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十大元帥的簡歷
朱德(1886-1976)
朱德,1886年12月1日生,字玉階。四川儀隴人。
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0歲。
彭德懷(1898-1974)
彭德懷彭德懷,原名彭得華,湖南湘潭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重要領導人之一.
1974年11月29日逝世。
林彪(1907-1971)
林彪,1907年生於湖北黃岡,1971年9月13日乘飛機外逃,在蒙古人民共和國溫都爾汗地區機毀身亡。1973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決定開除其黨籍。1981年1月25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確認為反革命集團案主犯。
劉伯承(1892-1986)
劉伯承,1892年生,重慶開縣人。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曾獲得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
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
賀龍(1896-1969)
賀龍,原名賀文常,字雲卿,湖南桑植人。
1956年當選為第八屆中共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1959年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央軍委國防工業委員會主任。
1969年6月9日逝世,終年73歲。
陳毅(1901-1972)
陳毅,1901年生,字仲弘。四川省樂至縣人。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72年1月6日,因患腸癌在北京逝世,終年71歲。
羅榮桓(1902-1963)
羅榮桓,1902年生,湖南省衡山(今衡東)縣人。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63年12月16日逝世,終年61歲。
徐向前(1901-1990)
徐向前,1901年生,原名徐象謙,字子敬。山西五台縣人。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90年9月在北京逝世,終年88歲。
聶榮臻(1899-1992)
聶榮臻,1899年12月生,重慶江津人。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92年5月在北京逝世,終年93歲。
葉劍英(1897-1986)
葉劍英,1897年4月28日生,原名葉宜偉,字滄白。廣東省梅縣人。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並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2年獲哥倫比亞眾議院授予的特級大十字民主勛章。
1986年10月2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9歲。
Ⅱ 徐向前元帥簡介
姓名:徐向前
別名:徐象謙
生辰:1901年11月8日
民族:漢
忌日:1990年9月21日
地區:山西省五台縣
國家:中國
職業:軍人
信仰:中國共產黨
1901年1月生於山西五台縣永安村。
1924年5月年進黃埔軍校。
1927年3月加入共產黨。
1927年11月參加廣州起義,任第六工人聯隊隊長。起義部隊退到海陸豐後,任紅四師參謀長、師長。
1929年6月,到鄂豫皖根據地,先後任副師長、副軍長、軍長。
1931年11月,任紅四方面軍總指揮。
1936年10月,任西路軍總指揮。
1937年後,先後任一二九師副師長、山東縱隊司令員、晉綏聯防軍副司令員、抗大校長。
1946年6月,任晉冀魯豫軍區第一副司令、華北軍區第一副司令、第一兵團司令兼政委。
1949年10,任總參謀長。
1954年6月,任軍委副主席,分管空軍和國防防空工作。1956年黨的"八大"上當選為政治局委員。
1967年1月,任全軍文革小組組長。
1978年,任國務院副總理、國防部長。
1990年9月逝世。
Ⅲ +大元帥的簡歷
955年9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了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決議。毛澤東主席向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10人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據統計,十大元帥中直接或間接參加過南昌起義的就有7位:朱德、賀龍、劉伯承、聶榮臻、陳毅、林彪、葉劍英。
朱德
1886年12月1日生,字玉階。四川儀隴人。1909年考入雲南陸軍講武堂,同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1913年後在滇軍任營長、副團長、團長、旅長。曾參加護國、護法戰爭。1922年赴德國留學,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到蘇聯學習軍事,次年回國。1927年在南昌創辦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軍官教育團,參加領導八一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第九軍副軍長。1928年參與領導湘南起義,建立工農民主政權,同年4月,率起義軍上井岡山,同毛澤東領導的部隊會師,成立了中國工農革命軍(後改稱紅軍)第四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軍長。1930年起,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軍團長,第一方面軍總司令,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和毛澤東一起指揮紅軍取得了第一、二、三次反「圍剿」的勝利。1933年春和周恩來一起指揮紅軍取得了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1934年10月參加長征。1935年1月,在黨中央召開的遵義會議上,嚴正批判了「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堅決擁護和支持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在長征途中,對張國燾的分裂紅軍和叛黨活動,進行了堅決的斗爭。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八路軍總指揮(後改稱第十八集團軍,任總司令)。轉戰晉察冀魯豫等省,建立和擴大抗日根據地。1940年冬,提出「南泥灣政策」,對發展大生產運動,粉碎國民黨反動派對陝甘寧邊區的封鎖,作出了重大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協助毛澤東組織指揮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隨後又和毛澤東一起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指揮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為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奪取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49年11月至1955年5月兼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是中共第六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七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第八屆中央副主席,第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1959年4月起任第二、三、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第一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0歲。
