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實施方案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計劃初中數學新課標把「體現數學的文化價值」置於課程設計基本理念的重要位置上,使數學文化問題正式進入了數學教學。因為大多數不專門與數字打交道的人在走上社會後,數學知識會漸漸淡忘,但數學文化的影響將長期存在於其頭腦中,並會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如何在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使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體驗數學文化、受到文化感染、產生文化共鳴,從而實現數學的文化教育功能。一、開展數學美學教育。數學教學中的美學教育有以下4個層次:美觀、美好、美妙、完美。美觀是數學對象以形式上的對稱、和諧、簡潔,給人的感官帶來美麗、漂亮的感受,例如,(a+b)×n=a×n+b×n。但是,外形的美觀,並不一定是真實的和正確的。數學上的很多東西,只有認識到它的正確性,才能感覺其「美好」,例如「對數」的美好在於能把繁雜的「乘除」運算變為「加減」運算,理解了它的作用,也就獲得了「美」的滿足。美妙的感覺往往來自「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的事物,例如學生經親手畫圖,發現三角形的三條高線、三條中線、三條內角平分線交於一點,感覺真是「美妙」。數學總是做到至善至美、完美無缺,這也是數學的最高「品質」與最高的精神「境界」——完美,例如解一個方程,不只是回答是否有解,也不只是找到一個解了事,而要證明它確實存在解,知道有多少個解,最後還要把它們一一找出來,一個都不能少。對學生進行美學教育,可以陶冶情操,進行數學文化的熏陶,讓學生獲得全面的發展。二、初中數學與美學。羅素指出:「數學,如果正確地看,不但擁有真理,而且也具有高尚的美。」數學美主要是指結構美和形式美,具體說來,主要有簡潔美、對稱美、統一美、和諧美、奇異美等。通過初中數學教學,充分展示數學美,是對中學生進行美育教育,從而陶冶情操、鍛煉性格、提高素質的重要手段。數學的首要特點在於它的簡潔,這主要表現在數學符號、數學技巧以及邏輯方法上。數學中普遍存在著對稱,如幾何中有軸對稱圖形和中心對稱圖形,代數中有對稱多項式,日常生活中,我們見到的許多優美的商標圖案,如北大方正、聯想集團、北京電信、中國聯通、工商銀行等,更是對稱美的活教材。「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對於數學美的研究、教育和欣賞,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學習興趣,啟迪人們的思維,開闊人們的視野,並帶來美的享受。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三、初中數學與文學。數學家華羅庚說:「認為數學枯燥無味,沒有藝術性,這看法是不正確的,就像人站在花園外面,說花園里枯燥乏味一樣。」古往今來,數學流傳著許多美妙動聽的故事(包括數學家的故事、數學史故事和數學應用的故事)和歷史名題。通過這些寓教於樂的方式進行數學文化教育,可以使學生學習前人勤奮好學、勇於實踐、實事求是、不斷探索、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從歷史名題中學習它的數學思想方法和解題思路,指導自己的學習。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要加強對學生進行語言能力的訓練,結合日常生活實踐和數學建模活動,指導學生寫好「小作文」(如學習計劃、學習經驗交流等)、「小總結」(章節的知識總結)、「小隨筆」(如「正方形」、「圓」、介紹一個企業商標的尺規作圖方法等)、「小論文」(如怎樣畫標準的跑道、分期付款和保險的數學原理等),引導學生讀好課外讀物(如《數理化通俗演義》、《中學數學問題集》等),鼓勵學生從數學文獻中檢索和獲取有關知識(如梅涅勞斯定理、蝴蝶定理等)。這樣,在數學教育中滲透文學教育,不僅可以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而且還可以大大提高學生運用數學語言的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從而不斷提高其數學文化素質。數學不應當等同於數學知識(事實性結論)的匯集或數學知識的倉庫,它是人類的一種創造性活動。在人們探索知識和數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燦爛輝煌的數學文化。那一個個優美動聽的數學故事,一句句發人深省的名人名言,一條條精妙絕倫的數學謎語,一篇篇寓意深刻的數學隨筆,都是數學文化寶庫中的明珠。四、進行數學實驗與游戲。數學游戲是一種大眾化的智力活動,體現了一種數學文化。浙江教育出版社的數學新教材中已引進了一些游戲素材,這為一線教師的教學提供了廣闊的創新空間,但游戲的題材還顯得有些單調,教學中還可適當增加一些益智類的游戲,如數獨。數獨是一種源自18世紀末的瑞士,後在美國發展,並在日本得以發揚光大的數學智力拚圖游戲,在2005年全面引入我國。拼圖是九宮格(即3格寬×3格高)的正方形狀,每一格又細分為一個九宮格。在每一個小九宮格中,分別填上1至9的數字,讓整個大九宮格每一列、每一行的數字都不重復。該游戲看起來似乎和傳統的填字游戲類似,但由於其擁有入門簡單、演算方便、有益於鍛煉腦力,並且不受時間、地點、語言的限制等優點而被玩家廣泛接受。有專家認為,該游戲的獨特玩法跨越了文字與文化的疆域。據悉,目前「數獨」游戲在全球已擁有數百萬的玩家。這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游戲教學,可以讓學生逐漸認識到數學文化的難得魅力並逐步養成勤於動腦、善於分析的習慣,學會用數學文化的視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初中數學教育中,把初中數學知識和數學文化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學會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還能受到良好的數學文化教育,當數學文化的魅力真正滲入教材、到達課堂、融入教學時,數學就會更加平易近人,數學教學就會通過文化層面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喜歡數學、熱愛數學。因此,數學文化教育完全適應了素質教育的時代要求,對提高中學生的數學素質、培養良好的個性品質意義重大。
