐璐,女,來生於自1971年,西安市人。1985年考入西安市藝術學校學習秦腔表演專業,工花旦。1991年畢業分配到西安市秦腔二團工作至今。曾在《楊門女將》、《火焰駒》、《少帝軼事》、《狀元打更》等本戲和《鬼怨殺生》、《賣酒》、《秋江》等折戲中擔任主演。參加西安市第二、四、五屆「石榴花」獎大賽分別獲一、二等獎,參加陝西省青年演員大賽獲二等獎,1994年參加中國越劇「小百花」藝術節榮獲銅獎。 藝術門類:表演
㈣ 秦腔名家杜干秦個人簡介
丑角演員杜干秦兼演媒旦,尤以《軟玉屏》中黑氏最為拿手。他面部表情變化多端,喜怒哀樂,無不適戲。
秦腔學社。民國12年(1923)10月在西安組建,初名榮華社。箱主劉貴蘭,領班李應才。招收學生20餘名開科授徒,教出范化卿、趙化俗、黃育民、劉延民、李覺民、李玉民、李慶民等。民國13年(1924)秋,在南院門福建會館營業,臘月被高陵縣公安局長杜繼仁接去,由城關居民集資,各界士紳組成理事會,杜任理事長,魏基武任社長,易名化民社。聘任惠濟民、張新國、張秀民、張子剛、田疇易作教練,新招學員20多名。出科學員中著名的有:劉化鵬、謝新民、何景民、雷化文、李樹民、馮改民、董化清、李悟民、李化玲。民國25年(1936)八月,社長魏基武帶班前往漢中途中,吸收待待娃、馬振華等。在漢中演至民國31年(1942),因營業不振返回關中,借咸陽鄭四戲箱,另立益化社,張玉華領班,後恢復化民社,魏基武任社長,在西安、西府巡迴演出。民國32年(1943),改由馬弁彭延彬任社長,藝人不堪其辱,多有離散。<BR> 1949年,高陵縣派馬耀先、馬繼成接收化民社為國營劇團,更名為「高陵縣人民劇團」。1949年12月,三原分區接管高陵縣人民劇團,調田志順、陳萬哲負責劇團工作。1950年5月,三原分區並入咸陽分區,高陵人民劇團歸咸陽專區領導。1953年,咸陽專區撤銷,劇團歸省上領導,更名為「陝西省人民劇團」,團長馬耀先,副團長馬繼成 ,指導員(黨支部書記)田志順。1961年,該團又被移交 咸陽市領導,更名為「咸陽市人民劇團」至今。<BR> 1952年人民劇團辦起培訓班,招收學員肖玉賢、蘆曉霞、王麥蘭、郭明霞等隨團培養。不久,先後排演了《打虎計》、《救凌統》、《闖王遺恨》、《紅娘子》、《逼上樑山》、《大家喜歡》、《河神娶妻》、《天河配》、《霸王別姬》等劇目。1953年,改編並排導了《屈原》、《法門寺》等戲 。同年劇團辦起新生部,收學生50餘名,由楊安民、王建華等教練培訓。後培養出馮惠敏、解秀珍、李惠珍、賀天珍、鄧全義、劉玉英、雷忠義、王月亭、田果山、王雅琴、趙斌、趙夢蘭、董務本、李全錄等一批較好的學生。<BR> 1956年,陝西省第一屆戲劇會演,創作劇目《豐樂園》獲劇本二等獎(作者張秦伯、楊安民、王槐蔚),獲演出二等獎,導演二等獎(楊安民),音樂伴奏一等獎,美術設計二等獎(梁雅山、馬繼成),製作管理二等獎。劉秉國、王正廉、郭明霞、王麥蘭、李惠珍、王化民、孫正國、楊雲堂獲演員獎。同年,上級為了支持兄弟縣文藝建設,調劇團郭維民、肖鴻斌、李發民、王碧雲、車秀花、王月亭去乾縣劇團。劉正民、王明花、賈玉華去高陵。劉玉英、蘆曉霞去寶雞。王惠芳、薛志秀、武惠群去省實驗劇團、蘭州秦劇團。