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结合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调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是什么
我意识是一个抄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袭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
⑵ 自我意识、自我概念、自我认识有什么区别
一、概念不同
1、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
2、自我概念: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
3、自我认知:指的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二、涵盖内容不同
1、自我意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2、自我概念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
3、自我认知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三、形成特点不同
1、自我意识是具有意识性、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等特点。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三层次,即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构成。
2、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认知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观点等组织起来。
关于自我概念的解释,存在两种观点:第一,自我概念是一个把个性统一成连贯综合系统的有机过程;第二,自我概念是知觉的客体。自我概念的作用包括自我引导作用、自我解释作用、自我期望作用和自我成败归因作用。
3、自我认知的心理认知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认知能力。对于教育程度低,或者智力程度比较低的人,也许终身也不具备这种自我的认知。而对于有些人,则能够超越这种心理认知。心理认知一般来说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因为心理活动本身是无限的,它会跟着个人经历和记忆以及思想和想象力不断地发展。
⑶ 自我意识: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
【答案】B。三月解析:例证(1)中尊老爱幼是传承下来的,与定义③相符;例证(2)中智能机器人的感觉与定义①②③均不相符;例证(3)学生的认识也与定义①②③均不相符。故答案为B。
⑷ 如何自我评价,自我认识的心理公开课
自认识表现为主来体的对自客体的认识,也就是人能将自己的情况,包括外观、生理情况及自己的感知、思考、体验、意、行为等心理活动、心理过程、心理内容及其特点报告给自己。
在婴儿后期——幼儿早期,形成最初的比较薄弱的自认识。
在幼儿后期,对自己的能力和可能性逐渐有了较实际的认识,并学会了按一定社会准则进行自评价,但主要是对自己外部的评价,而且基本上是“复写”成人对他的评价和要求。
到了少年期,已能对内部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进行自评价,但往往带有较大的主观片面性。
青年期,自认识不断提高,进入较稳定的发展时期。
⑸ 自我认知包含对哪些内容的认知和评价
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指的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自版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权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自我认知也叫自我意识,或叫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个体对自我的觉察,或者说意识的形成,是来源于个体对外界环境刺激后,经由记忆和思想产生的反应。自我认知从大脑的记忆力开始起,直到记忆力的消失,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5)评价自我的认知心理扩展阅读
自我认知的作用:自我认知的心理认知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认知能力。对于教育程度低,或者智力程度比较低的人,也许终身也不具备这种自我的认知。而对于有些人,则能够超越这种心理认知。
心理认知一般来说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因为心理活动本身是无限的,它会跟着个人经历和记忆以及思想和想象力不断地发展。自我认识的超越状态在于个体认识到自己整个思维和记忆的状况,并能够将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控制,而达到一种忘我的境地或者说无我的境地。
⑹ 什么是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指的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自我认知也叫自我意识,或叫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自我意识主要包括三种心理成分:
1、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认识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
2、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等都是自我体验。自我体验往往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有关,也和自己对社会的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良好的自我体验有助于自我监控的发展。
3、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是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二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一行为,抑制与该行为无关或有碍于该行为进行的行为。
