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自我决定理论对管理者有何启发
自我决定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版,个体对自己的权行动做出自由的选择。自我决定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提出,强调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自我决定论将人类行为分为自我决定行为和非自我决定行为,认为驱力、内在需要和情绪是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来源。
B. 德西和瑞恩提出来的“自我决定理论”中的自主需求具体指什么
自我决定理论中的“自主需求”即个体行动的内在动因、内在需要,可以简单理解为个体对“为什么做此事”的自我认知和心理定位。
自我决定行为基于对人们的有机需要的认识,并且设计选择行为,这种行为在于满足人的需要。而非自我决定行为,不包含真正的选择,所以可以说是自动的,它们受外在刺激和非整合的内在因素相互作用的控制,如替代需要、机体调节或压制人们的需要结构的驱力和情绪。由于非自我决定行为是控制决定的或者是无动机的,因而它不是德西的自我决定论研究的重点。这样,自我决定理论就把所有的人类行为区分为两大类:自我决定行为和非自我决定行为。
根据该理论,当一个人选择来采取某项活动,而不是完成某个外部目的时,同样的活动更可能被激发或更快乐。如快乐阅读,指人们选择书或文章来阅读,而不是课堂作业。非常幽默的是,如果两位室友阅读同一本书,自己选择来阅读这本书的人,会津津有味地读;而当做作业来完成的人则会敷衍了事。
自我决定认知动机理论是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它涵盖了较多的动机类型,动态地观察各种动机类型,可以有效地评估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为动机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国内的外语研究者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利用这一理论研究中国学习者的外语学习动机。研究者可以利用这一理论对中国的外语学习者进行多方面的研究。
作为一种新的动机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强调人类行为的自我决定程度,将动机按自我决定程度的高低视作一个连续体.其基础是有机辩证元理论,认为社会环境可以通过支持自主、胜任、关系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来增强人类的内部动机、促进外部动机的内化、保证人类健康成长.自我决定理论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体现了动机研究的趋向,为众多的动机理论的整合提供了基础.
C. 自我决定理论的解析
1.人类行为的分类:自我决定行为和非自我决定行为
德西等人指出,个体有一种天性──想相信他们是凭自己的意志力来活动的──是因为他们想做,而不是他们不得不做(DeCharms,1976,1984;Deci,1975;Deci & Ryan,1985)。他们认为人们形成了影响他们的信息解释的不同的因果取向:个人取向和非个人取向,从个人取向这个角度来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体把自己知觉为他们自己的行为的原因,这种他们称为因果的内在点,又叫做自主取向;另一种情境是个体相信他们的行动是为了获得奖赏或取悦他人,或是因为外部因素的影响,他们叫做因果的外部点,又叫做控制取向。当人们的因果点是内部而不是外部时,人们更可能被内在激发来活动。一个人的因果取向形式决定结果行为是自我决定的或是非自我决定的。自我决定行为基于对人们的有机需要的认识,并且设计选择行为,这种行为在于满足人的需要。而非自我决定行为,不包含真正的选择,所以可以说是自动的,它们受外在刺激和非整合的内在因素相互作用的控制,如替代需要、机体调节或压制人们的需要结构的驱力和情绪。由于非自我决定行为是控制决定的或者是无动机的,因而它不是德西的自我决定论研究的重点。这样,自我决定理论就把所有的人类行为区分为两大类:自我决定行为和非自我决定行为。
根据该理论,当一个人选择来采取某项活动,而不是完成某个外部目的时,同样的活动更可能被激发或更快乐。如快乐阅读,指人们选择书或文章来阅读,而不是课堂作业。非常幽默的是,如果两位室友阅读同一本书,自己选择来阅读这本书的人,会津津有味地读;而当做作业来完成的人则会敷衍了事。
2.自我决定行为和非自我决定行为的信息加工模式
德西和瑞安(1985)利用信息加工模型来说明动机行为序列的各个方面是如何起作用的(见图)。在这个理论模型中,他们将认知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动机理论。这种动机理论描述行为序列的各个成分,并以流程图的形式表现出来。
德西认为,自我决定的心理标志在于灵活地控制自己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自我决定时,人们自由选择行动,而不是被迫或受到强制,并且这种选择基于对有机体需要的一种认识,和对外在事件的一种灵活解释。自我决定时常涉及对人们的环境或结果的控制,但它也可能涉及放弃这种控制的选择。但同时,自我决定也会受到环境力量的支持或阻止,所以,对自我决定的研究部分地依赖于对环境影响的探索。
