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研究性学习
1.探研究性学习%D%A对于探究性学习的定义,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概念,这也在认识上造成一定混乱。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探究”一词与“研究”一词在中文里是个同义词,本身不容易区分。比如,“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课题组在其《探究式学习: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一文中这样说:“与‘研究’比较,在科学领域人们普遍接受的‘探究’一词和英文原意更为贴切。就语义而言,据《辞海》(1989年版)的解释,‘研究’指‘用科学的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探究’则指‘深入探讨,反复研究’。从语感来说,‘研究’一词似乎多了几分严谨、稳重,而‘探究’则更有生气,更有动感,也更符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⑦。从这项分析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探究”与“研究”相比,份量应该简单一些、轻一些。但是怎样简单法,怎样轻法,仍未能够说得很清楚。该文的突出成果在于提出了“探究性学习”的五项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是下面三项:%D%A第一,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D%A第二,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D%A第三,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D%A以这三项结论与前面所说的现代信息加工认知理论模型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探究性学习”的本质特点了。就第一项结论来说,“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这一研究结论表明“探究性学习”应该具有一个确定的目标状态。这个目标状态就是“科学性问题”,学生围绕这个既定的目标自主地展开探究活动。第二项研究结论“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表明“探究性学习”的起始状态是不明确的,需要学生自主地去获取“证据”。当然,这一“证据”对学生而言既可能是已知的,也可能是未知、需要学生自主探究确定的。如果单从这两项结论来说,可以认为“探究性学习”与典型的“任务驱动教学”相似。现在我们再来看第三项研究结论,“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这表明“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对自主取得的信息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使之转变为既定的目标状态。而转变的过程既可能是简单的,也可能是复杂的。对于“科学性问题”,通常情况下是存在一定障碍,有时障碍可能还会比较大,不容易解决。结合第一项结论看,我们又可以看出“探究性学习”与“问题解决教学”相似。综合来说,“探究性学习”就是在目标状态确定的前提下,学生自主地对与起始状态相关的信息进行探究和对从起始状态转变到目标状态的实现手段的探究。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综合了“问题解决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法。%D¢.研究性学习%D%A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明确写道:“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⑧%D%A现在我们对教育部的这个定义进行一下归纳,可以发现,教育部所定义的“研究性学习”有这么几个特点:%D%A第一,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D%A第二,学生自主地收集资料。(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D%A第三,学生自主地进行分析研究并得出结论。(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D%A同样地,当我们把“研究性学习”的这几个特点和前面所说的现代信息加工认知理论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就能清晰地看出“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特征了。%D%A第一点“学生自主地收集资料”,表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状态是不确定的,要由学生自己发现。第二点“学生自主地收集资料”,表明学习的起始状态也是不确定的,要由学生自己收集。第三点“学生自主地进行分析研究并得出结论”,表明在“研究性学习”中同样要求学生对自主取得的信息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使之向目标状态转变。在通常情况下,转变的过程应是较为复杂的,有障碍需要克服。%D%A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上看,“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一样,同时包含有对起始状态信息的知识探究和对信息加工处理手段的技能探究。这两种学习的区别在于开展学习时目标状态是否确定这一点上。目标状态确定的就是“探究性学习”,目标状态不确定的就是“研究性学习”。这一区别也解释了为什么说“研究性学习”比“探究性学习”难度要高,为什么说“探究性学习”适合低年级学生,“研究性学习”适合高年级学生。这是因为在“研究性学习”中,对学生多了一项要求,要自主确定目标状态,这一任务只有高年级的学生才具备可能完成的基本素质。
❷ 什么是探究性学习设计
1、 背景及理论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过研究性学习,能够使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与科学研究的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渐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激发起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欲望。
根据研究内容,研究性学习的类型可分为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根据组织形式,可分为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组合等形式。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他们具有科学的态度和坚强的品格、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 分享与合作;具备一定的研究和探索的能力。
概而言之,在英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在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突破学生单纯接受教师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传统学习模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语言知识并且能够综合应用于时间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端正的学习态度与良好的语言学习、交际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研究性学习设计
以下是笔者以教材中“查理•卓别林”一课为例设计的研究性学习,供大家斟酌。
⑴ 教学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除了要求学生理解文章结构、分清文章论点和论据、掌握文章大意、领会作者意图、阅读文章细节、评价阅读内容和学习语言知识之外,还应了解有关查理•卓别林的文化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品德素质培养方面,要求学生学习主人公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⑵ 具体步骤
在研究性学习开展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此次研究性学习的目的,设法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欲望,示例学习计划的安排和自我评价量表的制作等等。
明确研究课题。教师向学生做有关查理•卓别林的问卷调查并且做出相应分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确立一个最喜爱的电影人作为研究对象。
技术培训。利用活动课的时间,让学生获得完成这个任务所需要的每一个技术领域的培训。比如先让学生学习或巩固怎样使用Word软件来处理文字以及如何在文档中插入图片;然后学习使用Power Point软件;再用一个周的时间学习上网,学习怎样在互联网上获取有效资料,制作一个简单的演示文稿;最后学习如何制作网页。
教师布置本次研究性学习的计划和任务。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文稿将本次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计划和任务明确地告诉学生,并将自己从学生视角出发制作有关查理•卓别林的演示文稿和学习成果网页作为示范展现给学生,使他们对完成本次计划的组成步骤和成果形式等有一个大致了解。
确定小组及人员分工,指定小组计划和行动方案,明确个人任务,提交“小组分工计划表”和“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搜集资料。学生们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观看录像、电影和浏览互联网等方式搜集有关查理•卓别林的文字信息和图片、声音资料等,然后加以汇总、整理,最后填写“材料汇总表”。
小组协作设计和制定演示文稿计划,填写“学生设计演示文稿计划书”,将研究成果制作成多媒体演示文稿。
全班交流、共享研究成果,并根据“演示文稿评价量表”进行评价和奖励。
以一个或几个小组为单位,学生们进行网页设计,填写“学生网页设计报告”并制作网页,向全班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根据“网站评价量表”,评价自己制作的网页。
提交“研究性学习总结反馈表”,教师对本次学习活动做总结和表彰。另外,在整个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⑴学生的多媒体的演示过程。学生的演示文稿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但至少包含四个幻灯片,要能清晰地显示个人或小组对查理。卓别林和最喜爱电影人所做的研究,并且向全班同学演示。
⑵学生的网页展示。学生制作网页时可以以一个或几个小组为单位,这样学生们可以共享资源,合作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成果通过自己制作的网页进行发布和展示,网页至少在四页以上,并且页与页之间必须链接。
⑶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基础好的学生一般能够收集到大量的图片和资料,可以让他们再收集其他电影人的材料和查理•卓别林进行以让他们在研究国外电影人的基础上再研究一些本国电影人,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外电影人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大致了解中外电影人的概况;对基础一般的学生则要求能够独立收集和整理信息资料,完成演示文稿的制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制作网页,掌握所喜爱的电影人的一般材料即可。
3、 反思与结论
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体验着研究的辛劳和收获的乐趣,在真实语言环境和文学作品中实践英语的运用。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得以加强,主体精神得到培养和锻炼,由被动的学向主动的学转变。但是,也还有部分同学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暴露出处理信息能力不够强,缺乏合作精神、对文学和艺术知之甚少等缺陷,这些都使得他们难以准确地理解文章,进而影响到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和欣赏。
❸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
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
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
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
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英语课堂教学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
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要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在英语教学
中探究性学习必将成为课堂教学模式的主旋律。下面简要谈谈笔者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探究
性学习的几点做法。
一、 设置灵活有效的学习小组形成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载体
探究性学习主要以小组为组织方式借助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完成特定的任务。通
过小组学习弥补个体在思维、精力、时间和学习方式上的局限发挥集体的力量变势单
力薄为人多智广。根据布鲁纳小组规模研究成果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建6
人小组。为了增强小组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可让学生集思广益为自己的小组起个性化的组
名。事实证明学生有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能为自己的小组起上别具特色的组名
凝聚他们的期望和目标。这也能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
作、组间竞争的格局。为调动组内学生的积极性让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更灵活有效组
内成员应明确分工各司其职。让每个成员担当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协调员、检
察员等并采用角色定期互换的办法使每个学生都担当不同的责任在不同的位置上得到
体验和锻炼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自主探究
传统的英语教学把学生囚禁于方寸之间不顾学生的客观实际教师满堂灌一味讲解
词汇、语法学生只是机械记忆。如此的教法扼杀了学生的灵气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抑制
了学生的个性和自由。陶行知先生曾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救大多数人的创造力使最大多
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所以教师要以友好、宽容、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其自信心极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把学习主动权交给
学生让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充分自主探究。例如我在初三英语第一轮复习
每个单元的词汇时是这样做的先给学生5分钟时间自己看该单元的单词要求探究每个单
词的词性、词形、考点5分钟后让一组的组长选择其他组的几个组员到黑板上默写该组长
认为重点的单词默写完毕后该组长引导全班同学一起回忆所默写词汇的用法考虑不周
到的地方其他同学和老师可以补充。下节课换其他组组长主持达到人人都有机会人人都
是老师人人都是学生人人平等。这种做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主人、主角的教
学理念。
三、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高效探究
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教材比旧英语教材更具有时代气息内容更加新颖、广博。教师要
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具有时代气息的图形、图像、动画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图片、影片、
录音、音乐等为学生创设生动开放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对于较难的问题
可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共同协商、讨论来解决。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创造思维能力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在这种合作探究活动中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热烈不同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有效
的互补学习效果极佳。例如在中考复习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 6 Natural Disasters 时
我结合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利用多媒体播放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和震后营救工作的图片
