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央電視台主持人侯豐出生日期
中文名
侯豐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遼寧鞍山
職 業
主持人
畢業院校
中國傳媒大學
代表作品
24小時
主要成就
第五屆全國「金話筒獎」金獎
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性 別
男
2. 侯姓簡介
侯姓中的「侯」抄拼音"hóu」並非「候姓」。現在很多身份證侯姓都誤製做成「候XX」,由於身份證和本人簽名不一致給生活工作帶來不便。侯姓,中國百家姓之一。一部分源於姬姓,一部分源於少數民族的改姓。最初主要聚集在河南山東,後分布全國各地。詳情:http://ke..com/link?url=lvy-_
3. 楊班侯的個人簡介
楊鈺(1837-約1892?),字班侯,楊露禪的次子。生於道光十七年,自幼隨父習太極拳版術,終日權孜孜苦練,不間寒暑。但是露禪課督嚴厲,不使少息,經常受體罰,幾乎想逃跑。根據河北永年縣志記載:楊班侯像貌清瘦,富有臂力,幼承嚴父真傳,學武悟性極高,騰挪跳躍,象猿猴一樣,尤其擅長太極大桿技術,掌握了太極拳的奧秘。他繼承了乃父衣缽,武功卓絕。約在清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19歲時隻身來北京,先跟其父楊祿禪在端王府教拳。一說在淳王府內教授其子侄習武。後在北京新橋香餌胡同設場授徒,因不被時人所識,又沒重視其攻防作用,一度被冷漠。後經楊露蟬親臨指導,自此楊氏太極拳播傳於北京市井,漸及全國。
班侯性格剛烈,脾氣暴躁,好打不平,善用散手,屢挫京師強梁,年尚未滿二十,已經是名滿京華。尤其是拳擊雄縣劉武師和北京西四牌樓比武教技兩件傳奇軼事,至今人們尚津津樂道。
後到清政府旗營任教官,得授戴藍翎武德騎尉一職。
4. 侯衛東官場筆記的內容簡介
一部逐層講透村、鎮、縣、市、省官場現狀的自傳體小說!有史以來最暢銷的官場小說,被譽為「中國官場通俗教科書」,先後獲得西湖類型文學獎銅獎、最佳官場小說獎等眾多主流獎項,並得到聯想創始人柳傳志的多次推薦。
304位各級別官員,84起官場風波,66個黨政部門,23次微妙的調動與升遷,交織進1個普通公務員的命運——侯衛東的這本筆記,將帶您深深潛入中國公務員系統龐大、復雜而精彩的內部世界,從村、鎮、縣、市一直到省,隨著主人公侯衛東的10年升遷之路,逐層剝開茫茫官場的現狀與秘密。
讀完本書,官場對於您將不再是一個模糊、雜亂的概念,而是一張張清晰、熟悉的面孔;那些粉墨登場的芸芸百官,那些表情背後的心思,看似突如其來的話語,都在小說的跌宕起伏中,一一露出了他們的本來面目。304位各級別官員:
從村級幹部到省市領導,304個官員陸續登場,主要人物亦多達107個,有人正直廉潔、有人陰險狡詐、有人剛正不阿、有人左右逢源,芸芸百官,千姿百態,光明磊落,陰陽怪氣,活脫脫一幅官場浮世繪在您眼前徐徐展開。
84起官場風波:
農村計劃生育、鄉鎮換屆選舉、幹部經商、國企改革、群眾上訪、權錢交易……從最基層的鄉村執法到高層的反腐風暴,每一件看似平常的公務背後,突起官場無盡風波,一波接著一波,一波覆蓋一波,相互重疊,彼此湮滅,卻又生生不息。
66個黨政部門:
從省政府到鎮黨委、到人大、政協四大班子、組織部、公安局、財政局、開發區、駐京辦等等、等等;跟隨主人公侯衛東的調動與升遷,你將在中國公務員系統內進行一場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旅行,了解各個部門的職能、運作及相互關系。
23次微妙的調動與升遷:
一個人的調動,牽連著一群人的利益與命運;一個人的升遷,維系著更多人的命運與悲歡。全書涉及詳解的23次調動與升遷,繁復微妙,各異其趣,有的看似水到渠成,有的看似異峰突起,有的機緣巧合,有的命中註定,但無一不是嚴格地遵循著官場上的規則和規矩,往往讓人若有所思,常常讓人若有所得。
