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始皇的生平簡歷
生平簡歷(秦始皇)
公元前259~前210年,中國首位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 嬴姓,名政。出生於趙國,所以又叫趙政。13歲即王位,39歲稱帝。前246年,秦王贏政即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後和相國呂不韋及嫪毐掌管。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王政親理朝政,除掉呂、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魏、楚、燕、趙、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創立了「皇帝」的尊號,稱始皇帝。
紀年 公歷 年齡 秦始皇行蹤及主要事件
昭王48 前259 1 正月,嬴政生於趙都邯鄲
50 前257 3 秦國圍攻邯鄲,子楚(嬴政之父)與呂不韋合謀逃離趙國,返回咸陽
孝文王元 前250 10 安國君即位。子楚被立為太子。嬴政由趙歸秦
庄襄王元 前249 11 子楚即位。呂不韋任丞相,封文信侯。滅東周
2 前248 12 秦將蒙驁攻克魏國高都、汲,佔領趙國榆次、新城、孟狼等37城
3 前247 13 5月庄襄王死,政即位。驪山陵開始建設
秦王政元 前246 14 呂不韋以相國身份執政
6 前241 19 《呂氏春秋》完成
9 前238 22 赴雍舉行加冕儀式。後宮事變,嫪毐一門被抄斬。
10 前237 23 罷免呂不韋,嬴政親政。李斯力諫,撤回逐客令
12 前235 25 呂不韋自殺
13 前234 26 秦軍攻趙,韓兩國
14 前233 27 韓非出使秦國。李斯、姚賈陷害韓非。致使韓非於幽禁地雲陽離宮自殺
17 前230 30 內史騰攻入韓都,俘虜韓王。韓滅
18 前229 31 秦軍攻趙
19 前228 32 秦軍攻破趙都邯鄲,趙公子逃亡代郡。嬴政赴邯鄲活埋太後一族親屬。趙滅
20 前227 33 燕太子丹派荊軻刺殺嬴政,失敗。
21 前226 34 攻入燕都,燕王逃亡遼東。開始進攻楚國
22 前225 35 滅魏
23 前224 36 准備總攻楚國
24 前223 37 攻陷楚都,俘虜楚王
25 前222 38 吞並長江以南的楚國領土。遼東燕國余黨被滅
26 前221 39 齊國降秦,齊滅。六國盡滅,統一天下。號始皇帝,改「命」為「制」,「令」為「詔」,皇帝自稱「朕」。全國設36郡,統一度量衡、文字、車軌和貨幣。沒收天下兵器,遷12萬戶富豪於咸陽
27 前220 40 到隴西、北地巡遊。造信宮。修建自咸陽通往各地的馳道
28 前219 41 巡遊天下。於泰山封禪、刻名立碑。派徐福往東海蓬萊求仙葯
29 前218 42 東巡中,張良在博浪沙以巨石狙擊嬴政,未遂
31 前216 44 於咸陽遇襲
32 前215 45 赴碣石刻碑。蒙恬驅逐匈奴,開始修築長城
33 前214 46 征服南越。設立南海,桂林,象郡
34 前213 47 李斯建議焚毀除秦記、醫葯學、占卜和農藝技術以外的其他書籍
35 前212 48 開始營建阿房宮。坑殺儒生460餘人,長子扶蘇勸諫,被貶到上郡蒙恬軍處
36 前211 49 出現所謂「祖龍將死」的傳聞,預示秦始皇的死
37 前210 50 攜次子胡亥巡遊天下,病死沙丘。趙高與李斯合謀逼死扶蘇,擁立胡亥。葬嬴政於驪山陵。蒙恬被迫自殺.