引导学生合作讨论
1. After seeing the earthquake, how do you feel?
2. What should we do to help them?
3. If you meet an earthquake like that, what should you do to protect yourself?
短片中可怕的地震、感人的救援、社会各界的热心捐赠潮湿了每个人的眼睛他们的讨
论异常积极主动就像一家人在商量非常重要的事情。五分钟后小组进行汇报效果特好
许多讨论的结果都是教材上没有提到的。
四、开展创造性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除课堂教学外教师可以设计开放型、创造型、应用型的作业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教材内
容。而这部分作业的设置必须格外强调学生对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使之具有启发性、应用
性、综合性更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需求。例如根据教材教师可以布置“英语辩论”、
“英文小报制作”、“看图会话”、“英文采访”、“英语广播”、“化妆舞会”等形式多样的课外
活动这些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也能引导他们通过资料搜集、整
理、融合、设计来深入探究所学知识。例如在中考书面表达的专项训练中结合2008年
北京奥运会我要求学生课后写一篇竞选北京奥运志愿者的演讲稿。我没有给他们要点提示
等。结果在第二天的展示课上我发现学生的观点都特别新颖、鲜明有的学生在演讲过
程中还展示了自己的设计、创意、插图、所做的努力等等。从中可以看出为了深入探究这
一问题他们的确付出了许多。这种活动不但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了现实的热点问题也成
了一种美好的精神享受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释放了潜在的智慧感受学习的幸福获取不
断的成功。
五、设计激励性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乐于探究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渴望有一种被认同感、一种满足感、一种成功感。探究性学习的评
价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育手段。我在探究性学习教学实施中建立起相应的评价体
系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师长评价。评价的内容有针对内容表达的、针对个人素质的、针
对创新设计的等等。在评价时不管是自评、组评还是师评都要抓住闪光点和不足之处。
评价要坚持公正、热情、诚恳等原则。对学生的这种探究性学习行为及学习结果进行及时、
积极的评价有利于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乐于探究、勇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同时也使他们的思维能力真正得到了可持续发展。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和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很
好的途径。当然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并进一步完善还需各位同仁集思广益
共同创新。
❹ 认知学徒制,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哪一个最好
所谓自主性习习内品质言相于性习、机械性习主性习 .认知建构主义原内理认自主性习实际认知监控习容习者能够根据自习能力、习任务要求积极主调整自习策略努力程度程 .自主性习要求体习、习、何习等问题自觉意识反映 .? 我者认习前自能够确定习目标、制定习计划、作具体习准备习能够习进展习作自我监控、自我反馈自我调节习能够习结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自我补救习自主性习 . 探究性习指科领域内或现实情境选取某问题作实破点通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习获知识激发情趣掌握程序与组合作习种共同、放、包容习要求习组员共享目标资源、共同参与任务、直接交流互相依靠教教师若干习组共同完某设定目标讨论、思考、、创作、游戏等仅激发习兴趣跃课堂气氛且能增加信息交流量拓展思维深度广度同培养合作意识及与合作能力 自新课程颁布实施合作习作种重要习式其特定形式受越越教师重视我必要种习式作深入研究与思
❺ 探究学习的基本方法
探究性学习的概念、特点、实施方法及策略
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有效促进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改革的目标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理科各科的国家课程标准中,均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并在课程结构、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等方面,对探究性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在课程实施上,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纲要》提出要处理好知识传授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社会、脱离学生生活的倾向和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而提出来的,它要求从学生生活和社会中选择和确定学习的内容,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探究性学习的概念、目标及类型
1.探究性学习的概念
探究性学习(Inquiring Learning)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主动地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常常表现为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是与接受式学习本质不同的学习方式[2]。探究性学习的核心要素是问题,广西师大的罗星凯教授认为探究学习的问题来自于四个途径: 一是学习者自己提出一个问题;二是学习者从所提供的问题中选择, 据此提出新的问题;三是学习者探究的问题来自教师、学习材料或其他途径,但问题不那么直接, 需要有所改变或自己体会其含义;四是学习者探究直接来自教师、学习材料或其他途径的问题。探究性学习实际上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探究性学习的目标
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2]:
(1)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参与能力
传统的接受式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于落实,更难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探究性学习强调从“做中学”,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能动的实践过程,学生的主体活动成了教学活动的中心。因此,探究性学习是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载体。
(2)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能力
探究性学习建筑在学生强烈的学习需求和渴望探究的学习欲望基础之上,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实践,提供给学生的学习任务情景具有真实性特征,所以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具有充分的自主权,有着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能够充分地体验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人感、自我价值感和成功的自豪感。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要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探究性学习方式为学生自主探究、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自我反思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学生学习能力在探究实践活动中不断得到发展。
(3)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探究性学习的灵魂在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目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真实、开放的学习环境中独立思考,积极实践,勇于探索,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提出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使得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探究性学习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探究性学习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2]。
按照研究问题的范围大小不同,可分为基于问题的探究性学习和基于专题研究的探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是在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过程,使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主动地探究、体验、发现,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发展创新。问题探究学习始于问题的提出,重在问题的解决过程。基于专题研究的探究性学习是在综合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设计出一组具有挑战性的专题研究项目(或者由学生自己选择研究的专题),然后由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自主设计方案进行探究学习,寻求答案,独立完成探究任务。
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师的指导程度和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层次,探究性学习可分成引导探究、合作探究、自主探究三种学习水平层次。
(1)引导探究学习:引导探究学习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教师在学习的各个环节,都预先为学生设计好学习情境,并帮助学生按照教师预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进行探究活动。学生虽然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但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相对要差一些。因此,从学生自主的程度这个意义上讲,引导探究学习是一种低水平的探究性学习方式。
(2)合作探究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是指师生共同合作进行探究教学活动的学习方式。教师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是学习任务情境和探究方法手段设计的帮助者,是探究材料的提供者和探究过程的参与者。
(3)自主探究:自主探究学习是高层次的探究性学习,它特别强调探究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自主选择探究材料和探究方法,独立或者协作解决问题,最后由师生共同对探究的问题、方法、结果进行评价。教师只是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指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究学习过程。
4.如何正确认识探究性学习
对于探究性学习的认识,以下几点是应该注意的[3]:
(1)探究性学习不同于科学家的探究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探究界定为:“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于研究自然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探究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自主地参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其中包括思维、情感和动作等方面的活动) ,来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4]。探究性学习是模仿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和方法来进行学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验、理解和感悟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培养科学思想和意识。
(2)探究性学习并非是模式化的
探究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过程,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但它并非是模式化的,首先表现在不是每一个问题的探究都需要这几个阶段的,可能有某一环节的缺失但不影响探究;其次,每一个探究的过程并不都是依照这样的流程展开的,有时探究的过程就是不断修整方案、不断完善假设的过程。在学科课堂内,较多的是某些片段的探究。历经的阶段不同,就有不同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其探究的难度也不等。探究有难有易,就要求我们针对不同的教学材料、教学对象、教学环境,采用最恰当的探究性学习。正如所有的课都采用讲授法是不可取的一样,我们要避免“一刀切”地运用探究性学习。所有的教学方法都有一个适用空间的局限,没有一种万能的教学模式能一统天下。
(3)探究性学习并非只重过程不重结果
探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学习中的经验的获得。但是,这并不是等同于探究性学习“只重过程不重结果”,也不是认同了“探究过程本身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学习就是有目的的活动,如果只求经历过,而不在乎获得的结果,探究难免会沦落为一种形式上的机械训练。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不仅对探究的结果要有设想,而且对探究活动本身应该有强烈的成功的欲望,这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才可能充分发挥。
(4)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的,它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手脑并用的、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活”和“动”。从本质上看,它和研究性学习没有什么区别。然而在新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这样一种特殊形态的课程来进行的,而探究式学习则是贯穿于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之中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
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2][4]:
1.自主性
探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来展开教学过程。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发现、亲身的体验与实践,以自己的方式将知识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并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2.实践性
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过程的。学生借助于一定的手段,运用多种感官,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在做中学,使得学生的实践活动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探究性学习特别强调学生的感知、操作和语言等外部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交融、统一,使认知活动建立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用学习主体的实践活动促进学习者的发展。
3.过程性
探究性学习追求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和谐统一,接受学习重视学习的结果,探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的过程。探究性学习非常注重学习过程中潜在的教育因素,它强调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的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尽可能地像科学家那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体验发现知识、再创知识的创新过程。
4.开放性
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很灵活的,没有像知识目标那样明确具体的要求和水平。探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是开放的,在探究结果的要求上是开放的。探究性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在统一规定下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大胆创新、实现自我超越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大胆地怀疑,提出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不同的结果进行分析,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三、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1.探究性学习的模式
探究性学习的课程实施模式很多,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动手做”学习模式和情境探索学习模式[1]。
(1)“动手做”学习模式
“动手做”(Hands-on)是一种实施科学教育的模式,其特点是,教师通过设置适当的活动和任务,使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在亲自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对科学的积极态度。
