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招聘啟事怎麼寫
招聘啟示
本公司因業務擴展需要現招聘以下職位:
1。刻字工2名,有一年以上相版關工作經驗。年齡權18-
歲
2。印刷工1名,
有一年以上相關工作經驗。年齡18-
歲
3。勤雜工1名,
4。設計員2名,高中以上學歷,
有一年以上相關工作經驗。年齡18-
歲,須熟練掌握photoshop
coreidrw,
有意都請到本公司面試,工資面談。
本公司地址:
公司電話:
聯系人:
即日
2. 汕頭超聲印製公司的招聘要求,普工初中畢業要嗎。
因生產旺季到來,正在大量招工,那個招聘啟示就貼在廠門口那裡(有時候貼在工業回區那個招聘答欄里),關於每天招聘的具體時間,你可以問一下門口的保安工作人員,之後攜帶您的相關證件(身份證要求第二代的),直接前往現場應聘即可!提醒你:請注意保管好您自己的隨身貴重物品和個人證件,以防丟失!
3. 春節的習俗,要綦江的,重慶的也行,謝謝各位了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除夕晚上,與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這是炎黃子孫至今仍很重視的年俗。待第一聲雞啼之後,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均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然後走親串友,相互道賀祝福。此時的神州大地,處處閃光溢彩,從初一到十五,人們一至沉浸在歡樂、祥和、文明的節日氣氛中。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吃過年夜飯,圍爐閑聊,辭舊迎新,這是我國普遍存在的除夕守歲的習俗。據史料記載,這種習俗最早其於南北朝。"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聲聞於外,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以後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我國人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屋外時鳴鞭炮,室內圍爐團坐或者看電視,笑語連連。
各地過春節的習俗都差不多~~
大年三十很多人都要玩到零點以後或者通宵。到了除夕午夜12點,一家人會將提前准備好的小氣球踩破,發出類似鞭炮的響聲,以示辭舊迎新。
那些想放鞭炮的人可以開車到郊區,在劃定的地方盡情大放一番。那些在農村有親戚的重慶人會乘機到鄉下放鞭炮,過過癮。
大年初一,重慶人不出門守在家裡。重慶晚報記者陳雪蓮說,大年初一家裡不能掃地和倒垃圾,這樣做會掃走家裡的財氣。那天不能睡午覺,當地人成為「霉睡」,是一年倒霉的意思。當然,這一天,大人小孩都必須說吉利話,不能說喪氣話,預示來年大吉大利。
大年初二開始拜年,當地人稱為「走人戶」,意思就是到親朋好友家裡拜訪。重慶人還喜歡初二之後吃「轉轉飯」,就是到親戚之間輪流吃飯,一家負責一天的飯菜。通常吃飯後打牌,大家一邊打牌,一邊聊天。
當地人拜年活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節也就是中國的燈節。正月十五這一天,晚上所有房間的燈都要亮著,家家戶戶吃湯圓。
祝新春愉快~
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准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製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製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拜 年▓
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 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 ,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喧 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 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 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 「一順百順」,在屋裡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但從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數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於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後才能外出走訪。拜年活動要延長很長時間,到正月十五燈節左右。傍晚時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節」,初十以後叫「拜燈節」,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遲」的笑話。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後補行的,謂之 「拜晚年」
