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個人簡歷 > 胡仁傑個人簡歷

胡仁傑個人簡歷

發布時間:2021-02-15 15:31:01

① 款識為「清德堂」的紫砂壺,請問這個「清德堂」是什麼來歷

「清德堂」最早為清初著名鑒賞家:宋犖(1634—1713)堂號。

宋犖,字牧仲,號漫堂,又號津山人,晚號西陂老人。河南商丘人。宋權子,以萌仕官至吏部尚書。博學嗜古,工詩詞古文,與王士禎齊名。善水墨蘭竹,超妙工緻。精鑒賞,收藏名跡甚富,愛好壺藝。

《陽羨砂壺圖考》載:「牧仲曾游宜興東坡書院,前有石坊,題曰『東坡先生買田處』,牧仲中丞手筆也。」並曰「砂壺傳器,有『清德堂』篆印者,相必為宋犖游宜時所定製。

(1)胡仁傑個人簡歷擴展閱讀

紫砂壺是中國特有的手工製造陶土工藝品,其製作始於明朝正德年間,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紫砂壺在拍賣市場行情看漲,是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名家大師的作品往往一壺難求,正所謂「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

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又名宜興紫砂壺。據說紫砂壺的創始人是中國明朝的供春。因為有了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紫砂壺才這樣珍貴,令人回味無窮。更加上紫砂壺泡茶的好處、和茶禪一味的文化,這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貴不俗的雅韻。

近代的紫砂大師,首推顧景舟老先生,顧老潛心紫砂陶藝六十餘年,爐火純青,登峰造極,名傳遐邇。建國後七老藝人:顧景舟、任淦庭、吳雲根、朱可心、裴石民、王寅春、蔣蓉。

當代紫砂代表人物:徐秀棠、徐漢棠、鮑志強、高海庚、何道洪、汪寅仙、呂堯臣、周桂珍、李昌鴻、顧紹培、呂俊傑、葛軍等也各自身懷絕技,製作與設計皆各有專長,皆為一時俊才。

紫砂名家:黃玉麟、程壽珍、汪寶根、范大生、汪寶洲、嚴光芝、葛寶林、戈根大、彭再生、秦根林、諸葛伯勛、沈孝鹿、鮑六芝、邵全章、陳少亭、胡耀庭、李寶珍、陳經耕、范錦甫、談堯坤、耿春福、范澤林、邵寶琴、范建軍、倪順生、凌錫苟、顧治培、高麗君、高建芳、儲集泉、程輝、惠祥雲、戴非凡。

② 張書祥的個人簡歷

1928年8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平江獨立師特務連任普通戰士。
1930年在紅三軍團六師八團任司務長(證明人:華東軍區後勤副部長謝勝坤)
1932年在紅三軍團二師六團任排長兼支書至政治指導員(證明人:華東軍區政治部主任唐亮)
1934年任紅軍大學幹部排長兼學員(證明人:肖勁光)此後任紅二十九軍司令部作戰科長,第二五七團團長,教導隊長。參加了中央蘇區反「圍剿」和長征。 任八路軍留守兵團警備營長,警備四團參謀長,
1942年中央黨校學習(證明人:王維舟,周仁傑)
1943年,任385旅警備四團副團長(證明人:陳伯鈞) 1945年任冀東16軍分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第12軍分區司令員(證明人:詹才芳)
1948年任東北野戰軍48軍143師副師長,第四野戰軍第48軍144師師長(證明人:林彪,羅榮桓)曾轉戰於熱南、熱中、熱遼、熱東等廣大地區,參加了承德保衛戰,第二次解放楊家杖子,解放朝陽、台安等多次戰斗。1948年9月又率部戰斗在建昌、昌黎、秦皇島之間。後又參加了塔山阻擊戰。 1949年兼任江西軍區寧都軍分區分區司令員,
1950年調南京軍事學院工作,任訓練部戰術教授會研究員,1952年,任炮兵系主任(證明人:劉伯承)
後調任39軍副軍長。1965年因身患多種疾病在湖南東湖區干休所以少將副兵團職離休。1986年2月21日因肺心病逝世,享年75歲。

③ 神探狄仁傑全集劇情簡介

導演:錢雁秋(一、二、三部) 張文玲(第三部)
編劇:錢雁秋
監制:汪國輝、譚湘江
片長:(第一部)三十集 (第二部)四十集 (第三部)四十八集
類型:偵探、推理、懸疑劇
首播:(第二部)2006年11月20日CCTV-8黃金強檔
(第三部)2008年3月15日CCTV-8黃金強檔
【神探狄仁傑1-武朝迷案】劇集類型:古裝電視連續劇
長度: 30集
地區:中國
導演:錢雁秋
演員表
梁冠華 飾 狄仁傑 張子健 飾 李元芳
呂中 飾 武則天 祝延平 飾 虎敬暉
須乾 飾 曾泰 彭丹 飾 李青霞
嚴燕生 飾 劉金 蔣欣 飾 方瑩玉 (小紅)
徐曉貝 飾 吉利可汗 郭政建 飾 劉查理
徐飛廉 飾 劉傳林 徐小青 飾 太平公主
劇情梗概
《使團驚魂》(幽州案)
唐武則天時代,十幾年對突厥的戰爭結束了,天下太平舉朝歡賀。此時的狄仁傑,已因故被貶為彭澤縣令。這一天,滿朝文武齊集太極殿,准備迎接突厥議和使團的到來。武則天俯視群臣,為狄仁傑未能到場深感遺憾。武三思卻認為,狄仁傑被貶彭澤是罪有應得,若不是武皇天恩,他早就粉身碎骨了。
突厥使團終於到來,為了表示誠意,還獻上了一枚價值連城的多寶珠。武則天則將長樂親王李永之女,羿陽郡主李青霞嫁給吉利可汗,以示永久和親之意。
就在使團逗留期間,京城接連突發了幾件舉國震驚的大案。先是關押朝廷要犯的土窯突然失火,犯人劉金失蹤。而劉金手中掌握著一份關繫到國家安全的重要名單,這份名單一旦落到逆黨手中,天下就要大亂。接著,是隨使團和親的郡主和隨嫁的美女、侍從及護衛突然遇刺,議和使團趁亂出城後已不知去向。再就是甘南道六百里加急文書送到,言稱前來議和的突厥使團剛一入境,就全部被殺死在戈壁之中,只有迎護使團的護衛隊隊長李元芳下落不明。
放下土窯和劉金暫且不說,一支龐大的匪徒隊伍,竟然在朝野眾目睽睽之下,假冒使團混進長安,而且到了朝上議事,這樣的作為也太驚心動魄了。匪徒的氣焰如此囂張,朝廷還有什麼安全可恃。再說真使團,一個一百四十六人的組建,一百二十人的衛隊,竟然全部被害於道,普通的匪幫和馬賊能有這樣的能力嗎?突厥使團被殺,郡主遇刺身亡,一旦吉利可汗得知,剛剛熄滅的兩國戰火必將重燃。嚴峻的內憂外患令武則天憂思如焚,心身憔悴。她一面緊急布置邊防戰備,在全國范圍內通緝劉金、李元芳,一面急調狄仁傑進京火速破案。最終,終於真相大白,原來這一切的主謀竟然都是羿陽郡主李青霞!
《藍杉記》(湖州案)
湖州郊外,狄公與護衛李元芳正在鄉間暗查民情,二人來到縣衙,看到縣令曾泰正在審案,案情是附近一天之內接連發現兩具屍體,兩個被害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是長安人,死前都自稱姓吳,都是在湖州被害,卻都沒有身份文牒,罪犯於現場也沒留下一絲可供分析的線索,那麼這起真正的無頭案是怎麼破的呢?這其中,牽扯到了多年前的越王……
《滴血雄鷹》
武則天時期,劍南、隴右、河東等四道十州同時發生了惡性案件,死了十七八條人命,各地官府在勘查現場時,沒有發現任何有力的線索,只在案發現場發現一幅用鮮血圖畫的滴血雄鷹,是什麼原因令他們慘遭殺戮?那出現在現場的滴血雄鷹又代表了什麼?經過一番探查,狄公終於查出了兇手——一直潛伏在他們身邊的飛龍使何雲!然而,他卻不是元兇!
編輯本段【《神探狄仁傑2》】
【神探狄仁傑】劇集類型:古裝電視連續劇
長度: 40集
地區:中國
導演:錢雁秋
演員表
梁冠華 飾 狄仁傑 呂中 飾 武則天
張子健 飾 李元芳 姜昕言 飾 狄如燕 (蘇顯兒)
須乾 飾 曾泰 喬紅 飾 肖清芳
嚴燕生 飾 王孝傑 趙志剛 飾 狄春
徐曉貝 飾 吉利可汗 淳於珊珊 飾 虺文忠
謝紫彬 飾 錦娘 舒硯 飾 小梅/小鳳
宋楚炎 飾 趙文翙 蔣昌義 飾 李楷固
邵萬林 飾 袁天罡 張呈祥 飾 丘靜
龍沐雪 飾 林永忠 鮑玉成 飾 溫開
梁凱 飾 張環 李世龍 飾 魯成
楊斯 飾 小雲 趙軍凱 飾 薛青麟
宋嵩 飾 趙文翙 霍爾查 飾 權善才
梁凱 飾 張環 孟令飛 飾 楊芳
安琪爾 飾 烏騎施 邵永澄 飾 張柬之
傅紅軍 飾 武三思 楊增元 飾 達勒哈
高朋 飾 朱風 曲文婷 飾 假蘇顯兒
徐聲霞 飾 方丈 蘇剛 飾 桓斌
於連偉 飾 白衣首領 王新勝 飾 李顯
陳繼東 飾 張賢拱 符學斌 飾 葛斌
潘耀初 飾 吳四 王朋 飾 張義
蔣昌義 飾 李楷固 邢穎 飾 蘭香
陳磊 飾 王鐵漢 賈岩峰 飾 李朗
鄧衛 飾 默啜 叢山 飾 黃真
趙中偉 飾 李昌鶴 周影 飾 蘇宏暉
李西京 飾 哈日勒 杜剛 飾 宋無極
袁鵬 飾 孫副將 石黎明 飾 黃勝彥
張平 飾 靜空 季軍 飾 吳祥(已過世)
齊景斌 飾 馮萬春 吳未艾 飾 吳順
陸濤 飾 黃文越 吳翔琪 飾 小慧
楊明 飾 杜二
劇情梗概

