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開展區域活動教師經驗交流
在新的課改背景下,教研員組織區域內的教研活動不能僅僅停留在傳統的聽課、評課模式上,應不斷思考、探索更有效的教研培訓模式。區域教研活動不該只是執教教師按教研員的意圖給大家上公開課,教研員點評一下執教教師上得如何。教研活動應重在「研」——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學法;而不是「教」——教大家照搬公開課,教研員怎麼說,就怎麼做。區域內的教研活動應該是教研員和廣大一線教師互動的平台;是各校校本教研經驗交流、成果分享的平台。區域教研活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建立起有利於「實踐反思,合作分享,專業支持」的教學研究制度。
為解決教師個人實踐和反思後解決不了的問題和困惑,充分發揮本校或臨校間學科教師的同伴互助作用。成立校本教研合作組,每個合作組由校內或臨校間的5-6名水平相近或相差距離較大的教師結成對子,從組內成員在課堂教學中發現的問題開始,每一次活動一個專題(如新課程「新」在哪裡、新理念在我的課程中:一個成功之例、教學病例診斷等),建立一套具體、可操作、富有實效的教師培訓和教學研究體系。
通過個人反思和同伴間的交流、討論,並在教研員和學科指導小組的專業引領下,將共性的問題轉化成課題而進行多樣化的合作研究活動。合作組的活動要有目標、有計劃、有課題、有分工,教師們從不同側面積極探索,以合作組為單位,積累教學設計、教學案例、教後反思、教學論文等多項可操作性的成果。組建的區級教研、片級教研、合作組校本教研的三級教研網路,逐步建立起了有利於「實踐反思,合作分享,專業支持」的教學研究制度,做到人人都學習、人人有專題、人人都研究,各種專題的研究是自下而上和自下而上的相互協調,相互合作,相互補充,互為發展。
二、創建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學習平台。
觀念的轉變僅靠專家、教授們的集中灌輸是遠遠不夠的,送教師外出學習,人力、財力都有困難,這些矛盾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加凸現出來。針對這一問題,教研就要校本化和經常化,一線教師在教學工作的實踐中,會逐漸形成對課改新理念和新思想的自覺認同,然而在實踐反思中,將課改新理念和新思想內化為自身的理念更為重要。這就要求我們教研員要走進學校,進入教研組和課堂,為一線的教學服務。
三、教研員是新課程課堂的示範者。
新課程要求廣大一線教師必須把課程標准提出的各種新理念,有意識地滲透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去,尤其是課堂教學要有質的變化,其難度可想而知。一方面,一線教師對新理念的理解尚未透徹;另一方面,多年的教學傳統與習慣他們難以拋舍。什麼樣的課堂符合新理念?什麼樣的課是新課程優質課?基層教師認識不清。這就需要教研員有所作為,主動做新課程課堂的示範者。
在教研工作中,選擇典型課例,全程指導。教研員親自上新課程引路課,結合實踐講理論,將新課程的理念通過課堂直觀地表現出來;還可以請教師先講,針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即時走上講台,參與組織教學,進行即席指導,同時引導聽課教師討論,整個課堂變成一個學習與交流的場所。在這里,已沒有了傳統意義上的「教研員」「教師」和「學生」,大家都是平等的參與者,教師不再把自己當作被動的聽課者,而是積極主動地參與研討。這種全新的教研模式,為教研員、教師及學生搭建了平等對話、交流的平台,使教師們受到空前的鍛煉和提高,教師的教育觀念和學生的學習觀念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四、教研員是新課程理念的解惑者和引領者。
新課程改革進入了一個遍地開花的時期!各種理論相互激盪,各種觀點相互碰撞、交織,使一線教師進入了一種「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狀態:如何處理好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與引導學生領會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問題;如何理解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與接受式學習的關系;如何把握好指導小組合作學習和學生自主學習的度;如何理解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關系等等,等等……教研員作為專職業務指導人員有責任,也有義務為廣大教師釋疑解惑,為廣大教師指點迷津!讓他們從「山重水復」走向「柳暗花明」!
針對這些問題,展開「課題」 研究,在區域間掀起濃厚的學術研究氛圍。全體教師都是研究人員,「教室」即「研究室」,「問題」即「課題」,定期進行「新課程教學研討」,研討中教研員和教師們即時總結、交流、反思本周教學情況,思考、研討下周教學內容。在一線不斷的教學嘗試中,集體攻關。通過全員參與,逐層研究,把具體問題研究深,研究透,並把教育觀念化為教育行為。教研員和教師們在觀念的碰撞與交流中達成新的共識,在實踐與摸索中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