▓占 歲▓
舊時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占本年年成。其說始於漢東方朔的《歲占》,謂歲後八日,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偉人,八日為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後代沿其習,認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後代由占歲發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祝活動。有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豬……初七不行刑的風俗。
▓貼畫雞▓
朱仙鎮木板年畫
古時春節在門窗上畫雞來驅鬼怪邪氣。晉朝人著的《玄中記》里講到了前面說到的度朔山上的這只天雞,說是當太是剛剛升起,第一道陽光照到這株大樹上時,天雞就啼鳴了。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所以春節所剪的雞,其實就是象徵著天雞。然而古代神話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說法。據說堯帝時,過方的友邦上貢一種能辟邪的重明鳥,大家都歡迎重明鳥的到來,可是貢使不是年年都來,人們就刻一個木頭的重明鳥,或用銅鑄重明鳥放在門戶,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嚇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來。因重明鳥樣類似雞,以後就逐步改為畫雞或者剪窗花貼在門窗上,也即成為後世剪紙藝術的源頭。我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韓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能斗,是武德;敵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所以人們不但在過年時剪雞,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為雞日。
▓聚 財▓
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祭財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清代顧祿《清嘉錄》雲:「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說:「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是東西南北中耳。」 上海舊歷年有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並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故先於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
五祀即祭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余」諧音,詩個吉利。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財致富。
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裡,在新的一年裡大發大富。
▓送 窮▓
正月初五「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陝西韓城一帶,破五這一天忌出門,而且要將鮮肉放在鍋中炙烤,還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發聲,認為這樣可以崩除窮氣,求得財運。此外舊時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別飽,俗稱「填窮坑」。民間廣泛流行的送窮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開 市▓
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聖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4. 重慶的春節習俗