“动手做”强调通过做科学来学习科学。这种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参加活动而学习,他们亲自动手做实验,并为理解实验所带来的东西而进行讨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或者进行实验的某些情况而提出建议。在美国,大部分动手做活动和课程都是整合到具体学科中,这些动手做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真实世界中通过亲手操作的活动来学习知识。在法国的《小学科学教学动手做活动指南》中,还列出了“动手做”模式的实施要点。
(2)情境探索学习模式
情境探索学习模式的核心思想有两点:(1)为不同类型学习者设置适合于他们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特定情境,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自主地选择适当的辅导内容和辅导方式;(2)通过在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情境中进行探索,学习者不仅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将各种不同的情境和相应的探索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以实现多样化的情境探索学习。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并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可以有效地转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使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探索指导者”。
2.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策略
教育工作者从实践中总结出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一些基本策略[6]:
(1)力求展示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
结合相关教育内容,强调知识发生的过程,及时剖析科学探究的规范过程,挖掘其中的探究要素, 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
(2)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全体参与探究过程
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探究以问题为导向,问题的提出源于仔细的观察,学生可以是课外随意的观察,也可以是对教师提供的背景材料的观察。教师提供的背景材料常常具有指向性和探究的可能性,如果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心理冲突,更能诱发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激发求知欲,增强学习动机。
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让学生全体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学生作为探究过程的主体,其主体性贯穿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说并预期结果、实验证实或证伪、解读数据并交流成果的探究全过程;体现在主动参与概念的形成、原理的建立、问题的解决和知识结构的构建等知识发生的全过程。探究的主过程要明确体现科学方法这一主线。
(3)精心构思,把思维品质的提升作为重中之重
探究式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品质极为重要。引导探究过程时,应针对探究的每一过程,对思维品质的不同层面进行针对性培养。
狠抓“发现问题”环节,突出思维的敏锐性。探究从问题开始。发现问题的能力与个人知识积淀有关,更取决于思维的敏锐性。为提高学生思维的敏锐性,除创设引入探究时的问题情境外,还可以利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意外现象进行原因分析和反复实验查证,或利用课文中涉及的内容,不失时机地补充一些课外知识(经常是科学史中的实例) ,使学生受到思维敏锐性的培养。
鼓励提出多种假说,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科学的发展源于怀疑的态度,没有思维的批判性,就不会有创新。要在探究的过程中鼓励和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审视现象和问题,多维认识客观世界,从而“发现”新的科学规律。探究过程中,不同学生提出的假设可能是不同的,即使是看似荒谬的假设,只要有独到的理由,就应当鼓励。
指导实验设计,培养思维的启发性和创造性。在实验设计的环节上,最需要培养思维的启发性和创造性。实验设计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应循序渐进。以教材中的学生实验为依托,分析实验设计的基本过程,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具有启发性。
强调运用思维的概括性去总结规律。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提供不同的实验材料让学生由此及彼、由特殊到一般地总结规律。
3.开展探究性学习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7]:
(1)在各科目中都可以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在各个科目中均应大力提倡。不仅在小学科学、中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科目中,而且在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艺术(音乐、美术)学习中,均应倡导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各科课程教学研究的共同课题。
(2)不同学段对探究的水平有不同的要求。
在这方面,科学探究领域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如:
①小学阶段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主要是以系统的观察、对常见物体的摆弄、测量为基础,对物体及其属性的检验和定性描述(物体的性质、这些性质随时间的变化、当物质相互作用时所发生的变化),从事分组和分类的活动,思考这些物体之间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以及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跟踪记录。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可以设计和完成简单的实验来探究科学问题了。到了4年级,许多学生已经可以接受科学实验的概念了。学生要学会采用简单的设备和工具(如尺子、温度计、钟表、天平、弹簧秤、放大镜等)收集数据,并学会以口头方式、图示方式或书面方式报告和交流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
小学阶段的重点是培养观察能力、描述能力、根据观察结果进行解释说明的能力。应该鼓励年幼的儿童谈论和画出他们的所见、所闻和所想。年龄大的学生应该学会记日志、使用仪器并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和测量结果。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强调科学探究的经验和对假设的思考,不要过分强调科学术语的使用、科学结论和信息的记忆。
②初中阶段
对初中学生的要求有所提高,如学生除了应该学会系统的观察外,还应该能够进行精确测定(定量描述),并会确定和控制变量。学生还应该学会运用计算机查询、检索、收集、存储、组织、总结、显示并解释数据,并在此基础上预测和构建模型,还应该学会通过批判性和逻辑性思维建立证据和解释之间的关系。同时,学生还应该学习把数学运用在科学探究的各个方面,并认识到不同性质的问题需要进行不同的科学探究。
③高中阶段
对于高中生,则要求他们阐明问题、方法、对照组、变量的选择与控制(如识别不产生影响的变量、影响较小的变量、对结果有负面影响的变量)、实验的误差,要求他们对指导科学探究的概念和理论框架进行思考和说明。高中学生的探究活动最终应该构造出一种解释方案或一个模型(模型可以是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或数学模型),由于高中生了解了更多的科学概念和过程,因此就要求他们的解释更加精致。
(3)把探究性学习与现代技术(如多媒体和互联网)相结合。
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在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时,可以从几个方面运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技术。一方面,学生可以从互联网上寻找信息和资料为自已手头的探究服务;另一方面,学生可以运用某些计算机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其次,现在我国的许多网站中出现了“基于互联网的探究性学习”,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注册,选择探究课题,申请指导教师,在开展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随时通过互联网记录下自己的进展情况,由网站安排的指导教师随时对学生的探究计划和行动进行质询和指导。
(4)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旨在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探究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从评价方法来看,学生的探究素质往往难于通过纸笔测验来加以评价,因为纸笔测验中无法显示出探究素质的水平。因此宜采用档案袋的方法来评价,或直接给学生一个探究任务,根据他们的实际表现来加以评价。
从评价的内容来看,重点应放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探究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对探究本质的把握,不能把是否探究出结论或结论是否正确作为唯一或最主要的评价指标。
四、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在探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8]。
(一)指导学生选择课题
探究性课题的内容是广泛的,课题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要因地制宜,多渠道发掘资源,适时将课题延伸到课堂教学外,触及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具体的选题过程中,应坚持兴趣原则,要注意把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探究和解决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社会热点来选取探究课题, 并从现代科技发展方向出发, 密切注意最新科技成果与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的联系。
(二)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选题一旦确立, 学生可根据各自的选题和共同的兴趣爱好自由地组成3~5人的合作探究小组。在探究活动开始前,应指导学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如优选课题形式、收集有关信息资料,以及做好其他的保障准备。其探究方案是否切实可行,能否保证有严密的科学性,教师必须加以指导。教师也应给学生介绍一些适合的参考书、必要的探究场地和材料。在探究活动中的查询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市场分析等都应由学生自己完成, 教师要适当地加以指导。在探究性活动中,要引导学生一方面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客观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还要学习运用想象、联想、演绎、归纳、类比等方法发现客观实际问题,运用分析、综合等方法探索解决问题。
在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 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 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 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切忌将学生探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 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教师还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探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的教育资源, 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指导组织探究性学习结果的评价
评价是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必须注意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的全面参与。因此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 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华,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1.评价内容
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内容应包括态度、情感、技能、能力以及结果等几个方面。
一是参与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它可以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来判断, 如是否认真努力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是否积极参与,有责任感;是否主动协作, 组员关系是否协调;是否主动提出探究设想和建议等。
二是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这主要通过学生的自我陈述以及小组讨论记录、活动开展过程的记录等反映出来。
三是探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要对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活动各个环节中掌握和运用有关方法、技能的水平进行评价, 如查阅和筛选资料、对资料归类和统计分析、使用新技术、对研究结果的表达与交流等。
四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要考察学生在一项探究活动中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 也要通过活动前后的比较和几次活动的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
五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探究性学习结果的形式多样, 它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口头报告、一本探究笔记, 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的方案。教师需要灵活掌握评价标准。
2.评价手段和方法
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评价与组内个人评价相结合, 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指标宜宽不宜窄,宜粗不宜细,宜简不宜繁。
❻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内容摘要:探究性学习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是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常规教学模式改革提出的基本思路之一,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基于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特征,结合本人教学实践,以探究理论为指导,尝试阐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及其评价标准,为有效实施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策略。
18世纪以来,探究学习的思想至少在西方被大规模地倡导过三次,并且目前仍然是主流的学习方式。值得关注的是,虽然探究性学习在近几年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主流学习方式,我国的教育研究者却对这种学习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大部分教育研究者和教师将探究等同于科学探究,或者将探究性学习看成发现学习的同一词,从而使探究性学习局限于科学学科;另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只要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就是探究学习,从而将探究性学习不恰当地扩大,并将它与启发式教学等同起来。北京师范大学李亦菲博士认为,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包括三个基本环节:(1)提出任务或问题;(2)搜集信息和分析信息并获得结果;(3)表达和交流。
二、小学语文为何要实施探究性学习
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因而有人认为,小学语文学科不宜提倡探究性学习。这种观点有失偏颇。我们知道,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新课改提倡课程的整合功能,而语文学习中往往又蕴含着天文、地理、历史、自然、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一些人文性较强的教材,探究其意境,品味其内涵,对于陶冶儿童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有裨益;对科普类说明文,引导学生去探究相关的原理,假想和推测它的前因后果,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究意识,也是大有帮助的。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虽然还比较稚嫩,但我们强调探究,并不是强调让学生参与高深的研究,而是在提倡以科学的态度去观察、思考、分析、检测问题上,让学生由此获取知识的精髓而不是皮毛,由此形成一种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养成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习惯。
从语文教学来看,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研读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掘语言文字蕴含的美、蕴含的情,从而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探究性学习不仅改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还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整体提高。所以说,探究性学习是教育全面改革的实践方式之一,也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常规教学模式改革提出的基本思路之一。那么,呢?
