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看待《一个月就辞职:一个北大女生的求职悲欢》
最近有篇文章挺火的,名叫《一个月就辞职,一个北大女生的求职悲欢》。
原文很长,差不多两万字,我想了想,还是把链接放这里吧,不过我不怎推荐你阅读,原文并没什么营养,看了很浪费时间,而且我的正文里,会有详细分析,所以不用阅读原文,你也能看懂本文在说什么。
《一个月就辞职:一个北大女生的求职悲欢》
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就是总结了一个北大女生从实习到找到工作全部心路历程,有大量的个人细节和个人感悟,长达接近两万字。
这篇文章真的是非常典型的应届生求职折腾案例。充分暴露出来应届生无论优秀与否都有的通病:
职业感弱,学生气重。
应届生有这样的情绪,写出这样的文章是很正常的。有这样的经历,会慢慢消化成经验,当有了足够的经验,就能更平淡地看待这些经历,更好地面对未来——这就是成长。
全文两万字,因为情绪化的语言实在是太多,没营养。我速读了下,作者的经历大致如下:
16年9月8日,在深圳的腾讯(鹅厂)实习俩月,离职。
与此同时,男朋友拿到了网易游戏的offer,为了爱情远赴杭州。
9月初,校招开始,在杭州准备校招,但没自己看得上的公司。秋招季,投了60多份简历,没几个自己喜欢的。
最爱的网易游戏品牌管培生,一路杀到终面然后失败,接着是一长串的人生感悟。
10月继续找工作。
11月拿到了浙商银行总行offer,这个可怜的公司在文章里被黑出翔。
今年7月,正式毕业,在杭州入职浙商银行总行。
两个月后,离职,入职网易,做游戏营销,开始了新生活。
大概就这么点简单的经历,全文接近两万字。内容大多只是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及挣扎,然而这样一篇文章竟然成了爆文。有意思的是在朋友圈看到的基本为两级分化,一方觉得作者说得很对,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并表示身同感受;另外一方则表示作者太过矫情,自怨自艾,怨天尤人。
赞同方
转发,点赞,打赏,感动,感慨,认为它说出了自己心声的,基本都是还没毕业或者刚入职的年轻人,
认为过于矫情,甚至持嘲讽态度的,基本都是工作经验在两年以上的职场人。
这篇文章为什么会突然爆火?凑齐了名校,求职,金融,互联网,毕业分手,还有各种小资标签,想不火都很难。
但此文的宣传导向可能会误导无数的应届毕业生。毕业即辞职,哪有那么容易再找到一份你理想中的职位?在应届毕业生的黄金秋、春招季节都未能如愿,在已毕业但毫无工作经验的社招就能发光发热?
这篇文章无疑是有毒的,而且是毒性非常大的,但是用嘲讽的态度是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的,下面毕老师通过理智的思考以及自身的经验,给正准备秋招的童鞋们一些过来人的建议,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01
对自己向往的职位只是一时狂热
作者从头到尾一直表达想进的互联网行业,其中喜欢的公司是网易游戏和腾讯游戏——
其中,我最想去的,唯一一个给我发offer我会想也不想毫不犹豫地签下来的,就是网易游戏的品牌管理培训生了。
游戏营销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领域,比传统行业的marketing少了很多拘束,玩法非常多。
我为这个机会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准备。
可以确定地说,我整个秋招季投过的所有公司,我为他们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加在一起都没有网易游戏品牌管培生那么多。
我看遍了笔经面经,对面试的流程与套路了如指掌。
我通过种种办法加到了若干往年面试者以及成功入职的前辈的微信,向每个人求教经验。
我买了品牌营销相关书籍共七本,边看边做笔记,全部刷完。
由于不是硬核玩家,我在游戏方面的知识有欠缺,我男朋友作为我身边的游戏从业者,为我精心编写游戏知识相关的参考资料两万多字。
初面:面试题给了一些市场资料与数据,需要讨论出游戏的推广方案。我是一个没什么强势气场的人,为了在群面中争取到足够的表现度,我按照我之前所设想的率先破冰,提出讨论框架,最后基本成为实质上的Leader,圆满完成讨论。走出面试的房间时,我松了口气,我一直对群面有恐惧心理,但至少这次,基本可以确认如果不是面官有什么特殊嗜好(划掉)的话,应该稳了。
总的来说,跟游戏有关的干货内容,基本就这么多。
那么试问一下:一个不是游戏硬核玩家,甚至可能不喜欢玩游戏的人,一个在游戏领域的知识非常欠缺的人,宣称:游戏营销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领域,比传统行业的marketing少了很多拘束,玩法非常多。
这是不是非常讽刺?
