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提高机关文字工作能力
一是学,跟老同志学,好同志学;跟书本学。
二是练,主动练,多写。
三是改专,文章是改出来 的,属在写出来后多参照范本修改;
四是听,机关中多接受领导和同事们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五是读,多读别人写出的好文章和多读与工作有关的大量资料尽快成为机关内行人。
六是问,不耻下问,有疑问多问同事领导。
七是跟,找一个类似师傅的人跟他打下手。
八是苦,多干尽量让自己接触多方面活计,让自己成为多面手。
Ⅱ 政府文字综合的公务员是做什么的
文字综合类公务员指的就是办公室科员,做的工作类似文员,跟材料回、文件打交道,这个并答没有具体的要求,也比完全招考文秘专业,反正从事的就是类似文员的工作,帮正副主任写写报告,整理材料,办公室日常事务处理,解决各种烦琐事情。
(2)从事机关文字工作经验扩展阅读:
公务员,全称为国家公务员,是各国负责统筹管理经济社会秩序和国家公共资源,维护国家法律规定贯彻执行的公职人员。在中国,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
公务员职位按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国务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对于其职位特殊性,需单独管理的,可增设其他职位类别。
Ⅲ 怎样才能做好机关事业单位的文字工作
多看、多问、多思。多看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吃透精神。平时注意多问多收集本单位方方面面的信息。最后按照文件精神结合本单位实际突出典型,不过,该写的就写,不该揭短的千万别写,小心吃不了兜着走
Ⅳ 公务员在机关公文写作方面的体会
如何在新的岗位再创辉煌,是我必须认真面对的现实问题。我及时调整心态,找准位置,从零开始,很快打开了工作局面。近两年来,本人先后独立或参与起草公文材料100多份,其中有的材料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有10多篇工作研讨文章被有关刊物采用。回想自己从事公文写作的经历,感慨颇多:既有挑灯夜战的辛劳,也有工作受到肯定的快乐;既有文章被采用的成就感,也有材料推倒重来的苦恼;既有质量上乘的佳作,也有质量欠佳的次品。在此,笔者愿与公文初学者一道探讨如何尽快“上路”的问题,如果能对大家有所裨益的话,那将是我莫大的欣慰。
一、积攒“下锅米”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把它借用到公文写作中,“巧妇”即公文起草者,“米”就是平日积累的有用资料。起草公文材料时的文思泉涌,源于平时的学习与积累。谁学习得多、积累得好,谁起草公文材料就省时省力。公文写作不是“有感而发、为己立言”,而是“奉命作文,代人立言”,所谓“公文姓公,言不由衷,一声令下,笔快如风”,也就是说,不管你想写不想写,有感没有感,都得按时拿出来。如果平时没有积累,遇有紧急任务恐怕难以胜任,甚至会误事。因此,作为机关文字工作者,平时应特别注意有关资料的积累。
首先是素材的积累。这里所说的素材特指公文起草中可能会用到的资料。积累公文写作素材,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与思考,时刻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关注本地区、本单位的中心工作,关注领导人的重要活动,关注人民群众的心声,等等,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和所感及时记载下来,形成文字素材,或将有关书籍、报纸、杂志上的有用资料裁剪下来,并分门别类地粘贴在专门的本子上。久而久之,聚腋成裘,这些就装满了你素材的仓库,起草公文时就不愁没有“下锅米”了。
其次是思想的积累。所谓思想,是指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就公文材料来说,思想往往是公文的主旨、灵魂。每个有志于搞好机关文字工作的同志,要通过阅读文件、参加会议、参观考察、下基层调研等多种渠道,及时捕捉闪现思想火花的新思路、新观念、新见解,并用专门的本子或卡片把它记载下来,形成自己的公文写作思想库。比如,在起草某个领导人讲话稿时,就可以从中找出领导人平时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意见等,甚至可以把它作为这个讲话的观点或一个标题。
再次是论述的积累。在公文材料起草过程中,有时要对某些问题进行论述,现编现写,费时费力,有时还论述不完整、不到位。如果平时有这方面的积累,一旦要论述某个问题时,就会很方便。比如,要论述那些“年年岁岁花相似”反复讲的有关抓落实、提高机关效能、加强作风建设、工作创新等话题,如果参照有关论述资料,并结合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实践,恰到好处地加以改造,就可以收到“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效果。