由图可以看出,自我决定行为是从环境的信息输入和个人的需要结构开始的。信息输入从其机能意义上说可能是信息的、控制的,或无动机的。通过一系列的动机行为,信息不断地以一种允许自我改正的途径被连续加工,同时,还可能伴随着思考和反思。需要结构也可以提供信息,需要结构所引起的信息来自于非神经系统的与基本驱力有关的生理(如人的血糖水平和腺体活动)和与内在动机有关的神经系统组织。
从环境的信息输入和个人的需要结构还和个人的因果取向形式(自主取向、控制取向和非个人取向)相互作用。这导致动机的形成(对未来满足的认识)。不同的因果取向将导致人们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积极性的高低,以及有区别地解释与满足需要相联系的信息输入。同时,和信息输入相互作用,一个人的因果取向的形式决定结果行为是自我决定的还是非自我决定的。
动机的形成成为目标选择和目标行为的基础,在目标达到的时候,也就是在行为完成并且以某种方式受到外在奖赏的时候。如果目标获得导致预期的动机满足,整个序列宣告结束。然而,如果个人的预期不准确,以至没有获得满足,个体可能会回过头来重新选择一个目标,以获得最终的满足。在激发的动机已被满足或在另一个动机已出现时,原来自我决定行为的这个序列告终。
自动的、非自我决定的行为,既可以是控制决定的,也可以是无动机的。他们以和上述自我决定动机行为不同的方式运转。它们都涉及非整合的(时常是无意识的)动机。这种动机与控制的结构或非个人的、不能把握的力量相互作用,产生非真正的选择行为。这些可能是有意的,像控制决定的行为情况一样,或者它们可能产生于受与个人的意图相抵触的力量支配的情况。在这两种情况下,这种行为通过直接的或替代的非整合的动机满足而告终。
3.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来源
德西着重论述了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突出了个体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激发动机和给行为提供能量的最为重要的信息来源是最初的一系列驱力。驱力可以作为发动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出现,或者它们可能是自动行为的发动者。驱力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循环运作。
形成动机的第二个重要的信息来源是智慧和自我决定的内在需要。这种基本的、不断发展的动机倾向在于给行为提供能量和指导,引导人们去挑战,去从混乱中创造秩序,去调节他们的驱力或投入有趣的活动。
情绪像驱力和内在需要一样,提供可以导致动机形成和随后的目的行为的信息。例如,愤怒可以引起一种动机来改变人所处的令人不愉快的环境因素。情绪作为行为的前提和后果在动机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自我决定理论中,情绪反应是信息的源泉,这种信息先于行为并给行为提供能量,并且它们以体验到满足的形式成为成功行为的结果,或以挫折的形式成为不成功行为的结果。德西认为,自我决定行为由动机提供能量,而这种动机由情绪以及对将来满足状态的需求引起。非自我决定的情绪行为有一种非整合的情绪直接提供能量并以自动的、富有表情的反应出现。例如,一个人首次驾车在快车道上行驶时会感到焦虑,但在快车道上行驶产生的征服感这种积极的情绪可能促动这种自我决定的行为(如在快车道上行驶练习)。相反,在快车道上行驶的恐惧可能引发骂那些突然行驶到旁边的人的非自我决定行为。
驱力、内在需要和情绪这三种动机来源会相互影响、相互侵占和相互干扰,也可能联合起来产生多重动机。
在一个动机或多个动机显现时,人们根据他们对这些动机的满足的预期来选择目标,从事自我决定的行为,这种行为可以通过自我修正并指向目标而获得。如果所有的步骤都进展顺利,并且这种目标将产生预期的满足,行为将终止。不然,人们将需要选择一个不同的目标,这种目标增加了一些,是预期产生满足的可能性更高。
D. 自我决定理论的简介
翻译:推动力的自我决定理论 (林炫威, 十二班毕业生) (英译中)
Translation: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on Motivations (Adam Lam, Grade 12 Graate) (English to Chinese)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alexcwlin)
In the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and academic developments, people run into uninspiring and boring tasks that they must overcome.
在职业和学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遇上一定要克服的缺乏兴趣跟沉闷的任务。
-------------------------------------------------------------------------------------------
Some of those people come through with flying colors, while others just go through the motions with mediocre results.
