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淺析如何開展九年級化學教學工作
編者按: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倡開展以探究性學習為核心的多元化學習,它更注重學生的積極參與,注重認識主體的活動.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實質上是一種探究的過程、選擇的過程、創造的過程,也是學生科學精神、創新精神,乃至正確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過程
關鍵詞:化學、探究活動、教學、認識.
探究是人類社會認識世界的最基本的方式,人類正是在對未知事物的不斷求索中獲得不斷的進步和發展.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倡開展以探究性學習為核心的多元化學習,探究性學習是與接受性學習相對應的一種學習方法,它更注重學生的積極參與,注重認識主體的活動.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實質上是一種探究的過程、選擇的過程、創造的過程,也是學生科學精神、創新精神,乃至正確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過程.化學教學的學科特徵是以實驗為基礎,這為探究式學習的實施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台.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充分發揮自已的想像力,積極動手參與,開動腦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則成為他們探究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評價者.化學探究式學習方式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做為一名教師,我覺得在探究活動教學中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問題載體,樹立情景意識.
良好的問題情景容易喚起學生的探究慾望和探究興趣,以問題為載體創設學習興趣
,點燃學生思維的激情,是探究活動是否成功的先決條件.問題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展示一個案例,創設一種情景或介紹某些背景引出.
案例一:在學慣用雙氧水制氧氣的實驗時,學生不理解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設計實驗探究二氧化錳在這個反應中的作用,有的學生設計如下幾個實驗進行探究:在試管①中倒入雙氧水觀察現象,此時學生可觀察到有少量的氣泡,用帶火星的小木條伸到試管口,帶火星的小木條並不復燃.試管②中加入二氧化錳,用帶火星的小木條伸到試管口,帶火星的小木條也不復燃.試管③中加入二氧化錳和雙氧水的混合物,可觀察到迅速有大量的氣泡產生,用帶火星的小木條伸到試管口,帶火星的小木條復燃,而試管底的二氧化錳卻沒有減少.因此學生總結出:沒有二氧化錳由雙氧水產生氧氣很慢,而加入二氧化錳後,產生氧氣的速率大大地提高了,二氧化錳本身並沒有放出氧氣,且質量不變,二氧化錳在這個反應中只做催化劑.
案例二:在學習《微粒是不斷運動的》時,上課之前,我在講台上放了一合茉莉花型的空氣清新劑,同學們馬上聞到了茉莉花的香氣,議論紛紛,我抓住時機問學生:同學們為什麼會聞到花香?學生一臉的茫然.接著在投影儀上演示一個有趣的實驗,如右圖.現象:幾分鍾後,小燒杯A中的溶液漸漸變為紅色.在學生情緒高漲時,我提出:是什麼使小燒杯A中的溶液變為紅色?學生討論後認為有三種情況:①蒸餾水使酚酞溶液變紅,②大燒杯上有物質使酚酞溶液變紅,③B中物質揮發出一種看不見的微粒運動到小燒杯A中,使酚酞溶液變紅.那麼請利用桌上的儀器來證明你的猜想吧.學生們爭相動手,基本上都能得出正確結論.進一步明確了微粒是不斷運動的.
案例三:在學習《奇妙的二氧化碳》時,我是通過一個故事引出:在一個山谷中,有一個獵人帶著一頭狗走進一個山洞,走到一半時,狗出現抽搐後,慢慢地死亡.而獵人卻沒事,這是為什麼?學生的興趣空前高漲,有的說是因為山洞中沒有氧氣,有的說是因為山洞中有毒氣.有的說是山洞中有一種不能使人呼吸的氣體,並且要沉在下層,因為狗比人更矮.有的說山洞中有二氧化碳等等.那我又問:如果是沒有氧氣或是毒氣,那人為什麼沒事?如何證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重?有的學生說用稱的方法,在托盤天平上放兩個大小相同的燒杯,天平調節平衡後,往其中的一個燒杯中倒入二氧化碳,看天平的指針向哪一方偏轉.有的學生說用點燃高度不同的兩根蠟燭來證明,往高度不同的點燃的兩根蠟燭中倒入二氧化碳看哪一根蠟燭先熄滅.有的學生說往一根點燃蠟燭的小燒杯里倒入二氧化碳,如果蠟燭會熄滅,說明二氧化碳可以向液體一樣從一個容器倒入另一個容器,說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
……那就請同學們用桌上的儀器來驗證你們的猜想吧.
