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散文家乡美
一、
离开家乡已经很多年了,但家乡却没什么变化,本以为改革开放,祖国各地都在日新月异的发生着变化。只可惜却遗留着偏僻的家乡静静的一直固守其原本的面目。
我的家乡是属于名副其实的穷乡僻壤,是一个被群山包围的洼沟地。牡丹江的支流依山而流,不到一百户的人家,房屋疏疏落落的整齐的摆在江边。村子本来以当地盛产的花脸蘑而命名花脸沟的,后来一个比较有文化的小学校长简单的根据村子座落在江的南岸,取名江南。
江南村有几个比较有规模的建筑物,有一个是牡丹江大桥,它是我们照相的景点,是情人散步的好去处,也是我们小学作文里经常出现的描写对象,说它宽阔平坦,说它雄伟方便,像一条长龙卧在两山之间,虽不是毛主席描写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桥,却也是我们村最值得骄傲的建筑。夏天我们在桥墩旁洗澡嬉戏、摸鱼抓虾,学校组织游泳,桥成了一条明显的分界线,桥这边是女生,那边是男生。冬天拽着爬犁在桥底下转圈的跑。我们会站在桥上拿石头子坏坏的砸江里正在悠闲游水的鸭子,会在冰上用点燃的蜡烛摆一个心形图案,再跑到桥上有滋有味的观赏,会去钻桥洞,在桥洞里烧土豆吃,桥洞里乱七八糟的留下了不同人的笔迹,我们也会用烧剩的火炭随便写上几笔,还美其名曰涂鸦。
我的母校江南小学,学校不大,加上老师最鼎盛的时候也就70人左右,它是哺育我知识的摇篮,是我童年的快乐的乐园。相对气派的大门垛上写着江南小学四个大字,里面是一排长长的房子,和一个宽阔的操场,简单的体育设备、篮球架、一片杨树林构成了这个小学。这里有我大多数的童年记忆,虽然现在那早已被夷为平地,可是看见那片曾经让我快乐的土地,就能想起这个位置是学校的房子,那个位置是学校的操场……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教室一般都不会变的,只是开学时把门牌换一下。那个简陋的教室,几个破旧的桌椅,记得在教室里上课时不停的举手,回答问题,记得坐在书桌旁安静的听老师挨个念同学的作文,记得没写完作业老师不让回家吃饭,记得在教室里昏黄的灯光下听老师讲故事,记得数九寒天捧着一把引火柴昏昏沉沉的从被窝里爬起去教室点炉子,记得带着工具往教室里抬煤,记得下课时围在书桌旁玩嘎啦哈……学校的操场不大,但足以容下全校的学生玩耍,周一我们整齐的站在操场的正中央伴着录音机里的国歌声庄严的升国旗,下课了操场比菜市场都热闹,有玩跑大家的,有玩打跑球、打中间球的(也叫丢沙包),有玩跳皮筋的,有玩飞机格、卡子、野鸡脖子的,有玩单双杠的,有玩球的,还有一些游戏现在都记不起名字了,和儿时的玩伴凑在一起,从来没觉着没意思。天天笑,感觉都把嘴咧大了。在落后的乡村小学,什么都要自理,抱柴、买煤、运煤、生炉子、除草、清雪、种试验田、刷教室……都是劳动,每年最开心的时候要数春游了,春天满山的杜鹃花烂漫时,兴奋的同学们背着一大兜好吃的食物,排队唱着欢快的歌曲向山里进发,目的地是附近的龙虎山或是张家岗子山,经过大半个上午的长途攀爬,终于到达目的地,开始安营扎寨,吃丰盛的午餐,水足饭饱以后,集体坐在一片空地上,欣赏各个班精心准备半个月的节目,玩一些藏宝游戏,黄昏带着空空包从山上一口气跑到山下,回家美美的睡一觉。
从学校的教室窗口往外看,很快就会看见我的家,普通的砖瓦房,黑漆的大门,简单的院子,种满蔬菜、长满果的果树的园子,装粮食的仓房,装玉米的苞米楼,猪圈。搬家好多年,有几次回村路过以前的这个家的门口,真想开门进屋看看,屋里的地板缝里还能不能找着我掉进去的一毛钱硬币,苞米楼下还有没有我荡过的秋千,园子窖旁的小树下还有没有我埋的“宝贝”,仓房里还有没有我藏的那包糖块,围墙上还有没有我晾的沙果干,院子里还有没有玩过家家剩下的残骸,在某个角落里还有没有儿时留下的小鞋,还能不能找到我深深留恋的、离不开的这个家的每一片记忆……
