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特长生兴趣的培养有哪些方法
学校做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特长生培养的主阵地。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陈腐的人才观、学生观、教学观,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教师的思想。再加上不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单调的教育手段、相对狭窄的特长发展空间,以及来自社会和家庭方面对特长教育的偏见等,都构成特长生培养的障碍,制约和阻碍着特长生培养的顺利实施。另外在特长生培养实践过程中,由于对特长教育与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不同,还容易产生误解,使特长生培养步入误区。
一、特长培养中的障碍因素。
特长培养的障碍主要来自两大方面,一是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思想障碍,二是特长教育环境贫乏和教育内容的单一化。这是农村中小学特长生培养的两大障碍因素。
1智育第一分数至上的思想障碍。
在特长衔接培养实验之初,特长生培养遭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首先是学生家长,许多父母担心孩子在学校里搞特长会影响文化课学习,千方百计阻挠学生参加各种特长培养和训练活动,如拒绝物质支持,找亲朋好友甚至老师劝阻参加特长活动的学生"改邪归正"等。还有部分教师对特长教育也很不理解,对特长生培养持观望态度,既不主动参与,也不热心发动学生。某些初中教师在课外活动时间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学习,阻止学生参加特长培养活动的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行为的背后,反映出部分教师和学生家长存在着智育第一的思想,只要与学生文化知识学习没有直接关联的事情一律排斥,认为学生不把所有精力投入到书本知识中就是不务正业。可见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思想,"分数"作为人才的标准是中小学特长生培养的主要思想障碍。不排除这些思想障碍,特长教育就很难落实到学生中去,特长生培养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为克服思想阻力与偏见,放手特长培养,课题组把更新教育观念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首先,成立"特长教育办公室",统一协调有关工作,先后出台《关于培养优秀、特长、拔尖生的意见》、《中小学教师骨干系列管理办法》等文件,以求方向明确,统一认识;其次,把端正教育思想的工作落到实处,措施是把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作为教师的必学书目,人手一册,定期考试,不及格者定期补考;还出版内部刊物《高密师训》,提出不同时期的学习重点,提供学习资料及国内外进步教育思想,出版报纸《高密教育》,交流我市教育信息,推广各校先进经验;第三,确立了几处基础比较好的小学、初中、高中作为实验点校,点面结合,具体指导。让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新的教育理念:如"从一个角度看学生,可能只有1%的天才;从多个角度看学生,也许就有99%的天才","年幼并非无知,教育不是从零开始","成长无法代替,只有成功才能走向成功","面向全体要从关注身边每一个人开始","给予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学会选择,为他们提供锻造的机会和条件",等等。这些观点都成为我们特长生培养工作中的指导思想。
2贫乏的教育环境、单一的课程结构,造成了特长生发展的空间障碍。
特长生培养需要以多彩的教育环境和丰富的教育内容作为载体,许多农村中小学仅仅依靠国家统一规定的几本教材作为学习的内容,课外时间由班级或学校统一安排一套活动的落后单一教育格局是无法满足特长教育要求的。特长教育需要开放的教育环境,要有可供学生修养和发展特长所需要的各种条件,要有展示特长才能的舞台,有可供选择的教育内容。因此,丰富特长生发展的空间条件必须改革单一的课程结构,构建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大板块相结合的组合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可以选择的教育内容;合理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特长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特长;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让学生通过展示才能获得成功感和成就感。这些都是特长生培养的基础和条件保障。