彭德懷
彭德懷(1898—1974),原名得華,湖南湘潭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重要領導人之一。
1916年進入湖南湘軍當兵。1922年考入湖南軍官講武堂,1923年畢業,任湘軍連長。1926年任營長,不久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冬任代理團長。1928年1月任團長。同年4月,面對大革命失敗後的白色恐怖,毅然選擇革命道路,加入中國共產黨。7月與滕代遠、黃公略率部發動平江起義,成立紅軍第五軍,任軍長。11月率領紅五軍主力赴井岡山,與毛澤東、朱德領導的紅四軍會師。1929年初紅四軍主力向贛南、閩西進軍後,留在井岡山堅持斗爭。1930年6月任紅三軍團總指揮。 1931年11月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他參與指揮了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圍剿」,在保衛中央革命根據地的戰斗中屢建功勛。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上,被選為中央候補委員。lO月率部參加長征。1935年1月參加遵義會議,擁護毛澤東的正確主張。紅一、紅四方面軍會合後,同張國燾的反黨分裂活動進行了堅決斗爭。9月任紅軍陝甘支隊司令員。11月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紅軍第一方面軍司令員,參與指揮了直羅鎮戰役。1936年被補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先後任抗日先鋒軍司令員、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參加指揮了東征和西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副總指揮(第十八集團軍副總司令),協助朱德指揮八路軍深入敵後,開展游擊戰爭,開辟華北抗日根據地。1940年秋,在華北組織發動百團大戰,使日本侵略軍受到沉重打擊。1942年8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書記,1943年9月回延安,協助毛澤東、朱德指揮華北敵後抗戰。1945年在中共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兼總參謀長。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西北野戰軍(後編為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放棄延安後,指揮3萬部隊在陝北與敵23萬人周旋作戰,連戰皆捷,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陝北的重點進攻。在戰略決戰階段,率部解放了西北五省。
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書記、西北軍區司令員。1950年10月,出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指揮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鮮作戰。經過著名的五次戰役,粉碎了美軍對朝鮮北部的進攻,迫使美國在停戰協定上簽字。1952年回國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1954年後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1956年在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1959年7月,在廬山會議期間,因為反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的「左」傾錯誤,為民請願,而受到錯誤的批判,被打成「彭、張、黃、周反黨集團」的骨幹成員,免去國防部長職務。1965年重新工作,被任命為「三線」建設委員會副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誣陷和殘酷迫害,多次被游斗。1974年11月29日逝世。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他平反昭雪,恢復了名譽。他是一代名將,毛澤東曾為之賦詩:「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騁,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林彪
軍事家。1907年生於湖北黃岡。1923年6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10月畢業後國民革命軍葉挺獨立團任排長,參加了北伐戰爭。1927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起義軍在廣東潮汕地區失敗後,隨朱德、陳毅轉戰閩粵贛湘邊界。1928年1月參加湘南起義。同年4月隨部隊上井岡山,先後任紅軍第四軍二十八團營長、團長,參加了鞏固和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1929年1月隨軍挺進贛南、閩西,3月任紅四4軍第一縱隊司令員。1930年6月任紅四軍軍長。1932年3月任紅一軍團總指揮(後稱軍團長),率部參加了長沙、贛州、漳州、南雄水口、樂安宜黃等重要戰役和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多次指揮所部擔任主攻任務。1934年10月率紅一軍團開始長征,參加突破國民黨軍四道封鎖線和強渡烏江等作戰。1935年1月參加了遵義會議,會後指揮所部參加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奪占瀘定橋等作戰。同年9月任陝甘支隊副司令員兼第一縱隊司令員,到達陝北後率部參加了直羅鎮戰役和東征戰役。1936年6月任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後改稱抗日軍政大學)校長,後兼政治委員。抗戰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15師師長,率部挺進華北前線,同聶榮臻指揮了平型關戰斗。1938年冬赴蘇聯就醫。1942年2月回國。抗戰勝利後,先後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司令、東北野戰軍司令員等職,與羅榮桓等指揮了四平、新開嶺、三下江南四保臨江和遼沈戰役等重要戰役,解放全東北。1948年底率部入關,與羅榮桓、聶榮臻一起指揮平津戰役。1949年3月起任第四野戰軍司令員等職,先後指揮了湘贛、衡寶、廣東、廣西等戰役。