在山沟沟里的稀有的平地上,有我家的几块小地,每年春夏秋都种地、锄地、收地,那时候跟着父母去干当时认为是全世界最累的活,在地里面朝黑土背朝天,风催日晒,蚊虫叮咬,手酸腰累,天天累得半死,回了家不管三七二十一,倒炕就睡,也是童年的这段辛苦记忆,让我深深的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也是逃避辛苦劳作的唯一理直气壮的方法。至今,我都深深感谢父母让我提前品尝身为贫穷农民所受的辛苦。没有这段经历,就没有我坚定的离家求学坚持到的今天。
脑海里一直都依稀有些儿时在家乡生活时的印记。每个人的家乡都是最美好的,因为每个人不谙世事的童年都是在家乡度过的。而那个再也无法经历的贫穷并着快乐的童年是我只能用后半生去回忆的。
在外求学多年的我,渐渐的碰触现实,知道挣钱的不易,也知道挣大钱更不容易,离开家乡时想要以后重整戎装,衣锦还乡,让家乡看着我长大的父老乡亲我为骄傲,用我微薄的能力让破旧的家乡逐渐走上小康之路,让正在成长的家乡的小朋友以我为榜样,让整个乡村的后代记住我的名字,歌颂我的功德,那一直是我的梦想,一个伟大的艰难的梦想。
二、
央视"星光大道"栏目,有个比赛环节,叫"家乡美"。选手要表演或歌唱与自己家乡有关的节目。商洛也有好几个人登上过央视的舞台,但却没有青年教师朱玉琴本次在"大道"上影响这么大,"星光"四射。几天里,什么场合都有人议论她,说她在节目中的表现,问她的节目什么时候播出,很是热闹。朱玉琴一个人娱乐方面的事情让商洛如此关注,或许正是缘于她的"家乡美"。她在节目中展现了"商洛核桃",也歌唱了"秦岭最美是商洛"。对于远在北京的朱玉琴来说,商洛是她的家乡,而对于生活在商洛城区的我来说,家乡则是那个偏远的乡村。我的家乡也很美。
核桃快打了,包谷快收了,洋芋也刚挖,只有山里才有的苦李子也熟了。正是尝鲜的时节。丰收写在用粗大木杆撑起来的核桃树枝上,也写在满地挺拔的包谷上。周末,七八个朋友两三辆车,在"星光大道"的谈说中,很快就到了一百多里外的老家。
乡村小院立马热闹起来。朋友中这个看看比我年龄还要大的老房,说,你真有福,还有这样的老屋可以看可以住;那个看看刚刚盖起收拾停当的新房,当知道父母把各个房间都收拾得干净妥帖,分别让子女住时,就说,你们在城里住的是楼房,家里的新房应该让老人住;有人围绕院落转上几圈,说说房屋的风水,指点指点四周的树木;听着朋友们的话,很受活,话基本呈中性偏好,提醒我,这里就是你的金窖,取之不竭啊。一会功夫,大家围坐在院中的核桃树下又说起了"星光大道"。大家说,或许朱玉琴送给老毕的核桃就是这棵老树上结的。
这边在聊天,那边,父母却没有闲。母亲去地里掰了一笼包谷,煮上些,剩下的父亲拿去给大家烤。父亲在房屋一旁的一堆废墟中生火。那是公路段的房子,曾经是村里的唯一一处公房,很风光,如今却无人搭理,成了一处被人遗忘的角落。父亲边烤包谷边给围在他身边的孙子外孙讲述烧包谷的故事。他说,他烧的包谷比城里炉子烤的还好吃。妹夫爬上树打了一地的核桃,退了青皮,砸出仁端上来。孩子们也从低垂下来的树枝上摘了一老碗的苦李梅。大家见样尝点,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味道好极了!
这天是母亲的生日,母亲却忙得里外跑,朋友们一再说是在给她过生日,应该坐着。但她哪闲得住,她在这满院子的热闹中忙碌着,在忙碌中享受着生日的快乐。
孙子外孙们操心着唱生日歌、切蛋糕。孙子让他奶奶闭上眼睛许愿,愿里必须要有他;外孙用蛋糕将他外婆脸上抹的一处红,一处白,不用化妆就能唱戏。朋友们的祝福,盛在满满的酒盅里。吃着刚出土不久的洋芋和从架上摘下的木耳做的凉菜,有人说,这味才是地道的农家乐啊!一句话乐起一院子的笑声。母亲喝了几盅又忙去了,父亲不停地喝着酒。哥哥劝道,喝好就行了,不敢喝醉。父亲哈哈一笑,今天高兴,没事。父亲喝着酒话就有点多了,向朋友诉说孩子们的事。说小儿子心好话少,接他在城里住时晚上连蚊香都要给点上。也有遗憾,就是工作太忙,回家的次数太少了。每次都匆匆的,已不知多久没在家住上一晚了。
除喝酒前安排好的两个开车朋友,其他人都有些微醉。要走了,父母赶紧将准备好的洋芋一袋袋搬上车,一人一份。车子启动时,路上已站了好多人。村里几乎家家都有人在城里,不是有孩子在念书或工作,就是有人在城里打工挣钱,经常往来。看着这么多乡亲来为我们送别,朋友们感叹,你老家人真好!
