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李昖的個人簡介
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英文譯名:Kongzi 或 Confucius. 【孔子經歷】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 孔子3歲喪父,隨母親顏征在移居闕里,並受其教。孔子幼年,「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少時家境貧寒,15歲立志於學。及長,做過管理倉庫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虛心好學,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30歲時,已博學多才,成為當地較有名氣的一位學者,並在闕里收徒授業,開創私人辦學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愛人」。他把「仁」作為行仁的規范和目的,使「仁」和「禮」相互為用。主張統治者對人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從而再現「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進而實現他一心嚮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歲時,因魯國內亂而奔齊。為了接近齊景公,做了齊國貴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齊景公向孔子詢問政事,孔子說:「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極為贊賞,欲起用孔子,因齊相晏嬰從中阻撓,於是作罷。欲起用不久返魯,繼續鑽研學問,培養弟子。51歲時,任魯國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於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則之」 52歲時由中都宰提升為魯國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魯定公十年),魯、齊夾谷之會,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齊景公欲威脅魯君就範,孔子以禮斥責景公,保全了國格,使齊侯不得不答應定盟和好,並將鄆、龜陰三地歸還魯國。孔子54歲時,受季桓子委託,攝行相事。他為了提高國君的權威,提出「墮三都」、抑三桓(魯三家大夫)的主張,結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對,未能成功。55歲時,魯國君臣接受了齊國所贈的文馬美女,終日迷戀聲色。孔子則大失所望,遂棄官離魯,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另尋施展才能的機會,此間「干七十餘君」,終無所遇。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魯國季康子聽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勸說,才派人把他從衛國迎接回來。 孔子回到魯國,雖被尊為「國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繼續從事教育及文獻整理工作。一生培養弟子三千餘人,身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者七十二人。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整套教育理論,如因材施教、學思並重、舉一反三、啟發誘導等教學原則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和「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為後人所稱道。他先後刪《詩》、《書》,訂《禮》、《樂》,修《春秋》,對中國古代文獻進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達到「韋編三絕」的程度。 69歲時,獨子孔鯉去世。71歲時,得意門生顏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極,哀嘆道:「天喪予!天喪予!」這一年,有人在魯國西部捕獲了一隻叫麟的怪獸,不久死去。他認為象徵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現又死去,是天下大亂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書的編撰。72歲時,突然得知子仲由在衛死於國難,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歷二月,孔子寢疾7日,齎志而歿。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經其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編成《論語》一書,成為後世儒家學派的經典。 《論語》全文 http://www.cnread.net/cnread1/gdwx/k/kongzi/001/001.htm 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時間,是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創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總結、倡導了一整套正確的學習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遠影響的教育思想;樹立了良好的師德典範。