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作特长 > 发展特长育人为本

发展特长育人为本

发布时间:2021-03-01 17:33:19

❶ 育人为本的发展教育

第一,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并尽快形成科学规范的制度。
第二,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
第四,促进公平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❷ 如何理解党的教育方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新时期素质教育之所以要以德育为先,是因为德育太重要了,一旦思想道德出了内问题,学会的本容领越多,破坏性越大,所以必须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之所以“能力为重”主要是反对与现实脱节的空头理论式的教育;因为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所以全面发展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❸ 怎样理解以人为本和育人为本

教育应当如何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周济部长做出了明确的答复版:“教育以育人为本,以权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
教育以育人为本,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的教育方针,始终把培育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具体地说,育人为本,必需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必需增进学生全面发展;育人为本,必需关注学生的心里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尊敬、关怀、理解和信赖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增进学生平等、协调、自主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以学生为主体,要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以学生为主体,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以学生为主体,要建立教育民主的思想,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办学以人才为本,就是要把人才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要全心全意地依靠教师办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教师素质,提高师德程度;另一方面要不断深化改革,大力实行人才强校战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民教师队伍。

❹ 德育为先能力为重育人为本什么意义

新时期来素质教育之源所以要以德育为先,是因为德育太重要了,一旦思想道德出了问题,学会的本领越多,破坏性越大,所以必须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之所以“能力为重”主要是反对与现实脱节的空头理论式的教育;因为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所以全面发展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❺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我还是川外的..给个精简版~
确立战略目标。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专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属国”的战略部署,提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具体表现为: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针对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字工作方针。其中,育人为本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两大工作重点,优先发展和改革创新是实现重要任务的两大重要保证。

明确三大任务。为实现“两基本、一进入”的战略目标,设计了发展、改革、保障三大任务。一是6项发展任务,即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特别是强调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二是6项改革任务,即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学校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改革和扩大教育开放。三是6项保障任务,即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经费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化、推进依法治教、实施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❻ 怎样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以学评教

“育人为本”就是强调把育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变革,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大学的功能不断扩展,但仍始终都在围绕着人才培养这一大学的根本任务,致力于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对社会的最大贡献就在于育人,即为社会源源不断地培养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才。抗战期间仅建立数年的西南联大之所以为人们一直以来津津乐道,最根本原因是其培养出了一大批让中国人引以自豪的科学家、政治家和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材。因此,衡量大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就是看一所大学能否坚持“育人为本”,不断地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坚持“育人为本”,就是要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集中优势力量应用于教学。学校一直有效地整合、配置和使用各种资源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工作。鼓励教授上讲台,为此建立了“核心教学工作量”制度,鼓励教授们积极承担课程的讲授工作。教授们在教学中不仅教授已有的知识,还把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带给学生,把最新的创新科研成果应用于课堂,使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理解了什么是国家需求,什么是科学前沿,什么是协作攻关,这对于他们成长成为建设一线的有用人才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近年来在科研平台的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教育部工程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相继建立起来,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学科研成果。学校坚持把重点实验室等良好的教学研究条件开放给学生,让绝大多数本科生、研究生直接受益;还鼓励学生直接参与科研活动,教授们也吸纳学生参加自己的课题研究,学生亲历于课题研究,受到浓浓的科研氛围熏陶,不断强化与升华创新意识。这一切优势办学条件直接作用于育人活动,育人的规格与水平就一定能够得到普遍提高。
坚持“育人为本”,就是要着眼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学校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作为目标定位,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培养和管理机制。一方面全面推进课程改革,通过完善教学计划、修订实验教学大纲、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开放实验室、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及鼓励学生参加科研、社会服务来加强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狠抓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环节,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更是学校把人才培养与知识经济社会紧密结合的一个缩影。因此,学校的毕业生以专业基础扎实,工作实践能力强而倍受社会称赞,他们毕业后很快适应工作并挑大梁、出成绩的比比皆是,一批优秀的毕业生在国家建设的第一线脱颖而出。
坚持“育人为本”,就是要激励教师教书育人。教师,是育人的主力军。学校要在政策上明确体现人才培养是教师的首要职责,要认真改进教师工作的评价激励制度,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水平与质量,肯定教师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做出的努力,在制度和情感上有效地激励教师愿意并且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及人才培养当中。激励教师教书育人,还需要激励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情,从而能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创新,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还能够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能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要鼓励教师切实处理好“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关系”,强化“育人为本意识”,能够在指导学生中更辛勤地付出。高等学校的教书育人功能,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德高身正的道德风范,做到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大学教师不能只授业,更重要的是传道和解惑。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趋向,及时和学生沟通,帮助他们解决疑惑。
坚持“育人为本”,就是要构建具有强大幅射作用的“教育场”。学校要培育积极的大学精神,弘扬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努力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多样化发展提供沃土和氛围。切实加强学风建设和师德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形成一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措施,激励每一个学生都树立强烈的使命意识。要加强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和学生社团组织建设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工作,促进学生适应时代要求、健康成长成才,为民族复兴建功立业。要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及第二课堂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之,“育人为本”,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要在校园营造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中,陶冶性情操守,塑造精神气质,发展完整人格,成为新时期国家发展所需要的治学、治业、治国英才。

