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个人简历 > 吕梁市吴润金个人简历

吕梁市吴润金个人简历

发布时间:2021-03-10 05:36:37

❶ 吴克强的个人简介

吴克强(1907-1931)福建省龙岩县(今龙岩市新罗区)大池乡秀东村人。

❷ 吴尚恩的个人简介

中文名字:吴尚恩
韩文名字:Oh Sang Eun
出生日期:1984年8月24日
星座:处女座
对内职务:主唱
家庭成员:父母,妹妹
身高:160 cm
体重:43 kg
血型:B型
学校:Dae Won(大原)女子高校二年级在学中
习惯:咬手指,揉眼睛
特长:钢琴
兴趣:听音乐
解除烦恼的方法:用枕头捂着嘴大喊OR安静下来思考
性格:话多,与人容易相处
喜欢的颜色:白,黑
最喜欢的音乐类型:R&B
最喜欢的歌手:Park Hwa Yobi, Lee Ki Chan, Destiny Child 与 Debora Cox
座右铭:努力做好所有的事情
参演MV:(棒棒堂)最佳男配角

❸ 金俊绵的个人简历

金俊绵
金俊勉(艺名:SUHO)1991年5月22日出生,在SM公司担任练习生,练习生期间曾与同组成员金钟仁,朴灿烈一同出演前辈东方神起的《hahasong》而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2012年1月30日公开EXO首支MV《What is love》正式确定EXO-K成员身份。2012年2月15日公开个人出道预告片和官方照片。
中文名:
金俊勉
外文名:
김준면
国籍:
韩国
出生地:
韩国 汝矣岛
出生日期:
1991年5月22日
职业:
艺人

经纪公司:
S.M.Entertainment
代表作品:
《MAMA》,《History》,《你的世界》
艺名:
SUHO
星座:
双子座
身高:
173cm
所属组合:
EXO/EXO-

中文本名:金俊勉(The Star官方认证)
韩文本名:김준면(Kim Joon Myun)
官方艺名:SU HO(수호)
官方公认昵称:Joon Ma
血型:AB型
身高:173cm
鞋码:250或260 (约41码)
学历:开浦中学→辉文中学(先在汝矣岛读书转学后到了辉文),韩国艺术综合学校09级话剧院演技科16期,
昵称:绵妈(因为是K队年龄最大的像妈妈一样照顾成员)绵绵,绵少,水绵/water(掌控水,下图为Suho个人Logo)电灯泡(想到主意就会出现),金两岁(因为爱比剪刀手,而被某饭起名)金温柔,金班长(学生时代学习成绩很好,做过班长学生会副主席),绵队,爸爸(K队成员叫),守护(SUHO是守护的意思),首富(快乐大本营十五周年庆典自我介绍时SUHO的发音)小哥哥(K队年龄最大的)俊毛,TAO的妈妈,exo的大妈(快乐大本营130706那一期自我介绍时说)
性格:谦和,知书达礼,温和
最喜欢的颜色:金色,紫色
粉丝名:木棉花(绵绵选的韩文的棉花和这一个意思)
理想型:留着长直发的文学少女 在阳台上看书 把头发捋在耳朵后的动作(在说这个的时候被成员开玩笑好具体哦)
喜欢的女艺人:李珉廷
求婚的话:对着挤满人的明洞,室内中心大声的喊着发表:我爱你,请接收我的心吧。
为了成功的人求婚:真心的爱着那个人的话相信不管任何时间都会成功的。
平时的穿衣风格:Dandy style
宠物:一只名字叫星(Star)的狗狗
喜欢的音乐:Funk Rock
喜欢的数字:8
座右铭:你要了解你自己。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哥哥(大自己4岁)
队内职务:副主唱,EXO-K队长,EXO队长,微笑担当,皮肤代表,门面担当
队内超能力:控制水
室友 :金钟仁 金钟大(2013年5月30日忙内吴世勋在《kiss the radio》中回答)
加入SM Ent. 时间:S.M. Casting System合格 (2006年)
训练时间:7年(金俊勉口述)
亲近的公司艺人:exo全体成员SHINee,郑秀晶、Amber、Luna(f(x)),圭贤、利特、东海(SUPER JUNIOR)
最喜欢的食物:紫菜包饭
常去的地方:汉江
经常性的习惯:边说“啊啊啊”边开嗓
"真的,真的,真的“(快乐大本营中)
特长:演技、跳舞,唱歌,高尔夫
兴趣:骑自行车
擅长的语言:韩文,中文(中级)
最喜欢的电影:狮子王,加勒比海盗
管理队员方式:买好吃的东西‘收买’弟弟们
偶像:东方神起,Super Junior
应援歌曲(exo全体):我们一直都在(中韩版)【VR-ONE_PLANET】
金俊勉个人应援曲:《邂逅金俊勉》
主要经历
SM娱乐新人组合EXO-K、EXO追加公开新成员SU HO。 SM 15日在各种网站公开了新的预告视频,由成员D.O.和SU HO出演展示了新的形象。[1]通过此次预告首次露面的SU HO是演唱、演技、外貌兼备的20岁新人,拥有清晰的五官和温柔的印象。神秘的气氛也继续延续了对EXO的好奇。 EXO-K、EXO-M将同时发表和韩文版。
选自于《网络》