弟子:子貢、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華 曾參 、子夏、子張......... 【政治生涯】 孔子和李白一樣,有著不順暢的政治經歷,孔子終生熱衷於從事政治,有一腔報國之熱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見解,但最高統治者對於他始終是採取一種若即若離、敬而遠之的態度。他真正參與政治的時間只有四年多, 在這四年多的時間里,他幹了不少事,職務提升也很快。但終究因為與當權者政見不同而分道揚鑣了。此時他已50多歲,迫於形勢,他離開了魯國,開始了被後人稱之為周遊列國的政治游說,14年中,東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險,險些喪命。後雖被魯國迎回,但魯終不用孔子。 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表一些見解,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魯昭公二十年,齊景公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 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 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魯昭公25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准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止。魯昭公27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後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倉皇逃回魯國。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稱為「陪臣執國政」,因此孔子雖有過兩次從政機會,卻都放棄了,直到魯定公9年被任命為中都宰,此時孔子已 51歲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績,被升為小司空,不久又升為大司寇,攝相事,魯國大治。魯定公12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孫子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採取了墮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後來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魯定公13年,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氏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並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55歲。 孔子帶弟子先到了衛國,衛靈公開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准發給孔子俸粟6 萬,但並沒給他什麼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孔子在衛國住了約10個月,因有人在衛靈公面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開監視孔子的行動,於是孔子帶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陳國。路過匡城時,因誤會被人圍困了5日,逃離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後,孔子又返回了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此後孔子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回到衛國,這一方面是由於衛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另一方面是孔子離開衛國後,沒有去處,只好又返回。 魯哀公2年(孔子59歲),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三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便帶弟子離開,楚國人聽說孔子到了陳、蔡交界處,派人去迎接孔子。陳國、蔡國的大夫們知道孔子對他們的所做所為有意見,怕孔子到了楚國被重用,對他們不利,於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後不靠店,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後還是子貢找到楚國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孔子64歲時又回到衛國,68歲時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魯國,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魯哀公16年,孔子73歲,患病,不愈而卒。 