新中國成立後,先後任中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南軍區兼第四野戰軍司令員、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國防部部長、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文革"中與陳伯達、黃永勝、吳法憲、葉群、李作鵬、邱會作等結成反革命集團,同江青反革命集團互相勾結,有預謀地誣陷迫害黨和國家領導人,陰謀奪取黨和國家的最高權力。1971年9月8日,下達反革命武裝政變手令,妄圖謀害毛澤東。陰謀敗露後,於9月13日乘飛機外逃,在蒙古人民共和國溫都爾汗地區機毀身亡。1973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決定開除其黨籍。1981年1月25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確認為反革命集團案主犯。
劉伯承
1892年生,曾用名劉伯堅,四川省開縣人。1912年考入重慶軍政府將校學堂。1914年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辛亥革命時期從軍,參加了反對北洋軍閥的護國、護法戰爭,任連長、旅參謀長、團長。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北伐戰爭時期,任國民革命軍四川各路總指揮、暫編第十五軍軍長。1927年參加領導了「八一」南昌起義,任中共前敵委員會參謀團參謀長。後留學蘇聯,先後在高級步兵學校及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1930年回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長江局軍委書記,紅軍學校校長兼政治委員,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長兼中央縱隊司令員,中央紅軍先遣隊司令,中革軍委總參謀長,紅軍大學副校長,中央援西軍司令員。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九師師長。解放戰爭時期, 任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 中原軍區司令員,第二野戰軍司令員, 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南京市市長。
建國後,歷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兼政委,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軍委訓練總監部部長,高等軍事學院院長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9年4月起任第二至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80年辭去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職務。1982年後因年齡和健康原因辭去黨、國家和軍隊領導職務。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第八至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 曾獲得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
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4歲。
賀龍
賀龍(1896—1969),原名文常,字雲卿,湖南桑植人。1914年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曾任縣討袁護國軍總指揮,湘西護國軍營長,靖國軍團長,四川警備旅旅長,混成旅旅長,建國川軍師長。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第九軍一師師長,第二十軍軍長。1927年8月參加領導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總指揮,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軍長,中共湘鄂西前敵委員會書記,紅二軍團總指揮兼紅二軍軍長,紅三軍軍長,紅二、六軍團總指揮兼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主席和湘鄂川黔軍區司令員,紅二方面軍總指揮。1935年率部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八路軍一二0師師長、一二0師軍政委員會書記,率部開辟晉西北抗日根據地。1939年任冀中軍政委員會書記、冀中區總指揮部總指揮。1940年任晉西北軍政委員會書記、晉西北軍政民聯合委員會主任委員。1942年到延安,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員。1945年當選為第七屆中共中央委員。抗戰勝利後,任晉綏軍區兼晉綏野戰軍司令員、第一野戰軍副司令員、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書記、西北軍區司令員、西安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
建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西南軍區司令員、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三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任。1952年任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主任。1954年任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體委主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9月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1956年當選為第八屆中共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1959年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央軍委國防工業委員會主任。
1969年6月9日逝世,終年73歲。
陳毅