❹ 吴美丽的个人简介

吴美丽,1979年第七届香港小姐亚军,参选港姐年仅21岁,职业是名秘书。当选港姐后代表香港赴英国参选当年的世界小姐,卸任后曾在娱乐圈短暂的发展,现居于新加坡。

❺ 吴龙飞的个人履历

吴龙飞,1958年10月8日出生。高等教育经历:
1982年7月:在山东大学获得学版士学位。
1984年6月:在法国应用权科学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
1988年5月:在法国应用科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
1988年-1990年12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生物系做博士后研究人员。
1992年4月:在法国里昂大学获得博导、教授资格。
1990年-1998年:为法国科学院一级研究员。
1998年9月至今:为法国科学院主任研究员。
2002年起为第三批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
2003年2月起为中国海洋大学兼职教授。
2004年起为中国海洋大学绿卡工程讲座教授
2003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科研工作简历
1984-1988:大肠杆菌甲酸-氢裂解酶系统的遗传学和生理学研究。
1988-1990:细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糖基磷酸转移酶系统的分子和生物化学研究。
1990-1995:大肠杆菌的镍代谢系统研究。
1995-2006:细菌折叠蛋白的输送机理研究。
2003-2006:利用分子生物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海洋细菌的蛋白质分泌和分泌机理。