一般游戏公司,先不论专业能力和相关经验经历,对游戏的热爱是最基本要求。之前就和童鞋与我分享过这样的一故事,说她去面试一游戏公司,在大家学历都差不多的情况下,HR还会考虑你对游戏的热爱程度。面试时HR问她——“你玩了我们家游戏有多久了?”她回复八年。后来她成功被录用了。她表示虽然游戏公司工作累,但这是她喜欢的工作,每天还是过得很充实。
对比作者缺乏玩游戏的兴趣和游戏工作的相关经验,你是HR会选择哪一位?
在进入社会后,并不是说你喜欢这样的工作,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工作的。没有人会在乎你的兴趣与一腔鸡血,在乎的只会是你的能力以及你是否适合应聘的岗位。
人才选拔不是“我很优秀,我没犯错”→“我会成”这样的逻辑性事件。我无数次对求职者说过,你们会因为单纯的优秀通过初筛得到面试机会,但你们只会因为“合适”通过面试。面试淘汰说明了“不合适”这个结果,对方是专业的HR,是作出了专业的综合判断的。
02
简历并不是越多页就能说明你越厉害
作者在面试时候的表现,是这样的:
我带过来的除了简历还有一份图文并茂彩打四页纸的材料,汇总了我的校园网红经历、红极一时的在线文字游戏XX制作经历、微信自媒体经历、知乎小V经历,我觉得其中会有很多可问可聊的。
可是,面试官只翻开了一下,看到XX的截图,问了一个问题而已。至少在面试期间,他并没有看其他几页上的内容。
在HR们看来,简历上的内容大凡可分为四个等级:
普通的应届生往往是第一种,罗列一通自己拿到的各种小奖,恨不得连街道歌唱比赛三等奖都写上;
厉害的应届生或职场新人往往是第二种,能够用“我击败了80%的用户”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老练的职场人往往是第三种,他们知道“我做过什么”不重要,“我做的东西很厉害”才重要;
真正的大牛是第四种,他们的简历往往只要一页纸。
童鞋们在做简历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研究自己应聘的岗位,针对性的表达出自己适合要应聘的岗位。之前我也说过关于如何写简历的文章——《这才是HR最想看到的简历!!!》里面的内容大家可以仔细看下,我就不多说了。
03
少点矫情与自我优越感
作者几次被否定、被拒绝写得如此纠结,这不是求职路上家常便饭么?何必如此说来哉?
现在不少实习生有个通病:对于自己的经历和想法,可以滔滔不绝,有很多很明确的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也没有具体的行动;对于很多岗位要么嫌弃薪水低,要么嫌弃没技术含量.....
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脑海里想起了很多人不一样的身影:
他们有些拿着二本文凭,在人力市场里一遍遍发自己会被当面扔掉的简历;
他们有些是连初试资格都没有的,为了霸面从杭州来到深圳;
他们有些从大二开始准备前端面试题,大四一战成名。
我很讨厌微博上的一些言论,就是当你说一个演员演得不好或者一个歌手歌唱的实在难听的时候,底下一堆脑残粉喊着骂着,你闭嘴,你知道我家爱豆有多努力吗!?