1901年生,字仲弘。四川省樂至縣人。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1年回國。1922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在武漢中央軍校擔任政治工作。同年在南昌起義部隊任第十一軍二十五師七十三團政治指導員。參加領導了湘南起義。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工農革命軍第一師黨代表,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十二師黨代表、師長,紅四軍政治部主任、軍委書記,紅六軍、紅三軍政治委員,中共贛西南特委書記,紅二十二軍軍長,江西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西方軍總指揮,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紅軍長征後,留在江西蘇區,領導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
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員,江南指揮部、蘇北指揮部指揮,新四軍代軍長、軍長。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山東軍區司令員,華東軍區司令員,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原軍區和中原野戰軍副司令員,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建國後,任華東軍區司令員兼上海市市長,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54年任國務院副總理。1958年兼任外交部部長。還曾任國務院外事辦主任,外交學院院長,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名譽會長,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第一至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全國政協第三、四屆副主席。是中共第七、九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72年1月6日,因患腸癌在北京逝世,終年71歲。
羅榮桓
1902年生,湖南省衡山(今衡東)縣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參加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工農革命軍第一軍一師一團特務連黨代表,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十一師三十一團營黨代表,第二縱隊黨代表,紅四軍政治委員,紅一軍團政治部主任,江西軍區政治部主任,紅軍總政治部巡視員、動員部部長,紅八軍團政治部主任,紅一軍團政治部副主任,紅軍大學一科政治委員,中國工農紅軍後方政治部主任。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八路軍一一五師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書記。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東北民主聯軍副政治委員,東北軍區副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政治委員,第四野戰軍第一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華中局第二書記,華中軍區、中南軍區第一政治委員。
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兼總幹部管理部部長,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第一、二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第一、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
1963年12月16日逝世,終年61歲。
徐向前
1901年生,原名徐象謙,字子敬。山西五台縣人。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曾任國民軍第二軍第六混成旅教導營教官、參謀、副團長。1927年任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隊長,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廣州起義中任工人赤衛隊第六聯隊長。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工農革命軍第四師第十團黨代表、師參謀長、師長,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一師副師長,紅一軍副軍長兼第一師師長,紅四軍參謀長、軍長,紅四方面軍總指揮,紅軍右路軍總指揮、西路軍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八路軍一二九師副師長,八路軍第一縱隊司令員,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副司令員兼參謀長,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代校長。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華北軍區副司令員兼第一兵團(後改為第十八兵團)司令員兼政委。
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中央軍委)總參謀長,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部長,第一至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第三、四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是中共第七、九、十屆中央委員,第八、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
1990年9月在北京逝世,終年88歲。
聶榮臻
1899年12月生,四川江津人。1922年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1923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19年10月赴法國勤工儉學。1924年到蘇聯學習。次年9月回國,任黃埔軍校秘書兼政治教官。1926年7月任中共廣東區黨委軍委特派員,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被派往上海,協助周恩來將工人糾察隊轉入秘密活動,同年5月任中共中央軍事部參謀長,並參加南昌起義、廣州起義,任十一軍黨代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共前敵軍委書記。1929年8月任中央軍委參謀長。1931年底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先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第一軍團政委。1932年後任紅軍東路軍政委,參與指揮漳州戰役,率部參加第四、第五次反「圍剿」。1935年1月在遵義會議上,堅決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