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准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製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製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贊同2| 評論 2012-2-19 21:40 熱心網友
vgvgfvc 贊同1| 評論 2012-2-20 19:54 在水一方cqlm | 一級
大年三十很多人都要玩到零點以後或者通宵。到了除夕午夜12點,一家人會將提前准備好的小氣球踩破,發出類似鞭炮的響聲,以示辭舊迎新。
那些想放鞭炮的人可以開車到郊區,在劃定的地方盡情大放一番。那些在農村有親戚的重慶人會乘機到鄉下放鞭炮,過過癮。
大年初一,重慶人不出門守在家裡。重慶晚報記者陳雪蓮說,大年初一家裡不能掃地和倒垃圾,這樣做會掃走家裡的財氣。那天不能睡午覺,當地人成為「霉睡」,是一年倒霉的意思。當然,這一天,大人小孩都必須說吉利話,不能說喪氣話,預示來年大吉大利。
大年初二開始拜年,當地人稱為「走人戶」,意思就是到親朋好友家裡拜訪。重慶人還喜歡初二之後吃「轉轉飯」,就是到親戚之間輪流吃飯,一家負責一天的飯菜。通常吃飯後打牌,大家一邊打牌,一邊聊天。
當地人拜年活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節也就是中國的燈節。正月十五這一天,晚上所有房間的燈都要亮著,家家戶戶吃湯圓。 贊同0| 評論
5. 我需要一篇800字的作文 關於重慶春節習俗的 謝謝哈 急用!!!!!!
在我國的傳統節日裡面,我最喜歡的就是熱鬧的春節。春節是怎麼來的呢
很久內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年」的怪物容,它經常在冬天欺負住在山裡的人們,有一些人想把它除掉,也有一些人想把它趕走。有一天「年」又來了,許多人家裡都遭到了襲擊。只有幾戶掛著紅布簾,門外生著火堆或敲敲打打鬧翻天的人家沒有受到傷害,因此山裡的人們知道了「年」怕三樣東西。當「年」再來的時候,人們用這三樣東西把這個大怪物給趕走了,從此都不敢來傷害人們了。以後代代相傳,便形成了過年熱鬧的習俗。
6. 求重慶、萬州的 節日民風民俗或工藝品(具體丶500字↓)
家族最富民族特色的節日,是年節;節日中最富民族特色的歌舞,是「舍巴日」。
舍巴日 「舍巴」,意為「擺手」;「日」,即「做」。土家語動賓倒置,「舍巴日」,漢語直譯為「做擺手」,意譯為「擺手舞」。它是土家族祭祀祈禱的一種活動,一般在年節舉行,並發展為祭祀、祈禱、歌舞、社交、體育競賽、物資交流等綜合性的民俗活動。「擺手」有大小之分。每隔三、五年舉行一次的叫「大擺手」。「大擺手」規模大、套數多、時間長,歷時七、八天,與集市貿易、文藝體育活動一起,在「擺手堂」前舉行。「擺手堂」,在土王祠。「小擺手」規模小,套數少,一般是一至三天,多在本氏族祠堂舉行。
土家人在擺手活動中,追憶祖先創業的艱辛,緬懷祖先的功績,展示土家先民的生活場景,整個活動都著濃厚的祖先崇拜痕跡。
過年:土家族非常崇拜祖先,將祖先祭祀日稱為「過年」。 但「過年」的時間,則因姓氏、宗支、地域而異。如:酉水河西的彭姓和石堤彭、白、李、馬、蔡、田六大姓為三月三;酉水鄉龍頭村田姓為四月八;可大、沙灘、酉水等鄉李姓為七月初一。過族年,要在祠堂里舉行祭祖儀式,先祭土王,再祭本族祖先。祠堂里,整日鞭炮不斷,鐵銃轟鳴,號角聲聲,「嗬喂」陣陣,其盛況是其它節日難以比擬的,後逐漸改為戶祭。祭祀的土王,有彭公爵主、田好漢、向老官人;也有祭冉宣慰、 田宣慰、楊宣慰以及馬伏波的。祭祀的本族祖先中,揚姓祭楊再思,李姓祭「天」字輩的三祖先,部分彭姓和謝姓八部大王。祭祀畢,游鄉串寨,走親訪友,對歌宴客,真是「滿山滿寨都是歌,賓客如流歡樂多」,長達三、五日之久。
趕年:土家族過春節,一般比漢族提前一、兩天,也有提前六、七天的,稱為「趕年」。「趕年」的時間,因姓氏宗支而異。以酉陽縣為例;老寨鄉彭姓,臘月二十九過「趕年」;後溪鄉彭姓,臘月二十四過「趕年」;可大鄉和沙灘鄉李姓,臘月二十八過「趕年」。過「趕年」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樣。可大、沙灘鄉李姓過「趕年」時,禁止殺雞、殺豬,晚上禁點油燈,只能點燭,並通宵不熄。部分彭姓過「趕年」時,清晨得由男子做飯。飯做好,祭祀祖先完畢,再喊女人、孩子起床。飯後,全家出門遊玩。土家人平日用鼎罐做飯,過飯「是將肉切成,加上佐料,一層米一層肉,』蘿卜等,合煮一鍋。「年飯」做好,要先祭祀祖先。祭祀時,焚香燃燭,燒錢化紙,三跪九叩,懷念祖先功德,祈求祖先護佑。
團年時,要先給果樹和犁鏵、牛欄、豬圈、雞舍喂飯,給碓、磨、鋤等貼「壓歲錢」,以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瓜果豐碩、財源興隆。**歡騰大眾篇**
A.辭舊迎新搶銀水
提示語:在中梁山一帶,至今還保留著除夕夜「搶銀水」的風俗。在你爭我奪的歡聲笑語中,美好的一年就此開幕。
關鍵詞:銀水、財富、大戰
[搶銀水明爭暗鬥]
沙坪壩區中梁鎮的磨刀坎,至今保留著搶銀水的風俗。
名為搶銀水,搶的並非銀子化成的水,而是除夕夜的第一桶水。水井必須是村東頭的那口,代表了好日子會從東而來。村民們相信,誰能從水井裡搶到第一桶水,誰家來年就會財源滾滾,好運連年。
除夕夜裡十時多,村民逐漸從家裡出來,聚集在水井旁。大人談天說地聊家常,小孩子就在附近放煙火,等待著新年的到來。
你以為這是一幅溫馨感人的感情交流畫卷么?
錯!
