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个人简历 > 秦腔宋辽个人简历

秦腔宋辽个人简历

发布时间:2021-02-12 11:10:55

『壹』 秦腔简介 急用!!!

秦腔简介】

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明末无名氏《钵中莲》传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于甘肃。甘肃古称西秦,故名之。清康熙时,陕西泾阳人张鼎望写《秦腔论》,可知秦腔此时已发展为成熟期。待到乾隆年间,魏长生进京演出秦腔,轰动京师。对各地梆子声腔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秦腔的分类】

秦腔唱腔为板式变化体,分欢音、苦音两种,前者长于表现欢快、喜悦情绪;后者善于抒发悲愤、凄凉情感。依剧中情节和人物需要选择使用。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滚板及花腔,拖腔尤富特色。主奏乐器为板胡,发音尖细清脆。

【秦腔表演的特点】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脚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又称“十三头网子”,表演唱做并佳。辛亥革命后,西安成立了易俗社,专演秦腔,锐意改革,吸收京剧等剧种的营养,唱腔从高亢激昂而趋于柔和清丽,既保存原有的风格,又融入新的格调。

【秦腔的起源】

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云:"俗传钱氏缀百裘外集,有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乱弹"一词在我国戏曲声腔中的含义很多,过去曾把昆曲、高腔之外的剧种都叫"乱弹",也有曾把京剧称为"乱弹",也有的剧种以乱弹命名,如温州乱弹、河北乱弹,便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为先、为主的梆子腔系统的总称上。

【秦腔的发展】

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明代万历间(公元1573-1620年)《钵中莲》传奇抄本中,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体,说明秦腔在当时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

【秦腔的演变】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衍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即同州绑子,也叫老秦腔、东路梆子);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中、沔县一带有汉调恍恍(实为南路秦腔,又叫汉调秦腔、桄桄戏);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其中的西路入川后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所以说秦腔可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祖。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近五十年来,东、西、南三路秦腔的发展趋于停滞,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趋势。

【秦腔剧目】

秦腔所演的剧目,据现在统计约三千个,多是取才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说部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它的传统剧目丰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

【秦腔的优秀演员】

秦腔的优秀演员,除清代的名冠南北的大艺术家魏长生外,还有被誉为花部四美的王湘云、陈媄碧(良官)和渭南派的申祥麟,同州派的栾小惠,周至派的桃琐儿,长安派的岳色子等。光绪中后期有润润子、玉喜儿、陈雨农、党甘亭、赵杰民、李云亭(麻子红)、刘立杰(木匠红)、王文鹏等。辛亥革命以来,有名丑马平民,名小生苏哲民、苏育民,名旦刘箴俗(有与欧阳予倩“并驾齐驱”之誉)、王天民(人称“西北梅兰芳”)、李正敏(人称“秦腔正宗”)、何振中、宋尚花等。名净田德年和名须生何家颜、耿善民、张锁中、刘毓中、刘易平等。特别是秦腔表演艺术家陈雨农、王文鹏、党甘亭、李正敏、王天民、刘毓中,郭明霞以及原“三意社”的编修李逸笙、苏哲民等人,在唱腔、表演、化妆造型等方面都有创新。

【秦腔艺术特点】

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每部分均有欢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越,适合表现悲愤、怀念、凄哀的感情;欢音腔欢乐、明快、刚健、有力,擅长表现喜悦、欢快、爽朗的感情。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带板〕、〔滚板〕等六类基本板式。彩腔,俗称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荡、剧情发展起伏跌宕之处。分慢板腔、二倒板腔、代板腔和垫板腔等四类。凡属板式唱腔,均用真嗓;凡属彩腔,均用假嗓。秦腔须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脸均重唱,名曰唱乱弹。民间有“东安安西慢板,西安唱的好乱弹”之说。清末以前的秦腔,又叫西安乱弹,就是因其重唱而得名。其中有些生角的大板乱弹,长达数十句之多,如《白逼宫》中汉献帝的哭音乱弹,要唱五十多句,讲究唱得潇洒自然,优美动听,民间称做“酥板乱弹”。《下河东》的四十八哭,要排唱四十八句;《斩李广》的七十二个再不能,要排唱七十二句。花脸唱腔讲究“将音”和“嗷音”,调高难唱,能者则成名家。秦腔曲牌分弦乐、唢呐、海笛、笙管、昆曲、套曲六类,主要为弦乐和唢呐曲牌。秦腔的音乐伴奏,向称四大件,以二弦为主奏,人称秦腔之“胆”。琴师在秦腔戏班中具有重要地位,常坐于舞台前场后部正中。伴奏音乐擅奏老调,音高为“三眼调”。三十年代后改用出调(即下把拉法)。