❼ 1999年提出的素闻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什么为重点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迎接21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本文将从什么是素质教育,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怎样实施素质教育三方面对素质教育做简要的分析。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要知道什么是素质教育,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素质。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①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②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从根本上说具有一致性。全面发展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地、主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和兴趣、特长的和谐统一的发展。同时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审美情操的发展。素质教育同样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这两种教育观所达到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完善。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根本对立的两个教育观。所谓“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③它们的对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教育目的不同。“应试教育”着眼于分数和选拔,以考取高分获得升学资格为目地,属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而素质教育则受教育者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旨在提高国民素质,追求教育的长远利益与目标。
2、教育对象不同。“应试教育”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而重视高分学生,更确切说,是重视高分。这就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宗旨,违背了“教育机会人人均等”的原则。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它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每个人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素质教育也是差异性教育。素质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正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即素质教育要求平等,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
3、教育内容不同。“应试教育”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考什么就教什么,所实施的是片面内容的知识教学。只教应试内容,忽视了非应试能力的培养,如语文、外语学科忽视听说能力的训练,学生无法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在数理化学科中忽视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及动手操作,以致学生在实际问题面前束手无策。而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教以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
4、教育方法不同。“应试教育”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大搞题海战术,猜题押题、加班加点、死记硬背、“填鸭式”等,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养。素质教育则要求开发学生的潜能与优势,重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使学生学会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
5、教育评价标准不同。“应试教育”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备考这个中心而展开,要求学生积累与考试有关的知识、形式、应试技能,考取高分,要求老师将分数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老师水平的唯一尺度;素质教育则立足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多种形式全面衡量学生素质和教师的水平。
6、教育结果不同。在“应试教育”下,多数学生受到忽视,产生厌学情绪,片面发展,个性受到压抑,缺乏继续发展的能力。在素质教育下,全体学生的潜能达到充分发挥,获得素质的全面提高,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二、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迎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
21世纪已经到来。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我们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要在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在实现现代化这一宏伟实践当中,在完成新的社会转型的过程当中,我们面临着资金、技术、和物质资源不足的问题,而最大的问题是素质和人才问题。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这正如十五大报告所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国民素质的提高必须依靠教育,人力资源的开发所指就是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优先发展教育,而且必须实施素质教育,惟其如此,才能实现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提高民族素质。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指出的:“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
2、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科技挑战的需要。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是:发展速度加快,新领域突破增多;学科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知识信息传播超越时空。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就带来了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职业的广泛流动性。所有这些都对未来人的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为了更好地迎接21世纪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挑战,每一个都必须终身学习,不断调整、提高、发展自己。在终身教育观、大教育观下,基础教育阶段具有特殊的意义,每一个人在基础教育阶段都要打好基础,养成基本素质,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地发展自己。
3、实施素质教育既是社会的要求,又是教育领域自身的要求。