二、注重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深層的教育民主的追求,絕不能以所謂「優等生」為尺度,也不試圖建立作為評價標準的模式,而是面向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和具體性.它注重探究過程中學生的思惟方式、個人體驗及對信息的處理和整合,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探究性學習是把課堂教學的重心由記憶現成結論轉到引導學生自身操作上來,所以探究過程要比探究的結果重要的多,從生活走進化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從化學走向社會,要會學以致用.所以探究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探究過程可以是課堂實驗探究、家庭實驗探究、調查、訪問等過程.
例如,對於《燃燒
『貳』 如何提高九年級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有效性問題已成為教育研究與實踐的重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在有效的教學時間內,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通過一定的教學活動,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在我們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只有全體學生都愛學、樂學,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學會學習,獲得發展,我們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新課程下的化學課堂中應如何提高其有效性呢?筆者就自己在實施新課程中的一些體會與大家進行交流。
一、樹立新的教學觀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觀念是行為的先導,一定的教學觀念會導致與之相應的、並受其指導和調控的課堂教學行為。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必須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首先要珍惜時間,合理利用時間。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強烈的效率意識和時間觀念,教師應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鑽研業務、精心備課、因材施教、開拓創新等一系列工作莫不都是以一定時間內良好的教學效果的取得為目的,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為追求。其次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就是要弘揚並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是課堂教學效果和質量的最終體現者,學生的進步與發展主要取決於其自身的主觀努力。因此,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構建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保障。
在教學工作中,師生之間情感如何直接關繫到教學效果的好壞。教師只有對每一個學生傾注滿腔的愛,學生才能充滿信心、積極向上地學習,才能在師生互敬互愛的和諧氣氛中產生學習的動力,才能有高效的學習效果。教師應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的,給學生自己的空間,尊重學生的愛好、個性和人格,以平等、寬容、友善的態度對待學生,使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能夠與教師一起參與教和學,做學習的主人,形成一種寬松和諧的教育環境。另外,教師還應加強與學生感情的交流,增進與學生的友誼,關心、愛護他們,熱情地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作學生的知心朋友,使學生對老師有較強的信任感、友好感、親近感,那麼學生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喜愛你所教的學科上,課堂教學效率也就大大提高了。
三、激發興趣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礎
興趣,是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巨大推動力。有興趣,學生才能學得主動,積極思考,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果。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景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重要手段。一個優化的、充滿情感和理智的教學情景,可以不斷地維持、強化和調整學生學習的動力,促進他們主動地學習,更好地認知,進而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重創設教學情景激發興趣,提高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例如:「燃燒條件」教學情景的設計