妖為鬼蜮,崇州案、蛇靈案、江州案撲朔迷離。懸疑百變,智宰相辨巧辯真偽,巧排難終揭真相。驚險絕倫,李元芳蓋世武功為民除害盪氣回腸。斷案如神,東方大偵探狄仁傑大智大勇決戰鬼魅魍魎。
《神探狄仁傑》第二部所講述的三個故事,都是從神秘詭譎的氣氛開始,事件撲朔迷離層層推進,情節驚險緊張跌宕起伏。偵查絲絲入扣毫釐不苟,推理開闔嚴密扣人心弦。最終是以懸念作為引導,吸引觀眾不斷進入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推理結果和戲劇境界,從而獲得愉悅的審美感受。
《邊關疑影》(崇州案)
唐武則天年間,契丹犯境,烽煙迭起。大將軍王孝傑、趙文翙奉命出征御敵,武則天設宴以待志在必得。不料趙文翙所部兩萬人在繞道敵後的軍事行動中,遭逢不幸神秘失蹤,導致王孝傑部十萬主力全軍覆沒。噩耗傳來,舉國震悚。武則天當即任命狄仁傑為河北道行軍大總管,主持邊事察查失敗原因。對手奸詐詭譎,案情迷離百變。各色人等像走馬燈一樣神出鬼沒,邊情戰事像霹靂火一樣一觸即發。真相終於大白:原來是崇州刺史丘靜聯合逆黨「蛇靈」,妄圖挑起兩國戰事的大陰謀!狄仁傑憑著大智大勇,撥迷霧解疑團,挽危難戰凶頑,終於挫敗了一起分裂國家、引發戰禍的巨大陰謀,受到舉朝舉國的贊美和愛戴……
《蛇靈》(蛇靈案)
崇州案告破後,蛇靈逆黨銷聲匿跡隱遁江湖。但狄仁傑認為這種平靜並不意味著天下太平,恰恰相反,他們興風作浪再起波瀾的時刻好像就要來了。果然,就在武則天准備駕臨寒光寺進香之際,蛇靈的刺殺計劃露出了端倪,一場刺殺與保衛的激烈較量由此拉開戰幕……雖然,狄公得勝刺客落網,但是這一切不過僅僅是案件的開始,更大的陰謀和較量還在後頭!李元芳、如燕又探大楊山,意外救下了被追殺的閃靈,一起夜宿樵夫魯成的家裡。與此同時,狄公抵達柳州,到了小梅和如燕接頭的青陽客棧,發現了小梅,原來她沒死!於是,狄公與元芳等聯合破了蛇靈的總壇。然而,蛇靈還有一股勢力!狄公鬥智斗勇終於破獲了蛇靈:原來千牛衛桓斌、小梅、閃靈都是卧底,而真正的元兇則是魯成,哦不,是袁天罡假扮的魯成!
《血色江州》(江州案)
與蛇靈的斗爭終於告一段落,狄公隱居江州,垂釣潯陽江上。這天,有江州薛府惡奴追捕逃逸女子錦娘來到江邊,錦娘奮身跳江被狄公救起,不料此舉竟得罪了薛家侯府,麻煩立至。狄仁傑將計就計除暴安良,與新任縣令林永忠聯手斬決惡奴杜二,滅了侯府薛青麟的威風,並由此發現了薛青麟府上的種種異常……接著,江州血案不斷發生,狄仁傑最終還是放棄了休息,投入到緊張激烈的斷案之中。經過偵查,終於真相大白:真正的兇手竟是林永忠,狄公則說:「你不是林永忠,你是薛青麟!」原來現在的薛青麟並不是真正的,他是個水匪,20年前他殺了薛青麟一家,只有薛青麟,也就是林永忠和他的女兒錦娘以及他的書童張義倖存。
編輯本段【《神探狄仁傑3》】
【神探狄仁傑3】劇集類型:古裝電視連續劇
長度: 48集
地區:中國
導演:錢雁秋 張文玲
演員表
梁冠華 飾 狄仁傑 張子健 飾 李元芳
呂中 飾 武則天 須乾 飾 曾泰
關悅 飾 薇兒 苑冉 飾 小桃
張樹平 飾 魯吉英 董璇 飾 雲姑/小清
宋楚炎 飾 王薔 曲虹霓 飾 寧無雙
趙超 飾 廖文清 趙軍凱 飾 何五奇
劇情梗概

