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王強的個人簡歷
緣於藍天夢進北航,師從新型殲擊機總設計師
童年,在王強的記憶里是有些苦澀的。在上小學的時候,他不幸患了急性腎炎,不得不輟學一段時間就醫。
出院後靜養的那段日子,小王強成了父母單點陣圖書館里的常客,他沉迷於《三國演義》、《林海雪原》、《我的大學》等各類文學作品之中,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
由於幾次生病,學業時斷時續,整個小學階段王強的學業一般。進入宜昌市十七中以後,在數學老師的指導下,他的數學成績突飛猛進,帶動了其他學科成績明顯進步,還擔任了勞動委員和副班長。
1979年,王強以勉強過線的分數考進宜昌市一中。時值剛剛撥亂反正,全國的校園里掀起了爭分奪秒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熱潮。王強一方面注重鍛煉跑步,課余時間踢足球、打排球,身體素質越來越好;一方面刻苦學習,成績提高很快。1981年5月,全省組織預考,王強取得了全市(當時地市分設)第二名的佳績。兩個月後的高考,王強考出了全班第一(489分)的高分。當時這個成績可以上北大,但在填報志願時,因為從小就有一份濃濃的藍天情結,王強毅然填報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並順利被錄取。
北航成立於1952年,是一所具有航空航天特色和工程技術優勢的多科性、開放式、研究型大學,肩負著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基礎性、前瞻性科學研究,以及戰略高技術研究的歷史使命。作為新中國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學府,北航一直是國家重點建設的高校,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的重點高校。
開學典禮上,著名空氣動力學家沈元院長號召全體新同學要以振興中華為己任,獻身祖國的航空航天事業,王強心潮澎湃,把這些話默默記下。
進入心儀的象牙塔,王強如魚得水,愛泡圖書館,操場上也常有他生龍活虎的身影。他擔任了班上的團支書,每學期各科成績優良。大三暑假,學校組織同學們前往沈陽飛機製造公司實習,在觀看了我國新型殲擊機的試飛表演後,王強內心受到了強烈的震撼,堅定了他報考研究生、繼續在這一領域求索的決心。
本科一畢業,王強如願以償考取了北航五系流體所碩士研究生,導師為著名飛機設計氣動力學專家、當時正在進行飛行試驗的我國某型殲擊機總設計師、北航兼職教授顧頌芬「雙料」院士。
初生牛犢勇攀高峰,課題研究成果填補世界空白
顧院士在航空工業界享有極高聲譽,他主持研製的某型殲擊機當時是我國空軍的主戰機種之一。王強考上研究生後不久,顧院士從沈陽來北京,給王強等一批弟子送了一本書,書中講的是前蘇聯飛機設計師雅可夫列夫勇攀事業高峰的故事。從這本書里,王強讀出了導師對他們的殷切期望。
王強的研究生課題是「復雜翼身組合體外掛物減阻的計算和試驗研究」。這是一個工程性很強的項目,來源於我國新型殲擊機的生產實踐。王強從零開始,採用國外通用的有限基本解方法編寫了復雜翼身組合體三維流場的計算程序,分析計算了翼身組合體流場與外掛物相互作用的有利干擾和不利干擾,可以降低約2%的飛機巡航阻力,相當於增加50公里的飛行航程,這項研究成果得到了顧院士和校內專家的高度評價。
碩士畢業後,經顧院士推薦,王強報考了李椿萱院士的博士研究生。針對王強的特點,李院士建議他參加「運載火箭熱底部流動」課題組,作為博士的研究方向。在李椿萱院士和趙鶴書教授的精心指導下,王強開始進行「運載火箭底部阻力計算方法研究」的課題研究工作,重點研究我國下一代大型運載火箭和天地往返運輸系統底部阻力的計算方法。為了探索國內外同類火箭底部阻力估計過大的問題,王強查閱了大量資料,進行了無數次理論計算和分析,設計出非常實用的計算程序在計算機進行數值模擬,終於找到了問題的症結所在。
要計算火箭底部流動的化學反應,需要用到化學反應動力學和非平衡態熱力學等多方面的知識。為此,王強廢寢忘食攻讀這兩門學科等有關基礎知識,並成功計算出含有化學反應的運載火箭底部阻力。這個課題在1991年通過了部級鑒定,翌年榮獲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這項研究成果後來在多項航天型號上推廣應用,填補了中國乃至世界在這個領域里的一項空白。
1992年7月,王強順利通過博士論文答辯,在北航飛行器設計及應用力學系獲得工學博士學位。北航熱情挽留他留校任教,多年在這里求學的生涯,讓王強深深愛上了這座美麗的校園,因此他欣然答應到動力系任教,主要從事飛機發動機矢量噴管和紅外隱身方面的計算和實驗工作。
艱辛付出豐厚回報,人生價值在事業中綻放光芒
1993年,年僅29歲的王強晉升為副研究員。而立之年,他被提拔擔任了動力系熱動力工程研究所副所長兼黨支部書記,成為北航青年教師中的佼佼者。由於工作業績顯著,1998年,王強被評為北京市高等學校「優秀青年骨幹教師」,同年擔任了熱動力工程研究所所長。
王強利用幾乎所有的休息時間忘我地開展科學研究,在他的時間表上,已經沒有了節假日,每天都要工作十幾個小時以上。功夫不負有心人,不斷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讓他的人生價值在事業中綻放出光芒。「矢量噴管內流特性數值模擬研究」和「排氣噴管超音段壁面排氣引射冷卻紅外抑制技術研究」獲國防科工委國防科技成果三等獎;「面向企業需要,注重工程特色,為國防工業培養高層次人才」、「『依託優勢學科,培養兩類創新人才』的探索與實踐」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2004年1月,王強經遴選為博士生導師,任北航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副院長,兼任「全國航空工程領域工程碩士教育協作組組長」,他多次主持召開全國航空工程、航天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培養工作研討會,並受聘為《航空發動機》、《推進技術》等刊物編委會委員。
2008年12月,王強挑起了學院分黨委書記的擔子,他不敢有絲毫懈怠,在他和同事們的努力下,學院各項工作蒸蒸日上,取得了一項項佳績。2011年11月,學院獲批國家教育部開展創新人才培養綜合改革的「試點學院」,瞄準國際一流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2012年,學院主辦「第一屆國際航空航天工程教育論壇」、協辦「第四屆噴氣推進與動力工程國際會議」,均獲得了圓滿成功。
在繁忙的工作之餘,王強筆耕不輟,「帶噴流的尾支風洞實驗模型底壓計算及分析」、「利用ENSAAP程序計算噴管超音段壁面排氣引射冷卻性能結果與分析」、「流體注入的軸對稱矢量噴管三維流場計算」等50餘篇學術論文在《空氣動力學學報》、《航空動力學報》和《推進技術》等國內外權威報刊雜志上發表。
王強致力於加強學院和企業間的交流合作,在他的積極推動下,近年來,學院先後與北京全四維動力科技有限公司、中航工業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簽署協議,設立「四維動力獎學金」、「黎明獎學金」,在獎勵一批熱愛科學、道德高尚、勤奮學習、團結合作精神強,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同時,也拓展了畢業生就業方向。
王強積極參與國際友好合作與交流,近年來,先後出訪了英國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巴斯大學、蘇薩克斯大學,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法國巴黎中央理工大學,美國普渡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多所大學。
2012年11月25日,殲-15飛機研製現場總指揮、中航工業沈飛集團董事長、總經理羅陽在工作崗位上殉職。驚聞噩耗,作為熟識多年的校友,王強心中無比沉痛。他組織學院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悼念活動,沉痛緬懷這位優秀的北航校友,號召全院師生以羅陽為榜樣,努力為祖國航空事業多做貢獻!