2. 美育鑒賞課的認識與感受
淺談體現學生主體的美術鑒賞教學
江蘇省常州市橫山橋中學 馬郁茜
在高一年級美術美術教學中,運用感知、記憶、經驗和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比較、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並理解美術作品意蘊的活動。它是提高學生文化藝術修養的有效途徑,對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然而,在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的提問,往往只有二、三名同學回答了問題,更多時候是教師指名回答或是越俎代皰。絕大多數學生只是洗耳恭聽。為什麼到了高中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就越不願回答問題呢?是學生沒有答案嗎?顯然不是。是舊的「一言堂」、「滿堂灌」、保姆式的教學方法,使他們習慣於坐享其成地聽權威答案;是教師的絕對權威地位使他們習慣了當「配角」。久而久之,美術鑒賞課上,教師就是一幅接一幅的從作品的來歷講到作者的奇聞趣事,最後挖掘作品的思想內容。一節課下來口乾舌燥,學生卻神色漠然。作為一名美術教育工作者,我也時常思考這些問題,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在這里談一下自己的思考。
《高中美術新課程》總目標第一句就提出:「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美術學習活動」;在美術鑒賞模塊課程標准中第一條就是通過「美術鑒賞」模塊的學習,學生能夠積極參與美術鑒賞活動。我在美術鑒賞教學中把「主體教育」和實施新課程標准結合起來,體現了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和主體教育的基本精神。
1.創設情境,激活學生主動參與。
創設課堂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上好鑒賞課的前提。在一個教學主題開始以後,教師要創設一個求知、探究的環境和氛圍,激發起學生探求的願望和熱情,激活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作為美術鑒賞課通常情況每一主題都會在課前做一個多媒體課件。如在《楚王問鼎——商周青銅藝術》的導入中首先學生看到的是曾侯乙編鍾,聽到的是用曾侯乙編鍾演奏的《楚商》,學生一下子就進入了本主題的文化情境,再由楚王問鼎的故事把學生引領到商周青銅藝術的教學中,並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襯以青銅古樂,激活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又如在集體備課時一位教師在《玉石之分——古代玉石藝術》一課中,由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中國玉印導入,引出中國玉石文化,形式新穎,內容緊扣教學主題,激活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美術鑒賞課的情境創設要切題、新穎有趣,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要能夠激活學生的探究興趣,要與教學內容相關聯,使學生能夠主動地參與到後面的自主學習中去。
2.提出問題,引發學生主動探究。
新的課程標准,把學生自主學習作為一項重要策略。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各學科課堂教學都應承擔的任務,美術鑒賞課也不例外。所以提出問題,引發學生主動探究,是學生親歷探究過程的中介和橋梁。問題的提出可以是教師提出問題;也可以是教師提出問題,由學生篩選和確定問題;或者由學生提出問題。如在《美在民間——中國民間美術》一課,我提出了以下一系列問題:剪紙:研究一下剪紙的歷史;剪紙如果按它的表現方式來分可以分成哪幾類,並舉出具體的圖片例子;列舉各地比較有名的剪紙及其剪紙藝人,並總結南北剪紙各有什麼特色。皮影:皮影的起源發展與現狀;皮影造型的藝術風格;皮影戲人物的角色造型設計。年畫:什麼是年畫;年畫的用途及藝術特色;江蘇桃花塢年畫的發展以及藝術特色。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個主題,教師按照學生的自主選擇進行分組編排,讓學生在電子閱覽室進行探究性學習。
無論是哪種方式提出問題,都是為了引發學生主動探究,所以提出的問題應具備以下特徵:問題要明確;問題要適度;問題宜小不宜大;問題宜具體不宜抽象。
3.生生互動,培養學生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實施主體發展性課堂教學的基本策略,生生互動是合作學習的主要特徵。生生互動主要是指小組內部、小組之間的學生間的相互合作、相互協調、相互交流、相互補充、相互學習。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精神,在合作學習過程的參與中,學會合作,學會傾聽,學會分享,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達成學習的目標。如在《美在民間——中國民間美術》的教學設計中,第一課時安排在電子閱覽室進行,教師課前准備了相關的問題及資料的來源和查找方式。各組分別查找和搜集小組所選任務的學習資料,進行閱讀和電子文本摘錄;以小組為單位選擇民間美術某一類型中數幅作品,進行小組討論評述,組內交流,將個人獨立思考轉化為小組共同認識成果,對作品中的形象和情節進行描述,並提出問題,對作品中有疑問的地方做好記錄。小組中每個組員都有明確的分工,通過組內合作和幫助,提高學習的效率。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有分工、交流、生生互動,發揮各自的特長,互相幫助和啟發。第二課時進行組際交流,交流各小組的學習成果。匯報的學生代表小組,學生和教師共同分享小組成果,並解決小組對作品的疑問。在美術鑒賞教學中合作學習的生生互動,能充分開發和利用教學中的人力資源,為現代美術教學注入新的活力,把現代美術教學建立在更加廣闊的交流之中,這對減輕師生的負擔,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合作精神,增進教學的效果,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合作學習的實施,應注意以下策略:樹立新型的課堂教學交往觀;變革座位的排列方式;正確進行分組;採用多種形式進行合作學習;與其他教學形式有效配合。