此外,特长生培养指导教师缺乏,特长培养所需要的设施不全等,都是特长生培养的障碍因素,也需要引起重视予以克服。
二、特长培养中的误区。
在特长生培养的实践中,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特长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容易走入一些误区。
1以培养特长取代个性发展。
一些中小学将"发展特长"与"发展个性"混为一谈。认为"发展特长"抓得着,看得见,最容易显示素质教育成果;只要发展了特长,也就发展了个性。因此,在教育实践上,把特长培养提高到不适当的程度,以特长教育活动取代了个性培养。这一误区来自于概念的模糊。
"个性"不能与"特长"混为一谈。个性是表明个体在社会实践中所持态度和行为的综合特征。它是多层次的有机组织整体,包括社会的(理想、道德、世界观等)、心理的(认识、情绪、意志、兴趣、动机、气质等)和生理的(体魄、精力等)多方面内容。"特长"则是学生个性所显露的某些个别性,是学生个性心理诸要素由于发展不平衡所表现出的特殊的兴趣、爱好和才能。只有把"特长"置于"个性"这个整体中去认识,才能获得正确的理解,也才能有利于正确的教育实践。
当然,特长发展与个性发展在一定条件下是能够相互作用的。特长教育活动如果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可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有时也可以作为个性的一个参照,甚至是一个重要的参照。但是,特长不能与个性划等号。在很多情况下,一个人个性的主要表现并不在于其显露的才能,而在于其意识倾向和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有可能导致个性畸形发展。我国有个"聪明"的留美博士,叫卢刚,他的才能(特长),应当说是无可置疑的。但就是因为失去平衡的嫉妒心理作崇,枪杀了另一个我国优秀的留美博士生,接着又杀死了他的导师、主任和一名副校长,最后自杀。教训告诫我们,以发展特长代表个性培养显然是有害的。
2违背学生意愿。
特长教育应当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是,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选择,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某些学校由于认识上的错位和客观条件的局限,恰恰违背了这条原则,他们将拟定的一些特长项目,像新生编班那样分配给学生。让学生分进声乐组就学唱歌,分进书画组就学书法、绘画……他们也自有他们的理由:"人的才能都是练出来的,'马得骑,人得逼',只要逼着练,写字差的(分到书法组)可以练好;手拙笨的(分到小制作组)可以变巧……"这是典型的"教育选择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选择教育",其要害是违背了个性发展的规律。青少年如果被强制去发展特长,其个性发展就无从谈起。
对学生的特长培养,大都是从小学开始的,按照个性发展的规律,不仅从特长培养的起始阶段就应当尊重学生的意愿、选择;即使在与初中衔接培养的过程中,也应该允许学生特长的变更、迁移。这是因为,少年儿童正处于个性发展阶段,他们的身心发育远未定型,认识水平正在发展,社会实践刚刚起步,随着对"特长"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加深,对特长还存在着再选择和再定向的问题。过早地让学生确定某些特长专向发展,或者不允许学生特长志向的中途转移,都有可能埋没人才。青年时代的巴尔扎克,父亲逼他学法律,他说"毫无兴趣","兴趣在文学"。倘若屈从父命,世界上可能就少了一个大文豪。
3选择发展对象。
有些有升学任务的初中和高中,对特长生的培养是有选择的。选择的基本条件有两类:一类是各门必修课程都合格(有的还强调统考学科达到良好以上标准);另一类是个别学科虽然成绩不佳,但能对口升学的特长(如美术、音乐等)较为突出。其理由是:"学生的特长要得到发展,必然要占用部分精力和时间,一个连必修课程都学不好的学生,难以有余力去发展特长;以牺牲学必修课的精力去发展特长,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前途(升学)。"显然,这样的选择是以"升学"的效益为前提的,其实质是以"特长教育"粉饰"应试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都获得成功。宋代学者朱熹曾说过:"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而选择式的特长教育之"误",就在于将部分学业差的学生排斥在"特长发展"的门槛之外。素质教育培养的人,最终是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即使学生某些功课考不好,考不上大学,能学好一项特长,掌握一技之长,有何不好?这不恰恰是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的需要吗?