② 鄭源的個人簡歷
名:鄭源
英文姓名:Jacky
身高:164cm
籍貫:廣東 陽江
出生日期:1982.11.2
源的生日:10月初五
生肖:版狗
星座:天蠍座
健康狀權況:良好
畢業校院:星海音樂學院
專業方向:聲樂
專長:唱歌以及多種樂器
精通語言:粵語、國語、方言
擅長的樂器:二胡、鋼琴、吉他、鼓
喜歡的顏色:藍 黑、白
喜歡的運動:乒乓球
喜歡的音樂類型:爵士
最常說的話:謝謝
最崇拜的人:毛澤東
喜歡的藝人:張國榮、鄧麗君、周星馳、邁克爾·傑克遜(michael jackson)
③ 金文明個人簡歷
金文明
金文明,編審,上海市人,1936年生,畢業於上海師范大學中文系。曾任《漢語大詞典》編委,上海中醫葯大學出版社總編輯。1996年被評為「上海十大藏書家」之一。現任上海新聞出版局特聘圖書質量檢查組審讀專家,復旦大學出版社特約編審,《咬文嚼字》月刊編委。
金文明父母皆文盲,早年喪父,自幼家境困難,免費就讀教會小學,1948年小學畢業,考入靈糧中學(即今滬西中學),無力支付學費,要求減免學費未果,遂失學在家四年,大量閱讀舊體小說、志怪筆記,因學過繪畫,故解放初在里弄工作,後憑借「人民獎學金」考入育英中學,畢業後進入第一師范(中專),得遇著名學者胡雲翼先生(《宋詞選》主編),時為金文明語文任課老師,自茲影響金文明一生。
早年酷愛古典詩詞,曾師從著名詞學前輩胡雲翼先生,終身服膺其嚴謹治學的精神。中年轉攻《春秋左氏傳》,兼及音韻訓詁文學,於清代朴學中高郵王氏父子,桐城馬瑞辰,瑞安孫詒讓諸家尤致意焉。現代文學則散文,話劇,傳記,詩歌,小說無所不窺,尤喜關心民瘼,切中時弊之雜文,近賢佳作,諷誦殆遍,獨推魯迅先生為第一聖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主要著述有《金石錄校證》《語林拾得》《石破天驚逗秋雨——余秋雨散文文史差錯百例考辯》等。
金文明因為公開指出余秋雨文章中的文史差錯,引起了不小的爭議。有人說他是在炒作,有人贊揚他的嚴謹治學的作風。而余秋雨先生對此異常的惱怒和辯解更是引起眾說風雲。
附1:
金文明:我為什麼要「咬」余秋雨
文/陳海妮
由山西書海出版社出版的《石破天驚逗秋雨——余秋雨散文文史差錯百例考辨》於6月18日開始正式發行,因為其作者金文明「揪」出了余秋雨散文中130多處文史差錯,使該書尚未出版就引起了轟動效應。自然也有不少人心中暗暗稱奇——據說金文明只花了3個月時間將該書一蹴而就,如此短的時間他怎麼來得及將諸多文史知識一一考證?當代作家幾許,金文明又為何偏偏「專研」余秋雨的作品?記者采訪了現居上海的金文明。
愛之深關之切
金文明說,上世紀90年代初,第一次接觸到余秋雨的散文就深深喜歡上了,他認為余秋雨視野獨特,文筆優美,非常合從事了幾十年古代文學歷史研究的自己的口味,於是只要是余秋雨的文章,他全都找來細細研讀,當成美文欣賞品味,直到有一天,金文明發現了一個「不妥之處」——余秋雨在《山居筆記》中《十萬進士》一文中寫到「大量中國古代知識分子一生最重要的現實遭遇和實踐行為便是爭取科舉、致仕……」,有著深厚古文學功底的金文明記得「致仕」一詞是「告老還鄉」的意思,用在這句話里顯然是意思反了,為了保險起見,金文明立刻查閱了《辭海》,證實了自己的發現。從此以後,金文明腦子里就多了一根筋,讀起余秋雨的文章來也就更加仔細了。凡事就怕較真,金文明這一較真,就陸陸續續「咬」出了余秋雨的不少文史差錯,每發現一個,金文明就用小卡片記錄在案。身為《咬文嚼字》月刊的編輯,金文明幾次將自己的發現刊發在《咬文嚼字》上,並將刊物寄給余秋雨,可惜沒有得到余秋雨本人的任何反饋,只收到其助手金克林的來信,告知《咬文嚼字》編輯部「以後不要再給余秋雨先生寄這本刊物了」。余秋雨這種和其他被「咬」作家截然不同的態度,使金文明意識到,自己的考辨是不受歡迎的。
金文明的「咬文嚼字」沒有引起余秋雨的重視,卻在讀者中得到了反響,1998年末,一位名叫徐如顧的讀者給《咬文嚼字》寫了封信,語氣極其委婉地提出《秋雨散文》中《西湖夢》第三部分有幾處與史實不符的小疏忽,編輯部隨即將這封信轉給了余秋雨,一段時間後,余秋雨的回信《答徐如顧先生》(見《咬文嚼字》1999年2月號)從墨爾本飛來,除了在紙上為自己的散文辯解之外,還寫有如下一段:「我認為,年輕人熱愛文史知識不錯,但是大量非專業的年輕人沒必要過度地沉溺在浩如煙海又真偽難辨的古代文史細節間。因為這樣做既是個人的不幸,也是中國文化的不幸。」余秋雨此番觀點無疑激怒了金文明,這位對古代文學懷有深厚感情的老先生,怎麼也想不通,余秋雨作為一名大家,為何要如此打擊一個年輕人的積極性和信心,為什麼就不能寬容和謙遜一些呢?
而緊接著發生的一件事情,不僅再次激起了金文明的怒火,甚至惹惱了文化圈子裡一大批人,因為余秋雨的《霜冷長河》未上市就遭遇盜版,書名為《霜天話語》,令余秋雨非常生氣,公開發表了《余秋雨教授敬告全國讀者書》,在這篇檄文中他寫道:「一個人在大街上遇到搶劫,正要奮力追抓盜賊,突然橫向里沖出來兩個蒙面人,攔住被盜者說有重要的歷史問題需要盤問。」
這樣的措辭在金文明看來,無異於將寫批評文章的作者形容成了妨礙他打擊盜版的絆腳石,犯了眾怒,此事一時間成為文化圈的一件無人不曉的大事。金文明自然接受不了這樣不恰當的比喻,雖然時至今日他說到此事時仍然忍不住拔高聲調,但是當時的金文明的確還沒有立下出書的決心。
對年輕人的愛護之情才是金文明出書「咬」余秋雨的最大動力。金文明並不想針對余秋雨本人,因此記錄差錯的小卡片一放就是五六年,也就是僅僅當自己的資料存著,但是一次朋友間的閑談讓金文明覺得,出書一舉事不宜遲。
朋友告訴金文明,上海出過一本《余秋雨散文賞析》,其中選了《文化苦旅·道士塔》一文,該書在註解中將原文的甘肅學台「葉熾昌」改正為「葉昌熾」,但並未標明這是余秋雨的差錯,一個中學語文老師買了此書給學生上課,當說到「葉昌熾」時,有學生拿著《文化苦旅》對老師加以「駁正」,老師只好尷尬地回答:「當然以余先生的原作為准。」這樣一來,原本被糾正的錯誤再次走入了錯誤軌道。這讓金文明好不心焦,他實在擔心,很多文史知識會這樣被以訛傳訛。在朋友的鼓勵下,他終於下決心將自己的小卡片公諸於眾。
金文明特意將2003年1月新版的《文化苦旅》和2003年3月新版的《山居筆記》等全都買回家來,將一些曾經提請余秋雨注意的差錯仔細比對,當時他想,只要余秋雨改正了,這本書也就沒必要出了。結果令金文明非常失望,所有的錯誤依然故我。金文明不再遲疑,重新梳理自己五六年積累的小卡片,只花了3個月時間,就完成了《石破天驚逗秋雨》的書稿。因此,金文明笑稱,這本書實在是被「逼」出來的。
不完全差錯考辨
「舜逐三苗於三危」這句話是否出在《山海經》里?
考辨:各種版本的《山海經》都沒有這句話。
呂洞賓是道家的始祖嗎?
考辨:不是。「道家」是哲學概念,創始人是老子。余秋雨把他跟道教混淆起來了。道教創始人是漢代的張道陵。呂洞賓是唐代的道士,怎麼輪得到他呢?
「洛西」能不能翻譯成「洛水之西」?考辨:不能。洛水為東西流向的河水。只有洛北、洛南之稱。就像上海的黃浦江自南向北而流,故有浦東、浦西之稱,而沒有浦南、浦北的說法。「洛西」指洛陽之西。
開鑿莫高窟第一窟的前秦和尚的名字是「樂樽」還是「樂」?
