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匆匆这篇课文中作者想对自己说,我想对自己说
其实能遇到可以陪你走一段路的朋友真的已经超级幸运了,很多人一辈子回也不见得能遇到一个知心人答(但有可能以为自己有)。人说到底都是孤独的,谁先能认识、接受并习惯这一点,就会比较早地学会与自己相处、并且从中得到满足和幸福。
Ⅱ 匆匆这篇课文里人物的性格
朱自清他在《匆匆》这篇课文中表达了自己叹息时光易逝惋惜的心情,同时也揭示了旧时代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有为前途不明儿感到彷徨的复杂的心情。
Ⅲ 匆匆这篇课文的感悟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对时间匆匆流逝的叹息以及要珍惜时间的想法,
Ⅳ 《匆匆》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匆匆》告诉我们要学会去珍惜时间,引起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深思,唤起我们珍惜时间的意识。时间一去不复返,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一番红红火火的事业来!
Ⅳ 匆匆这篇课文第一段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这段排比一问自己22年来对社会有何贡献,二问这22年自己有何感悟与成长,三问从生到死,生命的意义。作者后悔这么多年都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却已然过去了22年,表现了作者的迷茫,内疚与担忧。
Ⅵ 结合《匆匆》课文的内容,谈谈你的感受
本文作者在叙述中语气多变,思想含蓄,情感起伏跌宕,朗读中要求学生把心沉到课文的字里行间中去,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吟诵,细细咀嚼,用心品味,与作者在感受上产生共鸣。建议采用分类指导的方法。
第一类,抓重点句,体会语气。
如朗读第一自然段时,抓住其中的四个问句,四句四种语气,四句四种读法。让学生自己边读边琢磨句与句之间的变化,体会句与句之间的区别。在把握问的语气中,感触到作者面对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现实,对比燕子的“再来”,杨柳的“再青”,桃花的“再开”,反躬自问的急切心情。
第二类,感受真实,品位隐情。
如朗读第三自然段时,突出作者对一日匆匆来去的描述,细细感受“洗手的时候”、“吃饭时候”、“默默时”、“伸出手遮挽时”、“天黑时”等这些特定的时间里,“匆匆”分别有着哪些具体的表现,作者如何“叹息”。在朗读中感受人人都经历的真实中,感触到作者清楚地觉察到日子怎样一分一秒地匆匆来去时的惋惜之情。
第三类,用心求异,认识心迹。
如第四自然段,是以不同问句组成的典型段落,扣紧这一特点,围绕六个问句,指导学生在比较中反复品味,用心求异。如从第一个问句中,体会到作者对自己在逝去日子里能“做些什么”的警醒;从第二个问句里,体会到作者对自己“徘徊”的检讨;从第三个问句里,体会到作者对留着“痕迹”的渴望;从第四、五个问句里,体会到作者对“能做些什么”的迫切愿望;从第六个问句的“但不能平的”里,体会到作者“能做些什么”的决心。让学生在联系前文通读全段时,感触到作者珍惜时光,要为“千家万户的世界”贡献自己力量的炽热之情。
三、感悟人生哲理
学习本课需要释疑解惑的自读,需要彼此合作的交流,需要有滋有味的吟诵,但更需要屏息凝神的感悟。让学生安静下来,心神专一,沙里淘金般凝思课文里哪些句子使自己或顿生同感,或萌生新念,或引发了从未有过的发现,再把这些凝结起来形成对人生的感悟。如:
其一,如凝思“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这些句子,又可对照大千世界里的万物,想想四季轮回,新老交替,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谁都没有办法将时间留住,谁都没有办法将流逝的时间再挽回来。由此,让学生认识到作者提出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其二,如凝思“我留着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则可以启发学生想到自己的读书积累中去,可以是历史上惜时如金的典范,可以是为各时代做出杰出贡献的英雄,也可以是身患绝症而忘我奋斗的强人。把这些活生生的人和事与课文作者的感触融合起来,在反复琢磨中,领悟到自己肩头上沉甸甸的责任感——不光是眼前的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更重要的是将来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
Ⅶ 《匆匆》课文分析
您也好! “为什么日子一去不复返呢”是属于反意疑问句,因为反意疑问句的答句也要用事实说话,焦点访谈。。。。。
希望我的回答也能让您满意!
祝您也:学习也进步!也谢谢!
Ⅷ 匆匆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朱自清以“匆匆”为题来抒写时间是难得而易失的感受,这题目本身既蕴含有浓冽的情味,又潜隐着生活的理趣。
文章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刻画了时光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惋惜,揭示了旧时代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苦闷彷徨的复杂心情。
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匆匆》的风格是一种自叙式的,仿佛作者的自言自语,是很直白,素朴的。而其中穿插的一些比喻和拟人化的描写就为文章增添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形成内容上的节奏变化。
如第三段中,“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
作者将太阳拟人化,纯粹的伤感之中又有那么一份幽默’与无可奈何,为文章那种忧郁茫然的调予注入了一些鲜活的生命的东西,而这种生命的东殛的消逝又更带来凄然之伤。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