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唐伯虎的人物簡介
唐伯虎真名唐寅 。
唐寅(1470一1523)
中國明代畫家,文學家。字子畏、伯虎,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出身商販家庭,少時讀書發憤,青年時中應天府解元,後赴京會試,因舞弊案受牽連入獄,出獄後又投寧王朱宸濠幕下,但發現朱有謀反之意,即脫身返回蘇州。從此絕意仕途,潛心書畫,形跡放縱,性情狂放不羈。擅山水、人物、花鳥,其山水早年隨周臣學畫,後師法李唐、劉松年,加以變化,畫中山重嶺復,以小斧劈皴為之,雄偉險峻,而筆墨細秀,布局疏朗,風格秀逸清俊。人物畫多為仕女及歷史故事,師承唐代傳統,線條清細,色彩艷麗清雅,體態優美,造型准確;亦工寫意人物,筆簡意賅,饒有意趣。其花鳥畫,長於水墨寫意,灑脫隨意,格調秀逸。除繪畫外,唐寅亦工書法,取法趙孟頫,書風奇峭俊秀。有《騎驢思歸圖》、《山路松聲圖》、《事茗圖》,《王蜀宮妓圖》、《李端端落籍圖》、《秋風紈扇圖》、《枯槎鸜鵒圖》等繪畫作品傳世。
唐寅文學上亦富有成就。工詩文,其詩多紀游、題畫、感懷之作,能表達出狂放和孤傲的心境,以及對世態炎涼的感慨,以俚語、俗語入詩,通俗易懂,語淺意雋。著《六如居士集》,清人輯有《六如居士全集》。
唐寅(1470—1523),是我國繪畫史上傑出的畫家、文學家。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初字伯虎,更字子畏,號桃花庵主等。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別號。數中國歷代畫家中,唐寅知名度最高,他的名字婦孺皆知,「唐伯虎點秋香」、「三笑」、在民間廣為流傳,上述故事最早見於明項元汴所著《蕉窗雜錄》中《三笑姻緣》等書,清代學者俞樾,曾在《茶香室叢鈔》中專為唐伯虎辟謠,斷定「三笑姻緣」是好事者借重唐寅的盛名,把別人的事,轉移在他的名下,純屬虛構故事。唐伯虎才氣橫溢,但並不風流,他的詩、書、畫被稱為三絕,在繪畫上,唐寅擅長山水,又工畫人物,尤其是精於仕女,畫風既工整秀麗,叉瀟灑飄逸,被稱為「唐畫」,為後人所推崇。書法源自趙孟頫一體,俊逸秀挺,頗見功夫。此外,他還能作曲,多采民歌形式。如此多才,明代文人中是少見的。唐寅,為「吳門畫派」中的傑出代表,繪畫與沈周、文徵明、仇英齊名,合稱「明四家」。又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切磋詩文,蜚聲吳中,世稱「吳中四才子。」
唐寅祖籍晉昌,即現在山西晉城一帶,所以在他的書畫落款中,往往寫的是「晉昌唐寅」四字。山西人是很會做生意的,北宋時唐氏家族南遷,開始來到南京、蘇州經商。唐寅就出生在蘇州府吳縣吳趨里一個商人家庭。唐伯虎自幼天資聰敏,熟讀四書、五經,並博覽史籍,16歲秀才考試得第一名轟動了整個蘇州城,二十九歲到南京參加鄉試,又中第一名解元。正當他躊躇滿志,第二年赴京會試時,因牽涉科場舞弊案而交惡運。「會試泄題案」,一般說法是 與他同路趕考的江陰巨富之子徐經,暗中賄賂了主考官的家僮,事先得到試題。事情敗露,唐寅也受牽連下獄。是年京城會試主考官是程敏政和李東陽。兩人都是飽
學之士,試題出得十分冷僻,使很多應試者答不上來。其中惟有兩張試卷,不僅答題貼切,且文辭優雅,使程敏政高興得脫口而出:「這兩張卷子定是唐寅和徐經的。」這句話被在場人聽見並傳了出來。唐寅和徐經到京城後多次拜訪過程敏政,特別在他被欽定為主考官之後唐寅還請他為自己的一本詩集作序。這已在別人心中產生懷疑。這次又聽程敏政在考場這樣說,就給平時忌恨他的人抓到了把柄。一幫人紛紛啟奏皇上,均稱程敏政受賄泄題,若不嚴加追查,將有失天下讀書人之心。
[明]唐寅《桃花庵歌》
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
車塵馬足顯者事,酒盞花枝隱士緣。
若將顯者比隱士,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將花酒比車馬,彼何碌碌我何閑。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Ⅱ 三國所有人物簡介
一、魏國將領
曹爽 封武安侯 皇親國戚非同凡響,第一大地主。
滿寵 封昌邑侯 滿寵一直在江南對付孫權,軍功卓著,分賞也是非常可觀的。
張郃 封鄚侯 張郃在長安多年與諸葛亮對抗,也是軍功卓著。
曹仁 封陳侯 曹操親弟弟,也是曹氏兄弟中最有威望的一個。
臧霸 封良成侯 曹丕時代的重臣。
曹真 封邵陵侯 曹子丹對抗諸葛亮多年,曹氏兄弟中地位僅次於曹仁。
徐晃 封楊侯 這傢伙有一套,機會很好,賺了這么多田產。
郭淮 封陽曲侯 對抗姜維,戰功卓著。
張遼 封晉陽侯 張遼名至實歸阿。
夏侯敦 封高安鄉侯 曹氏異姓兄弟,同樣勞苦功高!
曹休 封長平侯 多年鎮守揚州,遏制東吳。
曹洪 封都陽侯 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啊。
荀彧 封萬歲亭侯 軍師才登場,重武輕文!
文聘 封新野侯 多年鎮守江淮,少有敗績。
華歆 封博平侯 推曹操做魏王居功至偉,收獲自然也不小。
陳群 封穎陰侯 子陳泰嗣,後因功分邑加至二千六百戶。
王朗 封蘭陵侯 與華歆、鍾繇並稱三公。
樂進 封廣昌亭侯 曹魏外姓五虎將之一。
於禁 封益壽亭侯 曹魏外姓五虎將之一。
郭嘉 封洧陽亭侯 雖然死得早,曹氏並沒有忘了他。
董昭 封成都鄉侯 也為曹操稱王出了不少力氣。
夏侯尚 封昌陵鄉侯 兄弟二代。
鍾繇 封定陵侯 三公中比較正直的一位。
夏侯淵 封博昌亭侯 死得早,夏侯冤啊。
賈詡 封魏壽鄉侯 曹操封都亭侯,因輔佐曹丕有功,曹丕增其為鄉侯
程昱 封安鄉侯 文膽!
荀攸 封陵樹亭侯 荀氏叔侄可是曹操的智囊啊。
許褚 封牟鄉侯 虎候在此!
陳矯 封東鄉侯
呂虔 封萬年亭侯
杜襲 封平陽鄉侯
李通 封都亭侯
辛毗 封穎鄉侯
劉曄 封東亭侯
李典 封都亭侯 李曼成混得可不怎麼樣啊。
孫禮 封大利亭侯 打虎將。
龐德 封關門亭侯 這個關門亭可真小啊!