4.全員參與,引導學生體驗內涵。
新課程理念注重「人」本位,注重每個學生的參與和每個學生的發展,全員參與就成了它的重要特徵。要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探究的過程中去,親歷探究過程。美術鑒賞教學主要是欣賞作品,對作品內涵的體驗,但並不是一味地欣賞,有的時候可以讓學生進行動動手,或臨摹作品,或進行創作,這樣更有利於從中體味作品的內涵,打破欣賞課紙上談兵、光說不練的局面,更有助於學生理解作品。美術鑒賞教學與工藝、繪畫的教學並不是孤立的,欣賞教學始終貫穿在整個美術教學過程中,他們的關系是互為作用的,學生有了美術的實踐,能夠更好地理解與認識藝術作品。俗話說:「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讓學生親自嘗試美術的創作,才能更好地了解作品中的優點和美的因素,從中獲得美的體驗。例如在《美在民間——中國民間美術》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表現出很大的興趣,很想動手做一做,這時不妨讓學生動手剪幾幅窗花,或親自創作幾個小阿福,或照著年畫作品的風格、形象臨摹一下。
在組織學生親歷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參與的廣泛性;活動的指導性;組織的有效性;形式的多樣性;過程的開放性。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自行探究創設必要的條件和提供必要的方法。新課程理念強調「啟」和「導」。學生經過了探究過程,必然要得出結論,這是一個歸納、推理、演繹的提升過程。教師要善於啟發學生的思維,通過對過程的體驗,運用談話、提問、研討等方法,指導學生得出問題的結論。這里強調的是指導,絕不是各種形式的灌輸。這就要說到新課程理念下教師的定位。教師應該是教學內容的設計者和創造者,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協調者,是學生活動的指導者和服務者。在指導的過程中要做到到位不越位,指導不指定,參謀不代替。
5.多元評價,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新課程評價的價值取向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促進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和諧發展。進行多元評價、主體評價和發展評價,關注和尊重學生的差異,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前提。「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同一審美對象,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經歷、學識和情感個性,就會有不同的審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審美個性,充分肯定學生的審美感受,鼓勵學生用自己獨特的視覺感受看藝術作品,使學生的情感與對象產生共鳴,審美的想像力自然會得到自由的發展。如:在欣賞敦煌莫高窟第112窟壁畫中的反彈琵琶畫像時,讓學生看畫,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氣氛,並要求學生看畫的同時思考下面的問題:畫的是什麼?怎麼畫?色彩、造型有什麼特色?哪個地方給你感觸最深?然後,鼓勵每個同學運用美術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啟發同學們對審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復雜性和深遠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關注每個學生,關注每個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差異,是「為了一切學生」在教學中的體現。在實施過程中要注意:親近學生,了解學生,從學生的視角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批評;營造和諧的心理氛圍,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
體現學生主體的美術鑒賞課,教師精講、點撥、評價所佔時間一般是一節課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主動參與,如獨立思考、主動探究、合作學習、嘗試體驗等。主體的主動積極作用在認識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這樣的美術鑒賞課能夠滿足學生表現、參與、交往、合作的慾望,充分體現美術鑒賞教學的「主體教育」理念。
2006-06-05 原創作品 轉自人教論壇
「美術」一聽到這個詞就會給人一種美的感受,我的整個心情也變得豁然開朗,這或許是我個人的原因吧!不知從什麼時候我開始喜歡上美術,但這種喜歡並不意味著我對美術有非常深刻的理解。我只知道美術會給人美的享受,讓人完全沉浸在其中。當然了,前提是你喜歡它。那麼,什麼是美術呢?