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角色体制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各行又分多种,统称为“十三头网子”。一般戏班,都要按行当建置以“四梁四柱”为骨干的三路角色制。头路角色包括头道须生、正旦、花脸和小旦,二路角色包括小生、二道须生、二花脸和丑角,其他老旦,老生等角均为三路角色。各路角色的佼佼者,均可挂头牌演出,其他即为配角。条件优越的戏班,常不惜重金邀请名角。各行皆能,文;武、昆、乱不挡的多面手、好把式,又称“戏包袱”,或叫“饱肚子”。秦腔表演技艺十分丰富,身段和特技应有尽有,常用的有趟马、拉架子、吐火、扑跌、扫灯花、耍火棍、枪背、顶灯、咬牙、转椅等。神话戏的表演技艺,更为奇特而多姿。如演《黄河阵》,要用五种法宝道具。量天尺,翻天印,可施放长串焰火,金交剪能飞出朵朵蝴蝶。除此,花脸讲究架子功,以显威武豪迈的气概,群众称其为“架架儿”。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陕西省西安秦腔剧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贰』 秦腔吴西民个人简历

吴西民说,1942年生于三原县,在她很小时父亲便因病去世,母亲也离家改嫁。1954年,易俗社到三原演出,为了混口饭吃,12岁的吴西民插班进入易俗社第14期学员班。这一期学员中有全巧民、陈妙华、张咏华、王保易、伍敏中、刘棣华等,人家都比她年龄大。吴西民一开始学的是旦角,但天生活泼任性的吴西民装扮上旦角行头后老大不高兴,主动要求演生角。不久,因“大人班”——即由肖若兰等组成的演员班缺一个娃娃生,领导研究后便把吴西民派了过去。从此,她凭着瘦小精干的身材和活泼好动的性格,演出了《三娘教子》中的薛乙哥等角色。文革期间传统历史戏被赶下了舞台,面对现代戏和样板剧,一批秦腔老艺人和名演员对不上路子了,而吴西民这个茬茬生却不受行当和程式限制,把李铁梅、小常宝、刘胡兰、新工人等齐齐唱了个遍。
1977年恢复演传统戏以后,吴西民正式拜师刘毓中和杨令俗学习小生表演。这年夏天,易俗社决定恢复传统双生双旦戏《夺锦楼》,由宁秀云饰大小姐钱琼英,肖若兰饰二小姐钱瑶英,尹良俗饰大公子梅玉鉴,这都在情理当中,当宣布由从来没有挑过大梁的吴西民顶替陈妙华饰演二公子柳子俊时,剧社大部分人颇感意外,甚至有人找到领导建议更换角色。杨令俗老师力排众议,支持并鼓励她说:“我看你能成着哩!”听到这话,吴西民暗暗下定决心,要把那些刺耳的议论当作鞭策自己上进的动力,不能辜负领导和老师的期望。她说到做到,团里安排每天早上练一趟功,她牺牲休息时间练两趟,甚至三趟;清晨吊嗓子,她提前起床,一唱就是一个小时。练扎大靠跑圆场,开始跑不上二十圈就头昏脑涨,她坚持着练到能一气跑上四五十圈。汗水加毅力,使她的功力大长。杨令俗老师见了很是高兴,拉着她手把手地传授《夺锦楼》中柳子俊的唱腔和表演。通过杨老师的反复启发和示范,加上吴西民的不断总结和推敲,渐渐地找到了柳子俊这个人物的基调,她认为柳子俊由不成熟而后慢慢变坏,表演时要有分寸,一层一层地揭示这个人物的变化过程。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这样一番由基本功训练到人物分析的精心准备,正式演出时,吴西民身随心走,潇洒自如。特别是最后一场戏“团圆”:在经历了一番挫折后柳子俊欲与妻子和好,妻子不从,他便调皮的耍起了赖劲,吴西民这个"赖"劲耍得很到位很传神,结合着那段“怪我从前太鲁莽”的著名唱段,把柳子俊这个回头的浪子那种既悔恨、羞愧,又爱怜和辩解的诸多情绪表演得得淋漓尽致。她的表演使观众击掌认可,整个易俗社剧场都沸腾了!这使得吴西民信心倍增,愈演愈佳,“我仿佛在台上一下子‘自由’了”!吴西民完全沉浸在艺术求索的兴奋当中。《夺锦楼》连演半年,观众不减。就这样,年近不惑之龄的吴西民大器晚成,她的名声日渐响亮,热情的观众送给她一顶“活柳子俊”的桂冠。
继《夺锦楼》之后,吴西民又成功地演出了《三滴血》中的李遇春、《双锦衣》中的吴给、《殷桃娘》中的韩信、《火焰驹》中的李彦贵、《激友》中的张仪,《胭脂》中的宿介,《软玉屏》中的丁守梅,《无底洞》中的唐僧,《坐窑》中的吕蒙正、《湖阳春梦》中的宋弘等众多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吴西民的唱腔音质浑厚,吐字清晰,传统韵味浓郁。吐字清,唱戏当然就费劲,但她从来不投机取巧。她的表演庄重大方,潇洒飘逸,扮相俊美,富有风格。《胭脂》中宿介的三个上场亮相动作,或俊逸洒脱,或飘飘欲仙,或春风得意,吴西民借助水袖、扇子等技巧,把人物表演得活灵活现。吴西民在贫生戏表演方面的探索也很有功力。《软玉屏》演出的帷幕一拉开,丁守梅这个破落大户的书生是那样活脱脱的呈现在观众面前---他衣衫褴褛,一副穷困潦倒的模样,但做派、气度不凡,甩袖起步中时时露出阔门弟子才有的神气。在唱齐板“前日退却朱门女,今朝贺喜绿衣郎”这句时,她在“绿”字上挽了个花子,不悲又不飘,“郎”字提起又放下,似唱似诉,贴切的体现了丁守梅一腔苦恼无法倾诉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吴西民还告诉我:“八十年代那阵子,演出特别多,不光在西安演,到外地演出一出去就是一两个月,白天晚上连着演,特别累,每次一下台浑身都湿透。我当时正值更年期,身体不是很好,但从来没有好好休息过。一边演出,抽空还要找杨令俗、樊新民和宋上华老师排戏。遇到有陈妙华演出时,我还得装扮好随时准备救场。再加上演出在户外,长期受强光照射,我就得了眼病。后来年轻演员也起来了,我也就离开了舞台。1992年50岁时就提前退休了。我这个人,一辈子只知道学戏演戏,也不懂人际关系,不会和领导套近乎,所以最后对我的待遇简直没法说。”
吴西民是一个非常和善谦逊的人,对于自己过去的辉煌,她不愿多说,总是我问一句她才答一句,她总认为自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但提起几位恩师她却一再流露出感戴之情。吴西民准备把自己所学的几个贫生戏好好总结整理一下,希望能传承下去。因为现在贫生戏已经几乎绝迹于秦腔舞台,面临失传的危险。