【孔子其人】 孔子是一個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個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知識份子。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份子。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安貧樂道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與人為善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毋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則。 【孔子家世】 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國的一位大夫,做過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其子木金父為避滅頂之災逃到魯國的陬邑,從此孔氏在陬邑定居,變成了魯國人。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母親叫顏征在。叔梁紇是當時魯國有名的武士,建立過兩次戰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紇先娶妻施氏,生9女,無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稱孟皮。孟皮腳有毛病,叔梁紇很不滿意,於是又娶顏征在。當時叔梁紇已66歲,顏征在還不到20歲。 孔子生了孔鯉,字伯魚,活了50歲。 孔鯉生了孔及,字子思,活了62歲,著作有中庸,成為儒家經典之一。 依次下傳是: 孔白,字子上,活了47歲。 孔求,字子家,活了45歲 孔箕,字子京,活了46歲 孔穿,字子高,活了51歲 孔慎,活了57歲,曾當過魏相 孔鮒,活了57歲,曾當過陳涉博士 侄兒孔襄,活了57歲,曾當過漢孝惠帝的博士 孔忠,活了57歲 孔忠生了孔武 孔武生了孔延年和孔安國 孔安國是漢武帝的博士 孔安國的兒子叫孔昂 孔昂的兒子叫孔驩 【曲阜「三孔」】 孔廟、孔府、孔林舉世聞名。孔廟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初建於公元前478年,當年規模很小,僅就孔子故居為廟,「歲時奉祀」。西漢後,隨著歷代帝王對孔子的不斷加封,孔廟規模也隨之擴大。孔府是個龐大的院落,其實並非孔子之家,而是其子孫後人的居所。孔林是孔子和他的家族的墓地,佔地200公頃。 孔府:是孔子世襲「衍聖公」的世代嫡裔子孫居住的地方,是我國僅次於明、清皇帝宮室的最大府第。現在,孔府佔地240多畝,有廳、堂、樓、軒等各式建築463間,分為中、東、西三路。東路為家廟,西路為學院,中路為主體建築。中路以內宅為界,前為官衙,設三堂六廳(大堂、二堂、三堂,管勾廳、百戶廳、知印廳、掌書廳、典籍廳、司樂廳);後為內宅,設前上房、前堂樓、後堂樓、後五間。最後是孔府的花園,是歷代衍聖公及其家屬游賞之所。 孔廟:建築規模宏大、雄偉壯麗、金碧輝煌,為我國最大的祭孔要地。孔子死後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將其故宅改建為廟。此後歷代帝王不斷加封孔子,擴建廟宇,到清代,雍正下令大修,擴建成現代規模。廟內共有九進院落,以南北為中軸,分左、中、右三路,縱長630米,橫寬140米,有殿、堂、壇、閣460多間,門坊54座,「御碑亭」13座。孔廟內的聖跡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東西兩廡,陳列著大量碑碣石刻,特別是這里保存的漢碑,在全國是數量最多的,歷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國第二碑林之稱。 大成殿是孔廟的正殿,也是孔廟的核心。唐代時稱文宣王殿,共有五間。宋天禧五年(公元 102年)大修時,移今址並擴為七間。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趙佶取《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語義,下詔更名為「大成殿」,清雍正二年(公元 1724年)重建,九脊重檐,黃瓦覆頂,雕梁畫棟,八斗藻井飾以金龍和璽彩圖,雙重飛檐正中豎匾上刻清雍正皇帝御書「大成殿」三個貼金大字。殿高 24.8米,長45.69米,寬24.85米,座落在2.1米高的殿基上,為全廟最高建築,也是中國三大古殿之一。 杏壇位於大成殿前甬道正中,傳為孔子講學之處,壇旁有一株古檜,稱「先師手植檜」。杏壇周圍朱欄,四面歇山,十字結脊,二層黃瓦飛檐,雙重半拱。亭內細雕藻井,彩繪金色盤龍,其中還有清乾隆「杏壇贊」御碑。亭前的石香爐,高約1米,形制古樸,為金代遺物。 孔林:位於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專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時最久,面積最大的氏族墓地。孔子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乙丑,葬魯城北泗上。其後代從冢而葬,形成今天的孔林。從子貢為孔子廬墓植樹起,孔林內古樹已達萬余株。自漢代以後,歷代統治者對孔林重修、增修過13次,以至開成現在規模,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周圍林牆 5.6公里,牆高3米多,厚1米。郭沫若曾說:「這是一個很好的自然博物館,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編年史」。 