《涼州案(黑衣社)》
唐武周年間,邊事頻仍,連年征戰,大周朝國帑虛竭,守邊將士軍心不寧。此時的狄仁傑,正帶領著李元芳和四大軍頭蜿蜒在去往涼州的山道中。
狄公自連破幽州、崇州、蛇靈、江州等一系列大案後,幾經懇請,終於得武皇允准回老家並州修養。他想於回家的路上,繞道去看望涼州刺史曾泰並向他辭別。想到自己的學生,想到詩酒相會笑談功過,想到回鄉遠離紛爭的朝事,想到專心務農垂釣汾水,狄公倒是頗感自慰。但李元芳耿直地向他指出,他沒有這等享清福的命。
涼州刺史曾泰是狄公的門生,他接到了朝廷急報,說是西北馬上要發生大地震,要他注意防震。曾泰立即組織防災抗震事宜,及時疏散了城中的百姓。但當地震來臨之時,仍然是房倒屋塌,損失慘重。想到大漠之中押運餉銀的3000鐵甲軍,曾泰憂心如焚。萬一他們出了事,那可是要塌天的。但是當派出的援軍找到這支隊伍時,軍中所有的人都中了邪,圍做幾圈不停地歡歌狂舞,不論是誰只要停下來便立即身死。而他們押運的500萬兩餉銀,就彷彿像被沙暴席捲的沙丘一樣,不翼而飛無蹤可尋了。這驚天的變故令曾泰瞠目結舌戰栗不已。案情發生,曾泰採取緊急措施,一方面封鎖州境,盤查各商旅遊眾,沒有簽批不得擅離,發現可疑立即拘押。一方面馳報朝廷聽後處置。這時,城中軍中衙中都傳言此案為黑衣社所為,曾泰鑒於百姓對黑衣天王的迷信,要求眾官注意輿論,控制事態,以防激起民變。
狄公及時趕到了,他批評曾泰對黑衣社的漠然不知,並立即對案情作了准確的推斷。一場驚險絕倫的偵查與反偵查,控制與反控制的戰斗,一場破獲「死亡之神」和 「地獄行動」 的精彩戰鬥打響並層層翻滾推向高潮。最終,真正的黑衣天王現身了,她就是小桃,而薇兒就是乾位聖騎士(黑衣社有八位聖騎士)……
《漕渠魅影(邗溝案)》
雷鳴電閃,大雨如注。大運河長江通往淮水的邗溝水面波濤洶涌,白浪濁天。狂風暴雨之中, 江淮鹽鐵轉運使官船不幸在邗溝覆沒。但這不是一樁偶然的事件。因為,這樣的覆船事件在這一特殊的水段一年之內已經連續發生十五次了。結果是數百萬石食鹽損折,船毀人亡!而朝廷派去揚州查察此事的工部官員一批又一批,均是無功而返,可邗溝覆船的異事卻是一次緊似一次。更有甚者,此番出漕調查的水部郎中李翰竟然在任上自縊身死。由於鹽運受阻,西北各地軍民所用食鹽已呈緊張之勢。而今,邗溝渠道已成死地,北運停止,鹽荒已經發生了!武則天急召自涼州回京復命的狄仁傑進宮,改任他為江南道黜置大使,奉旨欽差,整飭吏制,察查邗溝覆船大案。狄公帶領李元芳、曾泰趕赴揚州,經過艱苦卓絕的調查和推斷,終於使全部案情真相大白。所謂的邗溝覆船案,乃是江湖巨惡鐵手團糾集官府及綠林各道聯手策劃的巨大陰謀,首先鐵手團派出殺手在邗溝將江淮轉運使運鹽船隊鑿翻;而後,出動水鬼將沉入水中的官鹽盜撈起存。緊接著派出大躉船將鹽轉運出境,而漕運使楊九成,則是為私鹽轉運提供一切便利,開據官憑路引,逃避巡河官的檢查。之後,揚州刺史崔亮、長史吳文登便粉墨登場,利用職權威逼利誘淮北各地方官吏,遏止官鹽入淮,人為地造成淮北鹽荒。這樣他們便獨霸淮北鹽市,明目張膽地將邗溝落水的官鹽以高價發售到鹽荒各縣,以牟取暴利。好一張官匪合謀的大網啊,真是令人觸目驚心!
盱眙的鹽荒解決了,狄公命令自即日起,何家鹽號關閉,全城百姓可到城裡的另三家鹽號買鹽,鹽價二十文一斗!官府的平鹽令一發,立時舉城震動,百姓們從四面八方趕到三家鹽號購鹽,那情景真是熱烈,堪稱造福一方,解民倒懸。不知誰在街道上放起了鞭炮,轉眼之間,鞭炮之聲響徹全城,死氣沉沉的盱眙,終於復甦了。
狄公沒有沉浸在一時的勝利之中,他乘勝組織舉行卧虎庄會戰,在洪澤湖賓館遭遇了鐵手團,揚州刺史崔亮、長史吳文登和漕運使楊九成也公開露了相。狄公認為來的不只是他們三個,果然,鐵手團宗主大步走進門來,冷冷地望著狄公。他就是邗溝覆船的主謀也,也是鴻通櫃坊之主——穎王元齊。最後的戰斗動魄驚心, 武功蓋世的元齊被李元芳和鐵手團的殺手雲姑殺死,鐵手團屬下除被殺者外,全部投降。隱藏最深的鐵手團卧底林陽也落入法網,他就是一直跟隨在狄公身旁的山陽縣令魯吉英。葛天霸雖身犯重罪,但關鍵時刻協助大軍攻破卧虎庄,又主動將邗溝覆船失蹤的官鹽獻出,並裝上躉船,足見投誠之意。狄公依前言,特免其死罪,准居盱眙城中。
災難深重的邗溝終於通航了!沉寂了兩年的大運河,又喧囂起來了。淮北終於可以吃到朝廷的官鹽了。狄公望著寬闊的河面,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破案捷報傳到洛陽,武則天讀罷奏摺緩緩起身,目光掃過下站群臣道:邗溝覆船已發兩年有餘,各部遣吏皆不能破,獨狄懷英精縝謀查、俯仰事非,旬月便告功成,真是神乎其能啊。狄懷英折中所奏,一概照準。
編輯本段【歷史上的狄仁傑】
狄仁傑,字懷英,生於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卒於武則天久視元年(公元700年),唐代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武則天時期宰相,傑出的封建政治家。應試明經科(唐代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從而步入仕途。從政後,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初任並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狄仁傑為官,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廟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後人據此編出了許多精彩的傳奇故事,荷蘭漢學家高羅佩更是以此為題材,編了一本《大唐狄仁傑斷案傳奇》。至今,其故里狄村尚有一株古槐,枝葉繁茂,傳為狄母手植。而古槐旁仍有石碑一通,上刻「狄梁公故里」。
狄仁傑出生於庶族官僚家庭。祖父狄孝緒,任太宗貞觀朝尚書左丞。父親狄知遜官至 州長史。仁傑自小受到嚴格的封建教育,一俟長成便以明經舉第,出任汴州參軍。初步仕途不久,即被污吏誣訴羈管,由黜陟使閻立本受理傳訊。召訊期間,仁傑直言據理,申訴冤情。閻立本亦發現事屬誣告,仁傑確實才學出眾,實為「滄海遺珠」,遂舉薦他為並州法曹參軍。
顯慶五年(660年),高宗李治攜皇後武則天出遊汾陽宮,途經並州太原。並州長吏李沖玄,因去汾陽官路經境內妒女祠,深恐皇後遭妒女之嫉,發生不測,使征發吏民數萬新築御道,取悅皇帝與皇後。狄仁傑卻竭力反對,不以為然地說:「天子之行,風伯清塵,雨師灑道,何妒女避邪?」俱令作罷,免去了一場勞民傷財的繁重勞役。高宗聽到這個消息後,稱贊仁傑「真丈夫矣」。
儀鳳元年(676年),狄仁傑擢升為大理丞,掌管國家刑法之權。到任第一年,便親躬審案,處理前任積案無數,牽涉人命17000多。他明察善斷,循律准確,拆訴冤獄,頗得時人稱贊,一時名聲鵲起。就是這年九月,左威衛大將軍權善才、右監門中郎將范懷義兩位將軍,因誤砍大宗昭陵柏樹,引得高宗大怒,立命將他們處死。仁傑接到高宗斬殺兩將的詔命,據理奏道:「國家法度已明,二人罪不當死。」』高宗聞奏滿臉不高興地說:「詔命已出。」狄仁傑犯額直諫:「今誤伐一拍,便殺兩將,若盜一撲,何以處之?不當殺而殺,是法不信於人。我不能奉詔陷陛下於不道,恐後世議論陛下何為人主乎?」高宗聞言頓覺有理,遂收回成命,改處流刑。至是,仁傑之名,初震京師。
