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河源市地方税务局的领导信息
严贵杨
河源市地方税务局 党组书记 局长
简历:1963年11月出生,汉族,广东紫金人,工商管理硕士(MBA),经济师。199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12月参加工作,历任紫金县公路局会计员、惠州市公路建设总公司财务股长、副总经理、惠州市公路产业发展公司副总经理(负责全面工作)等职。1999年9月至2003年10月先后任惠州市地方税务局办公室副主任、稽查局副局长、惠城征收管理分局分局长。2003年10至2004年8月任惠城区地方税务局党组书记、局长。2004年8月至2010年3月先后任惠州市地方税务局党组成员、总经济师、副局长。2010年3月至2010年8月任河源市地方税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主持全面)。2010年8月至今任河源市地方税务局党组书记、局长。
主要分工:主持全面工作
刘伟荣
河源市地方税务局 党组副书记
简历:1953年10月出生,汉族,广东和平人,大学专科学历。197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12月参加工作,历任和平县配件厂干部、参加农村基本路线教育运动工作队干部、和平县古寨公社党委会委员、共青团和平县委副书记、和平县附城公社党委书记等职。1984年至1988年任和平县税务局局长。1988年至1994年任河源市税务局税政科科长。1994年9月至2004年7月任河源市地方税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2004年7月至今任河源市地方税务局调研员、党组副书记。
主要分工:分管税政科、征收管理科、信息管理科。基层联系点:东源县地方税务局。
练富强
河源市地方税务局 党组成员 副局长
简历:1963年8月出生,汉族,广东紫金人,大学本科学历。198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8月参加工作,1981年8月至1985年9月、1987年7月至1988年3月,任紫金县税务局税政股副股长。1985年9月至1987年7月,在中山大学就读财政专业。1988年3月至1994年11月任紫金县税务局副局长。1994年11月至2001年8月任紫金县地方税务局党组书记、局长。2001年8月至2004年4月任梅州市地方税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2004年4月至今任河源市地方税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主要分工:分管规费管理科、机关服务中心。基层联系点:龙川县地方税务局。
邹汇川
河源市地方税务局 党组成员 副局长
简历:1957年5月出生,汉族,广东东源人,大学专科学历。197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12月参加工作,1974年12月至1980年1月在部队服役。1980年12月至1986年8月在河源县税务局工作,先后任蓝口税务所专管员、柳城税务所副所长。1986年8月至1988年7月在暨南大学就读财政金融专业。1988年7月至1994年9月在河源市税务局工作,历任郊区税务局征管股股长、市税务局征管科副科长。1994年11月至2004年8月在河源市地方税务局工作,历任直属分局局长、检查分局局长、稽查局副局长。2004年8月至今历任河源市地方税务局党组成员、总经济师、副局长。
主要分工:分管计划财务科、纳税人服务中心、税收研究会。基层联系点:紫金县地方税务局。
刁振光
河源市地方税务局 党组成员 纪检组长
简历:1958年8月出生,汉族,广东龙川人,大学本科学历。197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3月参加工作,1976年3月至1990年8月在部队服役。1990年8月至1994年9月任河源市税务局人事教育科副主任科员。1994年11月至2007年8月先后任河源市地方税务局人事教育科科长、龙川县地方税务局党组书记局长、人事教育科科长。2007年8月至今任河源市地方税务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主要分工:分管监察室、机关党委办公室。基层联系点:连平县地方税务局。
曾罗生
河源市地方税务局 党组成员 总会计师
简历:1957年11月出生,汉族,广东连平人,大学专科学历。197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12月参加工作,1974年12月至1980年2月在部队服役。1980年2月至1980年7月在家待业。1980年7月至1988年2月任河源忠信税务所所长。1988年2月至1994年9月任河源市税务局直属分局副局长。1994年11月至2001年3月先后任河源市地方税务局稽查分局局长、稽查局局长。2001年3月至2003年12月任连平县地方税务局党组书记、局长。2003年12月至2008年11月任河源市地方税务局稽查局局长(副处级)。2008年11月至今任河源市地方税务局党组成员、总会计师。
主要分工:分管稽查局、法规科。基层联系点:源城区地方税务局、和平县地方税务局。
张亮文
河源市地方税务局 党组成员 总经济师
简历:1961年6月出生,汉族,广东紫金人,大学本科学历。198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9月参加工作,1977年9月至1981年11月在河源市紫金蓝塘大村小学担任教师。1981年11月至1991年3月在紫金县税务局工作,历任龙窝税务所专管员、秘书股副股长、办公室副主任。1990年6月至1994年11月在河源市税务局工作,任办公室副主任。1994年11月至2010年7月在河源市地方税务局工作,历任办公室主任、人事教育科科长、源城分局局长、源城征收管理分局局长、源城区地方税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高新区地方税务局局长。2010年7月至今任河源市地方税务局党组成员、总经济师。
主要分工:分管办公室、人事教育科。基层联系点:高新区地方税务局。
⑵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龙母镇龙母中学的历任校长
能有这样的学生真是幸福!虽然我帮不到你,但我祝福你们,好人一生平安!