人的成功,关键在于其个性、特长得到健康的发展。许多人都知道,著名诗人臧克家是以数学零分、国文98分的成绩考入青岛大学的。如果要求各门功课都合格才能发展特长,臧克家的文学特长有可能也被扼杀了。高密一中1996年收了个叫贺鹏的委培生,刚入学时,他学习不好,屡犯校纪,老师同学都感到棘手,后发现他上课常偷偷地画画,便把他吸收到校书画协会,并给他配上指导教师。当他的作品入选全市中学生画展并获奖后,他第一次看到同学们对他敬佩的目光,于是找回了久违的自信。从此,刻苦学习,尊敬师生,热爱集体,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被评为十佳"特长之星"和优秀中学生。这个例子说明,限定条件发展特长是不可取的,这会扼杀学生的个性,扼杀个性就是扼杀人才。我们曾对辍学的初中生作过调查,辍学的主要原因75%以上的是厌学。他们的功课学不好,上课如同"坐文明监狱";其个性特长又得不到发挥,久而久之,失去了自尊和自信,选择辍学便在情理之中了。
4急功近利
有些学校追求名生效益,对特长生寄予过高的期望,总希望出一批方方面面的"小能人",在各种竞赛活动中,上档次,领大奖,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这种心态,也迎合了一些家长的需求,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尽早出人头地,光耀门庭。按说,这些想法是可以理解的,无须指责。问题就在于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却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第一,急功近利,跟上来的是高目标,硬手段,这免不了一个"逼"字,逼学,逼练,逼进;进一寸不足,进一丈不够……甚至要拔苗助长。逼的结果是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加重了学生心理压力,等于给学生套上了另一种精神枷锁。不仅欲速不达,而且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第二,违背了基础教育基础性的原则。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应把着力点放在全面打好基础上,让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得到和谐的发展,而不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少数"名生"上。即使对特长明显的学生实行优生优培,也不能破坏他们个性发展的和谐性。试想,让学生用超量的精力和时间去追"名"逐"利",能不影响其全面打好基础吗?当然,谁也不会怀疑少数天资聪明的儿童少年,在良好环境的熏陶和教育下,会凸现出某些超常的才能。但是,如果他们打不好基础,那么,他们的潜能就不可能得到持续地开发,今天的特长"小明星",到了应当铸造人生辉煌的年龄,却有可能陨落了。
特长生培养的急功近利,还往往忽略素质教育的灵魂--创造力的培养。譬如,某初中对书法特长生规定的目标是临欧、柳、颜、赵四大家的任何一家。两年写"像",四年写"真"。且不说四年难以写"真",即使花十年时间写"真"了,至多是又出了一批欧、柳、颜、赵,我们的书法艺术也只能停留在先贤的水平上,还会有发展吗?发展学生任何方面的特长,都不应当重"继承",轻"创造",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贯穿于特长教育的始终。达·芬奇所以能创作出举世公认的杰作《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与他少年时代的善于模仿和那段艰苦画蛋的基本功训练不无关系。然而,他能创立世界美术史上第一套系统的绘画理论,能在广阔的领域里摘取十几项"大专家"的桂冠,最关键的因素还是源于他的创造思维。
❷ 怎样把孩子从特长生培养成“全优”生
怎样把孩子从特长生培养成“全优”生?