我觉得职场有一点跟大学还是挺像的,都是一个看重成果的地方:你不是说你学习特别刻苦认真么?那就考一个高分出来看看;你不是说你天天加班鞠躬尽瘁么?那就把这个项目办好。
这里面的逻辑其实都是相同的,要想顺利完成大学学业你就要通过考试,因为老师不会跟着你,以你学习的辛苦程度作为评分的依据;职场也一样,你别老是跟你的leader说你有多了解这个产品,要是真了解要做一个presentation出来看看。没人会在乎你有多辛苦,而是在乎那个看得见、摸得着、可以量化的成绩或者结果。
作为刚刚毕业出来的应届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你有多大的才华才能撑起你多大的野心。
很多童鞋刚出来找工作都是满怀自信的,可是稍微碰到点挫折,就会抱怨hr为什么不要我、为什么就业形势不好等。不知道大家有木有发现其实每年都会被说是“最难求职季”,所以关键还是看童鞋们自身的努力与能力。校招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一定的耐心。
在遇到不顺的时候发发牢骚也很正常,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感触,有时候我们也会发个朋友圈写个小酸文感动下当下的自己。
18岁的时候高考失利,觉得天要塌了,这是属于那个年纪的限制。
20岁的时候遇见喜欢的姑娘,天天患得患失自怨自艾,表白被拒绝后觉得整个人生失去意义,这是属于那个年纪的惶恐。
22岁毕业的时候,把实习校招找工作作为近几年都重要的事儿对待,一点小风吹草动都能心中一片波澜,也是属于当下的情绪。
“我们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所以也就不存在完全的感同身受,正因为我们没办法体会到别人内心的感受,在去评价一个人的行为和感情的时候,我们应该抱有一定程度的宽容和谅解。”
最后希望童鞋们在校招这条不归路上越挫越勇,早日拿到自己想要的offer!!
㈡ 非你莫属栗浩洋被37岁北大肆业求职者质疑有十亿身价的是哪一期
这一期的话,我记得好像是在2018期的7月14号的晚上8:00开始的。
㈢ 《非你莫属》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怼老板哪一期
《非你莫属》中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怼老板事件,具体的经过有哪些?主持自信睿智,风趣幽默,张弛有度,场上经常向着求职者怼老板,老板们也特别享受,气氛和谐!涂磊则相反,只会气急败坏的怒吼。吼完就等着要掌声。
视频中三句话重复看了三遍,李晨:智商高的人没有朋友,情商高的人没有敌人。观察员: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持人:尊重别人是对自己好。感觉洞悉人生可以到巅峰!剪辑了十几分钟,把真实的内容剪辑的偏离事实,这个求职者在台上讲诉时,贺冬冬跟马锐在玩手机,栗浩洋根本没有认真听。
求职者讲了两遍,他们反复问又不在重点上,这种提问方式太low了,难以想象还是一个公司boss,都说花个几万就能上这个节目,太烂的节目了。从贺总说出“这个节目我可以不录了吗?”这句开始,她的性格缺陷瞬间暴露无遗,彻底败了。作为一个公司老总,应该具备最基本的理智和素养,却被他人三言两语就击垮心理防线,真的令人感到费解老板也好,求职者也罢,这年头,风水轮流转,要不了多久,台上的老板也许连吃饭都要人施舍。所以平等待人,特别是对于有才华和求职者,应该有胸襟和气度。
㈣ 北大女求职被拒,如何拿到面试
北大女求职被拒得到的教训,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能拿到面试:
1.了解面试机构,细节决定成败
在纽约的时候,我曾经工作的公司打算采购一个CRM系统。有一次,某知名企业软件大厂的销售团队在给我们做演示之前,给每个同事发了一沓厚厚的演示幻灯片彩色打印版。
结果,演示结束后,同事们纷纷摇头,其中一个经理忿忿地说:“他们怎么会把幻灯片打印出来了呢!真是太浪费了,我们公司是B-corp(“共益企业”),他们难道不知道吗?”
