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银行信息科技如何发挥引领作用
监管思路和工作筹划
银行监管将把握监管和指导相结合的基本原则,重点是加强机制建设,加强统筹和引导。
发布《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在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办法》对很多准入条件进行了删减,但对信息科技的准入标准反而有所加强,对机构设立、业务准入等都提出了明确的信息科技核准的条件。首次将首席信息官(CIO)纳入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对其任职资格制定了标准。这显示了银监会对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的重视,强调了信息科技风险管控前移至准入关口的机制安排。
推动成立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联合监督平台和外包合作自律组织。银监会出台了《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监管指引》,开展外包风险的专项治理工作,以提高银行业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的防范能力。同时,在目前外包行业整体不成熟、竞争不充分的现实情况下,要充分发挥银行和社会化的力量,一方面成立银行业外包风险联合监督平台,对外包风险进行持续性监控和现场核查,形成对外包服务业的风险管理压力,促进规范化运作,防范系统性风险发生;另一方面,推动自律承诺,接受平台监督,通过自律组织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推动银行业信息科技外包服务的规范化和行业自律,共同防范风险。
建立银行业自主可控信息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银行机构、企业和大学把资源联合起来,围绕国产信息技术应用落地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合作,实施技术转移,加快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以应用和市场需求倒逼技术创新,培育国产信息技术在银行业发展应用的良性生态环境。
信息科技完善路径
守住信息安全底线。科技与金融的融合,以信息科技为基础和核心,信息安全是构建互联网金融信任体系的基石。2013年以来,银行业信息科技突发事件数量有所下降。虽然突发事件不可预知,但某些事件源起于管理疏漏,说明银行在增强内控、提高责任心方面要投入更多精力。在把握创新发展的同时,要牢牢守住信息安全底线。要着眼全局,系统性解决信息的安全问题,不能再用支离破碎的眼光对待安全问题,要系统规划,形成适合自己的管理框架,通过技术和流程,在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行、维护全生命周期落实防范措施,推广一体化运维经验。注重时效,及时了解安全短板,弥补缺陷,加强脆弱性评估和渗透性测试,至少每年一次。计划出台《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评估规范》,用技术手段开展专业化的测试和评估。深挖风险的根源,防止其传播,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为什么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银行反复发生,甚至在同一家银行反复发生。各银行机构要提升科技风险的意识,特别是对内外部事件提高敏感度和关注度,注重日常的风险分析和评估,及时查漏补缺。加强协作,互通有无,互帮互助。科技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电信、公安等其他部门之间,要建立协作联动机制,并且要落到实处,不能空转。
开展信息科技顶层设计。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当前信息科技工作很多矛盾的根源在于缺乏顶层设计,无论是重建设轻管理、重开发轻运维的矛盾,还是业务和科技脱节,创新不足的问题,都源于此。面对内外部的严峻形势,我们要切实拿出银行信息科技工作的体制、机制的改革措施,首当其冲的是要完成顶层设计工作,要完善信息科技治理架构,落实CIO(首席信息官)制度,建立科技绩效考评机制和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同时要发挥市场的作用,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改善决策机制,让科技充分参与决策,加强业务战略和科技战略的协调性,还要以整体效益最优为导向,畅通业务和科技之间的协作机制,提高决策科学性,形成业务和科技协调发展的合力。科学规划三道防线。从目前情况看,科技风险的第二道、第三道防线相对薄弱,各行要寻找差距,加强机制建设和人才培养,落实每一道防线的制度和流程,并形成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激发自主创新的活力。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当前的重要任务。从全球来看,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创业变革正在兴起,全球化和信息化交叉发展,为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银行业信息科技人员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把握机遇,通过创新驱动战略提升银行核心竞争能力,保持持续快速发展。要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政策环境,理顺科技创新机制,建立科技创新评价和奖励机制,建立创新基金,尊重科技人员的主体创新地位,调动他们创新的积极性。