考辨:古往今來的和尚哪有以「酒樽」為法名的。古代的文獻和現代所有的權威工具書都作「樂」。
柳侯祠中的《荔子碑》是不是柳宗元手書的?考辨:不是。此碑為北宋蘇軾所書。北宋隱士林和靖有沒有妻子和小孩?考辨:歷史早有定論:林和靖「不娶,無子」。史稱他「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余秋雨想推翻這個定論,但毫無根據。
歌頌王安石變法的《巷議》十篇是不是李師中寫的?
考辨:不是。應為吳孝宗所作。余秋雨「吳冠李戴」了。
蘇東坡最後一個官職是「舒州團練副使」嗎?
考辨:蘇軾最後一個官職是「朝奉郎」,不是「舒州團練副使」。
「年來四十發蒼蒼,始欲求方救憔悴」兩名詩的作者是蘇軾還是蘇轍?
考辨:這兩句詩為蘇轍所作,余秋雨先生把它拉到蘇軾頭上去了。
《岳陽樓記》是范仲淹在岳陽樓上寫的嗎?考辨:不是。當時范仲淹正在鄧州任知州,不可能到岳陽來登樓作文。寫作地點應在鄧州。
朱權編過《神秘曲譜》嗎?
考辨:朱權編撰的是《神奇秘譜》,不是余秋雨說的《神秘曲譜》。
託名「王敬軒」反對白話文的是劉半農嗎?
考辨:不是。應是錢玄同。
附2:
秋雨「樂」了,大家笑了
金文明
在5月2日中央電視台熱播的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上,作為綜合素質評委的余秋雨先生,在點評時引了一句古語「仁者樂山」,他把「樂」字念成了lè。據說有上萬觀眾打電話提出批評:這個「樂」字應當讀yào,念成lè是錯誤的。余秋雨則通過媒體作了辯解,他說:
古代的讀音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二千多年前孔老先生的確提出的是「樂(yào)山樂(yào)水」,但二千多年過去,我們到底是拘泥於傳統的文言,還是用現在的通用語言來讀解?
「仁者樂山」的「樂」古音讀yào,但我用現代語音讀lè也沒有錯。
這種辯解自在我意料之中。余先生是不會轉彎的,任何批評也是多餘的。本是小事一樁,作點說明即可,但余先生偏要一「樂」到底,偷著「樂」也好,明著「樂」也罷,讓余先生自得其「樂」吧。這里,我只能純粹從語言的角度談談「仁者樂山」的「樂」究竟該怎麼讀。
大家知道,無論是古代或現代,「樂」字都有兩種常見的用法:一是用作名詞,義為「音樂」,讀yuè;一是用作形容詞,義為「快樂」,讀lè。但「仁者樂山」的「樂」卻有所不同。這句話見於《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意思是說:智慧的人愛好水,仁德的人愛好山。兩個「樂」字都是帶賓語的動詞,義為「喜好,愛好」。為了將這個「樂」字同前面兩個常用的「樂」區別開來,大約從北宋開始,官修的韻書《廣韻》就專門為它定了個「五教切」的讀音,摺合成今音就讀yào。到了南宋時代,儒學大師朱熹又把這個規范讀音寫進了《論語集注》。由於朱熹在闡釋儒家經典方面的權威地位,他的注音便廣泛通行於全國,經過約定俗成,一直傳承了下來。
關於《論語》里「仁者樂山」的「樂」字,其讀音、意義和用法有沒有隨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而發生很大的變化呢?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既有變,也有不變。所謂「變」,就是「五四」以後白話取代了文言,表示「喜好、愛好」的「樂」字,便不再作為活的語言因素通用於社會了。它只能以一個古義詞的身份留存在歷史的文獻中。《現代漢語詞典》沒有收錄「喜好、愛好」和yào這個義項和音項,原因就在於此。所謂「不變」,就是說:如果你在閱讀《論語》時遇到了「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這兩句話,需要對人們講解或誦讀,那麼這個「樂」字就只能仍然解釋為「喜好、愛好」,它的讀音也只能仍然讀作yào。這里沒有什麼古義、古音向今義、今音的轉變,而是古今一貫,不得隨意亂解亂讀。如果有誰不知道這個傳統的讀音,而稀里糊塗地把「樂山樂水」的「樂」念成「快樂」的「樂」(lè),那就只能由於自己的無知而貽笑大方了。
歷代比較權威的韻書、字典和詞典對於「樂」字「喜好、愛好」這個古義的讀音是怎麼記載的呢?從元代黃公紹、熊忠的《古今韻會舉要》,明代梅膺祚的《字匯》,清代官修的《康熙字典》和《音韻闡微》,民國年間的《國音字典》(1919年)、《中華新韻》(1941年)和《國語辭典》(1947年),一直到解放後修訂的《辭源》(1979年)、《辭海》(1979年)和新編的《漢語大字典》(1987年)、《漢語大詞典》(1989年)以及《現代漢語大詞典》(2000年),可以說一無例外,都為「樂」字這一古代特有的動詞義「喜好、愛好」專立了讀yào的音項,而且沒有哪一家說過yào也可以讀作lè。由此可見,對於「仁者樂山」的「樂」,當代學術界的意見都是一致的,早已成為定論。余秋雨在沒有任何根據的情況下,強不知以為知,硬說自己讀lè並沒有錯,顯然是無稽之談。當然,我也不認為這是什麼了不起的差錯。余秋雨不是專攻語言的,讀錯一兩個字,本在情理之中。問題是分明錯了,卻還要烏龜墊床腳——硬撐,還要編出一套理論來唬人,則讓我覺得有點可憐。秋雨先生活得真累。
(原載於2006年第8期《咬文嚼字》月刊「語林漫步」)
附3:
金文明vs余秋雨
滬上資深編輯金文明與當紅散文大家余秋雨之間的論戰似乎在一夜之間戛然而止,余秋雨以不屑於再談此類話題的姿態,使這場剛剛開始的論戰成為一場沒有對手的城下叫喊。
爭論的緣起十分簡單,曾參與《辭海》編纂,擔任過《漢語大詞典》編委,做過上海中醫葯大學出版社總編輯,退休後又被聘為復旦大學出版社特約編審的金文明,從一個余秋雨散文愛好者的角度,發現了余秋雨散文中很多文史差錯。寫成多篇文章在《咬文嚼字》上發表,希望余秋雨能夠在以後的版本中改正。但是,金文明後來發現,余秋雨對批評的態度是公開拒絕,而這些錯誤並非一般的細節問題,有的是余秋雨整篇文章的立論基礎,因此他將近幾年來閱讀余秋雨散文記錄下來的文史差錯進行了整理,從三個方面進行考辨,寫成了《石破天驚逗秋雨》一書。在這本書中,他指出了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和《霜冷長河》三本散文集中126處差錯,7個有待商榷之處,每一處指正都有史料佐證,這本22萬字的書共引用了170種古籍,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考證。
但是,余秋雨不以為然,他認為金文明太誇張了。在余秋雨眼裡,金文明所謂的大量錯誤,有的是他不理解死文字與活文字的關系;有的是他不清楚學術文化界的現狀,把歷史學家新的研究成果當作了「錯誤」;有的是金文明讀書太少,把自己沒有接觸到的材料說成是毫無根據;余秋雨認為,像金文明這樣的「咬嚼派」糾纏真偽難辨的文史細節,對大一點的文化學術課題一片茫然,心中沒有大文化,對年輕人創造性思維損害太大。
本來這些話題也還屬於正常的學術爭辨,但令人遺憾的是,在文章的末尾,余秋雨話鋒一轉,借滬上已故著名出版家、雜文家羅竹風之口對金文明進行了含沙射影的攻擊。