抗戰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副師長、政委,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書記、軍區司令員兼政委。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委,中共晉察冀中央局書記,中共中央華北局第三書記,華北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平津衛戍區司令員,北平市軍管會主任、市長,1949年出席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
建國後,歷任中央軍委秘書長兼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科委主任、國防科委主任,中國老齡問題全國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發明協會名譽會長。1966年在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上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77年、1982年當選為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75年、1978年任第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80年辭去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職務)。是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七至十屆中央委員。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92年5月在北京逝世,終年93歲。
葉劍英
1897年4月28日生,原名葉宜偉,字滄白。廣東省梅縣人。1917年入雲南講武堂。曾參與籌建黃埔軍校,任教授部副主任。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二師師長,後任四軍參謀長。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12月率領所部教導團參加廣州起義,任軍事指揮部副總指揮。1928年赴莫斯科學習。1930年回國。1931年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歷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兼總參謀長,中央軍委總參謀長兼紅一方面軍參謀長,西北軍委會參謀長兼紅一方面軍參謀長,工農紅軍學校校長,瑞金衛戍區司令,閩贛及福建軍區司令員。參加了長征,任一縱隊司令員、前敵總指揮部參謀長。到陝北後參加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抗日戰爭時期,曾任八路軍參謀長,並協同周恩來在國民黨統治區做統戰工作。1941年2月任中央軍委參謀長。解放戰爭時期,歷任華北軍政大學校長,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參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北平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北平市市長。1946年任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中共首席代表。1948年12月—1949年8月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一副書記。
建國後,歷任廣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廣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廣州市市長、市委書記,華南軍區司令員兼政委,中南軍區副司令員、代司令員,中共中央中南局代書記。1949年10月當選為中蘇友好協會總會理事、中央人民政府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1949年12月—1953年1月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1950年4月任廣東省政府主席。1950年9月—1954年7月任廣東省政府財經委員會主任(兼)。1953年1月任中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1954年6月任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54年9月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4年11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部長。1958年3月任軍事科學院第一任院長兼政委。1959年4月、1965年1月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65年1月當選為第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75年1月任國防部部長。1978年3月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1983年辭)。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83年6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還曾任中國釣魚協會名譽主席,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第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十一屆中央副主席,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常委。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 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解放軍)。
1985年9月經中共全國代表會議同意不再擔任中央委員,同年辭去黨、國家和軍隊領導職務。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並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2年獲哥倫比亞眾議院授予的特級大十字民主勛章。
1986年10月2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9歲
Ⅳ 黃飛的個人履歷
在黃飛六七歲時,父母將他和兩個弟弟一起送回廣州市西關多寶街七十八號外祖母處撫養。就讀於四十九小學和培英中學西關分校。以後又回香港進華僑中學和南華中學讀書。黃飛讀高中年代,正值日本軍國主義者瘋狂推行侵華政策的時候。他見山河破碎、外侮日亟,不禁怒火滿腔,奮筆疾書岳飛的《滿江紅》詞,贈給黃允中同學,決心攜手抗外侮。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了。黃飛熱血沸騰地投身到這一場偉大的民族斗爭之中。他積極參加學生賑濟會的工作,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黃飛與三個好友結成知己,立志要為國出力,光復山河。他們統一以「飛、砂、走、石」命名(黃飛之名便是此時改的)。意即要將他們的生命之光化為滿天的飛砂走石,席捲敵陣。