要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培育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组建专业创新团队。深化科技和业务的融合,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公众需求开展创新,加快金融理念的创新、结构创新、服务产品创新,利用科技创新带动管理水平提升,推动传统业务流程优化,全面提升银行精细化的管理能力。立足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的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自主可控之路,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加强创新成果的管理,积极开展专利、软件著作权的申请、登记工作。
改革发展没有止境,科技创新没有尽头。银行业在牢牢守住信息安全底线、切实开展科技顶层设计、全面激发自主创新活力的总体要求下,加强科技引领作用,不断提高银行业整体竞争实力,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切实推动“自主可控、持续发展、科技创新”三大战略目标的实现,使信息科技工作引领银行业走向下一个辉煌。
❷ 如何发挥科技对银行业务发展的支撑作用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科技的推动,金融和科技的有机结合将极大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与效率。国际实践经验表明,良好的金融环境和完善的金融体系是实现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当前正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升产业结构的关键时期,探讨如何发挥商业银行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商业银行支持科技创新的路径
(一)商业银行实现自身的科技创新。从全球银行业的发展趋势看,信息技术已全面融入到现代商业银行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之中,成为决定商业银行客户服务以及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正因为如此,国际上竞争能力强大的大银行无不对信息系统建设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以期取得领先同行的竞争优势。
商业银行自身的科技创新途径体现在制定科技发展战略、培养科技人才队伍、搭建科技应用平台,从理念、软件、硬件全方面贯彻科技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提升银行的竞争力。以工商银行为例,坚定“科技引领”的发展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在自主应用创新、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自助设备投放等方面年均投入专项资金近50亿元;持续加大科技方面的人力资源投入,建成一支规模达12000人的科技人才队伍,强大的研发能力大大丰富了工商银行的知识产权储备,其拥有的专利数量同业占比超过50%,是国内拥有专利数量最多、层次最高的商业银行。目前,工商银行的大型数据中心管理和维护着超过6亿个账户的数据,信息系统的整体可用率始终保持在99.98%以上的水平。此外,着眼于国际化发展目标,工商银行自主研发推出了境外统一的核心业务系统(FOVA),目前已经推广至其大部分的境外分支机构,为全球化布局提供了强有力的IT支撑。
(二)商业银行支持科技创新企业或项目。商业银行对科技创新企业或项目直接提供金融支持。商业银行向科技创新企业或项目直接提供金融支持,无需中介,该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向企业或项目提供如结算、现金管理等中间业务以及存款服务等非融资性支持。二是向现金流较为稳定的创新主体贷款,个别项目的创新失败不致影响企业的偿还能力。三是支持已处于扩张期或成熟期的创新项目,鉴于其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已较小,银行信贷风险相应较小。四是对于风险较大的创新企业(项目),银行可以通过信贷资产组合、利率上浮、财产抵押等方式有效降低、化解、覆盖风险。
商业银行向风险投资公司、创业投资基金、科技项目孵化器等科技创新平台提供金融支持。商业银行通过支持风险投资公司、创业投资基金、科技项目孵化器等科技创新平台,提高其支持创新公司(项目)的资金实力和管理能力。该方式充分利用了平台对项目创新含金量的鉴别能力,使银行避免了对大量企业或项目的评估、审查,只需对风险投资公司等机构的管理能力、还款能力加以监督检查,降低了银行的贷款成本和风险。
商业银行通过担保机构向科技创新企业或项目直接提供金融支持。对于创业投资项目或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商业银行可通过引进担保机构有效化解信贷风险。担保机构既可以是政府附属的非盈利机构,也可以是商业性机构。银行对创投项目或新兴企业发放贷款,担保机构提供政策性担保并收取一定比例的干股、期权。通过担保比例的设定、担保机制的创新,有效规避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该方式在向科技创新提供资金的同时调动了担保机构的积极性、确保了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疏通了融资渠道。