有些家长也许会说:舞蹈扭屁股抡胳膊的,那不是大老爷们做的事。其实,各地重点高校中,舞蹈特长生的需求量很大,竞争也很激烈。女孩跳舞严重过剩,男孩跳舞恰好是冷门,占有更大的优势。很多家长整天为孩子操碎了心,又迷惘,又痛苦。为什么?他们不知道该怎么设计孩子,头脑中只有一件事:学习。只要孩子学习好,一好百好;学习不好,什么爱好都是不务正业。巴菲特认为,比尔·盖茨卖热狗也会成为世界热狗大王。真是这样,特长让孩子体验成功、感受自信,最后全方位也会跟着优秀起来。如果不让这个男孩去发展跳舞特长,他可能一直是个“差生”。家庭剑拔弩张,孩子也找不到感觉。给他自由,让他跳舞,孩子找回了自信,成绩也迅速上来了。1972年,新加坡旅游局给总理李光耀的一份报告上说:“新加坡不像埃及有金字塔,不像中国有长城,不像日本有富士山,不像夏威夷有十几米高的海浪;我们除了一年四季直射的阳光,一点名胜古迹都没有。要发展旅游事业,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李光耀批示:“你想让上帝给我们多少东西?有阳光就够了!”后来,新加坡利用灿烂的阳光,种花植草,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上著名的花园城市、旅游胜地。上天不会给你太多的特长,只要一点点就足够了:上天给杭州一个西湖,杭州成了人间天堂;给海南一个三亚,海南成了海角胜地;给曲阜一个孔子,曲阜成了圣城;给赵普半部《论语》,赵普治平了天下;给了司马迁一次磨难,成就了《史记》的史家绝唱;给了李广一把弓,练就了千古“飞将军”;把一个苹果砸到牛顿的头上,牛顿运动定律横空出世;给了迪斯尼一只老鼠,动画帝国平地而起;给了卡罗琳一个小巫师哈里·波特,卡罗琳的资产就超过了英国女王……
❸ 特长生培养计划
爱好舞蹈,钢琴。
❹ 求小学体育特长生培养计划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充分开发和激活人体自身的各种潜能,使之成为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核心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同时发展个性特长,依据学生的条件、兴趣及潜力培养的一技之长,可能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学校重视发挥学生的专长,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施展和提高才能的广阔空间,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本着出合格人才、出好人才的目标,结合学生实际,依据学校总体工作规划,强化素质教育,认真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分类推进,发展特长”之精神,坚持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提高指导下的普及的原则,抓好学校体育、艺术工作的管理,特制定素质教育框架内的(初中、高中)体育、艺术特长生培养计划:
一 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校本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二 总体目标:
以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人的基本素质培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努力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学会生存。学校围绕“一切为了学生明天”的办学理念,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特长,训练能力,发展个性。创办“德育特色”名校,培育“规范加特色,合格加特长”的“四有”人才。突出校本教学特色。在初中贯彻“体育、艺术2+1工程”。在高中组织课外文体活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对学生进行审美观点、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以及艺术鉴赏、艺术表演和美的创造能力的培育,提高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加强特长生管理与建设,为高一级院校输送合格人才。
具体目标如下:(体育、艺术两部分)
1、身心素质目标
① 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全校《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达96%以上,体育合格率达100%。
② 有良好的健身意识,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一项以上的体育爱好。
③ 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尤其是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具有较强的自我教育和调控能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对待生活积极主动,乐观向上,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能有效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团结协作,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勇于承担责任,具有关爱和尊重他人的意识和能力。
④ 认真贯彻两个条例,按国家要求开齐、开足体育课。坚持两课、两操、两活动制度,强化体育建设。要研究如何在各项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信、勇敢、坚强的心理品质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充分利用“传统项目”和“办校体队”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⑤ 加强群体活动,提高体育竞技水平。建设校运动队,早是转变大赛借运动员局面,在今后几年内成为林区中学体育强队。