❻ 秦腔吴西民个人简历

吴西民说,1942年生于三原县,在她很小时父亲便因病去世,母亲也离家改嫁。1954年,易俗社到三原演出,为了混口饭吃,12岁的吴西民插班进入易俗社第14期学员班。这一期学员中有全巧民、陈妙华、张咏华、王保易、伍敏中、刘棣华等,人家都比她年龄大。吴西民一开始学的是旦角,但天生活泼任性的吴西民装扮上旦角行头后老大不高兴,主动要求演生角。不久,因“大人班”——即由肖若兰等组成的演员班缺一个娃娃生,领导研究后便把吴西民派了过去。从此,她凭着瘦小精干的身材和活泼好动的性格,演出了《三娘教子》中的薛乙哥等角色。文革期间传统历史戏被赶下了舞台,面对现代戏和样板剧,一批秦腔老艺人和名演员对不上路子了,而吴西民这个茬茬生却不受行当和程式限制,把李铁梅、小常宝、刘胡兰、新工人等齐齐唱了个遍。
1977年恢复演传统戏以后,吴西民正式拜师刘毓中和杨令俗学习小生表演。这年夏天,易俗社决定恢复传统双生双旦戏《夺锦楼》,由宁秀云饰大小姐钱琼英,肖若兰饰二小姐钱瑶英,尹良俗饰大公子梅玉鉴,这都在情理当中,当宣布由从来没有挑过大梁的吴西民顶替陈妙华饰演二公子柳子俊时,剧社大部分人颇感意外,甚至有人找到领导建议更换角色。杨令俗老师力排众议,支持并鼓励她说:“我看你能成着哩!”听到这话,吴西民暗暗下定决心,要把那些刺耳的议论当作鞭策自己上进的动力,不能辜负领导和老师的期望。她说到做到,团里安排每天早上练一趟功,她牺牲休息时间练两趟,甚至三趟;清晨吊嗓子,她提前起床,一唱就是一个小时。练扎大靠跑圆场,开始跑不上二十圈就头昏脑涨,她坚持着练到能一气跑上四五十圈。汗水加毅力,使她的功力大长。杨令俗老师见了很是高兴,拉着她手把手地传授《夺锦楼》中柳子俊的唱腔和表演。通过杨老师的反复启发和示范,加上吴西民的不断总结和推敲,渐渐地找到了柳子俊这个人物的基调,她认为柳子俊由不成熟而后慢慢变坏,表演时要有分寸,一层一层地揭示这个人物的变化过程。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这样一番由基本功训练到人物分析的精心准备,正式演出时,吴西民身随心走,潇洒自如。特别是最后一场戏“团圆”:在经历了一番挫折后柳子俊欲与妻子和好,妻子不从,他便调皮的耍起了赖劲,吴西民这个"赖"劲耍得很到位很传神,结合着那段“怪我从前太鲁莽”的著名唱段,把柳子俊这个回头的浪子那种既悔恨、羞愧,又爱怜和辩解的诸多情绪表演得得淋漓尽致。她的表演使观众击掌认可,整个易俗社剧场都沸腾了!这使得吴西民信心倍增,愈演愈佳,“我仿佛在台上一下子‘自由’了”!吴西民完全沉浸在艺术求索的兴奋当中。《夺锦楼》连演半年,观众不减。就这样,年近不惑之龄的吴西民大器晚成,她的名声日渐响亮,热情的观众送给她一顶“活柳子俊”的桂冠。
继《夺锦楼》之后,吴西民又成功地演出了《三滴血》中的李遇春、《双锦衣》中的吴给、《殷桃娘》中的韩信、《火焰驹》中的李彦贵、《激友》中的张仪,《胭脂》中的宿介,《软玉屏》中的丁守梅,《无底洞》中的唐僧,《坐窑》中的吕蒙正、《湖阳春梦》中的宋弘等众多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吴西民的唱腔音质浑厚,吐字清晰,传统韵味浓郁。吐字清,唱戏当然就费劲,但她从来不投机取巧。她的表演庄重大方,潇洒飘逸,扮相俊美,富有风格。《胭脂》中宿介的三个上场亮相动作,或俊逸洒脱,或飘飘欲仙,或春风得意,吴西民借助水袖、扇子等技巧,把人物表演得活灵活现。吴西民在贫生戏表演方面的探索也很有功力。《软玉屏》演出的帷幕一拉开,丁守梅这个破落大户的书生是那样活脱脱的呈现在观众面前---他衣衫褴褛,一副穷困潦倒的模样,但做派、气度不凡,甩袖起步中时时露出阔门弟子才有的神气。在唱齐板“前日退却朱门女,今朝贺喜绿衣郎”这句时,她在“绿”字上挽了个花子,不悲又不飘,“郎”字提起又放下,似唱似诉,贴切的体现了丁守梅一腔苦恼无法倾诉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吴西民还告诉我:“八十年代那阵子,演出特别多,不光在西安演,到外地演出一出去就是一两个月,白天晚上连着演,特别累,每次一下台浑身都湿透。我当时正值更年期,身体不是很好,但从来没有好好休息过。一边演出,抽空还要找杨令俗、樊新民和宋上华老师排戏。遇到有陈妙华演出时,我还得装扮好随时准备救场。再加上演出在户外,长期受强光照射,我就得了眼病。后来年轻演员也起来了,我也就离开了舞台。1992年50岁时就提前退休了。我这个人,一辈子只知道学戏演戏,也不懂人际关系,不会和领导套近乎,所以最后对我的待遇简直没法说。”
吴西民是一个非常和善谦逊的人,对于自己过去的辉煌,她不愿多说,总是我问一句她才答一句,她总认为自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但提起几位恩师她却一再流露出感戴之情。吴西民准备把自己所学的几个贫生戏好好总结整理一下,希望能传承下去。因为现在贫生戏已经几乎绝迹于秦腔舞台,面临失传的危险。

❼ 甘肃省书协吴世中简历

吴世中,字天巳,号铜墨庐主,生于1954年,甘肃省会宁县人。

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经济师、企业文化师。现供职于中国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中国书法协会书法培训中心研修班毕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诗书画联谊会高级书画师,中国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国敦煌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国钱币联谊会会员。

他多年临摹历代名字碑贴,长期勤耕不掇,擅长行书。作品在《国际日报》、《中国收藏》等多家报刊发表,经常参加省内国内大展,获“世纪龙年全国书画摄影大展赛”金奖等十多项奖,入编《全国群众书画摄影大展优秀作品集》等十多部专集,并收录《中国二十一世纪人才库》。

吴氏三兄弟:吴振中、吴世中、吴玉中 都是甘肃著名的书画家

吴氏三兄弟现分别在会宁、兰州、酒泉工作,他们先后都参加过省内外的一些书画大展,并多次获奖。

著名书画家陈伯希评价说:吴振中的书法作品,朴质纯厚,典雅隽永;吴世中将生活中的谦和、诚恳、豁达、简淡汇入书法,体现出了个人不俗的素养和品格;吴玉中则长于花鸟画,构图疏密有致,清润秀雅,设色艳而不俗,雅而不浓。