曲阜孔廟、孔林、孔府(英文名稱:Temple and Cemetery of Confucius and the Kong Family Mansion in Qufu)於1994年12月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V)(VI)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編號: 200-012)。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孔子是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中國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夫子的廟宇、墓地和府邸位於山東的曲阜。孔廟是公元前478年為紀念孔夫子而興建的,千百年來屢毀屢建,到今天已經發展成超過100座殿堂的建築群。孔林里不僅容納了孔夫子的墳墓,而且他的後裔中,有超過10萬人也葬在這里。當初小小的孔宅如今已經擴建成一個龐大顯赫的府邸,整個宅院包括了152座殿堂。曲阜的古建築群之所以具有獨特的藝術和歷史特色,應歸功於2000多年來中國歷代帝王對孔夫子的大力推崇。孔廟, 孔府, 孔林,世界遺產 孔子年譜
『貳』 請問!誰知道些 曾侯乙 比較全面些的資料
這個名字為世人所熟知是因為數千年後當他已腐朽的遺骨重見天日時,伴隨在他身邊雖歷數千年黑寂的時空而依然清越的編鍾。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在怎樣的一個故事裡,讓自己走向了與這來自天籟般的聲音生死相擁的呢?《曾侯乙》就是給我們講述了這樣的一個人,這樣的一個故事,這樣的一種感情。
曾國是東周末年一個國勢弱小的小諸侯國,為求生存而依附於當時的霸主國之一楚國。曾國的國君便是我們這位曾侯乙先生了。曾先生是個酷愛編律和樂器製作的人,並以此作為自己人生最大的快樂和追求,親自主持參與編鍾的冶鑄,並且對令尹大人屢次諫議應將玄鐵大量用於打造兵器大為不滿,他搬出自己治國的理念-----兵器並不能真正給人民帶來安全和安寧,而與自然相和合的音樂才是真正能給人民的心靈帶來慰藉和幸福的源泉。
曾國接到了來自宗主國楚國國君的諭命;「著曾國在三年之內造出能奏響雙音的編鍾來。」曾侯乙心裡是明白的,楚國無非想藉此壓制他們這些小附庸國可能出現的軍備和軍事擴張罷了。為了消除楚王的疑慮,曾侯乙特意向楚國索要一個稱為知音熟識音律的女子鍾玉。就當他第六百六十六次試造的編鍾又一次被擊碎時,楚女鍾玉來到了曾侯乙的身邊-----帶著她與愛人痛別而破碎的心。入曾後,雖錦衣玉食,備受寵愛,鍾玉卻時常為自己被遣嫁給「曾侯老」的不幸命運暗自嗟嘆。曾侯乙為博美人一笑,巧費心機,製得機關玄鳥,贈與鍾玉嬉玩。曾國公主阮眗嫉恨鍾玉的到來分瓜了父王對自己的愛,奪過機關玄鳥據為己有,但鍾玉對這個刁蠻頑劣的小公主卻並無芥蒂。曾侯乙正愁於找不到一個懂音律又熟諳冶鑄技術的人來幫助自己實現雙音編鍾的夢想時,鍾玉趁機舉薦了伯穎-----自己魂牽夢繞的愛人,不明就裡的曾侯乙大喜過望,決定親自去尋訪拜請伯穎。
伯穎與鍾玉的愛情延承了先祖伯牙和鍾子期的高山流水之風,鍾玉被遣嫁曾國後,伯穎憤而隱退山林,鬱郁終日,以鑄造玄鳥來消遣度日和寄託自己的思念。一日恍惚間聽得昔日愛人的呼喚,卻與參加曾侯乙的尋訪隊伍的阮眗先行邂逅。刁蠻驕橫的曾國小公主即刻被眼前這個飄逸脫俗,氣度不凡,略帶幽怨的男人所吸引而拔不開腳步。在曾侯乙誠摯而熱情的邀請下,伯穎也以為自己幸遇知音而答應隨之前往共鑄雙音。而當他得知眼前這個人竟是奪走自己心上人的曾國國君後,憤而反悔。這時鍾玉出面婉轉道出自己為求暗自廝守的用心,伯穎心領神會,答應曾侯乙願隨之前往,並且要求若鑄成雙音後,曾王需以一樣心愛之物答謝。曾先生滿口應允:「我心愛之物,莫如編鍾,除此而外,任君索取。」伯穎和鍾玉心照不宣,曾家父女哪知就裡,歡天喜地拜伯穎為國師,隆重迎回曾國。
曾侯乙得遇高人,潛心編修音律,並求鍾玉幫為校音。而伯穎自來曾國後,整日心緒不寧,鑄鍾進展並不順利,自己也為此郁悶寡歡。適逢焦急萬分的鍾玉前來探慰,二人互敘衷腸,舊情復燃。不料這一切均被前來探望的曾家父女看在眼裡,並且這一桃花韻事也很快在宮里不脛而走。曾侯乙這時才如夢初醒,懊悔自己當時不該輕易允諾伯穎事成後賜他心愛之物的要求。轉念又想是自己無意之中奪人所愛在先,故而並無對伯鍾二人的背叛置自己堂堂國君於何其尷尬之地的怨恨。而阮眗則對鍾玉又妒又恨。當令尹大人向曾王上諫要以伯穎私通王後而應將其處死時,曾侯乙卻說是自己派鍾玉前往國師處幫忙,他二人只是研習音律冶鑄之術,並無任何不軌之事。
曾侯乙為使伯穎能潛心編鍾之事,決心忍痛割愛,成全伯穎和鍾玉的愛情。他假意發怒,要借伯穎之命祭鍾,全然不顧鍾玉和阮眗的苦苦哀求。伯穎在最後時刻,終於說出自己和鍾玉的舊好之事,並且凜然表明自己為此赴死無怨無悔。曾侯乙見事態明朗,隨即宣布所謂祭鍾,乃是一個游戲,只為使得鍾伯二人真情互現。然後伴隨著凝重的音樂,舞台上緩緩垂下凝聚了曾侯乙用畢生心血譜寫的雙音音律的錦帛,所有的人物都被隱約遮蓋在這幅用篆書寫就的巨大的錦帛之後,所有深刻的愛恨,輝煌的功業,煞費的心機,也都被這薄薄的錦帛霎時覆蓋。一向溫和沒正經的曾侯乙頃刻間大氣盈然,鏗鏘滿腹,他自豪地宣稱:「楚之十二律,曾國有其七,所謂雙音………,震徹寰宇。」男人在充滿自豪地講述自己最擅長的事時,是最性感的。此時的曾侯乙無疑是這樣的。這樣性感的曾侯乙令鍾玉的芳心剎那間被俘虜,同時被震撼的還有他的情敵伯穎和觀眾的心。人們不禁驚呼:「這才是真正的樂侯啊!」
曾侯乙的寬廣胸襟使得伯穎和鍾玉相形見絀,為自己曾經心存卑瑣而羞愧無比,同時為報樂侯的知遇之恩,二人專心致志研習編鍾冶鑄之術,終成正果。隨後二人自絕塵念,各自隱退。空留一曲雙音絕唱,伴著痴愛它的曾侯乙從生至死,千年回響。
嗚呼,人間若多得曾侯乙如此性情平和,心底柔弱而又寬宏,藝術氣息濃郁,熱愛生活,尊重女性,尊重愛情的男子,何嘗不是如鍾玉女子們的幸事,又何嘗不是天下人的幸事。又何須秦國始皇西楚霸王如此的「英雄男兒」呢?