⑥ 尝试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为名牌院校选送优秀体育人才。
⑦ 加强体育类考生的培养,提高高考质量,为高一级体育院校和普通综合院校输送合格的体育人才。
2、艺术素质目标
① 追求高尚的生活方式和情趣,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基本了解古今中外的艺术经典,能欣赏经典音乐、名画、书法等艺术,部分学生在演讲、播音、绘画、书法、声乐、器乐、舞蹈工艺美术等某一方面有所爱好,并形成自己的特长。
②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具有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
③ 尝试艺术特长生的培养,为名牌院校选送优秀艺术人才。
④ 加强艺术类考生的培养,提高艺术高考质量,为高一级艺术院校和普通综合院校输送合格的艺术类人才。
⑤ 对专业水平较高有望考入清华、北大等名牌院校的学生,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狠抓落实。
三 实施办法
(一)预科班(小六)与初中特长生培养
第一阶段:选拔学生、确定培养目标。
第一学期的工作重心定位在教师从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中选拔有专长及发展潜力的学生作为初步的培养对象(可根据学生发展情况进行调整),依据具体情况各专业专业教师确立可操作的培养目标、计划,并初步实施。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完善阶段。
1、培养艺术“名学生”,使他们在原来基础上能够不断进步,在加强音、美课堂教学的同时,充分开展拓展课(第二课堂)活动,开设舞蹈、声乐、器乐、美术、传媒等基本功训练队、小组或社团。
2、培养体育“小明星”,在保证中小学生达标率的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体育爱好和专长,选拔骨干队员,成立校体队,特长训练队,常年坚持训练。
3、通过举行学校艺术节,开展各种文艺演出、竞赛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艺术素质,造就出音乐、舞蹈、美术、传媒等方面的出色人才。同时积极组织和参加校级以上的各种活动,努力取得优异的成绩。
4、举办学校运动会和各种体育类竞赛活动,通过举办田径运动会,能够推动全校田径运动的开展,吸引广大的学生积极参加到田径运动的活动中来;能够检阅学生参加田径运动锻炼和训练的效果,促使田径运动的普及和提高;能够丰富学校的课余生活,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振奋精神,加强团结,使学校体育教育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同时也是展示学校体育“小明星”风采。
第三阶段: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通过以上工作使学校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涌现出越来越多具有专长甚至多才多艺的学生。因此,学校的艺术活动要贯穿全年,鼓励学生人人参与,提倡自编自导自演,通过合唱、歌舞、器乐、工艺、摄影、校园课本剧等活动形式,促进学校整体艺术氛围,提高全体学生艺术水准。此外,对现阶段的特长生的培养工作做全面的总结,制定新的工作规划,以更好的进行预科与初中特长生的培养工作。
(二)高中特长生的培养
第一阶段:选拔学生、确定培养目标。
入学的第一学期工作重心定位在教师从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中选拔有专长及发展潜力的学生作为初步的培养对象,依据具体情况专业教师确立可操作的三年培养目标、计划、课时、收费标准(不同阶段可根据学生发展情况、人数情况、专业收费行情变化情况进行调整),然后报艺术体育工作管理中心。艺术体育工作管理中心根据基层上报的方案,统筹安排体育、艺术特长训练时间、场地,并提出与之相关的收费标准和补贴计划,再由艺术体育工作管理中心审报主管副校长、校长审批,审批后实施。
第二阶段:提高教学质量、严格按课表上课。
1、尝试对高中特长生的培养和加强体育类、艺术类高考考生的教学及辅导。
2、在现有的基础上,完善旧的体育类、艺术类考生的辅导计划,严格按课表上课,提高现有的教学质量,研发专业课的校本教材,打造自己专业品牌。
3、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
在现有条件的前提下,加大对体育、艺术教学的投入,尽可能的改善办学环境,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
第三阶段:每学期召开一次特长生和体育类、艺术类培养工作研讨会。
(三)校内外的大型活动
艺术体育工作管理中心协助学校负责校内外大型活动的策划、组织和管理工作。
(四)配合学年组工作
艺术体育工作管理中心配合学年组对特长参赛、参试学生进行帮助和指导,进一步拓宽升学渠道,在提高升学率的同时提升学生升学档次。
注解:
1、“体育、艺术2+1工程”:即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鼓励、关注、培养在体育、艺术方面出类拔萃的学生,使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能够不断进步,培养出我校初中在音乐体育美术方面的名学生。
2、何为“合格加特长”:具体说:合格即学生各学科文化成绩及格、体质健康达到标准、综合素质评价合格。特长即学生有一两项擅长,如体育项目、艺术项目方面有擅长,或在演讲、播音、写作、书法等方面有专长。
❺ 如何培养小学特长生
只要学生有兴趣去做,就能培养出特长。
❻ 浅谈如何选拔和培养特长生
随着我国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领域的不断变革,就业压力每年也在不断增加,大学内生就业形势容面临着严峻的局面.高中作为打好基础,进入好大学的基本途径,无论是社会还是老师、家长都对学生的高中教育非常重视.随着高中课程复杂度的提升,高中也开始设立艺术班,专门培养音乐特长生、美术特长生来缓解高考压力及就业的紧张局面.文章对高中音乐特长生的培养模式和新突破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提高音乐特长生的质量.