⑶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出名的古法风水先生叫什么名字
刘德华
⑷ 龙川县人民医院院长有没有个人资料
4月29日上午,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之际,我县举行欢送省劳动模范谢衍雄同志出席全省劳模表彰大会仪式。县委书记段邦贤,以及柯龙添、杨伟平、韦钦强、谢红英、刘仕钦、刘天瑞、骆天、李春辉、叶文锋等县领导,县委办、县府办、县总工会、县人民医院部分干部职工参加了欢送仪式。
段邦贤在欢送仪式上发表讲话,代表全县人民向谢衍雄同志光荣当选“广东省劳动模范”并出席省劳模表彰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
段邦贤强调,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我县各级劳动模范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为我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他们身上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劳模精神充分体现了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高尚品质,是全社会的宝贵财富,是鼓舞和带动广大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强大动力。
段邦贤号召全县人民向谢衍雄同志学习,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立足“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打基础、增后劲”,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同心同德,团结奋斗,为建设“富裕、人文、和谐、秀美”龙川作出更大的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国六十周年!
据了解,谢衍雄同志是县人民医院院长、外科主任医师,县第五、九、十、十一次党代表,政协龙川县第六、七、八届委员,河源市第三、四、五届人大代表,1994年被评为市劳动模范。谢衍雄同志从医以来,怀着对党和人民的一片赤诚,倾注为病人解除病痛的医者之心,一直坚持战斗在临床第一线,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大胆探索,锐意创新,先后攻克了低位直肠癌根治原位肛门重建术等多个手术难题,开展了食道癌根治术等40多个新项目,其中14项获市、县科技进步奖。衍雄同志撰写的《严重开放性骨折的治疗体会》等十余篇论文分别发表在《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等医学权威性刊物上。三十多年来,他为病人做了5千余例大中型手术,被喻为“龙川手术一把刀”,为龙川的医疗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⑸ 广东.河源龙川戴氏由来
戴—人依田地戈相护,共戴一天乐融融
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以谥好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国。宋国第11位君主(前799年-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后被谥为戴公。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年-前748年)其子孙遂以谥号“戴”为氏,是为河南戴氏。
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春秋时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南民权县东,一说在河南兰考县。 隐公十年(前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亡于宋国。其族人遂以国名“戴”为氏。
据《鼠璞》所载,殷氏有改为戴姓的。武王灭商后,有不少殷遗族以国为氏,称殷氏,其后就有改姓戴的。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堂号
“独步堂”或曰“避贵堂”:都是源自后汉戴良的事迹。戴良有高才,议论与一般不同。他曾经说:“我独步天下,谁能与我比?”举他为孝廉,他拒不接受。再请他做司空,他仍然不干。州官郡官强迫他出任,他就跑到山里躲起来。
另外还有“谯国”、“广陵”、“清河”等堂号。
聚集地
先秦时期,戴氏主要在其发祥地豫东一带发展繁衍。到了汉代,戴氏开始有迁居豫南、江浙、山东等地的。三国至南北朝时,戴氏又有迁居安徽、湖北者。如西汉时的戴遵为慎阳(今河南正阳县北)人,戴崇为沛(今江苏沛县)人。
又如东汉时的戴就为上虞(今属浙江)人,戴宏、戴封均为刚(今山东宁阳县北)人。唐初,戴氏开始入闽。据《元和姓纂》所列当时戴氏聚居点有济北(今山东长清县西南)、谯国(今安徽亳州)、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魏郡斥丘(近河北成安)河东桑泉(今山西临晋)等。清代初年时,广东焦岭县一支戴氏后裔迁往台湾屏东,其后分布于高雄、桃园、新竹等地。
戴姓是台湾的一个大姓位居第五十二位。主要集中在新竹、嘉义和台南,在台北和南投也有不少。台湾戴姓的始祖是清代雍下年间从福建来的。最初到达现在的苗栗县大甲镇孟春里开基,然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以有来自嘉应州的戴姓入垦今苗栗镇;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则有泉州人戴南仁入垦今新竹县关西镇新富里开垦等等。此后,又有戴氏族人迁往海外。
⑹ 广东省龙川县历任党政主官
不是,江西的行政建制比龙川还晚12年。历朝历代都没有将龙川规回划给江西。 江西开发的答历史,从出土文物考证,可以上溯到距今一万年以前。而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则始于约于公元前202年(汉高帝初年)。时设豫章郡(赣江原称豫章江),郡治南昌,下辖18县,分别为南昌、庐陵、彭泽、鄱阳、馀汗、柴桑、赣、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历陵和建成等,分布地域为赣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与后来的江西省区大致相当。汉武帝时划全国为13个监察区,称13部州,此时的江西属扬州部。 龙川县始设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赵佗为首位县令,至2008年已经有2222年历史,是广东最早立县的四个古邑之一。
⑺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老隆镇公安局身份证
你看看了
⑻ 广东省龙川县副县长王陈佳是谁老婆
心上扎着一根刺,好治吗???