後來,仁傑卸任大理丞之職,放任地方官,出任寧州刺史。寧州地處隴右之西,為漢戎雜居之地。仁傑到任後,體察民情,撫如戎落,內外相安,甚得當地吏民歡心,郡人紛紛贊頌他的德政,並勒碑銘記。直至狄仁傑離任寧州重人朝為冬官(工部)待郎之後,御史郭翰巡察隴右,寧州百姓仍「歌狄刺史者盈路」。郭翰將仁傑的政績奏上朝廷,還竭力推薦他升為文昌(尚書台)左丞。
垂拱四年(688年)六月,武則天特派狄仁傑為江南巡撫大使,巡視吳、楚之地。仁傑到江南後,看到當地史民選情異常,祀祭神祠之風囂上,實為傷財害民之舉。遂奏諸武則天准予廢毀。武氏聞奏當即核准,於是,狄仁傑斷然焚毀「淫調」1700多處,只留下值得紀念和歌頌的夏禹、吳泰伯、季札、伍子胥等4種神詞,以享供祀。
垂拱四年(688年),是武氏則天廢中宗李顯之後,以太後身份臨朝稱制的第五個年頭。五年來,武則天為打擊世族官僚地主的特權,扶植庶族官僚地主的力量,發動頻繁的政治攻擊。具有政治特權的大地主貴族世家,同代表中小地主階級利益的新官僚集團之間,矛盾日趨激化。是年七月,唐朝貴族、博州刺史越王李貞,豫州刺史琅玡王李沖等,起兵發難,討伐武氏,圖謀匡復中宗。然而,由於得不到人民的支持,李沖起兵不過八天,便作鳥獸散。李貞在博州狼狽響應,不數日也兵敗自殺。豫州吏民聽說由宰相張光輔為統帥的唐軍將要到達,紛紛出城降迎。而張光輔所率的三十萬唐軍,卻不論青紅皂白,貪功搶掠,屠殺無辜百姓。之後,又以查尋李貞黨徒為名,四齣抄家掠物抓捕人眾,連坐者六、七百家,籍沒者五千餘口。一時間冤獄甚起,受害者無數。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狄仁傑巡視江南歸朝,卸去江南道巡撫大使的職務,授命於則天武後,赴豫州任刺史之職。到了豫州,他看到哀鴻遍野,無辜受累者甚眾,內心非常不安。於是,一面命令部下給那些死囚開釋刑具,一面秘密上書武則天,奏明原案的「詿誤」,請求武氏「仁恤」。武後深知仁傑剛正,相信所奏屬實,遂下詔改殺為流,全部流放豐州。當這批囚徒流往豐州,途經狄仁傑曾經治理過的寧州時,寧州父老熱情迎接安慰他們,並感慨地說:「我狄使君活汝輩矣!」當時豫州囚徒和寧州父老,相攜同往,痛哭於為狄仁傑所樹的德政碑下,以示感激之情。
對狄仁傑密奏豫州冤案,得准武後寬赦的磊落行為,奉命討伐李貞的三軍統帥、當朝宰相張光輔,大為不滿。他指責仁傑以州將輕視元帥,惡言中傷,無所不有。仁傑不畏強權,辯解說:「亂汝南者本越王李貞,今李貞死,而萬貞生。」張光輔不解何意?仁傑說:「你總兵三十萬,討伐目標是李貞。豫州民聞唐軍至,逾城出降者四面而至,可你卻縱兵殺掠,血流遍野,豈非萬貞乎!我恨不得尚方斬馬劍,加於你的脖子上。」作為一個新到任的州刺史,竟敢為民申冤、怒斥宰相,這是何等不畏強梁,敢於抗上的品德。張光輔雖然理屈詞窮,無言以對,但心中卻懷恨仁傑不已。他還朝之後,連連奏本,妄告仁傑傲慢不遜,妄自尊大,以下抗上。武氏輕信於張光輔一面之詞,先貶仁傑為復州刺史,又謫降為洛州司馬。
天授二年(691年),武則天終於發現,自己偏信張光輔妄告,使仁傑蒙含不白之冤。遂知錯立糾,把仁傑調回京師,委以重任,擢升地官(戶部)侍郎、同鳳閣(中書省)鸞台(門下省)平章事(宰相)。長壽元年(692年)春季,武則天的寵臣、酷吏來俊臣羅織罪名,誣告宰相狄仁傑、任知古、裴行本和御史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等「謀反」。此時,正值武則天改後稱周親登帝位的第三年,她為鞏固自己的政權,利用酷吏,大興告密之風,對唐朝元老勛貴及李氏宗室,橫加誣陷,大開殺戒。仁傑等既以「謀反」之名獲罪,遂立即遭到逮捕。仁傑被捕下獄後,武氏仍對仁傑謀反之事心存疑惑。她親命給事中李嶠、大理寺少卿張德裕等調查落實,詳察仁傑是否確實謀反。豈知張德裕、李嶠之流,懼怕得罪酷吏,日後不得安寧,明知仁傑等清白無罪,被誣含冤,卻仍附和來俊臣的誣陷不實之詞。依據當時所定法條,訊問即承認反者,得免刑死;如不承認,即遭毒刑。來俊臣審問狄仁傑時,仁傑一問即招:「大周建國,萬物維新,我是唐室舊臣,謀反是實。」仁傑一刑未受,即承認謀反之罪,於是獄卒不再對他嚴加防備,等待的只是「報有司徒刑」。那知仁傑機敏過人,一待看守鬆懈,立即乘機從衣服上撕下一塊綢布,寫好申冤之狀,密藏於冬穿的棉衣之中。然後把棉衣交給獄吏說:「時天方熱,請轉告家人去其棉。」仁傑的兒子狄光遠,為父拆洗棉衣時,發現了申訴狀,遂持狀上告。武氏聞告立即召見仁傑並問:「既無反事,何故又招反是實?」仁傑回答:「不承認,則吃於鞭笞拷掠。」於是,武氏下令釋放與仁傑一案牽涉之人,免於死罪,或貶為地方官,或流放充邊。狄仁傑雖免於身死,卻從一朝宰相之尊,貶為彭澤縣令。
武氏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十月,契丹兵陷冀州,河北震動,朝野皆驚。武則天起用狄仁傑為魏州刺史,戍守北邊,抵禦契丹。仁傑到任後,收拾民心,悉放被迫進城守備的農民歸返家園。一反前任驅民入城,繕修守備,僵蠶自縛的挨打戰略。很短時間內軍民振奮,百姓歡悅。契丹引兵來攻,發現情況不妙,遂引兵北退,使魏州不戰自守。武則天聞仁傑兵不血刃,契丹自退,遂擢升仁傑為幽州都督,親賜紫袍、龜帶,親筆在紫袍上寫了「敷政術,守清勤,升顯位,勵相臣」12個金字,以示表彰。第二年十月,調仁傑回朝,初為鸞台侍郎,旋升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恢復了宰相之職。
立廢太子是中國每個封建王朝的舉國大事。聖歷元年(698年),武則天的侄兒武三思、武承嗣,數次使人游說武氏,爭立已為太子。仁傑素知「二武」之心,遂以國家前途為重,從中阻止,對武氏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甚至直諫:「你為元首,我為宰相,立太子是國家之本,豈能不預知乎?」他還以傳統的人倫之情勸武則天說:「姑侄與母子那個親?陛下若立廬陵王,則千秋萬歲常享宗廟;而要立侄,沒聽說過侄為天子,而 姑於廟者也?」狄仁傑語重心長的勸告,終於使武氏省悟,召廬陵工李顯回宮,立為太子。粉碎了「二武」妄想爭當太子的美夢,防止了一次動亂。
武則天晚年,日趨昏憒,奢侈無度,但信任狄仁傑愈重。久視元年(700年),擢升仁傑為內史。是年夏,動資巨萬,求佛僧為其制不老之葯;秋,欲奉佛教為國教,並准備修築大佛像並巨寺。狄仁傑以國家興亡為重,不惜跪於馬前諫奏:「佛看,夷狄之神,不足以屈下之主」,「如來設教,本以慈悲為主,興工必役於人。當今邊境未寧,若費官財,又盡人力,一隅有難,何以救之?」武氏一一從奏,悉數罷免。武則天常稱仁傑為「國老」,「仁傑好而引廷爭,太後每屈意從之」。仁傑也曾多次以年老告退,則天從不允許。仁傑每入見,則天「常止其拜」,並說:「每見公拜,朕也身痛。」這年秋九月,狄仁傑病故,享年71歲。武氏則天悲慟異常,失聲嘆道:「朝堂空矣!」「『天奪吾國老何太早矣!」遂贈仁傑為文昌右相,並宣布廢朝三日,以示哀悼。逮至唐睿宗時,又追封仁傑為梁國公。
狄仁傑,青年入仕,耄耋而逝,效命唐室數十載。作為封建時代的政治家,他忠於皇室,為李氏、武氏竭心盡命,鞠躬盡瘁;他勤於吏職,重視人民,走一處治一處,政績頗為卓著;他剛正不阿,敢於抗顏直陳己見,受到世人的擁戴;他有膽有識,不向邪惡勢力曲從,昭彰後世;他具有遠見卓識,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之治,佐助武氏則天立下垂青歷史之功勛。他的歷史功績必昭彰後世。