大人所站位置都經過精心挑選,以第一時間搶到銀水為目標。各家的水桶、臉盆、水瓢等「十八般兵器」隨身攜帶,隨時准備加入搶銀水大戰。
[鬧除夕銀水進門]
臨近午夜12點,嘈雜的喧嘩聲逐漸低落,所有人都在屏息等待著倒計10秒。最靠近水井內圍的是各家的壯勞力,裝水工具的位置也都越來越靠近井口,爭取一剎那的領先。
村民胡群這樣描述那讓人窒息的等待:「我的心越跳越快,喉嚨里乾燥得直冒煙,身體因為緊張,或是興奮而無法動彈,耳朵里聽不到呼吸聲,自己和旁邊的村民們都變成了木偶。」
新年的鍾聲就像破除魔咒的仙術,水井旁的「木偶」們立刻恢復生龍活虎。男人們忙不迭地在搶銀水,女人們在外層高聲喊著自家男人的名字,孩子們在更外的一層興奮得又叫又跳,給自己的父親或叔伯加油。
在這種關鍵時刻,沒人會客氣,明胳膊、暗肘子齊上。男人們為把旁人擠開,吃奶的勁都使了出來。
最先裝滿水桶並不代表搶到銀水,還要把銀水擔回家,倒進水缸才算。挑著兩只大水桶的男人們在月光下的田埂上箭步如飛,一路高喊「金水銀水流進來」,女人在後面笑聲不斷,孩子們則早就跑回家等著。
幾分鍾光景,全村各家各戶陸續傳出歡呼聲,宣告今年搶銀水功德圓滿。沒有裁判,沒有冠軍,沒有獎金和獎杯,村民們得到的是對幸福生活的美好祝願。
小語:搶銀水是力氣活,沒有體力怎麼和人家拼?健身房,明天就去(鼓勵自己ING)。
B.正月里的「萬聖節」
提示語:渝東南土家族的孩子總希望天天都是正月初一,他們能夠得到鄰居糖果和糕點的款待。
關鍵詞:孩子、糖果、串門
土家族規矩:正月初一早晨,孩子們要挨家挨戶給同村寨的長輩拜年。接受孩子拜年的家裡,要給孩子糖果、糕點、小吃當回禮,孩子年紀須在12歲以下。
西方的孩子過萬聖節,首先惡作劇發出「是款待我還是要我耍花招」的威脅,而土家族的孩子只需聲音甜甜地說句:「新年快樂」,然後再問候長輩們身體健康,就可以得到禮物。
孩子平日的乖巧程度和禮物數目成正比。平時讓大人頭痛的孩子,這時可得老實點。按土家族規矩,雖然每家都必須給禮物,可沒規定種類和數量。要是哪家孩子得到的禮物只有一顆糖果,甚至一顆瓜子,那家孩子的父母可真是羞也要羞死。
孩子們討完了禮物,會聚在壩子中相互比較,得到最多禮物的孩子必定春光滿面,來年的孩子王非他莫屬。
小語:本人小時候還是挺乖的(哎呀,飛來一雞蛋打腫臉),起碼可以得到兩顆瓜子以上的「高分」(剛才扔雞蛋的朋友,麻煩你再扔顆蔥花,蔥花炒蛋還缺點材料,謝謝)。
C.驚天三炮震巫山
提示語:誰打麻將都怕放炮,巫山人卻巴不得放炮,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關鍵詞:放炮、信號、最後的瘋狂
春節要放「轟天炮」(即三眼炮,本報曾做報道),這是巫溪高山人家的春節傳統風俗。因為新家已經搬到縣城,巫溪縣寧河古鎮的老霍決定最後瘋狂放一把。
因炮聲太大,老霍將放炮點選在屋後山頭。按慣例,老霍左手將炮舉在手中,20厘米長的引線留給他的時間並不多,右手用煙頭將引線點燃,左手迅速平穩地向上伸出,炮口朝天,只見伴著滋滋聲的引線帶著火星鑽入炮膛,頓時只感一炮轟天地動山搖。火舌在黑夜裡劃出一道紅線,足有一米多長。接著照此法打出後兩炮,三炮全響算吉。
老霍告之,今年這三炮一為喜遷新居,二為全家幸福、身體健康,三為《都市熱報》的讀者及采編人員送去來自巫溪深處最原始的賀年炮聲。幽默的他還特別提醒大家,打麻將放炮可別怪他。
小語:原來放炮還有雙重含義,長見識!