此外,还有语言的积累。文字工作者必须重视语言积累,在大量的阅读中多积累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生动鲜活的群众语言等,如能在公文起草中恰当引用,就会使我们的公文材料增色不少。
二、学做“模仿秀”
模仿本义是指有意或无意仿效他人的言行,使自己的言行与对方相似。把模仿用在公文写作中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当代著名作家茅盾认为:“模仿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学习绘画要求临摹,学习书法要求临帖,同样地,初学公文写作也离不开仿写。当年本人学习公文写作,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可谓公文写作“模仿秀”。那时,我在海军某部当排长,因在报刊上发表了几篇“豆腐块”文章,便被上级机关破格调去了。一天,政治部主任对我说:“从一定意义上讲,机关工作就是搞文字工作,无论上情下达,下情上报,交流情况,推广经验,都离不开公文。做机关工作必须过文字关,过不了关,就请离开机关。”我当然希望留在大机关工作,也很想干一番事业。如何尽快提高公文写作水平,就成了我当时的头等大事。许多“老机关”也告诉我,他们学习公文写作也是从仿写开始的。于是,我便当起了“模仿秀”。
先是对句子的仿写,在公文写作过程中,参考优秀公文的某个句式或句子进行模仿、改写。然后进行“片断”
模仿,即对一些公文范文中的某一段或几段进行仿写。最后,便是对全文的模仿,包括对立意构思、谋篇布局、段落结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句式表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仿写,并在一次次的仿写过程中认真揣摩、领悟,不断熟悉掌握公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巧。记得自己起草的第一篇公文是××政治部《关于表彰××年度先进团组织和优秀团干部的通报》,基本上是按照以往通报范文仿写下来的,没有原文照抄,而是结合当年工作特点用全新的语言表述,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就是起草难度较大的领导人讲话稿,也是可以模仿的。一般说,领导人讲话稿往往在开始部分讲意义、谈认识,统一思想,讲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什么的。在中间部分,根据上级指示要求和该项工作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条意见,这往往要涉及到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工作指标、完成时限、责任主体、方法步骤等内容。在最后部分,要总括全文要旨,或提出要求,或号召鼓劲,或提出保障性措施等。这样,在具体起草时,可以多找一些类似问题的领导讲话稿学习参考,以便开启思路,触类旁通。不过要注意,作为公文初学者,学习借鉴范文进行仿写或改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允许的。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每次动笔都*模仿,不仿就不会写,那就成问题了。这好比小孩学步,开始时可以借助学步车走路,但长大后必须独立行走。
三、勤练“手中笔”
鲁迅在谈自己的写作体会时曾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一些公文写作“高手”,也坦言其过硬的功夫来自于坚持不懈地练笔。唯有坚持勤练笔,才能做到厚积薄发,倚马可待。
“常看胸中有本,常写笔下生花”。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练笔呢?这就要求公文初学者首先要“从读悟写”,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认真阅读政治理论书籍和公文写作及其它方面的书籍,不断扩大知识面,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文化素养,并深刻领悟、细心体会公文或其它文章的写作技巧,真正把练笔建立在理解、吸收和积累基础上。其次要“常练常写”,如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一种观点、一件事情、一个景物、一个场面等,或记叙、或说明、或议论或抒情。如果工作确实忙,也要记下当天的流水账或抄几句名言警句、精彩段子,关键是要坚持不懈地练笔。与此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练写机关常用公文,比如,党政机关的20多种公文,可以试着都写一写,写成后对照业务书籍看像不像,并请人评判看写得好不好。再次要“主动求写”,平时要做好公文写作的准备,一有任务即能“出击”,一旦承担下来,就要全身心投入,竭尽全力,用自己的最高水平写出合格的公文来。闲时,要尽可能地争取练写机会,积极参与公文材料的写作,不要怕苦怕累,不要“见了材料就躲”。这样坚持练笔,才能使自己逐步成为写作的能手和高手。