<BR> 1958年,排演由楊興、譚增成改編的《黨的女兒》和楊興、金葳創作的《躍進之歌》參加了西北五省會演,1959年,排演馬耀先和楊興創作、譚增成導演的現代戲《合家歡》,向建國慶十周年獻禮。1960年排演《岳家莊》、《假惜惶》參加了全省青年會演。同年,郭明霞、殷守中等參加陝西省國慶十周年獻禮演出團晉京、共赴13省、市巡迴演出。1964年,排演新創作的現代戲《趙夢桃》參加了陝西省現代戲會演,省委第一書記張德生上台接見全體演職人員,中央廣播電台向全國播放了錄音。<BR> 該團保留劇目有《劉備招親》、《打金枝》、《訪蘇州》、《重圓鏡》、《青梅傳》、《濟南案》、《法門寺》、《白蛇傳》、《雙明珠》、《玉鏡台》、《轅門斬子》、《庚娘傳》、《赤桑鎮》、《黃河陣》、《打虎計》、《窮人恨》、《白毛女》、《七夕淚》、《花木蘭》、《屈原》、《金麟記》、《霸王別姬》、《三娘教子》、《伍員逃國》、《出五關》、《鍘美案》、《劈山救母》、《黨的女兒》、《竇娥冤》、《四賢冊》、《紅色衛星鬧天宮》等大小一百多出。創作劇目有《趙夢桃》、《合家歡》、《豐樂園》、《向陽紅》、《一支煙鍋》、《莊稼人》、《霍去病》、《貞觀鑒》等,該團是關中一帶頗有影響的劇團之一。主要導演有田疇易、楊安民、譚增成;主要教練有董志斌、朱桂珍;主要編劇有馬耀先、劉鳳洲等;主要琴師有周改朝,鼓師楊藝春,音樂設計康民強,舞美設計梁雅山。主要演員有雷化文、劉秉國、殷守中、郭明霞、王麥蘭、王化民、王正廉、王積榮、孫正國、劉正民、尚啟民、史鳳琴、黃金華、王惠芳、蕭輔蘭、高倉民、蕭鴻斌、荊曉鍾、成素娥、孫志強、唐志強、楊雲堂、黃育民、李太民、解新民、趙化裕、趙斌、趙夢蘭、馬振華、馮改民、劉化鵬、郭維民、熊易民、蘆曉霞、鄧全義、李惠珍、賀天珍、王雅琴、董務本、劉小毛、肖玉賢、李全錄、袁玉琴等<BR> <BR> <BR> 秦鍾學社 秦腔班社,成立於1924年,地址設在三原城內的老爺廟。創辦人著名須生劉立傑,劉立傑生於清光緒初年,祖籍臨潼,家道清貧。由於他幼愛秦腔,暇時常學唱習演,且嗓音宏亮,22歲時加入臨潼「華清班」學戲。他扮相俊美,唱念俱佳,時為渭北須生之佼佼者。 1924年劉立傑離開易俗社,在三原組建秦鍾社,劉自任社長,並挑班演出。他擅長老生戲,會戲甚多,尤以《南天門》、 《八義圖》、《珍珠衫》、《日月圖》、《鐵蓮花》、《蘇武廟》、《乾隆讓位》等劇最為拿手。1935年,劉立傑病故,其子劉毓中繼承父業,挑班任社長。劉毓中為易俗社第一期優秀生,又得其父真傳,亦擅老生戲,除演出其父之拿手好戲外,常演劇目有《殷桃娘》、《三滴血》、《春秋筆》、《串龍珠》、《韓寶英》、《忠義俠》、《伐東吳》、《出棠邑》、《周遇吉上關》等,均膾炙人口。<BR> 秦鍾社在劉氏父子的領導下,演出了大量的以須生為主的傳統劇目,發揮了秦腔「慷慨激昂、獷達豪放」的藝術風格之優勢。同時招收學員,有學生四五十名,來自臨潼、長安、周至、戶縣、三原等地的一些貧苦人家,其培養仿效易俗社。學生進社後,邊學技藝,邊學文化,社規嚴明,管教有序,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戲曲人才。其中馳名的有劉易平(原名劉裕秦)、王斌秦、崔曉鍾、王應鍾、李瓊鍾、姜望秦、湯秉鍾、惠醒秦等。