秦始皇子女下落之謎
秦始皇有多少子女,秦始皇死後這些子女下落如何,幾千年來,一直沒有人能說清楚,見於史書有名可考的秦始皇子女只有長子扶蘇,少子胡亥、公子高、公子將閭四人。有史書說秦始皇有12個兒子,史書中還有秦始皇第10個女兒被殺的記載,這樣看來,秦始皇至少有兒女二三十人。據專家考證,秦始皇共有子女33人。秦始皇的33位子女,除胡亥在趙高、李斯合謀下篡得皇位,做了秦二世,其餘32人皆死於非命。長子扶蘇被篡改的遺詔賜死,胡復稱帝後,怕其兄長不滿而殘酷殺戮他們,史書記載的有,將"六公子戮死於杜",將十二公子殺戮於咸陽市。公子高准備逃跑,又恐家屬被族,只好上書,請求為秦始皇殉葬,胡亥准其請求,公子將閭昆弟3人,被迫"拔劍自則,胡亥不僅處死了他所有的哥哥,對其姐妹也不放過,史書記載:胡亥將"十公主戮死於杜"。就這樣,胡亥為保住自己的皇垃,殘酷地殺害了自己眾多的兄長姐妹。
近年來,秦陵考古的新發現,為我們提供了這方面的線索。1976午10月,在秦陵東側上焦村附近發現了一組陪葬墓群,共17座,考古工作者發掘了其中8座,8座墓中各有一棺一停;其中7座墓中各有人骨一具,五男二女。一座墓中,棺內只有一把青銅劍,未有人骨。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棺中屍骨非常零亂,有的軀體與四肢相分離,有的頭骨與軀干相分離,有的頭骨上有箭頭,這些現象表明墓主系非正常死亡。但同時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墓中的隨葬品非常豐富,計有金、銀、銅、鐵、陶、玉、蚌、貝、骨、漆器及絲綢殘片二百餘件,這種規格說明墓主人是有一定身份的。這些有一定身份而又遭到殘酷殺害的墓主都葬在陵園附近,說明他們必然與陵園陪葬有關。這使人聯想到被殘酷殺害的秦始皇子女。在發掘過程中,人們在墓坑裡還發現了挖墓人烤火的遺跡。這說明當時天氣很冷,這與胡亥誅殺諸公子的時令相吻合。因此,專家分析,這些墓葬的主人很可能是秦始皇的兒女,在發掘中還發現了兩枚私印,一枚「榮祿」,出土於男性墓中;一枚印文為「陽滋」,出土於女姓墓中。如果惟斷正確,則「榮祿」是秦始皇兒子的名字,「陽滋」是秦始皇女兒的名字。隨著挖掘深人,人們將取得更多的證據,到時秦始皇子女下落之謎有可能被徹底解開..
2. 老子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是春秋末期人,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陳國苦縣。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2)周朝倫個人簡歷擴展閱讀:
老子的著作、思想已成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老子思想影響不僅在道家內無人能及,在道家之外也影響深遠。
其影響不僅包括哲學、宗教、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美學、倫理學、文藝學、心理學、教育學、邏輯性、修辭學諸學科。
而且涉及醫葯、養生、氣功、軍事、管理、建築、園藝等眾多領域。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
早在十八世紀,西方一些國家就有了《老子》的多種文字版本。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老子》一書是當今除《聖經》外,在全世界出版發行數量最多的一本書單是日本就有三百多種版本。
到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歐洲共有60多種《道德經》譯文,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尼采,俄羅斯大作家托爾斯泰等世界著名學者對《道德經》都有深入的研究,並都有專著或專論問世。
3. 老子個人簡介
道家之祖的老子李耳,稱為「太上老君」源於一個傳說。史傳老子家在陳楚之地,整個家族都把老虎作為家族的圖騰。當地土語李耳的發音極為接近「虎」的發音,龔維英著《原始崇拜綱要》中說:李耳亦楚語,即虎。虎被稱為老虎,李耳的發音接近虎,就成了老李耳,像極了太上老君。所以當地人又戲稱李耳為「太上老君,」一直傳到了現在。
後來的歷朝歷代統治者也對老子進行祭祀,唐宋的皇帝都曾將老子加封為皇帝,諸如「太上混元皇帝」這種稱呼,可見老子的地位十分的高。雖然歷史的演變十分戲劇,後來道教衍生了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同老子太上老君共列三清,太上老君成為了三清墊底人物,但也不可磨滅老子和道教的種種關聯。