进行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的训练目的是进行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行为,使行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通过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认识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为提高自我监控能力,重点应放在促使一个转变上,即由外控制向内控制转变。
(6)评价自我的认知心理扩展阅读
自我认知的心理认知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认知能力。对于教育程度低,或者智力程度比较低的人,也许终身也不具备这种自我的认知。而对于有些人,则能够超越这种心理认知。
心理认知一般来说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因为心理活动本身是无限的,它会跟着个人经历和记忆以及思想和想象力不断地发展。因此凡是出现和前一阶段或者时期不同的心理活动后,个体对自我的心理将会有一个总结和重新的调整。
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看不到自我的优点,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就会产生自卑,丧失信心,做事畏缩不前等。相反,如果一个人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会骄傲自大、盲目乐观,导致工作的失误。
因此,恰当地认知自己能够克服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还能够全面的认识自己,在生活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面。
⑺ 社会自我的主要表现是对自我心理特征的认识
学会认识自我
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除了“自我”之外还会有许多的“他人”,而这些“他人”中尤以家庭中的“重要他人”对“自我”的影响最大、最为深刻。“自我”与“他我”又是同在的、互相依存的,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着各自的性质。脱离了家庭关系的个人、与“他人”不发生任何互动关系的“自我”,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社会人,甚至不可能被认为是一种存在。个体的自我认识是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是构建个人生活形态和生活现实的主要媒介,一个人的感觉或情绪显然会影响他怎么思考或看待事情,继而做出行动表示。自我认识是个体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是对自身条件状态的认识与评价,它包括对自己身体、心理、角色、性格、能力等自身特征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评价。不同取向的自我认知会直接影响到戒毒人员对自己、对戒毒的情绪和信心,也会间接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认识自我的概念和特征
认识自我是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自我意识是具有意识性、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等特点。
(1)意识性。意识性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有着清晰、明确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而不是无意识或潜意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自我意识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一切主观能动的反映。
(2)社会性。自我意识是个体长期社会化的产物。这不仅因为它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而且因为它的主要内容是个体社会属性的反映。对自我本质的意识,不是意识到个体的生理特性,而是意识到个体的社会特性,意识到个体的社会角色,意识到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自我意识发展到成熟的重要标志。
(3)能动性。自我意识的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个体能根据社会或他人的评价、态度和自己实践所反馈的信息来形成自我意识,而且还能根据自我意识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4)同一性。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意识一般需要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直到青年中后期才能形成比较稳定、成熟的自我意识。虽然这种自我意识有可能因个体实践的成败和他人的评价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但到青年期以后,个体会对自己的基本认识和态度保持同一性。正因为自我意识的同一性,才会使个体表现出前后一致的心理面貌,从而使自己与其他人的个性区别开来。
自我意识的结构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
⑻ 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我(心理作业)
一、自我评价的内容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职业适应范围,不同的职业对人有不同的要求,两方面的最佳结合就是择业者的个人特征与职业对人的要求相匹配。就大学生择业而言,通常是通过“职业三倾向”评价表现出来的,即职业体力倾向、职业能力倾向和职业个性倾向。
1.职业体力倾向:职业体力倾向是通过对择业者的身体素质的评价、分析,判断出其所适应的职业倾向。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力气;
(2)身体动作的敏捷性和平衡性;(3)下肢或腰背的协调性;(4)手臂的灵活性与协调性;;(5)言语器官及视、听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状况;(6)整体协调控制。
2.职业能力倾向:能力是直接影响人们顺利地完成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具体来说,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主观条件,是主观条件的一种心理特征。能力分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职业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职业能力既与一般能力有关,更与特殊能力密不可分,人的职业能力倾向,主要就是指人的特殊能力,它是表示从业人员为胜任这一职业要求而必备的能力。