如須生劉裕秦(劉易平)入社時年僅16歲,受業於趙順老師,開蒙戲《雙背鞭》,出場首句尖板「我父子出營來天昏地暗」滿場唱彩,掌聲四起。後劉立傑親傳教授《二啟箭》、《取都城》、《八義圖》均成了他的拿手好戲。須生薑望秦,在《拆書》一場戲亮相四句白口:「家住楚國在當陽,保主臨潼赴會場。單臂舉起千斤頂,嚇退一十七國王」。鏗鏘有力,曾轟動渭北一帶。其表演動作千凈利落,准確無誤。花旦姜瑤鍾,扮相、身段端莊而秀麗,唱腔、做戲真切而細膩,他的《蝴蝶杯》洞房一折戲,飾演盧鳳英一角可與王天民媲美,可惜年僅18歲因病而亡。崔曉鍾也是該社造詣較高的名旦角演員,他在《五典坡》中扮演王寶釧,由花旦到青衣,一人到底,行當分明,被譽為「秦腔皇後」。王斌秦以扇子道袍生為主,兼演武戲,他所演《蝴蝶杯》的田玉川一角,曾紅一時。張振秦以貧生、靠把生應工。《木楠寺》、《闖新府》(《回荊州》)兩折戲中所扮演的呂蒙正、趙雲兩角,一個窮酸潦倒,形象逼真,一個英姿勃勃,剛健穩重。凈角惠醒秦,擅演《鍘美案》中的包拯,《黃河陣》中的三教主,《荊軻刺秦》中的荊軻,氣魄雄偉,慷概激昂,剛毅豪邁。二花臉(架子黑頭)何銳秦,擅演《苟家灘》中王彥章,《五台會兄》中楊五郎、《虎頭橋》中魏延、《國士橋》中於讓,個個活靈活現。丑角演員杜干秦兼演媒旦,尤以《軟玉屏》中黑氏最為拿手。他面部表情變化多端,喜怒哀樂,無不適戲。另外還有須生湯秉鍾,旦角王應鍾、李瓊鍾,小生張耀秦,凈角孫連秦,武生郭治秦等,演出獨當一面。<BR> 秦鍾社其所以在三原扎台七八年,久演不衰,除培養出了一批優秀演員外,還有一批不斷更新、提高的優秀劇目。常演的有《蝴蝶杯》、《軟玉屏》、《玉鏡台》、《宮錦袍》、《雙詩帕》、《紈絝鏡》、《燕子箋》、《頤和園》、《青梅傳》、《雙明珠》、《紫霞宮》、《荊釵記》、《太和城》、《黃河陣》、《金鍾罩》、《重圓鏡》、《意中緣》、《范睢相秦》、《和氏璧》、《紅拂私奔》、《復漢圖》、《伉儷師》、《法門寺》、《鴛鴦陣》等。時裝戲有《人月圓》、《金蓮痛史》、《鴉片之戰》、《文字獄》、《唾罵姻緣》、《家庭痛史》等。
<P></P><BR>
<P> 通俗社 秦腔班社,1925年,秦腔著名須生毛金榮在西安新築鎮西關白家油坊創辦,並自任社長。初成立即招收學生70人,後又招收兩期,共有學生二百多人。該社演出以毛金榮為主,還聘請王文鵬、楊金聲、王庚寅、何振中等名角搭班演出。劇目多為秦腔傳統戲,有《錦綉圖》、《八義圖》、《日月圖》、《八件衣》、《葫蘆峪》、《放飯》、《烙碗計》、《斬顏良》、《祭靈》、《四郎探母》、《賣畫劈門》、《洪羊峪》、《四賢冊》等。經常在西安、藍田、三原、涇陽、高陵、渭南、華陰、潼關等縣演出,幾乎走遍了整個關中,還曾在蘭州等城市演出。該社出科的學生較出名的有王秉俗、張景俗、李振俗、徐振民等人。1937年二三月間,毛金榮由於長期奔波,操勞過度,病故於新築鎮東關仁義巷,通俗社也隨之解體。</P><BR>