4. 炎帝 黃帝 堯舜 禹的個人簡介
黃帝與炎帝都被看作是華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國人有時自稱「炎黃子孫」。 傳說中黃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為方雷氏,彤魚氏和嫫母。 據《史記》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 關於黃帝的傳說:據傳他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幹,成年後聰明堅毅。建國於有熊(河南新鄭),亦稱為有熊氏。時蚩尤暴虐無道,兼並諸侯,當時的天下共主發明農耕和醫葯的炎帝已經衰落,酋長們互相攻擊,戰亂不已,生靈塗炭,炎帝無可奈何,求助於黃帝。黃帝毅然肩負起安定天下的責任,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雙方的戰士斗英勇無畏,戰斗十分激烈。黃帝在大將風後、力牧的輔佐之下,終擒蚩尤而誅之,諸侯尊為天子,以取代炎帝,成為天下的共主。因有土德之瑞,故稱為黃帝。 不久,天下又出現騷亂。黃帝知道蚩尤的聲威還在,於是畫了蚩尤的相到處懸掛。天下的人都以為蚩尤未死,只是被黃帝降服,更多的部落都來歸附。後來,蚩尤被尊為戰神。 炎帝雖然被蚩尤打敗,實力尚存。他不滿黃帝成為天下共主,企圖奪回失去的地位,終於起兵反抗。炎、黃二帝發生火並,決戰在阪泉之野進行。經過三場惡戰,黃帝得勝。從此,黃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終確立,號令天下,凡是不順從的部落,都以天子的身份去加以討伐。 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明和製作,如文字、音樂、歷數、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堯、舜、禹、湯等均是他的後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堯, 相傳堯帝建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因而臨汾城南有堯廟,城東築有堯帝陵。堯帝陵周土崖環峙,河水經陵前南泄,松柏蒼翠,陵丘聳峙。堯陵高50米,繞周80米。陵前築有祠宇,相傳為唐初所建。金泰和二年(1202年)碑文記載:唐太宗征遼曾駐蹕於此,因謁堯陵,遂塑其像。元中統年間,道人姜善信奉元世祖命修築堯陵。明成化、嘉靖,清雍正、乾隆間,都曾重修。現陵丘如故,松柏依舊。祠內有山門(門上為樂樓)、牌坊、廂房、獻殿、寢殿、碑亭等建築。布局緊湊,木雕精細,紅牆綠瓦,圍以清流古柏,相映成畫。陵前祠內立有元代以來碑碣十餘座,記述陵宇沿革和帝堯功績。其中明嘉靖十八年 (1539年)堯陵碑上刻有堯陵全圖,保存完好。 舜, 傳說黃帝以後,先後出了三個很出名的部落聯盟首領,名叫堯(yao2)、舜(shun4)和禹(yu3)。他們原來都是一個部落的首領,後來被推選為部落聯盟的首領。那時候,做部落聯盟首領的,有什麼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領一起商量。堯年紀大了,想找一個繼承他職位的人。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領來商議。堯說出他的打算後,有個名叫放齊的說:"你的兒子丹朱是個開明的人,繼承你的位子正合適。"堯嚴肅地說:"不行,這小子品德不好,專愛跟人爭吵。"另一個叫灌兜(huan dou)的說:"管水利的共工,工作倒做得挺不錯。"堯搖搖頭說:"共工能說會道,表面恭謹,心裡另是一套。用這號人,我不放心。」 禹 於今,越地仍保留著大量禹的傳說。如《越絕書》雲:「禹始也,憂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會稽,爵有功,封有德,更名茅山曰會稽。」又雲: 「塗山,禹所取妻之山也,去縣五十里」。《吳越春秋》記載禹「登宛委山,發金簡之書,案金簡玉字,得通水理。」又記載禹「命群臣曰,吾百世之後,葬我會稽之山」等。今紹興所存如禹陵、禹穴、禹廟等皆為極有價值的大禹遺跡。司馬遷曾「上會稽,探禹穴」,秦始皇、宋高宗、清帝康熙、乾隆及民國時期的蔣介石等都曾親臨致祭,說明這些遺跡在中國具有無與倫比的崇高地位。禹的公而忘私的高尚精神和堅毅不拔的卓絕意志,長期來為紹興人民和全國人民所高度崇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