『叁』 陕西秦腔的简介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角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又称“十三头网子”,表演唱做并佳。
辛亥革命后,西安成立了易俗社,专演秦腔,锐意改革,吸收京剧等剧种的营养,唱腔从高亢激昂而趋于柔和清丽,既保存原有风格,又融入新的格调。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衍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即同州绑子,也叫老秦腔、东路梆子);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中、沔县一带有汉调恍恍(实为南路秦腔,又叫汉调秦腔、桄桄戏);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
其中的西路入川后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所以说秦腔可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祖。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汉族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近五十年来,东、西、南三路秦腔的发展趋于停滞,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趋势。 秦腔所演的剧目,据现在统计约三千个,多是取才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说部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
它的传统剧目丰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 秦腔的优秀演员,除清代的名冠南北的大艺术家魏长生外,还有被誉为花部四美的王湘云、陈媄碧(良官)和渭南派的申祥麟,同州派的栾小惠,周至派的桃琐儿,长安派的岳色子等。
光绪中后期有润润子、玉喜儿、陈雨农、党甘亭、赵杰民、李云亭(麻子红)、刘立杰(木匠红)、王文鹏等。辛亥革命以来,有名丑马平民,名小生苏哲民、苏育民,名旦刘箴俗(有与欧阳予倩“并驾齐驱”之誉)、王天民(人称“西北梅兰芳”)、李正敏(人称“秦腔正宗”)、何振中、宋尚花等。名净田德年和名须生何家颜、耿善民、张锁中、刘毓中、刘易平等。特别是秦腔表演艺术家陈雨农、王文鹏、党甘亭、李正敏、王天民、刘毓中,以及原“三意社”的编修李逸笙、苏哲民等人,在唱腔、表演、化妆造型等方 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角色可分为: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老生、须生、小生、大净、毛净,丑角等十几种。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经秦,汉,隋,唐,宋,元,明历代发展日趋成熟,明末清初盛行于南北各地,对许多剧种都有很大的影响.其特点是:慷慨激昂,宽音大桑.主要流行于西北各地,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其唱腔、道白、板路、脸谱、身段、角色门类自成体系。
秦腔所保留的剧目达700多个,为各剧种之首。 秦腔唱腔为板式变化体,分欢音、苦音两种,前者长于表现欢快、喜悦情绪;后者善于抒发悲愤、凄凉情感。依剧中情节和人物需要选择使用。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滚板及花腔,拖腔尤富特色。主奏乐器为板胡,发音尖细清脆。

『肆』 秦腔是什么的鼻祖经历了什么

秦腔是梆子腔的鼻祖,经历了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内元,成熟于明容,传播于清 六个发展阶段。
秦腔(Qinqiang Opera),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明代万历间(公元1573-1620年)《钵中莲》传奇抄本中,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体,说明秦腔在当时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