<P> 益民社 1929年春,咸陽縣馬庄鄉解村鄭四(名益齋,排行為四),長安王莽鄉稻地江村高仲仁(中醫大夫)、楊嘉緒(曾任過班社跑班長),三人合辦「益民社」。由藍田縣高堡子村高公茂(秦腔名丑,《背娃進府》、《雞大王》、《王小過年》演的最為拿手)為社長,又收了楊安民、何毓華(小名康柱)五六個跟班的學生,在長安、藍田等地演出。住在長安縣東江坡村,由高公茂、李步林(秦腔名須生,《醉寫赫蠻》、《秦瓊表功》、《十道本》等戲有名)、袁中海(武旦,《紅桃山》等武戲特長)、杜養民(小旦)、白甲壽(老旦)等任教練,收學生30名排起「窩子」(一科生)。1930年春節演出,轟動長安、藍田一帶。<BR> 半年後,鄭四領社回到咸陽,又租來名凈黃德奇新箱一付,收學生30名左右(二科生),在咸陽縣城內張飛廟訓練。並請來名導演惠濟民、王安民排戲。—、二兩科學生中先後涌現出旦角何毓華、王秀華、王明華、劉毓華、解毓華;小生唐立民、楊安民、張建民;須生益慶民、王正民、王益民(牛娃子)、權三民、袁興民、葉易民、劉治民、彭易國;大花臉趙靖國、二花臉秦易中;丑角肖益民(鴻斌)、劉治中;媒旦姚振傑等。所演出的《濟南案》、《春秋筆》、《破寧國》、《闖宮抱斗》、《黃河陣》、《五典坡》、《玉鏡台》、《雙明珠》、《春秋配》很受觀眾歡迎。特別是何毓華、唐立民、楊安民表演的《藏舟》、《洞房》、《三回頭》、《少華山》等小旦、小生戲,王益民等主演的《殺驛》、《臨潼山》、《出湯邑》等須生戲,同行名家也很稱贊。成為「益民社」長期的看家戲。<BR> 益民社的戲在西安和關中各縣走「紅」,經濟收入大增,鄭四退了租箱,添置新箱。中華民國24年(1935年),「益民社」順西蘭公路,直演到甘肅平涼、慶陽等地,1938年,鄭四又在長武縣西代家嶺代樹仁的窯院內又收了第五科學生訓練。這科不只是出了小生高登雲、旦角李正華等較好的男演員,還有一位由平涼下來的女學生——周燕雲,她的小旦戲更受觀眾喜愛。演出不久,鄭四起了歹心,要收周燕雲為妾,這科師生造反,跑到甘肅靈台縣,改名「新生社」,在靈台等縣演出七年,終因人心不齊,各奔前程。鄭四眼看這科學生走去,只好到慶陽、西峰收到「益民社」老底人員,不久返回咸陽,從此,「益民社」雖能演出,但質量大不如前。<BR> 「益民社」是當時陝西、甘肅等地較有名望的劇社之一。演出長達20年,名演員出的不少。1948年「益民社」解體
㈤ 關於秦腔的資料
秦腔唱腔為板式變化體,分歡音、苦音兩種,前者長於表現歡快、喜悅情緒;後者善於抒發悲憤、凄涼情感。依劇中情節和人物需要選擇使用。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滾板及花腔,拖腔尤富特色。主奏樂器為板胡,發音尖細又清脆。 表演特點 秦腔,發源於陝西、甘肅一代,流行於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地,因用「梆子」擊節,故也稱「陝西梆子」,又因陝西地處古函谷關以西,古稱「西秦」而有「西秦腔」之稱。當地也叫「梆子」、「桄桄」、「亂彈戲」、「中路秦腔」、「西安亂彈」、「大戲」等。 關於秦腔的起源,眾說不一,大體有形成於秦、形成於唐、形成於明的說法。明萬曆年間(1573-1620)抄本《缽中蓮》傳奇第十四齣曾用「西秦腔二犯」唱調,是關於秦腔最早的記載。該劇是江南無名氏之作,證明已經傳到江南,江南遠離陝西,傳播需要時間,這證明秦腔明中葉當已形成。