黃飛不但自己投身抗日救亡運動,而且動員全家老少參加抗日救亡運動。把家裡提供為秘密會議點,每凡會議,就叫弟妹在門口看風放哨。學生賑濟會在劇院為抗日救亡義演,黃飛動員父親買票,帶領全家去觀看。由於黃飛的影響,黃家弟妹都先後加入了抗日救亡運動的組織。六弟黃仕超參加了學生賑濟會和民族解放先鋒隊。十妹黃美韶(即黃綺玲)、十一弟黃士榮、十二弟黃士儀加入兒童團,參加抗日救亡活動。
l938年冬,黃飛參加香港學生賑濟會回國服務團。臨行前,又接到中山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但他毅然決定「到抗日前線去」,與同學們共赴國難。他笑著對弟妹說:「上社會大學也一樣!」
1938年12月下旬,黃飛所在的青年回國服務團第一團(以下簡稱服務團)回到廣東省寶安縣抗日前線隨軍服務,並擔任該團特別支部宣傳委員(特支由東南特委直接領導,特委書記梁廣,組織部長吳有恆,宣傳部長楊康華)。服務團到寶安縣幾天後,由於國民黨九一三團在布吉車站被日軍擊潰,十八位服務團團員失掉聯系,只好翻山越嶺、歷盡艱辛撤回香港。
服務團經過組織整頓和充實力最後,重新奔赴廣東南路的高州一帶宣傳抗日。.黃飛擔任雲潭鄉工作隊隊長,在雲潭等地開展活動。他利用當地農民組織的「大刀會」,開辦訓練班,幫助農民學文化,還利用他擅長的詩歌、漫畫、木刻等藝術開展抗日宣傳。他深入群眾之中,建立了魚水般的關系。當地曾流行這樣一首歌謠:「高佬蔡人人愛,矮仔黃(即黃飛)甜過糖……」黃飛在宣傳抗日過程中,教育培養並發展了一批共產黨員,成立中共雲潭鄉黨支部,為黨組織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1940年,國民黨反動派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回國服務團和其他抗日救亡團體被強行解散。
服務團解散後,黃飛調往韶關曲江工作,改名黃文升,進入國民黨第十二集團軍二師工作。後來國民黨反動派發現黃飛的政治面目,下令逮捕他,他只好離開隱蔽。此時,香港已淪於日軍之手,他有家歸不得動,只得又回到高洲一帶進行革命活
1942年,黃飛由陳信材介紹到廉江白甲巷新民小學當教師。新民小學被破壞後,黃飛進入吳川西部開展群眾性抗日救亡的工作。
1945年1月,黃飛參加南路武裝起義,任南路人民抗日游擊隊第四大隊大隊長。南路武裝起義受挫後,黃飛與其他幾個抗日游擊大隊台編,組成西征部隊,挺進台浦自石水。西征部隊幾經周折,抵達白石水的金雞村,與合浦、靈山的起義部隊會師。
國民黨反動派趁西征部隊在白石水地區立足未穩,糾集一五五師四五六團、廣東保安一團及合靈邊鄉保安隊共數千人,重兵「進剿」金雞,企圖把西征部隊消滅在金雞。金雞之戰後,部隊撤出金雞,整編為「小江」和「黃河」兩個大隊,黃飛任黃河大隊大隊長,在張世聰的率領下,在合靈邊境堅持武裝斗爭。
由於國民黨反動派對西征部隊怕得要死,恨得要命,必欲除之。。西征部隊利用大窩山密林與敵人周旋,展開激戰,至下午突圍撤退中,張世聰和幾位支隊指揮員壯烈犧牲。
突圍出來的指戰員陸續在山下匯合,部分戰士編入合浦部隊,轉戰於合(浦)、欽(州)、靈(山)、博(自)一帶。大隊長黃飛、中隊長賴鴻維率黃河大隊數千人,經由海路回到遂溪。
在同日本侵略者和國民黨反動派作戰的時候,黃飛不但身先士卒,英勇善戰,指揮有方,而善於發揮自己的藝術特長,用攻心戰術瓦解敵人鬥志。他曾畫過一幅有一位日本老婦牽著一頭牛爬上高山頂的漫畫,並題詩一首:「爬上富士山,向西望太陽,太陽紅光沉海底,我兒白骨葬沙場。」由俘虜的日兵譯成日文散發。不少日本兵看了很受震動,士氣驟減。
1947年5月間,粵桂邊地委和粵桂邊人民解放軍根據中共香港分局的指示,集中主力部隊新一團、新三團、新四團開辟勾漏山脈。黃飛任新四團副團長。6月,地委率主力北上博(自)、廉(江)邊境。7月1日,在廉江縣牛頭營與來犯的國民黨軍激戰,黃飛指揮新四團在左冀協同新一團作戰,將敵軍擊潰。8月,新四團和新十團合並,仍用新四團番號,黃飛仍任副團長。l0月左右升任團長。同年冬,敵人重點「圍剿」化、吳,新四團奉命轉移遂、廉邊區活動。
為粉碎敵人的圍剿,保存和壯大武裝力量,解除老區的壓力,開辟和擴大游擊區,配合大軍南下解放華南。粵桂邊縱隊決定抽調主力組成兩支部隊,實行東進和西進。黃飛率新四團兩個主力編進東進部隊,擔任團長。
東進路上,黃飛機智勇敢,沉著指揮部隊,突破敵人層層封鎖和圍追堵截。在信宜縣的白雞嶺,為使部隊擺脫敵人追擊並擴大我軍的政治影響,黃飛親率後衛三營扼守山頭與敵人一個整營的兵力展開激戰,戰斗中黃飛負傷。黃飛負傷後,和另外幾名傷員及兩名醫務人員留守信宜雲開隱蔽養住,傷愈後,通過秘密交通線進入粵中,找到了東進部隊司令部。
1948年7一8月問,黃飛被派往香港參加中共香港分局舉辦的學習班。10月初,返回粵中,參加組建新(興)、恩(平)、開(平)總隊。黃飛受命為中共新恩開中心縣委委員,新恩開總隊長。同年12月28日,黃飛率隊抵恩平縣鵬崗村活動,敵軍三百餘人進犯。在指揮戰斗中,黃飛中彈犧牲。時年二十七歲。
恩平縣人民永遠緬懷這位人民的兒子,鼓勵人們在先烈開辟的大道上永向前進。
黃飛原名黃士傑,曾用名黃文升,廣東省花縣(今花都市)新華區黃岐山村人,1921年出生於香港一位中醫家庭,年少時先後就讀於廣州市四十九小學、培英小學西關分校、香港華僑中學和華南中學。
黃飛少懷大志,尤富愛國思想,讀高中時,正值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起,耳聞目睹日寇的暴行。
1937年7月抗戰爆發,黃飛熱血沸騰,積極投身香港學生抗日救亡運動,次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改名黃飛。同年10月,參加香港學生賑濟會組織的青年回國服務團,任一團特別支部宣傳委員。期間,他不但自己投身抗日救亡運動,而且還動員家人參與。他介紹六弟黃士超加入學生賑濟會和民族解放先鋒隊,介紹十妹黃美韶、十一弟黃士尊、十二弟黃士儀加入兒童團,一起參加抗日救亡活動。
1938年冬,學生賑濟會組團回國服務,黃飛帶頭報名參加,時適接中山大學錄取通知書,但他以救國為重,毅然棄學,隨服務團返廣東寶安從事抗日宣傳。同年12月,他轉赴廣東高州一帶繼續宣傳抗日,並任雲潭鄉工作隊隊長。
1940年,服務團被國民黨反動派強令解散,黃飛即轉往曲江,改名黃文升,在國民黨第十二集團軍余漢謀部工作,後來國民黨發現其政治面目,下令逮捕他,他只得撤離,再赴高州一帶開展革命活動。1942年,到廉江縣白鴿港新民小學以教書為掩護,開展抗日活動。
1945年1月,黃飛參加南路人民武裝起義,任南路人民抗日游擊隊大隊長,轉戰雷州半島、吳川、化州、廉江、合浦、靈山、博白等地。他不但英勇善戰,而且有藝術特長,以攻心戰術瓦解敵人鬥志。他曾繪了一幅漫畫,描繪一位日本老太婆牽著牛艱難地爬山,還配上一首詩。詩曰:
爬上富士山,向西望太陽;
太陽紅光沉海底,我兒白骨葬沙場。
這首詩,由被俘的日兵譯成日文傳播,使不少日兵士氣低落。
1947年5月,黃飛任粵桂邊區人民解放軍新四團副團長。7月,他率隊在廉江縣牛頭營擊潰來犯的國民黨軍。10月,晉升團長。1948年4月,任南路東征獨立團團長,他率隊粉碎敵人的圍追堵截,抵信宜縣,又在白雞嶺與敵激戰,不幸負傷,傷愈後到達粵中地區找到東進司令部。同年七八月間,奉派赴香港參加中共香港分局舉辦的學習班,10月初返回粵中,任中共新恩開中心縣委委員、新恩開總隊長。
1948年12月28日,他率新恩開總隊赴恩平鵬崗村活動,迎擊來犯的國民黨軍300餘人。他在山上指揮戰斗,敵彈中胸,遂負重傷。在護送去夾水醫療站途中犧牲,時年27歲。
黃飛犧牲後,遺體葬於夾水。1955年恩平縣人民政府將其遺骨遷葬於恩城河南公園,立黃飛墓。1985年5月再遷至現址,建黃飛紀念亭。