5. 侯耀文的簡歷
侯耀文(1948.7.17-2007.6.23),男,在北京出生,滿族人。我國著名的相聲作家、表演藝回術家、國家一級演員。
自幼受答其父侯寶林的熏陶,1960年登台,有四十七年的藝齡。
1984年,他獲得中國十大笑星的稱號,在全國的相聲大獎中,名列前茅。
於1993年獲美國華美藝術學會頒發的 「國際藝術成就證書」。
生前任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中國鐵路文工團總團副團長、說唱團團長,主管曲藝說唱業務。創作近500多個相聲段子,編輯出版《舞台相聲作品選集》。
侯耀文的表演幽默、生動,刻劃人物栩栩如生,門生有郭德綱、陳寒柏、常寬等,其相聲作品在海內外有廣泛影響。
2007年6月23日18時30分在北京昌平區沙河玫瑰園別墅中病逝,享年59歲。
6. 巾幗英雄秦良玉的一生簡歷
【名將簡介】 秦良玉(1574~1648年) ,字貞素。明朝末期戰功卓著的民族英雄、女將軍、軍事家、抗清名將。四川忠州(今屬重慶忠縣)人。官至明朝的光祿大夫、忠貞侯、少保、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四川招討使、中軍都督府左都督、鎮東將軍、四川總兵、提督、一品誥命夫人。 《明史》、《南明史》等史書記載到:「良玉為人饒膽智,善騎射,料敵如神,兼通詞翰,儀度嫻雅,而馭下嚴峻。」自幼從父秦葵習文練武。 根據重慶官方對秦良玉所遺留下來的衣物等遺物測定,其身高約1米86左右。 秦良玉一生戎馬40餘年,足跡遍及長城內外、大江南北、雲貴高原、四川盆地。秦良玉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單獨載入正史·將相列傳(非列女傳)的巾幗英雄。唯一憑戰功封侯的女將軍。為數不多的文武雙全女子。郭沫若曾撰文贊譽秦良玉:「像她這樣不怕死不愛錢的一位女將,在歷史上畢竟是很少的」。北京宣武門四川營胡同就是她北上勤王屯兵遺址(門上刻「蜀女界偉人秦少保駐兵遺址」十二大字)。 【良玉年譜】 萬曆二年(1574年)正月初二申時,良玉出生於一個歲貢生的家庭。她自幼深受封建家庭「執干戈以衛社稷」的思想影響,從其父秦葵操練武藝,演習陣法,顯露出一般女子所難企及的軍事才能,素以「饒膽智、善騎射、熟韜略、工詞翰、儀度嫻雅、而馭下嚴峻」稱著於世。幼年時代秦良玉就樹立了一顆掌軍掛帥的雄心。秦葵曾對她說:「惜不冠耳,汝兄弟皆不及也。」她答道:「使兒掌兵柄,夫人城,娘子軍不足道也」。 巾幗英雄 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嫁石柱宣撫使馬千乘為妻,她激勵其夫並幫助其在石柱建立了一支「戎伍肅然」為遠近所憚的"白桿兵"。史料載道:「(良玉)間語千乘曰:『今天下多故,石砫界黔、楚、蜀交,不可不練兵為保境計。且男兒當立功萬里,繼先高祖新息侯家聲,何區區固吾圉為?』千乘唯唯。與侯同治兵,每號令必商之侯。其下皆畏敬侯,至不敢仰視。而侯實溫文嫻雅,士樂為之用。此皆侯如事,舊史並無記載。」 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與其夫千乘到播州(今遵義)參加平定楊應龍叛亂之戰,扼賊鄧坎。《明史》載道:「明年正月二日,賊乘官軍宴,夜襲。良玉夫婦首擊敗之,追入賊境,連破金築等七寨。已,偕酉陽諸軍直取桑木關,大敗賊眾,為南川路戰功第一。賊平,良玉不言功」。「女將軍」稱號遂傳開。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十一月,川貴總督王象乾疏言:「……八路皆三萬為率,七路擒斬多者五六千,少者不下三四千,王[土]司中如冉御龍兵八千,擒斬不止八百,馬千乘兵三千,擒斬八百七十五名顆,千乘之妻秦氏報效不支餉,兵五百,擒斬一百一十七名顆,而二家且口奪桑木、大灘等險關,意不言功,何其勇且順也……」。 