④ 求民國時期 黑龍江歷代總督 簡介

朱慶瀾 黑龍江省督軍
(1874~1941),字子橋、子樵、紫橋。紹興錢清秦望村人。父錦堂,游幕山東,為歷城縣刑名師爺,慶瀾生於任所。6歲喪父,14歲喪母,自幼孤貧力學。後隨友赴東北,投東三省總督趙爾巽部下,深受賞識,歷任三營統領,知縣,東三省營務處會辦,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任陸軍步隊第二標標統。同年入陸軍將校研究所,充督練公所參議。
民國元年(1912),任黑龍江督署參謀長,1912年,被袁世凱聘任為臨時總統軍事顧問。1913年10月後改任護軍使兼署民政長、巡按使、黑龍江省將軍。期間整頓軍隊,鞏固邊防,收回沙俄所佔的我黑龍江航權,民眾以首航輪命名為「慶瀾號」以資贊頌。
1914年初,孫中山總結了二次革命失敗教訓,把進攻重點放在東三省,革命據點設在大連。派寧武前往黑龍江等地進行策反。為策反黑龍江省督軍朱慶瀾、寧武趕赴齊齊哈爾游說朱慶瀾。朱慶瀾表示:「護國討袁義不容辭,請寧兄向孫中山做負責介紹。」1914年9月中旬,蔣介石(化名石田雄介)、丁仁傑(化名長野周作)化裝日本人,攜帶孫中山親筆信,來到齊齊哈爾。寧武特陪同丁仁傑會晤朱慶瀾,面交了孫中山親筆信。朱慶瀾表示堅決起義倒袁。遺憾的是朱慶瀾手下師長許蘭洲被袁世凱收買,率兵嘩變,迫使朱慶瀾遠走天津。後來朱慶瀾出任廣東省長,廣東新軍司令,曾迎接孫中山離滬返粵,進行二次護法斗爭。民國11年,應張作霖之邀,重返東北,任東北特區行政長官兼中東鐵路護路軍總司令。積極維護國家主權,將鐵路沿線俄人所佔100多萬畝土地全部收回。民國20年「九·一八」事變後,聯絡各界人士,組織遼吉黑熱民眾抗日後援會,自任會長,積極募款支持東北義勇軍。1925年後,朱慶瀾脫離政壇,全力從事社會慈善和救濟事業。三十年代初,曾支持韓朝愛國志士反日斗爭,受到韓國政府的嘉獎。
朱慶瀾先生淡泊名利,胸懷寬廣,愛人救人,在同時代人民中佳話廣為流傳。終因積勞成疾,咯血不治,於1941年病逝,終年67歲。

鮑貴卿 黑龍江省督軍兼署省長
1867-1934),字廷九(霆九),遼寧省海城縣人。天津北洋武備學堂工程科畢業。
幼年家貧,19歲投身行伍,在淮軍總兵葉志超麾下,深受器重,送入榆關隨營武備學堂、畢業於開平武備學堂,在新建陸軍、武衛右軍中供職,後調任直隸常備左軍後營管帶,繼任北洋陸軍第二鎮步隊第四協統領官。民國成立後,於元年10月任直隸第二師第四旅長,陸軍少將銜,翌年補中將銜,任安徽蕪湖大通司令官,後任鞠湖鎮守使兼第三混成旅旅長。1915年,出任北京陸軍講武堂堂長。
張作霖就任奉天督軍後,他因與張作霖是同鄉並有親姻關系,1917年6月,張作霖向北京政府推薦鮑貴卿署理黑龍江。7月26日,北京政府正式任命他為黑龍江督軍,暫時兼署省長加陸軍上將銜。從此,成為奉系軍閥中的重要一員。在任職兩年的時間里,採用「招標」的辦法,賣官鬻爵。
1918年9月改任吉林督軍。1927年6月,張作霖就任陸海軍大元帥,組織軍政府,他曾任軍事顧問。張作霖於皇姑屯罹難後,他退隱津門。1934年3月1日病逝於北京。

孫烈臣 黑龍江督軍兼行省省長
孫烈臣,原孫九功,字占鰲,後改贊堯。張作霖最信賴的心腹干將之一。1872年6月23日生於遼寧黑山芳山鎮老河深屯的一個染匠世家。孫烈臣5歲喪父,家境貧窮,無力就讀。他打過短工、販過馬、擅騎射,當過護院炮手。庚子年間,孫烈臣因護送盛京總督增祺而立功,留用於督軍部堂任戈什(即總督的侍從武弁)。不久命他熱量募兵馬,撥擢為中營幫帶。後在朱慶瀾麾下任管帶。張作霖任統領後,孫烈臣的隊伍改為前路巡防營,任四營營長。隨張作霖征剿陶克陶胡、白音大賚期間,戰功卓著,升前路巡防營幫統。再由征剿叛匪得力,提拔孫烈臣為前路巡防隊幫統。1912年,時年38歲的孫烈臣,任東北軍54旅旅長,後來任師長、東北軍副司令長官、黑龍江督軍兼行省省長,47歲時,被授予陸軍上將;後任吉林督軍兼行省省長、吉林保安總司令。1922年,直奉大戰,孫烈臣戰功顯赫,出任東北軍陸軍總部參謀總長,重組部隊、舉辦軍校、籌建空軍,建立了東北地區第一家兵工廠、奉天兵工廠。孫烈臣身兼數職,疾病纏身,1924年4月25日,孫烈臣病逝,終年52歲,一生無子女。張作霖聞訊躬往弔唁,至則竟抱孫烈臣之屍體痛哭有半小時之久。