沒有 典韋 沒有封侯 雖名聲在外,不過一介虎士而已。
另外還有一些三國演義當中不出名的如高柔,食邑四千,封安國侯;王觀,食邑二千五百戶,封陽鄉侯;王昶,食邑四千七百戶,封京陵侯;王基,食邑伍千七百戶,封東武侯等。
曹魏後期名將王凌、母丘儉、諸葛誕、唐咨、鍾會、鄧艾等名將接封列侯,卻自絕前程不在此列。
二、蜀國將領
諸葛亮 封武鄉侯
關羽 漢壽亭侯
張飛 封西鄉侯
馬超 封犛鄉侯
黃忠 賜關內侯
趙雲 永昌亭侯
蔣琬 封安陽亭侯
費禕 封成鄉侯
姜維 封平襄侯
龐統法正沒有封侯
吳國將領
周瑜 食邑四縣 養兵四千
魯肅 並周瑜兵 及其食邑 養兵萬人
呂蒙 並魯肅並及其食邑 養兵萬人 封孱陵候
陸遜 封江陵候,養兵數萬
張昭 封婁侯 食邑萬戶
顧雍 封陽遂鄉侯
諸葛瑾 封宛陵侯
步騭封 封臨湘侯
悠悠三國長河,產生過無數的著名人物。他們曾經指點江山,顯赫無比;或運籌帷幄,叱詫風雲;或金戈鐵馬,威震寰宇,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我把一些將帥和他所領導的戰爭總結了一下,決非轉載,花了一個下午時間寫的,不足和漏洞再所難免,望高手指教。
諸葛亮
蜀漢能享四十年,全賴此人。《隆中對》是諸葛亮初出茅廬時對時局所作的精闢分析,雖有「重益輕荊」的成分,但卻體現了孔明制定的戰略決策的第一步。聯吳抗曹是一個閃光點,充分體現了以弱敵強的戰略思想。而後取益州安邦定國,七擒七縱定南中,北伐中原志難酬。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鞏固了蜀漢政權,對外軍事進攻。他和曹操一樣,也著作兵書,部分流傳於世。他擅長治軍,戰術變化多端,其對手司馬懿看過他的營寨後嘆道」天下奇才」。
曹操
魏武帝先後平定的割據大軍閥有:袁紹、袁術、呂布、劉表、馬騰、陶謙等。曹操的文治武功(本文只評論軍事統帥,不涉及個人的政治品德)是首屈一指的。當然曹孟德也有敗仗,他和諸葛亮的嚴明、以身作則的治軍有所不同,他更擅長於詐術,注重心理戰,比如望梅止渴。最終統一北方是他一生的貢獻。
關羽
關雲長作戰勇猛,統兵有方。特別是在徐州討伐呂布的戰役中表現極為突出,更長於馬戰,步戰以及水戰。袁紹起兵攻白馬,關羽斬殺河北名將顏良,從此名威浩盪。後又隨同劉備大軍攻克長沙,受降黃忠。樊誠一戰打的漂亮,充分利用水勢迎擊敵軍,沉重打擊魏軍,生擒於禁,砍殺龐德。但後來居功自傲,導致了敗走麥城的悲劇。 凝聚在關羽身上而為萬世共抑的忠、義、信、智、仁、勇,蘊涵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道德、理想,滲透著儒學的春秋精義,並為釋教、道教教義所趨同的人生價值觀念,實質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氣浩然的華夏魂。
趙雲
常山有虎將,智勇匹關張。趙子龍雖被演義神化的完美無缺,但歷史上也是叱詫風雲的勇將。漢水之戰,以少勝多,採取「偃旗息鼓」戰術,以柔克剛,後進則猛。是蜀漢不可缺少的一員大將。趙雲在戰場上沖鋒陷陣,會毫不留情的刺殺敵將於馬下,但他有一顆熱情奔放的心,在政治上有所成就,軍事才能雖不是那麼顯赫,可是作為蜀漢的重要將領,指揮和應變能力是很強的。
姜維
姜維聰明好學,為蜀漢後期的發展起了關鍵性的作用。他則避實就虛,謹慎作戰。布陣行軍是他的優勢之處,指揮軍隊做大兵團殲滅戰。他繼承諸葛亮的遺願,繼續出兵北伐,然而後主聽信讒言,招回姜維,錯失良機,造成姜維的失敗。
鄧艾
魏國後期的重要將領,和姜維是棋逢對手。突襲和伏擊是他的拿手好戲。
周瑜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周瑜一生征戰,有強烈的進取精神和橫行天下的報負;周瑜少年得志,風度可人,議論英發,赤壁之戰已充分體現其軍事才能。
曹仁
曹仁治軍嚴整,依法行事。曹仁少年時行事不修行檢,後為大將,卻嚴守法令,常將刑律放置於左右,以此辦案。而且曹仁作戰時尤善用騎兵,所部皆為精銳之騎。
司馬懿
此人擅長打閃電戰,有點像拿破崙的風格。擒獲孟達是司馬先生活用兵法的例證。他的戰略部署要以堅守為根本,拖住諸葛亮的兵隊,有力摧毀了西蜀主力。他最大的優點在於他能夠忍辱負重,能屈能伸。作為後期的重要統帥,他纏住諸葛亮不放手,出奇兵趁其不備而攻之,最後竟篡權奠定了西晉的基礎。
張遼
北魏第一將才。先隨呂布,後降曹操。官渡之戰中屢立奇功,合淝之戰張遼大顯身手,一舉擊破太史慈軍團。在平定漢中之時,張文遠沉住氣,率眾八百餘人,奮勇殺敵,設下伏兵,大破孫權主力5萬多人,從此威震逍遙津。這是一次振奮人心,以少勝多的戰斗。孫權軍團沒有很好的布置他的軍隊,一盤散沙。張遼一鼓作氣,集中主要兵力,一步步殲滅。這不僅需要戰場上的勇敢拼搏,更需要一個帥才的正確指揮。
甘寧
吳國一等一的大將。百騎劫營無不表現出勇敢善戰的光芒。相比而言,他則長於打正規戰,又不乏帶設下伏兵,掩戰等色彩。當然,他也有缺點,那是好殺戮的性格,曾經也錯殺了一些人,我們在這里就不提這些了。
丁奉
也許有人會說他不出名,實則不然。他雖官位小,打仗的實力可不小。這我已經在一篇文章《從張遼樂進看東吳方面將領》里詳細提了,就不多說了。
陸遜
東吳後期,陸遜這一青年將領配合呂蒙成功偷襲了關羽,致使關羽兵敗身亡。劉備親率大軍進攻孫權,東吳危在旦夕,陸遜給驕兵的劉備以迎頭痛擊,又是一場以弱制強的戰爭。陸遜的戰略則是穩中求變,以守為主,攻擊為輔,最後出人意料之外發兵。也就是遭遇戰。
張合
最後要說一下他了。張合的戰術就是一個字--巧。他指揮的軍隊往往是變化無窮的。而且對戰勢的估計很准確,他主要以機智善變而著稱。可惜他與諸葛亮的軍隊在祁山交戰時被射中右膝而死。
領主喜歡:孫策(霸氣十足)
將領個人比較喜歡:
周瑜 ——大江①東去浪淘②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③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④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⑤。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⑥公瑾當年,小喬⑦初嫁了,雄姿英發⑧。羽扇綸(讀音:guān)巾⑨,談笑間,檣櫓⑩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huā)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 lèi )江月。(多的不用多說了~三國演義中的周瑜就是劇情製造的一個假象)
張遼——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征,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
太史慈——矢志全忠孝,東萊太史慈。 姓名昭遠塞,弓馬震雄師。 北海酬恩日,神亭酣戰時。
「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司馬懿——不用多說了,笑道最後的人。
謀慮最看好——郭嘉此人乃神人也如果不死早死~我想三國也不會這么糾結了。
Ⅲ 三國人物簡介
劉備,公元二二一年至二二三年在位.蜀漢昭烈皇帝,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縣)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少年孤獨貧困,與母親販鞋子、織草席為生,後與關羽、張飛於桃園結義為異姓兄弟.剿除黃巾軍有功,任安喜縣尉.經常寄人籬下,先後投靠過公孫瓚、曹操、袁紹、劉表等.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為軍師,率軍攻佔了荊州、益州、漢中.於公元二二一年正式稱帝.在替關羽、張飛報仇時,大舉進攻吳國,被東吳陸遜用火攻打敗,不久病死於白帝城,享年六十三.世人也稱他劉先主.
關羽,劉備的義弟,五虎大將排名第一位.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今山西省臨猗西南)人.因戰亂而逃亡至涿郡.其後與張飛一起追隨劉備.曾在汜水關前斬華雄,虎牢關前戰呂布而聞名天下.官渡之戰前被俘,被曹操拜為偏軍,封漢壽亭侯,為曹操殺了袁紹名將顏良、文丑.後千里走單騎,騎坐赤兔馬,提一口青龍偃月刀,過五關斬六將,終於回到劉備身邊.後攻曹仁於樊城,水淹七軍,收降曹操大將於禁,殺龐德,讓華陀刮骨療毒,威名遠揚.但終因驕傲輕敵,剛愎自用,兵敗麥城,被孫權所殺,死時五十八歲.一生重情義,智勇雙全,武藝絕倫.