『伍』 银川市秦腔剧团的主要演员

柳 萍 女,国家一级演员,“第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中国剧协理事,全国青联委员, 宁夏文联副主席,宁夏剧协副主席,宁夏青联常委,银川市青联副主席;宁夏九届人大代表,银川市十届政协常委,银川市优秀专家,宁夏“313”人才工程奖获得者,宁夏2004年“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现任银川市秦腔剧团团长。工小旦、花旦、武旦;
1998年被陕西省电视台金牌戏曲艺术栏目《秦之声》特邀参加西北地区秦腔艺术青年新秀联袂电视实况演出;
1997年 在9 7“广厦昊都杯”宁夏十大杰出青年文艺家评选活动中当选为杰出青年文艺家;
2000年11月,饰演大型秦腔改编剧《狸猫换太子》上、下本主要人物刘妃荣“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优秀表演奖;
2002年4月,荣膺第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2002年和2004年,先后两度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名段欣赏》栏目录制四期秦腔名段节目。
岳双七,男,国家二级演员, 银川市戏剧家协会理事。 工须生。
2000年10月领衔主演《狸猫换太子》一剧中陈琳荣获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优秀表演奖;
2002年和2004年,先后两度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名段欣赏》栏目录制两期秦腔名段节目。他还在《劈山救母》、《金沙滩》、《八件衣》、《法门寺》、《玉凤簪》等数十本剧目中担任主演,并在唱功及表演方面日臻成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具备了形神兼备的表演素质。
屈莲英 女,国家二级演员,银川市戏剧家协会会员。 工须生。
2000年主演折子戏《新杀驿》(饰吴承恩)在第四届银川地区专业青年秦腔演员展演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2000年10在西安“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参赛剧目《狸猫换太子》(上本)中主演宋真宗赵恒,该剧上本荣获优秀剧目奖,她清唱的《生死牌》选段(饰黄伯贤)荣获清唱一等奖 ,
2002年11月在兰州“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参赛剧目《杀驿》中主演吴承恩荣获表演一等奖;
2002年和2004年,先后两度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名段欣赏》栏目录制两期秦腔名段节目。
张新侠 女,国家二级演员,银川市戏剧家协会会员,工青衣。
2000年11月,在西安“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参赛剧目大型秦腔改编剧《狸猫换太子》(上本)中主演李妃,该剧上本荣获优秀剧目奖;与此同时,她清唱的《杨门女将》选段(饰佘太君)荣获清唱一等奖;
2001年主演的《卖妙郎》、《卷席筒》、《狸猫换太子》(上本)等被陕西太平洋影音公司录制影碟发行;
2002年11月,配演折子戏《看女》(饰亲家母)荣获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折子戏比赛表演三等奖;
2003年11月,领衔主演折子戏《卖子》(饰刘会英)荣获“首届西北五省(区)首府市秦腔名家新秀折子戏精品荟萃演出”优秀表演奖;
2002年和2004年,先后两度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名段欣赏》栏目录制两期秦腔名段节目。
徐宝林 男 ,国家二级丑角演员。
早期随父徐惠民学艺,后师承席子才、龚乃中、钟新民等大师学艺。曾任银川市秦腔剧团副团长、团长、中国剧协会员、宁夏戏剧家协会理事、银川市戏剧家协会主席、银川市第六届青联委员、银川市振兴秦腔协会常务理事等职。
2000年在《狸猫换太子》中饰郭槐获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表演奖;
2000年和2001年连获宁夏宁创文学基金一等奖、银川市文学艺术突出贡献奖;
2001年在小品《人活一口气》中饰双喜荣获第二届“中国曹禺戏剧奖、小戏小品”二等奖;
2002年元月应邀参加了在西安举办的西北五省(区)春节戏剧晚会特别节目--西北名丑闹长安。 赵瑞钢 男、国家二级丑角演员,银川市剧协会员。