——2009年吴氏三兄弟的书画联展,图中的作品是三人合作的,左边的行书就是吴世中所作,右边的篆书是吴振中的,中间的画是吴玉中所作

❽ 吴德才的个人简历

吴德才的书画作品多次在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中国美协、西泠印社主办的国际国内国家级大展获奖展出,作品入编《中国当代实力派书画代表作典库》、《盛世双璧》等书籍,数件作品被碑林勒石、博物馆、纪念馆及国内外诸文博单位收藏。多幅作品被加拿大、美国、法国、日本等外国友人收藏,作品被选送新加坡、韩国、日本、巴西等国展出。
主要艺术简历1992年 入展 怀素书艺研讨会暨草行书作品展览.
中国书协 主办 1993年 入展 北京·奥林匹克·第一届国际绘画书法艺术大展
1994年 中国书法研究院、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中国美协、中国书协联合主办 入展 全国第一届正书大展
1994年 中国书协主办 作品被中国国际文学艺术作品博览会评审委员会认定为书画类 特别等级
1995年 荣获 中国首届“书圣杯”国际书画大赛 铜奖.
中国书协、中国美协主办1996年 入展 全国第二届楹联大展
中国书协主办1998年 入展 “中国黄河魂艺术大展”
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1999年 入展 全国第一届扇面书法艺术大展 .
中国书协主办1999年 入展并入集 纪念孔子诞辰2550年书画大展.
中国美协主办1999年 荣获 “华清杯”《长恨歌》全国书画大赛 一等奖.
2000年 入展 “新世纪全国中国画、书法精品大展”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2003年 荣获 第一届“羲之奖”全国书法篆刻大赛 金奖.
2003年 入展 “敦煌杯”全国书法大赛入展“敦煌美术馆建馆五周年书画家作品邀请展”
2003年 中国书协、中国文联主办 入展 “全国百名书家写《兰亭》” 并编入《全国百名书家写〈兰亭〉作品集》
2005年 荣获 第八回国际书画审美大展赛 一等奖
2005年 荣获 第八届当代书画家作品邀请展成年组 特别奖
2005年 入展 “全军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 (中国美术

❾ 金文明个人简历

金文明
金文明,编审,上海市人,1936年生,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汉语大词典》编委,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总编辑。1996年被评为“上海十大藏书家”之一。现任上海新闻出版局特聘图书质量检查组审读专家,复旦大学出版社特约编审,《咬文嚼字》月刊编委。

金文明父母皆文盲,早年丧父,自幼家境困难,免费就读教会小学,1948年小学毕业,考入灵粮中学(即今沪西中学),无力支付学费,要求减免学费未果,遂失学在家四年,大量阅读旧体小说、志怪笔记,因学过绘画,故解放初在里弄工作,后凭借“人民奖学金”考入育英中学,毕业后进入第一师范(中专),得遇著名学者胡云翼先生(《宋词选》主编),时为金文明语文任课老师,自兹影响金文明一生。

早年酷爱古典诗词,曾师从著名词学前辈胡云翼先生,终身服膺其严谨治学的精神。中年转攻《春秋左氏传》,兼及音韵训诂文学,于清代朴学中高邮王氏父子,桐城马瑞辰,瑞安孙诒让诸家尤致意焉。现代文学则散文,话剧,传记,诗歌,小说无所不窥,尤喜关心民瘼,切中时弊之杂文,近贤佳作,讽诵殆遍,独推鲁迅先生为第一圣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主要著述有《金石录校证》《语林拾得》《石破天惊逗秋雨——余秋雨散文文史差错百例考辩》等。

金文明因为公开指出余秋雨文章中的文史差错,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有人说他是在炒作,有人赞扬他的严谨治学的作风。而余秋雨先生对此异常的恼怒和辩解更是引起众说风云。

附1:
金文明:我为什么要“咬”余秋雨

文/陈海妮

由山西书海出版社出版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余秋雨散文文史差错百例考辨》于6月18日开始正式发行,因为其作者金文明“揪”出了余秋雨散文中130多处文史差错,使该书尚未出版就引起了轰动效应。自然也有不少人心中暗暗称奇——据说金文明只花了3个月时间将该书一蹴而就,如此短的时间他怎么来得及将诸多文史知识一一考证?当代作家几许,金文明又为何偏偏“专研”余秋雨的作品?记者采访了现居上海的金文明。