商业银行支持科技创新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金融体制不完善。在我国,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迟缓,究其原因是缺少一个完善的科技金融体制。对于科技金融是科技工作还是金融工作的界定不明确,组织管理、执行机构主体定位含糊,缺乏推动科技金融的统一载体。具体而言,科技与金融分离成两个相对封闭的运作系统,各自根据本系统的规则进行条条管理、块块运作,并未形成合力。科技和金融各行其是,并没有被放到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重新综合定位。可见阻碍科技金融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力量分散,需要建立一个以专业性质的商业银行为核心的新体制。
(二)商业银行信息科技价值隐性化。目前多数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更多是从信贷、资金、中间业务等业务条线,对余额新增、占比、增长率等传统指标进行考核。信息科技虽然以各种形式为商业银行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但由于信息科技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难以被直接反映到财务报表中,也就无法生成考核绩效。这也反映出,企业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还存在一定偏差,信息科技部门创造的经济效益往往被业务部门所掩盖,多数商业银行将其归为后台保障线,而没有列入更能反映信息科技本质的业务推动线。事实上,信息技术不仅推动着新产品的产生,而且即便是传统概念的新产品,其背后支撑的IT系统对产品盈利的贡献度,在某种意义上也超过了产品定价等业务要素。
(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不可控。高新技术企业是典型的高投入、高风险,资金占用期长,且多为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而商业银行放贷以流动性和安全性为本、以能够保证收回贷款为前提,为了规避风险,银行贷款进入科技型企业的时机大多在企业处于扩张期或成熟期。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难既有一般企业的原因,如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财务信息不透明、银行信贷管理模式僵化等原因,更有一些特殊原因:一是科技项目价值难评估,难转让。这样不利于商业银行实施知识产权质押,也不利于投资机构确定企业项目的投资价值并予以转让。二是企业信用难判断。高科技中小企业一般处于初创期,商业银行无法知晓企业的资信状况。三是技术成果难保护。核心技术大多掌握在个别科研人员手中,一旦科研人员跳槽或核心技术泄密,对企业发展影响很大。
(四)中介服务存在缺位、错位现象。破解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必须引入第三方中介,通过担保机制或信息媒介,实现资金供给方向资金需求方的资金转移,实现商业银行对科技创新的有效介入。但是,目前我国相关中介服务体系仍存在若干问题,一是针对科技创新的担保体系不完备。缺乏全国性的科技创新担保机构或担保基金,地方性机构实力不强,管理能力较弱,且动力机制不完善,部分担保机构经营方向偏移。二是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和资产(尤其是无形资产)评估机构存在人才、品牌、管理等方面的缺陷。三是部分中介机构出现品质不良现象,甚至行业整体缺乏公信力。如信用评估行业出现的恶性竞争、承诺级别、贬低他人等现象,扰乱了正常的评级市场环境,使市场出现诚信真空。
商业银行支持科技创新的几点建议
(一)继续加强商业银行自身的科技创新。一是加强对信息系统经济效益评价方法的研究,通过科学、量化的体系方法,促使信息科技隐性价值显性化,提升信息科技对商业银行发展的自主推动力。二是加强数据应用,挖掘数据价值。充分利用数据挖掘等现代技术,服务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和科学决策。三是加强信息资产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从整体提高资源效益的角度,将信息科技资源进行整合,以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二)定制金融产品满足高科技企业需求。科技企业对金融产品需求具有个性化、多元化的特点,商业银行必须根据科技企业的特点量体裁衣,加强产品创新,满足其全方位的金融需求。一是根据科技企业缺乏有形资产的特点加强担保方式创新。例如开展知识产权、股权、应收账款质押以及其他权益质押等担保方式创新,对现金流持续稳定的企业设计收入质押贷款,对有订单的企业设计订单质押贷款。二是根据科技企业成长期经营管理不规范的特点开展中间业务创新。例如可以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在信息资源、系统网络、金融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为企业提供支付结算、财务咨询、现金管理、理财等全方位的服务。
(三)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与分散机制。商业银行有效支持科技创新,必须要有一套健全的风险控制与分散机制。一是积极推动包括知识产权评估和交易、技术先进性鉴定和专门服务于科技企业贷款的融资担保等中介机构的健康发展。通过公正的第三方机构的介入,化解金融与科技产业信息不对称问题,解决由于商业银行对知识产权现状和科技水平缺乏了解造成的价值难以评估问题。二是探索和创新分散风险的有效途径,包括在既定市场定位下,为不同发展阶段、风险程度、地域空间的科技项目融资,通过信贷资产组合的方式实现风险分散;充分发挥担保公司、科技保险、高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网络联保等分散风险的作用;开展联合贷款以及推进科技企业贷款交易转让和资产证券化,及时进行风险转移。三是实现有效的风险隔离。将科技金融业务与一般金融业务在资产负债表上分离开来,实施相对独立的管理,保证一般业务安全。