吳俊升 黑龍江省督軍兼省長
吳俊升是奉系軍閥的主要頭目之一,張作霖主政奉天省軍政大權後的忠實夥伴。是奉系軍閥中僅次於張作霖、馮德麟的第三號人物。
吳俊升(1863----1928)原名兆恩,字秀峰,後改名俊升,字興權,又子琴,綽號吳大舌頭,原籍山東歷城。吳家世代務農,咸豐末年,山東年景不好,迫於生計,便遷到東北謀生,後在昌圖興隆溝落戶。七八歲時便給人家放馬牧羊,13歲當鋪做小伙計,後又隨其父販過馬匹。17歲,入遼源捕盜營,20歲編入騎兵。他在軍中,作戰勇敢,以功提升五次,迄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官至奉天後路巡防隊統領,候補總兵。
1912年,滿族王公勾結日人,策動「滿蒙獨立」,吳俊升率領所部給其以沉重打擊。1918年,吳俊升參加了剿滅叛國蒙匪及打擊前清肅親王善耆和蒙古喀刺沁王的滿蒙獨立活動,及平息科爾沁右翼前旗札薩克圖王烏泰叛亂的戰事。吳俊升粉碎了外國反動勢力分裂中國的圖謀,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也因此以驍勇善戰揚名塞外。1912年10月,吳俊升功晉升陸軍少將,先後任旅長,守備司令官,師長,陸軍中將、洮遼鎮守使,陸軍上將銜、黑龍江督軍兼行暫署黑龍江省長。獲不同等級的文虎章、嘉禾章、大綬嘉禾章、寶光禾章,敘勛至二位。袁世凱圖謀稱帝時,與張作霖等共上《變更國體請願書》,得封二等男爵。在討袁運動中,又與張作霖聯手驅逐了親袁的奉天將軍段芝貴。當黑龍江省發生許蘭洲與巴英額、英順軍事對峙之際,他受命率軍至齊齊哈爾,實行武力調停。接著又與孫烈臣夾攻吉林,輔佐張作霖當上「東北王」。1925年郭松齡反奉,吳俊升任討逆軍總司令,兼左路軍團司令,擊敗郭松齡部隊。1928年北伐戰爭張作霖失敗後,決定息爭罷戰,退兵關外,吳俊升聞訊遠迎至山海關,二人同乘一節車廂回奉。於當年6月4日清晨晨5時30分,在沈陽皇姑屯與張作霖同時被日本人炸死,卒年65歲。
吳俊升的身量矮,為人粗魯。年幼時嘴受過凍傷,以致說話吐字不清,被人戲稱「吳大舌頭」。他貌似憨庸,而心實狡黠,集強悍、愚昧、荒唐、殘暴於一身,卻又善於玩弄權術,與張作霖、馮德鱗、馬龍潭被稱為奉天的四大軍事重要人物。

⑤ 開過元帥,大將,上將各是那些人,最好有詳細的簡歷。

1955年9月27日,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22次會議,通過了《關於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決議》。當日下午5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授銜典禮在中南海懷仁堂隆重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親自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的命令狀,分別授予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等10人。同日,國務院隆重舉行了授予解放軍將官軍銜的典禮儀式。周恩來總理分別把大將、上將、中將、少將軍銜的命令狀,授予粟裕等在京將官。次日,國防部舉行授予校官的典禮,彭德懷部長授予在京部分校官軍銜。之後,賀龍、聶榮臻、葉劍英等元帥及其他高級將領分別代表國務院和國防部,在解放軍各軍兵種和各軍區相繼舉行的授銜典禮上,授予這些單位的將官、校官和尉官軍銜。同時,各部隊還舉行了授予士兵軍銜的典禮。

林彪、劉伯承缺席

周恩來代表國務院授大將銜

中國人民解放軍自1955年10月1日起,開始佩帶軍銜肩章、軍兵種和勤務符號,並按新的服裝制式著裝。

1955年授銜時,人民解放軍全軍共有60餘萬名幹部獲得了准尉(為安排十幾萬副排職幹部而暫設的一級軍銜)以上軍銜。其中元帥10人,大將10人,上將55人(1956年和1958年又各補授1名),中將175人(1956年和1958年又各補授1名),少將802人(1956年和1958年又各授4名,1961年至1964年由大校晉升少將533名)。

1955年授銜時,元帥的平均年齡為57.1歲,大將平均年齡為51.7歲,上將平均年齡為47.7歲,中將平均年齡45歲左右,少將平均年齡43歲左右。

在當時我軍的將官中,還有女將軍1人,少數民族將軍34人(包括壯、蒙、維、滿、回和土家族),解放戰爭中起義的原國民黨將領14人。

據統計,到1965年取消軍銜制時,全軍共授予將官以上軍銜1614名。

在1955年實行的軍銜制中,我軍的肩章、領章和各種符號等識別標志的設計方案,主要參考了蘇軍。其中肩章71種(校級以上軍官又分為常服肩章和禮服、大衣肩章兩個系列),領章29種。除陸、空軍士兵的領章表示佩帶者軍銜級別外,其餘各級軍官、海軍士兵(軍銜標志為肩章)及專業軍士的領章只能同肩章配套使用,本身沒有軍階表示。1958年1月28日,經國務院批准,國防部再次發布命令,對肩章、領章、帽徽等作部分改變:肩章改為節日和集會及外交場合佩帶,平時只佩帶加綴有軍銜級別符號的領章。

1965年5月1日,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九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取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制度的決定》,實行了10年之久的軍銜制度即告取消。

我國1955年授銜名單

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朱 德 彭德懷 林 彪 劉伯承 賀 龍 陳 毅 羅榮桓 徐向前 聶榮臻 葉劍英

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

粟 裕 徐海東 黃克誠 陳 賡 譚 政 肖勁光 張雲逸 羅瑞卿 王樹聲 許光達

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

王 平 王 震 王宏坤 王建安 王新亭 韋國清 烏蘭夫 鄧 華 葉 飛 甘泅琪 呂正操 朱良才 劉 震 劉亞樓 許世友 蘇振華 李 達 李 濤 李天佑 李志民 李克農 李聚奎 楊 勇 楊至誠 楊成武 楊得志 肖 華 肖 克 宋任窮 宋時輪 張宗遜 張愛萍 陳士榘 陳再道 陳伯鈞 陳明仁 陳奇涵 陳錫聯 周 桓 周士第 周純全 趙爾陸 洪學智 鍾期光 賀炳炎 郭天民 唐 亮 陶峙岳 閻紅彥 黃永勝 董其武 彭紹輝 韓先楚 傅 鍾 傅秋濤 謝富治 賴傳珠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

徐立清 肖向榮 張經武 張 震 劉志堅 閻揆要 鍾赤兵 唐天際 譚希林 莫文驊 劉道生 陶 勇 吳法憲 成鈞 程世才 李天煥 廖漢生 郭化若 唐延傑 張南生 杜義德 王必成 王近山 萬 毅 王 諍 孫 毅 朱 明 王宗槐 蔡順禮 邱會作 張令彬 饒正錫 倪志亮 梁必業 李作鵬 趙啟民 方 強 羅舜初 王秉璋 羅元發 聶鳳智 曹里懷 周赤萍 邱創成 匡裕民 向仲華 譚家述 李壽軒 崔田民 歐陽毅 冼恆漢 王恩茂 張國華 肖望東 丁秋生 賴 毅 曠任農 林維先 周貫五 劉先勝 劉培善 彭嘉慶 黃火星 劉興元 文年生 詹才芳 梁興初 吳克華 畢占雲 陳正湘 彭明治 姚 哲 杜 平 甘渭漢 曾思玉 鄭維山 聶鶴亭 王尚榮 蘇 靜 劉少文 劉西元 孔石泉 袁子欽 傅連璋 韓振紀 李 耀 鄧逸凡 湯 平 余秋里 陳慶先 劉 忠 孫繼先 張 藩 徐斌洲韋 傑 滕海清 庄 田 劉浩天 楊秀山 周希漢 頓星雲 周仁傑 康志強 方正平 饒守坤 王輝球 常乾坤 曾國華 朱輝照 余立金 吳富善 黃志勇 胡奇才 周 彪彭 林 劉昌毅 韓練成 張賢約 郭 鵬 劉金軒 張達志 賽福鼎 鍾漢華 秦基偉 孔從周 范朝利 譚冠三 李成芳 陳 康 張才千 張翼翔 覃 健 鮑先志 皮定鈞周志堅 張祖諒 廖容標 劉 飛 梁從學 錢 鈞 張仁初 饒子健 陳仁麒 楊國夫 晏福生 吳瑞林 楊梅生 田維揚 歐陽文 張池明 劉轉連 孔慶德 譚甫仁 何德全 徐深吉 韓 偉 袁昇平 王道邦 王紫峰 趙 榕 肖新槐 吳信泉 周玉成 曾澤生 溫玉成 曾紹山 陳先瑞 曠伏兆 李雪三 謝有法 張天雲 盧 勝 黃新庭 吳先恩 阿沛·阿旺晉美朵噶·彭饒錯傑