一些人非常出色地做妥事情,同期其他人敷衍了事结果中庸。
-------------------------------------------------------------------------------------------
What distinguishes the overachievers from the underachievers in such situations?
在这些情况下怎么能辨别出卓越者跟低能者?
-------------------------------------------------------------------------------------------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 in psychological field has the answer.
心理科领域的自我决定理论(简称SDT)有答案。
-------------------------------------------------------------------------------------------
SDT suggests the reason why people have motivational issues is not because they don’t have motivations.
SDT建议人们有动力困难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动力。
Rather they simply have the wrong types.
相反地他们只是有不适当的类别。
-------------------------------------------------------------------------------------------
The four types of motivations identified by SDT are: external regulation, introjected regulation, identified regulation,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被SDT确认的四类动机是: 外在调节,摄入调节,认同调节,和内发动机。
-------------------------------------------------------------------------------------------
The first three types are extrinsic motivations, i.e., reward/punishment based types, and each proces a different level of drive.
首先的三类是外来的动力,也即是基于赏罚的类别,每一种产生不同程度的动力。
-------------------------------------------------------------------------------------------
External regulation proces the least amount of drive through specified rewards and/or punishments on predefined results.
根据预先确定结果来断定指定的奖赏是产生最少动力的外在调节。
The pressure to attain rewards and/or avoid punishments, however, creates anxiety and discourages creativity.
达到奖赏和避免惩罚的压力然而产生忧虑和阻碍创造力。
This type of regulation is most effective in a situation where instructions are clear and time investment is minimal.
在指示明确和投入时间很少的情况下这种调节是最有效,
An example is promising extra tips to an Uber driver in quickly getting you from Point A to Point B.
例子是答应“优步”司机额外小费快捷地把你从甲点送到乙点。
-------------------------------------------------------------------------------------------
Introjected regulation proces significantly more drive on an indivial.
摄入调节对一个人产生大幅度更多的动力。
Such is done through a person’s desire to maintain a positive self-image and/or avoid a guilty/shameful complex.
这是经由一个人欲望维持正面自我形象和避免内疚和丢脸感觉做成。
For example, a university student may be motivated to preserve a high-achiever identity with good grades or avoid embarrassment in fumbling through a project-presentation.
例子:一个大学生可能被推动因要以好学分来保持成就优秀者身份或避免因笨拙处理课题陈述而导致内疚或难堪的感觉。
Rewards/punishments in introjected regulation are implicit.
摄入调节的奖罚是含蓄的。
Tarnished identity from low test scores and public humiliation from botched presentation would unlikely be glaringly apparent.
因低分数而玷污形象及因搞糟报告而蒙羞不大可能会耀眼地显见。
Similar to external regulation, evoking anxiety and stifling creativity could be the downsides.
类似外在调节,激发焦虑和遏制创作性会是负面。
On the positive front, indivials who care strongly how other think of them would be highly driven.
正面上一些人强烈地关心别人对他们的观感会是有高度动力。
However, people who are largely indifferent to others’ opinions of them would be less motivated.
然而那些人大致不理会他人对他们的意见会有较少的动力。
-------------------------------------------------------------------------------------------
Identified regulation proces the most amount of drive for extrinsic motivation.
外来动力之中认同调节产生最大量的动力。
It occurs in recognizing an activity could help you fulfill deeply-felt personal values.
它发生于能识别某活动能协助你满足深深感受的个人价值观。
For example, a computer scientist student who realizes effective public speaking is extremely useful in his future career would be motivated to put in lots of efforts in presenting a project.
例如一个电脑系学生察觉有效公开演说对他的将来事业极端重要会有动力加倍努力陈述课题。
Similarly a biology-oriented student who acknowledges physical chemistry as a prerequisite for many grad/medical schools would be driven to score high in that subject.
同样地一个意向生物学的学生在确认物理化学是许多研究所和医学所必要条件会有动力去在那科目取得高分数。
In general, people motivated by identified regulation would be highly driven to complete tasks without the drawbacks of excessive anxiety.
一般来说,被认同调节推动的人们会有许多动力去完成任务而没有太多忧虑的缺点。
Such rection in anxiety stems from an 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which originates from personal values rather than an 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 which originates from opinions of others.