(四)构建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根据科技金融的特点,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构建一个集金融制度、金融政策、金融工具、金融服务为一体,由政府、企业、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集中参与,覆盖技术创新、金融创新全过程的多功能、多层次的系统性、创新性体系安排。一是探索科技贷款的多种组织形式。既可以通过在大型商业银行内部设立专门从事科技贷款的组织机构,实行单独的内部管理模式,也可以探索大型商业银行作为出资人发起设立独立法人资格的科技贷款组织。二是建立完善的中介机构信息分享机制。金融产业和科技产业对信贷中介机构的资质、信誉度等信息实现共享,实行中介机构造假一票否决制。这样既保障了商业银行的信贷安全,也保证了科技企业的有效资金来源,通过市场的监督机制维持中介机构健康的市场秩序。三是根据科技企业初创期、成长期财务不健全的特点,淡化财务指标在信贷决策中的比重,增加企业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软指标的比重,提高员工主观判断在信贷决策中的权重。
(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协同效应。科技创新事关战略得失,财政资金应当发挥关键的作用。一是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项目贷款风险补偿奖励制度,对1年期以上的新兴战略性科技项目贷款、科技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0%以上的商业银行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偿资金,激发贷款投放的积极性。二是政府直接参与认购中小企业集合信托基金,既提高了经济主体购买信托计划的信心,又实现了财政资金循环使用和保值增值。三是财政出资专门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四是财政对支持科技创新企业的担保机构给予资助,对担保机构为创新型企业独立担保或联合担保的担保费和因担保发生代偿的净损失按一定比例予以补助
❸ 银行信息科技如何发挥引领作用
发布《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在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办法》对很多准入条件进行了删减,但对信息科技的准入标准反而有所加强,对机构设立、业务准入等都提出了明确的信息科技核准的条件。首次将首席信息官(CIO)纳入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对其任职资格制定了标准。这显示了银监会对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的重视,强调了信息科技风险管控前移至准入关口的机制安排。
推动成立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联合监督平台和外包合作自律组织。银监会出台了《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监管指引》,开展外包风险的专项治理工作,以提高银行业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的防范能力。
建立银行业自主可控信息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银行机构、企业和大学把资源联合起来,围绕国产信息技术应用落地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合作,实施技术转移,加快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以应用和市场需求倒逼技术创新,培育国产信息技术在银行业发展应用的良性生态环境。
守住信息安全底线。科技与金融的融合,以信息科技为基础和核心,信息安全是构建互联网金融信任体系的基石。2013年以来,银行业信息科技突发事件数量有所下降。虽然突发事件不可预知,但某些事件源起于管理疏漏,说明银行在增强内控、提高责任心方面要投入更多精力。
开展信息科技顶层设计。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当前信息科技工作很多矛盾的根源在于缺乏顶层设计,无论是重建设轻管理、重开发轻运维的矛盾,还是业务和科技脱节,创新不足的问题,都源于此。
改革发展没有止境,科技创新没有尽头。银行业在牢牢守住信息安全底线、切实开展科技顶层设计、全面激发自主创新活力的总体要求下,加强科技引领作用,不断提高银行业整体竞争实力,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切实推动“自主可控、持续发展、科技创新”三大战略目标的实现,使信息科技工作引领银行业走向下一个辉煌。
企业在面试时要求来的7个特性源
企业在面试时,到底想要考查应试者什么呢?如果把企业对新进公司的职员形象的共通性要求归纳出来,有以下几个重点:
1、 个性、独创性(企业希望广招人才)
2、 协调性(在企业中的合作能力)
3、 积极性、自主性(是否有自己的主见)
4、 判断力、实践力(能否做出正确的判断,并立即付诸实际行动)
5、 应用能力(能否随机应变)
6、 忍耐力、坚持性(能否以顽强的毅力将工作完成)
7、 体力(能否胜任艰苦的工作)
具体笔试和面试经验在中公金融人网站上都能看到,里面有各大银行的备考专题,经验交流,资料真题很多,只要你用心去找,肯定会收获很多
❺ 银行工作经验分享开头语
银行工作经验分享开头语。没去银行工作过也没存过钱,我穷啊,连银行长啥样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