四、写好“豆腐块”
有的同志对写“豆腐块”文章不屑一顾,甚至存在偏见,认为反映不出水平,只有写出“长文章”才有分量,见功力。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高品位的“豆腐块”、千字文,往往是数千言甚至上万言的凝练,能写短文章,不但是作者深厚文字功底和严谨学风的体现,也是一个人的治学态度和做人态度的体现。当前,许多专家、学者强烈呼吁学术界端正文风,不仅要多写普通人看得懂的“小文章”,更要写好“小文章”。做学问的最高境界是深入浅出。邓小平同志的文章和讲话看似大白话,但实则充满哲理,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这是一种境界。古今中外,不少流传千古的名篇,篇幅都不长,有的甚至是“豆腐块”。因此,千万别小看了“豆腐块”,真正要写好它,也是很不容易的。
刚从事公文写作的同志,最好先写一些简短的公文或其它小文章,比如,起草有关通知、请示、批复等难度不大的公文。一般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基本能掌握其写作要领。接下来,开始写一些难度稍大些的信息、情况反映、会议纪要、计划、事迹材料等,并经过两三年的磨练摔打,打下较好的公文写作基础。在有了一定基础并站稳了脚跟后,便可以写工作报告、总结、意见、决定、领导人讲话、典型经验等难度较大的公文材料了。总之,公文写作遵循“由小到大、从简到繁、由少到多、由粗到细”的规律,这是每个从事文字工作的同志都必须经历的写作过程。我的处女作就是一篇“豆腐块”,不到500字,刊登在当年的《函授通讯》上!正是因为有了它,才有了我后来一篇篇文章见诸报刊,才支撑着我乐于从事机关文字工作。
五、蛋里“挑骨头”
一般理解,“鸡蛋里挑骨头”与“吹毛求疵”是同义语,比喻条件过于苛刻,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如果用这种态度对待他人是不可取的,但用来对待自己的作品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古人云:“文章不能一做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大凡文章大家对自己的作品无不是改了又改,才拿出来发表的。公文作品不是哪个人的成果,往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写成后免不了要反复修改,“一遍成”的公文材料是极少见的。修改既可以弥补一次思维的不足,又可以使公文材料逐步接近完善,使我们的写作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公文是“三分写、七分改”。
这里,关键是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自己要认真、反复地修改。既要看题目是否精当、凝炼生动,与材料吻合,又要看谋篇布局有没有问题,结构是否合理,次序是否顺畅;既要看事实是否确凿,有关数字、人名、职务、单位、地名等是否有误,又要看结论是否准确,文中提法是否违背上级有关精神,是否与现行的法律、政策、规定相抵触;既要看内容是否完整,有没有缺项和自相矛盾的地,又要看语言表述是否得体,各个句子衔接得是否自然,有没有语法、逻辑、修辞等方面的错误等,不厌其烦,反复修改,直到发挥出了最高水平、自己改不动为止。
另一方面,是请内行人挑毛病,帮助修改。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自己写的东西,不容易看出毛病,只有让别人看看,才能知道哪些地方好与不好。有的同志对自己写的公文材料,不敢拿出来,不想让人改,或固执己见,或怕人笑话,或怕人挑刺。须知,公文材料拿出来讨论,几乎没有不遇到“横挑鼻子竖挑眼”的时候,越是初学者,这种情况越多。公文材料中那些不太成熟、不太高明甚至有毛病的地方,经别人留情或不留情的指点,就会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和财富,也有益于提高公文材料的质量。因此,对别人挑刺,哪怕是“鸡蛋里挑骨头”,我们也应该感到高兴,表示感谢!这里,关键是要放得下架子,谦虚一点,耳根软一点,切不可自以为是。此外,对“高手”修改后的底稿,千万不要扔掉或束之高阁,要仔细揣摸、领悟其中的道理。
笔者在机关“爬格子”已近五载,个中辛苦自不待言。回想历历往事,感慨颇多:既有文章被采用的成就感,也有另起炉灶的苦恼;既有挑灯夜战的辛苦,也有得到领导首肯的快乐。笔者认为,公文写作是秘书的看家本领和第一要务,文秘人员要提高以文辅政水平,为领导当好参谋助手,必须做到熟读、精思、勤练、多改。