⑼ 广东龙川一中1954年毕业校友邓都
你好:
嶅山巍巍,东江悠悠。如今,大江南北,川中桃李竞吐芬芳,五洲四海,川中学子各领风骚
龙川一中新校区经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深圳分院规划设计,建筑面积80150平方米,建筑群包括教学楼(四幢,13500平方米)、办公综合楼(4000平方米)、实验综合楼(二幢,8000平方米)、多功能会议室(750平方米)、艺术馆(4500平方米)、体育馆(含游泳池服务建筑,5400平方米)、青少年活动中心(3500平方米)、学生宿舍(六幢,20000平方米)、食堂(二幢,4000平方米)、教师宿舍(6000平方米)等。
龙川县第一中学,前称龙川县立中学(简称“川中”),创办于1913年,是一所历史悠久,具有优良传统的中学。龙川县第一中学现分为高中部和初中部,初中部位于龙川老隆镇东风路,是川中的老校区,2004年秋迁往位于东江河畔的新城区水贝村新校区,开设高中部,老校区开始重新招收初中生(2000年停招初中)。
为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为解决龙川一中创建省级乃至国家级示范高中存在的瓶颈问题,2005年2月,中共龙川县委九届十次全会作出决定,在新城区征用一块地理位置优越、面积近20万平方米的土地,用于创办龙川一中新校区。新校区位于新城区水贝村,东江河畔,占地总面积195685平方米,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新校区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预算总造约8000万。目前,县委县已投入建设资金2500万。
学校历史
1913年9月,在废科举、举办新学的浪潮中,“龙川县立中学”正式成立。由督学局长张贞一(化如)任校长,以县府所在地佗城西门山旧考棚、守府署和城隍庙为校舍,按照新学制开设课程,学制四年,并于1914年呈报省教育司立案,是广东省最早立案的中学之一。
开办不久,县城土豪劣绅与县知事周德鳌勾结,以所谓“消灭神权,男女同校,有伤风化”等罪名向省署龙济光控告,逼走张化如校长。1915年10月,又以学校占用城隍庙有辱神灵为借口,煽动神棍流氓到学校滋事,殴打师生,致使学校被迫停课。全校师生持续抗争一年之久,终于迫使龙川县公署惩办了暴徒,学校随即复课,并由张镇江先生继任校长。
1925年1月,龙川县立师范学校和龙川县第一高等小学并入本校,设高中师范科并附设高小部和女子小学。1926年,当时龙川县长陈逸川,吸食鸦片,鱼肉百姓,侵吞校款,县人恨之入骨。一中师生自编自演《烟长末日》话剧,揭露陈的罪行,陈恼羞成怒,翌日即派军警逮捕了校长张镇江及师生多人,通缉教务长黄麟书等人,并查封了学校。后来师生派出代表联合留省学生邓鸿芹、黄振汉、张道隆等多人到广州国民教育厅请愿。经过艰苦斗争,陈逸川被撤职,被捕师生获释,学校复课。
1929年9月,学校更名为“龙川县立第一中学”(仍称“川中”),张道隆先生接任校长。1930年10月,高中师范科停止招生,开始招收高中普通班,学制改为三三制。这样,龙川一中便成为东江上游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的完全中学。邻近各县,甚至江西省的寻邬,定南等县也有许多学子慕名前来,在校生达五百多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一中学生出于爱国义愤,曾罢课三星期,并组织宣传队到县内各圩镇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还募捐了银二千八百余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五州”反帝运动浪潮席卷全国,我校师生曾举行罢课,组织宣传队下乡宣传,组织仇货检查队,检查东江来入船只;在佗城、老隆、鹤市等重要圩镇的搜查销毁日货。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地下党组织在老隆开设了青年书,举办自我教育训练班,一中学生纷纷组织读书会,学习马列主义著作,积极抗入抗日宣传活动,由校长张克明担任主编出版《龙川日报》,对广大青年影响很大,一批进步学生和部分毕业离校的校友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学生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并于1941年建立一中特别党支部,由学生会常务干事刘波(斐成)任书记。在党员校友的领导下,学生会发动和组织进步师生出版《川中学生》,开展抗日文艺活动,揭露抨击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分裂,破坏抗战的行径。1939年日本侵占广州,敌机轰炸佗城大江桥和老隆师范,为免遭敌机轰炸,全校师生由佗城迁到车田借可能小学校址上课。1940年9月和次年6月,高中部、初中部先后迁回佗城原址上课。并于1941年在城北老学堂背增建四座校舍,将全校九百多师生集中城北校舍上课。不少由广州等地疏散来龙川的学子均在一中就读。1942年“粤北事件”后,党组织生活暂停,是年2月学生会常务干事刘波和校友张克明、叶观渭,遭到国民党县党部逮捕。入狱后他们不屈不挠,坚持斗争,经过一中师生及社会人士的营救,国民党当局不得不宣布无罪释放他们。一中进步学生一直进行着“反内战、要民主”的斗争。大批在学或毕业学生积极参加游击队,为人民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