这减少忧虑缘由于私人价值观的内在控制点而不是缘由于别人意见的外来控制点。
-------------------------------------------------------------------------------------------
The most powerful type of motivation, though the least reliable, is intrinsic motivation.
虽然是最不可靠,但最有力的动机类别是内发动机。
This is the desire to do something because you derive pleasure in doing it.
这是欲求去做一些事因为从做它你可以得到快慰。
For example, a student does well in physics or video-making is because he enjoys doing it.
例如一个学生在物理或视频制作做得好因为他喜欢做它。
In contrast, identified regulation does not necessitate task enjoyment.
相对认同调节不需要有享受因素。
On the plus side, intrinsic motivation makes tasks enjoyable.
正面上内发动机使做任务愉快。
On the negative side, it would be hard to intrinsically motivate yourself to perform a task which you dislike, and it’s easy to lose intrinsic motivation once you get to the finish line.
负面上对做不喜欢的工作难以有内发动力,和一旦做完容易失掉内发动机。
Also you can easily lose intrinsic motivation if you are promised incentives, such as a large sum of monetary reward, to complete a task.
并且你容易失去内发动机一旦你得到例如巨大奖金奖励承诺去完成任务。
-------------------------------------------------------------------------------------------
In summary, motivational issues often do not stem from a lack of motivation, but from having the wrong type.
总括来说,动机困难通常不是根由于缺乏动机,而是有不适当的类别。
Most motivations are extrinsic (i.e. reward- or pleasure-based).
大多数的动机是外来(即基于奖励或享受)。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extrinsic motivations, and you should try and apply the type that proces the most drives in your particular case.
有三类的外来动机,你应尝试和应用在你情况下产生最多动力的类别。
Intrinsic motivation (i.e. feeling driven by pleasure) is also useful, but it's easily lost and difficult to create for tasks you don't enjoy.
内发动机(即快慰推动的感觉)亦是有用,但容易失掉并对于你不喜欢的工作难以产生。
-------------------------------------------------------------------------------------------
References:
Deci, E. L., & Ryan, R. M. (2014). The importance of universal psychological needs for understanding motivation in the workplace. In M. Gagné (Author), The Oxford handbook of work engagement,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p. 13-32).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agné, M., & Deci, E. L. (2014). The history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in Psychology and Management. In M. Gagné (Author), The Oxford handbook of work engagement,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p. 1-9).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ink, D. H. (2012). Drive: 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what motivates us. New York: Riverhead Books.
E. 自我决定理论的几个基本心理需要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瑞安和德西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有关动机的认知理论。
他们将人的行为分为自我决定行为,和非自我决定行为。自我决定行为就是个体主动愿意去做的行为,(比如玩自己喜欢的游戏,看自己喜欢的书。)此时,自我在动机过程中,发挥着能动的作用。这种能动性可以激励和维持个体的行为。(比如,当我们玩游戏时,可以连续玩很久,以至于忘了时间。)
非自我决定行为则是受外在刺激的控制。表现为不得不做。一旦刺激停止,个体动机也就相应停止。(如果学习是非自我决定行为,那么很多人在离开高中之后,就再也不会主动学习。)
德西十分强调自我的能动作用,有机体在争取自我决定行为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在争取自我决定感,自主性,他人归属感,以此来满足胜任感,自主感和归属感。
(生活中,如果做成功了一件自己很喜欢的事,那么除了开心以外,还有自豪。如果做成功了不得不做的事,我们也会开心,但更多的是,卧槽!终于结束了。)
同时,德西在自我决定理论中,还发现了德西效应,即:不适当地使用外部动机会削弱内在动机。