(一)多种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精神中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种需要能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不单纯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是认知与情感协同活动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诱人深入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给思维以强大的内驱力。
1、挖掘教材的探究性因素,以课文资源为凭借创设问题情境。例如一年级拼音字母b p m f的教学。拼音字母抽象难记,没有规律可循。因此对于字母形的记忆一直是拼音教学的难点。但是教师如果启发说,b、p、m、f四个小家伙很淘气,他们分别藏在四幅图中,你能分别找出它们藏在哪里吗?学生此时会兴趣盎然地仔细观察,对照四幅表音表形图,将字母与图一一对应起来,大体感知字形。教师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每一个字母与图上哪一部分最像?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最后鼓励学生用各种材料摆出四个字母。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字母连同图画深深嵌入学生的脑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所以,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资源,随时随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逐渐学会学习。
2、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创设探究的最佳情境,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我在上课之前出示了一张塔顶上长着一棵大树的图,说:同学们,世界上有许多千奇百怪的事,你们看,觉得哪儿奇怪啊?学生纷纷举手:大树怎么会长到塔顶上去了呢?我顺势引导:是啊,大树怎么会长到塔顶上去呢?答案就在我们的课文里,想不想快点去发现一下奥秘?于是,孩子们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展开了对课文的阅读。又如《太阳》一课,有教师在上课伊始出示多媒体画面:太阳金色的光辉洒向地球,地球上水清树绿,花艳蝶舞,人欢马叫……紧接着,太阳消失了,地球上暗淡无光,屏幕上随之出现下列字样: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学生齐读这句话后,在脑中形成了若干问号,为什么没有太阳,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将消失呢?太阳与地球有什么关系?地球上的万物与太阳又有什么关系?此时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急着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就可以自然地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展开探究。
(二)提供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加强过程指导
在小学语文课堂实施探究性学习,学生必须占有大部分自由支配的时间,因为学生自行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需要一个探究的过程,一个领悟的过程,一个思维加工的过程,一个自我消化的过程,一个亲自经历的过程。学生有了一定的时间,才有自主探究、领悟获取和应用知识的可能。而且,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活动空间,即需要有利于学生探究、运用知识的活动场地。单一的课堂空间,固定的座位,单调的黑板是不利于学生自行探究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但如果是课堂上的即时性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较好的学习形式,它是学生走向成功探究的桥梁。目前,一些人认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注入式的,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则是给学生完全的自由,学生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即使探究内容与主题毫无关系也无妨,不给学生丝毫的灌输,不用组织学习。这实质上是对探究性学习的曲解,是一种放任自流的教学。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应该将传统的单向被动的教学,发展为多向主动的创新教学模式。受心理、生理、认知水平的影响,小学生单纯的自主学习是不大可能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组织、帮助、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采用同伴合作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他们需要分析探究的问题或任务;需要利用多种方法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制定方案、获得结果;需要通过表达和交流,验证或修改自己的解释,改进自己的作品。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组织和指导,使他们顺利地完成探究任务,实现探究学习的目标。例如,我在《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中,指导学生进行了以下两个探究学习活动。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四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我先提供了四个具体的问题:蒲公英妈妈靠 —— 传播种;苍耳妈妈靠 —— 传播种子;石榴妈妈靠 —— 传播种子;豌豆妈妈靠 —— 传播种子。接着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归纳和思考这些问题的答案,获得四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这是一个基于阅读和思考的发现型探究学习活动。在探究过程中,我帮助学生从具体事实中概括出一般的结论。2、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现四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说说植物妈妈是怎样传播种子的。这是一个表达型探究学习活动,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四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我在布置的两道课外作业中又安排了两个探究学习活动。你们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提出的是一个基于查阅资料的发现型探究学习活动;表演植物妈妈安排孩子去旅行时和孩子的对话是一个旨在培养学生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型探究学习活动。这所有的探究活动,因为得到老师的精心组织和指导,都完成得很不错。
(三)探究性学习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小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重在过程。因此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就不应以成败论英雄,旨在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探究水平不断发展和提高。应侧重评价学生参与探究过程中的感受、体验、价值取向,不宜太过于计较学习结果,应侧重评价学生的态度、方法,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不宜过于强调探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应侧重学生自我、群体、家长的综合评价,不能单以教师的评价为标准。现在提倡的档案袋评价就是一种很适合你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如每上完一节课,让学生写下自己探究的问题、取得的成果、自己的体会以及今后的展望。自己认为好的就放进去保留下来,不好的就换掉。一个学期结束时,再回头看看自己的进步。这种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比一个简单的分数更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
语文教学的改革已跨入新世纪的征程。新修订的语文大纲、语文课程标准,都把探究性学习摆到了突出位置。以此为契机,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开始了新一轮的对传统教学的反思,启动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实践。可以说,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探究性学习的研究正是方兴未艾。但是,探究性学习要在语文课堂中得到真正的实施,还需要教师形成开放的教学观(大语文教学观),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培养,真正使学生自主发展、积极求索,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勇于实践,敢于创新。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教基[2001]19号
❼ 如何进行历史课堂的探究性学习
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根据我校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挖掘、整合,对课堂教学形式也进行了重新设计,适时、适宜、合理地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具有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探究能力。下面,就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设想。 案例一:历史播报——充分发挥自主学习,激发探究兴趣 当今的课堂教学早已不是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老方式了。新的时代赋予它更多、更新、更活跃的内容,它已经是师生共同学习,相互促进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作为导演的教师,就应该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去展现,去体验,去学习。为此,在历史教学课堂中,我就设计了“历史播报”这个环节。 具体做法是:利用课堂前五分钟,学生进行历史演讲。 内容: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历史知识,人物、事件、传说、历史之谜等等。 手段: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等 评价:学生自主评议。 评价标准: 1、内容要充实完整健康有积极意义; 2、语言流畅,口齿清晰; 3、要有课件,课件制作要图文并茂,图文一致; 4、演讲要脱稿; 5、演讲是否有创意和新颖。 这种做法我已经进行了两年多,下面谈谈我的体会。 从心理学角度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历史播报”这种形式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浓厚兴趣,他们非常积极地寻找素材,认真地制作课件,争先恐后地演讲自己的作品。可以说,短短的五分钟,却给了他们极大地展现自我能力的空间。譬如: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查阅历史资料的能力; 组织历史素材的能力;课件制作的能力;创新能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锻炼、培养和提高。同时,我还感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很大的潜在能力需要教师去发掘和提高。 在这个过程中,我还发现学生看待历史问题的视野和角度有独到之处,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比如:男生们比较喜欢战争,所以,他们播报的内容大多是:三国时期的战争和人物,并结合现在的网上游戏,制作的课件很新颖。初二、二班的王心逸同学播报的《历史上的拿破仑》受到师生们的一致好评。他的最大特点是历史材料非常丰富,运用大量的,不同时期、不同战役的地图来说明拿破仑的功与过,制作课件时还用了大量的动画技巧,使人一目了然。他在演讲时还设计了有趣的提问,设问与听者进行互动,最后还有自己对拿破仑的评价。尽管,有些评价不够全面和准确,史实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确实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一个全新方式。新课标中谈到,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要重视学生们在校的学习过程,更要重视学生的终身学习。历史播报这种形式,正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对学生终身受益。 在指导学生进行历史播报的过程中,我还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教学相长”。作为教师不仅授之于人,而且还要不断学习,这里不排除从学生那里获取有益的东西。初一、一班的一位来自漳州的学生,演讲的内容是《我的家乡漳州的历史和现状》,他从漳州的历史渊源、丰富的历史文物、杰出的历史学人、光荣的革命历史到地理特点、名胜古迹、风俗土楼,甚至还介绍了漳州的市花——水仙花、中国女排的训练基地、以及那里的美食和水果。经过它的介绍,我们既了解了漳州这座美丽的城市,还从中激发了我们对家乡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我也从中获取了一些知识,受到了很大的感染,促使我更努力地投身于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好今天的学子,明天的人才。 我在进行历史播报的活动中,还要由学生进行评议,这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评价别人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互相取长补短。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够提高他们正确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掌握评价的方法和标准。 综上所述,历史播报是一种很好的让学生探究学习的方式,我今后还要继续这项活动,并使之不断完善。 案例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激发探究兴趣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现在看来它们从时间到空间都很陌生,这给学生带来了学习上的难度: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他们对历史的兴趣要比对卡通片的兴趣淡得多,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上课时往往去掉了许多有血有肉的精彩内容,因而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我在上课时,努力将历史上的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挂钩,以扣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注意。 例如,在讲科举制时,我首先让学生讨论今天考试制度的利弊?让他们谈谈对目前的考试制度有什幺新的建议?这个关系到每位学生切身利益的大事,当然一下子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学生纷纷各抒己见。尽管有的建议显得幼稚,但也不乏创新思维的火花。