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

解 方 陳 沂 童陸生 詹化雨 劉其人 張 瑞 彭富九 李 信 曹廣化 魏傳統 孫儀之 傅家選 喻縵雲 姜齊賢 錢信忠 賈若喻 王光華 王永浚 曹丹輝 李鍾奇 葉楚屏 王文軒 葉運高 李兆炳 黃 遠 吳 濤 馬文波 陳外歐 劉顯宜 張松平 范子瑜 嚴 俊 戴正華 官乃泉 黃曹龍 閻捷三 殷希彭 曾育生 陳遠波 黃新友 張平凱 吉 合 胡備文 錢 江 陳福初 陳鐵君 王蘭麟 洪 水 劉少卿 周 維 劉紹文 安 東 黃有鳳 李 基況玉純 游勝華 王兆相 賀盛桂 王興綱 車敏瞧 張遜之 何濟林 潘世徵 羅亦經 徐光華 黎東漢 幸元林 汪東興 周子禎 張文舟 何克希 徐文烈 戴潤生 陶漢章謝振華 謝立全 林 浩 劉居英 劉有龍 謝 良 雷紹康 羅若遐 方升普 劉永源 王紹南 袁 淵 譚知耕 余克勤 仲曦東 譚佑銘 張駕伍 周志剛 劉子雲 沈啟賢吳嘉民 李汛山 吳華奪 李開湘 李 治 張書祥 高存信 周世忠 陳海涵 劉清明 方 正 劉 昂 李光輝 鍾明彪 唐 凱 唐 鐸 胡正平 陳金鈺 鄭大林 張崇文 胡定千 曹光琳 李 真 李 毅 郭 奇 張日清 李良漢 鍾發宗 徐其孝 林 遵 胡華居 金忠藩 賀振新 段蘇權 谷文善 薛少卿 漆遠渥 王集成 李中權 張廷發 何廷一 石忠漢 朱虛之 沙 克 黃煒華 楊煥民 吳林煥 何振亞 傅傳作 王德貴 楊尚儒 劉錦平 李世安 粟在山 韋祖珍 裴志耕 劉 放 王平水 李 平 梁達三 陳 欽 謝斌 高厚良 關盛志 李 豐 鄧東哲 蔡 永 肖 前 方子翼 李長韋 朱雲謙 吳宗先 劉懋功 王雲霖 周 彬 李慶柳 余 非 趙正洪 黃連秋 黃玉昆 張百春 李 勃 陳 浩 羅維道 劉福勝 余 明 李振聲 羅野崗 陳 熙 安志敏 朱火華 劉鶴孔 王學清 曾 征 黃仁庭 黃玉庭 袁學凱 興 中 方 槐 張雍耿 喬信明 謝錫玉 曾克林 易耀彩 鄭國仲 張學思 王政柱 袁也烈 彭德清 趙一萍 張漢丞 馬 龍 曾 生 段德彰 盧仁燦 桂紹彬 雷永通 張 雄 高志榮 馬忠全 蔡長風 肖學林 黃忠誠 劉華清 蘇啟勝 朱 軍 劉中華 梅嘉生 何 輝 謝甫生 吳 西 魏天錄 劉 義 黃忠學 丁世芳 王效明 傅繼澤 張元培 齊 勇 鄧龍翔 邱子明 宋景華 江勇為 胥治中 闕中一 鄧兆祥 羅 斌 蘇 進 陳銳霆 賈 陶 封永順 張貽祥 塗錫道 管松濤 廖成美 王文介 朱 光 廖運周 顏東山 王振祥 羅 通 程世清 林 彬 鄧家泰 宋慶生 王 勝 孫 三 李迎希 徐德操 趙東寰 唐哲明 唐健伯 廖述雲 陳華堂 王智濤 谷景生 張西三 孫超群 林接彪 李赤然 潘壽才 劉秉彥 樊哲祥 蔡愛卿 黃徑琛 張希才 曹傳贊 李 貞 龍福才 劉 鵬 黎化南 孔令甫 何輝燕 閔學勝 張吉厚 朱紹田 袁 光 郭維城 徐 斌 陳 力 鄧少東 查國楨 羅華生 吳 烈 李逸民 熊伯濤 方國華 鄒國厚 盛治華 羅文坊 王明貴 杜國平 陳 波 梁玉振 劉輝山 張廷楨 蔡炳臣 陳伯祿 白壽康 郭炳坤 張希欽 曾 滌 蘇 鰲 楊嘉瑞 程悅長 夏耀堂 王再興 左 齊 李 銓 郭寶珊 史可全 閔鴻友 孫 光 馬爾果甫·伊斯卡果夫買買提伊敏·伊敏諾夫 吳習智 徐國珍 朱聲達 高朗亭 甘祖昌 羅 章 侯世奎 顏金生 張開基 祖農·太也甫夫 曹達諾夫·扎依爾 高維嵩 李建良 牛書申 鍾生溢 孫潤華 李書茂 熊 晃 李書全 曾光明 黃正清 慕生忠 李夫克 黃立清 魯瑞林 金如柏 李文清 王啟明 陳明義 查玉升 何維忠 郭林祥 楊尚高 胡榮貴 王貴德 石新安 范 明 王其梅 陳鶴橋 黎錫福 汪乃貴 熊 奎 何光宇 胥光義 張 和 吳榮正 肖新春 余述生 劉振國 盧南樵 孔駿彪 周長庚 周學義 塗則生 金紹山 張 忠 何德慶 崔建功 吳 忠 汪家道 李 覺 張培榮 金世柏 丁榮昌 魯加漢 馬琮璜 何以祥 段煥競 邱 蔚 朱紹清 廖海光 劉 涌 曾如清 廖政國 黎有章 劉永生 李繼開 陳美藻 張震東 常玉清 胡大榮 趙 俊 肖永銀 張秀龍 熊應堂 張至秀 詹大南 陳 宏 姚運良 李水清 周純麟 謝勝坤 龍 潛 歐陽平 李世炎 劉文學 李耀文 湯光恢 謝雲暉 王六生 何志遠 張闖初 符確堅 何柱成 劉毓標 李景瑞 萬振西 劉健挺 程業棠 謝 銳 宋 文 曾旭清 李 元 郭金林 王文模 李輝高 宋獻章嚴 光 童炎生 唐健如 賀光華 熊兆仁 周文在 李德生 黃朝天 王健青 陳士法 孫端夫 徐體山 鄧仕俊 王誠漢 馬 輝 陳 奇 傅紹甫 李 發 阮賢榜 匡 斌 尤太忠 王 直 秦化龍 楊漢林 資 鳳 羅湘濤 喻新華 張文碧 李曼村 陳德先 汪少川 彭勝標 羅應懷 熊 飛 彭顯倫 張潮夫 王若傑 王義勛 郭卓辛 邱相田 龍飛虎 朱耀華 陳忠梅 李國厚 餘光茂 譚友夫 張新華 張宗勝 熊 挺 張春森 曹思明 周明國 何敬之 姚醒吾 劉賢權 龍書金 韓東山 袁克服 潘振武 賀東生 張廣才 鍾 偉 吳自立 肖元禮 鄧克明 盧紹武 葉長庚 劉子奇 李福澤 雷 震 馬白山 黃一平 余成斌 覃士冕 張國傳 周發田 江燮元 李化民 歐致富 魏 鎮 劉新權 方國安 王全國 葉 明 謝鏜忠 廖冠賢 李丙令 陳 德 陳發洪 王振乾 李儉珠 孫克驥 胡繼成 楊樹根 郭成柱 吳誠忠 王遠芬 田厚儀 羅仁全 祝世鳳葉健民 李道之 姜茂生 向守志 覃國翰 趙蘭田 王東保 陳文彪 彭龍飛 劉玉堂 張汝光 陳挽瀾 黃榮海 李士才 胡登高 譚文幫 林忠照 鍾文法 陳志彬 張太生宋維軾 彭清雲 方國南 蘭 橋 魏洪亮 董洪國 傅春早 肖遠久 何能彬 任昌輝 顏德明 楊大易 余品軒 陳宗坤 邱國光 湯 池 高體乾 齊丁根 曾敬煩 丁武選 程儒珍 鄭效峰 鄒善芳 汪洪清 劉興隆 倪南山 卜萬科 羅 雲 黃勝明 江騰蛟 黃德魁 甘思河 潘 峰 傅崇碧 肖思明 葉青山 王奇才 龍道權 帥 榮 裴周玉黃振棠 李人林 曾 美 石志東 孟慶山 杜文達 索立波 張世珍 成少甫 康健民 張正光 黃作珍 王之平 徐紹華 王耀南 於權伸 鍾元輝 白志文 劉華香 趙文進 彭壽生 劉德海 林 偉 曾 威 劉 彬 方之中 馬衛華 曾保堂 黃光霞 楊植亭 廷 懋 陳宜貴 鍾炳昌 廖鼎琳 劉 昌 翁祥初 肖永正 王英高 范忠祥 蔡長元 鍾輝琨 張英輝 鄭三生 楊根生 曹玉清 曾憲池 盧 克 馬澤迎 楊永松 蘇 魯 陶國清 韓衛民 楊世明 王才貴 孔 飛 李佐玉 王 謙 賀晉年 羅成德 唐子安 江擁輝 張開荊 賀 健 賀慶積 譚友林 吳 岱 邱先通 鍾人仿 劉 何 鄒 衍 張竭誠 鄧 岳 謝正榮 徐國夫 江 文 劉亨雲 宋承志 趙 傑 王良太 王力生趙承金 伍瑞卿 龍開富 李資平 張濟民 曾祥煌 袁佩爵 李伯秋 曹文彬 李少元 陳美福 張海棠 陳信忠 羅坤山 孫文采 蘇煥清 黃思沛 葉蔭庭 邱會魁 唐青山羅桂華 王 屏 姚國民 黃惠良 李荊璞 王蘊瑞 黃文明 張明遠 胡炳雲 肖應棠 肖文玖 潘 焱 丁 盛 鍾國楚 陳仿仁 陳 雲開 謝 明 李呈瑞 梁仁芥 趙冠英 趙章成 譚善和 徐國賢 楊俊生 吳泳湘 周長勝 肖全福 曾雍雅 宋玉琳 賀大增 李 震 吳保山 何運洪 李致遠 謝福林 丁萊夫 丁先國 董永清 況開田 劉祿長 汪克明 王明坤 張樹芝 張雲龍 陳仁洪 李家益 趙國泰 吳瑞山 歐陽家祥 張萬春 熊作坊 賴春風 蔣克誠 舒 行 廖鼎祥 范陽春 謝家祥 楊中行 張梓楨 彭 盛 嚴慶堤 吳融峰 李彬山 劉 春 余積德 官宗禮 嚴 政 陳茂輝 張秀川 任 榮 唐金龍 吳子傑