黃飛紀念亭坐落在恩平市恩城鰲峰山東麓,佔地面積約300平方米,為水泥鋼筋結構,形似傘狀。亭後是拱形烈士墓室,正中嵌黑底白字的「黃飛烈士之墓」碑石,其後是一大型水泥碑牌,上刻碑文,記述烈士生平業績,背刻「紀念黃飛烈士,赤膽丹心照鰲峰」及「原香港學生賑濟會學友捐立」等文字。
紀念亭四周廣植十里香樹及松柏,四季常青,正是:山水有情,長埋烈骨;清風明月,永伴忠魂。
Ⅳ 查現任永新公安局局長
永新縣公安局領導分工
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縣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溫陽照主持公安局全面工作;
副縣級幹部、縣公安局政委劉劍協助局長主持公安局日常工作;
副局長左斌:協助局長分管辦公室、信訪科、警務保障室、指揮中心、煙閣派出所工作;
副局長段小榮:協助局長分管治安大隊、特巡警大隊、保安公司、消防大隊、文竹派出所工作;
黨委副書記、交警大隊長彭佐梅:主持交警大隊工作,協助局長分管看守所、拘留所、武警中隊和龍門派出所工作;
工會主席何弟森:主持工會工作、協助局長分管戶政科、江口派出所、共青團、婦委會工作;
副政委劉瑞祿:協助局長分管政工科、宣傳、國保大隊、出入境管理、龍源口派出所、老幹部工作,協管黨建、思想政治工作;
副局長劉平芳:協助局長分管刑偵大隊、網監大隊、情報信息研判科、蓮州派出所、象形派出所工作;
副局長唐靈龍:協助局長分管經偵大隊、國土警察大隊、法制大隊、里田派出所、沙市派出所工作;
紀委書記劉學軍:主持紀委工作,協助局長分管警務督察大隊、監察、審計、禁毒大隊、懷忠派出所、高橋樓派出所工作。
黨委委員、交警大隊教導員李建華:協助局長和交警大隊長協管交警大隊工作、分管石橋派出所工作;
黨委委員、禾川派出所所長朱陽華:協助局長負責禾川派出所工作;
黨委委員、小屋嶺派出所所長賀忠凌:協助局長負責小屋嶺派出所工作;
黨委委員、東里派出所所長左平安:協助局長負責東里派出所工作;
黨委委員、刑偵大隊長劉細元:協助局長和分管副局長協管刑偵大隊工作;
黨委委員、經偵大隊長歐陽曉東:協助局長和分管副局長協管經偵大隊工作。
Ⅵ 主持人倪萍個人簡歷
倪萍,1959年2月16日出生於中國山東省威海市榮成,主持人、演員和作家,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
1970年,畢業於青島觀象二路小學,父母親早年離異,她一直生活在單親家庭里。
1976年,畢業於山東省青島第三十九中學,現中國海洋大學附屬中學。
1979年,考取山東藝術學院,離家前,她一個人到派出所把名字改了,跟媽媽姓倪,學習期間,倪萍參加了電影《山菊花》的拍攝。
1990年進入中國中央電視台,先後主持了13屆春節聯歡晚會,1992年,獲得第6屆星光獎最佳主持人獎,1993年又獲得了第7屆星光獎最佳主持人獎。
1994年,獲得第1屆全國廣播電視「百優雙十佳」節目主持人金話筒獎。
2002年,與楊亞洲導演首次合作電影《美麗的大腳》並獲得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
倪萍的第一任男朋友是演小品的郭達,但郭達家庭特殊,最終因為郭達的母親反對而分手。
1991年,倪萍和陳凱歌同居,1996年二人分手,倪萍在《日子》一書中,對這段情感的描述為「這是一段沒有自尊、失去自我的日子」。
倪萍的第一任丈夫是在山東時結合的,早年在山東工作的倪萍因賭氣匆匆走進婚姻,並育有一女,後來,倪萍調到北京中央電視台工作後,二人分道揚鑣。女兒被判給了前夫。
1997年,倪萍與王文瀾結婚,1999年40歲的倪萍生下兒子虎子,2005年與王文瀾離婚。
2005年,與王文瀾離婚後不久,就與多次合作過的導演楊亞洲喜結連理,低調辦完了婚事。
(6)市局徐忠嶺個人簡歷擴展閱讀
倪萍始終是個優秀的主持人,她很善於把握人的感情心靈,作到以情動人,她在主持方面有很高層次的專業積累,同時她又是一個非常愛讀書的人。倪萍,連續十幾年主持收視率在十億觀眾左右的大型晚會「春節聯歡晚會」。
無論從主持人身份還是演員身份來評價倪萍,她都是個有才華的女性。 倪萍的姥姥活了99歲,「姥姥不識字,但話語中總是充滿了生活的智慧和哲理。」倪萍說,「這些話都已經滲入到我的骨子裡,我教育我的孩子在用姥姥的智慧。」倪萍的喜劇天賦,那真的是叫好。
她確實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主持人的真實狀態,她也給人帶來很多優秀電影、是金雞獎影後。倪萍:主持人經歷是我演戲最大障礙我喜歡演內心張力大的人物,我選擇的角色全都具有這個特點。正像你所說的,這些角色離我的生活很遠,畢竟我有房有車,並且很早就有錢了。
這與我飾演的底層人物生活相去甚遠。所以,我演每一個角色都十分投入和忘我。我想讓觀眾忘記我是主持人倪萍,讓我自己也忘記自己。有時候,我為了演好一個底層人物,一頭扎進人物的真實生活中,3個月都不換1件衣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倪萍
Ⅶ 李四光簡歷
李四光簡歷
1889年10月26日 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回龍鎮下張家灣村。
1904—1907 年留學日本,入東京宏文學院普通科學習。
1905年8月 在東京加入中國同盟會。
1907年—1910年7月 入大阪高等工業學校舶用機關科學習造船機械。畢業歸國後任湖北中等工業學堂教師。
1911年10月—1912年8月 先後任湖北軍政府理財部參事,湖北軍政府實業司司長,湖北省同盟會支部書記。
1913年10月—1918年6月 入英國伯明翰大學,先學采礦,後學地質學。畢業時獲自然科學碩士學位。
1920年 歸國,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
1928年1月 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
1931年 英國伯明翰大學授予自然科學博士學位。
1934年—1936年4月 在英講學,接受挪威奧斯陸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937年11月 率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遷廣西桂林。
1948年8月 赴英出席在倫敦召開的第18屆國際地質學大會。
1950年5月 回到北京。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主任,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主席。
1951年4月 當選為世界科學工作者協會執行委員會副主席。
1952年9月 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部長。
1956年2月 成立地質力學研究室,兼室主任,1958年室改成所,兼任所長。
1958年6月 被蘇聯科學院授予國外院士。8月任中國科學院原子能委員會主任。9月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9年4月 被選為中國共產黨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1970年8月 任國務院科教組組長。
1971年4月29日 逝世於北京。
Ⅷ 漆宇勤的人物履歷
1981年11月出生於江西萍鄉一個叫邊塘的小山村中一個名叫「龍背嶺」的村落,父母均是農民。
1990 年,父親去世,家境陷入極度貧寒。
1997年,在萍鄉一份名叫《紅杏》(內部刊號,每期發行量約4萬份)的報紙上發表處女作,當年共在該報發表習作10餘篇。
1998年,獲得江西省中學生寫作比賽第一名;同年,陸續在《萍鄉日報》和湖北、江蘇等地的刊物發表散文數篇。
1999年—2000年,陸續在各地刊物發表散文十餘篇;在學校內發起成立臨泉文學社,編輯油印刊物《臨泉》。