爱之深关之切

金文明说,上世纪90年代初,第一次接触到余秋雨的散文就深深喜欢上了,他认为余秋雨视野独特,文笔优美,非常合从事了几十年古代文学历史研究的自己的口味,于是只要是余秋雨的文章,他全都找来细细研读,当成美文欣赏品味,直到有一天,金文明发现了一个“不妥之处”——余秋雨在《山居笔记》中《十万进士》一文中写到“大量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生最重要的现实遭遇和实践行为便是争取科举、致仕……”,有着深厚古文学功底的金文明记得“致仕”一词是“告老还乡”的意思,用在这句话里显然是意思反了,为了保险起见,金文明立刻查阅了《辞海》,证实了自己的发现。从此以后,金文明脑子里就多了一根筋,读起余秋雨的文章来也就更加仔细了。凡事就怕较真,金文明这一较真,就陆陆续续“咬”出了余秋雨的不少文史差错,每发现一个,金文明就用小卡片记录在案。身为《咬文嚼字》月刊的编辑,金文明几次将自己的发现刊发在《咬文嚼字》上,并将刊物寄给余秋雨,可惜没有得到余秋雨本人的任何反馈,只收到其助手金克林的来信,告知《咬文嚼字》编辑部“以后不要再给余秋雨先生寄这本刊物了”。余秋雨这种和其他被“咬”作家截然不同的态度,使金文明意识到,自己的考辨是不受欢迎的。

金文明的“咬文嚼字”没有引起余秋雨的重视,却在读者中得到了反响,1998年末,一位名叫徐如顾的读者给《咬文嚼字》写了封信,语气极其委婉地提出《秋雨散文》中《西湖梦》第三部分有几处与史实不符的小疏忽,编辑部随即将这封信转给了余秋雨,一段时间后,余秋雨的回信《答徐如顾先生》(见《咬文嚼字》1999年2月号)从墨尔本飞来,除了在纸上为自己的散文辩解之外,还写有如下一段:“我认为,年轻人热爱文史知识不错,但是大量非专业的年轻人没必要过度地沉溺在浩如烟海又真伪难辨的古代文史细节间。因为这样做既是个人的不幸,也是中国文化的不幸。”余秋雨此番观点无疑激怒了金文明,这位对古代文学怀有深厚感情的老先生,怎么也想不通,余秋雨作为一名大家,为何要如此打击一个年轻人的积极性和信心,为什么就不能宽容和谦逊一些呢?

而紧接着发生的一件事情,不仅再次激起了金文明的怒火,甚至惹恼了文化圈子里一大批人,因为余秋雨的《霜冷长河》未上市就遭遇盗版,书名为《霜天话语》,令余秋雨非常生气,公开发表了《余秋雨教授敬告全国读者书》,在这篇檄文中他写道:“一个人在大街上遇到抢劫,正要奋力追抓盗贼,突然横向里冲出来两个蒙面人,拦住被盗者说有重要的历史问题需要盘问。”

这样的措辞在金文明看来,无异于将写批评文章的作者形容成了妨碍他打击盗版的绊脚石,犯了众怒,此事一时间成为文化圈的一件无人不晓的大事。金文明自然接受不了这样不恰当的比喻,虽然时至今日他说到此事时仍然忍不住拔高声调,但是当时的金文明的确还没有立下出书的决心。

对年轻人的爱护之情才是金文明出书“咬”余秋雨的最大动力。金文明并不想针对余秋雨本人,因此记录差错的小卡片一放就是五六年,也就是仅仅当自己的资料存着,但是一次朋友间的闲谈让金文明觉得,出书一举事不宜迟。

朋友告诉金文明,上海出过一本《余秋雨散文赏析》,其中选了《文化苦旅·道士塔》一文,该书在注解中将原文的甘肃学台“叶炽昌”改正为“叶昌炽”,但并未标明这是余秋雨的差错,一个中学语文老师买了此书给学生上课,当说到“叶昌炽”时,有学生拿着《文化苦旅》对老师加以“驳正”,老师只好尴尬地回答:“当然以余先生的原作为准。”这样一来,原本被纠正的错误再次走入了错误轨道。这让金文明好不心焦,他实在担心,很多文史知识会这样被以讹传讹。在朋友的鼓励下,他终于下决心将自己的小卡片公诸于众。

金文明特意将2003年1月新版的《文化苦旅》和2003年3月新版的《山居笔记》等全都买回家来,将一些曾经提请余秋雨注意的差错仔细比对,当时他想,只要余秋雨改正了,这本书也就没必要出了。结果令金文明非常失望,所有的错误依然故我。金文明不再迟疑,重新梳理自己五六年积累的小卡片,只花了3个月时间,就完成了《石破天惊逗秋雨》的书稿。因此,金文明笑称,这本书实在是被“逼”出来的。

不完全差错考辨

“舜逐三苗于三危”这句话是否出在《山海经》里?

考辨:各种版本的《山海经》都没有这句话。

吕洞宾是道家的始祖吗?

考辨:不是。“道家”是哲学概念,创始人是老子。余秋雨把他跟道教混淆起来了。道教创始人是汉代的张道陵。吕洞宾是唐代的道士,怎么轮得到他呢?