如果换在其他公司,也许打印幻灯片反而是加分项,但对于一个以能源节约、垃圾分类、有机生活为核心文化的共益企业,仅这一个细节就注定了销售的失败。
所以,很多人以为了解面试机构,就是去公司官网上看看这家公司是做什么的,错!因为所有的候选人都会这么做,只了解皮毛无法带给你任何优势。
了解面试机构,可以先从这个机构的大方向入手,比如获得过什么殊荣、有什么战略、销售业绩如何、有没有“2020计划”、公司文化是怎样的等等。
可以在自我介绍中,把自己的经历和优势融入到可以为这家机构提供的价值上,表明自己有能力为公司实现长远目标而添砖加瓦。
然后再从这个机构的主要人物入手,比如了解创始人或领军人物的故事、收看他们的演讲或采访视频、学习他们所具备的品质、了解他们所倡导的价值观等。
在面试中,表明自己的价值观与机构领军人物的价值观相契合。
甚至可以适当引用他们的原话,并结合自身的事例阐述,让面试官意识到你确实做了充分的准备并且认同公司核心价值,进而对你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2.了解面试官本人,“投其所好”
了解面试官本人并不是去“人肉”他/她,而是从面试官的微表情以及回应来作出快速的判断。如果发现面试官面色茫然,要尽快缩短回答,切勿滔滔不绝;
如果发现面试官面色愉悦并与你有很好的目光交流,要抓住可以产生共鸣的点,展开故事并与面试官互动。
我曾听过一个极端的例子—有个师兄在终面自我介绍的时候,说自己的兴趣是研究周易,结果大老板恰恰也是风水迷,和他相谈甚欢,最后当场拍板签下了他。
与面试官的共鸣点可能隐藏在经历、学校、兴趣等诸多方面,每个面试官对面试考察都有不同的侧重和喜好。
但是一旦让面试官认为你们属于同一类人,甚至愿意和你在星期天独处一室,这种对你的正面认知就很难被推翻了。
3.变陌生为熟悉,提炼共性
曾经面试过一个数据分析师,她同时还是专业的barre教练。
当谈到barre这项运动时,她没有滔滔不绝的介绍barre,而是把做barre教练的经历和做数据分析进行类比。
提炼出细节至上、团队协作、责任心等必备共性,把看似无关的经历字字句句都回扣到这个职位所需的特质上。
在面试时提到或被问到面试官不熟悉的事物时,切勿滔滔不绝并充满优越感的围绕自己展开,要将这些事物提炼出与职位或公司相关的共性,让面试官眼前一亮。
4.讲能让面试官共情的故事
试想一下,如果你自我介绍说自己的人生顺风顺水,大学轻松入名校且成绩优异、毕业拿offer拿到手软、马上迎娶白富美,面试官心里恐怕会翻个白眼:So what?
面试中能否讲好故事是获得好印象的重要一步。
这些年微信最火的标题形式莫过于《名校投行海归XX, 放弃百万年薪去支教》或者《3岁丧父12岁辍学,经过XXX如今身家过亿》,为什么大家爱看这样的故事?
因为这些故事有高峰有低谷,有转折有冲突,总能在某个位置与一批读者产生同情。
面试讲故事,也要遵循同样的“曲线原则”。
如果一个从事新媒体的候选人在面试时只是平铺直叙的说她参与的短视频有500万点击量,恐怕也不算震撼;
但是如果她讲述自己如何冲破阻力确定选题,如何顶着艳阳炙烤,身穿“全副武装”的消防服跟拍消防员的一天,如何眼冒金星差点中暑,如何化解团队成员矛盾……
面试官就很容易被带入到她当时所处的情境,感同身受的同时对她形成正面的认知。
市场营销人经常说“perception is reality(印象即事实)”,其实这句话也适用于面试。
所以,一旦面试官对你快速建立了好印象,你还怕面试不能逆袭吗?