D.元宵節里火作燈
提示語:都說元宵燈似火,奉節每年的正月十五那日則是以火作燈,卻更加熱鬧非凡。
關鍵詞:新年、乞福、火燈、
奉節農村有除夕夜裡燒火的風俗,火焰過了除夕並不熄滅,一直燒到正月十五。
元宵節這天,村民們開始「放燈」。放的不是花燈,而是村民將事先准備好的穀草裹成捆,然後用除夕火點燃而成的火燈。
早上開始,田間、山坡甚至小路都會成為各家各戶放燈的地方。有人把火燈丟到耕地里,或擲在寒意濃濃的小路邊,膽大者提著冒煙的穀草滿山坡的奔跑,更有甚者騎著摩托將點燃的穀草拖起到處跑。
到了晌午,女人們在屋內將穀草打成捆,男人們在屋外將穀草點燃,輕輕抱著,前院後山地亂扔。點燃的草把掉在冰冷的地面,火舌被大地給吞掉,滾滾濃煙似乎表示了它對土地的強烈不滿。為了多點燈,每家每戶比賽著扔火把,好事者不時向煙堆里扔鞭炮,炸得草沫四濺。
據老人們說,煙越大越好,凡煙薰過的地方,來年才會五穀豐登。十五的火燈晚上逐漸減少,直到煙火被茫茫黑夜吞食。
點燈,是為了祈求燒掉來年的蟲害與禍害,它是燒給秋天的禮物,燃燒的是希望,放飛來年最美好的祝福。
小語:燈如火,火似燈,真想一飽眼福。
E.累人的「轉轉會」
提示語:合川與武勝分別隸屬重慶、四川,兩地接壤,各自境內互有「飛地」,這里的人家過年就吃轉轉會。
關鍵詞:「開水」脹肚、排號等飯
飛地人家大年初一不出門,大年初二開始走人戶,俗稱「轉轉會」。
大年初二這天,合川天子村的村民起得特早,挑著年貨挨親戚家逐個送。
走到一家,放下挑子拿出備好的年貨。親戚們雖嘴裡道客氣,捧著禮物卻滿臉歡喜,連忙拉著進屋喝「開水」(荷包蛋)。一碗最少2個,雙數圖個吉利。
親戚少的就放下挑子,坐在院內放鬆放鬆,心裡盤算著下家往哪走。轉轉會以拜老輩為先,拜「平班子」為後。運氣好,一上午能拜四五家,光是「開水」就讓人喝得肚脹腰圓。
親戚們若集中在一片兒,那算是運氣好的;假如分散而居,將這一挑禮物分發完畢,花上兩天也不算多。收禮的主人通常會明確「警告」拜年者務必當日中午或當天晚上來吃晌午或宵夜,這禮送的家數越多,這飯就得排上號吃上兩三天。一家轉至一家地吃,還有點橫行鄉里的味道。
看來這轉轉會先累腳後累肚,的確有些讓人受不了。
小語:還是老話說得好,沒有哪碗飯是好吃的。
神舞一跳十二年
提示語:萬家歡聚的除夕夜,沒有熱鬧的團圓飯,只有神秘的舞蹈和土老司(土家族的法師)的虔誠禱告。這一切,都是因為一個嚎啕大哭的新生嬰兒……
關鍵詞:新生嬰兒、請神舞、百家鎖
酉陽後溪鄉,居住的全是土家族人。這里地理位置偏僻,山路難行,去縣城要花一天時間。
因交通不便,這里還保留著不少傳統的土家風俗。年三十夜晚跳請神舞,就是其中一種。