美術,以我個人的理解指的是一種享受,是一種思想上的享受,當然這指得是那些好的美術作品。每次我看到一幅我感覺好的作品時,我就會愛不釋手欣賞很久很久,我有時甚至會身臨其境。總之,有很多感覺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下面我就來談談對美術鑒賞課的感想:
當初,我一開始並不是想選美術鑒賞的,而是為了工作著想,我選了就業技巧。後來我回到寢室經過反復思考,我既然比較喜歡美術,為什麼不選美術鑒賞呢?大學應該是一個全面發展的時期,我不能這么死板。第二天,我毅然選擇了美術鑒賞。
第一次上課給我的感覺是讓我很舒心,我一下子對這個課堂產生了興趣,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厚。每次上課我都感覺心情很好,課堂上也很輕松,在課堂上你不用記太多的筆記,只要帶上你的頭腦就可以了,美術鑒賞在我個人認為理解是最重要的。只要你理解了,如果你在經過練習就更好了。
通過美術鑒賞課,可以使我們的視野更開闊,可以拓寬我們的知識面。在課堂上,我學到了很多知識,也讓我學會了如何去真正地欣賞一幅畫,以及畫家在畫一幅畫的時候是抱著何種心情。還有作者到底在一幅畫中所想要表達的意思……
美術,在現實生活中到處可以感受到美術的氣息,一張桌子、懸掛的衣服等等這些隨處可見。學了美術鑒賞課,真讓我受益匪淺,平常對生活粗略地觀察也變得細心起來了。我漸漸地發現原來生活那麼美好,有時觀察一棵樹,我會獃獃地看很久,彷彿自己身臨其境了。
美術,淺意識地理解就是色彩,各種不同顏色的搭配,形成一幅幅畫面。一般人們都只了解一幅畫的表面含義,如果想了解得更深,就要更深層次地了解美術了。美術,更進一步的理解就是藝術,美術是一門藝術,同時也包含著作者在作畫時往往蘊涵著深刻的含義,把自己的心情表現在一幅畫中,使欣賞畫的人產生共鳴。還有一些作品表現出了某一個時期特定的社會現象,蘊涵著社會矛盾,反映了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尤其是在戰爭時期,也有一些作品是人們無法了解的只能憑感性去認識畫家的意圖,這些通常具有寶貴的文化和研究價值,例如凡篙晚年的作品,他晚年精神失常,畫的一些畫總是讓人匪夷所思,而如今他的畫舉世聞名,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當然美術不僅僅是畫,美術包含多方面的內容,所涉及的面也非常廣泛。美術鑒賞課讓我學到了許多,尤其是在欣賞古代繪畫時。欣賞古代繪畫,不能以現代的眼光去欣賞,而要結合歷史,講究意境、章法和筆墨。中國古代繪畫有其發展歷程,可分為五個時期。原始社會開始(美之感萌生),漢以前(線之形確立),唐以前(神之韻高揚),之後過渡到清末以前(靈之魂主旋律),五四起(中與西交融)。
經過漫長的歷史進程,美術的發展也越來越多元化。現代美術與古代美術有著本質的差別,現代的美術更多的帶有現代的氣息,現代畫也十分地簡明、易懂;而古代美術卻讓我們很難理解,以現代人的眼光,我認為古畫看上去很難讓人產生共鳴,必須與歷史結合起來,才有所體會。古畫也並不講究進大遠小的規律,以人物畫為例,重點人物通常占的比例較大,次要部分佔的比例較小。
靜物畫也是構成美術的一部分,學習靜物畫讓我學會了更細心地去觀察生活,原來生活是那麼美好,也有一些抽象的靜物畫,從這些畫中你可以聯想到許多,想像的空間很大,可以充分發揮你的想像力。
學了美術鑒賞,讓我的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得到了提高,還學到了日常生活的一些小常識,讓我時刻觀察生活中的美,知識面也得到了拓展,短短的課堂讓我學到可如此多的知識。在這課堂上也讓我感受到了大學的氣息。
以上便是我的體會。
(轉自http://user.qzone.qq.com/149820930/blog/1196241978)
3. 論學前美術教育中如何提高幼兒的創新能力
從理論結合實踐的角度出發,談談現階段學前美術教育中如何提高幼兒創新能力的問題。
一、更新教學觀念是提高學前美術教育中幼兒創新能力的關鍵
教育觀念是影響教師教學最重要的因素,教育觀念的轉變是提高學前美術教育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徑。想要在學前美術教育中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提高幼兒的創新意識就必須要更新傳統的學前美術教育理念,讓科學合理的教學理念指導教師教學。當下學前美術教育中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純粹通過自己成人化的觀點灌輸給學生,採用的教育形式和內容大多數都是通過直接借鑒國外模式,缺乏對當地教育背景和具體情況的分析以及對傳統文化繼承。如何將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具體實施地區的情況以及幼兒本身的特點結合起來培養幼兒的美術創新力、想像力就要求幼兒教師一方面不斷的更新教育觀念,另一方面不斷將教育觀念和學前美術實踐教學相融合。例如,幼兒教師可以通過嘗試一些新材料甚至是一些較為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向幼兒展示一些富有想像力和創新力的美術創作形式,引導幼兒挖掘自身的想像力、創造力和表現力。