先提問學生:「水能滅火,可否生火?」讓學生激烈爭論後,演示如下實驗:在一杯熱水中放一小塊白磷,待白磷熔化,用一支大試管垂直倒插入水中,罩住白磷,可見水中的白磷發火燃燒,產生白煙。面對這一奇異現象,學生的求知慾望一下子調動起來,這時再引導學生從燃燒條件加以分析得出原理。接著,又演示一個實驗:用一張不易吸水的紙折疊成紙袋,用線拴在四角成為吊繩,把紙袋懸掛在鐵架台上,放入水和一隻鴿子蛋,用酒精燈加熱。學生們看到燈火在袋子下燒,紙袋沒有著火,水卻燒開了,鴿子蛋煮熟了。在生動的情景下,再要大家想想:可燃物能不能被點燃,決定於什麼?利用似乎存在矛盾的問題和趣味實驗,調動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營造熱烈、生動的課堂氛圍,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創新改進實驗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主要方式,是知識的發源地和素質提高的有效手段。化學實驗對於提高化學教學質量,全面落實培養科學素養目標,具有其他化學教學內容和形式所不能代替的特殊作用。因此,平時要多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不斷創造機會讓學生多利用一些生活用品設計一些簡易的微型實驗或改進實驗,大面積地讓學生自己動手參與,學生親自做實驗,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而且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學習熱情,提高了課堂效率。
例如:在講授「水的凈化」時,要將渾濁的河水凈化,常規的做法是將河水倒入過濾器中過濾,但這在課堂上因過濾速度慢,操作很耗時,吸引不了學生的眼球,筆者在課堂上創新了實驗:將渾濁的河水倒入一量筒中,用玻璃棒往量筒底部緩緩推入一團棉花,經棉花過濾後的河水立刻變澄清。該實驗不但讓學生直觀、快速地感受到過濾的效果,也拓展了過濾的知識,從而懂得生活中一些做法的過濾原理。又如,上教版化學九年級上冊第5頁的鐵生銹實驗,按課本裝置則導管內水面上升緩慢,觀察時間較長。改進裝置後(如下圖1),通過觀察輸液管兩邊液面高低,很快就能明顯地觀察到實驗現象,取得了很好的實驗效果。再如,在探究氧氣性質實驗時,可燃物硫、磷在氧氣中燃燒都會產生有害物質,影響師生身體健康,教材迴避了這兩個實驗,影響到學生對氧氣性質探究的興趣。通過對燃燒裝置的改進後,用如下圖2的裝置進行硫或磷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裝置上部容器裝有的NaOH溶液可吸收燃燒產生的有害物質,有害物質在NaOH溶液液封、吸收下不會外逸,學生在觀察生動的燃燒現象的同時,又不會受到燃燒產物對身體的損害。
淺談提高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五、探究學習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點
探究學習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化學知識、認識和解決化學問題的重要實踐活動,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和體驗科學探究活動,激發化學學習的興趣,增進對科學的情感,理解科學的本質,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學探究能力。大力提倡探究學習,讓學生充分發揮參與活動的自主性,是促進學生良好認知結構形成的有效途徑。課堂上精心設計探究問題,創設良好的探究學習氛圍是建設有效課堂教學的重點。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優化問題教學,以問題來驅動學生的探究活動。針對學生的知識水平,將知識置於問題情境之中,從學生熟悉的身邊現象入手,通過實驗、觀察、閱讀教材等途徑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使獲得新知識的過程成為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從而激發學生探究慾望,學會探究、學會學習。
例如,NaOH溶液變質的再探究
【情景引入】教師在黑板上畫兩個燒杯,分別盛有NaOH溶液和Ca(OH)2溶液
【問題鋪墊】
(1)敞口放置在空氣中的NaOH、Ca(OH)2溶液過一段時間後會出現什麼現象?
(2)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寫出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3)由此說明實驗室在貯存NaOH、Ca(OH)2溶液時應注意什麼?
【問題輻射、遞進】
(4)對於上述現象,我還有幾個要探究的問題:問題① ;問題② ;問題③ ;……
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可以很快地對前三個問題作出解答。這幾個問題是鋪墊性問題,通過這幾個問題可以打開學生的思路,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從這兩個對比實驗中發現問題:NaOH溶液中沒有明顯的實驗現象,怎麼知道NaOH和CO2確實發生了化學反應呢?所以,當進行到第(4)個問題時,學生們討論的焦點基本上都集中到了這杯「臉不改色」的NaOH溶液上。正因為沒有明顯現象,NaOH溶液的「主動留白」就為學生的探究留下思維的空間,也為學生探究問題的提出提供了思考的素材,為學生在「留白」處展示個性、一顯才華創造了機會。課堂上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提出問題,課堂氣氛活躍。接著,教師有意識對問題進行了取捨,最終確定以下四個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進行探究:
(1)放置在空氣中的NaOH溶液是否變質?
(2)如果變質,變質後生成了什麼物質?
(3)是全部變質還是部分變質?
(4)變質後的NaOH溶液如何提純?
上述教學情景簡潔明了,探究問題循序漸進,探究氣氛濃厚。學生在教師預設問題的引導下,自主開放地提出新問題,自主開放地進行科學探究。一節課下來,學生都是在一個個探究問題引導下進行一系列探究活動,課堂上營造很濃的探究氛圍,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在素質教育的先進教育理念和新課改理念的引領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只有樹立新的教學觀,懂得營造和諧師生關系,有意識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能使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體驗知識的生成,體驗成功的快樂,培養出具有創造性思維的、良好科學素養的現代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