在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我接着说:“英国大网络全书中有这幺一句话,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这里指科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那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最早的考试制度是如何出台的?它在历史上产生过什幺影响?有人曾经问我:为什幺中国出不了像牛顿这样的人?”学生觉得古代的考试制度与“中国为什幺没出现像牛顿这样的人”有联系,于是,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讲完以后,我再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个问题,可以从古代考试制度、考试内容、人才培养要求甚至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饮食结构等诸多方面去探究,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案例三:虚拟历史情境,培养情感体验,激发探究兴趣 对于中国古代经济史的部分内容,以前,我们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从农业、手工业、城市的繁荣或商业的发展等几方面,把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呈现给学生,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课堂气氛僵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太理想,所以在上《(唐)盛世经济的繁荣》一课时,我虚拟了这样一个历史情境:“假如我们乘着时间隧道来到唐朝,我们将怎样生活呢?你可以是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官吏、皇帝,等等,要求是要符合唐朝经济生活的实际”,先让学生看教科书五分钟。然后分别扮演角色,以下是几位学生的发言。 学生一:“我是唐朝的农民,我用曲辕犁耕地,用简车灌溉庄稼,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了。”(抓住了唐代农具的改进这一知识点,教师用多媒体手段将曲辕犁的构造制作成动画,突出反映其三大改进之处,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大作用,从而化解了难点。) 学生二:“我是唐朝时居住在江南的一个农民,我在自己的房前屋后种了许多茶树,我还专门研究可以喝了增肥的茶树种。”(学生大笑,教师及时肯定,唐朝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范围内盛行,而且唐代以胖为美,符合唐朝审美观,这位同学没讲错。) 学生三:“我是唐朝的商人,经营高档陶瓷,我的店铺里有三彩陶瓷,有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我的越窑的青瓷是专门从运河水路运到这里的。”(能联系隋朝历史,具有创新思维。) 学生四:“我来到唐朝,当上了皇帝,穿着精制的丝绸衣服,经常到长安朱雀大街上逛逛。朱雀大街可热闹了,有来自边疆各族和世界各国的人士。” 学生五:“我来到唐朝,成了唐玄宗的一个县令,却正好遇到了蝗灾,大量庄稼被蚕食,我带领我的人民去消灭蝗虫。” 学生六:“我成了唐朝的商人,专做贩马的生意,因为唐朝女子春天有骑马郊游的风俗,贩马生意肯定好。” 学生七:“我是唐朝的诗人,专门写诗歌颂唐的繁荣。我写过一首诗……” 学生八:“我也做商人,专门经营丝绸,我还接待来自阿拉伯的商人……” 整整一节课,学生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由于虚拟了历史情景,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了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使学生身心始终处于最佳状态,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有效教学的时间几乎是一节课。从课后调查来看,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 新的课程标准已经明确地指出,学校的教育直接决定着每个孩子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 的可能性。而原来用“接受性学习”的方式来学习“确定的知识”,已很难使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很难具有应对2l世纪的急剧变化、不断创新的社会变革能力。因而在教学中改变学生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寻求新的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已成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必然趋势,这也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迫切任务。我们将努力探索出一条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新路子。
❽ 探究性课程报告
初中科学学科探究性学习方式研究结题报告
2006-9-18 点击:1053
“初中科学学科探究性学习方式研究”的
课题结题报告
一、 科学学科探究性学习方式提出的背景:
我国基础教育对现行的课程进行前所未有的改革,新课程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带着新的理念即将走进中
小学校园,走入师生的生活,并正在改变着中小学师生的生活方式。此次改革给基础教育的各个方面带来了
巨大的变化,也使整个社会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建立具
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整个教育步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教学
改革仍然显得十分缓慢,如何加快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
个紧迫课题。面对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我们作了认真思考,采用探究式可被认为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选
择。它改了传统以讲授式教学为主,将科学假设为一种可以直接灌输让学生学到的一堆知识,将学生假设为
一种品质良好的容器,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吸纳这些真理的过程,教师更多地只是将这些知识理清头绪,尽
可能清楚地告诉给学生并使他们能重现。而探究式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
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
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
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国内外研究现状: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情报资料国外,亚太地区首届"网络时代"的学与教--实践、挑战与前景;
美国“信息素养”的提出等。国内情况: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终身学习、全人发展”;杨福家教授的
“优质基础教育”;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运教授的“时代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
育”等。目前国内中小学“探究型”课程开发,实施较为迅速,但探究性学习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无成熟的
理论体系与系统的实践经验。鉴于上述的现状,我们认为,当前加强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
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且具有现实的、深远的意义,要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科学学科探研性学习方式研究目的、意义:
浙江初中科学课程首先顺应国际改革潮流,设计了31个“探索与研究”的学生实践活动,意图是采用以问题
为中心的主题式研究学习的途径,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
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使探索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和发展有一个切实的的落脚点。
这就意味着在科学课程中,探究既是教师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又是课程目标的
重要方面,也是选择教材内容的一个依据。
科学探究活动有别于传统教学:
1.辞海中的“科学”解释为“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是结果,更是
一种过程,科学不仅仅是具体规律性知识的理论体系,更应该是人类获得知识改造社会的活动,是一种人类
努力探究的事业。学习科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系列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与获
得直接感受和丰富体验的“认识活动”,即实践和探究活动。
2.科学在哪里。科学在书本,在实验室,在电子网络,更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生产实践中,学习科学
与学生生活、生产实践互相联系,将学生生活经历与广阔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学习内容建构在事实情景之
中,学习具有启发性、趣味性、探索性,实现认识与情感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
在我们身边,科学探究无处不在。
3.科学如何教。传统教学关注学生“知道什么”,突出教师“教”,上课大多采用讲授法,知识被作为一
个结果告知学生,强调知识点考核和死记硬背,没有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自主探究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学
生得到了“鱼”,科学素养不高,学生的观察和实践探究能力差。现代科学教学更关注学生的“学”,关注
学生怎么才会“渔”,在让学生自己学会并进而会学方面下功夫,教学方法提倡采用学生分组探究等实践活
动。
4.科学怎么学。学科的本质决定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人类具有探究的天性,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有效途径。
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探究中学,在探究中建构知识,促进学生对科学的理解。笔者认为
开展初中科学小课题探究活动,以教师提供的或学生自主选择的小课题进行设计和研究活动,给学生在具体
的操作程序和方法上构建一个平台。这样的探究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能力、
态度和情感在学生自身人格中内化,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本课题旨在通过科学学科探研性学习方式研究,改变学生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
调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多样性的学习方式。
三.科学学科探研性学习方式研究的实验过程
1、 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2005.4----2005.5) 成立课题实验小组,聘请研究顾问; B. 制定课题实验方案; C.
确定实验班、对比班及实验评价方案; D. 对参与实验的教师进行教科研、电化、科研理论和多媒体技术的
培训。
2).实验阶段:(2005.9-----2006.5) A. 通过对《科学》教材内容的整理、论证,采用用教课书去教而
不是教教课书,适当增补、联系实际、引进设计开放性题目等手段,改革教学内容,课堂上注意让学生主动
参与学习,提倡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努力开放教学过程,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高。 B. 建
立以小组学习为主的课堂组织形式,把握小组学习的应用时机,加强合作教学,在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的基
础上能够独立设计实验和解决方案并亲身体验和参与实验过程,使学生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自觉参与课
堂学习。 C. 调整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使课堂结论和结果开放,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课堂结构,检测采
用小组和全班互评的方式,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优势,及时检测,及时反馈。 D. 设计部分电教教材,自制CA
I课件。 E. 组织一些学生的课外调查、课外实践等课外活动。
3).总结阶段:(2006.5----2006.7) A. 整理实验数据和资料,对实验效果进行检测。 B. 整理教学设计
系列,做好成果汇编。 C. 写出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实验研究论文和实验报告。
四.科学学科探究性学习方式研究的实施
(一)实验的理论假设
开展初中科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理论假设是:依据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及社
会学习理论,假设学生的需要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前提,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的效能,以需要引导发展,“
以需促知,以知展能"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科学原理和综合思维能力及应用科学知识解决
生活中科学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需要,以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建构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实验目标,从而探
究学生在知识、情感、能力方面获得主动、全面、可持续的发展的方法。
根据这一理论假设,在实验中着重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1.初中科学探究性学习方式介定。
2.教师和学生在实验中的角色定位。
3.学生在实验中知识、情感、能力三者的和谐发展。
4.科学问题情景设计与科学假设的相关性及思维程序控制确定。
5.开展探究学习方式的基本途径。
6.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目标和评价。
寻求以上问题的答案,即是我们实验研究的目标,又是我们实验方案制定的依据和评价实验结果的重要尺度。
希望通过几年的实验、验证、修改和完善这一理论假设,最终形成较科学的“初中科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
操作模式和评价指标。
(二)科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操作过程
科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操作过程可简单概括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表述成果——感悟成果。针对科
学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师与生的关系,设计了在科学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师与生的关系图(图1):
(三)实验变量的控制
1.自变量的控制
用“以需促知,以知展能”的探究性学习方式,通过学习浙教版《初中科学》,获得科学的知识,开展课题
类研究和项目类研究,展示学生的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综合能力及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求真
求实的科学精神、求善求美的道德情操。