如果有孩子在年三十當天出生,必須請土老司來家中跳舞。以後每年除夕夜裡,都要請土老司跳舞,直到孩子滿12歲。
後溪鄉田景洪告訴記者:「土家人認為,大年三十齣生的孩子,聚集了一年中所有的靈氣和煞氣,必須請土老司來跳神舞驅除煞氣。」
土老司吃飽喝足後,開始跳請神舞。孩子被包裹得嚴嚴實實的,由家長抱著在旁觀看。
首先,土老司要在屋裡貼上表現土家的神圖,然後頭戴「封官帽」,身穿法衣,腰間圍上8副羅裙。使用的法器有八寶銅鈴、牛角、令牌、竹卦,以及必不可少的司刀和法杖。
晚上約八時起,土老司左手拿法杖,右手拿司刀,圍著堂屋四壁不停揮舞,口中念念有詞,接著走出蝴蝶穿花步、燕子迴翔步、獅子撲兔步等各種讓人眼花繚亂的步伐,再配合誇張的神情和動作。
掛在土老司身上的法器隨之發出各種聲響,此起彼伏。跳了將近半小時後,土老司會端一碗清水,喝一大口,分4次分別噴在堂屋的四角,潔凈沖晦。
平日里出生的孩子,會在孩子出生後40天,由外婆家人用自家鍋底灰,在孩子前額畫個「十」字辟邪。年三十齣生的孩子,則由土老司來畫「十」字。
有的土老司在請神舞結束時,會拿司刀在孩子的小臉旁裝模做樣地比畫幾個動作,表示已經為孩子驅趕了煞氣。
[百家銀鎖保平安]
百家鎖是年三十齣生的孩子最明顯的標志。
百家鎖一般為銀制,做工精細考究,不滿12歲絕對不可以取下。有的家庭,為防止孩子淘氣弄壞鎖頭,會在鎖頭的地方滴上蜜蠟,隨時檢查是否有損壞。
小語:可憐天下父母心!好感動!誰有紙巾,借一張先,眼淚嘩嘩狂流。
B.天人合一的品天儀式
提示語:天不亮時,老人輕手輕腳下床,帶包東西悄悄出門。這不是驚險片,而是大巴山老人新年祭天儀式開始了。
關鍵詞:密林、漆黑、大巴山
在城口縣靠近陝西一帶的村落里,至今保留著這樣一個風俗:大年初一凌晨,家中老人登山祭天。
這風俗有個風雅的名字:品天。
寒冬的大巴山,山風狂嘯,天寒地凍。這是對老人意志的考驗。老人必須克服困難,到達附近的山頂。
名為品天,其實沒有復雜的動作。老人把帶來的豬頭肉、花生米、水酒等祭品擺放在一塊略微平坦的地上,然後進行最重要的儀式:冥想。
找一塊平地,雙腿盤膝坐下,順手放在膝蓋上,閉上雙眼,均勻呼吸。品天老人屏棄雜念,心頭不斷默念家人的名字和自己想企求的事,一切OK!
品過天的老人說,長時間保持冥想姿勢,身體感覺輕盈欲飄。當整個人感覺到世界都已經不存在,連冥想的意念也不存在時,其請求被上天應允,品天圓滿成功。
最後,老人朝著日出的地平線拜3次,然後高高興興下山。
回家後,老人不能把品天是否成功告訴任何人,否則願望就不會實現。
小語:對城裡的年輕人來說,熱乎乎的暖窩最舒服(繼續睡覺,請勿打擾)!