另據調查,明代最早的秦腔班社是周至人所創辦的華慶班,曾馳名陝、甘一帶,後來秦腔在陝西發展成東、西、南、北、中五路,在甘肅又演變發展成東、南、中三路。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間音樂影響,在語音、唱腔、音樂等方面,都稍有差別。建國以來,陝西東、西、南三路秦腔、甘肅秦腔都不發達,陝西中路秦腔起而代之,在整個西北地區均占絕對優勢。 秦腔的唱腔,寬音大嗓,直起直落,既有渾厚深沉、悲壯高昂、慷慨激越的風格,同時又兼有纏綿悱惻、細膩柔和、輕快活潑的特點,凄切委婉、優美動聽,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 秦腔的角色有「十三門二十八類」之說。老生分安工老生、衰派老生、靠把老生,須生分王帽須生、靠把須生、紗帽須生、道袍須生和紅生,小生分雉尾生、紗帽生、貧生,武生、幼生,老旦,正旦分挽袖青衣、蟒帶青衣,小旦分閨門旦、刀馬旦,花旦分玩笑旦、潑辣旦、武旦,媒旦,大凈,毛凈,丑分大丑、小丑、武丑。各門角色都有獨特的風格和拿手戲。其表演技藝質朴、朴實、粗獷、細膩、深刻、優美,以情動人,富有誇張性,生活氣息濃厚,程式嚴謹,技巧豐富。身段和特技有趟馬、拉架子、吐火、吹火、噴火、擔子功、梢子功、翎子功、水袖功、扇子功、鞭掃燈花、頂燈、咬牙、耍火棍、跌撲、髯口、蹺工、獠牙、帽翅功等。 秦腔的臉譜講究莊重、大方、干凈、生動和美觀,顏色以三原色為主,間色為副,平塗為主,烘托為副,所以極少用過渡色,在顯示人物性格上,表現為紅忠、黑直、粉奸、神奇的特點,格調主要表現為線條粗曠,筆調豪放,著色鮮明,對比強烈,濃眉大眼,圖案壯麗,寓意明朗,性格突出,格調「火暴」,和音樂、表演的風格一致。秦腔臉譜歷史悠久,在陝西武功境內出土的明代「康海臉譜」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秦腔臉譜,陝、甘兩省的秦腔由於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演出風格,故在臉譜塑造上也涌現出了許多流派,比如甘肅秦腔就有隴南派臉譜、隴東派臉譜和代表甘肅中路秦腔的「耿派」臉譜,陝西各路秦腔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秦腔臉譜。 秦腔所演的劇目數以萬計,傳統劇目大多出自民間文人之手,題材廣泛,內容紛繁。因時代久遠,佚散頗多,據原陝西省劇目工作室(現省藝術研究所)1958年挖掘整理的統計僅存約3000多本。這些劇目主要以反映歷史事件的悲劇、正劇居多,表現民間生活、婚姻愛情的劇目有佔有一定比例。歷史劇多是取才於「列國」、「三國」、「楊家將」、「說岳」等說部中的英雄傳奇或悲劇故事,其中三國戲有108個,楊家將戲有85個。其他題材還有神話、民間故事和各種公案戲。 辛亥革命後,西安易俗社30多位劇作家共編輯出了550多個劇本,其中孫仁玉、范紫東、高培支、李桐軒、李約祉五人成就最高,這些劇目中,《三回頭》、《三滴血》、《奪錦樓》、《雙錦衣》、《軟玉屏》、《櫃中緣》、《小姑賢》、《庚娘傳》、《韓寶英》等成為經常上演的保留劇目。另外,在革命邊區也涌現出了一批秦腔現代戲劇作家,創作劇本計有200多個,其中以馬建翎成就最高,代表劇目有《血淚仇》、《一家人》、《窮人恨》等等。建國後整理、改編的劇目有《游龜山》、《游西湖》、《三滴血》、《趙氏孤兒》、《竇娥冤》、《鍘美案》、《破寧國》、《四進士》、《白蛇傳》、《法門寺》、《烈火揚州》等,創作的現代戲中以《三世仇》、《祝福》、《西安事變》等影響較大。