張飛,劉備義弟,五虎大將中第二位.字翼德,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少時即與關羽共事劉備.曾在虎牢關與關羽、劉備一起迎戰呂布.長坂坡橋頭上一聲吼,嚇退曹操百萬軍.葭萌關夜戰馬超,巴西大戰張飛,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軍.劉備入川以後拜為本騎將軍,封西鄉侯.公元二二一年為替二哥關羽報仇,同劉備起兵攻伐東吳.臨行前,因鞭撻士卒被部將范疆、張達刺殺,死時只有五十五歲.
諸葛亮,字孔明,人稱卧龍,漢末徐州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人,父諸葛珪曾為泰山郡丞,叔父諸葛玄為當時名士.諸葛亮兄諸葛不共戴天瑾仕於吳孫權,拜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亮從弟諸葛誕仕於魏,為吏部郎,累遷揚州刺吏、鎮東將軍、司空.兄弟三人「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說新語.品藻》注雲:狗乃「功狗」之狗,雖非龍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並有盛名.).
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為志向所屈,故結廬於襄陽城西隆中山中隱居待時.公元207年,思賢若渴的劉備三顧茅廬,請計於諸葛亮,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了統一天下應走鼎足三分,聯吳抗曹的道路,也稱「隆中對策」.這是諸葛亮為劉備提出的一條正確的政治路線相軍事路線,也是諸葛亮一生的行動綱領.從此,劉備的事業才出現了轉機.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萬大軍南下荊州,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東吳,說服東吳抗擊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為劉備取得立足之地.劉備稱帝後,諳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他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並改善西南各族與蜀漢的關系,有利於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葬於定軍山(今陝西勉縣東南).
諸葛亮的一生共兩個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養性立志用世的准備階段.他學有所成後沒有北走曹操,也沒有南歸孫權,而是輔佐了「名微眾寡」的劉備,這固然有客觀原田,但也並非出於偶然.他之所以要選擇興復漢室的道路,說明他是一個維護封建綱常、崇尚儒家忠義道德的正統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諳葛亮盡忠蜀漢的階段.無論先主、後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沒有恪守儒家教條,他尊王而不攘夷,進兵南中,和撫夷越,在三國中執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吳、治軍,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無私奉獻精神戰斗到生命的最後一息.他的忠公體國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愛戴,死後更長期受到後人的敬仰,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份遺產.
龐統,劉備謀士.字士元,襄陽(今湖北省襄樊)人.外號「鳳雛」先生,與諸葛亮齊名.龐統其貌不揚,卻胸懷韜略,素有大志,他是東漢末年、三國之初可遇而不可求的怪才.龐統平日和司馬徽、諸葛亮、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徐庶是要好的朋友.龐統和諸葛亮在這些朋友中是出類拔萃的大才.世人稱:「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劉備領荊州時,任龐統為耒陽縣令,在縣官位上不理縣事,後經諸葛亮、魯肅再三推薦,被劉備任為副軍師中良將.在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與劉備進取川中時,在卉縣(今四川省廣漢北)落鳳坡被劉璋手下名將張任用伏兵亂箭射死,當時只有三十六歲.死後追爵為關內侯.
《三國演義》的龐統有更多的智謀表現.而史實的龐統則與法正先後為劉備在野戰、軍事方面的倚重的智囊.陳壽先生比法正為程昱郭嘉,比龐統為荀彧.
趙雲,蜀國五虎大將第三位.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以勇敢善戰著稱.原為公孫瓚的部下,後歸劉備.劉備被曹軍打敗於當陽長坂坡,趙雲六進六齣曹操百萬軍中,救出了甘夫人與阿斗.劉備東吳招親,趙雲領軍護衛,後攔江截救阿斗,一桿長槍,神出鬼沒,渾身是膽,一生征戰無數,屢建奇功,後拜翊軍將軍,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公元二二七年隨諸葛亮進攻關中,失利於箕谷,退回漢中,不久病死,享年七十三歲.
馬超,生於公元一七六年,死於公元二二二年,蜀國五虎大將第四位.字孟起,右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縣)人,出身於涼州豪強家庭.
東漢末年隨父親馬騰起兵打仗,任偏安將軍、封都亭侯.父親馬騰被曹操用計殺害後,領兵為父
報仇.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進攻曹操,與許褚大戰於潼關,後被曹操用反間計打敗,逃回涼州,又被揚阜等殺敗,逃往漢中歸附張魯.後投歸劉備,攻取成都時立下大功,拜驃騎將軍,領涼州牧,封?鄉侯.用一桿長槍,有神威將軍的美名,是三國時期的名將.勇有餘,謀不足.後病死.
黃忠,蜀國五虎大將最後一位.字漢升,南陽(今河南省南陽)人.最初在劉表屬下任中郎將鎮守長沙攸縣.當曹操南下時,仍忠守長沙.後劉備派關羽攻長沙時,城破被困,降了劉備.劉備平荊南四郡後,隨其進取四川,常打先鋒,勇冠三軍.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取漢中時,黃忠在定軍山用計斬曹軍大將夏侯淵,大敗曹軍,被封為征西大將軍.使一口大刀,箭法精良,百發百中,年歲雖大,卻常不服老.劉備為漢中王後,拜忠為後將軍,後賜關內侯.220年,黃忠病逝於營寨中,享年七十五歲.
Ⅳ 三國演義主要人物簡介
劉備(161-223),221年至223年在位。蜀漢照烈皇帝,字玄德,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少年時孤獨貧困,與母親販鞋子、織草席為生,後與關羽、張飛於桃園結義為異姓兄弟。剿除黃巾軍有功,任安喜縣尉。經常寄人籬下,先後投靠過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建安十二年(207),徐庶薦舉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為軍師,率軍攻佔了荊州、益州、漢中。於公元221年正式稱帝,定都成都,國號漢,年號章武,史稱「蜀漢」。在替關羽、張飛報仇時,大舉進攻吳國,被東吳陸遜用火攻打敗,不久病死於白帝城,享年63歲。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東漢末,隱居鄧縣隆中(今湖北襄陽西),留心世事,被稱為「卧龍」。建安十二年(207),劉備三顧茅廬,他向劉備提出占據荊(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兩州,謀取西南各族統治者的支持,聯合孫權,對抗曹操,統一全國的建議,即所謂「隆中對」。從此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