控制方法:
1).在教学目标上,不仅要考虑如何完成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任务,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
能,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发展,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特点和知识结构,使目标具体明确,有利于学生
四大能力的发展。
2).在教学内容上,关注学生的情感、知识、能力的同步发展。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能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的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兴趣、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完成教学和研
究目标。
3).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科学探究方法(如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分析与综合法等)的培养和图形思
维方法的训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
2.因变量描述
本实验的因变量是科学探究性学习能力。它通过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综合能力四大指标来衡
量,通过学业的考试、评价指标、调查问卷的形式来进行因变量的测量。
五、课题研究方法和措施
1.初中科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指标体系的建立
为了保证本实验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初中科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使初中
科学探究性学习方式能对目前的科学学习方式的改革起到参考和促进作用。本实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基
本以国家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和本实验的目标为依据,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和征询有关科学
教研员和初中科学教师的意见,我们将初中科学探究性学习能力分为“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综
合能力”4个方面、12个特质作为评价指标。
根据初中科学探究性学习能力层次结构,参阅国内相关的评价量表和本次课改中《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中
的有关内容,并结合本实验过程中我校学生的行为表现和相关科学教师的意见,在12个特质中筛选出33个项
目,并将初中科学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发展水平分为强(A)、中(B)、弱(C)三个等级。A级为内化性水平,
这是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持续性的坚持性行为,表现为强的科学探究性学习能力。B级为认同性水平,
这是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作出相应反应的接受性行为,表现为中等的科学探究性学习能
力。C级为感受性水平,这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尝试性行为,表现为弱的科学探究性学
习能力。具体见表1:
表1 中学生科学探究性学习能力行为表现的等级示意
等级 A级 B级 C级
搜集信息能力 坚持用网络、电视、图书馆、资料、学校、相关部门或社会调查访问等方式搜集科学资料 采
用网络、电视、图书馆、资料、学校、相关部门或社会调查访问等方式搜集科学资料 尝试用网络、电视、图
书馆、资料、学校、相关部门或社会调查访问等方式搜集科学资料
自己设计问卷、确定取样过程和研究对象,搜集第一手科学资料 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设计问卷、确定取样
过程和研究对象,搜集第一手科学资料 尝试设计问卷、确定取样过程和研究对象,搜集第一手科学资料
处理信息能力 独立地对资料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并确定哪些信息适合于回答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教师的
指导下对资料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并确定哪些信息适合于回答所要解决的问题。 尝试对资料信息进行筛选、
整理,并确定哪些信息适合于回答所要解决的问题。
解决问题能力 独立地选择探究方法,设计并探究途径 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探究方法,设计并探究途径 尝
试选择探究方法,设计并探究途径
独立地开展探究,解决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探究,解决问题 在教师指导下模仿探究,解决问题
参与能力 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发言,主动地要求回答老师的提问 不提出问题,跟着教师或同学的问题思考,
较少举手发言 从不主动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极少发言
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校内外活动,产总想表现自己 较少参加各类校内外活动,并有时表现自己 从不参加
各类校内外活动,并畏缩极少表现自己的
交住能力 善于与他人沟通 喜欢与他人沟通 不喜欢与他人沟通
在群体中有一定的凝聚力 在群体中有凝聚力 在群体中没有凝聚力
追求理想和目标,克服困难和挫折 遇到困难和挫折,经鼓励、督促才能坚持 害怕困难,遇到挫折就退缩
适应能力 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善于理解不同观点尊重他人 愿意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善于理解不同观点
尊重他人 拒绝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善于理解不同观点尊重他人
在群体中乐于助人,善于合作不自私 在群体中有时乐于助人,互相合作,但自私 在群体中自私、霸道
主持公道,敢于批评不良行为 逃避矛盾,做和事佬 不辩是非,纵容不良行为
语言能力 认真倾听他人的讲话,解释、分析并记住他人所讲的内容 有时倾听他人的讲话,说出他人所讲的
内容 对他人所讲的内容一无所知
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有效地表述观点,并具说服力 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有效地表述观点 表述观点时,
语无伦次
评价所读材料 解释、分析、概述所读材料 描述所读材料
灵活动用文字、图表撰写研究报告或总结或方案,表述观点 采用文字、图表撰写研究报告或总结或方案,
表述观点 尝试运用文字、图表撰写研究报告或总结或者方案,表述观点
读图能力 灵活地观察、分析、比较、筛选图表信息 独立地完成观察、分析、比较、筛选图表信息 尝试在
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分析、比较、筛选图表信息
善于抓住关键词,将文字、语言、灵活地转化成各类正解的信息 能抓住关键词,将文字、语言转化成各类
正解的信息 尝试将文字、语言转化成各类正解的信息
思维能力 灵活地运用各种数学技能、统计、氏解释数据和信息 能采用各种数学技能,统计、解释数据和信
息 尝试采用各种数学技能,统计、解释数据和信息
使用一些特殊的现象,分析归纳一般的科学规律、原理 能从一些特殊的现象中分析归纳一般的科学规律、
原理 尝试从特殊的现象中分析归纳一般的科学规律、原理
运用一般的科学规律、原理推出和解释一些特殊的现象 能运用一般的科学规律、原理推出和解释一些特殊
的现象 尝试运用一般的科学规律、原理推出和解释一些特殊的现象
灵活运用各种事物、现象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展开联想 喜欢运用各种事物、现象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展开联想 尝试运用各种事物、现象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展开联想
发展能力 有明确的目标,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目标不明确,有上进心,不甘落后 没有目标,自甘落后
坚持听取他人意见、吸取他人的长处,客观地评价自己,看到不足 重视他人的意见、吸取他人的长处,客
观地评价自己 拒绝听取他人的意见骄傲自大
对各种事物和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喜欢对各种事物和问题作出判断 不能辨认各种事物和问题
坚持采用将他人有益的建议,及时纠正、补充自己的不足,并转化到行动中 重视他人有益的建议,纠正、
补充自己的不足 对他人有益的建议不不重视,我行我素
灵活运用各种方法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 重视运用各种方法,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 不能认识事物发展的趋
势
养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关注可持续发展 不关注可持续发展
当然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也有其一定的原则,那就是评价应重在学习过程而不是探究的结果;重在知识技
能的应用而不是知识的数量;重在亲身参与探究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而不是一般地接受别人传授的
经验;重在全员参与而不是只关注少数尖子学生。其中最主要的是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
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基于以上原则,我们尝试设计了以
下评价表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进行定性(评语、等级)和定量(计分)相结合的评价。(具体见表2):
表2 《学生探究能力个人评价表》的设计思路及具体说明:
评价内容 自我评价 协作者评价 教师评价 加分 教师评语
提出探究主题 主题可行性(2分)特别新颖加(2分) 2 2 2 2
能否提出假设及具体说明(2分) 2 2 2 ——
找到合适的协作者(2分) 2 — — —
确定主题前与协作者充分协商(2分) 2 2 — —
有初步探究计划、任务分工等(2分)有详细探究计划加(2分) 2 2 — 2
完成探究主题 收集相关资料,使用手段多样性(2分),其中使用网络、电视、图书等三种以上手段加(2
分) 2 2 2 2
较多有效地了解相关资料(2分) 2 2 — —
是否针对主题进行反复讨论(2分)
研讨记录完整、真实加(2分) 2 2 2 2
独立查阅资料(2分)
有详细记录加(2分) 2 2 2 2
获得新知识、技能及活动中的创新精神、反思、体验等收获体会的书面说明(2分) 2 2 2 2
承担主要任务、责任感强、合作愉快(2分) 2 2 — —
主题成果交流 完成对主题研究成果的交流活动(2分)
形式多样,效果显著加(2分) 2 2 2 2
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创新水平(2分) 2 2 2 —
在班、校媒体发表展示(2分)
利用网络或校外发表加(2分) 2 2 — 2
有继续探究的计划说明(2分) 2 2 2 —
总计100分 30 28 18 14 得分:
等级:
说明:
1. 其中每栏中不符合为0分,部分符合为1分,完全符合为2分
2. 85——100分评价等级为优秀、68——84分为良好、50——67分为合格、50分以下为尚需努力
2.课题实施过程:
(1).优化学生心理
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只有建立在平等的信念之上。”对学生,尤其是动手能力和接
受能力差的学生,即使错了,教师也不能用训斥、恐吓的手段对待。我们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认真分析,
积极鼓励,对学生要及时鼓励,耐心指导;对复杂、难做的实验和难懂的知识,要手把手地教,耐心仔细的
分析,使其增强自信心,增强争取成功的勇气。
另一方面,教师要抓好学生课前的预习工作,特别是实验演示课和实验课,使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及
实验中的注意问题,实验中要观察什么,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引导他们注重实验过程的调查、观察,学会通
过现象分析实质,得出结论,让学生逐步做到自主观察,独立动手操作,按自己的方式思考、表达,充分调
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总之,能让学生在科学课中有一个轻松、愉快得学习情绪。
(2).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
1、改革传统的不适应现代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优化教学过程,符合现代教育科学发展的总趋势,
也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迫切要求,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师指导
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收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认知的
主体,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主动的建构者。学生要用探究法、发现法进行意义建构,在此过程中学生主动
去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通过与已有知识联系并认真
思考,在此过程中,注入教师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
的主观能动性,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探究,就是探讨追究。从大的方面看,能在生产生活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分析解闷问,是探究;从小的
方面看,追究一个词一个句子的意思或用法,也是探究。探究,是过程,是探究者发挥主体积极性去学习或
创造的过程。通过探究,获取直接经验和体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运用
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的结果,或是学到新的知识,或是产生独特的见解。对于
学生来说,探究能力的形成,也就形成了独立学习的品格,有了开拓创新的基础。可以说,探究是一种重要
的学习方式,也是创新的必经过程。
3、科学探究性教学,就是重在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理念,强化实践意识,培养科学精神。学生了解了科
学规律,具备独立探究的能力,今天或将来他们就能够自学科学、自主灵活地运用知识,能更大程度上发挥
才智。由此,我们采取行动研究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力求探寻科学探究性教学的意义、原则和方
法,探寻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互动特点,探寻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时空的运行
规律。也寻找切实可行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模式。
4、实验前的学生探究活动情况
1)学生调查:
(1)你喜欢教师采用什么方法上科学?
A.示范的方法,如讲授例题.
B.研究的方法,如研究二力平衡条件.
C.实验探究的方法,如测一墨水瓶水的质量.
D.对话的方法,如师生间的问答讨论.
表3
选项 人数 百分比(%)
A 78 12.8
B 92 15.4
C 320 50.4
D 140 21.4
从表3中看出,半数学生乐于接受实验探究的方法。
(2)问题:在“大气的压强”新课学习刚一开始,教师就演示了“雪碧瓶变瘪”的实验,如图1所示
你的想法是:
A.希望自己亲自演示一下这个实验.
B.教师马上解释雪碧瓶变瘪的原因.
C.自己迅速阅读课本开头的一段话,以明了其原因.
D.教师稍候一会儿,让自己猜想可能的原因.
表4
选项 人数 百分比(%)
A 129 20.5
B 86 13.7
C 43 6.8
D 378 59.0
从表4中看出:(1)大多数学生(79.5%)已不再满足于现象直接的感官作用,他们有了问题解决的要求.