教學觀念的轉變需要教師在實踐教學中不斷的剔除成人化的教學觀念,以幼兒為中心,從幼兒的角度來實施美術教學。同時,要鼓勵幼兒自己去探索新的美術創作形式和方法,在尊重幼兒基礎上,開展科學合理的美術教學活動。尤其是一些在大人看來是比較「過分」的行為,授課教師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判斷,不能一概禁止。例如,在幼兒學習簡單的人物簡筆畫的時候,往往會根據自己理解從局部開始繪畫,並不注重整體意識,最後結果往往是人物重心不穩或者是人物完全走形。這樣的繪畫方式雖然會延遲幼兒對於畫面整體意識的掌握,但是本文認為教師都應該適當鼓勵這樣的行為,讓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想像力,不必帶著枷鎖繪畫。這樣既能夠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也能夠充分培養幼兒的個性,而培養個性就是在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
二、改進教學方式,提高幼兒的自我學習能力
我們現階段的大多數學前美術教育中都忽視了對學生學習方法論的指導,使得很多孩子只會模仿,可以試想一下在學前美術教育中就開始這樣的演練式的教學辦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何從談起?學前美術教育中幼兒創新能力的培養不足,很大程度上可以歸結於現階段學前美術教育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不合理造成的。因此,我們急切的需要轉變我們的教學模式,重點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學習,提高自我學習能力,這樣才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完成學前美術教育中幼兒創新能力的培養過程。為此,筆者認為在學前美術教育中教師應該更加註重教學方式的改進和幼兒自我學習能力的提高。同時,在學前美術教育中培養幼兒的自我學習能力,讓幼兒能夠在自主美術學習中挖掘自身潛能,激發自身的學習動力和內在活力才是最佳的教學方式。以下為筆者在實踐教學中總結的幾點常用教學方法來提高幼兒的自我學習能力。
(一)鼓勵式+獎勵式教學
每位幼兒都希望能夠得到教師的鼓勵和獎勵,這代表教師對幼兒的認可和重視。因此教師在美術教育活動中能夠使用鼓勵加獎勵的方式來教學,那麼幼兒在美術教育活動中的參與度會大大提高,自我能動性能夠得到最大發揮。教師可以先根據美術教育活動提前制定相應的獎勵標准,在實施美術教學活動中,找到每位幼兒優點給予鼓勵,幼兒得到教師積極的反饋後,也會更加積極的參與美術教學活動。當幼兒美術作品達到教師制定的標准後,教師應該給與適當的獎勵。通過不斷積極的反饋,讓幼兒一直保持一個正能量的學習動力,提高自我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啟發式+示範式教學
由於幼兒年齡較小且對美術教育活動的相關材料、繪畫技法、手工製作步驟、以及工具使用等不了解,所以幼兒園的常規美術教學活動很多時候需要教師示範。但是部分教師在示範過程中重視示範過程,忽視幼兒的自主能動性。在大部分幼兒園的美術教育中教師往往通過課堂演示教學讓學生模仿美術作品,讓幼兒跟隨教師步驟和方法來完成美術作品。這樣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既枯燥又極大的扼殺了學生的自主能動性。限制了幼兒想像力的迸發,也禁錮了幼兒的美育思維的提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將啟發式教學和示範式教學結合起來,先通過圖片、故事、音樂、模型等等引起幼兒的興趣,講授本堂美術課的任務。再給幼兒示範繪畫或者是製作過程,在示範過程中要積極的與幼兒交流,示範啟發幼兒的自我學習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 (三)臨摹式+改編式教學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簡單的鑒賞一副美術作品,在鑒賞過程中引導幼兒觀察作品的特點,然後讓幼兒結合觀察到作品的特點並結合自己的理解來改編美術作品,最後教師對學生的作品進行點評然,點評要結合幼兒自身優勢和缺點。同時教師可以給幼兒一些較好的建議,讓幼兒在不斷的自我實踐中提高自身的美術創新能力。
(四)多種材料的實踐式教學
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也是激發幼兒創造力的必要措施,在學前美術教育中教師可以提供多種教學方式和多種材料來激發幼兒的動手能力。實踐教學在幼兒園美術課程中運用比較多,這首先要求幼兒園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美術材料。例如:提供各種材料,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想像力來製作剪紙、超輕粘土玩偶、玩具泥沙,以及各種玩教具等。通過材料的多樣性和幼兒自己動手實踐操作來激發幼兒的自我學習能力和創造活力。
三、創新學前美術課程設置,編制多元化的教學內容