“洛西”能不能翻译成“洛水之西”?考辨:不能。洛水为东西流向的河水。只有洛北、洛南之称。就像上海的黄浦江自南向北而流,故有浦东、浦西之称,而没有浦南、浦北的说法。“洛西”指洛阳之西。

开凿莫高窟第一窟的前秦和尚的名字是“乐樽”还是“乐”?

考辨:古往今来的和尚哪有以“酒樽”为法名的。古代的文献和现代所有的权威工具书都作“乐”。

柳侯祠中的《荔子碑》是不是柳宗元手书的?考辨:不是。此碑为北宋苏轼所书。北宋隐士林和靖有没有妻子和小孩?考辨:历史早有定论:林和靖“不娶,无子”。史称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余秋雨想推翻这个定论,但毫无根据。

歌颂王安石变法的《巷议》十篇是不是李师中写的?

考辨:不是。应为吴孝宗所作。余秋雨“吴冠李戴”了。

苏东坡最后一个官职是“舒州团练副使”吗?

考辨:苏轼最后一个官职是“朝奉郎”,不是“舒州团练副使”。

“年来四十发苍苍,始欲求方救憔悴”两名诗的作者是苏轼还是苏辙?

考辨:这两句诗为苏辙所作,余秋雨先生把它拉到苏轼头上去了。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在岳阳楼上写的吗?考辨:不是。当时范仲淹正在邓州任知州,不可能到岳阳来登楼作文。写作地点应在邓州。

朱权编过《神秘曲谱》吗?

考辨:朱权编撰的是《神奇秘谱》,不是余秋雨说的《神秘曲谱》。

托名“王敬轩”反对白话文的是刘半农吗?

考辨:不是。应是钱玄同。

附2:
秋雨“乐”了,大家笑了

金文明

在5月2日中央电视台热播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作为综合素质评委的余秋雨先生,在点评时引了一句古语“仁者乐山”,他把“乐”字念成了lè。据说有上万观众打电话提出批评:这个“乐”字应当读yào,念成lè是错误的。余秋雨则通过媒体作了辩解,他说:

古代的读音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千多年前孔老先生的确提出的是“乐(yào)山乐(yào)水”,但二千多年过去,我们到底是拘泥于传统的文言,还是用现在的通用语言来读解?

“仁者乐山”的“乐”古音读yào,但我用现代语音读lè也没有错。

这种辩解自在我意料之中。余先生是不会转弯的,任何批评也是多余的。本是小事一桩,作点说明即可,但余先生偏要一“乐”到底,偷着“乐”也好,明着“乐”也罢,让余先生自得其“乐”吧。这里,我只能纯粹从语言的角度谈谈“仁者乐山”的“乐”究竟该怎么读。

大家知道,无论是古代或现代,“乐”字都有两种常见的用法:一是用作名词,义为“音乐”,读yuè;一是用作形容词,义为“快乐”,读lè。但“仁者乐山”的“乐”却有所不同。这句话见于《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意思是说:智慧的人爱好水,仁德的人爱好山。两个“乐”字都是带宾语的动词,义为“喜好,爱好”。为了将这个“乐”字同前面两个常用的“乐”区别开来,大约从北宋开始,官修的韵书《广韵》就专门为它定了个“五教切”的读音,折合成今音就读yào。到了南宋时代,儒学大师朱熹又把这个规范读音写进了《论语集注》。由于朱熹在阐释儒家经典方面的权威地位,他的注音便广泛通行于全国,经过约定俗成,一直传承了下来。

关于《论语》里“仁者乐山”的“乐”字,其读音、意义和用法有没有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而发生很大的变化呢?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既有变,也有不变。所谓“变”,就是“五四”以后白话取代了文言,表示“喜好、爱好”的“乐”字,便不再作为活的语言因素通用于社会了。它只能以一个古义词的身份留存在历史的文献中。《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收录“喜好、爱好”和yào这个义项和音项,原因就在于此。所谓“不变”,就是说:如果你在阅读《论语》时遇到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两句话,需要对人们讲解或诵读,那么这个“乐”字就只能仍然解释为“喜好、爱好”,它的读音也只能仍然读作yào。这里没有什么古义、古音向今义、今音的转变,而是古今一贯,不得随意乱解乱读。如果有谁不知道这个传统的读音,而稀里糊涂地把“乐山乐水”的“乐”念成“快乐”的“乐”(lè),那就只能由于自己的无知而贻笑大方了。