⑥ 胡仁傑的簡介

紫砂花貨復
塑器創作以
為主,將中國傳統制文化和紫砂器藝術相結合,作品追求人與自然完美和諧。
胡仁傑國家級工藝美術師。紫砂協會會員,1991年畢業於宜興工藝美術中專,1993年進入宜興紫砂工藝廠學藝,後2006年畢業南京經貿學院工藝美術大專,自幼好書畫,擅陶藝,善創新,求獨特成個人風格。多次參加國內外精品大展,榮獲多次精品展獎項,作品為中國陶瓷陳列館,無錫博物館所收藏,為許多藏家好評,並入選《當代宜興陶藝名家集》、《紫砂壺全書》、《壺論》、《宜陶人》、《壺史》等書。

⑦ 李仁傑的人物履歷

1982年-1984年6月,任人民銀行福州市支行宣教科幹部。
1984年7月-1994年9月,任人民銀行福版建省分行辦公權室正科級秘書、計劃處副處長、處長。
1994年10月-1998年4月,任香港江南財務公司執行董事、副總經理、長城證券有限公司董事長。
1998年5月-2001年9月,任興業銀行深圳分行行長。
2001年10月-2002年4月,任興業銀行副行長。
2002年5月,任興業銀行行長 。
2015年1月,向興業銀行董事會提交辭職報告。
2016年2月,將從興業銀行退休。
2016年2月29日李仁傑因任職年齡原因,正式提請辭去董事、行長職務 。

⑧ 姚剛(演員)個人資料

http://ke..com/view/1253348.htm?ss=

⑨ 狄仁傑生平簡介

狄仁傑(630-700年)生於唐貞觀四年(630年),卒於武則天久視元年(700年),唐代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字懷英。武則天時期宰相,傑出的封建政治家。應試明經科(唐代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從而步入仕途。從政後,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初任並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狄仁傑為官,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廟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後人據此編出了許多精彩的傳奇故事,荷蘭漢學家高羅佩更是以此為題材,編了一本《大唐狄仁傑斷案傳奇》。
狄仁傑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緒,任貞觀朝尚書左丞,父親狄知遜,任夔州長史。狄仁傑通過明經科考試及第,出任汴州判佐。時工部尚書閻立本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傑被吏誣告,閻立本受理訊問,他不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發現狄仁傑是一個德才兼備的難得人物,謂之「河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推薦狄仁傑作了並州都督府法曹。在此任內,狄仁傑通曉了吏治、兵刑等封建典章和法律制度,這對他一生的政治活動都有重大影響。
縱觀狄仁傑的一生,可以說是宦海浮沉。作為一個封建統治階級中傑出的政治家,狄仁傑每任一職,都心繫民生,政績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後,輔國安邦,對武則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傑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武則天時代,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閱讀全文

與胡仁傑個人簡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晉升考核自我評價 瀏覽:480
職場新人自我介紹日語 瀏覽:700
職攜求職公寓 瀏覽:354
醉駕人找工作 瀏覽:973
百度廈門六中藝術特長報名表 瀏覽:868
勁霸經編面試 瀏覽:364
小孩綜合素質自我評價 瀏覽:470
玉環學校洗碗招聘信息 瀏覽:15
教師教育自我評價 瀏覽:192
2014合肥168中學特長生音樂錄取名單 瀏覽:478
應屆生面試自我介紹範文3分鍾 瀏覽:800
丹陽人才招聘網 瀏覽:72
生物學科特長怎麼寫 瀏覽:250
昌碩面試後多久通知 瀏覽:925
陝西省鐵餅特長生 瀏覽:751
碩展科技有限公司招聘 瀏覽:346
2019年南陽卷煙廠招聘信息 瀏覽:461
時尚招聘信息 瀏覽:341
安吉潔美電子招聘信息 瀏覽:106
個人簡歷問候語 瀏覽: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