一、熟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轼认为读书须在熟读、深思上下苦功:“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博览群书,博古通今,博闻强记,最终达到博学多才。一个人文章写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书的多与寡。笔者自参加工作以来,从不打牌、唱歌、跳舞,利用办公室报刊齐、资料全、视野广、渠道宽的优势,不断丰富自己的“资料库”,充实自己的“图书馆”,在积累中扩充内涵,增强底蕴。我坚持每天晚上读3个小时的书籍或报刊。平时,我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报刊重要言论,加强理论修养,提高政策水平;学习优秀作品,有意识地选读一些范文,阅读上级的重要文件、领导讲话稿及内部资料,了解公文的基本格式、构成要素、语言特点、版式字体等基本知识;了解本地本部门工作,学习本职业务知识,汲取营养;多学哲学,运用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思考问题。
二、精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精思是学习之要。提高能力,光读书不行,读死书、死读书更不行,必须学会思考。马克思曾说:“思考是无上的乐事。”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行动之先,以深思为佳。”英国作家波尔克指出:“读书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因此,秘书人员必须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学思并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做到“闲时多谋、忙时善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识、见识、胆识,都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也只有付诸实践才能彰显其价值,转化为财富。要善于把握领导决策的需求,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未雨绸缪。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多到“深水区”去“补氧”,多到工作一线去“充血”。在工作中,深入实际,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先进性教育活动、推进新型工业化等课题开展调查研究,收集、整理先进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思路,着力拓宽调研领域,形成自己的公文写作思想库,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三、勤练:常看胸中有本,常写笔下生花
钢枪越打越响,笔头越写越畅。写作说到底是一种技能,而技能的提高就是要反复练习。唐代大诗人贾岛曾经说过:“一日不做诗,心源如废井。”鲁迅先生谈自己的写作体会时曾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惟有勤于笔耕,才能做到厚积薄发。为培养写作兴趣,我先从“豆腐块”写起,到后来,我起草万余字的工作报告也觉得比较轻松,品尝到那种灵感被挖掘的快乐,如肩头卸下千斤重担,如马拉松赛跑抵达终点,如鲁宾逊离开荒岛,不亦快哉!我始终树立“多干事才能快提高,干大事才有大作为”的思想,珍惜每一次写作机会,主动揽活干,在写作中锻炼笔力。精品佳作巧中求。在写作时,我精心确定写作思路,准确领会领导意图,仔细酝酿打好腹稿,详细拟订写作提纲,力求做到文由心生、笔随意至。为党立言,责任在肩。工作中,我从不“见了材料就躲”,而是尽可能地争取练写机会,积极参与公文写作,勤练“手中笔”。领导们经常交任务、压担子,有时万字文稿,催要火急,经常要“开夜车”,日久便达到熟能生巧、运用自如的境界。我先后在乡镇、县检察院、县政府办、县委组织部、市委办等单位从事文字工作,独立起草或参与起草公文材料300多份,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新闻稿件和理论文章400多篇,多篇调研文章在省里获奖。