學前美術教育中幼兒創新能力的培養也需要對現有的美術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進行必要的創新,引進一些更為多元化的教學內容,本文結合筆者自己的實踐教學經驗對如何創新學前美術課程內容設置,編制多元化的教學內容進行簡單的分析研究。
首先,在課程設計上可以借鑒一些國外學前美術教育美術課程內容設置,結合當下我國現有的學前美術課程設置以及不同地區特點做一個綜合型的改進。將學前美術課程設置由重視幼兒技能培養轉變為重視幼兒創新能力的培養,在美術課程中加入游戲、音樂、閱讀等元素,增加美術教育的活動空間和材料投放。同時適當增加美術欣賞和美術戶外活動,將學前美術教育融入幼兒實際生活,在實踐中激發幼兒的創新能力。
其次,在教學內容上,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參與到多樣化的生活實踐中,將繪畫、手工、美術鑒賞等融於生活。條件允許可以帶幼兒參觀一些檔次較好、較為符合幼兒美術教育目的的畫展、美術博物館、藝術展覽館等,豐富幼兒對世界的認識的同時也能夠提高幼兒的審美情趣,讓幼兒能夠更好的根據所接觸到的事物進行美術上的創新。當然,在組織幼兒參加各種美術展示活動的過程中,需要教師積極穩妥的安排好活動規劃事宜,制定科學的行動規劃,活動的後勤保障也一定要跟得上。除此以外,學校、教師也需要做好應急事件處置准備工作,制定科學的應急響應機制,讓每一個幼兒都能夠安全的參與到戶外美術欣賞活動中。
最後,學前教育中幼兒還處於人生的起步階段,其認知體系的構建和行為方式都還處於最為基礎的模仿、學習及構建階段。幼兒一般會根據教師的行為進行模仿,教師就是幼兒的榜樣。因此學前美術教育也應該注重對學生良好行為的規范和引導,感知就成為幼兒美術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信息獲取渠道。同時感知也是學前美術教育的基礎,讓幼兒在日常美術教育中更多的去感知我們的世界、全方位去接觸身邊的事物也是幼兒學前美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在學前美術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上,應遵循以幼兒為中心的思想,注重幼兒行為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4. 你對「現代美育內涵」的理解
現代美育觀的內涵
(一)現代美育是感性教育為主的教育
美育不應被簡單當作美學理論知識教育或藝術技能培訓來對待。無論從其活動的主體,還是其本身的特質而言,都是感性教育為主的活動過程,一味強調理論知識、技能的灌輸,必然導致理性教育強化,感性教育弱化的偏差。
審美即「感覺」的方式,是一種心理體驗的方式。作為一種感受,審美活動中,人的自我實現主要是在心理層面,作為自由的象徵,表現為現實生活的理想,達到的是個情感的創造性表現與升華,情感領域是這一活動的主要領域。在審美過程中,對人的教育主要不是以思維為特徵的認識過程,而是情感的表現與升華,是主體生命意識與本質力量的激活與呈現,是情感的體驗、涵育,同時在體驗中生成、創造著新的情感和意識,進而達到對心智的啟發,走向精神的解放與升華。因此,美育是主體性范疇與教育的有機融合,是將審美價值轉化為教育資源。以此為視角,審美不是一個單純的對對象的認識過程,也不是指向事實真理的世界,而是人的一種生存方式,它指向價值的世界,以人生價值的滿足、實現為旨歸。與此相應,現代美育的宗旨應是對人的生命的關懷,對人生的關注,其最終的目標是人格的完善和人的全面發展。
在現代美育中,強調感性教育,意味著對以情感為核心的心理能力的重視。工業文明的發展,帶來了工具理性和知識理性的片面膨脹和對情感價值的排斥、忽視,導致了人的片面發展和人格殘缺,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甚至自身內部都呈緊張、疏離、分裂狀態。審美活動則恰恰為個性情感的解放與提升提供了一種可能的和現實的空間。這種解放並不是將人導向非理性或反理性,而是指向對不合理的理性規范的束縛、壓抑的掙脫,對人的情感本質的復歸。在審美活動中,人的這種心理能力作為綜合性直覺體驗能力和情感交流能力發生著重要作用,在藝術欣賞與接受過程中,人際日常交流中,以及一切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的創造性工作中無不產生重要影響。黃全愈博士的《素質教育在美國》中曾以兒童美術教育為例,討論了中國兒童沒有「樣子」就畫不出的現象,黃博士認為問題的關鍵之一在於片面的技法傳授使孩子成了摹仿的工具。這樣的教法無視,甚至泯滅了「性靈」的體驗、抒發,何談發展創造性?【附:素質教育在美國】【附報道一:《學校讓孩子大膽想像 八成家長卻「憤怒」地讓孩子退學》】
我們強調美育中感性教育的重要並不是否定技法的傳授、理性因素存在的必要,而是提示美育過程中,應在理性能力發展的同時,發展感性能力,特別是在這一過程中,理性觀念是體現於直觀的形式中的,如形象、話語等,這種活潑生動的傳達方式,更容易對人產生影響。這種方式在現代傳媒中已被廣泛運用,如廣告、音樂作品、影視劇等對社會,尤其青少年的審美趣味、生活慾望,乃至人生觀都潛移默化地產生著多方面影響。