㈥ 陝西省西安市秦腔藝術家南看的qq
他之前的QQ是1185490171.不過現在的換了 這一個是秘密了 呵呵。你可以加那個之前的號 我可以幫你轉告滴
㈦ 秦腔演員李東橋是哪裡人
秦腔演員李東橋抄是陝西人。
李東橋,男,出生於1961年。主攻文武小生,國家一級演員,第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團副團長,全國青聯委員,中國戲曲表演學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陝西常務理事,陝西省青聯常委,陝西省文聯委員,陝西省對外文化交流促進會理事。陝西省戲曲研究院藝術總監。 主工文武小生,在《杜甫》、《千古一帝》、《太尉楊震》、《真的·真的》、《留下真 情》等劇中擔任主演。榮獲中共陝西省委宣傳部、省精神文明辦授予的"德藝 雙馨藝術家" 和"青年表演藝術家"稱號。秦腔"十佳青年演員"。陝西省先進工作者。
㈧ 秦腔吳西民個人簡歷
吳西民說,1942年生於三原縣,在她很小時父親便因病去世,母親也離家改嫁。1954年,易俗社到三原演出,為了混口飯吃,12歲的吳西民插班進入易俗社第14期學員班。這一期學員中有全巧民、陳妙華、張詠華、王保易、伍敏中、劉棣華等,人家都比她年齡大。吳西民一開始學的是旦角,但天生活潑任性的吳西民裝扮上旦角行頭後老大不高興,主動要求演生角。不久,因「大人班」——即由肖若蘭等組成的演員班缺一個娃娃生,領導研究後便把吳西民派了過去。從此,她憑著瘦小精乾的身材和活潑好動的性格,演出了《三娘教子》中的薛乙哥等角色。文革期間傳統歷史戲被趕下了舞台,面對現代戲和樣板劇,一批秦腔老藝人和名演員對不上路子了,而吳西民這個茬茬生卻不受行當和程式限制,把李鐵梅、小常寶、劉胡蘭、新工人等齊齊唱了個遍。
1977年恢復演傳統戲以後,吳西民正式拜師劉毓中和楊令俗學習小生表演。這年夏天,易俗社決定恢復傳統雙生雙旦戲《奪錦樓》,由寧秀雲飾大小姐錢瓊英,肖若蘭飾二小姐錢瑤英,尹良俗飾大公子梅玉鑒,這都在情理當中,當宣布由從來沒有挑過大梁的吳西民頂替陳妙華飾演二公子柳子俊時,劇社大部分人頗感意外,甚至有人找到領導建議更換角色。楊令俗老師力排眾議,支持並鼓勵她說:「我看你能成著哩!」聽到這話,吳西民暗暗下定決心,要把那些刺耳的議論當作鞭策自己上進的動力,不能辜負領導和老師的期望。她說到做到,團里安排每天早上練一趟功,她犧牲休息時間練兩趟,甚至三趟;清晨吊嗓子,她提前起床,一唱就是一個小時。練扎大靠跑圓場,開始跑不上二十圈就頭昏腦漲,她堅持著練到能一氣跑上四五十圈。汗水加毅力,使她的功力大長。楊令俗老師見了很是高興,拉著她手把手地傳授《奪錦樓》中柳子俊的唱腔和表演。