历代比较权威的韵书、字典和词典对于“乐”字“喜好、爱好”这个古义的读音是怎么记载的呢?从元代黄公绍、熊忠的《古今韵会举要》,明代梅膺祚的《字汇》,清代官修的《康熙字典》和《音韵阐微》,民国年间的《国音字典》(1919年)、《中华新韵》(1941年)和《国语辞典》(1947年),一直到解放后修订的《辞源》(1979年)、《辞海》(1979年)和新编的《汉语大字典》(1987年)、《汉语大词典》(1989年)以及《现代汉语大词典》(2000年),可以说一无例外,都为“乐”字这一古代特有的动词义“喜好、爱好”专立了读yào的音项,而且没有哪一家说过yào也可以读作lè。由此可见,对于“仁者乐山”的“乐”,当代学术界的意见都是一致的,早已成为定论。余秋雨在没有任何根据的情况下,强不知以为知,硬说自己读lè并没有错,显然是无稽之谈。当然,我也不认为这是什么了不起的差错。余秋雨不是专攻语言的,读错一两个字,本在情理之中。问题是分明错了,却还要乌龟垫床脚——硬撑,还要编出一套理论来唬人,则让我觉得有点可怜。秋雨先生活得真累。

(原载于2006年第8期《咬文嚼字》月刊“语林漫步”)

附3:
金文明vs余秋雨

沪上资深编辑金文明与当红散文大家余秋雨之间的论战似乎在一夜之间戛然而止,余秋雨以不屑于再谈此类话题的姿态,使这场刚刚开始的论战成为一场没有对手的城下叫喊。

争论的缘起十分简单,曾参与《辞海》编纂,担任过《汉语大词典》编委,做过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总编辑,退休后又被聘为复旦大学出版社特约编审的金文明,从一个余秋雨散文爱好者的角度,发现了余秋雨散文中很多文史差错。写成多篇文章在《咬文嚼字》上发表,希望余秋雨能够在以后的版本中改正。但是,金文明后来发现,余秋雨对批评的态度是公开拒绝,而这些错误并非一般的细节问题,有的是余秋雨整篇文章的立论基础,因此他将近几年来阅读余秋雨散文记录下来的文史差错进行了整理,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辨,写成了《石破天惊逗秋雨》一书。在这本书中,他指出了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和《霜冷长河》三本散文集中126处差错,7个有待商榷之处,每一处指正都有史料佐证,这本22万字的书共引用了170种古籍,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考证。

但是,余秋雨不以为然,他认为金文明太夸张了。在余秋雨眼里,金文明所谓的大量错误,有的是他不理解死文字与活文字的关系;有的是他不清楚学术文化界的现状,把历史学家新的研究成果当作了“错误”;有的是金文明读书太少,把自己没有接触到的材料说成是毫无根据;余秋雨认为,像金文明这样的“咬嚼派”纠缠真伪难辨的文史细节,对大一点的文化学术课题一片茫然,心中没有大文化,对年轻人创造性思维损害太大。

本来这些话题也还属于正常的学术争辨,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文章的末尾,余秋雨话锋一转,借沪上已故著名出版家、杂文家罗竹风之口对金文明进行了含沙射影的攻击。

被余秋雨称为“我的朋友”、上海文化出版社总编,《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对这种含沙射影的做法十分不屑。认为偏离了学术探讨,是一种旁门左道,很不可取。郝铭鉴认为金文明对余秋雨的批评是有根据的,有震撼力的,金文明的文史功底远在余秋雨之上,由于工作经历以及本身的刻苦努力,金文明是个稀有人才。当年筹办《咬文嚼字》是罗竹风同意请金文明做编委,并多次对郝铭鉴说金文明很有学问。余秋雨的反驳文章郝铭鉴连看了三遍,他认为文章本身很失分,余秋雨对自己的差错完全不认账,他的反驳气势汹汹,强词夺理,玩弄论战技巧,缺少文化人应有的虚怀若谷的气度。郝铭鉴说,余秋雨过去对《咬文嚼字》一直说好话,但2000年选咬12位作家后,那么多作家被咬,态度都很好,惟有余秋雨没有表态。在这篇反驳文章中,更是流露出了对咬嚼派的一种情绪。郝铭鉴说任何文化的消费过程都是一个咬嚼的过程,咬嚼是文化生态链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咬嚼,文化也就不可能健康地发展。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艺评论家郜元宝在谈到金、余之争时说:涉及历史的文学写作都应该以尊重历史为前提,这似乎用不着多说。但有的作者并不服气,他们自认为有比历史更真实更重要的思想要表达,而表达这样的思想,是可以牺牲历史甚至捏造历史的。他们忘记了,他们那些重要思想为什么非得和历史绑在一起不可呢?华东师大中文系、副教授、语文教育专家赵志伟说:我觉得余秋雨的“咬嚼派无补文化”的判断下得太武断,有失分寸。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文化,咬文嚼字即其一也。你可以写你的大散文,别人也可以搞他的“小标点”。术业有专攻。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但没有听说过桐城派作家批评乾嘉学派是没有大文化观的。