人是審美活動的主體,也是美育的核心——審美育人。在人學的意義上,感性並不僅指感性認識,而是就人的生存狀況和人性、人格而言的,強調美育是感性教育的意義在於:在承認審美教育的規范性的同時,重視其解放功能,肯定在美育過程中承認並尊重個體的人的個性,充分調動和發展的個體的主體能動性。現代工業文明帶來了人的社會性的普遍強化,「規范」已不僅是人實現目的過程中的手段,而變為壓抑人,扼制人的發展的東西,構成與人的對立,使人趨於千篇一律的「工具」,走向異化。強調美育的感性教育特點,對個體而言,是解放工具理性束縛下的個體生存的個別性和主體性,以及在目前我們的教育體系基本偏重理性教育的同時,注重並實踐美育的這一特性,使之與理性教育相輔相成,共同完成素質教育的宗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人的精神活動中,感性能力有很重要作用,同時也影響人的理性能力。理性能力片面增長,感性能力缺失的人不是人格完善的人,而最終其理性能力的發揮也會受到負面影響,甚至危及其生存質量。晚年的達爾文便是一例,他自己也深為此苦惱。在理性教育的同時,發展人的感性能力,保持個體活潑的生命力十分有意義,否則人便失去創新的動力,主體價值便無從實現。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說:「美感教育不是替有閑階級增加的一件奢移品,而是使人在豐富華嚴的世界中隨處吸收支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
(二)美育是創新教育
美育是發展人的創造性的教育。它指向人的生命力的不斷更新與實現,它並不直接創造物質財富,但有可能成為創造物質財富的實踐的前提和基礎。
創造性是審美活動的本質屬性之一。審美是在一瞬間以直覺、形象的方式對對象的真諦做出的整體性、綜合性的把握。這一活動本身便是一種創造,而不是被動的接受,主體是以自身的體驗、經驗、理解去重新賦予對象以生命,並感受、發現其內在蘊涵,這是一個主體的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個性得以實現,主體的情感得到了抒發與解放,心靈得到了升華。這一點在藝術活動中體現得尤為典型。這種創造往往並不能直接帶來物質財富的變化與增長,也不與實際功利目的直接相關,它是一種使心靈是不為現實功利原則,或既定的規則所拘束的,它有著高度的敏銳性、探求欲和個性色彩,從而使生命得到豐富,並成為其他創造實踐的前提條件。許多自然科學的創造性發明、發現的真正動力和源泉常常來自這種內在的實現生命豐富和完整的創造熱情。
長期以來,創造性的發展在我國美育中一向是薄弱環節。在實踐中,美育經常被狹隘地當作藝術知識和技法來對待,甚至被當作少數特長生享受的「專利」,導致了學生只會臨摹,不能創作;背景、特色、思想意義……一背一套,頭頭是道,但審美能力卻沒有提高,甚至心口不一。也有些學生學習成績不差,但視野狹窄,興趣狹隘,審美想像力匱乏,感受力遲鈍,情感世界干癟,缺少活力。這一切最終導致的是各方面的個性、創造力被壓抑、阻塞,甚至可能導向衰退。導致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將知識、技巧錯當做能力,其實,知識、技巧在沒有得到整合,內化為能力時,是不可能產生創造力的,美育就是要在傳授知識、技巧的同時發展、培養人的這種轉化能力。
在審美的創造中,充分體會由主體的對象化而帶來的創造性樂趣,體現著人性的必然,它幾乎是與生俱來的,每個兒童都具有這樣創造才能,但是在現實中這些本來就極易衰減的能力,常常被人為地遏止、限制,過早地以知識理性和技術理性的灌輸而喪失。從幼兒園起對故事主題思想的理解,就只能以老師引導、傳授的為唯一正確結論,否則會被立即否定,甚至批評、譏笑,很少有人仔細聽聽孩子是怎樣感受並得出結論的。
(三)美育是生活化的教育。
陶冶論的古典美育觀強調的主要是學校的作用,而現代美育的教育場所則大大擴展了,它是社會美育、學校美育、家庭美育的三位一體,貫穿於生活的整體過程中。
現代美育的出發點與歸宿點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人的成長是一個完整的生活過程,審美教育貫穿於這個過程中的每一部分,每一環節、每一層面,貫穿於人的整個生命活動之中,是十分有意義的。
現代教育機構——學校的教學偏重於智育,偏重於書本知識,注重規范化,其中當然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已經並仍在對人類文明的進步產生著推動作用。但也導致了脫離生活、脫離實踐,重智力因素,輕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考試評價手段的存在,有公平性的一面,但卻被做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手段。所謂學生的好與差,基本只此一個標准。「劉海洋潑硫酸傷熊」事件,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這個問題。一個知識學習的尖子,但在整體人格的發展上卻是一個矮子。
當今的時代,作為一個審美泛化的時代,大量審美現象與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兩者間的界線正在消失。這種傾向對「看著視覺圖像長大」的這一代青少年影響也很大。