『叄』 曾侯乙編鍾簡介(130字以內)
曾侯乙編鍾,戰國早期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內今隨州市容)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鍾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肆』 戰國時期曾侯乙出土文物匜的簡介
曾侯乙匜鼎:戰國早期
通高40、口長50.2、口寬44.4、腹深16.4厘米。
一九七八年湖北隨州擂鼓墩專一號墓出土。屬
湖北省博物館藏。
器身如匜,流作半圓形,上有鏤孔蓋,平底,三瘦長蹄足。腹部有對稱的兩對耳鈕,每對耳鈕上套有一提鏈,鏈的末端一提環。腹上部飾相互纏繞的多個蟠龍紋。形成二方連續圖案。鏤空蓋上鑄有變形蟠龍紋,紋內填三角紋和圓渦紋
『伍』 辛棄疾的個人簡介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出生時,北方就已淪陷於金人之手。辛棄疾也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金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因而他有一種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辛棄疾二十五歲時,宋高宗便任命他為江陰簽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其友陳亮從故鄉浙江永康專程拜訪辛棄疾,兩人於鉛山長歌互答,稱第二次鵝湖之會(即辛陳之晤)。鵝湖之會後,辛棄疾又陸續出山兩次做官。
開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棄疾為樞密都承旨,令他速到臨安(今浙江杭州)府赴任。但詔令到鉛山時,辛棄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請辭。同年九月初十(10月3日),辛棄疾病逝,享年六十八歲。
辛棄疾現存詞600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代表作有《青玉案·元夕》、《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清平樂·村居》等等。
清平樂·村居
原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譯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碧綠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吳地方言,聽起來溫柔又美好,那滿頭白發的老人是誰家的呀?
