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最穷的县城是那里
世界银行将年收入不足500美元的人列为穷人,而我国划定的贫困线为500元人民币 (约合60美元)。也就是说,一个三口之家一年的总收入不足1500元人民币的,可以认为他们是穷人。
2004年底,我国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村贫困人口为2610万人。中国把甘肃的河西、定西和宁夏的西海固统称为西部的“三西”。“三西”是中国最穷的地区。
陕甘总督左宗棠曾上书清廷,称陇中苦瘠甲于天下。这里的陇中包括现在的定西为代表的甘肃中部和宁夏南部的西海固地区,由于当地山大沟深,干旱少雨,土地贫瘠,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还有七成以上的农户、300万人不得温饱,被国际金融组织评为世界级贫困区域。
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曾断言“三西”地区“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改革开放前“三西”的绝对贫困率高达78%,在今天全国绝对贫困率降到2.8%时,"三西"的绝对贫困率仍高达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倍。
当穷人离我们还很远很远时,我们也许忽略了他们的存在,年轻一些的人甚至早已将“穷人”这个词遗忘。我也是在开始对贫困地区进行采访时,在我面对那些终年不得温饱的村民时,才突然意识到“穷人”这两个字的分量。
我见过的最穷的人家,住的是五面透风的房子,床上只有一大团烂棉絮,锅里煮的是野菜和玉米面糊糊,全部家当不值50块钱。我不知道这样的人家是不是很多,但据说这还不是最穷的。
穷人们几乎全都居住在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的地区,有些人甚至住在根本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恶劣的生存条件,使他们终年辛苦,得到的却是难以想像的贫穷。他们曾经幻想过富裕的生活,并为此奋斗过。但是长期的贫穷终于使他们彻底丧失了摆脱贫穷的信念和勇气,更失去了摆脱贫穷的能力。
西海固
提起西北,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干旱。的确,在我国西北的大部分地区,缺水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的人们。西海固曾被列为我国最为贫穷的三西(河西、定西、西海固)地区之首,一度成为贫穷的代名词。这里土地贫瘠,人口稠密,尤以缺水最为典型。在缺水严重的地方,每家都要有自己的水窖。夏天引山上、路边的雨水灌到里面,冬天还要扫山沟里的积雪来补充:就是这种混杂有草根、树叶和牲口粪便的污水,成为当地人惟一的生活用水。由于水窖在生活中至关重要,因此水窖的多少和大小就被看成是一家贫富的重要标志。当地人在嫁闺女之前,都要先去看看那家人的水窖,水窖小了,就说明这家人穷,闺女嫁过去肯定是要受苦的。
西海固人穷,不仅缺水喝,吃不饱饭,烧的也极为缺乏。据专家测算,西海固每平方公里可养活30—60人。可西吉县每平方公里却有130人。人口多就要多开荒种地,又不懂得保护生态环境,有些地方砍光了树,刨光了树根,最后连草根也挖出来烧了。有个记者到西吉采访时,队长要烧碗水给他喝,水快开时,家里已经找不出一根柴可烧了。情急之下抓下头上的草帽塞进灶膛,才勉强烧开这碗水。
定西
教师17年工资涨到200
甘肃会宁县常山小学代课教师王建林正在孩子们上课
他叫王建林,是甘肃省会宁县汉家岔乡常山小学教学点的一名代课教师,从1988年他被聘为常山教学点的代课教师以来,工资从最初的45元涨到75元、85元、120元,到现在的200元,17年来他一直坚守在中国农村最小的教学单位。
据甘肃省教育部门统计,像王建林这样的农村代课老师,在甘肃省就有3.2万多人,占到农村小学教师的28.2%,,除200元左右的月工资外,他们没有任何福利待遇。
孩子们在“乒乓球”桌上玩耍
常山教学点一学期的学杂费只有600多元,学生们的活动用具只有两件:一根跳绳、一个小皮球。泥土砌的乒乓球案子已在风雨侵蚀下面目全非。乡教委赵主任告诉记者,学校没有多余的一分钱,2002年王建林右眼患病后没钱治疗,教委从乡上借了300元让他去治病,可到现在眼疾还是未完全治愈,右眼依旧红肿。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常山教学点去年在全乡30个小学教学评比中,语文、数学、双科合格率评比三项都取得了第一名,就从这个教学点上出去的学生已有十几名考上本科院校。
赵主任说,更难能可贵的是王建林积极探索复式教学方法,他的一篇论文去年还获了奖。可也有让王建林伤脑筋的事情。多年来他一直是代课教师,虽然取得了中师文凭,但他要与应届毕业生一同去考转正考试,他心里觉得有点悬。“英语没学过,一些新知识我掌握得又不多,想考过恐怕难。”
会宁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这个县向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优秀毕业生3.58万名,其中获得博士学位者200多人,硕士学位者1000余人,目前全县还有近17万在校学生。
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基层政府财政拮据,无法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给正式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发放标准足额的工资,这就迫使当地政府难以接受正规毕业生到农村来当老师,而正规毕业生也不愿去农村,这样乡镇一级只能通过很低的工资招聘一些农村小学的代课教师。
后记
为彻底挖掉两地的穷根,中国将定西和西海固列为三西(甘肃河西、定西和宁夏西海固)扶贫开发区域之一,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气势向干旱和贫困宣战。三西扶贫开发近22余年,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累计筹措资金100多亿元,扶持定西市和西海固地区改善基础设施、推广各项农业先进技术。
❷ 阳新一中与大冶一中哪个好
我强烈支持你去大冶一中!