被余秋雨稱為「我的朋友」、上海文化出版社總編,《咬文嚼字》主編郝銘鑒對這種含沙射影的做法十分不屑。認為偏離了學術探討,是一種旁門左道,很不可取。郝銘鑒認為金文明對余秋雨的批評是有根據的,有震撼力的,金文明的文史功底遠在余秋雨之上,由於工作經歷以及本身的刻苦努力,金文明是個稀有人才。當年籌辦《咬文嚼字》是羅竹風同意請金文明做編委,並多次對郝銘鑒說金文明很有學問。余秋雨的反駁文章郝銘鑒連看了三遍,他認為文章本身很失分,余秋雨對自己的差錯完全不認賬,他的反駁氣勢洶洶,強詞奪理,玩弄論戰技巧,缺少文化人應有的虛懷若谷的氣度。郝銘鑒說,余秋雨過去對《咬文嚼字》一直說好話,但2000年選咬12位作家後,那麼多作家被咬,態度都很好,惟有餘秋雨沒有表態。在這篇反駁文章中,更是流露出了對咬嚼派的一種情緒。郝銘鑒說任何文化的消費過程都是一個咬嚼的過程,咬嚼是文化生態鏈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沒有咬嚼,文化也就不可能健康地發展。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文藝評論家郜元寶在談到金、余之爭時說:涉及歷史的文學寫作都應該以尊重歷史為前提,這似乎用不著多說。但有的作者並不服氣,他們自認為有比歷史更真實更重要的思想要表達,而表達這樣的思想,是可以犧牲歷史甚至捏造歷史的。他們忘記了,他們那些重要思想為什麼非得和歷史綁在一起不可呢?華東師大中文系、副教授、語文教育專家趙志偉說:我覺得余秋雨的「咬嚼派無補文化」的判斷下得太武斷,有失分寸。社會需要各種各樣的文化,咬文嚼字即其一也。你可以寫你的大散文,別人也可以搞他的「小標點」。術業有專攻。文人相輕自古而然;但沒有聽說過桐城派作家批評乾嘉學派是沒有大文化觀的。
上海辭書出版社社長李偉國是金文明文章中提到的一個人物。他從金文明那拿到《石破天驚逗秋雨》一書後認真研讀了全書。他說金文明指出了100多處的「文史差錯」,都是有根有據,文章寫得洋洋灑灑、曲折有致。書中指出的許多問題,比如「洛西」不等於「洛水之西」,「華陽亭」不能漏了一個「亭」字,《巷議》的作者是吳孝宗而不是李師中,呂洞賓是唐朝著名道士,不是道家始祖,化名「王敬軒」的是錢玄同而不是劉半農,《荔子碑》不是柳宗元的手跡,等等,都是提得對的。不過這些問題發生的原因比較簡單,比如將李師中寫成吳孝宗,顯然是因為在宋魏泰的《東軒筆錄》中有一條記李師中和吳孝宗兩個人阿諛王安石的事,余先生將吳的事記在李身上了。李偉國說,像這樣的問題,如果不作太多的「考辨」,對方也不會「申辯」。
但李偉國認為余秋雨的散文畢竟不同於文史學術論文,在某些問題上,似乎可以探討、補充,而不足深罪。比如關於林和靖究竟有沒有妻兒的問題,既然前人有兩種說法,余秋雨先生在作品中使用了一種說法,盡管這種說法不是主流,將來在學術界甚至可能被徹底否定,現在余先生使用它,也不能說是大錯。又比如說關於嵇康《廣陵散》的傳承問題,余秋雨先生採用的是一種比較通常的說法,這種說法富有傳奇色彩,自然經不起古今學者的學術推敲(在學術史上這樣的例子不少),但作為文人的余先生藉助這段故事來傳達自己的感受,似無可厚非。范仲淹寫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卻沒有到過岳陽樓,很多人都是這么說的,從余秋雨先生的文章來看,他實在沒有欲為此事做學術翻案文章的意思,而相反,說范仲淹沒有到過岳陽樓,也沒有鐵證。
還有如葉昌熾誤作「葉熾昌」之類,則是明顯的編校差錯。李偉國說,金文明的這本新作既然是對別人所出的差錯的考辨,肯定會特別注意自己不要發生差錯,但差錯畢竟是難免的,除了金先生自己已經發現的「知識盲點」「任匡衛理斯」以外,李偉國也看到了幾處編校的疏忽,如有上引號沒有下引號以及排字形近而誤之類。
李偉國認為,余秋雨和金文明是兩種不同類型的知識人士和社會角色。金先生是一個十分專業的辭書編輯和編者,還出版過古籍整理著作,在他看來,對詞語和文史資料的運用,來不得半點的馬虎,而且他又有一種超乎常人的倔勁,於是就有了「石破天驚」的「逗」和「咬」。余先生則是一位帶有學者色彩的文學家,他的散文富含思想,優美大氣,擁有數百萬讀者,享有較高聲譽,他贊同一位先哲的說法,在藝術中只有美醜而沒有對錯,余秋雨並不想歪曲事實甚至篡改歷史,但當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文思如泉湧的時候,他也會忽略一些他認為並不重要的細節乃至發生差錯。這樣兩個截然不同的角色,這樣兩種大相徑庭的理念,現在發生了碰撞,這種碰撞對於讀書界來說,應該是一件好事,人們可以參與討論,從中獲益。不過討論要有良好的氣氛,金先生和余先生素昧平生,但好像已經有了過節,從金先生的書和見諸報端的各種談話來看,其間有不少話也是多餘的。
據了解,金文明的《石破天驚逗秋雨》一書最近已被台灣一家出版社買去了中文繁體字版權,金文明為這本繁體字本除增加了幾篇文章外,將原先4000多字的序改換成一萬多字。金文明對余秋雨回答的回答一文(一萬多字)也被轉至台灣。這場爭論是否會轉移戰場,不得而知,但廣大文史愛好者以及愛好文史知識的年輕人,希望的是無論是學術大師還是散文大師,在為青少年普及文史知識的之前,首先為年輕人樹立好的學術品質和學術風范。(余傳詩)
④ 誰給我一份教師的個人簡歷範文啊
姓名: 王**
性別: 女
民族: 漢族
出生年月: 1983年9月10日
婚姻情況: 未婚
身高: 160cm
體重: 44kg
戶籍: 安徽安慶
現所在地: 廣東廣州
畢業學校: 淮北煤炭師范學院
學歷: 本科
專業名稱: 漢語言文學
畢業年份: 2006年
工作年限: 二年以上
求職意向職位性質: 全 職
欲從事崗位:中小學類-初中語文教師;中小學類-高中語文教師;
工作地區: 廣東廣州 ;
待遇要求: 3000元/月 不需要提供住房
到職時間: 三天內教育經歷時間 所在學校 學歷
2002年9月 - 2006年7月淮北煤炭師范學院 本科
工作經歷工作地點1:南京市景明佳園小學
時間范圍: 2006年9月 - 2007年7月
擔任職位: 中小學類-小學語文教師
工作描述:
剛走上工作崗位的生涯至今歷歷在目.走上講台的老練,上課的行雲流水讓我不禁感謝大學時艱辛地付出.一份耕耘一份收獲!!一年來班主任這個角色使我更堅信了教師這個職業的神聖,使我更堅信了此生我就愛上了你—-教師.我將為此付出畢生!!
工作地點2:桐城市石河高中
時間范圍: 2007年9月 - 2008年12月
擔任職位: 中小學類-高中語文教師
工作描述:
從小學到中學,角色的轉變更使我如魚得水,歡樂暢游.這個平台的設立更使我覺得知識的重要,於是我認真備課,精心教學,虛心請教,刻苦鑽研.果然出彩了,一年來我帶的兩個高一班每次測試都高居榜首.我和同學緊緊地擁在一起,他們笑得是那樣舒心,那樣灑脫.我更樂不思蜀.我快走了,他們都不舍,都哭,都鬧,最後靜了,含著淚"擁有並不就是最幸福的,還是我們默默地祝福你,你的順利就是我們的幸福,下一個不管是誰接替,我們還是努力,因為你永遠烙在了我們的心裡".我無語,無奈—-但還是默默祝福就象他們祝福我一樣.