❼ 特长生培养工作总结
现将我校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发展提供强有内力的思想保证。 8.重... 这些活容动的开展,使学生有了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和聪明才智的机会和空间,广大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陶冶了...
❽ 初中历史特长生培养计划
课前预习,认真听课,重点笔记记下来,课后复习一遍
❾ 特长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学校做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特长生培养的主阵地。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陈腐的人才观、学生观、教学观,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教师的思想。再加上不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单调的教育手段、相对狭窄的特长发展空间,以及来自社会和家庭方面对特长教育的偏见等,都构成特长生培养的障碍,制约和阻碍着特长生培养的顺利实施。另外在特长生培养实践过程中,由于对特长教育与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不同,还容易产生误解,使特长生培养步入误区。
一、特长培养中的障碍因素。
特长培养的障碍主要来自两大方面,一是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思想障碍,二是特长教育环境贫乏和教育内容的单一化。这是农村中小学特长生培养的两大障碍因素。
1智育第一分数至上的思想障碍。
在特长衔接培养实验之初,特长生培养遭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首先是学生家长,许多父母担心孩子在学校里搞特长会影响文化课学习,千方百计阻挠学生参加各种特长培养和训练活动,如拒绝物质支持,找亲朋好友甚至老师劝阻参加特长活动的学生"改邪归正"等。还有部分教师对特长教育也很不理解,对特长生培养持观望态度,既不主动参与,也不热心发动学生。某些初中教师在课外活动时间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学习,阻止学生参加特长培养活动的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行为的背后,反映出部分教师和学生家长存在着智育第一的思想,只要与学生文化知识学习没有直接关联的事情一律排斥,认为学生不把所有精力投入到书本知识中就是不务正业。可见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思想,"分数"作为人才的标准是中小学特长生培养的主要思想障碍。不排除这些思想障碍,特长教育就很难落实到学生中去,特长生培养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为克服思想阻力与偏见,放手特长培养,课题组把更新教育观念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首先,成立"特长教育办公室",统一协调有关工作,先后出台《关于培养优秀、特长、拔尖生的意见》、《中小学教师骨干系列管理办法》等文件,以求方向明确,统一认识;其次,把端正教育思想的工作落到实处,措施是把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作为教师的必学书目,人手一册,定期考试,不及格者定期补考;还出版内部刊物《高密师训》,提出不同时期的学习重点,提供学习资料及国内外进步教育思想,出版报纸《高密教育》,交流我市教育信息,推广各校先进经验;第三,确立了几处基础比较好的小学、初中、高中作为实验点校,点面结合,具体指导。让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新的教育理念:如"从一个角度看学生,可能只有1%的天才;从多个角度看学生,也许就有99%的天才","年幼并非无知,教育不是从零开始","成长无法代替,只有成功才能走向成功","面向全体要从关注身边每一个人开始","给予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学会选择,为他们提供锻造的机会和条件",等等。这些观点都成为我们特长生培养工作中的指导思想。
2贫乏的教育环境、单一的课程结构,造成了特长生发展的空间障碍。
特长生培养需要以多彩的教育环境和丰富的教育内容作为载体,许多农村中小学仅仅依靠国家统一规定的几本教材作为学习的内容,课外时间由班级或学校统一安排一套活动的落后单一教育格局是无法满足特长教育要求的。特长教育需要开放的教育环境,要有可供学生修养和发展特长所需要的各种条件,要有展示特长才能的舞台,有可供选择的教育内容。因此,丰富特长生发展的空间条件必须改革单一的课程结构,构建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大板块相结合的组合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可以选择的教育内容;合理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特长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特长;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让学生通过展示才能获得成功感和成就感。这些都是特长生培养的基础和条件保障。