2000年11月,领衔主演大型秦腔改编剧《狸猫换太子》(下本)中的范中华在西安“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荣获优秀表演奖,该剧下本同时荣获剧目奖;
2004年5月,主演小品《爷们儿结扎》(饰牛娃)荣获第二届山东博兴国际小戏小品艺术节比赛表演银奖。
杨萍 女, 国家二级演员,银川市戏剧家协会会员。工小生。
曾在舞台上成功地塑造了《周仁回府》中的周仁、《谢瑶环》中的袁行健、《火焰驹》中的李彦贵、《三滴血》中的周天佑等一系列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并多次获得省(区)级及地市级奖励。
2003年11月,主演折子戏《娄昭君(逼宫)》(饰魏明帝)荣获;“首届西北五省(区)首府市秦腔名家新秀折子戏精品荟萃演出”优秀表演奖;
2004年,曾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名段欣赏》栏目录制一期秦腔名段节目。
邵晓玲 女,国家二级演员 ,宁夏剧协理事,银川市剧协理事兼副秘书长,工小生。
2000年11月,主演大型秦腔改编剧《狸猫换太子》(下本)中新皇赵桢在西安“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荣获表演奖,该剧下本还荣获剧目奖;
2001年4月,参加演出的戏剧小品《人活一口气》(饰女主人公杏花)荣获“第二届中国曹禺戏剧奖 -小品小戏奖”暨中国剧协百优小品大赛剧目二等奖及个人表演奖。
2004年9月,她与柳萍合作演出的《小宴》代表银川市远赴日本松江市访问演出。邵晓玲在长期的舞台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表演严谨细腻、刻划生动传神、台风洒脱大方等艺术风格特点和优良的艺德表现,成为深受区内外广大观众喜爱的优秀青年女小生演员。
张卫东 男,国家二级武生演员,银川市剧协会员。
2000年11月,领衔主演《汉宫惊魂》(饰刘秀)在西安“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折子戏比赛中荣获优秀表演奖;
2002年7月,领衔主演的《汉宫惊魂》被自治区文化厅推荐参加湖南长沙全国地方戏曲折子戏评比展演暨全国优秀青年戏曲演员大奖赛,并在比赛中荣获三等奖。
白大平 男,国家二级演员,工花脸、小生。
2002年11月,主演折子戏《白逼宫》(饰汉献帝)荣获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折子戏比赛表演三等奖;
2003年8月,主演小品《甜甜的日子、浓浓的情》(饰村长)荣获第三届“中国曹禺戏剧奖、小戏小品”二等奖;
虎淑蓉 女,国家二级演员,工媒旦、老旦。
2001年6月,领衔主演小品《疼孙子》(饰外婆)荣获中央电视台《梦想剧场》栏目比赛银奖;
2002年11月,主演折子戏《看女》(饰柳树精)荣获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折子戏比赛表演一等奖;
2003年8月,主演小品《甜甜的日子浓浓的情》(饰金花)荣获第三;“中国曹禺戏剧奖--小戏小品”二等奖;
沈银华 男,国家二级演员,银川市戏剧家协会会员。工须生。
1997年8月,主演戏剧小品《鱼塘会》(饰李富山)荣获文化部第七届群星杯金奖;
2002年11月,撰写的论文《依“情”而歌》在兰州荣获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论文研讨一等奖;
2003年2月,荣获“银川市文学艺术家突出贡献奖”。
李小雄,男,国家二级演员,第二十四界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1985年7月,年仅16岁的李小雄考入甘肃省定西地区戏曲学校学习戏曲表演艺术,主攻文武须生行表演。2007年5月,他进入银川市秦腔剧团。2009年4月14日,戏剧梅花奖决赛北方片区比赛在河南平顶山开赛,李小雄带着参赛曲目――秦腔折子戏《杀庙》、《寇准背靴》、《太庙请罪》角逐梅花奖。在银川市秦腔剧团的配合与支持下,他凭借扎实的唱功和精湛的表演技艺,从50多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摘取了第二十四届梅花奖。李小雄曾先后在《斩姚期》、《野猪林》、《铡美案》《金沙滩》、《八件衣》、《黑叮本》、《闯宫抱斗》等数十个传统及现代剧目中担任主演。多年来,他的舞台基本功、高难技巧、唱功做功及艺术刻画功力日臻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具备了形神兼备的素质。
罗晓英 女,国家一级演员,原银川秦腔剧团团长,代表剧目《祝福》、《狸猫换太子》、《洪湖赤卫队》、《杨门女将》、《红灯记》等等
此外剧团演员还有鱼量 龚龙岗 李梦聪 李媚 王凡 王慧 邓文 孙小鹏 杜银凤 朱小丽 吴冰  李亚兰 侯艳等著名演员和青年新秀。