自我評價: 本人系本科畢業生,已工作2年多,特別是在文字構造方面有較強的功底,在大學期間創辦《沁心苑》文學社並任社長一職。畢業後先後在小學和高中任教,受到學生和領導的一致好評.本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質,善於與人溝通,善於與人協作,能獨立完成工作,本人思想開放,工作熱情高,易於接受新事物,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期待著伯樂的出現,立志用平生所學為貴單位貢獻力量。
發展方向: 本人系本科畢業生,已工作2年多,特別是在文字構造方面有較強的功底,在大學期間創辦《沁心苑》文學社並任社長一職。畢業後先後在小學和高中任教,受到學生和領導的一致好評.本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質,善於與人溝通,善於與人協作,能獨立完成工作,本人思想開放,工作熱情高,易於接受新事物,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希望與同事共同探討教學,力求自己更大的進步. 希望貴校能給予更多的機會展現自我.從而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⑤ 王家衛的個人簡歷
人物簡介
出生於上海,5歲時移居香港,畢業於香港理工學院美術設計系。1981年考入第一期無線編導訓練班,結業後於無線電視台工作,參與編導的第一個劇集為《執到寶》,任助導的是《輪流轉》。1982年開始編寫電影劇本,而第一個參加編寫的電影劇本為《彩雲曲》,而獨立編寫的是《吉人天相》。八十年代他編寫過十三個電影劇本。其中《最後勝利》被提名角逐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獎。1988年自編自導了《旺角卡門》,使他成為香港新銳的電影編導之一。而後作《阿飛正傳》、《重慶森林》和《東邪西毒》更分別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的各項大獎,包括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東邪西毒》還獲1994年威尼斯電影節奧撒拉金獎最佳攝影。1997年以《春光乍泄》成為榮獲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的華人導演。
作為演員,曾經拍攝過的電影:
猛鬼學堂2 (1998)
參與製作過的電影:
東邪西毒 (1994) .... 導演
東邪西毒 (1994) .... 編劇
墜落天使 (1995) .... 導演
墜落天使 (1995) .... 編劇
再戰江湖 (1990) .... 編劇
2046 (2004) .... 導演
春光乍泄 (1997) .... 導演
春光乍泄 (1997) .... 編劇
花樣年華 (2000) .... 導演
花樣年華 (2000) .... 編劇
墮落天使 (1995) .... 導演
墮落天使 (1995) .... 編劇
旺角卡門 (1989) .... 導演
旺角卡門 (1989) .... 編劇
Hire: Follow, The (2001) .... 導演
花樣的年華 (2001) .... 導演
江湖龍虎鬥 (1987) .... 編劇
龍鳳智多星 (1984) .... 編劇
重慶森林 (1994) .... 導演
重慶森林 (1994) .... 編劇
阿飛正傳 (1991) .... 導演
阿飛正傳 (1991) .... 編劇
猛鬼學堂 (1988) .... 編劇
最後一戰 (1987) .... 編劇
最後勝利 (1987) .... 編劇
墜落天使 (1995) .... 監制
新射鵰英雄傳-東成西就 (1994) .... 監制
九一神鵰俠侶 (1991) .... 編劇
2046 (2004) .... 編劇
⑥ 付強的藝術簡介
付強(傅強),1975年出生,字古雅,拙石,別署清雅齋主,伏牛山人,老城隱士,中國畫院畫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台灣),特聘為台灣映夢文化公司國畫美術顧問、兩岸華人全國書畫比賽評委。
榮獲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社教部、中國文聯大眾文藝出版社、中國人才研究會藝術家學部委員會、中國僑聯《海內與海外》雜志社等部門聯合頒發的」跨世紀藝術人才」證書,其作品在中國美術館及海內外巡迴展出。
早年進修於中央美術學院,後又受到北京名家三年入室指點,師從王雪濤,吳昌碩等人,從事書畫創作及理論研究多年,擅長中國山水畫、花鳥畫。其作品形式常表現為」詩書畫印」一體的水墨畫,其清逸處落筆草草而靈氣浮動,沉厚處則筆墨蒼渾,氣象宏潤。作品入選《96中華當代翰墨作品精粹》、《跨世紀翰墨藝術家書畫寶鑒》《中國名家名作選》等大型書庫。1999年以後其繪畫作品進入藝術品市場,參加北京翰海藝術品拍賣公司、太平洋國際拍賣公司、東方國際拍賣公司、北京嘉德在線拍賣有限公司等多家拍賣公司舉辦的拍賣會。許多精品被來自全國各地三十多個省市自治區及海外人士收藏。
2000年首創了國內電腦寫意國畫光碟畫集《如魚得水》《招蜂引蝶》《拈花惹草》《奇禽異果》《靈山秀水》並在台灣等地發行,在國內外電腦繪畫界引起了強烈的轟動,被稱為數字電子時代寫意國畫第一人。
⑦ 求名人的個人簡歷,要有貢獻的。
李時珍—明朝醫葯學家
李時珍(1518年—1593年),字東璧,號瀕湖,湖北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人,漢族,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聞是當地名醫。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並富有實踐精神,肯於向勞動人民群眾學習。李時珍三十八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太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療機構,當時被一些庸醫弄得烏煙瘴氣。李時珍再此只任職了一年,便辭職回鄉。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葯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明以前葯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書。
李家世代業醫,祖父是「鈴醫」。父親李言聞,號月池,是當地名醫。那時,民間醫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因此,父親決定讓二兒子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頭地。李時珍自小體弱多病,然而性格剛直純真,對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於學。自十四歲中了秀才後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舉人均名落孫山。於是,他放棄了科舉做官的打算,專心學醫,於是向父親求說並表明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實面前終於醒悟了,同意兒子的要求,並精心地教他。不幾年,李時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醫生。
《本草綱目》共五十二卷,分十六部、六十類。經二十七年(1578年)著成。共收載歷代諸家本草所載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種,其中植物葯1094種。礦物、動物及其他葯798種,有374種為李氏所新增。每種葯首先以正名為綱,附釋名為目;其次是集解、辨疑、正誤,詳述產狀;再次是氣味、主治、附方,說明體用。內容極其豐富,是我國葯物學的寶貴遺產,對後世葯物學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本草綱目》的故事於行醫的十幾年中,李時珍閱讀了大量古醫籍,又經過臨床實踐發現古代的本草書籍 「品數既繁,名稱多雜。或一物析為二三,或二物混為一品」(《明外史本傳》)。特別是其中的許多毒性葯品,竟被認為可以「久服延年」,而遺禍無窮。於是,他決心要重新編纂一部本草書籍。從三十一歲那年,他就開始醞釀此事,為了「窮搜博採」,李時珍讀了大量參考書。家藏的書讀完了,就利用行醫的機會,向本鄉豪門大戶借。後來,進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醫院,讀的書就更多,簡直成了「書迷」。他自述「長耽嗜典籍,若啖蔗飴」(《本草綱目》原序)。顧景星在《李時珍傳》里,也贊他「讀書十年,不出戶庭,博學無所弗瞡」。他不但讀了八百餘種萬余卷的醫書,還看過不少歷史、地理和文學名著及敦煌的經史巨作連數位前代偉大詩人的全集也都仔細鑽研過。
他還從中摘錄了大量有關醫葯學的詩句。而這些詩句也確實給了他許多真實有用的醫葯學知識,幫助他糾正了前人在醫葯學上的許多謬誤。如古代醫書中,常常出現「鶩與鳧」。它們指的是什麼?是否有區別?歷代葯物學家眾說紛紜,爭論不休。李時珍摘引屈原《離騷》中的「將與雞鶩爭食乎」,「將泛乎若水中之鳧乎」兩句,指出詩人把「鶩」與「鳧」對舉並稱,就是它們不是同一種禽鳥的明證。他又根據詩中對它們不同生活環境的描繪,證明「鶩」是家鴨,「鳧」是野鴨子,葯性不同。屈原的詩賦,竟成了李時珍考證葯物名實的雄辯依據。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最使李時珍頭痛的就是由於葯名的混雜,使葯物的形狀和生長的情況十分的不明。過去的本草書,雖然作了反復的解釋,但是由於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而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在「紙上猜度」,所以越解釋越糊塗,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葯物遠志,南北朝著名醫葯學家陶弘景說它是小草,象麻黃,但顏色青,開白花,宋代馬志卻認為它像大青,並責備陶弘景根本不認識遠志。又如狗脊一葯,有的說它像萆薢,有的說它像拔葜,有的又說它像貫眾,說法極不一致。類似此情況很多,李時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擱下筆來。這些難題該怎樣解決呢?