2000年,9月他考入大學,有了系統閱讀的機會。進入學校後成為校園文學報《苔花》的主編,擔任學校校報編輯和學生記者團團長,在這個崗位上寫了大量平庸的新聞稿;同年加入萍鄉市作家協會。
2001年,在大學內發起成立飛廉文學社,主編社刊《飛廉》;同年加入江西省作家協會。
2002年,年底開始學習寫詩歌;同年獲得江西省大學生寫作大賽一等獎。
2000年—2003年間,陸續在各類刊物發表散文詩歌若干。
2004年,大學畢業,通過公務員考試進入萍鄉市政協工作。詩歌《稱呼》發表於《創作評譚》2004年第3期;詩歌《春天》發表於《散文詩》2004年6月;詩歌《懷念一把老蒲扇》發表於《創作評譚》;詩歌《火車經過家鄉》、《中心公園的流動養蜂場》、《傍晚,走進一隻螞蟻的眼睛》發表於《詩刊》2004年11月上半月刊;詩歌《幸福生活》發表於《陽關》。本年度共發表詩歌50餘篇次,另有散文約10篇發表於省、市報刊。
2005年,詩歌《四月,石頭開花》、《關於鄉下的家》發表於《陽關》4期;詩歌《紅薯》發表於《詩潮》2005年3-4月號;詩歌《豐收》、《老玉米》、《忠誠》發表於《延河》4期;詩歌《卑微的生活》(組詩四首)發表於《歲月》6期;詩歌《石頭開花的季節》、《春日,早上6點30分》、《面壁》發表於《農村青年》7期;詩歌《稱呼》發表於《都市文學》3月;散文詩《無序的組合》發表於《中國散文詩》2期。詩歌《漆宇勤的詩歌》(三首)入選《詩屋2005年選》(珠海出版社);詩歌《漆宇勤詩二首》入選《詩地理2005年選》;詩歌《漆宇勤的詩》(二首)入選《詩觀察2005年選》。本年度共在各類報刊發表詩歌80餘篇次、散文約20篇次,另發有深度社會新聞百餘篇、常規新聞報道200篇次。
2006年,詩歌《漆宇勤的詩》發表於《燕趙詩刊》2006年第三、四合期(中國新詩巡展專號);詩歌《嚮往西部》發表在《星星》詩刊2006年第8期;詩歌《拾穗的人》、《對話》發表於《延河》2006年第2期;詩歌《漆宇勤的詩》發表於《創作評譚》2006年第1期;詩歌《面朝田野》(組詩5首)發表於《歲月》雜志2006年第5期;詩歌《桃花,最初的怒放》收入《中國網路詩歌精選》(中國文學藝術出版社);詩歌《一些樹木生長在廣場》入選《2006中國最佳網路詩歌》;漆宇勤的詩三首入選《詩屋2006年度詩選》(珠海出版社出版);散文《金黃》發表於《創作評譚》2006年9月號。本年度共在全國各類報刊發表詩歌100餘篇次、散文10餘篇次;本年度開始嘗試感悟短文和時評的創作,有10餘篇感悟短文和時評發表於《中國民航報》、《重慶日報》等省級以上刊物。另有新聞報道200餘篇次發表於省、市報刊。
2007年,詩歌《與現實很近的草原》、《平遙:時間只是一個概念》入選《詩觀察2007年年選》(吉林音像出版社出版);詩歌《一語成讖》入選《2007中國最佳網路詩歌》(中國文化出版社);詩歌《讓荒野更荒》等三首發表於《合肥晚報》2007年2月8日;詩歌《流動》(外二首)發表於《當代小說·下半月》2007年第4期;詩歌《月色芬芳》(外一首)發表於《青島文學》2007年7月;散文詩《午後,和一本書對視》發表於《散文詩》2007年第8期;組詩五首發表於《詩選刊》2007年第10期;散文《剃頭匠》發表於《文學與人生》2007年11月;詩歌《回到龍背嶺》(組詩四首)發表於《文學與人生》2007年11月。本年度共在全國各地報刊發表詩歌100餘篇次、散文20餘篇次。有哲理感悟短文和愛情感悟短文60餘篇次在《意林》、《經濟晚報》、《揚子晚報》、《特別關注》、《思維與智慧》等省級以上報刊發表或轉載;另有新聞報道近300篇次發表於省、市報刊。
2008年,詩歌《灌漿》發表於《綠風》2008年第四期;詩歌《秋風》發表於《中國鐵路文藝》2008年第5期;詩歌《鄉居:回到寧靜》(組詩五首)發表於《江西日報》2008年8月29日;詩歌《囈語或一次逃離》(組詩四首)發表於《文學與人生》2008年第11期;詩歌《給童素心》等四首入選《默然愛你》一書(濟南出版社);詩歌《萍水相逢》(組詩十三首)發表於大型詩叢《詩》(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第13卷;詩歌《重新點亮的燈:6452盞》入選《同飲一江水》(文匯出版社出版)、《撼動的情與魂》(江西教育出版社)、《五月的祈禱》(南海出版公司)等書;《漆宇勤的詩二首》發表於《北方作家》2008年第四期。本年度在全國各地報刊發表詩歌150餘篇次、散文20餘篇次。有哲理感悟和愛情感悟短文80篇次在《意林》、《新民晚報》、《遼寧青年》、《讀者》、《視野》、《報刊文摘》、《青年文摘》等刊物發表和轉載;另有新聞報道200餘篇次發表於省、市報刊。
2009年,散文《夢在江南一柄傘》發表於《歲月》2009年第2期並配發簡歷、照片重點推出;散文《曾經一燈如豆》發表於《半島晨報》、《北京晨報》、《江西日報》、《寧夏日報》等報刊並獲中共江西省委宣傳部主辦的國慶徵文一等獎;散文《粉筆記憶》獲「回顧與展望——中國教育60年」大型徵文活動一等獎;詩歌《蒓鱸之思》(外二首)發表於《江西日報》2009年3月20日;詩歌《漆宇勤的詩五首》發表於《青春潮》(原《福建青年》)2009年第7期;詩歌《一莖花藤攀上窗檯》發表於《乾坤詩刊》(台灣)第51期秋季號;詩歌《老木匠半眯起眼睛》、《正午的太陽泛著白》發表於《文學與人生》2009年第8期;詩歌《這一刻我突然想起》、《晝伏夜出的人》發表於《詩歌月刊》2009年第7期;詩歌《月亮出來了》、《蘇醒》、《老木匠半眯起眼睛》、《當竹排在綠色中游動》入選《80後詩典》(中國文聯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詩歌《鄉居:回到寧靜》(組詩)入選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詩刊社選編《中國當代詩庫》(2008卷);詩歌《懷念》獲得光明日報、中國詩歌學會主辦的第二屆屈原杯全國詩歌大賽優秀獎。本年度有詩歌近200首(次)發表在《西江月》《威海晚報》《中國國土資源報》《珠江商報》等近百家報刊;有哲理感悟和愛情感悟短文60餘篇次在《遼寧青年》、《讀者》、《才智》、《青年文摘》、美國《僑報》等數十家刊物發表和轉載;有時評作品50餘篇次發表於《海峽導報》、《重慶晚報》、《長江商報》等數十家報刊;有散文30餘篇次發表於《桂林晚報》、《當代散文》、《光華時報》等數十家報刊;有新聞報道200餘篇次發表於省、市報刊。
2010年,詩歌《越走越遠》(組詩8首)發表於《詩刊》2010年4月下半月刊「特別推薦」欄目,配發照片和簡歷重點推出;詩歌《漆宇勤的詩》發表於《詩詞月刊》2010年第2期;詩歌《一根稻草在風中瑟瑟旋轉》發表於《語文教學與研究·讀寫天地》2010年第7期;詩歌《屈楚詩二首》(《後悔》、《一動不動》)發表於《北方作家》2010年第3期(總第181期);詩歌《我養了一片雲》發表於《常德晚報》2010年1月5日並被《格言》2010年8月下半月、《可樂》2010年9月轉載;詩歌《漆宇勤的詩》發表於《廈門文學》2010年第一期;詩歌《煙火愛情》發表於《北京文學》2010年第3期;詩歌《安於生活》(組詩,包括《屬於我的葡萄》《停頓》《回歸》《老得真快啊》《和繼父的一次談話》)發表於《青海湖·太陽河》2010年第3期(總第137期);詩歌《從季節的豁口路過》(組詩,包括《桃花即將盛開》、《補》、《濕》等)發表於《澳門月刊·華文百花》2010年第一期;詩歌《鄉居》被《青年文摘》2010年第14期(7月下半月刊)轉載;詩歌《工地上的男人抱起一隻小狗》發表於《台灣詩學》2010年3月;散文《偷青》發表於《江西日報》2010年2月26日;散文《被用舊的花》發表於《草地》2010年第1期(總第168期);本年度另有大量散文、詩歌、感悟短文和時評等作品發表於《特別關注》、《知識窗》、《民主與法制時報》、《家庭主婦報》、《常州晚報》、《山東青年》、《知音女刊》、《知音美文》等各地報刊;有二十餘篇感悟短文與散文被選入高等教育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等地出版的多中選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