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八月,馬千乘因開礦事得罪太監邱乘雲,瘐死雲陽獄中。按土司夫死子襲,子幼則妻襲之制,秦良玉襲任石砫宣撫使。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六月,後金兵入侵遼東,朝廷詔令徵兵援遼。良玉遣其兄邦屏、弟民屏率五千白桿兵先行,接著自統精卒三千與子祥麟趕赴遼東戰場。邦屏、民屏率兵抵遼陽後奉命鎮守沈陽西南渾河附近。 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後金兵圍困沈陽。邦屏等奉命馳援,兵至渾河,悉沈陽失守,眾軍同仇敵愾,「白桿兵」一馬當先,勇渡渾河。在橋北結營未緒,即遭敵四面襲擊,與友軍以萬餘人抵敵數萬人,殺敵數千人。惡戰中敵主力趕到,明軍寡不敵眾,邦屏率部英勇拼殺,和士兵千餘捐軀沙場,民屏身負重傷突圍脫險。史載此次血戰為「遼左用兵以來的第一血戰」,兵部尚書張鶴鳴奏稱:「渾河血戰,首功數千,實石砫、酉陽二土司功。」 同年(1621年),四月,秦良玉親統精卒三千北上,鎮守榆關(今山海關),在附近與後金兵遭遇,激戰中,祥麟目中箭,尤拔矢逐賊,斬獲如故,敵驚退,被軍中譽為「趙子龍」、「小馬超」。朝廷聞報,熹宗御賜「忠義可嘉」匾額,並賜良玉誥命夫人,進二品服,並命良玉回川再徵兵二千赴援。 同年(1621年),九月,永寧宣撫奢崇明叛,適逢良玉回川,奢遣使結盟,良玉斬使留銀,轉戰重慶、成都和瀘州等地,收復新都。 天啟二年(1622年),白桿兵解成都之圍。回師克二郎關、佛圖關,復重慶。命封夫人,賜誥命,復授都督僉事,充總兵官。 天啟三年(1623年),秦良玉打敗永寧奢崇明軍,平定全川;同年平定「松藩叛亂」。 崇禎三年(1630年),永平四城失守,畿輔震動,詔天下勤王,各方將領自保不暇,逗留不前,獨秦良玉慷慨誓眾,率翼明捐資濟餉、裹糧率師,晝夜兼程,再次馳援京師。崇禎皇帝優詔褒美,晉封都督同知,掛鎮東將軍印。召見平台,賜彩帛羊酒,並賦四詩旌其功。 崇禎四年(1631年),秦良玉在保衛大凌河築城戰斗中,再建「首功」。 崇禎六年(1633年),良玉自京師還,專防川東。馬祥麟、張鳳儀、秦翼明留守京師 崇禎七年(1634年),張獻忠入川,秦良玉與正好回川的兒子馬祥麟前後夾擊,在夔州(奉節)打敗張獻忠,使之退走湖廣。 崇禎十三年(1640年),羅汝才犯四川,秦良玉領兵至,汝才不戰而逃,秦良玉率白桿兵追擊,在巫山和夔州重創羅汝才農民軍。並奪其大纛。擒其渠副塌天。 崇禎十七年(1644年),督師楊嗣昌盡驅賊入川。 張獻忠、羅汝才聯軍再犯四川,殺老將張令,秦良玉馳援夔州,然不敵聯軍,因川撫邵捷春不用其計,以致全川淪陷,秦良玉退回石柱。 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軍攻佔北京,大舉南侵,秦良玉已年七十三歲,毅然接受隆武政權賜封太子太保、忠貞侯封號以及「太子太保總鎮關防」官印,繼續高舉扶明抗清的旗幟,准備前往福建抗清,然鄭芝龍叛變,隆武帝被捉,未能成行。 南明永曆二年(1648年),在西南的永曆皇帝派人加秦良玉太子太傅,授「四川招討使」。久卧病床的一代女豪傑,聞之瞿然而起,拜伏受詔,感泣道:「老婦人朽骨餘生,實先皇帝(崇禎)恩賜,定當負弩前驅,以報皇恩!」使者大喜,即刻回朝復命,可惜的是,幾日之後,秦良玉就因病重抱恨而終。 清順治五年 (1648年)五月二十一日,秦良玉薨於大都督府玉音樓,葬於石柱縣東3公里處、龍河北岸的回龍山(今石柱縣大河鄉鴨樁村),享年75歲,南明朝廷謚號「忠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