在他父親的啟示下,李時珍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里路」更不可少。於是,他既「搜羅百氏」,又「采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查。 李時珍穿上草鞋,背起葯筐,在徒弟龐憲、兒子建元的伴隨下,遠涉深山曠野,遍訪名醫宿儒,搜求民間驗方,觀察和收集葯物標本。
他首先在家鄉蘄州一帶采訪。後來,他多次出外采訪。除湖廣外,還到過江西、江蘇、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過。盛產葯材的江西廬山和南京的攝山、茅山、牛首山,估計也有他的足跡。後人為此寫了「遠窮僻壤之產,險探麓之華」的詩句,反映他遠途跋涉,四方采訪的生活。 李時珍每到一地,就虛心地向各式各樣的人物請求。其中有采葯的,有種田的,捕魚的,砍柴的,打獵的。熱情地幫助他了解各種各樣的葯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葯。但究竟是什麼樣的?《神農本草經》說不明白,各家注釋也搞不清楚。李時珍問一個種菜的老人,在他指點下,又察了實物,才知道芸苔,實際上就是油菜。這種植物,頭一年下種,第二年開花,種子可以榨油,於是,這種葯物,便在他的《本草綱目》中一清二楚地註解出來了。
不論是在四處采訪中,還是在自己的葯圃里,李時珍都非常注意觀察葯物的形態和生長情況。
蘄蛇,即蘄州產的白花蛇。這種葯有醫治風痹、驚搐、癬癩等功用。李時珍早就研究它。但開始,只從蛇販子那裡觀察。內行人提醒他,那是從江南興國州山裡捕來的,不是真的蘄蛇。那麼真正蘄蛇的樣子又是怎麼樣的呢?他請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訴他,蘄蛇牙尖有劇毒。人被咬傷,要立即截肢,否則就中毒死亡。在治療上述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貴重。州官逼著群眾冒著生命危險去捉,以便向皇帝進貢。蘄州那麼大,其實只有城北龍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蘄蛇。李時珍追根究底,要親眼觀察蘄蛇,於是請捕蛇人帶他上了龍峰山上。那裡有個狻猊洞,洞周圍怪石嶙峋,灌木叢生。纏繞在灌木上的石南藤,舉目皆是。蘄蛇喜歡吃石南藤的花葉,所以生活在這一帶。李時珍置危險於度外,到處尋找。在捕蛇人的幫助下,終於親眼看見了蘄蛇,並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過程。由於這樣深入實際調查過,後來他在《本草綱目》寫到白花蛇時,就得心應手,說得簡明准確。說蘄蛇的形態是:「龍頭虎口,黑質白花、脅有二十四個方勝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長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長一二分,腸形如連珠」;說蘄蛇的捕捉和製作過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葉,人以此尋獲。先撒沙土一把,則蟠而不動,以叉取之。用繩懸起,刀破腹以去腸物,則反尾洗滌其腹,蓋護創爾,乃以竹支定,屈曲盤起,扎縛炕干。」同時,也搞清了蘄蛇與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蘄地者,雖乾枯而眼光不陷,他處者則否矣。」這樣清楚地敘述蘄蛇各種情況,當然是得力於實地調查的細致。 李時珍了解葯物,並不滿足於走馬看花式的調查,而是一一采視,對著實物進行比較核對。這樣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葯物。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一一采視,頗得其真」,「羅列諸品,反復諦視」。
當時,太和山五龍宮產的「榔梅」,被道士們說成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果」。他們每年採摘回來,進貢皇帝。官府嚴禁其他人採摘。李時珍不信道士們的鬼話,要親自采來試試,看看它究竟有什麼攻效。於是,他不顧道士們的反對,竟冒險采了一個。經研究,發現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樣,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種變了形的榆樹的果實,並沒有什麼特殊攻效。 鯪鯉,即今天說的穿山甲,是過去比較常用的中葯。陶弘景說它能水陸兩棲,白天爬上岩來,張開鱗甲,裝出死了的樣子,引誘螞蟻進入甲內,再閉上鱗甲,潛入水中,然後開甲讓螞蟻浮出,再吞食。為了了解陶弘景的說法是否對頭,李時珍親自上山去觀察。並在樵夫、獵人的幫助下,捉到了一隻穿山甲。從它的胃裡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螞蟻,證實穿山甲動物食蟻這點,陶弘景是說對了。不過,從觀察中,他發現穿山甲食蟻時,是搔開蟻穴,進行舐食,而不是誘蟻入甲,下水吞食,李時珍肯定了陶弘景對的一面,糾正了其錯誤之處。
就這樣,李時珍經過長期的實地調查,搞清了葯物的許多疑難問題,於萬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綱目》編寫工作。全書約有200萬字,52卷,載葯1892種,新增葯物374種,載方10000多個,附圖1000多幅,成了我國葯物學的空前巨著。其中糾正前人錯誤甚多,在動植物分類學等許多方面有突出成就,並對其他有關的學科(生物學、化學、礦物學,地質學,天文學等等)也做出貢獻。達爾文稱贊它是「中國古代的網路全書」。
⑧ 護士個人簡歷
你好
因為你給的信息比較少,不知道具體什麼樣的簡歷更適合你,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直接告訴你如何從網路獲得簡歷好了,很簡單的。
你可以使用網路搜索下「filetype:doc 簡歷」出來的都是doc格式的個人簡歷範文,網路一下,找到相關網頁約26,800篇,你可以選擇的專業和樣式會很多的。 例如你想找某個專業的,只要在搜索詞語前面加「filetype:doc 專業名 簡歷」就可以了
因為網路也不允許發網址,所以建議你去網路搜索 簡歷模板網,可以獲得很多的個人簡歷模板 個人簡歷表格。