關羽(?-220),劉備的義弟,五虎大將排名第一位。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縣(今山西省臨猗西南)人。因戰亂而逃亡至涿郡。其後與張飛一起追隨劉備。曾在汜水關前斬華雄,虎牢關前戰呂布而聞名天下。官渡之戰前被俘,被曹操拜為偏軍,封漢壽亭侯,為曹殺了袁紹名將顏良、文丑。後千里走單騎,騎坐赤兔馬,提一口青龍偃月刀,過五關斬六將,終於回到劉備身邊。後攻曹仁於樊城,水淹七軍,收降曹操大將於禁,殺龐德,讓華佗刮骨療毒,威名遠揚。但終因驕傲輕敵,剛愎自用,兵敗麥城,被孫權所殺,死時58歲。一生重情義,智勇雙全,武藝絕倫。
張飛(?-221),劉備義弟,五虎大將中第二位。字翼德,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少時即與關羽共事劉備。曾在虎牢關與關羽、劉備一起迎戰呂布。長坂坡橋頭上一聲吼,嚇退曹操百萬軍。葭萌關夜戰馬超,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軍。劉備入川以後拜本騎將軍,封西鄉侯。公元221年為替二哥關羽報仇,同劉備起兵攻伐東吳。臨行前,因鞭撻士卒被部將范疆、張達刺殺,死時只有55歲。
Ⅳ 諸葛亮個人簡介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號卧龍,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三國時期蜀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戰略家。
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於琅邪陽都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戍京師的長官)。見「不奉法度」者,即嚴懲不貸。他曾上書漢元帝,表達其「不待時而斷奸臣之守,懸於都市,編書其罪」的決心,並痛斥「苟合取容,阿黨相為,念私門之利,忘國家之政」的小人之舉。他的這種人品和氣質,對諸葛氏家族影響很大。諸葛亮的父親是諸葛珪,字君貢,在東漢末做過泰山郡丞
軍事上的成就
1.諸葛亮勤於思考,注重革新軍械、裝具。研製了一發十矢連弩和適應山區運輸的木牛流馬等作戰工具。並改進鋼刀,增強了蜀軍戰鬥力。好兵法,推演陣法作「八陣圖」,為後世傳揚。
2.在治軍方面,諸葛亮重視部隊的節制和訓練,主張以法治軍,講究為將之道。
3.作戰時,諸葛亮用兵力主審時度勢,謹慎從事;每戰力求速決;重視後勤,常年派官兵千餘整修都江堰,確保軍糧生產;每次退卻時都十分慎重,採取在山地設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動,保證安全。
4.戰略上,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對》對當時形式的分析可謂高瞻遠矚;而且善觀大勢,始終堅持聯吳抗曹,致蜀漢得與魏、吳鼎立。
不足之處
1.用人上的失誤。首先是讓關羽鎮守荊州,關羽性格高傲,剛而自矜,有勇無謀。關羽失荊州,使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兩路出兵北伐的設想變空,並使蜀國在今後的戰爭中始終處於背動地位。其次是用馬謖守街亭,馬謖自幼熟讀兵法,好論軍計,甚為諸葛亮所器重。但劉備覺得馬謖言過其實,臨終時曾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諸葛亮卻不以為然,還經常同他談論兵法,有時通宵達旦。喪失街亭,使諸葛亮的主力側翼受威脅,整個作戰計劃遭到破壞,被迫撤軍。
2.對於人才的限制。諸葛亮輔政後,事無巨細,都要親自過問,這看上去很令人欽佩,但無意中卻限制了人才的發展。經如任免一個縣官的小事,諸葛亮也要親自處理;軍中「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結果諸葛亮死後,蜀國人才青黃不接,造成「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局面。
3.用兵上的失誤。「諸葛一生唯謹慎」,用兵謹慎,這是諸葛亮的優點,也是他的缺點。用兵應以慎為主,以奇為輔。奇正並用,並能建大功。時魏延曾提出自率萬人,偷襲潼關,諸葛亮認為此舉草率,未同意。後鄧艾滅蜀,正是用偷襲之策。司馬懿在給其弟司馬孚來的信中說:「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晉書·宣帝紀》)。此話雖有誇大,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實。
後人特別推崇諸葛亮的運籌帷幄,神機妙算,將其視為智慧化身。小說《三國演義》更是將其神化,其情節更是廣布人口。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對其評價如下: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周瑜(175-210),字公瑾,東吳四英將第一位,廬江舒城人。幼年與孫策相識,結為生死之交。後孫策脫離袁術自立後,周瑜主動投奔孫策。在孫策平定江東的戰爭中起到了謀士和武將的雙重作用,用計謀收服了太史慈。孫策平定江東後,周瑜任水軍都督。200年,孫策早逝,臨死前對孫權說「外事不決問周瑜」。孫權繼位後,也十分信任周瑜。208年,孫權西征黃祖,周瑜立下了大功。208年,曹操南下,目標直指江東,孫權戰和未定。周瑜及時從鄱陽湖趕回,正確分析了曹操遠來的種種弊端,使孫權決定與曹操一戰。周瑜身為水軍大都督,用火攻之計大破曹操,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戰。赤壁之戰後,周瑜攻打南郡時中毒箭,但還是拚死取下了南郡。隨後周瑜割長江南岸給劉備,但劉備至京口見孫權,要求得到整個荊州,孫權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養傷,在生病期間周瑜提醒孫權要提防劉備。210年,周瑜領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時箭傷發作,英年早逝,年僅36歲。孫權聞訊後,立即素服迎接周瑜靈柩回柴桑。
歷史上的周瑜風姿英發,心胸廣闊。東吳老將程普,早年跟隨孫堅,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輕的周瑜。但周瑜並不與程普計較,最後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說道:「與周公瑾交,如飲醇繆,不覺自醉。」到宋代時,世人還是很喜歡周瑜,這一點從蘇軾的《念奴嬌》一詞中就可以看出。但到了元代以後,人們就逐漸對周瑜進行醜化,至到《三國演義》成書時,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個人了。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瑜和劉備的關系,周瑜一方面主動割長江南岸地給劉備,但這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外交行為;另一方面周瑜又看出劉備的梟雄本色,不願劉備一天天壯大,因此上書孫權,要求孫權將劉備軟禁在京口(這就是《三國演義》中美人計的由來,但其實周瑜本人並未施美人計,孫尚香也是由孫權主動嫁給劉備的),但孫權不願。在對劉備一方的態度上,周瑜和魯肅採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周瑜是激進派,而魯肅則眼光看得更遠。遺憾的是,千百年之後,這兩個人都成為了當時還默默無聞的諸葛亮的墊背人,周瑜成了心胸狹窄的代名詞,而魯肅則變成了一個老實得笨得出奇的人.
曹操簡介
曹操,字孟德,公元154年生,沛國譙縣(安徽毫縣)人,西漢相國曹參之後,祖父曹騰在漢桓帝時擔任官職,封為費亭侯。父親曹嵩本姓夏侯因為成為曹騰養子而改姓並繼承侯爵。在三國演義中提到曹操小名阿瞞、吉利,故而有曹阿瞞之說。年輕時期的曹操機智警敏有隨機權衡應變的能力,而任性好俠、放盪不羈,不修品行,不研究學業,所以社會上沒有人認為他有什麼特別的才能,只有梁國的橋玄等人認為他不平凡,玄對曹操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而在三國演義中,南陽何禺頁對他說:「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許劭,字子將,以知人著稱,他也曾對曹操說過:「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於公元184年漢末黃巾之亂時顯露頭角,董卓死後,縱橫亂世,南征北戰,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河南中牟縣東北)以少勝多挫敗河北袁紹10萬軍隊,公元201年在倉亭(河南管縣東北)再次擊破袁紹大軍。公元208年,曹操統一中國北方,並成為東漢朝廷丞相。公元208年7月,曹操南征荊州劉表,12月於赤壁與孫劉聯軍作戰,失利。公元211年7月,曹操領軍西征以擊馬超,構築了整個魏國基礎。公元213年,漢獻帝派御使大夫任命曹操為魏王。公元220年,曹操於洛陽逝世,享年66歲,謚號「武王」,葬於高陵。