『陆』 已故秦腔名家名单

截止2020年9月,已故秦腔名家名单+介绍如下:

1、肖玉玲(1938年-2017年4月21日)

女,秦腔闺门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项目传承人,秦腔“肖”(玉玲)派艺术创始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表演艺术家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从艺60余年,在秦腔闺门旦行当中独树一帜,她塑造的《玉堂春》中的苏三、《探窑》中的王宝钏、《红珊瑚》中的珊妹、《孟丽君》中的孟丽君等艺术形象,各个性格鲜明,活灵活现。

2、全巧民(1938年-2019年10月11日)

女,秦腔花旦,祖籍河南,生于陕西西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项目传承人,中国表演艺术家终身成就奖获得者。1949年进入西安易俗社学戏,是易俗社第14期学员,蒙师田少易,先后受教于王天民、凌光民、宋尚华、贺孝民、刘建中等先生。

3、郝彩凤(1940年-2019年12月8日)

女,西安市人。国家一级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前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员,中国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陕西分会理事,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副会长。

4、王辅生(1924年~2007年12月15日)

著名秦腔丑角表演艺术家,陕西省长安县人。1924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他孩提时期就受民间皮影、耍社火等游艺活动的影响,对唱戏就爱得入迷。十一岁那年,经人引荐进入西安三意社,开始学唱老旦,后来改丑,最善媒旦。

5、贠宗翰(1940年1月—2015年11月19日)

男,汉族,陕西咸阳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秦腔代表性传承人。著名秦腔须生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

阅读全文

与秦腔宋辽个人简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晋升考核自我评价 浏览:480
职场新人自我介绍日语 浏览:700
职携求职公寓 浏览:354
醉驾人找工作 浏览:973
百度厦门六中艺术特长报名表 浏览:868
劲霸经编面试 浏览:364
小孩综合素质自我评价 浏览:470
玉环学校洗碗招聘信息 浏览:15
教师教育自我评价 浏览:192
2014合肥168中学特长生音乐录取名单 浏览:478
应届生面试自我介绍范文3分钟 浏览:800
丹阳人才招聘网 浏览:72
生物学科特长怎么写 浏览:250
昌硕面试后多久通知 浏览:925
陕西省铁饼特长生 浏览:751
硕展科技有限公司招聘 浏览:346
2019年南阳卷烟厂招聘信息 浏览:461
时尚招聘信息 浏览:341
安吉洁美电子招聘信息 浏览:106
个人简历问候语 浏览: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