但是,我不建議你復制別人的簡歷,因為一旦獲得面試機會,你簡歷中的每句話,都可能作為面試題目,每一分經歷,都可能會被仔細詢問,如果你簡單復制他人的材料,面試肯定會出問題的。
最後祝你求職成功,早日找到合適的工作挺全面確定是哪兒都能找到護士個人簡歷,原因是護士個人簡歷很容易找的,而且護士個人簡歷現在也不是太難找。關於找具體的護士個人簡歷,我建議你到這里看看護士個人簡歷,之所以這里的護士個人簡歷比較全,其他地方的護士個人簡歷網,可能不如這里的護士個人簡歷全面,確定是哪兒都能找到護士個人簡歷,原因是護士個人簡歷很容易找的,而且護士個人簡歷現在也不是太難找。關於找具體的護士個人簡歷,我建議你到這里看看護士個人簡歷,之所以這里的護士個人簡歷比較全,其他地方的護士個人簡歷網,可能不如這里的護士個人簡歷全面我建議你到這里看看護士個人簡歷,之所以這里的護士個人簡歷比較全,其他地方的護士個人簡歷網,可能不如這里的護士個人簡歷全面的啊。
⑨ 李亞光個人簡歷
四初中 付玉貴 男
宜賓市 宜賓縣雙龍初中 畢成甫 男
宜賓市 南溪縣第四初級中 萬登瓊 男
宜賓市 興文縣二中 任為 女
宜賓市 宜賓市商業職業中學 王立 女
宜賓市 宜賓縣高場初中 吳康 男
宜賓市 興文縣民族中學 譚勇 男
宜賓市 南溪四初中 陳永林 男
宜賓市 宜賓縣永興鎮初中 何德高 男
宜賓市 宜賓縣柳嘉鎮初中 楊吉榮 男
宜賓市 宜賓縣蕨溪鎮中心校 楊興軾 男
宜賓市 筠連縣三中 朱朝敏 女
宜賓市 南溪縣三初中 范榮武 男
宜賓市 宜賓縣柳嘉職業中學 黃方臣 男
宜賓市 宜賓市四中 湯世榮 男
宜賓市 筠連縣二中 黃培勇 男
宜賓市 宜賓縣古柏鄉初中 侯東升 男
宜賓市 宜賓縣育才中學 王茂英 女
宜賓市 宜賓縣孔灘鎮初中 李德明 男
宜賓市 宜賓縣一中 朱元瓊 女
宜賓市 宜賓市三中 王香 女
宜賓市 宜賓市三中 羅黎 女
宜賓市 興文縣中學 廖莉 女
宜賓市 珙縣洛表鎮初中 張銀會 女
宜賓市 興文縣香山中學 阮開雲 男
宜賓市 高縣勝天鎮中學 文烈瓊 女
宜賓市 宜賓縣橫江中學 鍾奎 男
宜賓市 筠連縣中學 肖洪流 男
宜賓市 宜賓縣商州初中 印旭光 男
宜賓市 筠連縣中學 夏瓊 女
宜賓市 高縣中學 劉詩俊 男
宜賓市 宜賓縣高場初中 丁玉平 女
宜賓市 宜賓市四中 曾德成 男
宜賓市 宜賓縣白花鎮初中 陳玉英 女
宜賓市 宜賓縣泥溪鎮中學 王順文 男
宜賓市 宜賓市商業職業中專 陳世榮 男
宜賓市 宜賓縣蕨溪中學 廖茂春 男
宜賓市 興文縣大河初中 陶中山 男
宜賓市 宜賓縣二中 羅星源 女
宜賓市 珙縣底洞初中 劉志強 男
宜賓市 宜賓縣朝陽初中 余鳳英 女
宜賓市 宜賓縣觀音鎮初中 秦盛欽 男
宜賓市 高縣柳湖中學 王成林 男
宜賓市 宜賓縣蕨溪中學 曾向榮 男
宜賓市 南溪縣一初中 王仕福 男
宜賓市 南溪黃沙初中 聶偉 男
宜賓市 宜賓縣雙龍初中 彭永剛 男
宜賓市 宜賓縣古柏鄉初中 胡斌 男
宜賓市 宜賓縣李場鎮初中 陳發 男
宜賓市 南溪縣職業高中 王萬珍 女
宜賓市 宜賓縣柳嘉職業中學 蔣秀容 女
宜賓市 宜賓縣高場職業中學 王茂蘭 女
宜賓市 宜賓市李庄中學 徐鵬 男
宜賓市 宜賓縣白花鎮初中 楊元釗 女
宜賓市 宜賓縣高場鎮青雲小學 張坤明 男
宜賓市 宜賓縣柳嘉鎮初中 曹萬瓊 女
宜賓市 宜賓市二職中 龍雲君 男
宜賓市 宜賓縣龍池鄉初中 夏國華 男
宜賓市 宜賓縣永興鎮初中 劉安君 男
宜賓市 宜賓縣普安鄉大理學校 汪鵬昌 男
宜賓市 南溪縣四初中 陶世萍 女
宜賓市 高縣蕉村鎮初中 吳彬豐 男
宜賓市 筠連縣中學 劉紅 女
宜賓市 高縣來復中學 樊莉 女
宜賓市 宜賓市四中 張盡明 男
宜賓市 宜賓縣高場職業中學 王莉 女
宜賓市 宜賓縣普安鄉初中 饒蓮 女
宜賓市 宜賓縣白花鎮初中 肖賢聰 女
宜賓市 宜賓縣柳嘉職業中學 廖景德 男
宜賓市 宜賓縣二中 魏志 男
宜賓市 高縣職業技術學校 楊鴻早 女
宜賓市 南溪縣大觀鎮初級中學 熊光林 男
宜賓市 宜賓縣王場初中 彭維珍 女
宜賓市 高縣中學 袁承智 女
宜賓市 興文縣共樂初中 向元進 女
宜賓市 筠連縣二中 牟永橋 男
宜賓市 南溪縣劉家鎮初中 張志明 男
宜賓市 南溪縣裴石中學 闞奎 男
宜賓市 南溪縣職業高中 楊方金 男
宜賓市 宜賓市商業職業中學 袁野 男
宜賓市 宜賓縣柳嘉職業中學 劉錦萍 女
宜賓市 宜賓縣二中 胡孝英 女
宜賓市 宜賓縣柳嘉職業中學 黃奎 男
宜賓市 宜賓縣泥溪鎮月波小學 鍾雪峰 男
宜賓市 興文縣中學 許啟飛 男
宜賓市 高縣羅場中學 孫雲科 男
宜賓市 興文縣香山初中 陳鑄 男
宜賓市 宜賓縣古柏鄉初中 鄭質彬 男
宜賓市 宜賓縣柳嘉鎮初中 楊友林 男
宜賓市 高縣師培中心 趙建華 女
宜賓市 宜賓縣橫江中學 肖乾鴻 男
宜賓市 高縣落潤鄉中學 何洪春 男
宜賓市 珙縣中學 黃萍 女
宜賓市 宜賓市食品工業職中 寧琴方 男
宜賓市 宜賓縣喜捷鎮玉龍初中 馮光蘭 男
宜賓市 宜賓市三中 陳文武 男
宜賓市 宜賓縣古羅鎮涼風學校 楊小清 男
宜賓市 宜賓縣普安鄉初中 溫賢倫 男
宜賓市 宜賓縣蕨溪中學 寧海燕 女
宜賓市 宜賓縣孔灘鎮初中 陳智萍 女
宜賓市 高縣中學 龔太雲 女
宜賓市 珙縣孝兒鎮初中 李旭 男
宜賓市 宜賓縣一中 李方 男
宜賓市 高縣中學 孫永紅 女
宜賓市 宜賓市工業職業中學 李俊 男
宜賓市 宜賓縣一中 蔣國平 男
宜賓市 宜賓縣白花黎明小學 盧德高 男
宜賓市 宜賓縣一中 程升鳳 女
宜賓市 宜賓縣觀音鎮中學 鄭萬紅 男
宜賓市 宜賓縣鳳儀鄉初中 劉昌政 男
宜賓市 宜賓縣白花中學 劉錦德 男
宜賓市 宜賓縣雙龍初中 陳建英 女
宜賓市 珙縣底洞初中 范祖輝 女
宜賓市 宜賓縣雙誼鄉花古初中 李練勤 男
宜賓市 宜賓市思坡鄉初中 謝光偉 女
宜賓市 宜賓縣觀音鎮萬菁初中 龔益志 男
宜賓市 宜賓縣柳嘉職業中學 陳平 男
宜賓市 宜賓縣蕨溪中學 丁揚 男
宜賓市 宜賓縣永興鎮初中 向華清 男
宜賓市 宜賓縣育才中學 劉漢平 男
宜賓市 宜賓市四中 徐燕 女
宜賓市 南溪縣五初中 莫小剛 男
宜賓市 宜賓市三中 李健 女
宜賓市 宜賓市四中 劉敏 女
宜賓市 高縣來復中學 向紅 男
宜賓市 高縣師培中學 周啟貴 男
宜賓市 興文縣麒麟苗簇鄉初中 洪濤 男
宜賓市 筠連縣中學 郝忠斌 男
宜賓市 宜賓縣永興鎮初中 劉唐友 男
宜賓市 筠連縣二中 徐芹 女
宜賓市 宜賓縣高場初中 田順明 男
宜賓市 宜賓市食品工業職業中學 劉會明 男
宜賓市 宜賓縣柳嘉職業中學 葉英 女
宜賓市 宜賓縣橫江中學 羅永和 男
宜賓市 宜賓縣二中 廖運康 男
宜賓市 宜賓縣蕨溪中學 陳賢會 男
宜賓市 翠屏區教師培訓與教育研究中心 單衛平 男