曹操一生從陳留起兵到洛陽逝世,奮戰30餘年,參加大小戰役近50餘次,消滅了袁紹、袁術、劉表、張綉、呂布等割據勢力。曹操共有25個兒子,卞皇後生文皇帝曹丕、任城威王曹彰、陳思王曹植、蕭懷王曹熊,劉夫人生豐愍王曹昂、相殤王曹鑠,環夫人生鄧哀王曹沖、彭城王曹據、燕王曹宇,杜夫人生沛穆王曹林、中山恭王曹袞,秦夫人生濟陽懷王曹鉉、陳留恭王曹峻,尹夫人生范陽閔王曹矩,王昭儀生趙王曹干,孫姬生臨邑殤公子曹上、楚王曹彪、剛殤公子曹勤,李姬生谷城殤公子曹乘、mei戴公子曹整、靈殤公子曹微,趙姬生樂陵王曹茂。其中長子曹丕曹操認為篤厚恭謹,立為後繼,成為後來的魏文帝;次子曹彰,三國演義中提到他黃須,勇而無謀;三子曹植為曹操最喜歡的兒子,雖才華橫溢但個性怯懦,嗜酒放縱;四子曹熊體弱多病。曹操另有三女,長女曹節,次女曹憲,三女曹華,均嫁與漢獻帝為妻。曹操是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與兩個兒子曹丕、曹植代表了東漢末年的文風,與蘇軾一家並稱,是歷史上有名的「文學家庭」,曹操一生有諸多作品,為眾人稱道的《觀滄海》是他公元200年10月打敗袁紹後於河南延津縣附近所作,《龜雖壽》中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表現出他的高遠志向,公元208年冬於湖北漢口西南長江邊賦歌《短歌行》,抒發出他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的心情。
魯肅(172-217),字子敬,東吳四英將第二位,文武全才。魯肅少年看出世道將亂,便苦練箭術。其後周瑜帶了幾百人從魯肅門前過,向魯肅借糧。魯肅當時前里有兩囤米,魯肅當時就借了一囤米給周瑜。周瑜十分感謝魯肅,後來向孫權推薦了魯肅。魯肅見了孫權,明確提出了與曹操、袁紹三分天下的想法,這就是著名的《塌上策》。孫權非常敬重魯肅,與他日夜交談。208年,曹操南下,東吳分為主戰主和兩派。魯肅立主一戰,並主動前往江夏請諸葛亮過江,使孫權看到了劉備聯吳抗曹的決心。赤壁之戰中,魯肅以武將身份出戰,總領三軍,立下了很大的功勞。赤壁之戰後,魯肅立主將荊州借給劉備,這一招使得曹操正在寫字的筆嚇得掉到了地上。210年,周瑜病逝,臨死前向孫權推薦魯肅繼任都督。魯肅任都督後不久,劉備取西川成功,於是魯肅開始和關羽就荊州問題展開了斗爭。劉備大軍殺至公安,孫權也主張讓呂蒙迎敵。魯肅在關鍵時候挺身而出,與關羽談判,要求以湘水為界,歸還三郡。這就是著名的單刀會。這件事的真正英雄並非關羽,而是魯肅。在單刀會上,魯肅義正言辭,蜀方無言以對,只得割讓三郡。217年,魯肅病逝,年僅46歲,諸葛亮在成都為魯肅掛孝。孫權稱帝時感慨的說道:「昔日魯子敬就說過會有這一天,看來子敬真是有遠見呀!」
歷史上的魯肅,作戰時手不釋卷,是一代儒將。但在《三國演義》中,魯肅基本上就沒有什麼功勞了,完全成了諸葛亮的陪襯,對這位文武全才來說,實在是太不公平了。可以說在《三國演義》中和歷史相差最大的人物就是魯肅了。
Ⅵ 介紹中國的一位歷史人物: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要大臣,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發明家,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諸葛亮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謚為忠武侯,所以常被稱為武侯、諸葛武侯,此外因其早年外號,也稱「卧龍」或「伏龍」。
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集忠、孝、義、謀於一身,可以說是公認的中國歷史上的智慧神的最傑出化身。歷代朝野都對諸葛亮有很高的評價,「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成.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號卧龍,琅邪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漢族,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軍事家。蜀漢丞相。謚曰忠武侯。
個人資料
體態:身長八尺(約1.84米),容貌甚偉,時人異焉(出自陳壽《上諸葛亮集表》,見《三國志·諸葛亮傳》後附內容)
官職:丞相 領司隸校尉 益州牧 錄尚書事 假節
爵位:武鄉侯
祖上:諸葛豐(漢朝司隸校尉)
父親:諸葛珪(東漢末年泰山郡丞)
母親:章氏
叔父:諸葛玄
配偶:黃月英
兄弟:諸葛瑾(兄) 諸葛均(弟)
子女:諸葛瞻(親子) 諸葛喬(養子,實乃長兄諸葛瑾之子)
孫子;諸葛尚(瞻長子) 諸葛京(瞻次子) 諸葛攀(喬子,後因諸葛恪獲罪,滿門抄斬,故重歸諸葛瑾門下)
重孫:諸葛顯(攀子
Ⅶ 三國演義各人物簡介
太多了 網路只讓打1W字
趙雲:趙子龍。河北常山真定人,(156---229) 趙雲是廣大三國迷最愛的人物。他的一生論傳奇色彩不如諸葛亮,論史書記載也不如一些大將,我們都不用說關羽,張飛之流。就是比曹操手下的樂進,李典之流也不如。可大家還是喜歡他。羅貫中甚至僅僅根據《三國志》中寫的趙雲長坂坡救得先主妾甘夫人和劉阿斗這一句話,就寫出了長坂坡一大篇幅,還說他沖殺了一天一夜,殺死曹將五十四員,簡直就成了戰神。更將他譽為白袍小將。(沖長坂坡的趙雲少說也要五十了,他可比劉備還大)所以才有了一呂二趙三典的說法。 為什麼一個在史料上不怎麼出名的人在現實和民間的口碑這么好,好到了大家都喜歡他的地步呢?而且,翻看各種三國文章,對豬哥哥都有不滿,卻基本上沒有對趙雲不滿的。作者認為這一,趙雲個性從不張揚。上下的人對他都是無可挑剔。上絕對服從命令;下,愛護士兵,沒有架子;《雲別傳》中敘述,劉禪追封眾功臣的謚號,命姜維等人商定趙雲的謚號,姜維他們就說:大將軍雲昔從先帝,勞績顯著;經營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書;當陽之役,義貫金石,忠以衛上;謹按謚法,柔順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故應追封他為順平侯。這段評論可以說是對趙雲個性的描述,也說明了趙雲在眾人心目中的地位一點不壓於關,張等人。這二,趙雲真心為民,一心為國。這點有幾個地方都有表現。在他離開袁紹轉向公孫瓚,公孫瓚問他「聞貴州人皆願隨袁氏,君何獨回心,迷而能反乎?」那時的袁紹勢力要強大的多。趙雲答曰「天下洶洶,未知孰是,民有倒懸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當時的情況,袁紹雖然勢力強大,但民眾的生活並不好。反而,公孫瓚因為開始了屯田之法,他境內的民眾的生活反而不錯,所以趙雲才有「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的說法。而趙雲當時投靠公孫瓚還有個重要的原因是公孫瓚對匈奴等入侵者的抵擋。想必當時趙雲將公孫瓚視為民族英雄般的人物吧。所以趙雲投效公孫是為了民眾;還有一件是劉備入主成都後,意欲將當時獲得的豪強土地和財物,成都的房屋田舍進行大分配,賞賜為他奪取益州的功臣。全場的文武(包括豬哥哥和法正等)都沒人說話,只有趙雲駁回,說到「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而。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昂可歸還,令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如果不是真心為民,怎麼能說出這樣的話語。說趙雲一心為國,史書上的記載並不多,但寥寥幾句話已經說明了問題。這是在劉備要大舉舉兵,征討孫權的時候。諸葛亮等也勸過,不過他們都是從實力對比和戰略上來說的。可趙雲的話不一樣,他說「國賊乃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雖身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說的明白。你劉備向來以恢復漢室自稱,現在你不去攻打篡漢的魏,卻要攻打承認漢之正統的吳侯,實在是讓眾人不解。這里故且不提趙雲所說的攻打魏是否會成功,他將曹操看成國賊是否正確,就這件事情而言,可以看出劉備之假,趙雲之真心為漢也。這三,戰場上的趙雲是將智、勇、仁,愛,集於一身的人,而不是神。這樣的武將歷史上的人物數都數的清楚。史記:每次作戰,趙雲都身先士卒;陷於包圍,只要有一個士兵還沒出來,他就會回身去救;對待敵人,只要沒有反抗,他就不會再去傷害。這樣的人就是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所以,不管當權者將三國中誰提到神的高度(比如關羽,諸葛亮等),趙雲永遠是百姓心中的最愛。他是百姓的英雄,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一個在我們身邊最需要的人,我們的兄長和朋友。而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神。