C.比漢族早一天的年
提示語:土家人擁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年,那就是「趕年」。
關鍵詞:趕年、剩飯、大糍粑
趕年是土家人的春節,是土家族最隆重的節日,時間比漢族春節提早一天。閏年過臘月二十九,平常年過臘月二十八。
關於趕年的來歷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某年,土家族先民得到敵人春節來犯的消息,便決定提前一天過年。結果在春節當天,土家先民鬥志旺盛,一舉消滅了敵人。以後這個日子約定俗成,就成了過趕年。
另一種說法是:南宋嘉定年間,有人率眾在沅江、酉陽一帶造反,土王接到朝廷聖旨,調兵前往征剿。由於時間緊迫,等不到過年,於是決定提前過年。
照老規矩,過年當天做好飯後,直到正月十五土家人只能吃剩飯。女人們當天早晨5時起床生火做飯,把平日見不到的好吃東西,統統擺到桌席上。
忙完一天後,全家人圍坐在火爐邊,吃著香甜的糍粑,喝著醉人的米酒,嘗著美味的土家臘肉,其樂融融。火爐中的火焰騰起老高,照得每個人的臉紅彤彤的,土家人就這樣迎接著新年的到來。
小語:熱鬧歡騰的土家新年讓記者動心不已,好想回家,好想過個熱鬧的新年!
D.拜年就拜豬圈門
提示語:怎麼連豬圈門都要拜,你相信嗎?
關鍵詞:祭品、豬圈門、有頭有尾
居住在渝東門戶的巫山人,在新年用「拜豬圈門」這一獨特的方式表達自己對來年的期望。
廟宇鎮原名大廟,地處長江之南,距巫山縣城約120公里。年過60的當地人趙本林給我們講述了「拜豬圈門」的春節民俗。
每年除夕一大早,老趙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豬圈打掃干凈,然後給圈門神准備好祭品。祭品非常奇特,是一個嘴裡塞著豬尾巴的臘豬頭,意味著家人在新年裡有頭有尾。
拜圈門神時,一家之主的老趙端著豬頭走在最前面,愛人緊跟其後。夫妻兩人站在約距豬圈門兩米處。老趙將3根香燭插在豬圈門上,在圈門邊放置的火盆內燒上一疊紙錢。鞭炮頓時響起,把圈裡的豬嚇得直哆嗦。
此刻,老趙雙手端盤置胸前,頭向豬圈門拜3下,然後把盤子放在圈門上,嘴裡念叨一些吉利話,預祝來年家畜興旺。大人敬拜時,孩子們通常跟在老趙身後嬉戲,盯著豬頭笑個不停,不時說上一句「好臭哦」。
儀式完成後,把臘豬頭丟入鍋中煮熟,一家人高興地吃著豬頭過新年。
小語:拜豬又吃豬,嘻嘻,人類的心理活動真是難以理解!
E.拜年只拜丈母娘
提示語:不是重女輕男,絕非性別歧視。
關鍵詞:初一、丈母娘、視而不見
正月初一是土家媳婦回娘家的日子,女婿必須陪同,這是渝東南土家族風俗。
若是雙方還沒結婚,男方也可以要求到女方家拜年。這時的女方可要考慮仔細,要是同意了男方的要求,就等於同意嫁給對方。
到丈母娘家拜年,土家女婿非常慎重。土家人不喜歡攀比,但有兩件禮物是女婿上門時必帶的:一個女婿親手舂的6公斤重的大糍粑,還有一個完整的豬頭。糍粑和豬頭代表女婿的孝心,以及要好好對待妻子的承諾。
迎接小兩口的,除了老丈人可以是家裡的任何人。老丈人不僅不會出來迎接,就算在家中見到女婿,也會視而不見。女婿不理睬老丈人,才表示對女方娘家的尊重。
女婿進門,首先要把大糍粑和臘豬頭交給丈母娘,然後同妻子一起給丈母娘磕頭拜年。丈母娘先讓小兩口喝茶,然後會遞給女婿一雙自己親手做的鞋子,表示回禮。
這雙鞋子大有學問。要是鞋子做工精細,質地考究,就表示丈母娘對這個女婿非常滿意。要是鞋子大小不一,做工不精緻,則表示丈母娘對女婿有意見。女婿就要暗自加油了。
這種土家風俗在渝東南只有少數村落還有保留。
小語:唉,這年頭,毛腳女婿不易當啊!
F.團年吃「叫飯」
提示語:在梁平縣,春節團年吃「叫飯」是傳統。你知道什麼是叫飯,又該怎麼叫嗎?