(这个效应在中国更加常见,比如,所有的环境都在告诉学生要认真学习,努力学习。学习似乎是一件特别辛苦的事情,需要头悬梁,锥刺股。但是实际上,人天生是具有自我发展的动机的。但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好像学习是为了取悦家长和老师,好像一旦学习了就要接受检验,一旦学习了就要进行比较,学生反而更加厌恶学习。“看书”这个词本来挺美好的,但是现在告诉孩子要看书,孩子能感受到的只有满满的压力。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孩子爱上学习而不是逼迫他学习,磨灭他最后的那点学习的内在动机。)
F. 自我决定理论对教育者的学习和未来的教学有哪些启发
自我决定任对教育者来说,能够更好的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在学习跟未来的教学方面会更具有目的性,是有利于职业的发展。
G. 自我决定理论和公共服务动机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作为一种新的认知动机理论,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的自我决定理论获得了人们的广泛关专注,显示出强劲的属生命力。自我决定理论强调人类行为的自我决定程度,认为社会环境可以通过支持自主、能力、归属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来增强人类的内部动机、促进外部动机的内化、促使人类健康成长。本文主要对自我决定理论的四个分支理论进行阐述,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H. 马斯洛的学习动机理论核心评价
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1.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
在某些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如斯金纳)看来,无需将动机同学习区分开来。这些心理学家认为,引起动机同习得行为并无两样,都可用强化来解释。
2.学习动机的人本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有七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求知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层级。马斯洛对这七种需要进行了进一步的区分:位于需要层次图底部的四种需要被归为缺失需要,它是个体生存所必须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如果所有的缺失需要都得到了一定的满足,那么个体将继续追求上面的三种高层次需要,这些需要被归为成长需要,它能够让个体生活得更有质量。一般而言,在学校中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尊重。
教师期望是与学生归属和爱、尊重的需要密切相关的。罗森塔尔等人根据自己的一项教育实验提出了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渗透着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尊重。
3.学习动机的社会认知理论
(1)成就动机和期望-价值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是由麦克米兰和阿特金森发展出来的。成就动机是指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做好某一事情、获得最大成功的愿望或意向。它可以分成两部分,其一是追求成功的意向;其二是避免失败的意向。
成就动机理论的特征是用数量化的形式来说明理论。追求成功的动机乃是成就需要、对行为成功的主观期望概率以及取得成就的诱因值三者乘积的函数。其公式为:
Ts=Ms×Ps×Is
根据Is和Ps的关系以及这个公式,中等难度(即在个体看来成功概率约为50%)的任务对学生最具有挑战性。 (2)归因理论
维纳系统探讨了学生对学业成败的归因方式。他提出,学生往往将学校学业成败归于四个主要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而且,学生对成功和失败的大多数解释都有三个特征: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归因的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归因对学习动机的影响具体表现于以下方面:①对成功和失败的情感反应。②对成功和失败的期望。③所投入的努力。
控制点 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 内部 能力(不可控) 努力(可控) 外部
任务难度(不可控)
运气(不可控)
个体的归因倾向还与其能力观有关。德维克(Dweck)提出,人们对能力存在两类基本的理解。一种为能力实体观,另一种为能力增长观。持有能力增长观的学生倾向于认为能力是可控的。而持有能力实体观的学生倾向认为能力是不可控的。如果失败的事件连续发生,他们就有可能将原因归于稳定的自身因素,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能力,从而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根据归因理论,教师尽可能引导学生将学业成败归于内部、不稳定、可控的努力上。
(3)自我效能感理论
这一概念是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具有下述功能:①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②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③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④影响活动时的情绪。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有四个。①直接经验。②替代性经验。③言语说服。④情绪的唤起。
(4)自我价值理论
自我价值理论关注人们如何评估自身价值。卡芬顿(Covington)的自我价值理论认为人类将自我接受作为最优先的追求。这种保护和防御以建立一个正面自我形象的倾向就是自我价值动机。在学校,学生的价值通常来自于他们在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竞争中取得成功的能力。这种理论认为,成功的学生多半将原因解释成自己能力的体现,因为努力人人可为,但能力唯我所有,这使人感到更大的自我价值。学生的自我价值导向可以分为掌握导向、避免失败导向和自甘失败导向三种类型。