郭嘉(170----207),字奉孝,穎川陽翟(今河南禹縣)人。
我喜歡郭嘉基於兩點:一,郭嘉實際上是曹操的第一謀士,本人認為他也是三國中的第一謀士,某些方面比諸葛亮還強,可惜的是他死的早,兩人不能進行比較了。如果他不是死的太早,三國歷史怕要重寫。二,郭嘉的為人好。就是說他的人品好。史書上說他「因他智慮變遠,通達事理,忠貞善良智高德美,體通性達」又說他:性格開朗,豪放,甚至不拘小節,乃性情中人。
看看郭嘉的一生,可以說是非常厲害的。郭嘉自幼身懷大志,見識深遠。在天下開始大亂的時候,他便長期閉門苦讀,終於掌握了廣博的政治、軍事和歷史知識,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政治見解。20歲左右時,正是東漢末天下大亂開始之時,他仍隱匿名跡,尚未顯露鋒芒。但暗中,他平時不與俗人應酬往來,卻很注意結交英雄豪傑,所以,當時一般人都還不知道他的才能,只有那些和他相識而又志趣相投的英俊之士,對他的才華十分看重。比如荀彧他的這個同鄉和程昱這個曹操帳中的第二謀士。就是他們向曹操推薦了郭嘉。
開始的時候,郭嘉聽說袁紹能夠禮賢下士,再則袁氏當時聲勢位赫,盛名一時;他便前往投效,期望能一展鴻圖。然而,袁紹本人外寬而內忌,好賢而不能用。因此,郭嘉並未受到袁紹的重用。當時,郭嘉的兩位同鄉辛評、郭圖也在袁紹處效力。郭嘉對他們說:「智謀之士首要在於審擇明主,只有那樣,才能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如今,袁公只想學周公的禮賢下士,卻根本就不懂得用人的道理。他只是招攬人才,卻不予以重視;臨事又好謀而不能決斷。若想和他一道拯救天下的危難,建立霸王之業,實在是難啊!」於是,他毅然離開了袁紹,去另尋明主。事實證明了他的英明和決斷,辛評、郭圖最後都給袁氏做了陪葬。聰明的謀士要善於選擇輔佐對象,所謂「良禽擇木而棲」,這是他成功的首要條件。郭嘉曾說過:「夫智者審於量主。」而作為謀略家的郭嘉,其高明之處,就在於他能准確地判定、袁紹不過是徒有虛名,難當國家興亡之重任,其失敗的命運難以避免,因而就絕不能選擇他作為自己的事業之「主」。
因此當荀彧和程昱向曹操介紹了郭嘉,而曹操正好缺少一個全面的人才(曹操的第一智囊戲志才剛去世不久。這個人物也是很可惜的,歷史上都沒留下什麼資料。但從曹操給荀彧的信中「自從戲志才去世後,幾無可與之謀大事之人。汝、穎一帶向來多出奇士,請問誰可繼任戲志才之職?」可以看出戲志才應該是個很厲害的人物。)的時候,兩人是相見恨晚呀。史寫:郭嘉和曹操在房間中長談了一天一夜,郭嘉出門後喜不自勝地說:「曹公才真是我想投奔的明主啊!」而曹操則高興地贊嘆說:「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果不其然,可以說在曹操平定整個北方的過程中,郭嘉佔了大半的功勞。以至於郭嘉死後,曹操悲苦不已,還要上書漢獻帝追增封賞。表文說:「已故軍祭酒招陽亭侯郭嘉,忠貞善良智高德美,體通性達。每逢討論大事,眾說紛經,他能一針見血,一語定音,處理恰當,動無遺策。自在軍旅之間,隨我一起東征西討十有一年,擒目布,取眭固,斬袁譚,平定河北,逾越險塞,掃盪馬丸,震威遼東,鏟平袁尚,其功高蓋世。正當要彰顯其勛之時,他卻不幸早亡。追念郭嘉之功勛,實在令人不可忘懷。應該增加其封邑,加上過去所封共1000戶,以表彰死者,鼓勵後人。」對郭嘉的忠誠與才幹進行了熱情的贊揚,對郭嘉的英年早逝表示深切的悼念。漢獻帝閱過表文後,追任郭嘉為貞侯。不僅如此,曹操對郭嘉的兒子郭亦也是愛屋及烏,一直養在身邊,多次封賞。可惜郭亦也學了老子,身體不好,雖然聰明,卻也死的早。
郭嘉的計謀最讓史學家和歷代政治家稱道的就是他對曹操所分析的曹操和袁紹的十敗十勝論。真乃千古之言,放在今天仍然讓後人為之感慨。
其一為「道勝」。「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郭嘉以人性為第一要義,列為十勝之首。他道人的天性,是自然的天性,理應順乎自然,不應該用「繁禮」強加約束,才充分發揮人的內在秉賦。這方面曹操比袁紹強多了。事實也是如此。曹操擇人選才是不拘一格的。
其二為「義勝」。「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袁紹師出無名,曹操可以奉漢獻帝之名以令天下,名正而言順,這就在「義」上勝過了袁紹。雖然那時候,漢室不過就是個招牌,可這個招牌還是有用的,至少在道義上還上有用的,雖然曹操為了這個漢室吃了不少苦頭,可在剛開始的時候還是有了一點好處的。包括諸葛亮的《隆中對》都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與爭鋒。」
其三為「治勝」。「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競,故不攝。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袁紹本人出身高門士族,他在自己的轄區內,豪強大族非常放縱,而袁紹任令他們凌壓百姓。因此,其統治區內階級矛盾激化。相反,曹操卻糾之以猛,著重打擊抑制家強勢力,「重豪強兼並之法」。袁紹以寬濟寬,曹操以猛糾寬,高下之別,昭然可見,所以曹操得到翼州和青州後,百姓喜而望之。曹操的本錢青州軍就很說明問題。
其四為「度勝」。「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問遠近。」這點不用多說,就看郭嘉本人離開袁紹而就曹操就明白了。
其五為「謀勝」。「紹多謀少決,失在後事;公策得輒行,應變無窮。」袁紹遇事多謀不能斷,常常錯失良機;而曹操處理大事非常果斷,善於隨機應變,這就在謀略和決策方面超過了袁紹。
其六為「德勝」。「紹因累世之資,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公以至心待人,惟誠而行,不為虛美,以儉率下,與有功者無所吝,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願為用。」袁紹犯了東漢末期所有士族大戶的毛病,沽名釣譽,跟從他的只務虛名而沒有實際本領的人多。有本事的他又不用。像田豐等。而曹操以仁義和誠心待人,自己嚴謹儉朴,賞賜有功的人卻慷慨大方,史說曹操有功必賞,無功者無望。不僅是這樣,曹操對待功臣之後都非常好。他還養了像陳宮這樣不從他的人的家眷。所以天下有才能而講求實效的人都願輔佐曹操。這點,沒幾個人能做到的。甚至包括諸葛亮這樣的智者。
其七為「仁勝」。「紹見人飢寒,恤念之形於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也,所謂婦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於大事,與思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曹操很重視發展生產,恢復經濟,安定社會,惠在下民。他不在乎那些小恩小惠的東西,所以曹操聽取大臣的意見,做了許多實際的發展經濟的工作,使自己轄區內的人民生活得以安定,經濟的發展也為以後晉一統三國打下了基礎。而袁紹放縱豪強,貪暴無比,民不堪命,卻好在些許小事上假仁假義。所以他不如曹操大得民心。
其八為「明勝」。「紹大臣爭權,讒言惑亂;公御下以道,浸潤不行。」袁紹出身大族,而且史書上寫他是庶出,所以這個人非常喜歡聽阿諛奉承的話,偏愛身邊諂媚之徒,言聽計從,而不喜歡直言進諫之人,不願採納他們的意見。連自己的親兄弟袁術都與他勢如水火。(當然袁術也不是個好鳥)他是有人都不會用呀,不失敗才叫怪。曹操用人正好相反。他很能虛心請教身邊人的意見,並允許不同聲音的出現,像他在北征烏丸回來後,大賞那些當初不同意出征的將領,說他們是為了自己好等。