四、多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文章不厌千回改。公文是“三分写,七分改”。修改的过程,就是检验和综合运用写作知识与技巧的过程。写公文虽不像作诗那样讲究韵味,然亦须字斟句酌。我在最初从事公文写作时,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如同“赶鸭子上架”,拿出的稿子,自己看着也不满意,又改不到位,导致负责把关的领导花费很多精力去修改。面对一些修改难度大的文稿,我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只能“横眉冷对草稿纸,俯首光啃钢笔帽”。随着时间的推移,写作的实践经验逐渐丰富,文稿送到领导那里“成活率”也越来越高。唐代诗人杜牧有句名言:“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兵卫。”就是说大凡写文章应以立意为主,以气势为辅,以辞彩语句章法为技巧。这对我们很有启迪意义。我在公文修改过程中,主要是围绕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一是检查立意是否深刻;二是检查内容是否全面深刻;三是检查结构是否清晰合理;四是检查语言是否平实庄重;五是检查详略是否得当;六是检查论述是否精辟。同时,我虚心向机关“大手笔”请教,得到高手指点与斧正,寥寥数语,茅塞顿开,稍作修改,大为增色。经过一番摸爬滚打,千锤百炼,自己的公文写作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明显提升。
Ⅳ 公务员考试如何阐述自己有三年以上文字综合工作经验
有没有文字经验是要靠你的岗位来证明,比如你在政府办公厅工作,岗位是综合某处,主要版职责权是服务某领导,领导分管某某局,某某局,处室职责是协调和领导文字工作,处内有几人,分别负责某块的文字。或者可以用你的成果来证明,比如起草过什么,发表过什么。
Ⅵ 在机关大多副处长从事文字起草工作,如何提升文字工作水平和能力
说起来也是老生常谈,提升文字工作水平不外乎四个方面:一是要掌握情况。不了解情况,回是很多新人的答文字材料空、虚和跑题的根本原因。不了解情况,再好的文字技巧也写不出高质量的材料。二是要多看材料。多看看别人写的,多看看领导讲的,多看看上级发的和下级报的,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嘛,看得多了绝对有利于提升写作水平。三是要多写多练。熟能生巧是硬道理,只有经过大量练习,才能进入自由王国。四是要谦虚多学。不要怕问别人,要把请教他人看作不花钱的培训;别人改的材料,要认真看是怎么改的,为什么改,有什么好处。仔细分析,真是提升写作水平的重要渠道。
Ⅶ 从事机关文字工作跟从事乡镇工作哪个好
从事机关文职工作和从事乡镇工作,
我认为:还是从事机关文职工作好的。
这样是有发展的。
Ⅷ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机关文字工作者
文字水平是机关工作一个基本素质要求,也是衡量综合能力的一个标准。如果你常常要帮助领导起草文件或报告,
你就得把领导大脑中所思考的问题用文字表达出来,而且要表达得好, 表达得领导满意。所以,文字水平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要求。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体会,
谈几个这方面的问题。
一、文章要有鲜明性、准确性和生动性。 鲜明性是指观点要明确。我们写文章, 写简报, 或者写请示, 写汇报,
首先要求观点明确。如果你是向上级写一个请示, 或者写一个汇报, 你要分析清楚在你汇报的问题上, 上级关心的是什么, 你得紧紧地围绕他所关心的问题写,
而不能想当然。因此, 在“鲜明性” 问题上也需要煞费苦心, 细心推敲才能做好。
准确性, 是写文件的一大要素。不管你是写请示,写汇报, 写动态, 写简报, 还是写文章,
写报告, 情况要反映得准确, 观点要提炼得准确, 例子要恰如其务。总之, 就是要实享求是, 非常准确, 既不能夸大,
也不能缩小。这和写文学作品完全是两码事。文学作品可以夸张, 可以想象, 但写文件不行。所以写文件一般不用华丽的词藻,
而讲究文字的朴实。但这并不是说写文件可以不注重修辞。正好相反, 为了准确性, 你必须注意修辞, 注意用词的准确。所以写文件的人, 也得词汇丰富,在丰富的“
词汇库” 中, 搜寻出能最准确表达你的意思的词汇。要不然就往往词不达意。所谓词不达意者, 即失去了准确性。
生动性是写文章的更高要求了, 特别是写汇报, 写情况反映, 或写简报, 最好有点生动事例,
使报告有可读性。例子一定要非常恰当, 切忌牵强附会。不恰当的例子不仅不会给文章增色, 其效果甚至适得其反。有时为了说明问题, 也可以打个比方。 一个恰当的比喻,
往往胜过千言万语, 将你要表达的意思蕴含在不言之中, 令人回味无穷。因此, 一份好的总结, 好的汇报, 绝不只是枯燥无味的数字, 陈词滥调的“ 八股” ,
而应该是观点明确, 文字流畅, 语言生动, 文风朴实的好文章。这样的文章当然是有可读性的。毛主席说, 好文章能帮助消化, 那自然是百读不厌的。当然,
不好的文章就可能使人倒胃口。
二、 文章要有逻辑性。写文章是表达思维的, 思维就要讲究逻辑, 而不能是一团乱麻。起草文件, 尤其要注意条理清晰,
逻辑性强。一条一条地论述, 条条紧扣,最后自然就形成结论。所以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 这是很有讲究的, 要符合人的思维逻辑。
有了明确的目标, 你再看看自己手头有些什么素材, 把素材分分类, 同一类素材放在一个段落里,
说明一个问题。各段之间有什么关系? 谁是前因? 谁是后果?理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就可以把段落排排队, 到这时, 各段的先后次序就墓本上形成了,