(5)成就目标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德维克(Dweck)等人德成就目标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业目标取向可以分为两类:学习目标(又称掌握目标)和表现目标。掌握目标取向的学生其学习是为了个人的成长,有这类目标取向的学生被称为任务卷入的学习者。表现目标取向的学生更关心的是能否向其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这类学习者又被称作自我卷入的学习者,因为他们关注的是自己。
德维克认为,个体的内隐的能力观与其目标取向相关。持有能力实体观的学生倾向设立表现目标,从而避免被别人看不起。持有能力增长观的学生,更多设置掌握目标并寻求那些能真正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技能的任务。
(6)自我决定理论
德西和瑞安的自我决定理论假设: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与生俱来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动力,使其努力掌控环境中的挑战,并将整合到自己的自我概念中。自我决定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自由的选择。这种潜能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以及形成与社会环境的灵活适应。
自我决定理论将动机划分为内在动机、内化动机和外在动机。外在动机的内化经历了外部动机、内摄性动机、认同性动机和内在动机这一连续的发展轨迹。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促进学生的外在动机的内化过程,将学习与个体的自我加以整合,达成将学习作为人生信仰的终极目标。这一过程可以通过自主支持、能力支持、关系支持加以实现。
学习迁移的主要理论
1.学习迁移的经典理论
(1)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假定,人类大脑的许多区域代表了许多不同的官能。人的心智是由许多不同的官能组成的,不同的官能活动相互配合就构成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各种官能可以像训练肌肉一样通过练习增加力量(能力),记忆的官能通过记忆的训练而得到增强,推理和想象的官能则通过推理和想象的训练而得以增强。
(2)相同元素说
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说认为,一种学习之所以能够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是因为两者有相同的元素。后来,伍得沃斯把相同元素说改为共同要素说。
(3)概括化理论
贾德认为在经验中学到的原理原则才是迁移发生的主要原因,迁移的发生不在于任务之间的表面相似性,而在于被试是否获得对有关知识的概括化地理解。
格式塔学派提出的迁移的关系理论和斯彭斯的转换理论类似,常被合称为转换—关系理论。哈罗认为,迁移取决于学习者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定势或学习能力。
(4)奥斯古德的迁移三维模式
奥斯古德在总结了大量迁移实验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迁移的三维模式,又称迁移和逆向曲面,表明刺激或学习材料的相似程度和反应的相似程度与迁移之间的关系。
2.学习迁移的现代理论
(1)布鲁纳论迁移
在布鲁纳看来,所谓迁移,可以被看作是把习得的编码系统用于新的事例。 (2)奥苏贝尔论迁移
在奥苏贝尔看来,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在顺向迁移中,迁移是通过认知结构这一中介变量而起作用的,先前的学习由于影响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从而间接影响新的学习。
(3)鲁宾斯坦论迁移
前苏联心理学家谢·列·鲁宾斯坦也认识到了迁移中的认知问题。他认为,概括是迁移的基础,要使迁移得以实现,学习者必须首先把两个课题相互联系起来,使它们包括在一个统一的分析与综合过程中。在这种相互联系中,通过概括活动,分析出课题的条件,揭示课题间本质上的共同的东西。
(4)情境性认知与迁移
以古林诺等为代表,强调迁移的情境性,并提出了迁移的情境性理论,认为迁移问题主要是说明在一种情境中学习去参与某种活动将如何影响在其他的不同情境中参与另一种活动。极端的情境性认知理论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对完成任务的特定情境才有用,因此,较为一般性的知识是不能迁移到现实世界的情境。他们由此否定一般迁移的存在,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5)元认知与迁移
迁移与元认知具有较强的关系。具有较好的元认知技能的学习者,在面临一种新的学习情景时,能主动寻求当前情景与已有学习经验的共同要素或联系,对当前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形成良好的建构,形成一定的组织,并运用已有的经验对当前的情境进行分析概括,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6)基于问题空间假说的迁移理论
根据问题空间假说,迁移的认知理论强调两个方面,一是问题空间,二是解决问题的程序或技能。根据问题空间假说,迁移是通过问题空间的类比实现的,即通过将已掌握的问题空间与新问题的问题空间相匹配,将源问题空间中的算子、关系、或路径等匹配或迁移到未知的目标系统中相应的算子、关系或路径上去。从一种技能到另一种技能的迁移量主要依赖于两任务的共有成分量。这种共有成分的量是以产生式系统来考察的。具体说,就是用相同或相似的产生式法则来描述两任务含有的共同的知识和经验。安德森等人认为,如果两个情境有共同的产生式,或两情境有产生式的交叉、重叠,就可以产生迁移。
I. 什么是自我决定理论对运动训练或体育教育有什么启示(700字)
其实社会需要的是人才,不是高中生。有硬本事是最终目标。不过最好不要放弃高中,毕竟接版受高中教育权也是走上社会必要的,最基本的条件啊! 1,如果你是真的不想让你的家庭付出代价,支持你再读一年重考的话(这是前提),有两个结果,第一就是接受现实,第二就是自己去挣读着一年书的钱 就第一点,我想说,其实中考不算什么它只是通向大学道路的一个路口,最重要的其实是考一个好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