因此,審美教育的內容,過程、場所,還應擴展到對生活實踐的觀察、社會、參與、評價,做為學校美育應當成為紐結點,盡可能地將社會美育、家庭美育與學校美育聯為一個整體,運用多種方式、手段,盡可能以感性、活潑的形式對青少年有所影響,不僅重視經典的、精英的藝術作品教育,適當兼顧對大眾文化、民間文化的關注與理解。在日常生活化的活動中過程,將青少年日常關注的對象做為重點問題,倡導學生親自動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思考分析能力,才有可能在實踐中保護感性能力,發展創新能力,從而走向全面發展與完善。
5. 如何改進農村小學美育教育,提高學生審美情趣
1、美育來是培養學生自健康的審美觀,發展他們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他們高尚的情操與文明素養的教育。不少農村地區基礎教育較差,而農村教育的基本內容又以知識、以發展智力為主,所以美育教育是一項重要空缺。
2、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村美育教育勢在必行。
(1)利用農村的自然風光,讓孩子注意身邊的自然美,在其中感受清風明月,培養審美情趣。(2)利用美術課,語文課,讓學生發揮想像,把眼前的美景轉化為心境的一部分,陶冶自我,從而得到審美能力的提升。(3)合作探究,讓學生在互相交流中,說出心中的美,在互相的心靈碰撞中,相互砥礪,彼此都得到心靈的提升。
6. 小學教師交流工作總結怎麼寫
範文,僅供參考。
「做一名好老師」是許多老師一生所追求的目標,也是我的目標。自踏入教育這個行業以來,我始終以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態度來對待我的工作,以「師德」規范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以「當一名好老師」作為自己工作的座右銘,現本學期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在思想上,積極上進。我積極參加各種學習培訓考試,認真參加政治學習,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我還深知要教育好學生,教師必須時時做到教書育人、言傳身教、為人師表,以自己的人格、行為去感染學生,努力使學生、家長能接受我、喜歡我。作為一名教師自身的師表形象要時刻注意,我在注意自身師表形象的同時非常重視對學生的全面培養。因為我深信良好的品行是每個人身上最美的東西,針對社會這一大氣候和學生這一小氣候我把學生的德育、美育工作放到了最重要的地位。在工作中,我積極、主動、勤懇、責任性較強,樂於接受學校布置的各項工作;我還注重文化學習,在不斷的學習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覺悟、理論水平、業務能力都得到較快的提高。
二、在教育教學工作上,敬業愛崗,嚴謹治教。把學生教好,讓學生成功,是每位教師最大的心願、最高的榮譽。對於課程改革環境下的教師,光有一桶水是不夠的,教師要擁有自來水。在工作中,我深知學習的重要性,抓住一切機會認真學習,在學習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及教學管理水平。在校內,虛心、主動地向年輕老師學習信息技術,豐富教學手段,抓住學校安排校內聽課的機會,虛心學習,不恥下問,及時消化,吸取別人的精華,在自己的教學中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提高。平時向書本學習、向身邊有經驗的老師學習,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總之,這一學期我不僅在業務能力上,還是在教育教學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我平時工作中出現需改進的地方也較多:如理論知識不夠,論文精品意識不強;電腦知識長進不快。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揚長補短,不斷努力。
三、服從安排,積極主動。在每周16節課的情況下,要安排好自己的工作,的確有時感到力不從心。做到學期初進行合理計劃,實施過程抓落實,及時反思小結,期末總結。這學期為了扎實地推進新的教學課程,積極和本組、本年段教師進行課堂教學調研活動,我盡量抽出時間,按照計劃,及時與教師探討、交流。作業作到面批面改。使學生的成績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能做到顧全大局,服從安排,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互相溝通。
四、提高素養,努力工作。在各位領導和教師的大力支持、幫助下,本人堅持出全勤,從不請臨時事假,把全部的經歷用在教育教學上。這學期本人圓滿地完成教育教學工作。但是在不斷的工作實踐中,我深深地認識到,課程的改革需要我不斷的加強學習、反思,提高自身的素養。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也暴露出不足,如何做到科學計劃、科學落實、科學管理教育教學,這些還需不斷地努力。希望大家對本人進行嚴格地監督,作出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