三、
家乡在长安的西北角,名曰高桥,以前是乡,后来升格为街道。这个地名不光在长安还有一个,据我所知在全国也有很多,比如上海就有高桥镇,日本也有很多姓高桥的名人,自然来历都跟古老的河流桥梁有关。家乡与户县和咸阳紧邻,我们村子西北相邻不到一里地的两个村子就归属于咸阳市秦都区钓台镇了。小时候逢年过节村里人要采购货物,一般都是去咸阳的陈杨寨或户县的大王镇。
家乡北临渭河,西邻沣河,土地肥沃,除了种小麦和玉米,就是种植蔬菜,是远近有名的蔬菜之乡。我们上初中时天天爬上爬下的河堰,原本是沙河的河堤,不过沙河早已没了往日的雄姿。爸爸说他小时候沙河的水淹了周围几个村子,但到我小时候它已渐渐干涸了,沙子壕、挖沙工、拉沙车多年来一直是这里的一景,怪不得叫沙河,居然有那么多沙子,想来古代应该水很大。后来邻村在沙河古道挖出了规模浩大的秦代古桥遗址,惊动了考古界,证明这里曾经水面浩大,风光旖旎如诗经中的句子。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说:秦沙河桥是目前世界上所知的规模最大、年代最古老的大型木结构桥梁。在沙河桥一号遗址大厅里,矗立着112根刺天的木桥桩,虽然可能毁于战火,周身乌黑、火痕累累,但仍然可见秦时的雄伟气势。沙河桥是通往上林苑、长杨宫和巴蜀之地的重要通道,曾经车马萧萧、人流熙攘,两千年后居然深埋在干涸的沙床中。
高桥每个村子的名字都有来历,而且大多和养马相关,如马坊、槽坊、饮水坊、马务等,据说是西周时为国家养马之地,可不是,西周时的都城丰京和镐京不就在长安的沣河两岸嘛,丰镐遗址就在家乡南边的马王镇。沣河是渭河第一大支流,也是离家乡最近的河流,小时候经常去河边抓河蚌、螃蟹和小鱼儿。前几年西安的媒体讨论西安作为大城市应该取一个简称,就如沪之于上海,渝之于重庆,结果“沣”的得票最高,远远领先其他字。
邻村有个冢疙瘩,是个高大壮观的封土堆,以前周围的人盖房取土就从那里挖,现在小了些。据说就是周文王第九子的陵墓。站在冢疙瘩和河堰之上,天气晴好时远处的南山清晰可见,但那时老以为秦岭离我们很远,就像海市蜃楼一般。后来才知道原来秦岭终南山离我们并不太远,在海拔两千多米的秦岭观音山顶,家乡几个村子还盖有佛庙,常年有人看护,香火很旺。有一年我爬到山顶居然看到村里人在护庙,感到很亲切。
家乡每年正月十八有一盛会,年代久远,名曰咸长八社十八接爷,文革期间中断了,后恢复,改为八社锣鼓大赛。由长安高桥和咸阳钓台共八个村轮流举行迎送金身佛像的活动,规模很大,远近有名。各村从年前就开始操练锣鼓了,热情很高。那一天更是热闹非凡,各村列队行进,敲锣打鼓,竞相争魁,那牛拉鼓大的惊人,敲的人也卖力表演,把北方汉子的精神气都展露了出来。卖各种小吃的,日用品的都来了,路都不够站,很多人踩在地里,我那时总觉得会把麦子踩坏了,大人都说冬天的麦子不怕踩,踩了反而长的好。我当时写过日记记载当时的盛况和自己激动的心情。
家乡的另一盛会就是高桥古会了,每年三月十五开始,为时半个月之久,乡驻地的村子大街小巷都摆满了各种商品,服装、书摊、小吃、杂耍、魔术、歌舞,应有尽有,是初中时我们最喜欢的时间了。即便到物质丰富的现在古会还是别有风情,很吸引人。
我初中毕业就离开家乡去外地上学,后来家搬到了西安北郊,上班后回去的更少了,一年难得有一次,最近的一次竟隔了五年,真有一种近乡情怯的感觉。那次回家我专门打开家门看了看,门锁都锈了,老屋走的时候还挺新,十几年没住人,变得老旧不堪,杂草丛生。但美好的记忆还在,在这里我度过了无比快乐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
虽然很少回家乡,但我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发展。比如成立高桥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村里修水泥路,成立老年人活动站等等,每次回去都能看到崭新的变化,整齐的楼房,干净的水泥街道,快乐的乡亲们。去年沣渭新区成立,家乡正好在中央,今年西咸新区又提高了规格,家乡划为沣西新城,定位是田园城市,值得高兴。等孩子长大了,我一定要带孩子回去看看,变的更美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