我国正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所谓义务教育,指的是依据法律,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适龄儿童青少年必须接受的一定年限的教育。义务教育的实施,标志着社会教育观念从少数到全体、从权利到义务、从家庭和个人的事情到社会公务的革命性转变。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就是要使每一个人都得到应有的发展,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反映了义务教育的这一本质要求。
终身教育是我们打开21世纪大门的一把钥匙。“终身教育”概念起初应用于成人教育,后来逐步应用于职业教育,现在则包括整个教育过程和个性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终身教育变成了由一切形式、一切表达方式和一切阶段的教学行动构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关系时所使用的工具和表现方法”“它首先关心儿童教育,帮助儿童过着他应有的生活。同时它的主要使命是培养未来的成人,使他们准备去从事各种形式的自治和自学。”④这就要求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以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倾向的需要。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为“应试教育”倾向,为片面追求升学率所困扰,违背了《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原则,影响了国家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实施,不利于青少年一代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不利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更不能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应试教育”的倾向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也正是在克服“应试教育”倾向中逐步明确、逐步提出的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素质教育是我们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是我们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也是我们克服“应试教育”影响的总对策。
三、怎样实施素质教育
1、改变教育观念。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化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现代化不仅是“物”的现代化,同时也是“人”的现代化,并最终取决于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质。我国目前在一定范围 、一定程度上存在的腐败、道德滑坡、法制观念淡薄等现象,与部分国民的素质不高有着直接的联系。同时,我国的现代化不可能离开国际大环境孤立地进行,我们将长期面临激烈的挑战和竞争。中华民族要振兴、要发展、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素质教育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提高民族素质,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全面提高,积极推进义务教育普及。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淡化选拔意识,要承认受教育者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调动个体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自身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使整体素质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改善和提高。
2、转变学生观。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成长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必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精神,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以育人为本。基础教育应对儿童实施全方位的素质培养。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自尊、自重、自主、自律。当然,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绝不意味着可以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放松学校的组织纪律。而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前提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
3、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而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或一种具体的方法,是通过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来进行的。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才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因此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一是要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特征和趋势来审视过去的教学方法;二是要研究文化传统问题;三是要吸收科学技术的新成果。
此外,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某些素质的形成,如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往往比课堂教学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营造良好的氛围,开展多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学术的、文娱的、体育的活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

注 释:
①《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3200页
②《面向21世纪中小学素质教育论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③《面向21世纪,开创基础教育的新局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25页
④《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0页

❽ 政府确立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的方针。这句话里顿号用得对吗

没错。这里用顿号是表示这三点是并列的关系,需要同时进行,不存在先后。用逗号就存在先后。

阅读全文

与发展特长育人为本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晋升考核自我评价 浏览:480
职场新人自我介绍日语 浏览:700
职携求职公寓 浏览:354
醉驾人找工作 浏览:973
百度厦门六中艺术特长报名表 浏览:868
劲霸经编面试 浏览:364
小孩综合素质自我评价 浏览:470
玉环学校洗碗招聘信息 浏览:15
教师教育自我评价 浏览:192
2014合肥168中学特长生音乐录取名单 浏览:478
应届生面试自我介绍范文3分钟 浏览:800
丹阳人才招聘网 浏览:72
生物学科特长怎么写 浏览:250
昌硕面试后多久通知 浏览:925
陕西省铁饼特长生 浏览:751
硕展科技有限公司招聘 浏览:346
2019年南阳卷烟厂招聘信息 浏览:461
时尚招聘信息 浏览:341
安吉洁美电子招聘信息 浏览:106
个人简历问候语 浏览: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