㈤ 非你莫属求职者与老板互怼北大外交学院是哪一期
20191222这一期
㈥ 如何看待北大硕士、清华博士应聘被拒
北大、清华毕业生应聘被拒,十分正常。我国社会必定会从学历社会走向能力社会,大学生要重视自己的能力培养。
谁说北大硕士、清华博士去某公司应聘,就一定会被录用?就连哈佛、MIT毕业生去应聘,不被录用,现在也十分正常。
首先,人们一直反对用人单位以学历识人,但内心深处,却一直有学历情结,总认为名校毕业的学生就比其他学校毕业的学生能力强,就会受到用人单位青睐。如果觉得北大、清华毕业生不被录用,十分奇怪,那是不是承认用人单位就按毕业学校身份录用人才呢?或者反过来,有的用人单位以连北大、清华博士都不用来体现自己的用人水准,这不照样有名校情结,“蹭名校”炒作吗?
名校毕业是一个学生的求职身份,但这并不能代表就有比其求职者有更高的能力。这提醒所有进入名校的学生,要在求学期间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不能认为只要有名校身份,就在人才市场畅通无阻。同样,对于非名校毕业生,也不要因自己的学校“出身”就自卑。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时代,“学历社会”最终会转变为能力社会,名校身份、海归身份现在都已经贬值,每个学生在规划自己的学业和职业发展生涯时,不能只想着改变自己的学历身份,而要想着怎样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其次,一名大学毕业生不被一个单位录取,并不说明他不优秀,而是适合不适合。这也是择业要双向选择的原因。用人单位要选适合的大学生,大学生也要选适合的用人单位。用人单位聘用人才,要看人才本身是否胜任,哪怕毕业生很优秀,但这并不一定适合本单位,用人单位要考虑招聘人才和岗位的匹配度,包括稳定性。比如有用人单位担心名校毕业生择业期望太高,工作不稳定,因此,宁愿选择一些来自非名校的大学毕业生。而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也会投多家简历,被一家单位拒录,还有其他单位的机会,而其他单位的机会说不定更适合自己。因此,要理性地看待不被某家单位录用。这是人才市场中十分正常的双选选择现象。
将北大和清华代替成其它,可能你立即就没那么疑惑了,因为学校不强。
或者将博士、硕士替换成本科,可能你也就没那么疑惑了,因为海龟太多。
其实,这里提到的都是个案,而非普遍现象。如果是普遍现象,要么是企业太low,不敢接受清华北大的毕业生,要么是企业很理智,我就是要找合适的人,而不是最优秀的人。
阿里巴巴和网络这样的企业拒绝清华北大的硕士、博士,算是后者,他们需要找到合适的人。
如果是不合适,一般会有两种可能:
1)能力达不到岗位要求;
2)能力可以,但职业态度并不合适。
首先说说,并非清华北大的硕士生就一定能力强。毕竟本科阶段和硕士阶段是有区别的,比如,清华北大的本科少部分会读本校的研究生,因此清华北大的硕士生很多都是来自其他学校,甚至一般本科院校的都有。所以读一个清华北大的硕士生相对于高考考上清华北大要容易一些。可以这么说,一直在天津大学读本科和硕士的,不一定比本科在山西农大读硕士在清华读的学生。这个道理也可以放到博士这个层面去理解分析。
这里不是说本科不好,后面就不好,只是存在这样的现象。所以企业在招聘时,假如遇到985学校的一批毕业生,在这个层级类,能力标准是关键,学校名牌就会被弱化。所以企业会选天大,可能不选清华北大。
再说说,职业态度。比如说,清华北大的硕士、博士能力很强啊,尤其是专业技能,但人家不一定就对网络和阿里巴巴就看中呀,或许随手投了个简历,就有了面试的机会呢。或许,人家手头有几个选择,而阿里巴巴和网络并非最好的选择呀。一个毕业生,对应聘企业的青睐度是面试官可以判断的,一旦在面试中面试官没有看出毕业生对企业的关注度以及意向度,那么企业拒绝的选择实属正常。当然,他们可能很想加入,但期望值很高,希望高的薪酬,等等,如果双方无法协商,结果可想而知。
总之,无论是清华北大,还是其他高校,无论是博士、硕士,还是本科被企业拒绝,学校背景是毕业生的一个求职资本,甚至是一个挡箭牌,但并非万能。
谁手里都没有万能钥匙,因为这个世界上也会有锁死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