(3).运用多媒体,揭示事物本质,优化教学过程
1) 多媒体技术具有丰富的表现能力,可以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对象,再现各种
事物的细节和变化,有效地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提高教学效果。如七年级科学上册《细胞》一
课,传统教学很难在课堂上让学生更好的认识个体微小的细胞。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就能使学生不仅清楚地看
到细胞的内部的构造,还能利用其连续播放画面的技术,使学生看清细胞的运动及细胞的分裂等过程。
2)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教学中进行时空变换、大小变换、速度变换、虚实变换,把许多宏观和微观的、
瞬间的和漫长的、简单和复杂的事物展现在学生面前,揭示事物现象的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侓,促进学生的
认知活动从感性向理性飞跃。在科学课教学中,有很多章节内容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
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观察。如七年级科学上册《遥望星空》等一系列天文知识类章节,九年级《生物群落》等
表现多种生物之间联系类章节,以及《人体系统》等讲叙人体生理类章节,这些内容都能利用多媒体技术,
形象、生动地展现给学生观看,而且效果比实物还要好。特别是“宇宙”,用实物是难以展示在学生面前的,
而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3) 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由于多媒体技术能将文字、画面、声音有效地融为一体,将教学内容形
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如七
年级科学上册:《物种与分类》,这本来是一节枯燥、乏味的思维训练课,如果运用多媒体技术,先给学生播
放一段《动物王国运动会》的动画课件,然后再让学生去讨论“羊属于哪支运动队?(哪种动物)” 、“蝙
蝠是不是鸟?”等问题。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运动会”的情景,积极思考,主动探讨问题。这样就
能很好地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那些后进生,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看到一些生动、形象、
有趣的画面时,会不知不觉地被吸引,这是这个年龄段所有学生的共性,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
4) 应用多媒体技术,强化学生实验操作的技能。对一些装置和操作学生感困难的实验,应用多媒体技术为
学生先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实验操作技能,然后再进行真正的实验。如制氧实验的操作教材中所述:①在试
管里加入适量的高锰酸钾,管口放一小团棉花,塞上有气管的橡皮塞用铁夹夹住试管口1/3处,试管口略往下
倾斜,②把集气瓶装满水倒立在水槽中,③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把导管放在水槽里;④待氧气把水排出后,
用玻璃片在水中盖住口,把瓶移出水槽。⑤收集氧气完毕,必须把导气管移出水面,再熄灭灯火,不然水吸
到试管内使试管炸裂。这一操作技能,光靠课堂演示,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整个实验过程,因此用
多媒体设计一个全开放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在实验中自由选择实验所需仪器药品,二次错误选择后,计算机
给予正确提示,然后由学生自主地用所选的仪器搭建实验装置,整个装置完成后,由计算机给出评价,并对
不正确的装置给出实验后可能会产生后果的模拟,象试管口未向下倾斜产生水流到试管底部使试管破裂等。
(4).增加合作探究性作业:
作业是教学工作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传统作业模式有它的弊端:
它一味强化了“教”的作用。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但传统作业内容封闭,仅局
❾ 促进学生探究学习基本的方法有哪些
探究性学习的概念、特点、实施方法及策略 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有效促进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改革的目标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理科各科的国家课程标准中,均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并在课程结构、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等方面,对探究性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在课程实施上,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纲要》提出要处理好知识传授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社会、脱离学生生活的倾向和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而提出来的,它要求从学生生活和社会中选择和确定学习的内容,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探究性学习的概念、目标及类型 1.探究性学习的概念 探究性学习(Inquiring Learning)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主动地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常常表现为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是与接受式学习本质不同的学习方式[2]。探究性学习的核心要素是问题,广西师大的罗星凯教授认为探究学习的问题来自于四个途径: 一是学习者自己提出一个问题;二是学习者从所提供的问题中选择, 据此提出新的问题;三是学习者探究的问题来自教师、学习材料或其他途径,但问题不那么直接, 需要有所改变或自己体会其含义;四是学习者探究直接来自教师、学习材料或其他途径的问题。探究性学习实际上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探究性学习的目标 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2]: (1)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参与能力 传统的接受式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于落实,更难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探究性学习强调从“做中学”,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能动的实践过程,学生的主体活动成了教学活动的中心。因此,探究性学习是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载体。 (2)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能力 探究性学习建筑在学生强烈的学习需求和渴望探究的学习欲望基础之上,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实践,提供给学生的学习任务情景具有真实性特征,所以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具有充分的自主权,有着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能够充分地体验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人感、自我价值感和成功的自豪感。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要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探究性学习方式为学生自主探究、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自我反思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学生学习能力在探究实践活动中不断得到发展。 (3)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探究性学习的灵魂在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目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真实、开放的学习环境中独立思考,积极实践,勇于探索,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提出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使得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探究性学习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探究性学习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2]。 按照研究问题的范围大小不同,可分为基于问题的探究性学习和基于专题研究的探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是在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过程,使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主动地探究、体验、发现,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发展创新。问题探究学习始于问题的提出,重在问题的解决过程。基于专题研究的探究性学习是在综合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设计出一组具有挑战性的专题研究项目(或者由学生自己选择研究的专题),然后由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自主设计方案进行探究学习,寻求答案,独立完成探究任务。 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师的指导程度和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层次,探究性学习可分成引导探究、合作探究、自主探究三种学习水平层次。 (1)引导探究学习:引导探究学习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教师在学习的各个环节,都预先为学生设计好学习情境,并帮助学生按照教师预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进行探究活动。学生虽然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但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相对要差一些。因此,从学生自主的程度这个意义上讲,引导探究学习是一种低水平的探究性学习方式。 (2)合作探究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是指师生共同合作进行探究教学活动的学习方式。教师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是学习任务情境和探究方法手段设计的帮助者,是探究材料的提供者和探究过程的参与者。 (3)自主探究:自主探究学习是高层次的探究性学习,它特别强调探究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自主选择探究材料和探究方法,独立或者协作解决问题,最后由师生共同对探究的问题、方法、结果进行评价。教师只是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指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究学习过程。 4.如何正确认识探究性学习 对于探究性学习的认识,以下几点是应该注意的[3]: (1)探究性学习不同于科学家的探究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探究界定为:“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于研究自然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探究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自主地参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其中包括思维、情感和动作等方面的活动) ,来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4]。探究性学习是模仿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和方法来进行学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验、理解和感悟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培养科学思想和意识。 (2)探究性学习并非是模式化的 探究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过程,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但它并非是模式化的,首先表现在不是每一个问题的探究都需要这几个阶段的,可能有某一环节的缺失但不影响探究;其次,每一个探究的过程并不都是依照这样的流程展开的,有时探究的过程就是不断修整方案、不断完善假设的过程。在学科课堂内,较多的是某些片段的探究。历经的阶段不同,就有不同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其探究的难度也不等。探究有难有易,就要求我们针对不同的教学材料、教学对象、教学环境,采用最恰当的探究性学习。正如所有的课都采用讲授法是不可取的一样,我们要避免“一刀切”地运用探究性学习。所有的教学方法都有一个适用空间的局限,没有一种万能的教学模式能一统天下。 (3)探究性学习并非只重过程不重结果 探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学习中的经验的获得。但是,这并不是等同于探究性学习“只重过程不重结果”,也不是认同了“探究过程本身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学习就是有目的的活动,如果只求经历过,而不在乎获得的结果,探究难免会沦落为一种形式上的机械训练。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不仅对探究的结果要有设想,而且对探究活动本身应该有强烈的成功的欲望,这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才可能充分发挥。 (4)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的,它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手脑并用的、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活”和“动”。从本质上看,它和研究性学习没有什么区别。然而在新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这样一种特殊形态的课程来进行的,而探究式学习则是贯穿于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之中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 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2][4]: 1.自主性 探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来展开教学过程。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发现、亲身的体验与实践,以自己的方式将知识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并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2.实践性 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过程的。学生借助于一定的手段,运用多种感官,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在做中学,使得学生的实践活动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探究性学习特别强调学生的感知、操作和语言等外部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交融、统一,使认知活动建立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用学习主体的实践活动促进学习者的发展。 3.过程性 探究性学习追求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和谐统一,接受学习重视学习的结果,探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的过程。探究性学习非常注重学习过程中潜在的教育因素,它强调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的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尽可能地像科学家那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体验发现知识、再创知识的创新过程。 4.开放性 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很灵活的,没有像知识目标那样明确具体的要求和水平。探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是开放的,在探究结果的要求上是开放的。探究性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在统一规定下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大胆创新、实现自我超越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大胆地怀疑,提出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不同的结果进行分析,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三、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1.探究性学习的模式 探究性学习的课程实施模式很多,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动手做”学习模式和情境探索学习模式[1]。 (1)“动手做”学习模式 “动手做”(Hands-on)是一种实施科学教育的模式,其特点是,教师通过设置适当的活动和任务,使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在亲自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对科学的积极态度。 “动手做”强调通过做科学来学习科学。这种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参加活动而学习,他们亲自动手做实验,并为理解实验所带来的东西而进行讨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或者进行实验的某些情况而提出建议。在美国,大部分动手做活动和课程都是整合到具体学科中,这些动手做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真实世界中通过亲手操作的活动来学习知识。在法国的《小学科学教学动手做活动指南》中,还列出了“动手做”模式的实施要点。 (2)情境探索学习模式 情境探索学习模式的核心思想有两点:(1)为不同类型学习者设置适合于他们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特定情境,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自主地选择适当的辅导内容和辅导方式;(2)通过在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情境中进行探索,学习者不仅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将各种不同的情境和相应的探索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以实现多样化的情境探索学习。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并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可以有效地转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使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探索指导者”。 2.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策略 教育工作者从实践中总结出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一些基本策略[6]: (1)力求展示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 结合相关教育内容,强调知识发生的过程,及时剖析科学探究的规范过程,挖掘其中的探究要素, 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 (2)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全体参与探究过程 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探究以问题为导向,问题的提出源于仔细的观察,学生可以是课外随意的观察,也可以是对教师提供的背景材料的观察。教师提供的背景材料常常具有指向性和探究的可能性,如果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心理冲突,更能诱发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激发求知欲,增强学习动机。 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让学生全体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学生作为探究过程的主体,其主体性贯穿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说并预期结果、实验证实或证伪、解读数据并交流成果的探究全过程;体现在主动参与概念的形成、原理的建立、问题的解决和知识结构的构建等知识发生的全过程。探究的主过程要明确体现科学方法这一主线。 (3)精心构思,把思维品质的提升作为重中之重 探究式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品质极为重要。引导探究过程时,应针对探究的每一过程,对思维品质的不同层面进行针对性培养。 狠抓“发现问题”环节,突出思维的敏锐性。探究从问题开始。发现问题的能力与个人知识积淀有关,更取决于思维的敏锐性。为提高学生思维的敏锐性,除创设引入探究时的问题情境外,还可以利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意外现象进行原因分析和反复实验查证,或利用课文中涉及的内容,不失时机地补充一些课外知识(经常是科学史中的实例) ,使学生受到思维敏锐性的培养。 鼓励提出多种假说,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科学的发展源于怀疑的态度,没有思维的批判性,就不会有创新。要在探究的过程中鼓励和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审视现象和问题,多维认识客观世界,从而“发现”新的科学规律。探究过程中,不同学生提出的假设可能是不同的,即使是看似荒谬的假设,只要有独到的理由,就应当鼓励。 指导实验设计,培养思维的启发性和创造性。在实验设计的环节上,最需要培养思维的启发性和创造性。实验设计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应循序渐进。以教材中的学生实验为依托,分析实验设计的基本过程,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具有启发性。 强调运用思维的概括性去总结规律。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提供不同的实验材料让学生由此及彼、由特殊到一般地总结规律。 3.