此外,特长生培养指导教师缺乏,特长培养所需要的设施不全等,都是特长生培养的障碍因素,也需要引起重视予以克服。
二、特长培养中的误区。
在特长生培养的实践中,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特长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容易走入一些误区。
1以培养特长取代个性发展。
一些中小学将"发展特长"与"发展个性"混为一谈。认为"发展特长"抓得着,看得见,最容易显示素质教育成果;只要发展了特长,也就发展了个性。因此,在教育实践上,把特长培养提高到不适当的程度,以特长教育活动取代了个性培养。这一误区来自于概念的模糊。
"个性"不能与"特长"混为一谈。个性是表明个体在社会实践中所持态度和行为的综合特征。它是多层次的有机组织整体,包括社会的(理想、道德、世界观等)、心理的(认识、情绪、意志、兴趣、动机、气质等)和生理的(体魄、精力等)多方面内容。"特长"则是学生个性所显露的某些个别性,是学生个性心理诸要素由于发展不平衡所表现出的特殊的兴趣、爱好和才能。只有把"特长"置于"个性"这个整体中去认识,才能获得正确的理解,也才能有利于正确的教育实践。
当然,特长发展与个性发展在一定条件下是能够相互作用的。特长教育活动如果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可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有时也可以作为个性的一个参照,甚至是一个重要的参照。但是,特长不能与个性划等号。在很多情况下,一个人个性的主要表现并不在于其显露的才能,而在于其意识倾向和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有可能导致个性畸形发展。我国有个"聪明"的留美博士,叫卢刚,他的才能(特长),应当说是无可置疑的。但就是因为失去平衡的嫉妒心理作崇,枪杀了另一个我国优秀的留美博士生,接着又杀死了他的导师、主任和一名副校长,最后自杀。教训告诫我们,以发展特长代表个性培养显然是有害的。
2违背学生意愿。
特长教育应当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是,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选择,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某些学校由于认识上的错位和客观条件的局限,恰恰违背了这条原则,他们将拟定的一些特长项目,像新生编班那样分配给学生。让学生分进声乐组就学唱歌,分进书画组就学书法、绘画……他们也自有他们的理由:"人的才能都是练出来的,'马得骑,人得逼',只要逼着练,写字差的(分到书法组)可以练好;手拙笨的(分到小制作组)可以变巧……"这是典型的"教育选择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选择教育",其要害是违背了个性发展的规律。青少年如果被强制去发展特长,其个性发展就无从谈起。
对学生的特长培养,大都是从小学开始的,按照个性发展的规律,不仅从特长培养的起始阶段就应当尊重学生的意愿、选择;即使在与初中衔接培养的过程中,也应该允许学生特长的变更、迁移。这是因为,少年儿童正处于个性发展阶段,他们的身心发育远未定型,认识水平正在发展,社会实践刚刚起步,随着对"特长"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加深,对特长还存在着再选择和再定向的问题。过早地让学生确定某些特长专向发展,或者不允许学生特长志向的中途转移,都有可能埋没人才。青年时代的巴尔扎克,父亲逼他学法律,他说"毫无兴趣","兴趣在文学"。倘若屈从父命,世界上可能就少了一个大文豪。
3选择发展对象。
有些有升学任务的初中和高中,对特长生的培养是有选择的。选择的基本条件有两类:一类是各门必修课程都合格(有的还强调统考学科达到良好以上标准);另一类是个别学科虽然成绩不佳,但能对口升学的特长(如美术、音乐等)较为突出。其理由是:"学生的特长要得到发展,必然要占用部分精力和时间,一个连必修课程都学不好的学生,难以有余力去发展特长;以牺牲学必修课的精力去发展特长,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前途(升学)。"显然,这样的选择是以"升学"的效益为前提的,其实质是以"特长教育"粉饰"应试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都获得成功。宋代学者朱熹曾说过:"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而选择式的特长教育之"误",就在于将部分学业差的学生排斥在"特长发展"的门槛之外。素质教育培养的人,最终是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即使学生某些功课考不好,考不上大学,能学好一项特长,掌握一技之长,有何不好?这不恰恰是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的需要吗?