關鍵詞:團圓、叫飯、祭祀
梁平縣袁驛鎮多湖廣移民後裔,每到除夕,大家會到本族的長輩家中吃團年飯。吃飯前得「叫飯」,這是後人對故世先輩的一種朝拜和祭祀。
吃團年飯前,屋外首先燃放鞭炮,家族成員全體起立,不準大聲喧嘩。
一家之長先倒半碗烈酒,再親手盛幾碗米飯,再把筷子分發碗邊,緊接著高呼先輩們的名字,如「請姥姥用飯,請家爺用飯」。此刻,長輩們原本微紅的眼圈會悄然落下思念之淚。一屋人也會跟著主人輕聲叫上數聲,表達對親人的懷念,整個過程約三兩分鍾。
叫飯中,邊角處還司職一人專給先人燒紙錢,邊燒邊念先人的名字,通知先人查收「過年錢」。
呼喚名號之後,一家之長手捧酒碗,彎下腰身,將酒輕輕撒在地上,接著將起先舀入碗中的飯倒回鍋中後,一家人開始動筷享用這頓豐盛的團年飯。
年是年年過,飯是年年叫,這祖宗傳下的規矩,誰也改變不了。享受現代生活快樂的同時不能數典忘祖,叫飯也是中國團年飯的一大特色。
小語:祖先們英靈有知的話,一定會和子孫們同樂。
回答者: xcsgjv - 舉人 五級 2-6 15:27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臘月25:接玉皇趕亂歲照田蠶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貼門神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傳說中的神荼、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唐代以後,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後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門神分三類:第一類是"大門門神",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第二類是"街門門神",多貼小街門上,高約二尺,寬約一尺。這兩種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槊鉞。第三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傅粉塗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這種門神,本應貼在新結婚的屋門上,以取吉利,後來也就作普通街門的新年點綴品了。
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發展為春聯。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雲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准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幅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用白紙,藍邊包於外,紅條鑲於內。
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鍾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歷代的詩人墨客總是以最美好的詩句,贊頌新年的來臨。
王安石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
吃年夜飯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裡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
7. 重慶周邊一日游推薦表有嗎求分享
重慶周邊一日游可以去千野草場和大鳳堡
千野草場
千野草場位於石柱縣西北部魚池鎮,景區面積3300公頃,海拔1000—1600米,氣候垂直差異大,是黃水國家森林公園的重點景區之一。景區內資源豐富,集山、林、草、石、畜於一體,萬畝石芽、萬畝火棘、萬畝森林、萬畝草場四大特色資源相映成趣,宛若仙境,一派「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南國草場風光。
珍稀植物星羅棋布,國家二級保護動物42種,豹、獐、錦雞、雉雞、杜鵑、黃鸝等動物活躍其間,猶如一部森林網路大辭典。有「森林的海洋,繁花的世界,動物的王國,飛鳥的天堂」之美譽。2006年,在 「選美重慶」評比活動中,被網民推評為「重慶市最美的森林」。2011年,成功創建國家AAAA級景區。
8. 重慶市潘旺商貿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重慶市潘旺商貿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09月30日,主要經營范圍為銷售:回日用百貨、文化辦公用品、辦答公設備、包裝材料、工藝品、化工原料及產品(不含危險化學品和易制毒化學品)、化學試劑(不含危險化學品)、五金交電、電子產品(不含電子出版物)、通信設備、通訊器材(不含無線電發射設備及地面衛星接收設備)、電訊器材、儀器儀表、電線電纜、機電設備及配件(不含汽車)、機械設備及配件、電腦、計算機軟體及配件、印刷製品、塑料製品、金屬製品、玻璃儀器、建築材料(不含化學危險品)、金屬材料(不含稀貴金屬)、裝潢材料(不含化學危險品)、傢具等。
法定代表人:潘星旺
成立時間:2014-09-30
注冊資本:5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500223005501035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
公司地址:重慶市潼南縣古溪鎮正街69號附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