通過楊老師的反復啟發和示範,加上吳西民的不斷總結和推敲,漸漸地找到了柳子俊這個人物的基調,她認為柳子俊由不成熟而後慢慢變壞,表演時要有分寸,一層一層地揭示這個人物的變化過程。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這樣一番由基本功訓練到人物分析的精心准備,正式演出時,吳西民身隨心走,瀟灑自如。特別是最後一場戲「團圓」:在經歷了一番挫折後柳子俊欲與妻子和好,妻子不從,他便調皮的耍起了賴勁,吳西民這個"賴"勁耍得很到位很傳神,結合著那段「怪我從前太魯莽」的著名唱段,把柳子俊這個回頭的浪子那種既悔恨、羞愧,又愛憐和辯解的諸多情緒表演得得淋漓盡致。她的表演使觀眾擊掌認可,整個易俗社劇場都沸騰了!這使得吳西民信心倍增,愈演愈佳,「我彷彿在台上一下子『自由』了」!吳西民完全沉浸在藝術求索的興奮當中。《奪錦樓》連演半年,觀眾不減。就這樣,年近不惑之齡的吳西民大器晚成,她的名聲日漸響亮,熱情的觀眾送給她一頂「活柳子俊」的桂冠。
繼《奪錦樓》之後,吳西民又成功地演出了《三滴血》中的李遇春、《雙錦衣》中的吳給、《殷桃娘》中的韓信、《火焰駒》中的李彥貴、《激友》中的張儀,《胭脂》中的宿介,《軟玉屏》中的丁守梅,《無底洞》中的唐僧,《坐窯》中的呂蒙正、《湖陽春夢》中的宋弘等眾多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吳西民的唱腔音質渾厚,吐字清晰,傳統韻味濃郁。吐字清,唱戲當然就費勁,但她從來不投機取巧。她的表演莊重大方,瀟灑飄逸,扮相俊美,富有風格。《胭脂》中宿介的三個上場亮相動作,或俊逸灑脫,或飄飄欲仙,或春風得意,吳西民藉助水袖、扇子等技巧,把人物表演得活靈活現。吳西民在貧生戲表演方面的探索也很有功力。《軟玉屏》演出的帷幕一拉開,丁守梅這個破落大戶的書生是那樣活脫脫的呈現在觀眾面前---他衣衫襤褸,一副窮困潦倒的模樣,但做派、氣度不凡,甩袖起步中時時露出闊門弟子才有的神氣。在唱齊板「前日退卻朱門女,今朝賀喜綠衣郎」這句時,她在「綠」字上挽了個花子,不悲又不飄,「郎」字提起又放下,似唱似訴,貼切的體現了丁守梅一腔苦惱無法傾訴的無可奈何的情緒。
吳西民還告訴我:「八十年代那陣子,演出特別多,不光在西安演,到外地演出一出去就是一兩個月,白天晚上連著演,特別累,每次一下台渾身都濕透。我當時正值更年期,身體不是很好,但從來沒有好好休息過。一邊演出,抽空還要找楊令俗、樊新民和宋上華老師排戲。遇到有陳妙華演出時,我還得裝扮好隨時准備救場。再加上演出在戶外,長期受強光照射,我就得了眼病。後來年輕演員也起來了,我也就離開了舞台。1992年50歲時就提前退休了。我這個人,一輩子只知道學戲演戲,也不懂人際關系,不會和領導套近乎,所以最後對我的待遇簡直沒法說。」
吳西民是一個非常和善謙遜的人,對於自己過去的輝煌,她不願多說,總是我問一句她才答一句,她總認為自己是一個很普通的人,但提起幾位恩師她卻一再流露出感戴之情。吳西民准備把自己所學的幾個貧生戲好好總結整理一下,希望能傳承下去。因為現在貧生戲已經幾乎絕跡於秦腔舞台,面臨失傳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