人的成功,关键在于其个性、特长得到健康的发展。许多人都知道,著名诗人臧克家是以数学零分、国文98分的成绩考入青岛大学的。如果要求各门功课都合格才能发展特长,臧克家的文学特长有可能也被扼杀了。高密一中1996年收了个叫贺鹏的委培生,刚入学时,他学习不好,屡犯校纪,老师同学都感到棘手,后发现他上课常偷偷地画画,便把他吸收到校书画协会,并给他配上指导教师。当他的作品入选全市中学生画展并获奖后,他第一次看到同学们对他敬佩的目光,于是找回了久违的自信。从此,刻苦学习,尊敬师生,热爱集体,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被评为十佳"特长之星"和优秀中学生。这个例子说明,限定条件发展特长是不可取的,这会扼杀学生的个性,扼杀个性就是扼杀人才。我们曾对辍学的初中生作过调查,辍学的主要原因75%以上的是厌学。他们的功课学不好,上课如同"坐文明监狱";其个性特长又得不到发挥,久而久之,失去了自尊和自信,选择辍学便在情理之中了。
4急功近利
有些学校追求名生效益,对特长生寄予过高的期望,总希望出一批方方面面的"小能人",在各种竞赛活动中,上档次,领大奖,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这种心态,也迎合了一些家长的需求,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尽早出人头地,光耀门庭。按说,这些想法是可以理解的,无须指责。问题就在于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却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第一,急功近利,跟上来的是高目标,硬手段,这免不了一个"逼"字,逼学,逼练,逼进;进一寸不足,进一丈不够……甚至要拔苗助长。逼的结果是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加重了学生心理压力,等于给学生套上了另一种精神枷锁。不仅欲速不达,而且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第二,违背了基础教育基础性的原则。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应把着力点放在全面打好基础上,让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得到和谐的发展,而不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少数"名生"上。即使对特长明显的学生实行优生优培,也不能破坏他们个性发展的和谐性。试想,让学生用超量的精力和时间去追"名"逐"利",能不影响其全面打好基础吗?当然,谁也不会怀疑少数天资聪明的儿童少年,在良好环境的熏陶和教育下,会凸现出某些超常的才能。但是,如果他们打不好基础,那么,他们的潜能就不可能得到持续地开发,今天的特长"小明星",到了应当铸造人生辉煌的年龄,却有可能陨落了。
特长生培养的急功近利,还往往忽略素质教育的灵魂--创造力的培养。譬如,某初中对书法特长生规定的目标是临欧、柳、颜、赵四大家的任何一家。两年写"像",四年写"真"。且不说四年难以写"真",即使花十年时间写"真"了,至多是又出了一批欧、柳、颜、赵,我们的书法艺术也只能停留在先贤的水平上,还会有发展吗?发展学生任何方面的特长,都不应当重"继承",轻"创造",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贯穿于特长教育的始终。达·芬奇所以能创作出举世公认的杰作《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与他少年时代的善于模仿和那段艰苦画蛋的基本功训练不无关系。然而,他能创立世界美术史上第一套系统的绘画理论,能在广阔的领域里摘取十几项"大专家"的桂冠,最关键的因素还是源于他的创造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