你可以按此拟一个提纲。这个提纲是否可行? 你得再看看各个段落的意思与文章主题的关系, 谁者疏, 谁者密, 据此检查你的排序是否恰当。如果这些工作都做好了,
整个文章的逻辑性也就出来了, 便可以按提纲作文章了。
但是, 文章的逻辑性是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一般来说, 前后文字要有呼应。或者说, 前面设下伏笔,
后面画龙点睛。段与段之间要有衔接, 前一段的结尾要为后一段的开头做好准备, 作好铺垫;
而后一段的开头要能承上启下。这样整个文章就是一个有机整体了。这种联系的灵魂是什么? 就是文章的逻辑性。所以逻辑性并不是说在嘴上, 写在纸上的,
而是蕴含在文章内容之中的。
三 写文件要开门见山, 一开始就点出主题。这样说明你要汇报的事项, 或请示的问题是什么。开门见山,
这是写文件和写别的文章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写别的文章可以是直叙, 也可以是倒叙, 那要看你的需要和表现手法。写侦探小说绝不能把结论写在前面,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写文件一定要开门见山, 吹糠见米, 却不是每个参谋、秘书都懂得的, 在机关我们就常常遇到这种情况。当然, 开门见山也不能太生硬, 如果你能“
开”得巧, “ 开”得艺术, 那就更好了。
四 文字要精炼, 也有说要简炼的。 但简而不精也不行。毛主席说长而不精的文章是王大娘的裹脚,
又臭又长, 难道短而不精就好吗? 自然短而不精也不好。短而实在, 短而精彩的文章最受欢迎, 《论语》、《孙子兵法》等也只有几千字, 却流传千古。所以,
文件也好, 报告也罢, 首先是要尽量地短。各级领导都很忙, 没有功夫读长篇大论, 特别是长而不精的文章。因此, 只要我们一动笔, 就要注意文字的精炼,
可说可不说的话就别写, 众所周知的理就别讲。话不在多, 而在精。只要把意思讲清楚了, 宁肯少一个字, 而不要多一个字。一个字一个字地斟酌,
把可要可不要的字统统去掉。
要做到文字的精炼, 你还必须吃透自己要写的问题。所以动笔之前,
最好要进行一番调查和分析研究工作, 在我们这样的高层机关, 一个型号或一个技术问题, 往往会涉及到许多方面, 信息量一般是很大的。这就需要从大量的信息中,
理出头绪, 来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然后抓住核心问题进行阐述, 文章自然就精炼了。
五、 文字要通顺, 不能有病句, 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最容易出的毛病。什么是病句?
一个正确的、完整的句子, 应该有主、谓、宾或主、表、宾。我们讲话, 句子可以不完整, 能听明白就行。但写成文字, 特别是文件、报告等正式行文,
一般都是很严肃的, 句子都要很完整, 不然会引起歧义, 读者可以这样理解, 也可以那样理解。这对写文件来说, 是不允许的。
我这么说, 并不是说文章中每个句子都一定要有主、谓、宾。如果每个句子都是主、谓、宾堆砌起来,
整个文章就会显得很罗嗦。为了文字的精炼, 在行文时, 省掉句子中的某个成分是允许的。这当然也包括省略句子的附加成分, 如修饰词等。但这种省略一定要是合理的,
读者从上下文看, 是明明白白的, 不会产生误解, 不会产生歧义。这种省略不仅是允许的, 而且是必要的。不省略, 文章反而显得累赘。可不可以省,
判断的标准是灵活的。办法是文章写好以后, 自己多读几遍, 看看哪儿不通, 哪儿累赘, 哪儿缺什么, 或哪儿多什么。多改几遍, 总会越改越好,
越改越精。做到毛主席说的短而精, 而不是长而赘, 也不是短而不精。所以, 写一篇好文章要千锤百炼, 可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
六、文章措辞不要重复, 甚至连用字都尽可能不要重复。一个词或一个字接连重复用,
读起来显得累赘。在这种情况下, 你要设法换一个词或字, 但意思不能走样。在我们这个领域常常形容一个东西, 用“ 体积大, 重量重” 。这个“
重量重”并不属于文字不通的问题, 但读起来就有点绕口, 也很不雅。每遇这种情况, 往往令人头痛。你得设法避开两个“ 重” 字, 能不能用“ 庞大而又笨重” ?
这要看具体情况。我最近写文章, 说到一个化学反应器具有“ 体积小, 反应快、冷却快, 因而效率高等特点” 。这两个“快” 字也靠得太近, 显得重复。后来改成“
反应快, 冷却迅速” , 一个意思, 但读起了就顺口了。这样的文字表达其实很简单, 并没有刻意地修饰。但如果在整篇文章中, 这种小问题你都注意到了,
那么整个文章读起来就可以达到文字流畅的效果。所以写文章是件细致工作, 有人形容像“ 绣花” 一样, 不起眼的小问题都要注意, 不然就可能是败笔。
Ⅸ 公务员,从事文字工作,如何提高综合能力
比如说这个人平时的打字速度可以慢慢提升,如果他经常从事文字工作他也会慢慢爱上读书,所以我感觉文字工作没什么不好,还有很多很多综合能力等着自己开发,取决你个人有没有这个上进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