大兒子在溪東邊的豆田鋤草,二兒子正忙於編織雞籠。最令人喜愛的是小兒子,他正橫卧在溪頭草叢,剝著剛摘下的蓮蓬。
賞析:
在描寫手法上,這首詞,沒有一句使用濃筆艷墨,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作者能夠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維妙維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如若不是大手筆,是難能達到此等藝術意境的。
『陸』 介紹曾侯乙編鍾
曾侯乙編鍾復,戰國早期文物,中國首制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鍾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編鍾是中國漢族古代大型打擊樂器,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中國是製造和使用樂鍾最早的國家。它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鍾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鍾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鍾,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鍾的音調不同,按照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引在木架上懸掛一組音調高低不同的銅鍾,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樂。
『柒』 個人簡歷怎麼寫語言能力
語言能力包抄括外語能力和語言交際能力(口才),要先看看要應聘的是什麼職位,如果該職位對語言能力要求強,就往好的寫;
如果只是一般的職位,就如實寫,還可以顯得簡歷真實,但一定要有度,別啥情況都往上寫,而且如實寫也最好不要寫外語能力差,因為作為一個學生,外語學習的好壞可以反映學習能力。
(7)曾乙個人簡歷擴展閱讀
人們總是以為語言只是一種溝通工具,必須要熟練地掌握它、使用它。實際上,這種認識僅僅是從語言的交際功能出發的。
從語言和「說話人」的關系這層意思來看,語言是個「多媒體」——既可作為工具,同時也是心智能力的一種反映。例如,同樣是說話,同樣要表達一種意思,有的人會「妙語連珠」,而有的人卻「詞不達意」?這就是心智能力的差異。
『捌』 馮小剛的個人簡歷
個人檔案
姓名:馮小剛
英文名:Xiaogang Feng
生日:1958年3月18日
籍貫:北京大興區
當前位置:北京
身高:177cm
星座:雙魚座
妻子:徐帆
職業:編導、演員
成就:票房之王
賀歲片之父個人經歷曾擔任小品等舞台劇的編劇,導演。後由其好友、搭檔----葛優介紹參加上海電影節,從此正式開始其電影生涯。
馮氏喜劇確實在這幾年被人熟知,而馮小剛之所以能夠成為又一個大片導演,仍是因為他導演的這些賀歲片。與張藝謀、陳凱歌這些被著名電影獎項肯定過的導演相比,馮小剛是以普通觀眾的口碑建立起自己的電影風格,也是唯一一直在商業領域打滾的導演。1997年之前,馮小剛也拍過藝術電影,但被「槍斃」不少。1996年,馮小剛的電影《過著狼狽不堪的生活》開拍不久被迫停機,當時電影局的理由是:「劇本過於挑逗、追逐……暴露醜惡而不鞭撻丑惡,有違社會公認道德標準的價值觀念,錯誤引導大眾審美趣味……」這一悶棍並沒有徹底打倒馮小剛,第二年,《甲方乙方》問世,一片叫好。2000年,心有不甘的馮小剛修改了《過著狼狽不堪的生活》,並通過——就是那部《一聲嘆息》。
盡管馮小剛在普通觀眾里有較好的人緣,但在電影評論界卻沒有收獲太多的聲音,評論界每到馮小剛出場就集體失聲的情況頗為奇特,反而不管張藝謀、陳凱歌等人拍什麼樣的電影,各種文章就像狗屎一樣到處都是,這種沉默有時候比電影審查還可怕,畢竟審查還是有個結果的。過度評論完全沒有必要,過度不評論就是心態的問題了。
2009年元旦假期結束,馮小剛的《非誠勿擾》就以驚人的速度創造了票房奇跡。在上映19天後,影片迅速突破3億票房大關,公映剛剛過半就無限接近《赤壁》(上),成為中國僅有的兩個「三億俱樂部」成員之一。經過《非誠勿擾》一役,馮小剛個人作品的票房總和已經達到10.32億,成為中國首個作品票房過10億的電影導演。《非誠勿擾》讓馮小剛成了中國電影史上第一個內地總票房超過10億元的導演,將同級別的張藝謀和陳凱歌拋在了身後。
馮小剛的賀歲片已經形成了一個品牌效應,為處在特殊國情中的民族電影的商業化蹚出了一條出路。從他的第一部賀歲片《甲方乙方》投資600萬元人民幣,最終獲得了3600萬元的票房開始,馮小剛的一系列賀歲片的商業成功給疲軟的中過電影注入了活力。
『玖』 個人簡歷怎麼寫語言能力
如果該職位對語言能力要求強,就往好的寫;
如果只是一般的職位,就如實寫,還可專以顯屬得簡歷真實,但一定要有度,別啥情況都往上寫,而且如實寫也最好不要寫外語能力差,因為作為一個學生,外語學習的好壞可以反映學習能力。
可以把獲得的證書等級寫上,如:英語四級(沒有獲得四級證書就含糊的寫「英語四級水平」),然後寫口才好、交際能力強什麼的,甚至能掌握幾門方言也可以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