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李伟国是金文明文章中提到的一个人物。他从金文明那拿到《石破天惊逗秋雨》一书后认真研读了全书。他说金文明指出了100多处的“文史差错”,都是有根有据,文章写得洋洋洒洒、曲折有致。书中指出的许多问题,比如“洛西”不等于“洛水之西”,“华阳亭”不能漏了一个“亭”字,《巷议》的作者是吴孝宗而不是李师中,吕洞宾是唐朝著名道士,不是道家始祖,化名“王敬轩”的是钱玄同而不是刘半农,《荔子碑》不是柳宗元的手迹,等等,都是提得对的。不过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比较简单,比如将李师中写成吴孝宗,显然是因为在宋魏泰的《东轩笔录》中有一条记李师中和吴孝宗两个人阿谀王安石的事,余先生将吴的事记在李身上了。李伟国说,像这样的问题,如果不作太多的“考辨”,对方也不会“申辩”。

但李伟国认为余秋雨的散文毕竟不同于文史学术论文,在某些问题上,似乎可以探讨、补充,而不足深罪。比如关于林和靖究竟有没有妻儿的问题,既然前人有两种说法,余秋雨先生在作品中使用了一种说法,尽管这种说法不是主流,将来在学术界甚至可能被彻底否定,现在余先生使用它,也不能说是大错。又比如说关于嵇康《广陵散》的传承问题,余秋雨先生采用的是一种比较通常的说法,这种说法富有传奇色彩,自然经不起古今学者的学术推敲(在学术史上这样的例子不少),但作为文人的余先生借助这段故事来传达自己的感受,似无可厚非。范仲淹写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却没有到过岳阳楼,很多人都是这么说的,从余秋雨先生的文章来看,他实在没有欲为此事做学术翻案文章的意思,而相反,说范仲淹没有到过岳阳楼,也没有铁证。

还有如叶昌炽误作“叶炽昌”之类,则是明显的编校差错。李伟国说,金文明的这本新作既然是对别人所出的差错的考辨,肯定会特别注意自己不要发生差错,但差错毕竟是难免的,除了金先生自己已经发现的“知识盲点”“任匡卫理斯”以外,李伟国也看到了几处编校的疏忽,如有上引号没有下引号以及排字形近而误之类。

李伟国认为,余秋雨和金文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人士和社会角色。金先生是一个十分专业的辞书编辑和编者,还出版过古籍整理著作,在他看来,对词语和文史资料的运用,来不得半点的马虎,而且他又有一种超乎常人的倔劲,于是就有了“石破天惊”的“逗”和“咬”。余先生则是一位带有学者色彩的文学家,他的散文富含思想,优美大气,拥有数百万读者,享有较高声誉,他赞同一位先哲的说法,在艺术中只有美丑而没有对错,余秋雨并不想歪曲事实甚至篡改历史,但当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文思如泉涌的时候,他也会忽略一些他认为并不重要的细节乃至发生差错。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这样两种大相径庭的理念,现在发生了碰撞,这种碰撞对于读书界来说,应该是一件好事,人们可以参与讨论,从中获益。不过讨论要有良好的气氛,金先生和余先生素昧平生,但好像已经有了过节,从金先生的书和见诸报端的各种谈话来看,其间有不少话也是多余的。

据了解,金文明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书最近已被台湾一家出版社买去了中文繁体字版权,金文明为这本繁体字本除增加了几篇文章外,将原先4000多字的序改换成一万多字。金文明对余秋雨回答的回答一文(一万多字)也被转至台湾。这场争论是否会转移战场,不得而知,但广大文史爱好者以及爱好文史知识的年轻人,希望的是无论是学术大师还是散文大师,在为青少年普及文史知识的之前,首先为年轻人树立好的学术品质和学术风范。(余传诗)

阅读全文

与吕梁市吴润金个人简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晋升考核自我评价 浏览:480
职场新人自我介绍日语 浏览:700
职携求职公寓 浏览:354
醉驾人找工作 浏览:973
百度厦门六中艺术特长报名表 浏览:868
劲霸经编面试 浏览:364
小孩综合素质自我评价 浏览:470
玉环学校洗碗招聘信息 浏览:15
教师教育自我评价 浏览:192
2014合肥168中学特长生音乐录取名单 浏览:478
应届生面试自我介绍范文3分钟 浏览:800
丹阳人才招聘网 浏览:72
生物学科特长怎么写 浏览:250
昌硕面试后多久通知 浏览:925
陕西省铁饼特长生 浏览:751
硕展科技有限公司招聘 浏览:346
2019年南阳卷烟厂招聘信息 浏览:461
时尚招聘信息 浏览:341
安吉洁美电子招聘信息 浏览:106
个人简历问候语 浏览: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