3.职业个性倾向:职业个性倾向是指劳动者个人对职业的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和理想等。在择业之前,不仅要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与职业能力,还要考虑自己的职业性格特点,考虑职业对人的要求,从而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选择最易于适应的职业,或者改变自己的性格特点来适应职业的要求,实现人职的匹配。
二、自我评价的原则
自我评价是建立在自我观察与自我分析基础上的自我身心素质的全面评估。正确的自我评价,应把握如下原则:
1.适度性:不过高或过低地评价自己。
2.全面性: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既要对自我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评价,又要对其他各个方面的整体素质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到全面的整体因素,又要考虑到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点因素。
3.客观性:应努力克服个人主观因素的干扰,努力使自我评价趋于客观和真实。
4.发展性:应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自己。
三、自我评价的方法
1.自我现实分析:(1)要正确地认识自我,有效地把握自我;(2)要正确地对自己知识、能力、个性、特长等方面进行分析,确定自己最适合的职业;(3)要考虑社会的需要。
2运用测评手段:使个人能够在短期内获得对自己较为客观的描述和评价。
3.总结过去的经验:回顾过去的经历,对自己的想法、期望、品德、行为进行理性思考,
⑼ 根据心理学和相关知识,如何正确的认识评价自己
利用认识自我评价是心理学中自我意识的1个方面,是指人对本身条件、素质、才能等各方面情况的1种判断。大学新生对自我的评价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活中的学习效能、职业选择和事业奋斗中的自信心。 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1般可以通过两种渠道:直接的自我评价和间接的自我评价。 进行直接的自我评价,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自然条件,包括健康情况、心理状态、情感特点、兴趣偏向、知识水准、专业特长、智力情况、能力特点,还可以测定1下自己的生物节律周期、智商指数、气质类型、性情类型等作为参考。 其次,是用自己在不同领域的实践中(如对各个科目的学习)获得的不同成绩相比较,以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奋斗的目标。 间接的自我评价法,是指通过与他人行动的对比及情况的对照,发现自我认识的错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1些人不能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的缘由之1。当事者迷,那末就无妨用与他人相比较的方法及用自己在不同领域中获得的不同成果比较的方法鉴别1下。 对女大学生来讲,她们在自我评价的问题上常常会具有两重性,1方面好空想,把个人的境遇、发展、前程勾画得残暴多彩;另外一方面又常常低估自己的才干和工作能力,自我评价常常是过谦的乃至是比较自卑的。 “天生我材必有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的人可能不辨音律,但却有高超的组织才能;有的人或许不解数字之谜,但却心灵手巧,擅长工艺;有的人可能不会琴棋字画,但酷爱大自然,精于园艺;有的人也许记不住许多外语单词,但有1副动人的歌喉,善于文艺。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帮助我们作出正确的奋斗方向的条件。在实践的鉴别中,在与他人的比较中,要使思惟方法尽量地全面些、辩证些、灵活些。 人的知识、才能通常是处于离散、朦胧状态的,需要人们不断地发掘、发现和开发。从个人兴趣爱好、思惟方式的特点、毅力的恒久性、已有的知识结构、献身精神与果敢魅力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的考察和测试,将为你作出科学的自我评价提供有益的帮助
⑽ 自我认知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评价
价值观是引导你生活的方向,是你做决策和选择目标的指南针。例如,如果「以家庭为重,健康的生活」是你的价值观,那么当有一天,你面前有两个工作选测:一个高薪但每天要熬夜, 另一个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照顾自己和家人,你会选测后者。
你的文化背景,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是你价值观的起源。价值观是你继承的、看重的,也是你希望传承给下一代的做人标准。
价值观是你做人的底线。
第二,你的兴趣和激情在哪里?
问问自己:我对什么好奇心强?我关心什么?最近一段时间,我在什么事情上达到了深度聚焦状态? 我做完哪件事的时候有一种很痛快的感觉?如果哪一件事能让你乐此不疲的话,那件事就是你的兴趣点。
兴趣包括激情,激情是兴趣的升华。
有的孩子很幸运,从小就知道自己热爱什么, 激情点在那里。但大多数人,是在成年后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激情。我认识一位加拿大的肾科医生,他上了十几年大学,被千里挑一地录取到知名的医学院学习,做了十几年的医生;年近 40,逐渐明白了牧师是自己最想做的职业。于是,他在行医的同时开始研习宗教。终于有一天,他发给自己所有的朋友和病人一封信:「我去做牧师了。」所有人都对他的举动表示不可思议。如今,他仍在快乐地做着牧师。
激情相对兴趣来说,感情色彩更浓烈, 它能给你带来更多前进的能量。什么事情会让你早晨迫不及待地从床上爬起来?什么事情让你永不疲劳?什么让你感到自己突然「活」了?
第三,你自己的体质如何?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了解自己的体质,不但可以帮助你顺利成长,还能保证你健康地活着。认识自己身体的生物节律,对交朋友和找终身伴侣也很重要。如果你爱早上锻炼,而你的朋友爱晚上熬夜参加派对,那你们交往的时间会很少,友情会比较难以维系。
如果你希望是个自律的人,希望更好的管理自己的时间,了解自己的体质是必须要做的。
第四,是对自己脾气秉性,天生性格趋向的了解。
想一想,在精神疲惫时,你是希望独处,还是找几个朋友海阔天空地神聊一会儿?你喜欢一对一的谈话,还是一大帮人一起聊?你是一个爱领头的人,还是一个爱随大流的人?你是根据感受,还是根据事实与数据来做决定?你喜欢关注细节,还是喜欢抓重点内容?了解自己的秉性,可以帮助你在成长的道路上选择适合自己秉性的发展方向,环境和人群,你的路也因此会更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