宜賓市 筠連縣城南職中 劉力 女
宜賓市 宜賓縣特殊教育學校 陳斌 男
宜賓市 宜賓市三中 趙萍 女
宜賓市 興文縣香山初中 彭林 男
宜賓市 宜宜賓縣李場鎮大塔初中 伍永壽 男
宜賓市 宜賓縣觀音鎮初中 代樹康 男
宜賓市 宜賓縣柳嘉職業中學 郭真彬 男
宜賓市 南溪縣職業高中 劉永富 女
宜賓市 宜賓縣白花中學 王平 男
宜賓市 宜賓縣二中 胡繼承 男
宜賓市 興文縣蓮花鎮水欄學校 龔天玉 女
宜賓市 興文縣中學 滕立瓊 女
宜賓市 宜賓縣白花鎮黎明小學 雷鵬 男
宜賓市 筠連縣中學 蔡文均 男
宜賓市 高縣可久中學 吳聰友 男
宜賓市 宜賓縣白花鎮初中 王光輝 女
宜賓市 宜賓縣合什鎮初中 鍾永能 女
宜賓市 宜賓縣王場初級職業中學 林富華 男
宜賓市 宜賓縣二中 鄭佐愉 男
宜賓市 興文縣太平初中 姚星志 男
宜賓市 宜賓縣一中 吳金祿 男
宜賓市 南溪縣一初中 張建鳳 女
宜賓市 宜賓縣白花鎮中學 左光龍 男
宜賓市 興文縣共樂鎮魚跳小學 王革 男
宜賓市 宜賓縣永興鎮初中 肖良瓊 女
宜賓市 興文縣石海鎮興堰學校 余文君 男
宜賓市 宜賓縣高場初中 胡宗秋 男
宜賓市 高縣羅場中學 侯世貴 男
宜賓市 宜賓縣柳嘉鎮初中 王萬林 男
宜賓市 南溪縣四初中 銀登祥 男
宜賓市 宜賓縣雙龍初中 林昌雲 男
宜賓市 宜賓縣一中 劉俊 男
宜賓市 宜賓縣普安鄉大理學校 鍾代芬 女
宜賓市 宜賓縣王場初中 曾本祥 男
宜賓市 宜賓縣二中 陳星勇 男
宜賓市 興文縣共樂初中 李茂和 男
宜賓市 宜賓市二中 鄭玉英 女
宜賓市 筠連縣鎮舟初中 黃忠義 男
宜賓市 宜賓縣孔灘鎮草堂初中 李世明 男
宜賓市 南溪縣職業高中 卿尊德 男
宜賓市 宜賓縣二中 尹建新 男
宜賓市 宜賓市宜賓縣復龍鎮初中 陳家琴 女
宜賓市 宜賓縣雙龍初中 余世興 男
宜賓市 筠連縣維新鎮中學 史艷 女
宜賓市 筠連縣三中 韓世洪 男
宜賓市 宜賓市三中 廖力泉 男
宜賓市 宜賓縣孔灘鎮草堂初中 李香 女
宜賓市 宜賓縣雙龍初中 饒華 女
宜賓市 筠連縣二中 葉宗會 女
宜賓市 宜賓縣一中 王勇祖 男
宜賓市 宜賓縣觀音鎮中學 周盛宏 女
宜賓市 高縣來復中學 鄧小林 男
宜賓市 珙縣職高 鄧茜萍 女
宜賓市 興文縣二中 王家中 男
宜賓市 宜賓縣普安鄉初中 曾萬權 男
宜賓市 高縣柳湖中學 袁吉平 男
宜賓市 高縣勝天鎮初中 鄧承輝 男
宜賓市 宜賓縣二中 劉扶遠 男
宜賓市 筠連縣民主中學 曾憲霞 女
宜賓市 宜賓市四中 凌剛 男
宜賓市 珙縣洛亥鎮初中 劉瑞華 男
宜賓市 宜賓縣一中 陳艷 女
宜賓市 宜賓市二中 廖生海 男
宜賓市 興文縣中學 劉雲 男
宜賓市 高縣中學 王付兵 男
宜賓市 興文縣城西學校 余曉容 女
宜賓市 南溪縣二初中 付季坤 女
宜賓市 宜賓縣雙龍初中 章學強 男
宜賓市 高縣中學 胡龍華 男
宜賓市 宜賓縣古羅鎮涼風中學 劉雨貴 女
宜賓市 興文縣二中 胡海洋 男
宜賓市 高縣嘉樂鎮初中 陶天煜 男
宜賓市 宜賓市一中 黃練維 女
宜賓市 南溪縣職業高中 張利 女
宜賓市 宜賓市翠屏棠湖外語學校 劉凌飛 女
宜賓市 興文縣古宋鎮和平小學 許國敏 男
宜賓市 高縣羅場中學 傅顯鳴 男
宜賓市 高縣中學 嚴增蘭 女
宜賓市 宜賓縣一中 黃芳 女
宜賓市 南溪縣仙臨鎮初級中學 聶凱 男
宜賓市 珙縣職業中學 陳亞光 男
宜賓市 高縣職業技術學校 嚴偉宏 男
宜賓市 珙縣孝兒職中 胡仕聰 女
宜賓市 興文縣香山初中 趙敏 女
宜賓市 宜賓縣柳嘉職業中學 譚仁奎 男
宜賓市 高縣職業技術學校 唐經學 男
宜賓市 宜賓市食品工業職中 凌太華 男
宜賓市 高縣中學 唐燁 女
宜賓市 宜賓縣一中 謝龍霞 女
宜賓市 宜賓縣李場鎮馬場小學 楊強 男
宜賓市 宜賓市工業職業中學 曹凱 男
宜賓市 宜賓縣安邊中心校 馮萍 女
宜賓市 高縣中學 何正勇 男
宜賓市 興文縣民族中學 朱瀟 女
宜賓市 興文縣香山初中 郭林煜 男
宜賓市 宜賓市宜賓縣商州初中 袁紅 女
宜賓市 南溪縣二初中 鄒代新 男
宜賓市 興文縣五星鄉同樂小學 吳學飛 男
宜賓市 宜賓縣高場職業中學 羅建平 男
宜賓市 興文縣太平初中 盛立訓 男
宜賓市 高縣中學 王正春 男
宜賓市 宜賓縣孔灘鎮草堂初中 吳利珍 女
宜賓市 興文縣民族中學 唐宗友 男
宜賓市 宜賓縣柳嘉職業中學 塗勛建 男
宜賓市 宜賓縣孔灘初中 嚴善福 男
宜賓市 筠連縣三中 林華清 男
宜賓市 高縣慶符鎮碩勛中學 楊國宏 男
宜賓市 宜賓縣孔灘鎮初中 胡春學 男
宜賓市 筠連縣二中 黎龍輝 男
宜賓市 高縣職業技術學校 邱欽慧 女
宜賓市 高縣來復中學 王萬華 女
宜賓市 宜賓縣白花中學 張穎 女
宜賓市 南溪縣留賓鄉初中 練家銳 男
宜賓市 宜賓市一中 黃高琴 女
宜賓市 高縣中學 嚴增永 女
宜賓市 宜賓縣喜捷鎮玉龍初中 姜家瓊 女
宜賓市 高縣中學 劉孝均 男
宜賓市 筠連縣三中 劉力 男
宜賓市 筠連縣中學 李莉秋 女
宜賓市 宜賓縣柳嘉鎮初中 蔣銳 女
宜賓市 文縣久慶初中 盛容 女
宜賓市 興文縣兩龍初中 石敏玫 女
宜賓市 筠連縣二中 萬家勝 男
宜賓市 珙縣珙泉鎮初中 劉洪 男
宜賓市 高縣沙河中學 鄭永新 女
宜賓市 宜賓縣柳嘉職業中學 蔣平容 女
宜賓市 宜賓縣一中 殷明珠 男
宜賓市 宜賓縣普安鄉初中 劉相易 男
宜賓市 宜賓市商業職業中專 李鍾傑 男
宜賓市 宜賓縣二中 武光輝 男
宜賓市 宜賓市商業職業中專 陳軍 男
宜賓市 興文縣五星鄉初中 龍敏 女
宜賓市 宜賓縣白花中學 劉昌建 男
宜賓市 宜賓縣橫江中學 陳興平 男
宜賓市 興文縣二中 王玲 女
宜賓市 宜賓縣商州初中 汪富賢 男
宜賓市 宜賓縣觀音鎮徐家初中 趙世傑 男
宜賓市 興文縣城西學校 李涯 女
宜賓市 高縣羅場鎮中學 黃旭華 男
宜賓市 宜賓縣隆興鄉越溪初中 廖文 男
宜賓市 宜賓縣古柏鄉初中 劉楷 男
宜賓市 珙縣羅渡苗族鄉中心校 劉光興 男
宜賓市 興文縣大壩中學 張建萍 女
宜賓市 高縣來復中學 李斌 女
宜賓市 宜賓市工業職業中學 黃麗娟 女
宜賓市 興文縣共樂初中 鄭旭霞 女
宜賓市 宜賓縣柳嘉職業中學 李玉瑛 女
宜賓市 宜賓市四中 鄭長久 男
宜賓市 宜賓縣泥溪鎮月波小學 陸祥萬 男
宜賓市 南溪縣職業高中 謝念平 男
宜賓市 宜賓縣一中 陳國武 男
宜賓市 宜賓縣泥南鄉中心校 何小平 男
宜賓市 宜賓縣蕨溪中學 代澤斌 男
宜賓市 宜賓縣蕨溪中學 袁國祥 男
宜賓市 珙縣洛表鎮初中 丁正平 男
宜賓市 宜賓縣雙龍初中 田錫明 男
宜賓市 高縣可久中學 盧朝義 男
宜賓市 宜賓縣二中 龔曉風 女
宜賓市 南溪縣一初中 劉志貴 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