其九為「文勝」。「紹是非不可知;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袁紹真的是那種不明是非的人,更氣人的是他簡直把這種不明是非的事情做到了極點。對他帳下各謀士將領之間的明爭暗鬥不僅不阻止和批評,反而縱容之,所以才有許攸之變和高覽,張頜的臨陣叛變,直接葬送了他的家業。而他在失敗回鄴城後,居然殺了田豐,理由竟然是田豐是對的,他是錯的,所以殺了田豐,他就是對的了。歷史上像袁紹這種主公倒也少見。可憐的田豐喲。而曹操善於以禮和法治國,他以國法治下,以軍法治軍,很少來什麼法外施恩的事情,所以有曹操之馬踐踏了麥田,曹操割發代首的事情。雖然這也是曹操狡猾的表現,但也說明了曹操的治下是嚴格依法辦事的。
其十為「武勝」。「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袁紹沒有軍事才能的,卻喜歡亂指揮,喜歡虛張聲勢;而曹操善於以少克眾,用兵如神,具有傑出的軍事才能。曹操曾著兵書《孫子兵法註解》和《孫子兵法十三篇》,他的軍事才能還是很有獨特之處,他甚至會排兵布陣。這就在軍事上勝過了袁紹。
郭嘉這一篇十敗十勝的大道理可謂真知灼見。郭嘉從袁、曹雙方的政治、經濟、政策、軍事實力、人心向背,以及個人的氣質和才能,做了全面而深刻的剖析,從而得出了曹操「十勝」的結論,這是具有科學預見性的判定。曹操的其地謀士,如荀彧和賈詡,也曾對官渡之戰前的袁、曹對峙形勢作過分析和預測,也都預見到了曹操必會擊敗袁紹的結局,這些都被後來的實踐證明。荀彧曾預言曹操有「四勝」,即度勝。謀勝。武勝、德勝;賈詡預見曹操「明勝紹、勇勝紹、用人勝紹、決機勝紹」,可以說是英雄所見略同,都作了同樣正確的判斷,都對堅定曹操的信心,起了重要作用。只是郭嘉的分析最為詳盡、細致、深入和准確。不是無端臆測,偶然的巧合,而是在詳盡地了解了雙方基本情況的基礎上,根據事物發展的規律,進行演繹、推理、概括、分析,所得出的科學結論。郭嘉能夠精確地.科學地預見曹操「十勝」,證明他的確是一位高明的謀士。就是在以後的歷史歲月里,郭嘉的這篇《十敗十勝》都給後人帶來了很多可以思考的東西。因為他所做的已經不只是曹操和袁紹的兩個人的對比了,這裡面的領導藝術、軍事藝術、經營管理、為人處世,尊法守律等等,都是作為一種全面性的手段顯示了出來。讓人不由地聯想到一個權利經營者如果都能做到這十勝,天下無敵也。我不知道後來的那些取得了輝煌成就的帝王將相們是否都看過了郭嘉的這十勝論。 就是在現代,不論是對從政者或是創業者,他的這些觀點也具有很大的借鑒作用。
郭嘉的長處便在於看人很准。他預言孫策將死於宵小之手,就真如他所說。在曹袁即將開戰的時候,又傳言說孫策准備北上攻打許都,救漢獻帝,曹操集團的人非常恐懼,因為孫策驍勇善戰,又有著名謀士周瑜輔佐,這對曹操是個極大的威脅。然而郭嘉卻有不同看法,認為孫策不會構成很大威脅,料定孫策此舉,難以成行。眾人對此大惑不解。郭嘉推測說:「孫策剛剛吞並江東,所誅者盡為才使。這些人手下都有一些敢死忠誠之士;他們一定會替他們的主人報仇。孫策為人浮躁而不警惕,縱使兵士眾多,也如同獨行曠野。如果遇到埋伏的刺客起而偷襲,孫策就只能一個人抵抗。在我看來,這個人必死於匹夫之手。」眾人聽了郭嘉的預言,仍然心有疑慮。雖然都也相信他的分析很有道理,但不知道的是孫策是否真的「必死於匹夫之手」。但不久,這個似乎難以置信的預測,卻為事實所證明。史載「策臨江未濟,果為許貢客所殺」。大家都對郭嘉的料事如神贊嘆不已,深深為之折服。孫策如果不死,這官渡之戰還真難預料。
而官渡之戰前期,郭嘉又一次展現了他看人很準的本事。當時劉備借兩家開戰的空隙,起兵欲攻打許都,曹操手下的眾人都認為劉備不過是小菜一碟,不用理會,袁紹才是大敵,如果我們去打劉備,被袁紹抄了後路就慘了。只有郭嘉一針見血地指出:「袁紹生性遲疑,即便來攻,也不會迅速。劉備起兵不久,民心本附,力量又不大,迅速攻擊,一定可以把他擊敗。這關繫到生死存亡,千萬可不能失去啊!」他是把袁紹看透了。果然袁紹這個笨蛋,當田豐對他說要趁曹操南下徐州,我們趕快抄他後路的時候,他竟然以自己的小兒子有病為理由,未採納田豐的建議,按兵不動。田豐聞此,「以杖擊地日:『遭此難遇之時,乃以嬰兒之病,失此機會!大事去矣,可痛惜哉!』跌足長嘆而出。」田豐跟隨袁紹多年,竟不如郭嘉看的准,所以他的死也是必然的。所以曹操採用了郭嘉之計策,親率精兵兼程東進,迅速攻破彭城、下邳,迫降了關羽。劉備全軍潰敗,妻子被俘,他隻身逃往河北,投靠袁紹。
這是對袁紹本人的分析。而對袁紹的兒子的分析更顯示了郭嘉的才能。當袁紹死後,包括曹操在內所有的人都想趁袁紹死而進攻鄴城來徹底消滅袁家集團,又是郭嘉向眾人分析了袁家的內部矛盾,他解釋說:「袁紹生前最喜愛這兩個兒子,究竟立誰為用,一直沒有定下來。有郭圖、逢紀這些人作謀臣,肯定會兄弟內爭不斷,最終會相互分離,背自成仇。如果我們進攻太急,他們一定會團結一致對付我們;如果我們暫緩進攻,他們就會為爭權奪利而自相殘殺。所以,我們不如掉頭向南,假裝去荊州討伐劉表,以觀他們的變化。等到他們內部發生變亂後,我們再出兵擊之,便能夠一舉平定河北了。」郭嘉此計,可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之計。這是一個事半而功倍的方案,使曹操可以用隔岸觀火的手段,以很小的代價就消滅了整個袁氏集團,統一了大半個北方。否則,曹操大軍壓境,必然會逼迫袁家兄弟聯合起來,拚命頑抗。如果曹操強攻硬拼,即使拿下他們必然要付出很大代價,得不償失的。借敵人之手削弱敵人的實力,從而坐收漁人之利。這實在是一條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奇謀妙計。
還有郭嘉看劉表也是將他看死了的。當時,曹操已經取的鄴城,可袁氏兄弟逃到了烏桓的蹋頓處。而這個蹋頓打著給袁家報仇的幌子,不斷地騷擾北部邊境,曹操在北上徹底消滅袁氏兄弟,並收服烏桓一族和南下征討劉表的兩種方案中猶豫不決。曹操手下都認為「袁氏兄弟,只不過是亡命之人,根本不足為慮。夷狄貪而無親,烏桓又豈能為袁尚所用?如果大軍遠征,深入烏桓地區,劉備必然勸說荊州的劉表趁機襲擊許都。一旦發生變故,到那時後悔可就來不及了。」曹操也正是害怕劉表來這一手,才不敢放心北伐的。又是郭嘉很細致地對眾人分析了其中的道理,他說「主公雖然威震天下,但馬桓依仗地處僻遠,必然不作防備。乘他無備,突然出兵襲擊,定可成功。況且袁紹生前有思於河北官民和烏桓,現在袁尚、袁熙兄弟還在那裡,他們的影響力不可小看。如今青、冀、幽、並四州的老百姓,雖然已經歸附了我們,可那隻是迫於威力,而我們卻並沒有給他們什麼恩惠。若我們放棄北伐而進行南征,袁尚就會依靠烏桓的支持和幫助,召集袁氏在各地的死黨,伺機反攻。烏恆一動,河北的漢人繼之而起,就會使蹋頓產生入侵的野心,難保其不會有非分之想。到那時,只恐怕青州、冀州就不是我們的了。至於荊州的劉表,那隻是一個坐而論道的空談家,他自知自己的才能不如劉備,也難以控御住劉備。如重用劉備,他恐怕控制不住;如不重用劉備,劉備也絕對不肯真心實意為他出力。他們之間這種復雜而微妙的關系,決定了他們不會有什麼大的作為。因此,縱使我們虛國遠征,劉表也不會有什麼大的舉動,曹公對此大可不必擔憂!」他算是看清楚了劉表的為人和劉備的野心,斷定劉表不僅不會出兵,而且還會制止住劉備,真是厲害呀!事實果如他所料。
郭嘉最後看清楚的人是公孫康。當曹操戰勝了烏桓後,袁家兄弟又跑到了遼東的公孫家。郭嘉對曹操指出公孫康只想緊守他遼東的基業,不會為了袁家兄弟而來得罪曹操的,所以只要我們不去攻打他,公孫康為了表示他對我們的友好,會主動將袁家兄弟殺了的。雖然這件事情歷史上沒有記錄,只是《三國演義》中所寫,但以郭嘉看人之准,這應該是他的主意。
郭嘉之死真是曹操的不幸,也是中原百姓的不幸,否則歷史一定會重寫。當然他的死也成全了一位千古奇人----諸葛亮。否則,若是郭嘉跟著曹操南征,諸葛亮和他之間就會有一場好戲。不過諸葛亮看人不怎麼准,戰爭謀略也比不上曹操手下了幾大謀士的,特別是郭嘉的隨機應變能力,一定是擅長謹慎作風的諸葛亮的剋星。天下將早幾十年一統也。我哭郭奉孝之死也。
葛亮,字孔明,人稱卧龍,漢末徐州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人,父諸葛珪曾為泰山郡丞,叔父諸葛玄為當時名士。諸葛亮兄諸葛不共戴天瑾仕於吳孫權,拜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亮從弟諸葛誕仕於魏,為吏部郎,累遷揚州刺吏、鎮東將軍、司空。兄弟三人「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說新語.品藻》注雲:狗乃「功狗」之狗,雖非龍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並有盛名。)。