开展探究性学习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7]: (1)在各科目中都可以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在各个科目中均应大力提倡。不仅在小学科学、中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科目中,而且在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艺术(音乐、美术)学习中,均应倡导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各科课程教学研究的共同课题。 (2)不同学段对探究的水平有不同的要求。 在这方面,科学探究领域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如: ①小学阶段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主要是以系统的观察、对常见物体的摆弄、测量为基础,对物体及其属性的检验和定性描述(物体的性质、这些性质随时间的变化、当物质相互作用时所发生的变化),从事分组和分类的活动,思考这些物体之间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以及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跟踪记录。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可以设计和完成简单的实验来探究科学问题了。到了4年级,许多学生已经可以接受科学实验的概念了。学生要学会采用简单的设备和工具(如尺子、温度计、钟表、天平、弹簧秤、放大镜等)收集数据,并学会以口头方式、图示方式或书面方式报告和交流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 小学阶段的重点是培养观察能力、描述能力、根据观察结果进行解释说明的能力。应该鼓励年幼的儿童谈论和画出他们的所见、所闻和所想。年龄大的学生应该学会记日志、使用仪器并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和测量结果。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强调科学探究的经验和对假设的思考,不要过分强调科学术语的使用、科学结论和信息的记忆。 ②初中阶段 对初中学生的要求有所提高,如学生除了应该学会系统的观察外,还应该能够进行精确测定(定量描述),并会确定和控制变量。学生还应该学会运用计算机查询、检索、收集、存储、组织、总结、显示并解释数据,并在此基础上预测和构建模型,还应该学会通过批判性和逻辑性思维建立证据和解释之间的关系。同时,学生还应该学习把数学运用在科学探究的各个方面,并认识到不同性质的问题需要进行不同的科学探究。 ③高中阶段 对于高中生,则要求他们阐明问题、方法、对照组、变量的选择与控制(如识别不产生影响的变量、影响较小的变量、对结果有负面影响的变量)、实验的误差,要求他们对指导科学探究的概念和理论框架进行思考和说明。高中学生的探究活动最终应该构造出一种解释方案或一个模型(模型可以是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或数学模型),由于高中生了解了更多的科学概念和过程,因此就要求他们的解释更加精致。 (3)把探究性学习与现代技术(如多媒体和互联网)相结合。 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在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时,可以从几个方面运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技术。一方面,学生可以从互联网上寻找信息和资料为自已手头的探究服务;另一方面,学生可以运用某些计算机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其次,现在我国的许多网站中出现了“基于互联网的探究性学习”,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注册,选择探究课题,申请指导教师,在开展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随时通过互联网记录下自己的进展情况,由网站安排的指导教师随时对学生的探究计划和行动进行质询和指导。 (4)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旨在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探究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从评价方法来看,学生的探究素质往往难于通过纸笔测验来加以评价,因为纸笔测验中无法显示出探究素质的水平。因此宜采用档案袋的方法来评价,或直接给学生一个探究任务,根据他们的实际表现来加以评价。 从评价的内容来看,重点应放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探究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对探究本质的把握,不能把是否探究出结论或结论是否正确作为唯一或最主要的评价指标。 四、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在探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8]。 (一)指导学生选择课题 探究性课题的内容是广泛的,课题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要因地制宜,多渠道发掘资源,适时将课题延伸到课堂教学外,触及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具体的选题过程中,应坚持兴趣原则,要注意把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探究和解决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社会热点来选取探究课题, 并从现代科技发展方向出发, 密切注意最新科技成果与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的联系。 (二)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选题一旦确立, 学生可根据各自的选题和共同的兴趣爱好自由地组成3~5人的合作探究小组。在探究活动开始前,应指导学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如优选课题形式、收集有关信息资料,以及做好其他的保障准备。其探究方案是否切实可行,能否保证有严密的科学性,教师必须加以指导。教师也应给学生介绍一些适合的参考书、必要的探究场地和材料。在探究活动中的查询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市场分析等都应由学生自己完成, 教师要适当地加以指导。在探究性活动中,要引导学生一方面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客观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还要学习运用想象、联想、演绎、归纳、类比等方法发现客观实际问题,运用分析、综合等方法探索解决问题。 在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 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 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 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切忌将学生探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 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教师还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探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的教育资源, 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指导组织探究性学习结果的评价 评价是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必须注意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的全面参与。因此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 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华,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1.评价内容 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内容应包括态度、情感、技能、能力以及结果等几个方面。 一是参与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它可以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来判断, 如是否认真努力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是否积极参与,有责任感;是否主动协作, 组员关系是否协调;是否主动提出探究设想和建议等。 二是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这主要通过学生的自我陈述以及小组讨论记录、活动开展过程的记录等反映出来。 三是探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要对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活动各个环节中掌握和运用有关方法、技能的水平进行评价, 如查阅和筛选资料、对资料归类和统计分析、使用新技术、对研究结果的表达与交流等。 四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要考察学生在一项探究活动中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 也要通过活动前后的比较和几次活动的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 五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探究性学习结果的形式多样, 它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口头报告、一本探究笔记, 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的方案。教师需要灵活掌握评价标准。 2.评价手段和方法 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评价与组内个人评价相结合, 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指标宜宽不宜窄,宜粗不宜细,宜简不宜繁。
❿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式学习
在知识经济时代,真正的知识不再是预先的存在,不再是那些被“格式化”地记载在书籍里的理论、概念和公式,而应该是能够被激活的知识,是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知识,当然也括那些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的知识。真正的知识拥有者不再是一味地掌握特定领域或前人总结出的资料与技能的人,而是能够发明从来没被发明的知识,能不断提出创造性解决办法的人,即在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是创新人才。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种崭新的能培养其创新精神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以学科教学为载体实施探究性学习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对学生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那么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呢?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一) 探究性学习的含义所谓探究性学习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的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及日常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强调一点就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是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的探究者。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基于问题的解决来构建知识。探究性学习方式十分适合未来与当今现代化社会的需要,是语文教育发展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的产物。(二) 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比较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是一种相对的学习方式。接受式学习,是指学习者占有传授者提供的经验,把前人创造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使自己成为辨认事物、处理问题的工具。接受式学习包含三种子类型:机械性接受学习,被动性接受学习和有意义接受学习[2]。前两种学习类型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普遍应用的教学方法,我们平常所说的接受式学习就是专指以机械性接受学习与被动性接受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方式与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两点: 1、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接受式学习以教师为中心接受式学习则是以教师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往往一堂课下来,只听见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不断地挥洒笔尖,拼命地记笔记。最终只能导致学生学知识的盲从性,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所谓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生完全置于主体地位,是探究性学习最突出的特点。语文教师在语文学科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以指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出现。教师依据教材本身以及学生的实际,对需要探讨的问题适时给予选择、定向和帮助,使学生少走弯路,少做无用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对语文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问题进行探究活动,探求语文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规律。 2、探究性学习强调学习过程的实践性,接受式学习注重教师的传授接受式学习中学生的知识往往是老师咀嚼透了,按照老师自己的理解传授给学生的。而不是学生自己去发掘,去实践得到的结果。结果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终使学生失去再创造的能力。探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别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他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探究性学习所提供的实践机遇,学生亲自参与探究、分析、讨论、搜集材料和处理信息。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性特点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动脑,使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于实践,学有所用,学有所成,并有利于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从而提高其实践能力。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从语文教学来看,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研读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掘语言文字蕴含的美、蕴含的情,从而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探究性学习不仅改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还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整体提高。所以说,探究性学习是教育全面改革的实践方式之一,也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常规教学模式改革提出的基本思路之一。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呢?(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为此,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比如,上《四个太阳》这一课时,要学生闭上眼睛,播放录像让学生仔细听,尔后问:“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你有什么感觉?”有的学生回答:“呼呼的风声,像冬天寒冷的北风。”有的说:“我感觉这风吹在脸上,冷得直发抖。”这时,教师说:“是啊,有个小朋友和你们感觉一样。”这时,学生迫不急待地睁开眼睛来看课件,当学生看得如痴如迷时,一轮红红的太阳升上天空,问:“这时你有什么感觉?”有的说:“我觉得不冷了。”有的说:“我觉得温暖。” 在这里巧妙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又特意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激发着联想,也激发着探究的欲望。为了解小月朋友的美好心愿打下思维定势。当学生睁眼看到课件时,如身临其境、听其声、观其境,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欢乐的心态中学习知识。(二)、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路开阔了,思维火花闪现了,这时教师如果没有给学生提供尝试的机会,学生又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会严重阻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尽量是开放的,探究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那就是要变先。讲后练为先尝试再点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再创造,有利于学生猜测与验证。如教学《乌鸦喝水》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为乌鸦想想更好的办法。有的说:“乌鸦可以找来一根吸管,用吸管喝更方便。”有的说:“我请它到我家里喝水。”还有的说:“把瓶子斜着靠在旁边的石头上,就可以喝着水了。”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中,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学生以积极主动态度参与探究。(三)、善于质疑、敢于想象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抒疑问,即使是无疑也要寻疑,将自身置于特定情境之中,给自己提出问题。宋朝思想家张载说:“于不疑处读书,定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喜悦。”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让学生读课题质疑,这时,一个学生提出:小壁虎有尾巴为什么还借呢?还有一位学生提出:小壁虎借到了尾巴吗?这时,我不急于回答,而是组织学生自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寻求答案。这样即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四)、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正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我们认为:“一是要适当点拨。当学生在思维的转折处,或知识的重、难点处经过自身的努力,还感到无法解决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给学生某种启发性启示,拨开学习上的迷雾,使学生看到光明,看到希望。点拨的关键是要符合学生的需要,使学生能顺利进行探究。在学生探究时,教师应做到引中有探,探中有引。同时,还要把握“引”的度,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逼近结论。(五)、注意反思,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可能一下子获得整个系统知识,也不可能在探究知识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每次都是科学的,为此,学生们在课堂探究结束后,必须反思自己学习的行为所获取的知识。在每节课结束后,都要问一问:刚才的学习,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最成功的探究方法是什么?通过反思,让学生把思维过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找到科学的探究方法,探究规律,提高自主探究能力。三、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应该是一种形成性评价,以正面评价为主。应重视对学习内容丰富性和探究方法多样性的评价,注重学生自我评价,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在平时教学中,要讲究有效评价策略,或“及时评价”,或“延时评价”,或“正面评价”,或“侧面评价”,重在鼓励学生敢于探究,乐于探究,勇于创新,达到“以创新求发展”。如:在学习《田忌赛马》时,请学生来谈谈“你要向课文中谁学习?学习他什么?”许多学生说“要学习孙膑”,有的说:“学习他善于观察、肯动脑筋”,有的说:“学习他聪明机智、敢于挑战”,有的说:“学习他帮助弱小,乐于助人”。这时,我不急于肯定,采用了“延时评价”,继续问学生:“还可以向谁学习?”于是学生思考后,又踊跃说:“要学习田忌,学习他忠厚老实,不耍心计”,有的说:“要学习齐威王,学习他遵守竞赛规则,直率大度,有帝王之风。”试想,如果不是应用“延时评价”,学生能有如此富有个性的思维,多角度、有创意的见解吗?科学评价,鼓励创新。既是对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激发了继续探究的欲望;又可以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不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究的机会,怎能培养出更多有思维有能力的创造性人才?总之,语文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究,在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我们看重的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给孩子带来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得的那份实实在在的经历和感受。适时的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能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培养探究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研究能力,逐步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研究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