1。师资力量这东西不好比 我只在大冶一中读过,没在阳新读过
2。升学率上讲 今年一中不咋样 主要是实验班(尤其是文科试验班)熄火了
不过客观的讲,一中的升学率每年还是比较稳定的
3。学校硬件设施上来说,一种简直可以和大学媲美 环境确实好
我觉得整个大冶环境最好的就属一中里面了 公园广场什么的不能跟那比
4。一中的宿舍还行 不住宿舍而要租房的话 以前可以在校内 现在也只能在校外了 高一高二在宿舍还是不错的选择
5。一中学习氛围还是不错的
大家这种事那个学校都有 但据我所知一中的学习氛围总的还是挺不错的
❸ 阳新有哪几所高中
阳新一中、阳新二中、阳新高中、兴国高中、阳新县实验中学等。
一、阳新一中
阳新县第一中学,简称阳新一中,位于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是湖北省教育厅确定首批办好的108所重点中学之一,湖北省新课改样本校,黄石市级示范高中。
二、阳新二中
阳新县第二中学是阳新县唯一一所县直属农村重点高中,地处浮屠镇。 学校现有教职工95人其中高级教师21人,省级骨干教师5人,市级骨干教师8人,县市级学科带头人15人,教师平均年龄36岁左右。学校占地面积54亩,新建的教学大楼和学生公寓洁净气派,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学生食堂、运动场等设施齐全。
三、阳新高中
湖北省阳新县高级中学坐落于全国闻名的革命老区阳新县城关的桃花山上,创建于1958年9月,其前身是阳新县师范学校。2000年9月,为响应国家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号召,学校改制为阳新县高级中学。
四、阳新县实验中学
阳新县实验中学,位于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是黄石市级示范高中。
阳新县实验中学的前身追溯到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的兴国儒学;自1910年在此创办兴国州中学堂起,学校先后署名为:阳新县中学校、阳新县初级中学、阳新县城关中学、阳新县东方红中学、阳新县第一中学等。1989年定名为阳新县实验中学。
五、兴国高中
阳新县兴国高级中学坐落于阳新县城郊经济开发区鸿骏路,雄视迎宾大道,俯瞰城北大地,三面环路,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据有关资料显示,学校规划在积128亩,已建成可容纳学生2000人以上的教学楼一幢,可容纳2000人同时就餐的餐厅一幢,标准8人间宿舍两幢,多功能实验楼一幢。
❹ 阳新县第一中学的办学特色
2000年秋,阳新县委、县政府组成了阳新一中新的领导班子,被任命为校长、党总支书记的程时海同志是一名在阳新教育战线摸爬滚打了三十多个春秋的“老兵”,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湖北省优秀校长”、“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上任伊始就恢复了教代会,明确提出了“质量立校、科研强校、改革兴校、严谨治校”的办学思路;明确提出了“实施‘三立’工程,让金凤凰练就健美的翅膀,让老区的孩子成群结队地上重点大学”的办学理念;制订了学校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创“省级示范学校”的办学目标。思想是行动的指南,阳新一中从此步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
作为办学理念重要内容的“三立”工程是阳新一中构建有自身特色的教育体系的有益探索与实践。这一工程包括两大部分:一是面向全体教职工的“三立”工程部分,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三立”教育部分。“立德,立志,立法”是其核心概念,师生同步实践,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立德”就学生而言,就是要求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大德和培养“诚信为本”的美德;就教师而言就是要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实现由“经师”向“人师”的转换;“立志”就学生而言就是要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立志“成人成才”的远大志向,要力争对社会有较大的贡献;就教师而言就是要立志成为“名师”,实现由“教学匠”向“教育家”的升华。“立法”就是要求学生树立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的“学习观”,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就教师而言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观”,探求科学的教学方法,实现由“灌输式”向“互动式”转变。这一理念的特点,强调“师生同步”,“三立”结合,落脚到“打造名师,培育英才”,“让更多老区子女上重点大学”,“让金凤凰练就健美的翅膀”。这一工程作为一项科研课题提出后得到了华中师范大学、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有关教授、专家的充分肯定。多年来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效果使阳新一中形成了教学相长,师生同步发展,教师争当名师,学生争上重点的良好氛围,有效地促进师生个性形成和学校可持续发展。
❺ 湖北黄石一中
呵呵,有人的地方就有黑暗,自然有玩的方法。
建议改善食堂!!!!