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為志向所屈,故結廬於襄陽城西隆中山中隱居待時。公元207年,思賢若渴的劉備三顧茅廬,請計於諸葛亮,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了統一天下應走鼎足三分,聯吳抗曹的道路,也稱「隆中對策」。這是諸葛亮為劉備提出的一條正確的政治路線相軍事路線,也是諸葛亮一生的行動綱領。從此,劉備的事業才出現了轉機。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萬大軍南下荊州,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東吳,說服東吳抗擊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為劉備取得立足之地。劉備稱帝後,諳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他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並改善西南各族與蜀漢的關系,有利於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葬於定軍山(今陝西勉縣東南)。
諸葛亮的一生共兩個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養性立志用世的准備階段。他學有所成後沒有北走曹操,也沒有南歸孫權,而是輔佐了「名微眾寡」的劉備,這固然有客觀原田,但也並非出於偶然。他之所以要選擇興復漢室的道路,說明他是一個維護封建綱常、崇尚儒家忠義道德的正統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諳葛亮盡忠蜀漢的階段。無論先主、後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沒有恪守儒家教條,他尊王而不攘夷,進兵南中,和撫夷越,在三國中執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吳、治軍,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無私奉獻精神戰斗到生命的最後一息。他的忠公體國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愛戴,死後更長期受到後人的敬仰,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份遺產。
Ⅷ 清朝江南科考大案
清朝大的科場案有三次,一次就是順治14年的丁酉科場案。這個案子發生在江南,江南的鄉試主考官,姓方,叫方猶,副主考官姓錢,叫錢開宗。考完了之後,士子大嘩,集體到文廟去哭廟,毆打簾官,巡邏的,門簾的「簾」,毆打簾官。甚至有人還寫了《萬金記傳奇》,主考管不是姓方嗎?方字去了那一點不就是「萬」嗎,副主考官姓錢,錢字去了右半拉不就是「金」嗎,《萬金記傳奇》,就是考官徇私舞弊。正主考官和副主考官撤簾之後坐了船走,士子在河邊沿著這個船追,一邊追,一邊唾罵,往船上扔磚頭,可見氣氛之極。事情傳到北京,順治皇帝大怒,來年春天正月,把已經取中的舉人統統到北京,在太和門前復試,重新考試。南方的士子,正月份,他們衣服比較單薄,在太和門前面,一個個在那兒做文章,答考卷,旁面還有大兵夾著,有的人是又凍、又害怕、又緊張,就哆嗦寫不出字來。其中有一個人叫吳兆騫,是有名的江南的才子,他沒有作弊,學問也很好,但這個時候,他太緊張了,就沒答好。那就懷疑你是不是作弊了,就把他發配,把吳兆騫流放到寧古塔,一流放就是二十年。他這個朋友認識納蘭性德,就是清代第一詞人納蘭性德。納蘭性德的父親是大學士明珠,納蘭性德跟他父親講這些事情,有人花了些錢提前把吳兆騫贖回來了。吳兆騫在邊塞時間寫了很多的詩,他是一個著名的邊塞詩人,後來出了一個集子叫《秋笳集》。後來查清楚了,副主考官,那個錢開宗等徇私舞弊,順治下令把他們一律處斬,就把副主考官有關的人處斬,這是當時震動全國的順治丁酉科場案,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就是康熙五十年,辛卯科場案。還是在江南的鄉試,這個科場案主考官姓左,叫左子蕃,副主考官姓趙,叫趙晉。考完了之後,也是士子嘩然,抬了財神像到府學去遊行示威。事情鬧大了,康熙下令查,一步一步往上查,事情牽扯到江蘇的巡撫,張伯行和總督噶禮。噶禮和張伯行就是總督和巡撫互參,康熙說減職,把總督巡撫減職,查,查到最後呢,查清楚了,交通關節是這個趙晉,有人花了錢在卷子身上寫了三個字,答卷上藏了三個字,「其實有」三個字,考官看到這三個字就給他點中了這個舉人。結果趙晉,就是副主考官趙晉等五人斬首。因為這件事情跟張伯行沒有關系,康熙也了解張伯行是清官,過去我在康熙時候講過,張伯行,沒有對他進行處分,這是一個案子。
第三個大案件,咸豐八年,戊午科場案。這是發生在北京順天科場案。事情很簡單,就是有一個人叫平齡,他考中舉人了,這個人是票友,到場子唱過戲。當時的規定是優伶不能參加科舉考試。第二,就說你是優伶,你怎麼能得中舉人了。這里邊必然有交通關節,後來就查,越查越大,最後把責任追到大學士柏俊,抓了柏俊的家人關到獄里頭,嚴刑拷打,然後給死了,死無對證,這個事情當時是端華、肅順他們主政,奏到咸豐那兒,咸豐覺得證據不足,他們一定要殺,因為柏俊和肅順他們不和,咸豐含淚殺了大學識柏俊。是中國有史以來因為科舉考試作弊,殺了最高的一個官員大學士。咸豐死了之後發生了辛酉政變,慈禧掌權了,有一些人就出來說,說柏俊這案子是冤案,應當昭雪。慈禧說先帝咸豐他定的呀,沒法昭雪呀,就讓柏俊的兒子給他一個小官,這事情就算了解了,所以柏俊這個科場案應當說是一場很殘酷的政治斗爭,不完全是科場的事情。
這三個大的案子是清朝有名的科場的案子,就是科場裡面也有腐敗的事情,交通關節的事情,也有不公平的事情,但是總體來說許多貧寒的知識分子通過科舉考試,考中了舉人,考中了進士,有一個參政的機會,參政的一條途徑,也有它積極的一面。
Ⅸ 誰給下三國演義中每個人物的簡介
劉備,生於公元一六六年,死於公元二二三年。公元二二一年至二二三年在位。蜀漢昭烈皇
帝,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縣)人。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兒子。少年孤獨貧困,與母親販鞋子、織草席為生,後與關羽、張飛於桃園結義為異姓兄弟。剿除黃巾軍有功,任安喜縣尉。經常寄人籬下,先後投靠過公孫瓚、曹操、袁紹、劉表等。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為軍師,率軍攻佔了荊州、益州、漢中。於公元二二一年正式稱帝。在替關羽、張飛報仇時,大舉進攻吳國,被東吳陸遜用火攻打敗,不久病死於白帝城。世人也稱他劉先主。
諸葛亮,生於公元一八一年,死於公元二三四年。三國時蜀國政治家、軍事家、天下奇才。字孔明,琅琊郡(今山東省沂南)人,號「卧龍」先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代。幼年喪父母,隨叔父生活。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被劉備三顧茅蘆的誠意感動,出任劉備軍師,並幫助劉備佔領荊州、益州、漢中,是赤壁大戰的主要指揮者之一。劉備在成都稱帝後任他為丞相,劉禪繼位後封為武鄉侯,任益州牧,領軍平定南蠻,七擒孟獲,並北伐曹操,一生打了無數勝仗。製造「連弩」武器,以及能在山地運輸糧草的「木牛流馬」。建興十二年在與司馬懿軍相拒時,病死於五丈原(今陝西省岐山縣東南)軍中,葬於定軍山(今陝西省漢中勉縣定軍山)。
關羽,生年不詳,死於公元二一九年,劉備的義弟,五虎大將排名第一位。字雲長,河東解(今山西省臨猗西南)人。曾在汜水關前斬華雄,虎牢關前戰呂布而聞名天下。官渡之戰前被俘
,被曹操拜為偏軍,封漢壽亭侯,為曹操殺了袁紹名將顏良、文丑。後千里走單騎,騎坐赤兔馬
,提一口青龍偃月刀,過五關斬六將,終於回到劉備身邊。後攻曹仁於樊城,水淹七軍,收降曹
操大將於禁,殺龐德,讓華陀刮骨療毒,威名遠揚。但終因驕傲輕敵,剛愎自用,兵敗麥城,被
孫權所殺。一生重情義,智勇雙全,武藝絕倫。
張飛,生年不詳,死於公元二二一年,劉備義弟,五虎大將中第二位。字翼德,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曾在虎牢關與關羽、劉備一起迎戰呂布。長坂坡橋頭上一聲吼,嚇退曹操百萬軍。葭萌關夜戰馬超,巴西大戰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